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和潜力研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1

白永飞,*, 陈世苹*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Chinese grassland ecosystems: stock, rate and potential

BAI Yong-Fei,*, CHEN Shi-Ping*State Key Laboratory of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通讯作者: yfbai@ibcas.ac.cn

编委: 杨元合
责任编辑: 谢巍
基金资助: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50400)


Online:2018-03-20
Supported by: SupportedbytheStrategicPriorityResearchProgramof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XDA05050400)



PDF (717KB)摘要页面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引用本文
白永飞, 陈世苹.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和潜力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2018, 42(3): 261-264 doi:10.17521/cjpe.2018.0031
BAI Yong-Fei, CHEN Shi-Ping.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Chinese grassland ecosystems: stock, rate and potential.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18, 42(3): 261-264 doi:10.17521/cjpe.2018.0031


中国草地面积约4亿hm2, 占国土总面积的41.7%。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草地不仅每年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3-4亿t优质饲草, 而且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碳固持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白永飞等, 2014; 沈海花等, 2016)。草地是个巨大的碳库, 全球草地总碳储量约为308 Pg, 其中约92%储存在土壤中(Schuman et al., 2002)。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大小为29.1 Pg C (方精云等, 2010), 约占世界草原总碳储量的10%。中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 草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年际波动大(Bai et al., 2004)。已有研究表明, 近30年全球陆地碳汇的变化趋势和年际变异主要来自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Poulter et al., 2014; Ahlstr?m et al., 2015)。因此准确地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将有助于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此外, 由于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90%的天然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其中60%以上为中度和重度退化(白永飞等, 2016)。但是, 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可以固持大量的碳。为了有效治理退化草地, 中国从2000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退化草地治理工程, 大大提升了草地生态固碳功能(Wang et al., 2011)。目前, 森林作为碳固定的主体已经被重视, 但对中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地碳汇功能的重视却明显不足(张英俊等, 2013; 白永飞等, 2014)。为了准确地评估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现状和变化, 实现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挥,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设立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课题。

根据草地类型的空间分异, 本课题将中国的草地分为7个片区(东北、内蒙古、华北与黄土、青藏、新疆、南方和荒漠), 按各片的草地面积、群落类型及其演替序列, 共选择具有代表性的4200个面上采样点, 包括了900个主样地和3300个辅助样地。主样地通常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地带性草原类型, 而辅样地是对主样地的补充完善, 即根据草原利用方式、强度、退化沙化程度等在主样地周边区域设置的调查样地。所有样地均采用统一的取样标准和方法对中国草地植被和土壤碳储量进行调查取样(生态系统固碳项目技术规范编写组, 2015)。同时依托各片区野外台站和大型实验平台, 选择30个加强观测点, 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固碳速率和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 采用多尺度数据整合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手段, 在全国尺度上估算中国草地的固碳现状和潜力。

本课题汇集了24个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高校和地方科研单位的优势力量340余人, 经过5年的艰苦工作, 完成了全国4207个面上调查样点的野外调查和取样工作, 其中包括900个主样地和3307个辅助样地(附件1)。调查样地包括了除高寒荒漠(地处无人区, 无法到达)外的17个草地类、31个亚类, 共计512个不同的草地型。所调查草地类型覆盖面积约3.8亿hm2, 占全国草地面积的95%以上。弥补了以往草地碳储量的研究多集中在内蒙古、青藏高原和新疆等草地分布面积广的区域(Xie et al., 2007; Yang et al., 2010), 而对华北和南方草地很少关注的不足。全国7个片区共采集土壤和植物样品34.8万余份。全部样地采用统一的方法进行野外调查、采样和实验室测试分析, 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度。这一工作的完成对准确评估中国草地固碳现状、速率及其潜力是至关重要的, 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全国数据的集成分析, 本课题估算了中国草地植被和土壤的固碳现状, 揭示了国家尺度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地上生物量、凋落物、地下生物量)和土壤碳库(0?100 cm)的空间格局、各组分的分配比例及其关键驱动因子。本课题野外调查数据集成分析表明, 中国草地总碳储量为28.95 Pg C, 其中植被碳储量为1.82 Pg C, 土壤有机碳碳储量为27.13 Pg C。与以往研究相比, 本研究有三大特点: 1)本研究的地下根系生物量全部来自直接测量的结果, 取样深度达100 cm, 基本实现了对全部地下根系的取样。在此基础上, 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计算草地植被地下碳储量以及地上地下碳分配格局。而由于取样和测定难度, 以往研究通常仅测定表层根系或以根冠比经验值进行推算(Fan et al., 2008), 这不仅增加了对草地植被碳储量估算的不确定性, 而且限制了对植被-土壤碳库周转关系和相关机理的研究。2)实现了对0?100 cm土壤剖面的取样, 大大提高了对深层(30?10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的估算精度。基于本课题的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在0?100 cm的土壤碳储量中, 30?100 cm的土壤碳储量贡献了近43.4%。 因此,忽略深层土壤碳将会大大低估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同时在研究中发现对于某些草地类型如温性和高寒草甸草原、沙地草地等, 其土壤厚度可达数米, 因此对于更深层土壤碳储量的估算研究将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固持中的作用。3)通过主样地和辅助样地不同放牧利用强度样地的对比研究, 实现了对中国退化草地恢复过程固碳潜力的评估, 提出并估算了中国主要草地类型可实现的固碳潜力。

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虽然本专辑并没有涵盖中国所有草地类型的研究结果, 但专辑涉及的从加强点到区域尺度的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生态系统碳交换关键过程及其对草地管理方式和气候变化的响应等方面的研究, 可以为全国尺度的整合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 并有助于理解不同草地类型固碳现状和固碳速率的变化特征。

致谢 感谢“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项目首席科学家方精云和于贵瑞对本课题给予的指导, 感谢项目办公室及各课题负责人和研究骨干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给予的支持, 感谢本课题所有参加人员的辛苦付出。本课题秘书为陈世苹、万宏伟和王扬; 子课题负责人为周道纬、白永飞、上官周平、黄建辉、贺金生、王艳芬、盛建东、唐立松、李新荣、董鸣、吴宁、吴彦和周广胜。

附件I 草地课题面上调查样地分布

Appendix I Field sampling sites across Chinese grasslands

http://www.plant-ecology.com/fileup/PDF/cjpe.2018.0031-A1.pdf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Ahlstr?m A, Raupach MR, Schurgers G, Smith B, Arneth A, Jung M, Reichstein M, Canadell JG, Friedlingstein P, Jain AK, Kato E, Poulter B, Sitch S, Stocker BD, Viovy N, Wang YP, Wiltshire A, Zaehle S, Zeng N ( 2015). The dominant role of semi-arid ecosystems in the trend and variability of the land CO2 sink
Science, 348, 895-899.

DOI:10.1126/science.aaa1668URL [本文引用: 1]
Since the 1960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have acted as a substantial sink for atmospheric CO2, sequestering about one quarter of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in an average year. Variations in this land carbon sink are also responsible for most of the larg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s. While most evidence places the majority of the sink in highly productive forests, the location and the processes governing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are still not well characterised. Here we evaluate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mean, long-term trend and the variability in the land CO2 sink are respectively dominated by geographically distinct regions. Using information from global CO2 records, an ensembl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models and an empirical observation-based product of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we show that whereas the mean sink is dominated by tropical forests, the trend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sink are dominated by semi-arid ecosystems occupying the transition between moist forests and deserts. The contribution of both global land and semi-arid ecosystems to global CO2 interannual variations are driven almost equally by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suggestive of drought. ENSO, and especially its positive phase, El Ni o, appears as the main control of variations in semi-arid ecosystems, covarying with extreme NBP events across the semi-arid zone, although the sign of the response differs between locations.

Bai YF, Han XG, Wu JG, Chen ZZ, Li LH ( 2004). Ecosystem stability and compensatory effects in the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Nature, 431, 181-184.

DOI:10.1038/nature02850URLPMID:202020202020202020202020 [本文引用: 1]
Numerous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biodiversity reduces variability in ecosystem productivity through compensatory effects109“6;that is, a species increases in its abundance in response to the reduction of another in a fluctuating environment1,7. But this view has been challenged on several grounds809“10. Because most studies have been based on artificially constructed grass- lands with short duration, long-term studies of natural ecosystems are needed. On the basis of a 24-year study of the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here we present three key findings. First, that January-July precipitation is the primary climatic factor causing fluctuations in community biomass production; second, that ecosystem stability (conversely related to variability in community biomass production) increases progressively along the hierarchy of organizational levels (that is, from species to functional group to whole community); and finally, that the community-level stability seems to arise from compensatory interactions among major components at both species and functional group levels. From a hierarchical perspective, our results corroborate some previous findings of compensatory effects1,4,7,11. Undisturbed mature steppe ecosystems seem to culminate with high biodiversity, productivity and ecosystem stability concurrently. Because these relationships are correlational, further studies are necessary to verify the causation among these factors. Our study provides new insights for better management and restoration of the rapidly degrading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Bai YF, Huang JH, Zheng SX, Pan QM, Zhang LX, Zhou HK, Xu HL, Li YL, Ma J ( 2014). Drivers and regulating mechanisms of grassland and desert ecosystem services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8, 93-102.

DOI:10.3724/SP.J.1258.2014.00009URL [本文引用: 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该文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与内涵入手,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科学前沿和热点领域,重点介绍了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形成与调控机制联网研究的思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目标、实验设计、观测指标体系,以及联网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重点进行了展望.
白永飞, 黄建辉, 郑淑霞, 潘庆民, 张丽霞, 周华坤, 徐海量, 李玉霖, 马健 ( 2014). 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形成与调控机制
植物生态学报, 38, 93-102.

DOI:10.3724/SP.J.1258.2014.00009URL [本文引用: 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该文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与内涵入手,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科学前沿和热点领域,重点介绍了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形成与调控机制联网研究的思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目标、实验设计、观测指标体系,以及联网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重点进行了展望.

Bai YF, Pan QM, Xing Q ( 2016). Fundamental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for optimizing the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in grassland ecosystem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61, 201-212.

[本文引用: 1]

白永飞, 潘庆民, 邢旗 ( 2016). 草地生产与生态功能合理配置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
科学通报, 61, 201-212.

[本文引用: 1]

Cen Y, Wang CD, Zhang Z, Ren X, Liu MZ, Yang F ( 2018).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biomass and carbon density in natural grasslands of Hebei,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42, 265-276.

URL [本文引用: 1]
草地生态系统是全球陆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不同草地类型生物量与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揭示草地植物碳库的变化规律,可以为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汇研究提供基础数据。2011–2013年以河北省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不同草地类型的地上活体生物量、凋落物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以及各组分的碳密度。结果表明:温性草原、温性草甸、温性山地草甸、低地盐化草甸、暖性草丛和暖性灌草丛6种草地类型的总生物量差异显著(p < 0.05); 地上活体生物量最大的是低地盐化草甸,其次是暖性灌草丛和温性山地草甸,最小的是温性草原,分别为285.0、235.1、203.1和110.6 g?m–2; 凋落物生物量也是低地盐化草甸最大,其次是温性山地草甸和温性草甸,分别为584.0、187.9和91.0 g?m–2。6种草地类型的根系生物量均大于地上生物量,是地上生物量的1.9–4.3倍,不同草地类型根冠比的平均值为3.1; 低地盐化草甸的根系生物量最高,为1901.3 g?m–2,温性草原的根系生物量最低,只有低地盐化草甸的1/3。在各类草地生物量碳密度方面,低地盐化草甸的地上活体碳密度、凋落物碳密度与根系碳密度均为最大,分别为132.7、81.2和705.9 g C?m–2。草地地上生物量、凋落物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以及总生物量均随海拔的升高先降低而后又增加(p < 0.05); 草地生态系统总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随大于10 ℃积温的增加先降低而后升高(p < 0.01)。该研究中暖性灌草丛多分布在石质山区,土层很薄,植物地上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都比土层较厚的草甸草原低。可见,在较大区域比较不同草地类型生物量时,应综合考虑气候、土壤、地理等因素。
岑宇, 王成栋, 张震, 任侠, 刘美珍, 杨帆 ( 2018). 河北省天然草地生物量和碳密度空间分布格局
植物生态学报, 42, 265-276.

URL [本文引用: 1]
草地生态系统是全球陆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不同草地类型生物量与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揭示草地植物碳库的变化规律,可以为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汇研究提供基础数据。2011–2013年以河北省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不同草地类型的地上活体生物量、凋落物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以及各组分的碳密度。结果表明:温性草原、温性草甸、温性山地草甸、低地盐化草甸、暖性草丛和暖性灌草丛6种草地类型的总生物量差异显著(p < 0.05); 地上活体生物量最大的是低地盐化草甸,其次是暖性灌草丛和温性山地草甸,最小的是温性草原,分别为285.0、235.1、203.1和110.6 g?m–2; 凋落物生物量也是低地盐化草甸最大,其次是温性山地草甸和温性草甸,分别为584.0、187.9和91.0 g?m–2。6种草地类型的根系生物量均大于地上生物量,是地上生物量的1.9–4.3倍,不同草地类型根冠比的平均值为3.1; 低地盐化草甸的根系生物量最高,为1901.3 g?m–2,温性草原的根系生物量最低,只有低地盐化草甸的1/3。在各类草地生物量碳密度方面,低地盐化草甸的地上活体碳密度、凋落物碳密度与根系碳密度均为最大,分别为132.7、81.2和705.9 g C?m–2。草地地上生物量、凋落物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以及总生物量均随海拔的升高先降低而后又增加(p < 0.05); 草地生态系统总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随大于10 ℃积温的增加先降低而后升高(p < 0.01)。该研究中暖性灌草丛多分布在石质山区,土层很薄,植物地上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都比土层较厚的草甸草原低。可见,在较大区域比较不同草地类型生物量时,应综合考虑气候、土壤、地理等因素。

Fan JW, Zhong HP, Harris W, Yu GR, Wang SQ, Hu ZM ( 2008). Carbon storage in the grasslands of China based on field measurements of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Climate Change, 86, 375-396.

DOI:10.1007/s10584-007-9316-6URL [本文引用: 2]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values for 17 types of grassland communities in China as classified by the Chinese Grasslands Resources Survey were obtained from systematic replicated sampling at 78 sites and from published records from 146 sites. Most of the systematic samples were along a 5,000-km-long transect from Hailar, Inner Mongolia (49°15′N, 119°15′E), to Pulan, Tibet (30°15′N, 81°10′E). Above-ground biomass was separated into stem, leaf, flower and fruit, standing dead matter, and litter. Below-ground biomass was measured in 10-cm soil layers to a depth of 3002cm for herbs and to 5002cm for woody plants. Grassland type mean total biomass carbon densities ranged from 2.40002kg m 612 for swamp to 0.14902kg m 612 for alpine desert grasslands. Ratios of below- to above-ground carbon density varied widely from 0.99 for tropical tussock grassland to 52.28 for alpine meadow. Most below-ground biomass was in the 0–1002cm soil depth layer and there were large differences between grassland types in the proportions of living and dead matter and stem and leaf. Differences between grassland types in the amount and allocation of biomass showed patterns related to environments, especially aridity gradients. Comparisons of our estimates with other studies indicated that above-ground biomass, particularly forage-yield biomass, is a poor predictor of total vegetation carbon density. Our estimate for total carbon storage in the biomass of the grasslands of China was 3.3202Pg C, with 56.4% contained in the grasslands of the Tibet-Qinghai plateau and 17.9% in the northern temperate grasslands. The need for further standardized and systematic measurements of vegetation biomass to validate global carbon cycles is emphasised.

Fang JY, Yang YH, Ma WH, Mohammat A, Shen HH ( 2010). Ecosystem carbon stocks and their changes in China’s grasslands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 53, 757-765.

[本文引用: 1]

方精云, 杨元合, 马文红, 安尼瓦尔?买买提, 沈海花 ( 2010).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变化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 53, 757-765.

[本文引用: 1]

Geng XD, Xu-Ri, Liu YW ( 2018). Responses of ecosystem carbon exchange to multi-level water addition in an alpine meadow in Namtso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42, 397-405.

URL [本文引用: 1]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主要的草地类型之一, 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碳收支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 有关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交换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所知甚少, 尤其是降水变化会如何影响高寒草甸碳交换过程, 相关研究仍非常匮乏。该文于2013和2014年的生长季(5–9月)在纳木错地区高寒草甸进行多梯度人工增雨实验, 设置对照和5个水分添加梯度, 分别增加0%、20%、40%、60%、80%和100%的降水, 以研究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在不同降水量条件下的碳交换变化。增水处理后, 各处理梯度之间的土壤温度没有显著的差异, 而土壤水分在不同增水处理后出现显著变化, 相对于对照, 增水幅度越大, 对应的土壤湿度越高。综合2013–2014年观测结果,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整体表现为碳吸收, 在20%增水处理中,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t ecosystem carbon exchange, NEE)达到最大值, 随着模拟的降水梯度进一步增加, NEE逐渐下降; 增水处理对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 ER)没有显著影响; 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ross ecosystem production, GEP)的变化趋势与NEE一致, 即随着水分梯度增加, GEP先增加, 并在增水20%处理达到最大值, 随后GEP开始降低。研究表明, 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水分是影响GEP和NEE的重要因素, 对ER影响较弱; 未来适度的降水增加(20%–40%)能促进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碳的吸收。
耿晓东, 旭日, 刘永稳 ( 2018). 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交换对多梯度增水的响应
植物生态学报, 42, 397-405.

URL [本文引用: 1]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主要的草地类型之一, 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碳收支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 有关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交换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所知甚少, 尤其是降水变化会如何影响高寒草甸碳交换过程, 相关研究仍非常匮乏。该文于2013和2014年的生长季(5–9月)在纳木错地区高寒草甸进行多梯度人工增雨实验, 设置对照和5个水分添加梯度, 分别增加0%、20%、40%、60%、80%和100%的降水, 以研究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在不同降水量条件下的碳交换变化。增水处理后, 各处理梯度之间的土壤温度没有显著的差异, 而土壤水分在不同增水处理后出现显著变化, 相对于对照, 增水幅度越大, 对应的土壤湿度越高。综合2013–2014年观测结果,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整体表现为碳吸收, 在20%增水处理中,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t ecosystem carbon exchange, NEE)达到最大值, 随着模拟的降水梯度进一步增加, NEE逐渐下降; 增水处理对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 ER)没有显著影响; 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ross ecosystem production, GEP)的变化趋势与NEE一致, 即随着水分梯度增加, GEP先增加, 并在增水20%处理达到最大值, 随后GEP开始降低。研究表明, 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水分是影响GEP和NEE的重要因素, 对ER影响较弱; 未来适度的降水增加(20%–40%)能促进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碳的吸收。

Hu Y, Zhu XP, Jia HT, Han DL, Hu BA, Li DP ( 2018). Effects of fencing on ecosystem carbon exchange at meadow steppe i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42, 372-381.

URL [本文引用: 1]
草本层-大气间CO2交换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静态箱法,采用Li-840 CO2/H2O红外分析仪,对新疆天山北坡草甸草原围封9年的样地和围栏外的生态系统碳交换进行监测,分析围栏内外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差异性、日变化、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态系统碳交换围栏内高于围栏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P<0.05);围栏内外生态系统碳交换均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呈单峰曲线,且在植物生长季峰形比较明显。在整个监测期间,围栏内外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t ecosystem CO2 exchange, NEE)最大值分别为-7.62 μmol?m-2?s-1、-6.63 μmol?m-2?s-1,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 , ER)最大值分别为8.55 μmol?m-2?s-1、7.04μmol?m-2?s-1,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ecosystem productivity, GEP)最大值分别为-14.66 μmol?m-2?s-1、-13.89 μmol?m-2?s-1。因围栏内植被得到保护,植被生长茂盛,光合作用强,NEE较小,同时有机碳的输入等增强了生态系统呼吸。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碳交换与气温和10 cm地温呈显著相关,与气温的相关性高于10 cm地温,且围栏内相关性好于围栏外;含水量与生态系统碳交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土壤湿度相关性略微小于土壤温度。
胡毅, 朱新萍, 贾宏涛, 韩东亮, 胡保安, 李典鹏 ( 2018). 围栏封育对天山北坡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42, 372-381.

URL [本文引用: 1]
草本层-大气间CO2交换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静态箱法,采用Li-840 CO2/H2O红外分析仪,对新疆天山北坡草甸草原围封9年的样地和围栏外的生态系统碳交换进行监测,分析围栏内外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差异性、日变化、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态系统碳交换围栏内高于围栏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P<0.05);围栏内外生态系统碳交换均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呈单峰曲线,且在植物生长季峰形比较明显。在整个监测期间,围栏内外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t ecosystem CO2 exchange, NEE)最大值分别为-7.62 μmol?m-2?s-1、-6.63 μmol?m-2?s-1,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 , ER)最大值分别为8.55 μmol?m-2?s-1、7.04μmol?m-2?s-1,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ecosystem productivity, GEP)最大值分别为-14.66 μmol?m-2?s-1、-13.89 μmol?m-2?s-1。因围栏内植被得到保护,植被生长茂盛,光合作用强,NEE较小,同时有机碳的输入等增强了生态系统呼吸。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碳交换与气温和10 cm地温呈显著相关,与气温的相关性高于10 cm地温,且围栏内相关性好于围栏外;含水量与生态系统碳交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土壤湿度相关性略微小于土壤温度。

Jin YX, Liu F, Zhang J, Han MQ, Wang ZW, Qu ZQ, Han GD ( 2018). Net ecosystem carbon exchange characteristics in
Stipa breviflora desert steppe with different stocking rates.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42, 361-371.

[本文引用: 1]

靳宇曦, 刘芳, 张军, 韩梦琪, 王忠武, 屈志强, 韩国栋 ( 2018). 不同载畜率处理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42, 361-371. ]

[本文引用: 1]

Li YQ, Dong Z, Ding CX, Wang YM, Jia JW, Zhang JN, Jiao SY ( 2018). Carbon stock and seasonal dynamics of carbon flux in warm-temperature tussock ecosystem 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42, 277-287.

URL [本文引用: 1]

李永强, 董智, 丁晨曦, 王雅楣, 贾继文, 张佳楠, 焦树英 ( 2018). 山东省暖性草丛生态系统碳库现状和碳通量季节变化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42, 277-287.

URL [本文引用: 1]

Poulter B, Frank D, Ciais P, Myneni RB, Andela N, Bi J, Broquet G, Canadell JG, Chevallier F, Liu YY, Running SW, Sitch S, van der Werf GR ( 2014). Contribution of semi-arid ecosystems to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Nature, 509, 600-603.

DOI:10.1038/nature13376URLPMID:24847888 [本文引用: 1]
The land and ocean act as a sink for fossil-fuel emissions, thereby slowing the rise of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s. Although the uptake of carbon by oceanic and terrestrial processes has kept pace with accelerat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until now,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s exhibit a large variability on interannual timescales, considered to be driven primarily by terrestrial ecosystem processes dominated by tropical rainforests. We use a terrestrial biogeochemical model,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inversion and global carbon budget accounting methods to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 of the terrestrial carbon sink over the past 30 years, with a focus on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 exceptionally large land carbon sink reported in 2011 (ref. 2). Here we show that our three terrestrial carbon sink estimates are in good agreement and support the finding of a 2011 record land carbon sink. Surprisingly, we find that the global carbon sink anomaly was driven by growth of semi-arid vegetation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with almost 60 per cent of carbon uptake attributed to Australian ecosystems, where prevalent La Ni a conditions caused up to six consecutive seasons of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In addition, since 1981, a six per cent expansion of vegetation cover over Australia was associated with a fourfold increase in the sensitivity of continental net carbon uptake to precipitat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higher turnover rates of carbon pools in semi-arid biomes ar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driver of global carbon cycl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nd that tropical rainforests may become less relevant drivers in the future.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to identify to what extent the carbon stocks accumulated during wet years are vulnerable to rapid decomposition or loss through fire in subsequent years.

Schuman GE, Janzen HH, Herrick JE ( 2002). Soil carbon dynamics and potential carbon sequestration by rangland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16, 391-396.

DOI:10.1016/S0269-7491(01)00215-9URLPMID:11822717 [本文引用: 1]
The USA has about 336 Mha of grazing lands of which rangelands account for 48%. Changes in rangeland soil C can occur in response to a wide range of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Grazing, fire, and fertilization have been shown to affect soil C storage in rangelands, as has converting marginal croplands into grasslands. Carbon losses due to soil erosion can influence soil C storage on rangelands both by reducing soil productivity in source areas and potentially increasing it in depositional areas, and by redistributing the C to areas where soil organic matter mineralization rates are different. Proper grazing management has been estimated to increase soil C storage on US rangelands from 0.1 to 0.3 Mg C ha(-1)year(-1) and new grasslands have been shown to store as much as 0.6 Mg C ha(-1)year(-1). Grazing lands are estimated to contain 10-30% of the world's soil organic carbon. Given the size of the C pool in grazing lands we ne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urrent and potential effects of management on soil C storage.

Shen HH, Zhu YK, Zhao X, Geng XQ, Gao SQ, Fang JY ( 2016). Analysis of current grassland resources in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61, 139-154.

[本文引用: 1]

沈海花, 朱言坤, 赵霞, 耿晓庆, 高树琴, 方精云 ( 2016). 中国草地资源的现状分析
科学通报, 61, 139-154.

[本文引用: 1]

Sun YF, Wan HW, Zhao YJ, Chen SP, Bai YF ( 2018). Spatial patterns and drivers of root turnover in grassland ecosystems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42, 337-348.

URL [本文引用: 1]
Seed mass is a key attribute of plant species, and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ed mass and other plant traits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has become a practical problem and an interesting topic in evolutionary biology. Seed mass (or size) is related to other plant traits and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seed dispersal capacity, seed dispersal mode, plant growth form, leaf area index, abundance of seeds or plant individuals in a community, seed predation, seed dormancy and seed persistence in soil seed banks,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etc. Variations in seed mass have been related to latitude, longitude, altitude,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slope aspect, light environment, etc. Seed mass is thought to have evolved as a compromise between seed mass and number for a given amount of energy. Many studies support that seed mass has a closer relationship with plant growth types than other characteristics. Species that establish in shade have large seeds. Three patterns were foun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ed mass and seed predation. Four patterns were foun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ed mass and persistence in soil seed banks. During establishment, seedlings from larger-seeded species are better able to survive competition from established vegetation, deep shade, defoliation, mineral nutrient shortage, burial under soil or litter, drought, etc. Among species with seeds unspecialized for spatial dispersal, seed mass is unrelated to dormancy. However, in species with wind- or animal-dispersed seeds those with heavy seeds typically have less dormancy.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heavy seeds having better establishment success and/or suffering higher levels of herbivory.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relations hips between seed mass ecology and 1) plant phylogeny and plant taxonomy, 2) latitude, longitude and altitude, 3) community succession, 4) number of plant individuals and seeds, 5) microhabitats or microtopography such as forest gaps and slope aspect and 6) global climate changes.
孙元丰, 万宏伟, 赵玉金, 陈世苹, 白永飞 ( 2018).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
植物生态学报, 42, 337-348.

URL [本文引用: 1]
Seed mass is a key attribute of plant species, and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ed mass and other plant traits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has become a practical problem and an interesting topic in evolutionary biology. Seed mass (or size) is related to other plant traits and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seed dispersal capacity, seed dispersal mode, plant growth form, leaf area index, abundance of seeds or plant individuals in a community, seed predation, seed dormancy and seed persistence in soil seed banks,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etc. Variations in seed mass have been related to latitude, longitude, altitude,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slope aspect, light environment, etc. Seed mass is thought to have evolved as a compromise between seed mass and number for a given amount of energy. Many studies support that seed mass has a closer relationship with plant growth types than other characteristics. Species that establish in shade have large seeds. Three patterns were foun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ed mass and seed predation. Four patterns were foun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ed mass and persistence in soil seed banks. During establishment, seedlings from larger-seeded species are better able to survive competition from established vegetation, deep shade, defoliation, mineral nutrient shortage, burial under soil or litter, drought, etc. Among species with seeds unspecialized for spatial dispersal, seed mass is unrelated to dormancy. However, in species with wind- or animal-dispersed seeds those with heavy seeds typically have less dormancy.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heavy seeds having better establishment success and/or suffering higher levels of herbivory.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relations hips between seed mass ecology and 1) plant phylogeny and plant taxonomy, 2) latitude, longitude and altitude, 3) community succession, 4) number of plant individuals and seeds, 5) microhabitats or microtopography such as forest gaps and slope aspect and 6) global climate changes.

Technical Manual Writing Group of Ecosystem Carbon Sequestration Project
( 2015). Observation and Investigation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Science Press, Beijing.



生态系统固碳项目技术规范编写组
( 2015). 生态系统固碳观测与调查技术规范. 科学出版社, 北京.]



Wang LH, Xue JY, Xie Y, Wu Y ( 2018).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mong different climate types in Sichua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42, 297-306.

URL [本文引用: 1]
为探讨不同气候类型下, 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四川省广元市、雅安市和凉山州地区作为研究地, 对区域内分层土壤(0-10cm, 10-20cm, 20-30cm)有机碳含量、氮含量,根系碳含量、土壤pH值、土壤容重、草地物种组成和盖度等进行分析, 探讨不同气候类型下引起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 (1)3个地区草地总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 量差依次为雅安>凉山州>广元),均出现土壤碳表聚现象, 并随深度增加而递减; (2)雅安地区草地不同分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占比与广元和凉山州具有明显差异, 其中雅安0–1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占比显著降低, 而10–20cm占比显著升高, 土壤有机碳随土层深度增加其降幅与后两者相比略微平缓; (3)广元1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草地丰富度指数呈正相关, 20–30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Shannon-Winner指数呈负相关, 而分层土壤有机碳(0-10cm, 10-20cm, 20-30cm)则与土壤pH和土壤氮含量呈正相关, 雅安和凉山州分层土壤有机碳(0-10cm, 10-20cm, 20-30cm)分别与土壤pH值和土壤氮含量正相关; (4)主成分分析显示, 影响3个地区草地土壤有机碳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因素(42.04%、43.42%和47.86%), 次要因素是植被因素(38.49%、23.96%和30.18%)。
王丽华, 薛晶月, 谢雨, 吴彦 ( 2018). 不同气候类型下四川草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植物生态学报, 42, 297-306.

URL [本文引用: 1]
为探讨不同气候类型下, 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四川省广元市、雅安市和凉山州地区作为研究地, 对区域内分层土壤(0-10cm, 10-20cm, 20-30cm)有机碳含量、氮含量,根系碳含量、土壤pH值、土壤容重、草地物种组成和盖度等进行分析, 探讨不同气候类型下引起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 (1)3个地区草地总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 量差依次为雅安>凉山州>广元),均出现土壤碳表聚现象, 并随深度增加而递减; (2)雅安地区草地不同分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占比与广元和凉山州具有明显差异, 其中雅安0–1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占比显著降低, 而10–20cm占比显著升高, 土壤有机碳随土层深度增加其降幅与后两者相比略微平缓; (3)广元1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草地丰富度指数呈正相关, 20–30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Shannon-Winner指数呈负相关, 而分层土壤有机碳(0-10cm, 10-20cm, 20-30cm)则与土壤pH和土壤氮含量呈正相关, 雅安和凉山州分层土壤有机碳(0-10cm, 10-20cm, 20-30cm)分别与土壤pH值和土壤氮含量正相关; (4)主成分分析显示, 影响3个地区草地土壤有机碳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因素(42.04%、43.42%和47.86%), 次要因素是植被因素(38.49%、23.96%和30.18%)。

Wang S, Wilkes A, Zhang Z, Chang X, Lang R, Wang Y, Niu H ( 2011). Management and land use change effects on soil carbon in northern China’s grassland: A synthesis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142, 329-340.

DOI:10.1016/j.agee.2011.06.002URL [本文引用: 1]
Grasslands cover about 40% of China's land area. This paper synthesizes 133 papers from China on the impacts of land use conversion and improved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n China's grasslands. The synthesis finds that overgrazing and conversion of freely grazed grassland to cropland lead to an annual average decline of 2.3–2.8% in SOC, and have caused a loss of 30–35% of total grassland SOC in China. Improved management practices may reverse the loss of SOC. Exclosure of degraded grassland from grazing and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abandoned fields (i.e. natural restoration) increased carbon content by 34% and 62% on average.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s were greatest during the first 30 yr after treatments began and tended to be greatest in the top 10 cm of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initial carbon and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in soils. Exclosure from grazing and the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abandoned fields resulted in average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s of 130.4 g C m 612 yr 611 for 0–40 cm soil and 128.0 g C m 612 yr 611 for 0–30 cm soil, representing annual average increases of 5.4–6.3%. Based on our results, achievement of the national objective to exclude grazing livestock from 150 million ha of China's grasslands and to establish 30 million ha of cultivated pasture by 2020 would sequester over 0.24 Pg C yr 611, which is equivalent to about 16% of fossil fuel CO 2 emissions in China in 2006.

Wang X, Zhu YQ, Zheng W, Guan ZX, Sheng JD ( 2018). Effects of soil biological properties and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on soil respiration in four mountain meadows with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42, 382-396.

[本文引用: 1]

王祥, 朱亚琼, 郑伟, 关正翾, 盛建东 ( 2018). 昭苏山地草甸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特征的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42, 382-396.

[本文引用: 1]

Xie ZB, Zhu JG, Liu G, Cadisch G, Hasegawa T, Chen CM, Sun HF, Tang HY, Zeng Q ( 2007). Soil organic carbons stocks in China and changes from 1980s to 2000s
Global Change Biology, 13, 1989-2007.

DOI:10.1111/gcb.2007.13.issue-9URL [本文引用: 1]

Yan BL, Wang ZW, Qu ZQ, Wang J, Han GD ( 2018). Effects of enclosure on carbon density of plant-soil system in typical steppe and desert steppe in Nei Mongol,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42, 327-336.

[本文引用: 1]

闫宝龙, 王忠武, 屈志强, 王静, 韩国栋 ( 2018). 围封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植被-土壤系统碳密度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42, 327-336.

[本文引用: 1]

Yang HT, Wang ZR, Jia RL ( 2018). Distribution and storag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cross the desert grasslands in the southeastern fringe of the Tengger Desert,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42, 288-296.

URL [本文引用: 1]
荒漠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的复杂性及高度的空间异质性是土壤碳储量估算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研究典型荒漠植被不同类型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特征有助于提高区域荒漠草地碳储量估算的精确度。通过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研究腾格里沙漠东南缘10种主要荒漠草地群落各土壤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0~5 cm, 5~10 cm,10~20 cm, 20~30 cm, 30~50 cm, 50~70 cm 和70~100 cm土层)、垂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以及0~5 cm、0~20 cm、0~50 cm和0~100 cm土壤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结果显示,灌木群落类型是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10个植被群落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从土壤表层到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表现为由高至低和先升高后降低两种特征。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粘粉粒含量、全N、全P和电导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砂粒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各群落之间,0~5 cm、0~20 cm、0~50 cm和0~100 cm土壤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其均值分别为0.118、0.478、1.159和1.936 kg?m-2。这一结果低于全球和全国草地有机碳密度均值,利用全国数据或本研究的均值可能会高估或低估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因此利用各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对应相应的群落面积能增加荒漠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的确定性。
杨昊天, 王增如, 贾荣亮 ( 2018).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草地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储量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42, 288-296.

URL [本文引用: 1]
荒漠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的复杂性及高度的空间异质性是土壤碳储量估算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研究典型荒漠植被不同类型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特征有助于提高区域荒漠草地碳储量估算的精确度。通过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研究腾格里沙漠东南缘10种主要荒漠草地群落各土壤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0~5 cm, 5~10 cm,10~20 cm, 20~30 cm, 30~50 cm, 50~70 cm 和70~100 cm土层)、垂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以及0~5 cm、0~20 cm、0~50 cm和0~100 cm土壤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结果显示,灌木群落类型是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10个植被群落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从土壤表层到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表现为由高至低和先升高后降低两种特征。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粘粉粒含量、全N、全P和电导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砂粒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各群落之间,0~5 cm、0~20 cm、0~50 cm和0~100 cm土壤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其均值分别为0.118、0.478、1.159和1.936 kg?m-2。这一结果低于全球和全国草地有机碳密度均值,利用全国数据或本研究的均值可能会高估或低估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因此利用各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对应相应的群落面积能增加荒漠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的确定性。

Yang YH, Fang JY, Ma WH, Smith P, Mohammat A, Wang SP, Wang W ( 2010). Soil carbon stock and its changes in northern China’s grasslands from 1980s to 2000s
Global Change Biology, 16, 3036-3047.

DOI:10.1111/j.1365-2486.2009.02123.xURL [本文引用: 1]
Abstract Climate warming is likely to accelerate the decomposi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which may lead to an increase of carbon release from soils, and thus provide a positive feedback to climate change. However, SOC dynamics in grassland ecosystems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remains controversial. In this study, we estimated the magnitude of SOC stock in northern China's grasslands using 981 soil profiles surveyed from 327 sites across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country during 2001–2005. We also examined the changes of SOC stock by comparing current measurements with historical records of 275 soil profiles derived from China's National Soil Inventory during the 1980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SOC stock in the upper 30cm in northern China's grasslands was estimated to be 10.5PgC (1Pg=10 15 g), with an average density (carbon stock per area) of 5.3kgCm 612 . SOC density (SOCD)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ith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bu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SOCD increased with soil moisture and reached a plateau when soil moisture was above 30%. Site-level comparison indicated that grassland SOC stock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with a change of 0.08kgCm 612 , ranging from 610.30 to 0.46kgCm 612 at 95% confidence interval. Transect-scale comparison confirmed that grassland SOC stock remained relatively constant from 1980s to 2000s, suggesting that soils in northern China's grasslands have been carbon neutral over the last 20 years.

Zhang J, Liu YH, Sheng JD, Chai Q, Li RX, Zhao D ( 2018). Carbon and nitrogen traits of typical shrubs in grassland of northern Xinjiang,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42, 307-316.

[本文引用: 1]

张静, 刘耘华, 盛建东, 柴强, 李瑞霞, 赵丹 ( 2018). 新疆北部草地典型灌木的碳氮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42, 307-316.

[本文引用: 1]

Zhang L, Hao BT, Qi LX, Li YL, Xu HM, Yang LN, Baoyin T ( 2018). Dynamic responses of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to grassland restor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42, 317-326.

[本文引用: 1]

张璐, 郝匕台, 齐丽雪, 李艳龙, 徐慧敏, 杨丽娜 , 宝音陶格涛 ( 2018). 草原群落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对三项改良措施的动态响应
植物生态学报, 42, 317-326.

[本文引用: 1]

Zhang SY, Jiang HZ, Wang Y, Zhang YJ, Lu SB, Bai YF ( 2018). Effects of litter removal and addition on ecosystem carbon fluxes in a typical steppe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42, 349-360.

URL [本文引用: 1]
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为平台,以内蒙古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和生态系统CO_2净交换方法,探讨凋落物去除和添加对植物群落组成、地上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和碳通量的影响,我们连续两年(2013-2014年秋)分别在成熟群落中进行不同梯度的凋落物去除(对照、-50%、-100%)和退化群落中进行不同梯度的凋落物的添加实验(对照、+50%、+100%)。同时,开展了春秋对照实验,以揭示不同季节凋落物处理对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影响的差异。在每年的生长旺季进行地上生物量,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温度的测定;利用静态箱法测定净生态系统碳通量(NEE)。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结论如下:1.不同梯度凋落物去除和添加处理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群落的生态系统净CO_2交换(NEE)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凋落物连续去除对成熟群落的NEE和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EP)变化规律一致,去除50%对GEP、NEE具有正效应,去除100%对GEP、NEE具有负效应;凋落物添加对退化群落的NEE和GEP均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凋落物添加量的增加,GEP、NEE均显著增加。但凋落物的去除和添加除对生态系统总呼吸(ER)无显著影响。两类群落的GEP与10cm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GEP和NEE变化规律与土壤温度相反,与10cm土壤含水量相同。由此推断凋落物的去除和添加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含水量来影响GEP,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碳通量。2.不同季节凋落物去除和添加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成熟群落中,凋落物的秋季去除对GEP和NEE的影响是正效应,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显著大于春季去除凋落物的影响。秋季凋落物的去除通过影响土壤温度,进而影响GEP和NEE。凋落物过度积累会影响草地生产力,秋季凋落物的去除解除了凋落物过度积累对光的有效辐射和土壤温度的限制。在退化群落中,凋落物的春季添加对GEP和NEE的影响是正效应。春季凋落物添加显著于秋季凋落物的添加对GEP和NEE的影响。退化群落凋落物不能有效的积累,植物生长受到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等因素的限制,春季凋落物添加同时解除了以上限制,使植物能够快速生长。这对于理解凋落物的合理利用对改善草地生态系统管理,促进草地恢复,预测未来碳循环动态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素彦, 蒋红志, 王扬, 张艳杰, 鲁顺保, 白永飞 ( 2018). 凋落物去除和添加处理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42, 349-360.

URL [本文引用: 1]
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为平台,以内蒙古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和生态系统CO_2净交换方法,探讨凋落物去除和添加对植物群落组成、地上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和碳通量的影响,我们连续两年(2013-2014年秋)分别在成熟群落中进行不同梯度的凋落物去除(对照、-50%、-100%)和退化群落中进行不同梯度的凋落物的添加实验(对照、+50%、+100%)。同时,开展了春秋对照实验,以揭示不同季节凋落物处理对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影响的差异。在每年的生长旺季进行地上生物量,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温度的测定;利用静态箱法测定净生态系统碳通量(NEE)。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结论如下:1.不同梯度凋落物去除和添加处理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群落的生态系统净CO_2交换(NEE)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凋落物连续去除对成熟群落的NEE和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EP)变化规律一致,去除50%对GEP、NEE具有正效应,去除100%对GEP、NEE具有负效应;凋落物添加对退化群落的NEE和GEP均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凋落物添加量的增加,GEP、NEE均显著增加。但凋落物的去除和添加除对生态系统总呼吸(ER)无显著影响。两类群落的GEP与10cm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GEP和NEE变化规律与土壤温度相反,与10cm土壤含水量相同。由此推断凋落物的去除和添加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含水量来影响GEP,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碳通量。2.不同季节凋落物去除和添加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成熟群落中,凋落物的秋季去除对GEP和NEE的影响是正效应,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显著大于春季去除凋落物的影响。秋季凋落物的去除通过影响土壤温度,进而影响GEP和NEE。凋落物过度积累会影响草地生产力,秋季凋落物的去除解除了凋落物过度积累对光的有效辐射和土壤温度的限制。在退化群落中,凋落物的春季添加对GEP和NEE的影响是正效应。春季凋落物添加显著于秋季凋落物的添加对GEP和NEE的影响。退化群落凋落物不能有效的积累,植物生长受到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等因素的限制,春季凋落物添加同时解除了以上限制,使植物能够快速生长。这对于理解凋落物的合理利用对改善草地生态系统管理,促进草地恢复,预测未来碳循环动态提供了理论依据。

Zhang YJ, Yang GW, Liu N, Chang SJ, Wang XY ( 2013). Review of grass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22, 290-299.

[本文引用: 1]

张英俊, 杨高文, 刘楠, 常书娟, 王晓亚 ( 2013). 草原碳汇管理对策
草原学报, 22, 290-299.

[本文引用: 1]

The dominant role of semi-arid ecosystems in the trend and variability of the land CO2 sink
1
2015

... id="C2">中国草地面积约4亿hm2, 占国土总面积的41.7%.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草地不仅每年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3-4亿t优质饲草, 而且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碳固持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白永飞等, 2014; 沈海花等, 2016).草地是个巨大的碳库, 全球草地总碳储量约为308 Pg, 其中约92%储存在土壤中(Schuman et al., 2002).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大小为29.1 Pg C (方精云等, 2010), 约占世界草原总碳储量的10%.中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 草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年际波动大(Bai et al., 2004).已有研究表明, 近30年全球陆地碳汇的变化趋势和年际变异主要来自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Poulter et al., 2014; Ahlstr?m et al., 2015).因此准确地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将有助于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此外, 由于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90%的天然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其中60%以上为中度和重度退化(白永飞等, 2016).但是, 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可以固持大量的碳.为了有效治理退化草地, 中国从2000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退化草地治理工程, 大大提升了草地生态固碳功能(Wang et al., 2011).目前, 森林作为碳固定的主体已经被重视, 但对中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地碳汇功能的重视却明显不足(张英俊等, 2013; 白永飞等, 2014).为了准确地评估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现状和变化, 实现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挥,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设立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课题. ...

Ecosystem stability and compensatory effects in the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1
2004

... id="C2">中国草地面积约4亿hm2, 占国土总面积的41.7%.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草地不仅每年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3-4亿t优质饲草, 而且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碳固持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白永飞等, 2014; 沈海花等, 2016).草地是个巨大的碳库, 全球草地总碳储量约为308 Pg, 其中约92%储存在土壤中(Schuman et al., 2002).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大小为29.1 Pg C (方精云等, 2010), 约占世界草原总碳储量的10%.中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 草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年际波动大(Bai et al., 2004).已有研究表明, 近30年全球陆地碳汇的变化趋势和年际变异主要来自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Poulter et al., 2014; Ahlstr?m et al., 2015).因此准确地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将有助于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此外, 由于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90%的天然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其中60%以上为中度和重度退化(白永飞等, 2016).但是, 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可以固持大量的碳.为了有效治理退化草地, 中国从2000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退化草地治理工程, 大大提升了草地生态固碳功能(Wang et al., 2011).目前, 森林作为碳固定的主体已经被重视, 但对中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地碳汇功能的重视却明显不足(张英俊等, 2013; 白永飞等, 2014).为了准确地评估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现状和变化, 实现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挥,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设立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课题. ...

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形成与调控机制
2
2014

... id="C2">中国草地面积约4亿hm2, 占国土总面积的41.7%.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草地不仅每年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3-4亿t优质饲草, 而且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碳固持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白永飞等, 2014; 沈海花等, 2016).草地是个巨大的碳库, 全球草地总碳储量约为308 Pg, 其中约92%储存在土壤中(Schuman et al., 2002).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大小为29.1 Pg C (方精云等, 2010), 约占世界草原总碳储量的10%.中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 草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年际波动大(Bai et al., 2004).已有研究表明, 近30年全球陆地碳汇的变化趋势和年际变异主要来自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Poulter et al., 2014; Ahlstr?m et al., 2015).因此准确地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将有助于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此外, 由于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90%的天然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其中60%以上为中度和重度退化(白永飞等, 2016).但是, 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可以固持大量的碳.为了有效治理退化草地, 中国从2000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退化草地治理工程, 大大提升了草地生态固碳功能(Wang et al., 2011).目前, 森林作为碳固定的主体已经被重视, 但对中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地碳汇功能的重视却明显不足(张英俊等, 2013; 白永飞等, 2014).为了准确地评估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现状和变化, 实现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挥,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设立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课题. ...

... ; 白永飞等, 2014).为了准确地评估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现状和变化, 实现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挥,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设立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课题. ...

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形成与调控机制
2
2014

... id="C2">中国草地面积约4亿hm2, 占国土总面积的41.7%.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草地不仅每年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3-4亿t优质饲草, 而且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碳固持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白永飞等, 2014; 沈海花等, 2016).草地是个巨大的碳库, 全球草地总碳储量约为308 Pg, 其中约92%储存在土壤中(Schuman et al., 2002).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大小为29.1 Pg C (方精云等, 2010), 约占世界草原总碳储量的10%.中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 草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年际波动大(Bai et al., 2004).已有研究表明, 近30年全球陆地碳汇的变化趋势和年际变异主要来自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Poulter et al., 2014; Ahlstr?m et al., 2015).因此准确地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将有助于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此外, 由于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90%的天然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其中60%以上为中度和重度退化(白永飞等, 2016).但是, 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可以固持大量的碳.为了有效治理退化草地, 中国从2000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退化草地治理工程, 大大提升了草地生态固碳功能(Wang et al., 2011).目前, 森林作为碳固定的主体已经被重视, 但对中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地碳汇功能的重视却明显不足(张英俊等, 2013; 白永飞等, 2014).为了准确地评估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现状和变化, 实现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挥,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设立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课题. ...

... ; 白永飞等, 2014).为了准确地评估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现状和变化, 实现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挥,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设立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课题. ...

草地生产与生态功能合理配置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
1
2016

... id="C2">中国草地面积约4亿hm2, 占国土总面积的41.7%.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草地不仅每年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3-4亿t优质饲草, 而且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碳固持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白永飞等, 2014; 沈海花等, 2016).草地是个巨大的碳库, 全球草地总碳储量约为308 Pg, 其中约92%储存在土壤中(Schuman et al., 2002).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大小为29.1 Pg C (方精云等, 2010), 约占世界草原总碳储量的10%.中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 草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年际波动大(Bai et al., 2004).已有研究表明, 近30年全球陆地碳汇的变化趋势和年际变异主要来自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Poulter et al., 2014; Ahlstr?m et al., 2015).因此准确地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将有助于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此外, 由于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90%的天然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其中60%以上为中度和重度退化(白永飞等, 2016).但是, 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可以固持大量的碳.为了有效治理退化草地, 中国从2000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退化草地治理工程, 大大提升了草地生态固碳功能(Wang et al., 2011).目前, 森林作为碳固定的主体已经被重视, 但对中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地碳汇功能的重视却明显不足(张英俊等, 2013; 白永飞等, 2014).为了准确地评估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现状和变化, 实现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挥,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设立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课题. ...

草地生产与生态功能合理配置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
1
2016

... id="C2">中国草地面积约4亿hm2, 占国土总面积的41.7%.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草地不仅每年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3-4亿t优质饲草, 而且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碳固持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白永飞等, 2014; 沈海花等, 2016).草地是个巨大的碳库, 全球草地总碳储量约为308 Pg, 其中约92%储存在土壤中(Schuman et al., 2002).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大小为29.1 Pg C (方精云等, 2010), 约占世界草原总碳储量的10%.中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 草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年际波动大(Bai et al., 2004).已有研究表明, 近30年全球陆地碳汇的变化趋势和年际变异主要来自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Poulter et al., 2014; Ahlstr?m et al., 2015).因此准确地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将有助于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此外, 由于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90%的天然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其中60%以上为中度和重度退化(白永飞等, 2016).但是, 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可以固持大量的碳.为了有效治理退化草地, 中国从2000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退化草地治理工程, 大大提升了草地生态固碳功能(Wang et al., 2011).目前, 森林作为碳固定的主体已经被重视, 但对中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地碳汇功能的重视却明显不足(张英俊等, 2013; 白永飞等, 2014).为了准确地评估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现状和变化, 实现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挥,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设立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课题. ...

河北省天然草地生物量和碳密度空间分布格局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河北省天然草地生物量和碳密度空间分布格局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Carbon storage in the grasslands of China based on field measurements of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2
2008

... id="C3">根据草地类型的空间分异, 本课题将中国的草地分为7个片区(东北、内蒙古、华北与黄土、青藏、新疆、南方和荒漠), 按各片的草地面积、群落类型及其演替序列, 共选择具有代表性的4200个面上采样点, 包括了900个主样地和3300个辅助样地.主样地通常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地带性草原类型, 而辅样地是对主样地的补充完善, 即根据草原利用方式、强度、退化沙化程度等在主样地周边区域设置的调查样地.所有样地均采用统一的取样标准和方法对中国草地植被和土壤碳储量进行调查取样(生态系统固碳项目技术规范编写组, 2015).同时依托各片区野外台站和大型实验平台, 选择30个加强观测点, 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固碳速率和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 采用多尺度数据整合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手段, 在全国尺度上估算中国草地的固碳现状和潜力. ...

... id="C5">通过对全国数据的集成分析, 本课题估算了中国草地植被和土壤的固碳现状, 揭示了国家尺度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地上生物量、凋落物、地下生物量)和土壤碳库(0?100 cm)的空间格局、各组分的分配比例及其关键驱动因子.本课题野外调查数据集成分析表明, 中国草地总碳储量为28.95 Pg C, 其中植被碳储量为1.82 Pg C, 土壤有机碳碳储量为27.13 Pg C.与以往研究相比, 本研究有三大特点: 1)本研究的地下根系生物量全部来自直接测量的结果, 取样深度达100 cm, 基本实现了对全部地下根系的取样.在此基础上, 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计算草地植被地下碳储量以及地上地下碳分配格局.而由于取样和测定难度, 以往研究通常仅测定表层根系或以根冠比经验值进行推算(Fan et al., 2008), 这不仅增加了对草地植被碳储量估算的不确定性, 而且限制了对植被-土壤碳库周转关系和相关机理的研究.2)实现了对0?100 cm土壤剖面的取样, 大大提高了对深层(30?10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的估算精度.基于本课题的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在0?100 cm的土壤碳储量中, 30?100 cm的土壤碳储量贡献了近43.4%. 因此,忽略深层土壤碳将会大大低估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同时在研究中发现对于某些草地类型如温性和高寒草甸草原、沙地草地等, 其土壤厚度可达数米, 因此对于更深层土壤碳储量的估算研究将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固持中的作用.3)通过主样地和辅助样地不同放牧利用强度样地的对比研究, 实现了对中国退化草地恢复过程固碳潜力的评估, 提出并估算了中国主要草地类型可实现的固碳潜力. ...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变化
1
2010

... id="C2">中国草地面积约4亿hm2, 占国土总面积的41.7%.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草地不仅每年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3-4亿t优质饲草, 而且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碳固持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白永飞等, 2014; 沈海花等, 2016).草地是个巨大的碳库, 全球草地总碳储量约为308 Pg, 其中约92%储存在土壤中(Schuman et al., 2002).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大小为29.1 Pg C (方精云等, 2010), 约占世界草原总碳储量的10%.中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 草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年际波动大(Bai et al., 2004).已有研究表明, 近30年全球陆地碳汇的变化趋势和年际变异主要来自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Poulter et al., 2014; Ahlstr?m et al., 2015).因此准确地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将有助于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此外, 由于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90%的天然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其中60%以上为中度和重度退化(白永飞等, 2016).但是, 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可以固持大量的碳.为了有效治理退化草地, 中国从2000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退化草地治理工程, 大大提升了草地生态固碳功能(Wang et al., 2011).目前, 森林作为碳固定的主体已经被重视, 但对中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地碳汇功能的重视却明显不足(张英俊等, 2013; 白永飞等, 2014).为了准确地评估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现状和变化, 实现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挥,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设立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课题. ...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变化
1
2010

... id="C2">中国草地面积约4亿hm2, 占国土总面积的41.7%.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草地不仅每年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3-4亿t优质饲草, 而且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碳固持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白永飞等, 2014; 沈海花等, 2016).草地是个巨大的碳库, 全球草地总碳储量约为308 Pg, 其中约92%储存在土壤中(Schuman et al., 2002).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大小为29.1 Pg C (方精云等, 2010), 约占世界草原总碳储量的10%.中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 草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年际波动大(Bai et al., 2004).已有研究表明, 近30年全球陆地碳汇的变化趋势和年际变异主要来自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Poulter et al., 2014; Ahlstr?m et al., 2015).因此准确地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将有助于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此外, 由于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90%的天然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其中60%以上为中度和重度退化(白永飞等, 2016).但是, 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可以固持大量的碳.为了有效治理退化草地, 中国从2000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退化草地治理工程, 大大提升了草地生态固碳功能(Wang et al., 2011).目前, 森林作为碳固定的主体已经被重视, 但对中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地碳汇功能的重视却明显不足(张英俊等, 2013; 白永飞等, 2014).为了准确地评估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现状和变化, 实现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挥,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设立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课题. ...

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交换对多梯度增水的响应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交换对多梯度增水的响应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围栏封育对天山北坡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围栏封育对天山北坡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不同载畜率处理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不同载畜率处理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山东省暖性草丛生态系统碳库现状和碳通量季节变化特征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山东省暖性草丛生态系统碳库现状和碳通量季节变化特征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Contribution of semi-arid ecosystems to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1
2014

... id="C2">中国草地面积约4亿hm2, 占国土总面积的41.7%.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草地不仅每年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3-4亿t优质饲草, 而且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碳固持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白永飞等, 2014; 沈海花等, 2016).草地是个巨大的碳库, 全球草地总碳储量约为308 Pg, 其中约92%储存在土壤中(Schuman et al., 2002).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大小为29.1 Pg C (方精云等, 2010), 约占世界草原总碳储量的10%.中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 草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年际波动大(Bai et al., 2004).已有研究表明, 近30年全球陆地碳汇的变化趋势和年际变异主要来自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Poulter et al., 2014; Ahlstr?m et al., 2015).因此准确地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将有助于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此外, 由于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90%的天然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其中60%以上为中度和重度退化(白永飞等, 2016).但是, 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可以固持大量的碳.为了有效治理退化草地, 中国从2000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退化草地治理工程, 大大提升了草地生态固碳功能(Wang et al., 2011).目前, 森林作为碳固定的主体已经被重视, 但对中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地碳汇功能的重视却明显不足(张英俊等, 2013; 白永飞等, 2014).为了准确地评估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现状和变化, 实现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挥,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设立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课题. ...

Soil carbon dynamics and potential carbon sequestration by ranglands
1
2002

... id="C2">中国草地面积约4亿hm2, 占国土总面积的41.7%.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草地不仅每年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3-4亿t优质饲草, 而且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碳固持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白永飞等, 2014; 沈海花等, 2016).草地是个巨大的碳库, 全球草地总碳储量约为308 Pg, 其中约92%储存在土壤中(Schuman et al., 2002).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大小为29.1 Pg C (方精云等, 2010), 约占世界草原总碳储量的10%.中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 草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年际波动大(Bai et al., 2004).已有研究表明, 近30年全球陆地碳汇的变化趋势和年际变异主要来自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Poulter et al., 2014; Ahlstr?m et al., 2015).因此准确地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将有助于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此外, 由于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90%的天然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其中60%以上为中度和重度退化(白永飞等, 2016).但是, 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可以固持大量的碳.为了有效治理退化草地, 中国从2000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退化草地治理工程, 大大提升了草地生态固碳功能(Wang et al., 2011).目前, 森林作为碳固定的主体已经被重视, 但对中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地碳汇功能的重视却明显不足(张英俊等, 2013; 白永飞等, 2014).为了准确地评估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现状和变化, 实现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挥,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设立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课题. ...

中国草地资源的现状分析
1
2016

... id="C2">中国草地面积约4亿hm2, 占国土总面积的41.7%.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草地不仅每年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3-4亿t优质饲草, 而且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碳固持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白永飞等, 2014; 沈海花等, 2016).草地是个巨大的碳库, 全球草地总碳储量约为308 Pg, 其中约92%储存在土壤中(Schuman et al., 2002).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大小为29.1 Pg C (方精云等, 2010), 约占世界草原总碳储量的10%.中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 草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年际波动大(Bai et al., 2004).已有研究表明, 近30年全球陆地碳汇的变化趋势和年际变异主要来自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Poulter et al., 2014; Ahlstr?m et al., 2015).因此准确地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将有助于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此外, 由于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90%的天然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其中60%以上为中度和重度退化(白永飞等, 2016).但是, 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可以固持大量的碳.为了有效治理退化草地, 中国从2000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退化草地治理工程, 大大提升了草地生态固碳功能(Wang et al., 2011).目前, 森林作为碳固定的主体已经被重视, 但对中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地碳汇功能的重视却明显不足(张英俊等, 2013; 白永飞等, 2014).为了准确地评估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现状和变化, 实现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挥,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设立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课题. ...

中国草地资源的现状分析
1
2016

... id="C2">中国草地面积约4亿hm2, 占国土总面积的41.7%.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草地不仅每年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3-4亿t优质饲草, 而且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碳固持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白永飞等, 2014; 沈海花等, 2016).草地是个巨大的碳库, 全球草地总碳储量约为308 Pg, 其中约92%储存在土壤中(Schuman et al., 2002).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大小为29.1 Pg C (方精云等, 2010), 约占世界草原总碳储量的10%.中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 草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年际波动大(Bai et al., 2004).已有研究表明, 近30年全球陆地碳汇的变化趋势和年际变异主要来自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Poulter et al., 2014; Ahlstr?m et al., 2015).因此准确地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将有助于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此外, 由于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90%的天然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其中60%以上为中度和重度退化(白永飞等, 2016).但是, 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可以固持大量的碳.为了有效治理退化草地, 中国从2000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退化草地治理工程, 大大提升了草地生态固碳功能(Wang et al., 2011).目前, 森林作为碳固定的主体已经被重视, 但对中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地碳汇功能的重视却明显不足(张英俊等, 2013; 白永飞等, 2014).为了准确地评估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现状和变化, 实现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挥,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设立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课题. ...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生态系统固碳项目技术规范编写组
2015

生态系统固碳项目技术规范编写组
2015

不同气候类型下四川草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不同气候类型下四川草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Management and land use change effects on soil carbon in northern China’s grassland: A synthesis
1
2011

... id="C2">中国草地面积约4亿hm2, 占国土总面积的41.7%.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草地不仅每年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3-4亿t优质饲草, 而且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碳固持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白永飞等, 2014; 沈海花等, 2016).草地是个巨大的碳库, 全球草地总碳储量约为308 Pg, 其中约92%储存在土壤中(Schuman et al., 2002).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大小为29.1 Pg C (方精云等, 2010), 约占世界草原总碳储量的10%.中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 草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年际波动大(Bai et al., 2004).已有研究表明, 近30年全球陆地碳汇的变化趋势和年际变异主要来自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Poulter et al., 2014; Ahlstr?m et al., 2015).因此准确地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将有助于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此外, 由于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90%的天然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其中60%以上为中度和重度退化(白永飞等, 2016).但是, 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可以固持大量的碳.为了有效治理退化草地, 中国从2000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退化草地治理工程, 大大提升了草地生态固碳功能(Wang et al., 2011).目前, 森林作为碳固定的主体已经被重视, 但对中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地碳汇功能的重视却明显不足(张英俊等, 2013; 白永飞等, 2014).为了准确地评估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现状和变化, 实现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挥,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设立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课题. ...

昭苏山地草甸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特征的研究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昭苏山地草甸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特征的研究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Soil organic carbons stocks in China and changes from 1980s to 2000s
1
2007

... id="C4">本课题汇集了24个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高校和地方科研单位的优势力量340余人, 经过5年的艰苦工作, 完成了全国4207个面上调查样点的野外调查和取样工作, 其中包括900个主样地和3307个辅助样地(附件1).调查样地包括了除高寒荒漠(地处无人区, 无法到达)外的17个草地类、31个亚类, 共计512个不同的草地型.所调查草地类型覆盖面积约3.8亿hm2, 占全国草地面积的95%以上.弥补了以往草地碳储量的研究多集中在内蒙古、青藏高原和新疆等草地分布面积广的区域(Xie et al., 2007; Yang et al., 2010), 而对华北和南方草地很少关注的不足.全国7个片区共采集土壤和植物样品34.8万余份.全部样地采用统一的方法进行野外调查、采样和实验室测试分析, 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度.这一工作的完成对准确评估中国草地固碳现状、速率及其潜力是至关重要的, 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 ...

围封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植被-土壤系统碳密度的影响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围封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植被-土壤系统碳密度的影响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草地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储量特征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草地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储量特征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Soil carbon stock and its changes in northern China’s grasslands from 1980s to 2000s
1
2010

... id="C4">本课题汇集了24个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高校和地方科研单位的优势力量340余人, 经过5年的艰苦工作, 完成了全国4207个面上调查样点的野外调查和取样工作, 其中包括900个主样地和3307个辅助样地(附件1).调查样地包括了除高寒荒漠(地处无人区, 无法到达)外的17个草地类、31个亚类, 共计512个不同的草地型.所调查草地类型覆盖面积约3.8亿hm2, 占全国草地面积的95%以上.弥补了以往草地碳储量的研究多集中在内蒙古、青藏高原和新疆等草地分布面积广的区域(Xie et al., 2007; Yang et al., 2010), 而对华北和南方草地很少关注的不足.全国7个片区共采集土壤和植物样品34.8万余份.全部样地采用统一的方法进行野外调查、采样和实验室测试分析, 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度.这一工作的完成对准确评估中国草地固碳现状、速率及其潜力是至关重要的, 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 ...

新疆北部草地典型灌木的碳氮特征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新疆北部草地典型灌木的碳氮特征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草原群落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对三项改良措施的动态响应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草原群落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对三项改良措施的动态响应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凋落物去除和添加处理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凋落物去除和添加处理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1
2018

... id="C6">本专辑主要介绍草地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共收录13篇研究论文, 均为片区尺度草地碳储量及加强点典型案例研究.内容包含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管理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研究等方面.岑宇等(2018)李永强等(2018)分析了河北和山东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碳库固碳现状.杨昊天等(2018)王丽华等(2018)报道了腾格里荒漠和四川草地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张静等(2018)研究了新疆北部草地13种典型灌木不同器官的碳氮含量特征.张璐等(2018)闫宝龙等(2018)对比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在文献调研和本课题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孙元丰等(2018)整合分析了中国不同草地类型根系周转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子.基于本课题加强点长期控制实验研究, 张素彦等(2018)报道了凋落物添加和剔除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靳宇曦等(2018)比较了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的变化; 胡毅等(2018)王祥等(2018)分别研究了不同草地管理方式对新疆天山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耿晓东等(2018)报道了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甸态系统碳交换对增水处理的响应. ...

草原碳汇管理对策
1
2013

... id="C2">中国草地面积约4亿hm2, 占国土总面积的41.7%.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草地不仅每年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3-4亿t优质饲草, 而且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碳固持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白永飞等, 2014; 沈海花等, 2016).草地是个巨大的碳库, 全球草地总碳储量约为308 Pg, 其中约92%储存在土壤中(Schuman et al., 2002).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大小为29.1 Pg C (方精云等, 2010), 约占世界草原总碳储量的10%.中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 草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年际波动大(Bai et al., 2004).已有研究表明, 近30年全球陆地碳汇的变化趋势和年际变异主要来自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Poulter et al., 2014; Ahlstr?m et al., 2015).因此准确地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将有助于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此外, 由于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90%的天然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其中60%以上为中度和重度退化(白永飞等, 2016).但是, 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可以固持大量的碳.为了有效治理退化草地, 中国从2000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退化草地治理工程, 大大提升了草地生态固碳功能(Wang et al., 2011).目前, 森林作为碳固定的主体已经被重视, 但对中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地碳汇功能的重视却明显不足(张英俊等, 2013; 白永飞等, 2014).为了准确地评估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现状和变化, 实现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挥,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设立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课题. ...

草原碳汇管理对策
1
2013

... id="C2">中国草地面积约4亿hm2, 占国土总面积的41.7%.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草地不仅每年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3-4亿t优质饲草, 而且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碳固持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白永飞等, 2014; 沈海花等, 2016).草地是个巨大的碳库, 全球草地总碳储量约为308 Pg, 其中约92%储存在土壤中(Schuman et al., 2002).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大小为29.1 Pg C (方精云等, 2010), 约占世界草原总碳储量的10%.中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 草地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年际波动大(Bai et al., 2004).已有研究表明, 近30年全球陆地碳汇的变化趋势和年际变异主要来自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Poulter et al., 2014; Ahlstr?m et al., 2015).因此准确地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将有助于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此外, 由于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90%的天然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其中60%以上为中度和重度退化(白永飞等, 2016).但是, 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可以固持大量的碳.为了有效治理退化草地, 中国从2000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退化草地治理工程, 大大提升了草地生态固碳功能(Wang et al., 2011).目前, 森林作为碳固定的主体已经被重视, 但对中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地碳汇功能的重视却明显不足(张英俊等, 2013; 白永飞等, 2014).为了准确地评估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现状和变化, 实现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挥,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设立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课题. ...




Copyright © 2021 版权所有 《植物生态学报》编辑部
地址: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邮编: 100093
Tel.: 010-62836134, 62836138; Fax: 010-82599431; E-mail: apes@ibcas.ac.cn, cjpe@ibcas.ac.cn
备案号: 京ICP备16067583号-19

相关话题/土壤 空间 交换 管理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