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距离:未成年人量刑实证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距离:未成年人量刑实证研究
The Distance between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Juvenile Penalty Measurement 莫然; 1:广东金融学院法律系 摘要(Abstract):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量刑时应当充分考虑的5个酌定量刑情节: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次犯罪、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在量刑时如何衡量以上酌定情节,它们对量刑活动能否产生立法者所期待的影响?这个问题颇具研究价值。通过对某市两级法院近3年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判决书共350份为样本,对以上5个酌定量刑情节对判决结果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表明:除了"犯罪年龄"对法官量刑结果有显著影响之外,其他4个情节的影响皆不显著。由此可以认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量刑活动中应然与实然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应当进一步考虑制定各酌定量刑情节等级判断标准以及不同等级对量刑结果的影响程度,在相关配套制度构建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关键词(KeyWords): 未成年人犯罪;;实证研究;;酌定量刑情节;;回归分析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未成年人心态不良犯罪及其法律矫治措施研究”(课题批准号:EBA110324);;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及其法律矫治措施”(课题批准号:11Y49)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莫然;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郭欣阳:“从人身危险性出发正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以未成年人犯罪为视角”,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2期。[2]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4]程荣斌主编:《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本。[5]王敏远:“论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载《中国法学》2011年第6期。[6]孟军:“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的理论基础”,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7]胡云腾:“构建我国量刑程序的几个争议问题”,载《法制资讯》2008年6月30日。[8]刘立霞,路海霞,尹璐:《品格证据在刑事案件中的运用》,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9]杨飞雪,杨晓玲:“中美未成年人量刑前程序比较研究与展望”,载《法律适用》2012年第10期。[10]王利荣,娄永涛:“规制量刑权的路径探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11期。[11]汪建成:“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的建立与完善”,载《法学》2012年第1期。[12]胡飞:“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量刑建议的提出”,载《云南法学》2013年第4期。[13]赵秉志:“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发展与完善”,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3期。[14]马东、方芳、岳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实务探析”,载《法律适用》2012年第9期。[15]白建军:“少一点‘我认为’,多一点‘我发现’”,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16]周道鸾:《未成年人刑事判决书的修改与制作暨少年法庭工作调查》,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17]莫然:“广州市外来未成年被告人非监禁刑适用研究”,载《西部法学评论》2013年第6期。[18]白建军:“量刑基准实证研究”,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1期。[19]汪贻飞:“论社会调查报告对我国量刑程序改革的借鉴”,载《当代法学》2010年第1期。[20]李玉萍:“量刑与社会调查报告”,载《法制资讯》2008年第6期。[21]陈立毅:“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第6期。[22]安文录、曹坚:“未成年人刑罚体系轻缓化研究”,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23]李家兴、金小红:“关于流动青少年犯罪类型的社会学解读——基于迪尔凯姆《自杀论》的思考”,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第6期。[24]应辰、金小红:“‘互构’型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与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载《兰州学刊》2010年第8期。[25]周路:《当代实证犯罪学新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26]张华:“浅谈未成年人犯罪量刑原则的适用”,载《法律适用》2010年第8期。[27]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浅谈对少年犯适用从轻减轻处罚的量刑情节”,载《人民司法》1996年第8期。[28]莫洪宪:“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若干问题探讨”,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第5期。[29]张静、景孝杰:“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定位与审查”,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30]汪贻飞:“论社会调查报告对我国量刑程序改革的借鉴”,载《当代法学》2010年第1期。[31]杨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社会调查制度的运用”,载《法学论坛》2008年第1期。[32]高铭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酌定量刑情节的适用”,载《法学杂志》“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专题研究”。1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如果未成年被告人及其监护人积极主动赔偿被害人损失,即便未能获得被害人或其家属的谅解,也并不影响法官对被告人从轻量刑。1 参见陈海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社会调查的冷思考”,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Christopher Baird:A Question of Evidence:A Critique of Risk Assessment ModelsU sed in the Justice System,National Council on Crime and Delinquency,2009.2 相关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社会调查报告的相关规定上,可以参考上海黄浦区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员工作细则》;《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社会调查员制度实施办法》;重庆市沙坪坝区法院《未成年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乌鲁木齐县法院的《未成年人犯罪社会调查员实施办法》;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江苏省公安厅、江苏省司法厅联合下发的《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审前调查实施办法(试行)》。

相关话题/法学 社会 刑事 程序 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