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缔结和参加网络犯罪国际公约的中国立场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缔结和参加网络犯罪国际公约的中国立场
The Standpoint of China in Concluding and Participat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Cybercrime 于志刚; 1: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2: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研究中心 摘要(Abstract):

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难题,世界各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分歧巨大。欧洲《网络犯罪公约》不符合目前网络犯罪的趋势,也不能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此应当在联合国框架下制定新的国际性公约。中国应当基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网络利益的需求,确立缔结和参加网络犯罪国际公约的"底线原则"与"力推主张",努力输出中国规则,并将"网络主权"作为参加网络安全国际事务的最核心立场。

关键词(KeyWords): 网络犯罪;;网络安全;;国际公约;;中国立场;;网络主权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国政法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计划资助项目;;2012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信息时代网络法律体系的整体建构研究”(项目号:12JZD03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于志刚;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友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2][德]乌尔里希·齐白著:《全球风险社会与信息社会中的刑法》,周遵友等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3]于志刚:“‘双层社会’中传统刑法的适用空间——以‘两高’《网络诽谤解释》的发布为背景”,载《法学》2013年第10期。[4]陈颖健:“论全球治理与国际法”,载《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6期。[5]沈佳:“关注全球网络安全引领世界电信标准——访国际电信联盟ITU标准化局局长赵厚麟”,载《当地通信》2006年第7期。[6]王孔祥:“网络安全的国际合作机制探析”,载《国际论坛》2013年第5期。[7]宋玉萍:“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以欧洲委员会《网络犯罪公约》为例”,载《新疆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8]杨彩霞:“国际反网络犯罪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以《网络犯罪公约》为中心”,载《时代法学》2008年第3期。[9]解甦甦、王孔祥;“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探析——《网络犯罪公约》与我国立法之比较”,载《人民司法》2014年第1期。[10]陈结淼、鲍祥:“《网络犯罪公约》与打击网络犯罪的国际合作——兼评我国相关立法的规定”,载《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11]皮勇:“《网络犯罪公约》中的证据调查制度与我国相关刑事程序法比较”,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12]于志刚:“三网融合视野下刑事立法的发展方向”,载《法学论坛》2012年第4期。[13]于志刚:“网络‘空间化’的时代演变与刑法对策”,载《法学评论》2015年第2期。[14]于志刚:“‘信息化跨国犯罪’时代与《网络犯罪公约》的中国取舍——兼论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的理念重塑和规则重建”,载《法学论坛》2013年第2期。[15]冯晓青:“试论著作权限制之正当性”,载《湘潭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16]卢建平:“知识产权犯罪门槛的下降及其意义”,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7期。[17]黄志雄:“2011年‘伦敦进程’与网络安全国际立法的未来走向”,载《法学评论》2013年第4期。[18]张显龙编著:《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信息安全战略》,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19]邵沙平:《现代国际刑法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0]马呈元著:《国际刑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21]杨彩霞:“国际反网络犯罪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以《网络犯罪公约》为中心”,载《时代法学》2008年第3期。[22][日]松本博之:《因特网、信息社会与法——日德研讨会论文集》,信山社2002年版。[23]郑泽善:“网络犯罪与刑法的空间效力原则”,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5期。[24]于志刚:“关于网络空间中刑事管辖权的思考”,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6期。[25]于志刚、郭旨龙:“网络恐怖活动犯罪与中国法律应对——基于100个随机案例的分析和思考”,载《河南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26]沈逸:“以实力保安全还是以治理谋安全——两种网络安全战略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载《外交评论》2013年第3期。[27]时伟:“互联网成为策动中国‘颜色革命’的‘大本营’”,载《红旗文稿》2014年第23期。[28]储槐植、汪永乐:“再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29]惠志斌著:《全球网络空间信息安全战略研究》,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30][美]蒂莫西·鲁克:“虚拟世界中严峻的物质现实”,载曹荣湘主编:《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31]沈逸:“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演进及实践”,载《美国研究》2013年第3期。[32]王孔祥:“网络安全的国际合作机制探析”,载《国际论坛》2013年第5期。1佚名:“攻击中国的境外黑客,美国列第一”,载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03/11/c_132224747.htm,最后访问日期:2015-05-19。2佚名:“中国是网络犯罪高发国家83%遭受过侵害”,载http://www.ciotimes.com/2010/0919/201009190129.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5-05-19。3佚名:“国际黑客组织发警告4月14日网络攻击韩国政府”,载http://tech.qq.com/a/20140324/006068.htm,最后访问日期:2015-05-19。1佚名:“八国集团峰会将集中讨论互联网问题”,载《上海证券报》2011年1月8日。2方晓:“金砖国家同意共建网络准则”,载《东方早报》2013年7月5日。3邓永胜:“金砖国家决定成立网络安全问题工作组”,载http://www.chinanews.com/gj/2013/12-07/5591833.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5-05-19。4韩晓明:“东盟地区论坛网络安全研讨会在京举行”,载《人民日报》2013年9月12日。5杨秋:“首届中国-东盟网络空间论坛提出共建安全信息网”,载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40920/newgx541cc823-11202584.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5-05-19。6佚名:“俄媒:中俄将签网络安全协议或在APEC期间签署”,载http://finance.takungpao.com/q/2014/1022/2795744.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5-05-19。7佚名:“联合国两大组织针对网络安全开展合作”,载http://www.un.org/chinese/News/story.asp?NewsI D=15612,最后访问日期:2015-05-19。1赵衍龙:“联合国:网络安全是全球挑战要由联合国来解决”,载http://world.huanqiu.com/regions/2013-06/4070806.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5-05-19。2张艾京:“美国‘棱镜门’加速欧盟网络安全立法步伐”,载http://www.chinanews.com/gj/2014/04-08/6040306.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5-05-19。3佚名:“欧盟公布网络安全战略”,载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2/07/c_124336574.htm,最后访问日期:2015-05-19。4白洁、顾震球“中俄等国向联合国提交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文件”,载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9-13/3321806.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5-05-19。1赵毛兵:“韩国儿童色情片全球第6可能致更多对儿童犯罪”,载http://roll.sohu.com/20120904/n352258156.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5-05-19。1一向对打击盗版最积极的美国微软公司,近来迫于商业环境的变化,竟然开始尝试操作系统的免费模式了。参见佚名:“微软终于明白操作系统收费过时了”,载http://tech.qq.com/a/20150124/008507.htm,最后访问日期:2015-05-19。2实际上,我国政府已经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过不支持将《公约》作为全球的法律标准。2013年2月25至28日在维也纳召开的“联合国网络犯罪问题政府间专家组”第二次会议上,中国代表指出:“首先,《布达佩斯公约》(即《网络犯罪公约》——笔者注)在实体法和程序法上存在不足。我仅举两个例子:一是公约规定的部分罪种不属于各国具有共性的犯罪;二是公约第32条b款规定了直接跨境取证措施,这与国家司法主权之间的关系值得探讨,研究报告草案已指出,目前大多数国家尚无此实践。其次,《布达佩斯公约》在代表性和开放性方面先天不足。广大发展中国家未参与公约起草过程,其利益和关注未得到充分反映;公约虽允许非欧洲国家加入,但加入程序相当复杂,需经欧委会多数同意及公约成员国的一致同意,由欧委会部长理事会作出邀请。这样的规定为其他国家的加入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这与全球性公约所应当具有的向各国普遍开放的基本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参见佚名:“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网络犯罪问题政府间专家组’”,载http://www.fmprc.gov.cn/ce/cgvienna/chn/drugandcrime/crime/t1018227.htm,最后访问日期:2015-05-19。3关于《公约》的签署国、批准国和生效国的详细信息,可查阅欧盟官方网站:http://conventions.coe.int/Treaty/Commun/ChercheS ig.asp?NT=185&CM=11&DF=6/21/2007&CL=ENG,最后访问日期:2015-05-19。1方祥生:“治理网络犯罪,加强国际合作”载《光明日报》2013年4月27日。2钱文荣:“述评:坚决反对网络霸权,建立国际网络新秩序”,载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5/27/c_1110885470.htm,最后访问日期:2015-05-19。3佚名:“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网络犯罪问题政府间专家组’”,载http://www.fmprc.gov.cn/ce/cgvienna/chn/drugandcrime/crime/t1018227.htm,最后访问日期:2015-05-19。1冯创志:“斯诺登事件改变中美网络对话态势”,载http://pinglun.eastday.com/p/20130711/u1a7513775.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5-05-19。2习宜豪:“‘暗网’上的毒品交易?”,载《南方周末》2014年11月6日。3袁金会、程妮:“站上销售的毒品”,载《华商报》2013年3月26日。1唐岚:“国际视野:网络恐怖主义:安全威胁不容忽视”,载《人民日报》2014年7月21日。2Gabriel Weimann,New Terrorism and flew Media,http://www.wilsoncenter,org/sites/default/files/STIP-40501-newt erronsmF 0.pdf,最后访问日期:2015-05-19。3唐岚:“国际视野:网络恐怖主义:安全威胁不容忽视”,载《人民日报》2014年7月21日。4徐超:“英国政府欲强化网络监控打击网络极端主义”,载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10/20/c_127114378.htm,最后访问日期:2015-05-19。5佚名:“外交部就联大进行《联合国全球反恐战略》第4次评审等答问”,载http://www.gov.cn/xinwen/2014-06/19/content_2704512.htm,最后访问日期:2015-05-19。6同上注。1东鸟:“蜂拥而至的网络‘颜色革命’”,载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9/107423/207171/13142205.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5-05-19。2王家宏:“‘总体国家安全观’释放‘五大信号’”,载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4/0417/c241220-24910066.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5-05-19。3和风:“‘奥巴马遇袭’谣言引发美股巨震”,载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4/24/c_124622499.htm,最后访问日期:2015-05-19。1夏德元、童兵:“网络时代需要强化‘领网主权’意识”,载《光明日报》2014年3月17日。2:“弘扬传统友好共谱合作新篇”,载《人民日报》2014年7月18日。3王东:“打好信息主权保卫战”,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26日。

相关话题/网络 国际 法学 社会 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