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著作权法定与自由的悖论调和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著作权法定与自由的悖论调和
Resolv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Numerus Clausus and Numerus Apertus in Copyright Law 熊琦; 1: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我国著作权法"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这一兜底条款的存在,意味着著作权法没有严格遵循承接自物权法的绝对权法定原则,而是允许特定条件下的造法行为,其中既包含着法官造法对著作权类型化不足的弥补,也关联了私人设权对新兴商业模式的回应。然而造法的限度如何界定,怎样通过合理解释兜底条款实现对著作权法定缺陷的科学补充,我国无论是司法判例还是理论研究都无章法可循,因而每当个案适用时都反复遭至质疑和批评。从协调法律规范性与产业现实需求的角度出发,兜底条款既承担着在待分配利益上界定权利归属的引致功能,也必须在解释上构建对著作权自由的限定,其正确解释方法,是在法官造法上体现为引致我国已加入的著作权国际公约中相关权利类型,并在认可著作权许可合同中存在处分行为的基础上,将私人设权限定为保障法定著作权实现而设立于作品之上的无形财产役权。

关键词(KeyWords): 著作权法定;;法官造法;;私人设权;;著作权类型;;著作权许可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D打印技术与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熊琦;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扬:“知识产权法定主义及其适用”,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2]熊琦:“著作权的法经济分析范式”,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4期。[3]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4]崔国斌:“知识产权法官造法批判”,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1期。(1)参见我国著作权法(2010)第10条第17款,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草案送审稿的第13条第10款保留了该条款。(2)立法者的解释,参见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页;法院的代表性解释参见“央视国际诉百度”案,北京一中院(2013)一民终字3142号。(3)根据既有判例,兜底条款一般被适用于“网络定时转播”等广播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皆无法覆盖的传播行为,代表性案例参见“上海聚力传媒诉央视国际网络”案,上海浦东新区法院(2013)浦民三(知)初字第241号,“新浪诉凤凰网”案,北京朝阳区法院(2014)朝民(知)初字第40334号。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般条款,则多被适用于游戏软件中涉及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设定等游戏元素的抄袭,以及通过“外挂”软件修改原软件功能的问题。代表性案例参见“暴雪诉上海游易”案,上海一中院(2014)沪一中民五(知)初字第22号;“腾讯诉上海虹连”案,武汉中级法院(2011)武知终字第6号。(1)See Michael E.Kenneally,Commandeering Copyright,87 Notre Dame L.Rev.1179(2012),p.1182;Lydia Pallas Loren,Slaying the Leather-Winged Demons in the Night:Reforming Copyright Owner Contracting with Clickwrap Misuse,30 Ohio N.U.L.Rev.495(2004),pp.496-499.(2)根据立法者的解释,“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至少包括:注释权、整理权、以有线方式直接公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的权利、按照设计图建造作品的权利,共五种类型。参见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61-67页。(3)参见“央视国际诉百度”案,北京一中院(2013)一民终字3142号;“新浪诉凤凰网”案,北京朝阳区法院(2014)朝民(知)初字第40334号。(4)参见我国“物权法”(2007)第5条。物权法草案的第五、六稿中,曾存在“法律未作规定的,符合物权特征的权利,视为物权”的但书,正式出台的物权法中并未保留,说明我国遵循的是严格的物权法定原则。参见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0-31页。(1)See Julie E.Cohen,What Kind of Property is Intellectual Property?52 Hous.L.Rev.691(2014),p.697;699.我国论述财产权与知识产权关系的代表性文献参见郑成思:《知识产权、财产权与物权》,载《中国软科学》1998年第10期;尹田:《论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关系》,载《法商研究》2002年第2期;吴汉东:《论财产权体系》,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2期。(2)See Michael A.Carrier,Cabin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rough a Property Paradigm,54 Duke L.J.1(2004),pp.4-8.(3)See Julie E.Cohen,Copyright as Property in the Post-Industrial Economy:A Research Agenda,2011 Wis.L.Rev.141(2011),p.151.(4)关于物权法定原则成本效益上的分析,参见苏永钦:“法定物权的社会成本”,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5)See Thomas W.Merrill&Henry E.Smith,Optimal Standardization in the Law of Property:The Numerus Clausus Principle,110 Yale L.J.1(2000),p.4;Jurgen Kohler,The Law of Rights in Rem,in Introduction to German Law(Werner F.Ebke&Matthew W.Finkin eds.,1996),p.230.(6)参见“央视国际诉百度”案,北京一中院(2013)一民终字3142号。法院在判决书中指出,“鉴于权利法定为著作权设定的基本原则,故对于这一兜底权利条款的适用应采用严格的解释,否则将会对权利法定的原则造成不当影响。通常而言,只有在对相关行为不予禁止将明显有失公平的情况下,才可以适用该条款。”美国汉德法官早在1929年的判例中即已明确提出,只有立法者才能创设新知识产权类型。See Cheney Bros.v.Doris Silk Corp.,35 F.2d 279(2d Cir.1929).(1)学术界早已有大量关于改良甚至废除物权法定原则的研究,但至今各国在立法上的突破寥寥。代表性文献参见苏永钦:“物权法定主义的再思考”,载《经济论文丛刊》1991年第2期;常鹏翱:“体系化视角中的物权法定”,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张巍:“物权法定与物权自由的经济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反对观点参见张永健:“物权‘自治’主义的美丽新世界”,载《科技法律评论》第7卷第1期(2010)。(2)See Jessica Litman,Readers’Copyright,J.Copyright Society of the U.S.A.325(2011),pp.334-335.(3)例如在著作财产权中,网络直播行为在我国就无法被归入任何一种法定权利类型中,只能通过兜底条款保护。而在著作人格权中,修改权与保护作品完整权在适用上也时常产生适用竞合问题。(4)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草案送审稿关于复制权的规定仍然保留了列举的方式,但将列举的条目改为“印刷、复印、录制、翻拍以及数字化等方式”,与起现行的“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相比,在增加了数字化复制之外,也精炼了原有的表达,但仍然维持着列举复制方式的立法表述。参见“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草案”(送审稿)第11条第1款。(5)广播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在规制网络非交互式传播行为上的漏洞,在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草案送审稿中已经通过替代广播权的播放权解决,播放权被定义为“以无线或者有线方式公开播放作品或者转播该作品的播放,以及通过技术设备向公众传播该作品的播放的权利”。参见“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草案”(送审稿)第11条第6款。(6)17 U.S.C.§106(2011).(7)See Abrams,Copyright’s First Compulsory License,26 Santa Clara Computer&High Tech.L.J.215(2010);MAI Systems Corp.v.Peak Computer Inc.991 F.2d 511(9thCir.1993);In CoS tar Group,Inc.v.LoopN et,Inc.,373 F.3d 544(4thCir.2004).(1)“德国著作权法”第15条。参见范长军译:《德国著作权法》,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第15-16页。(2)Jane C.Ginsburg,From Having Copies to Experiencing Works:The Development of an Access Right in U.S.Copyright Law,50 J.Copyright Society U.S.A.113(2003),p.116.(3)在前网络时代,公众获取和传播作品所受的限制,往往来自作品与载体分离成本过高的技术局限,而非著作权的实施效果,因此并不能认为前网络时代的著作权制度设定就是成功的。相同观点参见Zohar Efroni,A Momentary Lapse of Reason:Digital Copyright,the DMCA and a Dose of Common Sense,28 Colum.J.L.&Arts 249(2005),p.277.(1)这种技术措施保护下的著作权许可,实践中一般表现为点击合同(click-wrap license)。点击合同会在使用者接触作品之前在计算机屏幕上列出许可使用条款,只有使用者接受后才能接触作品。事实上,前网络时代即已有相同功能的拆封合同(shrink-wrap license)用以解决权利人附加额外要求的问题,拆封合同条款通常附随于供销售的软件包装上或其内部,在消费者开启改包装时,即视为接受全部合同条款。(2)有学者因此认为,技术措施对他人接触作品行为的禁止,相当于赋予权利人一项新的接触权。See Pamela Samuelson,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Digital Economy:Why the Anti-Circumvention Regulations Need to be Revised,14 Berkeley Tech.L.J.519(1999),p.523.(3)微软公司曾在证明软件最终用户许可协议的格式条款合法性时即指出,“目前软件业普遍采取了内容相差不大的许可协议,已经形成一种行业惯例”。参见“郭力诉微软”案,北京一中院(2006)一中民初字第14468号。(4)Maureen A.O’Rourke,Common Law and Statutory Restrictions on Access:Computer Fraud and Abuse Act,2 U.Ill.J.L.Tech.&Pol’y295(2002),p.297.(5)See Glen O.Robinson,Personal Property Servitudes,71 U.Chi.L.Rev.1449(2004),pp.1521-1522.(6)参见“郭力诉微软”案,北京一中院(2006)一中民初字第14468号;Kloth v.Microsoft Corp.,444 F.3d 312(4thCir.2006).(7)参见“腾讯诉珊瑚虫”案,北京海淀区法院(2006)海民初字第25301号民事判决书;Bowers v.Baystate Technologies,Inc.,320 F.3d 1317(3rdCir.2003);Video Pipeline,Inc.v.Buena Vista Home Entm’t,Inc.,342 F.3d 191(3rdCir.2003).(8)在美国MDY诉暴雪一案中,暴雪公司即认为,使用者违反最终用户许可协议在游戏软件客户端介入“外挂”程序的行为应承担侵权责任,因为不接受许可协议就意味着未获得合法授权,那么使用者安装和运行暴雪软件即构成侵权,而非仅仅按违约责任处理。See MDY Indus.v.Blizzard Entm’t,629 F.3d 928(9thCir.2010),p.938.(9)参见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117页。同时,在学理解释上,我国诸多著作权法教科书中,完全没有介绍和解释著作权许可和转让的章节,原因不详。例如王迁:《著作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崔国斌:《著作权法:原理与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其他包含著作权许可和转让的教科书,也都没有涉及其中相对权和绝对权的存在或区分问题。参见郑成思:《版权法》(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五章。(1)我国现有关于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争议的判决中,都将许可合同的订立视为纯粹设立债权的负担行为。参见“南京紫金山影业诉北京电视台”案,北京海淀区法院(2008)海民初字第11543号;“北京新华先锋文化传媒诉王跃文”案,北京市海淀区法院(2010)海民初字第18989号。(2)美国学者的观点参见Molly S.Van Houweling,The New Servitudes,96 Geo.L.J.885(2008),p.889.德国学者的观点参见[德]雷炳德:《著作权法》,张恩民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页。(3)早有学者担心,这种通过合同约束所有潜在使用者的行为,事实上已经构成“私人造法”(private legislation)。See Robert P.Merges,The End of Friction?Property Rights and Contract in the“Newtonian”World of On-Line Commerce,12 Berkeley Tech.L.J.115(1997),p.126.(4)参见“奇虎诉腾讯”案,最高人民法院(2013)民三终字第5号。(5)See MDY Indus.v.Blizzard Entm’t,629 F.3d 928(9thCir.2010).(1)See Mark A.Lemley,Beyond Preemption:The Law and Polic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censing,87 Cal.L.Rev.111(1999),p.144.(2)美国已有法院认可软件最终用户许可协议排除属于合理使用范畴的反向工程。See Davidson&Assocs.v.Jung,422 F.3d 630(8thCir.2005).(3)例如大量软件服务提供者即通过最终用户许可协议禁止公众未经其允许对软件进行测试或评价。See Mark A.Lemley,Term of Use,91 Minn.L.Rev.459(2006),p.469.(4)利用兜底条款保护交互式传播的代表性案例参见“王蒙诉世纪互联通讯”案,北京海淀区法院(1999)海(知)初字第556号;利用兜底条款保护网络直播的代表性案例参见“央视国际网络诉上海聚力传媒”案,上海浦东新区法院(2013)浦民三(知)初字第241号。(5)David Nimmer,et al.,The Metamorphosis of Contract into Expand,87 Cal.L.Rev.17(1999),p.63.(1)使用此表述方法的代表性判例参见“央视国际网络诉上海聚力传媒”案,上海浦东新区法院(2013)浦民三(知)初字第241号;“新浪诉凤凰网”案,北京朝阳区法院(2014)朝民(知)初字第40334号。(2)具体解释参见[匈]米哈伊·菲切尔:《版权法与因特网》,郭寿康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1-299页。(3)See Molly S.Van Houweling,The New Servitudes,96 Geo.L.J.885(2008),p.889.(1)Thomas W.Merrill&Henry E.Smith,Optimal Standardization in the Law of Property:The Numerus Clausus Principle,110 Yale L.J.1(2000),p.39.(2)See Erik Bauman,The Nexus Analysis:License Enforcement in the Wake of MDY v.Blizzard,27 Berkeley Tech.L.J.503(2012),p.521.(1)See Molly S.Van Houweling,Touching and Concerning Copyright:Real Property Reasoning in MDY Industries,Inc.v.Blizzard Entertainment,Inc,51 Santa Clara L.Rev.1063(2011),p.1078.(2)See MDY Indus.v.Blizzard Entm’t,629 F.3d 928(9thCir.2010),p.941.

相关话题/北京 网络 软件 知识产权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