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使用的恰当定位与概念厘清A study on the Appropriate Positioning and Concept Clarification of the Use of Trademark 蒋万来; 1:宁波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商标使用虽对于商标法的构造具有原理上的重要性,但也不宜高估其单独的作用,商标的作用只有在商标的使用和相关制度结合方能发挥,否则将会给商标侵权判定带来混乱。商标作为一种消除商品信息不对称的通信工具,决定了商标形成意义上的商标使用和商标侵权意义上的商标使用者的不同。
关键词(KeyWords): 商标使用;;商标通信本质;;商标使用的区分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蒋万来;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孔祥俊:《商标与不正当竞争法:原理与判例》,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2]王则柯:“信息经济学的奠基人”,载《读书》2002年第1期。[3][日]池上嘉彦:《符号学入门》,张晓云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4]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在Heinonline上以“trademark use”在标题中检索可以得到38个结果,其中2006-2010年的文章数分别是8篇、6篇、6篇、5篇和5篇,占全部38篇文章的30篇,占全部文章的78.95%。而在中国,自2010年以来,仅知识产权专业期刊《知识产权》杂志上刊登的标题的“商标使用”论文就达11篇,商标专业期刊《中华商标》上刊登的“商标使用”论文更是多达30余篇,其他法学类重要期刊如《法商研究》、《比较法研究》、《人民司法》、《法律适用》、《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等上也有“商标使用”研究论文刊出。(2)学者意见不完全相同,有赞成商标使用的,如Stacey L.Dogan&Mark A.Lemley,Trademarks and Consumer Search Costs on the Internet,41 Hous.L.Rev.777(2004);Eric Goldman,Deregulating Relevancy in Internet Trademark Law,54 Emory L.J.507(2005);Uli Widmaier,Use,Liability,and the Structure of Trademark Law,33 Hofstra L.Rev.603(2004);Margreth Barrett,Internet Trademark Suits and the Demise of“Trademark Use”,39 U.C.Davis L.Rev.371(2006);Stacey L.Dogan&Mark A.Lemley,Grounding Trademark Law Through Trademark Use,92Iowa L.Rev.1669(2007),etc..质疑商标使用的,如Graeme B.Dinwoodie&Mark D.Janis,Confusion Over Use:Contextualism in Trademark Law,92 Iowa L.Rev.1597(2007);Mark P.McK enna,Trademark Use and the Problem of Source,2009 U.Ill.L.Rev.773(2009),etc..至今也很难说已经形成了一致意见。(3)是否属于商标使用是决定定牌加工是否属于商标侵权的重要考量因素或者重要观点。参见黄晖,冯超:“定牌加工商标侵权问题辨析”,载《电子知识产权》2013第6期。(4)张伟君:“商标性使用,可以休矣!”,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a63f410102v4qh.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5-01-26。(5)参见张玉敏:“论使用在商标制度构建中的作用——写在商标法第三次修改之际”,载《知识产权》2011年第9期;张今,刘晗:“商标使用相关问题探究”,载《中华商标》2013年第9期,等等。(1)最高人民法院(2012)行提字第2号行政判决书。(2)王娜:“我国涉外定牌加工中的商标问题及其防范”,载《学术探索》2014年第1期。另有学者认识到了修订之前《商标法》第31条和第52条(现《商标法32条和57条)意义上的商标使用的不同,但其解释理由不充分。参见张伟君,魏立舟,赵勇:“涉外定牌加工在商标法中的法律性质——兼论商标侵权构成的判定”,载《知识产权》2014年第2期。事实上,“无印良品”案中三级法院均明确认定定牌加工产品用于出口的行为不构成“在先使用”中的商标使用,尽管其同时认定这种使用没有在中国境内产生实际影响,正是因为这种类型的使用不构成商标使用,才不可能在中国境内产生实际影响,而不是因为这种使用在中国境内产生实际影响从而不构成商标使用,构成商标使用的行为也可能不会产生实际影响或者产生商标法上的效果。当然,本文认为,不构成《商标法》第32条意义上的商标使用却有可能构成《商标法》第57条意义上的商标使用。国外的研究主要涉及商标侵权的商标使用问题,自然不存在二者的混用问题。也有学者认识到了商标侵权判断中的商标使用的范围宽泛于“撤三”问题中的商标使用的范围,但其解释理由却似乎并不充分。参见苏平,胡海容,李庆:“论商标侵权中‘商标使用’的判断标准”,载《法律适用》2013年第1期。(3)当然,传统的显著性分为固有显著性和获得显著性,然而,真正重要的是获得显著性,获得显著性是商标受到保护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说,某商标标志与某个单一来源相联系即具有获得显著性是其受到保护的前提条件。See Jacob Jacoby,Th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Trademark Law:Secondary Meaning,Acquired Distinctiveness,Genericism,Fame,Confusion and Dilution,91 TMR.1013,1040(2001).尽管我国采用注册取得商标权体制,但仅仅注册却难谓取得了商标权,至少并未取得完整的商标权,其证据就是《商标法》第49条第2款和64条第1款的规定,根据这两款规定,在连续3年未使用的情况下(当然就不可能具有获得显著性),商标不仅可能被撤销,而且在侵权损害赔偿中难以获得损害赔偿。(1)事实上,由于《巴黎公约》第6条之2的影响,采用注册取得商标权体制的商标法基本上均对未注册的驰名商标提供注册豁免的待遇,从而商标使用成为未注册驰名商标取得商标权的基本根据。(2)New Kids on the Block v.News America Publishing,Inc.,971 F.2d 302,307(9th Cir.1992)(3)See,J.Thomas McC arthy,McC 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4th Edition),Thomson/West,2006,§23:11:50.(4)我国《商标法》第11条第2款的规定,不具有固有显著性的“标志经过使用取得显著特征,并便于识别的,可以作为商标注册。”需要注意的是,该款规定的事实上是获得显著性,因为固有显著性不可能经过使用而加以改变。因此,这里的用语就应该和第9条的用语区别开来,即第9条规定的是固有显著性,可以用“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的表述,而第11条第2款规定的是获得显著性,应该删除“并便于识别”或者将“并便于识别”改为“具有识别性”。对此可参考台湾地区“商标法”第23条第4款的用语“经申请人使用且在交易上已成为申请人商品或服务之识别标识者”。也正因如此,本文此处以台湾地区“商标法”的规定为例来阐述。(1)Jacob Jacoby,Th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Trademark Law:Secondary Meaning,Genericism,Fame,Confusion and Dilution,91Trademark Rep.1029(2001).(2)本文认为,这里的“一定影响”事实上类似于不具有固有显著性的商标受保护的第二含义条件,只是这里的商标可能是具有固有显著性的商标,也可能是不具有固有显著性的商标,故而不使用第二含义的表述而是采用一定影响的表述。(3)“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通信系统”以下简称“商标通信系统”。(1)Mark P.McK enna,The Normative Foundations of Trademark Law,82 Notre Dame L.Rev.1844(2007).(2)这种通信系统的构成和通信的具体过程详见王太平:《商标本质的结构功能分析》,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三卷),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311-316页。(3)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王东亮等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9页。“意指”(signification)又译“意指方式”或“意指作用”,是符号学理论的关键概念,指的是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它既可以是正在形成过程中的关系,也指这种关系的结果,因此,它可以解释为“意义的产生过程”,也可解释为“已产生的意义”。参见[法]皮埃尔·吉罗:《符号学概论》,怀宇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脚注(1)。(1)商标权的两种权能的地位、功能和范围的差异,详见王太平:“商标侵权的判断标准:相似性与混淆可能性的关系”,载《法学研究》2014年第6期。(2)See J.Thomas McC arthy,McC 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4th Edition),Thomson/West,2006,§23:11.50.(1)参见最高人民法院(2012)行提字第2号行政判决书。因案件判决适用2001年《商标法》,因此适用的条文是原第31条。(1)See J.Thomas McC arthy,McC 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4th Edition),Thomson/West,2006,§16:7.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商标使用的恰当定位与概念厘清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相关话题/知识产权 通信 论文 法律 商标
二十世纪美国法律史
二十世纪美国法律史 劳伦斯·弗里德曼;周大伟; 摘要(Abstract): 如果有人试图了解近现代美国法律的发展轨迹以及对全球化法律的影响,此书堪称最佳作品有人说二十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这并不仅仅指的是中国大陆,还包括超出中国国界以外使用汉语和拥有中国文化的地域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什么是法律逻辑——乌尔里希·克卢格《法律逻辑》介评
什么是法律逻辑——乌尔里希·克卢格《法律逻辑》介评 雷磊; 1: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一、导言:"霍姆斯之谕"?"法律的生命从来也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一个多世纪之前,已故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法律语言教育与理论研究
法律语言教育与理论研究Research on Theory and of the Education in Legal Language 程乐;宫明玉; 1: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2:浙江大学 摘要(Abstract): 随着法学教育日益发展,法律语言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之研究
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之研究Study on Legal Risk Prevention Mechanism of Securitiz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黄勇;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二十世纪美国法律史
二十世纪美国法律史 劳伦斯·弗里德曼;周大伟; 1:斯坦福大学法学院 2:美国人文与科学科学院 摘要(Abstract): 此书是其代表作《美国法律史》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作者用他一贯的优美流畅、深入浅出的文字.引导读者进入美国近现代法律史的殿堂。如果有人试图了解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载人航天法律制度:挑战与完善
载人航天法律制度:挑战与完善Legal System of Manned Space Flight: Challenges and Improvement 宣增益; 1:中国政法大学 摘要(Abstract): 自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飞往太空已逾半个多世纪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域外取证法律冲突下证人权益保障问题的审视
域外取证法律冲突下证人权益保障问题的审视Review of the Guarantee of the Witness' s Rights while Taking Evidence Abroad under the Conflict of Law 王克玉; 1: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代孕协议的可执行性问题:市场、道德与法律
代孕协议的可执行性问题:市场、道德与法律The Problem of Enforceability of Surrogacy Contracts:Market,Ethics,and Law 杨彪; 1:中山大学法学院 2:中山大学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研究中心 摘要(Ab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一个被遗忘的“东方经验”——再论赔礼道歉的法律化
一个被遗忘的“东方经验”——再论赔礼道歉的法律化A Forgotten“Oriental Experience”:Further Discuss on the Legalization of Apology 黄忠; 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2:西南政法大学 摘要(Ab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论通谋虚伪结婚的法律效力
论通谋虚伪结婚的法律效力On the Legal Effect of the Colluded Mendacious Wedding 金眉; 1:中国政法大学 摘要(Abstract): 俗称的假结婚、虚假结婚在法律概念上宜认定为是通谋的虚伪结婚,它是指男女双方缔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