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保守与变革的平衡——武昌起义期间梁启超的立宪努力Pursueing Balance Between Conservatism and Reform: Liang Qichao's Attempts for“Constitutional Monarchy”during Wuchang- Uprising Period 周睿志; 1: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自兹而后的四个月里,一直以"君主立宪"为努力目标的梁启超,面对新的政治形势,筹划了三个立宪方案。一是借武昌起义之机,促动宫廷政变,改造"皇族内阁",拥立立宪派阵营的载涛为总理,并召集国会、抚慰南方革命势力;二是发表以"虚君共和"为主旨的《新中国建设问题》一文,并派员向南北各方游说推广,意图将政治局势导入到"虚君共和"的轨道上来;三是向袁世凯靠拢,以外部协作的方式共同遏制南方的革命激进主义,以求维持"十九信条"中的君主立宪格局。三个方案虽然都失败了,但其中包含的理论与实践智慧,对于今日中国的政治发展来说,依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武昌起义;;梁启超;;君主立宪;;保守与变革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周睿志;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梁启超:“三十自述”,载《饮冰室合集》(第2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2]康有为:“救亡论”,载《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3]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4]梁启超:“新中国建设问题”,载《饮冰室合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1)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经验的阐释,可参见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7章:“大一统政府之创建”第113-128页;第8章:“统一政府文治之演进”第131-152页;第23章:“新的统一盛运下之政治机构”第392-399页。(1)高全喜先生专门用“日常政治”和“非常政治”这两个概念解释宪制变迁问题,参见高全喜:“‘宪法政治’理论的时代课题”,载《政法论坛》2005年第2期。(1)基辛格从世界秩序的角度,对比分析了古代中国所处的国际秩序与当今东亚秩序之间的异同,参见[美]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胡利平等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6章“通往亚洲秩序之路:对抗还是伙伴关系”,第275-304页。(2)外蒙王公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曾致信梁启超,邀请梁回国救难。信中写到:先皇下诏立宪,今上颁布信条,既为立宪之君,当食立政之报。民军主张共和,排斥君位,欺人孤寡,攘夺非分,稍有人心,能不发指?公倡议保皇,热心祖国,内外蒙藩部落,俱表同情。既因君位存亡,危在旦夕,请公等速归,共筹匡济之策,亟谋对待之方,失今不图,悔其何及?扶冲主而慰先皇,惟公是赖。蒙古合境上马,愿执鞭以从。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4页。(1)相关历史细节,参见徐爽:《旧王朝与新制度》第7章,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53-176页。(2)张朋园细致梳理了晚清立宪派与清政府之间的关系形态,参见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3页。(3)孟子曾阐释过政治官僚阶层的问题,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所谓世臣,就是政治世家、以政治为业的官僚阶层。参见孟子:《孟子》“梁惠王·下”篇,中华书局2015年版。(1)福山在他的政治发展理论中,曾细致分析了主权、国家能力、自由、政府责任这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参见[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毛俊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二部分:“国家建设”第96-225页;第三部分:“法治”第241-299页;第四部分:“负责制政府”第315-413页。(2)这一内阁组成人员状况如是:总理大臣奕劻(满),协理大臣那桐(满)和徐世昌(汉),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民政大臣善耆(满),度支大臣载泽(满),学务大臣唐景崇(汉),陆军大臣荫昌(满),海军大臣载洵(满),司法大臣绍昌(满),农工大臣溥伦(满),邮传大臣盛宣怀(汉),理藩大臣寿耆(满)。(1)康有为给徐君勉的信,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3页。(1)约翰·密尔曾对此问题进行过系统阐释,参见[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4-52页。(2)陶希圣从阶级的角度分析了汉代以前“士”的行为模式,参见陶希圣:《辩士与游侠》,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36-61页。(1)高全喜先生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详细阐释,参见高全喜:《立宪时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1-143页。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追求保守与变革的平衡——武昌起义期间梁启超的立宪努力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相关话题/政治 政府 广西 方案 宪法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日志的实证分析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日志的实证分析Empirical Research on FOI Request Log 肖卫兵; 1:上海政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七年来,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证研究偏少,而基于特定类型政府信息所开展的管中窥豹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宗教视野下的美国宪法解释——评巴尔金的《活原旨主义》
宗教视野下的美国宪法解释——评巴尔金的《活原旨主义》 丁晓东; 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在解释美国宪法时,原旨主义(originalism)和活宪法主义(living constitutionalism)历来被认为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理论。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通过宪法法院的宪法审查:凯尔森的理论与实践
通过宪法法院的宪法审查:凯尔森的理论与实践 王银宏; 1: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 摘要(Abstract): 基于宪法审查制度在一国法治制度中的重要性,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已建立起不同形式的宪法审查制度。在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法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宪法审查已然成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领袖守护宪法——论1954年宪法中“国家主席”条款的制成
领袖守护宪法——论1954年宪法中“国家主席”条款的制成The Leader Guards the Constitution:Making an Article of“the State Chairman(Zhu Xi)”in the 1954 Constitution of PRC 李一达;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论宪法上的领土原则
论宪法上的领土原则On Territorial Principles in Constitution 吴晓秋; 1: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宪法对领土的调整和保护着重于领土原则的确立,主要包括领土的完整性、排他性和人民自决三大基本原则。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法院“案多人少”与国家治道变革——转型时期中国的政治与司法忧思
法院“案多人少”与国家治道变革——转型时期中国的政治与司法忧思Problem of “Many Cases but Few Judges” and the Changes of the Way of Governance 姜峰; 1:山东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最高国务会议与“五四宪法”的二元政体结构
最高国务会议与“五四宪法”的二元政体结构 翟志勇;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最高国务会议是"五四宪法"中专属于国家主席的一种会议机制,最高国务会议表面上议而不决,但由于特殊的人员构成以及毛泽东在当时巨大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权威,最高国务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晚清司法权概念考——以宪法学为视角
晚清司法权概念考——以宪法学为视角 杨小敏; 1: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Abstract): "司法权"是清末西学东渐的舶来品。作为一个典型的宪法概念,司法权的内涵包括:其思想载体和宪政体制基础是三权分立;其追求的目标价值是保障人权;其经典含义是裁判权;其核心理念是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村居民对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来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查”的发现
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村居民对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来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查”的发现 卢春龙;张华; 1: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Abstract): 近年来,我国基层政府面临着政府信任缺失的信任危机。威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动员对于基层政府政治信任的支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宪法学语境中的公共参与
宪法学语境中的公共参与 魏健馨; 1:南开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在宪法学语境中,公共参与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公共参与是宪政理论中人民主权原则从抽象到具体的现实转换。在公共生活领域,公共参与是启蒙公民性、培育公共精神的民主实践,促使社会成员从个体的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