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遗忘的“东方经验”——再论赔礼道歉的法律化A Forgotten“Oriental Experience”:Further Discuss on the Legalization of Apology 黄忠; 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2:西南政法大学 摘要(Abstract):
赔礼道歉是一种在我国公法、私法领域广泛存在的责任方式,是一个被遗忘的"东方经验",应予发扬,而非摒弃。作为调解"润滑剂"的赔礼道歉可为受害人的愤恨和宽恕以及侵权人的认错和致歉提供沟通空间,有利于促成和解,化解矛盾。作为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赔礼道歉,其超越了近代民法在责任承担方式上单一化的窠臼,为受害人提供了多样化的救济方式,契合了市民社会的多元价值追求,并不涉嫌违宪。相反,一概否定道歉入法,则无异于离间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有致市民法沦作"市场法"的风险,应予警惕。
关键词(KeyWords): 赔礼道歉;;责任方式;;市场法;;市民法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首批人选)支持项目“我国民法上的‘中国元素’之省思”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黄忠;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郝维华:“加拿大——中国道歉法的比较分析”,载《比较法研究》2011年第6期。[2]姚辉、段睿:“‘赔礼道歉’的异化与回归”,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3]王泽鉴:《人格权法——法释义学、比较法、案例研究》,台北2012自版。[4]瞿同祖:“法律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历史的考察”,载《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8年版。[5]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6][日]高见泽磨:《现代中国的纠纷与法》,何勤华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7]《中华民国民法制定史料汇编(上册)》,“司法行政部”1976印行。[8]侯欣一:《从司法为民到人民司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9]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0]王作富主编:《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1]沈玮玮:“从甘结到具结悔过:传统民事司法信任的转变”,载《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12]顾昂然、王家福、江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讲座》,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13]魏振瀛:“论请求权的性质与体系——未来我国民法典中的请求权”,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4期。[14]金平等:《民法通则讲座》,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1986年版。[15]金平主编:《民法通则教程》,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16]王作堂等:《民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17]李秀秀、刘旭:“关于我国政府道歉及其制度化的几点思考”,载《法制与社会》2008第4期。[18]周亚越:“官员道歉、问责及其制度安排”,载《云南社会科学》2009第1期。[19]曾世雄:《非财产上之损害赔偿》,元照出版社2005年版。[20]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1]范愉:《纠纷解决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2]黄忠:“认真对待‘赔礼道歉’”,载《法律科学》2008年第5期。[23]马婷婷、何国强:“刑事和解适用问题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第3期。[24]蔡国芹、赵增田:“刑事和解程序中的赔礼道歉及其功能分析”,载《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25]于改之、崔龙虎:“恢复性司法理论及其引入与借鉴”,载《政治与法律》2007第4期。[26]葛云松:“民法上的赔礼道歉责任及其强制执行”,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2期。[27]周枬:《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28]张红:“不表意之自由与人格权保护——以赔礼道歉民事责任为中心”,载《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29]邵允锺:“强制平面媒体道歉、撤回(或更正)报导与来函照登的合宪性检讨——以德、美二国判决之个案比较分析为出发点”,载《月旦法学杂志》2006年第7期。[30][日]几代通:“对侵害名誉者命道歉启事之判决”,庄柏林译,载《法学丛刊》1959年第15期。[31][日]和田真一:“謝罪広告請求の内容とその実現”,载《立命館法学》2009年第56期。[32]黄忠:“赔礼道歉的法律化:何以可能及如何实践”,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2期。[33]陈瑞华:“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34]孙万胜:“司法权视野中的纠纷”,载《当代法学》2001年第6期。[35]刘云林:“公民情感的法律确认:立法伦理的应有视域”,载《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4期。[3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37][德]耶林:“为权利而斗争“,胡海宝译,载梁慧星主编:《为权利而斗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38][美]默里·斯坦因:《日性良知与月性良知》,俞阳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39]慈继伟:《正义的两面性》,三联书店2001年版。[40]兰耀军:“被害人视野中的刑事和解——一种基于实证的分析”,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2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41]张永泉:《民事诉讼证据原理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2]叶自强:《民事证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43][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44][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黄风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45][美]哈特:《惩罚与责任》,王勇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46][日]矶谷幸次郎:《法学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7][德]西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48]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9][日]和田真一:“民法第723条关于名誉恢复请求权的专察”,载《立命馆法学》1991年第4期。[50][日]於保不二雄:《日本民法债权总论》,庄胜荣校订,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51][德]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刘小枫编,顾仁明译,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52][美]威廉·伊恩·米勒:《以眼还眼》,郑文龙、廖溢爱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3][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黄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54]黄茂荣:“回复名誉之适当处分及强制登报道歉的合宪性”,载《根植杂志》2010年第8期。[55][法]爱弥尔·涂尔干:《职业道德与公民道德》,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56]柳经纬:“我国民法典应设立债法总则的几个问题”,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57]龙卫球:“债的本质研究:以债务人关系为起点”,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6期。[58]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 Williah K.Bartels,The Stormy Seas of Apologies:California Evidence Code.Section 1160 Provides a Safe Harbor for Apologies Made After Accidents,Western State University Law Review,vol.28,2000-2001.pp.141-158;Jonathan R.Cohen,Advising Clients to Apologize,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vol.72,p.1009(1999).2 Max Bolstad,Learning From Japan:The Case for Increased Use of Apology in Mediation,Cleveland State Law Review.vol.48,pp.545-558(2000).3 赔礼道歉与儒家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才是其发源地。然而,在国外的大量相关研究中,我们发现多数的文献都是从日本和韩国的实践来认识赔礼道歉的,反倒中国(法)上的赔礼道歉却被遗忘了。Max Bolstad,Learning From Japan:The Case for Increased Use of Apology in Mediation,Cleveland State Law Review.vol.48,p.545(2000);Hiroshi Wagatsuma,Arthur Rosett,The Implications of Apology:Law and Culture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Law and Society Review,vol.20,p.482(1986);Kazuomi Ouchi,Defamation and Constitutional Freedoms in Japan.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vol.11,p.73(1962);Kyu Ho Youm,Libel Laws and Freedom of the Press:South Korea and Japan Reexamined.Bosto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vol.8,p.53(990).1 参见何玲龙、姚德祥:“不宜判决‘赔礼道歉’”,载《法学杂志》1994年第1期;韩大元:《韩国宪法法院关于赔礼道歉广告处分违宪的判决》,载王利明主编:《判解研究》(第1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201页;冀宗儒:“论赔礼道歉作为民事救济的局限性”,载《人民司法》2005年第9期;邵允锺:“强制平面媒体道歉、撤回(或更正)报导与来函照登的合宪性检讨——以德、美二国判决之个案比较分析为出发点”,载《月旦法学杂志》2006年第7期;柳经纬:“我国民法典应设立债法总则的几个问题”,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周友军:“我国侵权责任形式的反思”,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3期;张嘉尹:“登报道歉与人性尊严”,载《月旦法学教室》2009年第7期;杜文勇:“认真对待‘良心自由’”,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5期;吴小兵:“赔礼道歉的合理性研究”,载《清华法学》2010年第6期;姚辉:“赔礼道歉与‘最后的手段’”,载《法制日报》2010年8月11日;黄茂荣:“回复名誉之适当处分及强制登报道歉的合宪性”,载《根植杂志》2010年第8期;葛云松:“民法上的赔礼道歉责任及其强制执行”,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2期;姚辉、段睿:“‘赔礼道歉’的异化与回归”,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2 据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抽样统计数据,在该院抽查的91件均有赔礼道歉诉请的二审审结民事案件中,仅有17件的该项诉请在一、二审中均被支持,几率为18%。参见姚辉、段睿:“‘赔礼道歉’”的异化与回归”,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3 1997年刑法修订后,该条被调整到第37条。1 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62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10、11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等。2 2009年10月25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和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侵权责任承担方式理论、实践与立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曾专门就赔礼道歉问题做了讨论。3 有关论述,参见唐斌:《我国政府道歉规范的制度变迁及其特征分析》,载《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9期;江淼:《行政首长公开道歉研究》,2010年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 参见王晨:“中国行政道歉制度研究”,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江淼:“行政首长公开道歉研究”,2010年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 参见我国公务员法第103条、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17条、行政监察法第23条。6 参见我国台湾地区“司法院”大法官会议解释(释字第656号)。1 Debra Slocum,Alfred Allan,&Maria M.Allan,An Emerging Theory of Apology,Journal of Psychology,vol.63,p.83(2011)。2 Reinhard Zimmermann,The Law of Obligations:Roman Foundations of the Civilian Tra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1052).3 Id.,1996(pp.1070-1074).4 英国的UK Compensation Act 2006,s 2;加拿大的Saskatchewan The Evidence Amendment Act 2006,3d Sess,25th Legis,Saskatchewan,2006;Apology Act 2006,British Columbia;澳大利亚的Civil Law(Wrongs)Act 2002 ss12-14(ACT);Civil Liability Act 2002(NSW)ss 67-69;Personal Injuries(Liabilities and Damages)Act 2003(NT)ss 11-13;Civil Liability Act 2003(Qld)ss 68-72;Civil Liability Act1936(SA)s 75;Civil Liability Act 2002(Tas)s 6-7;Wrongs Act 1958(Vic)s 14I-J;Civil Liability Act 2002(WA)ss 5AF-H.;美国的Arizona:Arz Rev Stat 12-2605,2005;Colorado:Colo Rev.Stat.tit.13 25-135(2003);Connecticut:Conn Gen Stat Ch 899 tit 52 184d;Georgia:Ga Codes Ann tit 24 Ch 3 37.1(2005);Illinois 735 Ill Comp Stat 5/8-1901(2005);Oklahoma:Okla Stat Ann Tit 63 1-1708 1 H(2004);Wyoming:Wyo Stat tit 1 ch 1 130(2005).Vermont:Vt Stat Ann tit 12 ch 81 1912(2006);District of Columbia Code tit 16 Ch 28 Subchapter III§16-2841(2007);Massachusetts General Laws tit 2 ch 233,§23D(2007)等。5 江明轩:“人格权之保护”,中正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1 Simon Deakin,Angus Johnston,Basil Markesinis,Markesinis and Deakin's Tort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p.811(2008).2 Hiroshi Wagatsuma,Arthur Rosett,The Implications of Apology:Law and Culture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Law and Society Review,vol.20,pp.463-467(1986).3 Morris,A.,Maxwell,G.,Reforming juvenile justice:the New Zealand experiment,The Prison Journal,vol.77,pp.125-134(1997).4 Massachusetts General Laws Tit II Ch 233,s 23D.5 Prue Vines教授曾总结了澳洲、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地的道歉立法,并对各自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参见Prue Vines,Apologies and Civil Liability in the UK:a View from Elsewhere,Edinburgh Law Review.vol.12,pp.200-230(2008).6 参见:http://www.emondharnden.com/publications/feb10/Future_of_the_Legislative_Regulation_of_Industrial_Relations_February_4__2010.pdf,最后访问时间:2014-08-14。另见Redress Act of 2006。7 Yvonne Diedrick,The Apology Act 2009:A new dispute resolution tool,LAWPRO Magazine,vol.8,p.29(2009).8 Jennifer Henderson,Pauline Wakeham,Reconciling Canada: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Culture of Redress,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pp.47-62.1 Jennifer Gerarda Brown,Apology:The Role of Apology in Negotiation,Marquette Law Review,vol.87,p.665(2004).2 参见孙国钧、程红燕:“一声真诚道歉了恩怨”,载《江淮法治》2012年第4期;Barry Leon,Dale Barrett,Safe To Apologize:New Law in British Columbia,http://mobile.www.law.com/jsp/ihc/detailB P.jsp?id=900005632554。最后访问日期:2014-08-01。3 Carl D.Schneider,What It Means To Be Sorry:The Power Of Apology In Mediation,in the Mediation Quarterly,vol.17,Number 3,Spring 2000.4 Robbennolt,Jennifer K,Apologies and Legal Settlement:an empirical examination,Michigan Law Review,vol,102,p.460(2003).5 Peter Strawson,Freedom and Resentment.In Gary Watson,eds.,Free Will.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59-80(1982).6 在诸如“人活一口气”、“做人要争气”的日常用语中蕴涵着普通人丰富的生存伦理。参见应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载《开放时代》2007年第6期。张永和教授等的实证调研也发现:很多案件,可能法律关系简单,案情也不复杂,但双方当事人或一方憋着一口气。参见张永和等:《大邑调解:透过法社会学与法人类学的观察》,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47页。7 Mark Bennett,Christopher Dewberry,I've said I'm sorry,haven't I?A Study of the Identity Implications and Constraints That Apologies Create for Their Recipients.Current Psychol,vol.13,pp.17-18(1994).8 A Lazar,On Ap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p.75(2004).杨立新教授也指出“赔礼道歉对于抚慰、平复受害人的感情创伤,具有特殊的作用。”参见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18页。9 在中国,面子是自尊的外象,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积淀物,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控制方法,几乎是无所不在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交往。即使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人们仍然清楚地表示面子对他们的重要性高达85%。Redding,S.G.,Ng,Michael,The role of face in the organizatinal perceptions of Chinese managers.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vol.13,pp.92-123(1983).日本最高裁判所:《大法庭判决——协同意见书》,昭和31.07.04。当然,在实践中,侵权人主动道歉也可能有功利上的考虑。正如陈新民先生所观察到的:“更多的被告可能期待以登报认错方式来平抑争端,即可省却将判决书刊登在媒体所需的高额花费。例如以本声请案之原因案件而论,在一审时原告主张被告应刊登‘道歉声明’及‘判决主文’。据统计光就刊登‘道歉声明’部分,就需花费三千七百十二万五千六百元。而‘判决全文刊登’部分则需花费三亿八千六百六十四万元。相差有十倍之多。”参见我国台湾地区“司法院”大法官会议解释(释字第656号)。1 E.J.Bond:Ethics and Human Well-being.Cambridge,Mass:Blackwell Publishers.p.185(1996).2 北京市检察机关的经验显示,一些轻伤害案件的双方当事人有着自行达成和解的强烈愿望,加害方往往在案发后主动向被害方进行赔礼道歉,并愿意提供经济赔偿。参见陈瑞华:“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3 Goffman,Erving:Relations in Public:Microstudies of the Public Order.New York:Basic Books.pp.95-187(1971).4 刘安伦:“再论服务补救中道歉作为的效果——道歉者地位的影响”,铭传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5 参见林東龍、陳郁雯:《他山之石——美國和澳洲執行“公開揭露”機制之經驗與啟示》,载《台湾杂志》2012年第3期;Sam Solomon,Saying sorry can solve a host of problems,National Review of Medicine,vol.5,2008.6 Kalra J,Massey KL,Mulla A,Disclosure of medical error:policies and practice,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vol.98,pp.307-309(2005).7 参见忠县司法局:“人民调解如何妙用赔礼道歉”,http://www.cqsfj.gov.cn/show.asp?News_Id=49689。最后访问时间:2014-08-01。另见王信芳、吴军营、刘正东主编:《社区常见法律纠纷调处手册——人民调解案例篇》,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8 参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律政:2010年《司调解工作小组报告书》;Deborah L.Levi,The Role of Apology in Mediation.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vol.72,pp.1165-1171(1997);Jennifer Pratt Miles,Examin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Concepts of Apology,Forgiveness and Reconciliation to Multi-Stakeholder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Processes,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vol.72,p.196(2009).9 Max Bolstad,Learning From Japan:The Case for Increased Use of Apology in Mediation,Cleveland State Law Review,vol.48,p.545(2000);Jennifer Gerarda Brown,Apology:The Role of Apology in Negotiation,Marquette Law Review.vol.87,p.665(2004).王利明:“为什么需要强制赔礼道歉”,载《人民法院报》2012年10月16日。1 Massachusetts General Laws Tit II Ch 233,s 23D.(West Supp.1998).2 但也有不同意见。参见Lee Taft,Apology Subverted:The Commodification of Apology,The Yale Law Journal,vol.109,p1154(2000).3 Sweet MP,Bernat JL.,A study of the ethical duty of physicians to disclose errors,Journal of Clinical Ethics,vol.8,pp.341-348(1997).4 泰晤奇就将道歉视作是“事件(event)——主张(call)——道歉(apology)——宽恕(forgiveness)——和解(reconciliation)”这一连续过程中的一个核心要素。参见Nicholas Tavuchis,Mea Culpa:a sociology of apology and reconciliation.p 39(1991)。5 参见Reinhard Zimmermann,The Law of Obligations:Roman Foundations of the Civilian Tra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1070-1074(1996);姚辉、段睿:“‘赔礼道歉’的异化与回归”,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1 甚至有当事人为了获得侵权者的赔礼道歉,会在一审胜诉后还提起上诉。参见方圆:“《富人秀》女作家:为获侵权者赔礼道歉一审胜诉后提起上诉”,载《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3月24日。2 高健:“‘歉意’能否金钱化”,载《北京日报》2009年11月26日。3 参见http://jrsr.fyfz.cn/art/291458.htm,最后访问日期:2014-08-20。国内的类似案件可参见杨先福诉李常刚应按不可撤销的赠与合同给付打赌所得车辆案,载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2003年第1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4 19世纪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艰难时世》里塑造的主人公托马斯·葛擂硬,就是“市场社会”的典型代表。他的下面这段自白也许就是我们今天遭遇的真实写照:我口袋里经常装着尺子、天平和乘法表,随时准备称一称、量一量人性的任何部分,而且我可以告诉你那准确的分量和数量,这只是一个数字问题,一个简单的算术问题。1 参见Kazuomi Ouchi,Defamation and Constitutional Freedoms in Japan.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vol.11,1962,pp.73-81 ;Kyu Ho Youm,Libel Laws and Freedom of the Press:South Korea and Japan Reexamined.Bosto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vol.8,pp.53-83(1990);[日]圆谷峻:《判例形成的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页注释1。2 3 KCCR 149,153-154,89Hun-Ma160,April 1,1991。3 参见我国台湾地区“司法院”大法官会议解释(释字第656号)。1 参见我国台湾地区“司法院”大法官会议解释(释字第656号)。2 同上注。3 朱大可:“无比艰难的道歉——关于中国社会的忏悔机制”,载《东方早报》2010年12月28日。4 正如同以调解中可能存在“强制调解”的问题,而从根本上否定调解也是不正确的一样。参见范愉:“调解的重构——以法院调解的改革为重点”,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3期;赵旭东:“理性看待法院调解的强制性因素”,载《法学家》2007年第6期;张永和等:《大邑调解:透过法社会学与法人类学的观察》,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51-183页。5 Kazuomi Ouchi,Defamation and Constitutional Freedoms in Japan.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vol.11,pp.73-81(1962);Kyu Ho Youm,Libel Laws and Freedom of the Press:South Korea and Japan Reexamined.Bosto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vol.8,pp.53-83(1990);韩大元:“韩国宪法法院关于赔礼道歉广告处分违宪的判决”,载王利明主编:《判解研究》(第1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201页。1 Kazuomi Ouchi,Defamation and Constitutional Freedoms in Japan.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vol.11,pp.73-81(1962);Kyu Ho Youm,Libel Laws and Freedom of the Press:South Korea and Japan Reexamined.Bosto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vol.8,pp.53-83(1990).但在该案中确有三位法官持反对意见,认为在名誉侵权中命令赔礼道歉是一个“坏习俗”(bad custom)应予驳回。其中一位是以宗教信仰自由为反对理由的,还有两位则提到了良心自由的问题。但总体来说,在日本,法院命令被告赔礼道歉并不违反宪法之规定。在一些特定的案件中,日本法律是允许判决赔礼道歉的。2 参见我国台湾地区“司法院”大法官会议解释(释字第656号)。3 Dai-Kwon Choi,Freedom of Conscience and the Court-Ordered Apology for Defamatory Remarks,Cardoz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vol.8,p.2(2000).4 对于金钱赔偿的有限性和辅助性问题,张新宝教授曾较早地指出,在任何侵害名誉、隐私的案件,对于受害人的精神损害之救济,都不能单独适用金钱赔偿的救济方式,更不能用金钱赔偿的方式代替其他救济方式。否则将会把保护名誉、隐私等的民事法律规范之适用引向歧途。参见张新宝、康长庆:“名誉权案件审理的情况、问题及对策”,载《现代法学》1997年第3期。1 相关讨论参见王利明:“民法的人文关怀”,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朱岩:“社会基础变迁与民法双重体系建构”,载《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薛军:“人的保护:中国民法典编撰的价值基础”,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2 一些西方政治家和学者也已经注意到将经济扩大化的害处。比如,法国前总理若斯潘曾指出,我们要“市场经济”,而不是要“市场社会”。参见庞中英主编:《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则对过度的市场化对神圣价值的消解抱有高度担忧。参见Deirdre McC loskey,What Money Can't Buy:The Moral Limit of Markets,Ferrar,Straus and Giroux,2012。对市场社会的一个系统批判,参见[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一个被遗忘的“东方经验”——再论赔礼道歉的法律化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相关话题/法学 法律 民法 社会 刑事
由定婚到订婚——民国时期定婚制度的变迁及社会实态研究
由定婚到订婚——民国时期定婚制度的变迁及社会实态研究From Dinghun to Engagement——Study on the Changes of Dinghun System and the Social Reality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刑事证明的两种模式
刑事证明的两种模式Two Models in Criminal Proof 褚福民; 1: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摘要(Abstract): 根据对立法和司法实践的总结,我国的刑事证明模式可以概括为以直接证据为核心的验证模式和完全使用间接证据的体系模式。两种模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论通谋虚伪结婚的法律效力
论通谋虚伪结婚的法律效力On the Legal Effect of the Colluded Mendacious Wedding 金眉; 1:中国政法大学 摘要(Abstract): 俗称的假结婚、虚假结婚在法律概念上宜认定为是通谋的虚伪结婚,它是指男女双方缔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我国安保业转型的法学思考——美国私人安保“警察化”的启示
我国安保业转型的法学思考——美国私人安保“警察化”的启示Research on the Police- orientation of United States' Private Security and its Revelation to Chinese PSCs' Transformation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行政法巨擘王名扬,所有法学著述第一次全部集结出版
行政法巨擘王名扬,所有法学著述第一次全部集结出版 应松年; 摘要(Abstract): 《王名扬全集:法国行政法》《王名扬全集:美国行政法(上)》《王名扬全集:美国行政法(下)》《王名扬全集:英国行政法、比较行政法》《王名扬全集:译著、教材汇编》《王名扬全集:论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国际人格权侵权法律适用问题之司法协调:从欧盟到中国
国际人格权侵权法律适用问题之司法协调:从欧盟到中国Judicial Coordination Concerning Application of Law Problems on International Infringement of Personality Rights: From EU to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刑事司法中律师庭外言论法律问题探讨
刑事司法中律师庭外言论法律问题探讨Study on the Legal Issues of Attorneys' Out-court Comments in Criminal Justice 杨先德; 1: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摘要(Abstract): 在当今中国司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盛世谣言背后的历史、法律与社会——基于《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的讨论
盛世谣言背后的历史、法律与社会——基于《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的讨论 汪庆华; 1: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是美国汉学家孔飞力的代表性作品。孔飞力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东亚系,师从费正清。博士论文修改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中国法律解释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中国法律解释Gadamer's Hermeneutics and the Legal Interpretation in China 高鸿钧; 1:清华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以分析游戏为切入点,论证了在艺术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法制社会下我国腐败行为控制模式初探
法制社会下我国腐败行为控制模式初探 张金明; 1:长春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部 摘要(Abstract): 腐败问题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对于公权力的行使是否正当,社会财富的分配与占有是否合法,人们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否有腐败行为隐藏其中。我国现阶段在反腐上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