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量活动与量刑规范:论确定刑罚的基础Sentencing Practice and Norm: On the Basis of Sentencing 李山河; 1: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摘要(Abstract):
国家确定刑罚的正当性建立在对刑罚预防效果的假设之上,但实际刑罚裁量却只是一个以确定行为严重性为导向的、仅对有限报应性变量进行笼统性评价的活动,而刑罚的预防目的却始终处于边缘化位置。因此,从实际刑罚裁量中并不能得出说明国家确定刑罚正当性所需的预防性效果。事实上,刑罚裁量始终只是一个建立在与不法相抵偿这个单一目的之上的活动,行为严重性决定了刑罚的严厉性。但根据我国理论通说的理解,对作为量刑基础的"所犯罪行"与"承担的刑事责任"却并不能纳入行为严重性的判断。因此,作为决定刑罚严厉性的量刑基础,行为严重性应当取代刑法所规定的"所犯罪行"与"承担的刑事责任"。
关键词(KeyWords): 刑罚的正当性;;刑罚裁量活动;;刑罚的表达;;行为严重性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李山河;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第5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张明楷:《刑法学》(第4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1对国家刑罚的正当性说明一方面涉及确定刑罚的社会性需要,这可以借助刑罚之外的控制机制来抑制那些不受欢迎的行为,但这对刑法来说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参见Bottke Wilfried,Assoziationsprvention–zur heutigen Diskussion der Strafzwecke,Duncker&Humblot,Berlin,1995,S.263;另一方面涉及个别情况下确认具体刑罚是否以及如何能够进行正当性说明,参见:Noll Peter,Die Ethische Begründung der Strafe,Mohr,Tübingen,1962,S.22。2 量刑实践中,与行为严重性相关的变量得到了高度重视,而裁量者对预防相关的变量却几乎不予考虑,刑罚的预防性思考始终处于边缘化位置。参见白建军:《公正底线——刑事司法公正性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至143页。3 实际刑罚裁量中,能够进入裁量者视野的变量范围非常有限,且主要是与报应相关的变量,但这些变量却最终决定了法定量刑幅度的选择和最终刑罚的适用。1不同的刑罚目的决定了刑罚裁量中变量范围之间的差异:随着刑罚目的从改造转向公正,裁量者的关注点也从行为人转向了被害人。因此量刑中的思考点也必然从行为人转向行为,这就造成裁量者更多地关注对被害人造成损害的客观行为。对此论述参见Bert Gttig,Gesetzliche Strafrahmen und Strafzumessungspraxis,Frankfurt am Main,1997,S.67 ff.2认为量刑直接关系到刑罚目的的实现,只有考虑了刑罚的报应和预防才能有利于罪刑均衡,参见高铭暄、马克昌、赵秉志主编:《刑法学》(第6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51页。但德国一般将“责任”和“危险性”作为刑罚裁量的原则和出发点,认为为了实现刑罚的目的,量刑中应首先将应受谴责性行为的不法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因此不法的程度以及避免行为人再犯可能性都是量刑中必须考虑的因素。3对此我国主要在量刑原则中进行讨论,对此参见高铭暄、马克昌、赵秉志主编:《刑法学》(第6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53 页;张明楷:《刑法学》(第4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493-495页。4相关数据来源参见:Polizeiliche Kriminalstatistik,2007,Berlin,2007,S.95.5该研究的对象为按照所涉税额从3 000 DM到20 000 DM这个范围内的实际量刑情况。从中可以发现,随着所涉税额从3 000DM递增至20 000 DM,被告人所判日额罚金刑从35到86也随之升高。6Gerichte und Staatsanwaltschaften 2000–2001,Herausgeber:Statistisches Bundesamt,2002,S.97.1Hans-Jrg Albrecht教授对以上三罪实际刑罚裁量中的变量范围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此参见:Hans-Jrg Albrecht,Strafzumessung bei schwerer Kriminalitt,Duncker und Humblot,Berlin,1994,S.413,414.2白建军教授在对具体犯罪量刑公正性检验中证明了上述发现,即:实际刑罚裁量中,真正决定刑罚裁量活动的变量范围非常有限,且主要是与行为严重性相关的报应性变量,但预防相关的变量,裁量者几乎不予考虑。白建军:《公正底线——刑事司法公正性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143页。3相关数据参见Ervin Hachmann und Dorothee Jauβ,Erste Ergebnisse einer Analyse von Urteiln zu Betubungsmitteldelikten,Monatsschrift für Kriminologie und Strafrechtsreform,66 Jahrgang,Khn,S.155.1数据来源于Strafzumessungsthemen bei Raubdelikten(in%aller Nennungen),in:Hans-Jrg Albrecht,Strafzumessung bei schwerer Kriminalitt,Berlin,1994.S.413,414.2数据来源于Zhao Shuhong,Strafzumessung bei schwerer Kriminalitt–Eine vergleichende theoretische und empirische Studie zur Bestimmung der Strafe,MPICC,2013,S.136-146.3为了回归分析上的便利,针对故意伤害罪中的各种法定刑,这里集中分析了6个月至15年有期徒刑这个法定量刑幅度内的实际情况,参见赵书鸿:“论刑罚裁量的简洁化——量刑活动的经验性研究结论”,载《中外法学》2014年第6期。1对这种以公众名义进行的否定性评价,刑罚理论已达成共识的是:在理解刑罚时,通常将否定性评价处于核心地位。2Jung Heike,Sanktionensysteme und Menschenrechte,Haupt,Bern,1992,S.202.但也有观点认为,行为人在对规范确信的建立中刑罚的表达功能作用有限,对此可以比较Nils Jareborg,Zur Reform des schwedischen Strafzumessungsrechts,ZStW(106).3但相反观点认为,国家事实上并不能及时地对行为人施加刑罚,因此刑罚的表达功能也不能及时地发挥作用,而且理性公民可能永远也等不到国家通过刑罚的施加而获得对犯罪预防的收益。这样的话,公民反而会丧失对规范有效性以及刑罚表达功能的确信。4对此更为深入的论述参见Kleinig John,Punishment and desert,Nijhoff,1973,P.63.5因此,理论上也有借助法益保护的概念对刑罚正当性进行说明的。对此参见Armin Kaufmann,Strafrechtsdogmatik zwischen Sein und Wert–gesammelte Aufstze und Vortrge,Heymann,Kln,1982,S.263 ff;Jehle Jrg-Martin,Individualprvention und Strafzumessung–Ein Gesprch zwischen Strafjustiz und Kriminologie,Kriminologische Zentralstelle,Wiesbaden,1992,S.182-190.但法益的概念是否应当作为共同体生活的基本价值,对该问题理论上尚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对此参见Jakobs Günther,Strafrecht,AT,de Gruyter,1993,S.37-40.6Stratenwerth Günter,Was leistet die Lehre von den Strafzweckenüberarbeitete Fassung eines Vortrages gehalten vor der Juristischen Gesellschaft zu Berlin am 19.Oktober 1994,de Gruyter,Berlin,1995,S.17.1Bruns Hans-Jürgen,Strafzumessungsrecht,2.Aufl.,Heymann,Kln,1974,S.263;Franz Streng,Strafrechtliche Sanktionen–die Strafzumessung und ihre Grundlagen,2.Aufl.,Kohlhammer,Stuttgart,2002,S.221.2针对量刑基础达成的理论共识是:只有可以归责于行为人的事实才能作为量刑的基础,而且对代要评价的事实应当能够表征出法益受到损害的程度。我国学者对此同样认为,行为严重性是对影响不法和有责的因素判断后确定的。参见赵秉志:《刑法基本理论专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3将责任作为量刑基础,刑罚裁量中就应当明确地放弃那些仅以直接预防为目的的量刑规则,以及因此而进行回溯性判断的必要性。对此参见Jakobs Günther,Strafrecht,AT,2.Aufl.,de Gruyter,Berlin,1991,§17 Rn.29.4通说的观点参见高铭暄、赵秉志:《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5从我国刑法第5条以及第61条中同样可以看出类似的规定,而且主流观点在对量刑规范进行说明时也认为:刑罚裁量应当从行为人所犯罪行和承担的责任以及针对行为人的个别化两个方面来考虑。对此参见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1尽管要理解与诸多内涵以及分歧相联系的责任概念并不容易,但大部分论者却认为,根据责任却可以更为容易地找到进入量刑幅度的结合点从而确定所要判处的刑罚。2将罪责作为量刑基础,由此引起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德国刑法第46条第1款规定的罪责是刑罚的上限还是下限这个问题上,对此详细的论述参见Claus Roxin,Wandlungen der Strafzwecklehre,in:Guido Britz(Hrsg.),Grundfragen staatlichen Strafens–Festschrift für Heinz Müller–Dietz zum 70.Geburtstag,Beck,München,2001,S.705.实际量刑活动中,罪责原则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而且也并不具有理论基础的功能,参见Bernd Schünemann(Hrsg.):Grundfragen des modernen Strafrechtssystems,de Gruyter,Berlin,1从法哲学上来看,不法性评价本身就是由诸多判断要素组合在一起的一个类型性判断,这些要素可能具有不同的重要性,而且有时候还可能彼此替代。2Jescheck Hans-Heinrich/Weigend Thomas,Lehrbuch des Strafrechts,AT,5.Aufl.,Duncker und Humblot,1996,S.888;Bloy,Die Berücksichtigungsfhrigkeit auertatbestandlicher Auswirkungen der Tat bei der Strafzumessung,NStW(107),1995,S.576-596.3欠缺认识的附随状况在结果不法判断中的影响,深入的论述参见Wohlers Wolfgang,Deliktstypen des Prventionsstrafrechts–Zur Dogmatik moderner“Gefhrdungsdelikte,Duncker und Humblot,2000,S.177;Anastasopoulou Ioanna,Deliktstypen zum Schutz kollektiver Rechtsgüter,Beck,2005,S.235.4但另一方面,如果行为人在有认识的情况下,他需要对发生的损害结果承担责任。5对因损害程度加深或损害范围扩大而引起附随性后果的结果不法性判断中,其难点就是如何确定一个标准,从而据此可以确定哪些附随性后果在不法性判断中具有独立意义。6通过因果律以及客观结果的归咎,从而能够实现对因造成附随损害后果而加重行为人刑罚的犯罪行为进行限制。参见Hübner Christoph,Die Entwicklung der objektiven Zurechnung,Duncker und Humblot,2004,S.327.1BGH NJWE 1981,2204.2德国联邦最高法院最近也有把间接故意作为责任减轻的情况来处理的判例,但实践中却并没有判例将直接故意作为加重刑罚的理由。参见BGH,NStZ 2006,431,432.3Hans Vest,Zur Beweisfunktion des materiellen Strafrechts im Bereich des objektiven und subjektiven Tatbestandes,ZStW 103(1991),S.585.4Schünemann进一步论述了特殊蓄意对法益造成的不同影响,并对因此而将加重刑罚视为禁忌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参见Bernd Schünemann,die Objektivierung von Vorsatz und Schuld im Strafrecht,Chenghi Law Review,Vol.50(1994),S.259-282.1这种对潜在危险程度的判断是一个重要的量刑考虑因素。参见Urs Kindhuser,Strafgesetzbuch,6.Aufl.,2015,§316 Rn.10;Sander Günther,Praxis der Strafzumessung,7.Aufl.,Kohlhammer,2014,Rn.691.2行为人这种过于强烈和执着的行为相应地升高了法益受到侵害的危险,被害人因此承担了受到更为严重损害的危险。相关判例参见BGH,NJW 1982,2264,2265;BGH,StV 1996,478,479。3Hans-Jürgen Bruns,Das Recht der Strafzumessung,2.Aufl.,Heymann,1985,S.253;Kühl Kristian/Dreher Eduard/lackner Karl,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Beck,28.Aufl.,2014,Rn.46,39.4这不但表现在德国刑法对故意杀人罪中减轻情节的规定,而且我国主流理论和判决实践也将这种情况作为减轻刑罚的一个情节。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544页。5对受到激情煽动,或群体性鼓动而实施行为的人,德国曾有取消减轻行为人刑罚的判例。对此判例给出的理由认为,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对造成其情绪激动的事实应当承担责任。参见RGSt,24,40;BGHSt,18,312(313).1根据这种观点,在功能性责任概念基础上对责任减轻的规范性标准应当前后一致,如果对建立可归责基础上的责任因为社会性利益的存在而应当减轻的话,那么根据社会上可以接受的观点来确定责任减轻的基础就应当是合理的。2Tatjana Hrnle,Straftheorien,Mohr Siebeck,2011,S.33,35,42 f;dies,Kriminalstrafe ohne Schuldvorwurf,2013,S.49 ff.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裁量活动与量刑规范:论确定刑罚的基础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相关话题/基础 刑法学 刑法 数据 刑罚
论信息网络技术滥用行为的刑事责任——《刑法修正案(九)》相关条款的理解与适用
论信息网络技术滥用行为的刑事责任——《刑法修正案(九)》相关条款的理解与适用On the Criminal Liability of the Abuse of Inform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Relev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中德刑法学者的对话(二)刑法体系与客观归责
中德刑法学者的对话(二) 刑法体系与客观归责 摘要(Abstract): 主编梁根林【德】埃里克·希尔根多夫《中德刑法学者的对话(二)——刑法体系与客观归责》,是《中德刑法学者的对话——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的姊妹篇,也是2013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西方刑罚民粹主义的缘起、立场与策略
西方刑罚民粹主义的缘起、立场与策略Penal populism in the West: Origins,stance and strategy 李怀胜; 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刑事立法领域出现了民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刑法视野下克隆技术规制的根据与方法
刑法视野下克隆技术规制的根据与方法The Basis and Method for Regulating Clone Technolog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riminal Law 刘建利; 1:东南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人命与人权:宋代死刑控制的数据、程序及启示
人命与人权:宋代死刑控制的数据、程序及启示Human Life and Human Rights: Data,Procedure of Death Penalty In Song Dynasty 张守东; 1: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 摘要(Abstract):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我国刑法应取消组织卖淫罪
我国刑法应取消组织卖淫罪 徐松林; 1: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我国刑法为组织卖淫罪规定了极其严厉的法定刑,致使组织卖淫罪的罪刑配置严重失衡。"卖淫"概念的多义性造成组织卖淫罪定罪上的困难和混乱。组织卖淫罪与强迫卖淫罪以及引诱、容留、介绍卖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科技进步与中国刑法的近现代变革
科技进步与中国刑法的近现代变革 桑本谦; 摘要(Abstract): 科技进步及其推进的产业革命为中国刑法的近现代革命提供了物质技术支撑。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得益于因信息科技发展而改进的立法技术和普法手段;军事现代化基本化解了造反和叛乱的风险,从而减轻了国家对酷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中国近代刑法继受的肇端和取向——以1907年大清新刑律草案签注为视角的考察
中国近代刑法继受的肇端和取向——以1907年大清新刑律草案签注为视角的考察 高汉成; 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摘要(Abstract): 1907年由沈家本主持的修订法律馆上奏《大清新刑律》草案,在中国法律史上迈出了系统继受西方刑法的第一步。从1908年开始陆续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自贸区建设中刑法适用不可回避的“四大关系”
自贸区建设中刑法适用不可回避的“四大关系” 刘宪权; 1: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 摘要(Abstract): 研究、理解并妥适解决自贸区建设中的刑法适用问题,主要应该处理好"四大关系"。一是"负面清单"理念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其二是自贸区内刑法适用特殊性与刑法之普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后果考察与刑法目的解释
后果考察与刑法目的解释 姜涛; 1: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后果考察是对某种解释方法及其产生的利弊进行的客观评估,这有助于确保刑法解释的合理性,并形成一种结果取向的刑法解释。刑法目的解释虽然在刑法解释方法中居于最高位阶而有助于化解不同解释结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