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论文学中的法律——以英美法理学研究为例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论文学中的法律——以英美法理学研究为例
许慧芳; 1: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Abstract):

"文学中的法律"(Law in Literature),即对文学作品中的法律问题的研究。依循学术发展历史脉络,通过对"文学中的法律"的兴起与复兴两个阶段的学术背景、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以及对理论研究和学术实践所产生影响的阐释和分析,以综述性研究的方式,对"文学中的法律"的研究论域进行界定,揭示"文学中的法律"对于法律人文教育的价值,以及拓展法律人文化理论研究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文学中的法律;;学术发展;;研究论域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许慧芳;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英]威廉·霍尔兹沃斯:《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何帆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2]冯象:“法律与文学”(《木腿正义:法律与文学论集》代序),载《北大法律评论》第2卷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美]玛莎·努斯鲍姆:《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丁晓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4][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与文学》,李国庆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强世功:“文学中的法律:安提戈涅、窦娥和鲍西亚——女权主义的法律视角及检讨”,载《比较法研究》1996年第1期。[6]陈文琼:“‘法律与文学’的中国语境化解读”,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7]苏力:“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8]苏力:“复仇与法律——以《赵氏孤儿》为例”,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9]刘星:“导论:中国法律思想的起点”,载《中国法律思想导论:故事与观念》,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10]苏力:“崇山峻岭中的中国法治——从电影《马背上的法庭》透视”,载《清华法学》2008年第3期。[11]刘星:“‘冤案’与司法活动——从卡夫卡《审判》看”,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1期。[12]刘晗:“《雷雨》中的权威、伦理与自由”,载《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7年第3期。1 Anthony Julius,Introduction,Law and Literature.Vol.2,p.xvi(1999).2 Ian Ward,Essentially,‘law in literature’examines the possible relevance of literary texts,particularly those which present themselves as telling a legal story,as texts appropriate for study by legal scholars.引自Ian Ward,Law and Literature:Possibilities and Perspectiv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2(1995).3 Ian Ward,The educative ambition of Law and Literature,Legal Studies.Vol.13,p.329(1993).4 Tony Sharpe,Versions of Law in Literature,Law and Literature.Vol.2,p.91(1999).1 Paul Gewirtz,Narrative and Rhetoric in the law,Law’s stories-Narrative and Rhetoric in the Law,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p.3(1996).2 C.R.B.Dunlop,‘law in literature’is,as the name suggests,the study of representations of the legal order in fiction,usually novels and plays.引自C.R.B.Dunlop,Literature Studies in Law Schools,Cardozo Stud.L.&Literature.Vol.3,p.63(1991)。3 “作为文学的法律”源自本杰明.卡多佐(Benjamin Cardozo)1925年在其论文《法律和文学》中对于司法意见的文学风格的研究。参见Michael Pantazakos,Ad Humanitatem Pertinent:A Personal Reflection On The History And Purpose Of The Law And Literature Movement,Cardozo Stud.L.&Literature.Vol.7,pp.38-39(1995)。4 Michael Pantazakos,Ad Humanitatem Pertinent:A Personal Reflection On The History And Purpose Of The Law And Literature Movement,Cardozo Stud.L.&Literature.Vol.7,pp.38-43(1995);Richard Weisberg,Wigmore and the Law and Literature Movement,Law and Literature.Vol.21,pp.129-131(2009).5 John Wigmore,A List of Legal Novels,Illinois Law Review.Vol.2,p.574(1908).6 Richard Weisberg,Wigmore and the Law and Literature Movement,Law and Literature.Vol.21,p.131(2009).7 Id.,p.130.1 “作为文学的法律”中则包括了大多数由律师撰写的优美的法律文书,绝大部分都摘自著名的历史审判的诉讼文书。“Wigmore and Cardozo,working separately,set the stage for a First Amendment lawyer named Ephraim London.Prominent at the mid-century New York City bar(he represented Lenny Bruce among other celebrities),he followed the literary path of his predecessors and in 1960 decided to publish a twovolume edition that would give equal time to fiction and to stylistics.Called The World of Law,the bifurcation involved great works of fiction about law(Wigmore’s focus)and then memorable and occasionally elegant writing by lawyers,often taken from transcripts of great history trials.”,Richard Weisberg,Wigmore and the Law and Literature Movement,Law and Literature,Vol.21,p.131(2009).2 Id.3 James White,law is not a science-at least not the‘social science’,some would call it-but an art.引自James White,The Legal Imagination:Studies in the Nature of Legal Thought and Expression.Boston:Little,Brown&Co.,pp.xxxiv-xxxv(1973).4 Michael Pantazakos,Ad Humanitatem Pertinent:A Personal Reflection On The History And Purpose Of The Law And Literature Movement,Cardozo Stud.L.&Literature.Vol.7,pp.39-40(1995).1 Richard Weisberg,Wigmore and the Law and Literature Movemen,Law and Literature.Vol.21,p.132(2009).2 刘星显:“基于关系视角的法律与文学研究”,2012年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 Irving Browne,Law and Lawyers in Literature,Boston:Franklin Press(1883).4 Richard Weisberg,Antonio's Legalistic Cruelty:Interdisciplinarity and‘The Merchant of Venice’,College Literature.Vol.25,pp.12-20(1998).5 Judith Koffler,The Feminine Presence in‘Billy Budd’,Cardozo Studies in Law and Literature.Vol.1,pp.1-14(1989).6 Robin West,Invisible Victims:A Comparison of Susan Glaspell's Jury of Her Peers,and Herman Melville's Bartleby the Scrivener,Cardozo Stud.L.&Literature.Vol.8,pp.203-253(1996).7 Frank Stringfellow,Kafka's Trial:Between The Republic and Psychoanalysis,Cardozo Stud.L.&Literature.Vol.7,pp.173-207(1995)。8 Ian Ward,Headscarf Stories,Hastings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Review.Vol.29,pp.29-68(2006).1 对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本文重点参见的英美学者所著的英文文献还包括:Penelope Pether,Measured Judgments:Histories,Pedagogies,and the Possibility of Equity,Law&Literature.Vol.14,pp.489-547(2002);Rosanna Cavallaro,Solution to Dissolution:Detective Fiction From Wilkie Collins to Gabriel Garcia Marquez,Texas Journal of Women and the Law.Vol.15,pp.73-115(2005-2006);Jennifer Nadler,Mar Ukba in the Fiery Furnace-A Meditation on the Tragedy of the Norm,Law&Literature.Vol.19,pp.1-14(2007);Anna Schur,Shades of Justice-The Trial of Sholom Schwartzbard and Dovid Bercelson's Among Refugees,,Law&Literature.Vol.19,pp.15-34(2007);Gregg Mayer,Prosecutors in Books-Examining a Literary Disconnect from The Prosecution Function,Law&Literature.Vol.19,pp.77-103(2007);Gregg Mayer,The Poet and Death:Literary Reflections on Capital Punishment Through The Sonnets of William Wordsworth,St.John's J.Legal Comment.Vol.21,pp.727 -767(2006-2007);Penelope Pether,Militant Judgment:Judicial Ontology,Constitutional Poetics,and‘The long war’,Cardozo L.Rev.Vol.29 ,pp.2279-2319(2007-2008);Paul M.Shupack,Natural Justice and King Lear,Cardozo Stud.L.&Literature.Vol.9,pp.67-107(1997);Peter Alscher,‘I would be friends with you…’-Staging Directions for a Balanced Resolution to‘The Merchant of Venice’Trial Scene,Cardozo Stud.L.&Literature.Vol.5,pp.1-35(1993);Daniel Kornstein,Fie Upon Your Law!,Cardozo Stud.L.&Literature.Vol.5,pp.35-57(1993);Jay Halio,Portia:Shakespeare's Matlock·,Cardozo Stud.L.&Literature.Vol.5,pp.57-65(1993).2 Ian Ward,The educative ambition of Law and Literature,Legal Studies.Vol.13,pp.323-332(1993).3 C.R.B.Dunlop,Literature Studies in Law Schools,Cardozo Stud.L.&Literature.Vol.3,pp.63-111(1991).4 Penelope Pether,Jangling the Keys to the Kingdom:Some Reflections on The Crucible,on an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Paradox,and on Australian Judicial Review,Cardozo Stud.L.&Literature.Vol.8,pp.317-339(1996).5 Richard Weisberg,Wigmore and the Law and Literature Movement,Law and Literature.Vol.21,pp.129-145(2009).6 Michael Pantazakos,Ad Humanitatem Pertinent:A Personal Reflection On The History And Purpose Of The Law And Literature Movement,Cardozo Stud.L.&Literature.Vol.7,pp.31-73(1995).7 Gary Minda,Law and Literature at Century's End,Cardozo Stud.L.&Literature.Vol.9,pp.245-259(1997).8 本文重点参见的英美学者的综述性文献还包括以下文章:Andrea McA rdle,The Confluence of Law and Antebellum Black Literature–Lawyerly Discourse as a Rhetoric of Empowerment,Law&Literature.Vol.14,pp.125-129(2005);Penelope Pether,(Re)centering,Cardozo Stud.L.&Literature.Vol.10,pp.131-135(1998);Penelope Pether,Review Essay,Cardozo Stud.L.&Literature.Vol.13,pp.323-329(2001);Julie Peters,Review Essay,Cardozo Stud.L.&Literature.Vol.9,pp.259-277(1997);Ian Ward,From Literature to Ethics:The Strategies and Ambitions of Law and Literature,Oxford J.Legal Stud.Vol.14,pp.389-401(1994)。9 Anthony Julius,Introduction,Law and Literature.Vol.2,p.xvi(1999).1 Law and literature studies expressly repudiates such misreading:‘it would be bizarre to propose that any clear prescriptions for law reform could emerge from reading plays and it would be equally crazy to suggest that works of literature could be improved if their grasp of legal principle were to be made firmer as John Stanton-Ife argues’.Anthony Julius,‘Introduction’,Law and Literature.Vol.2,p.xvi(1999).2 Michael Pantazakos,Ad Humanitatem Pertinent:A Personal Reflection On The History And Purpose Of The Law And Literature Movement,Cardozo Stud.L.&Literature.Vol.7,pp.41-43(1995).3 Judith Koffler,The Feminine Presence in‘Billy Budd’,Cardozo Studies in Law and Literature.Vol.1,pp.1-14(1989);Robin West,Feminine Silence:A Response to Professor Koffler,Cardozo Studies in Law and Literature.Vol.1,pp.15-20(1989).4 Carol Sanger,Review:Seasoned to the Use(Presumed Innocent by Scott Turow and The Good Mother by Sue Miller),Michigan Law Review.Vol.87,pp.1338-1365(1989).5 Linda Hirshman,Bront,Bloom,and Bork:An Essay o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Judges,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Vol.137,pp.177 -231(1988);Linda R.Hirshman,The Virtue of Liberality in American Communal Life,Michigan Law Review.Vol.88,pp.983-1034(1990).6 Ian Ward,The female voice:‘The Handmaid’s Tale’and‘A selection of texts’,Law and Literature:Possibilities and Perspectiv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132-141(1995).7 Ian Ward,Shakespeare revisited,Law and Literature:Possibilities and Perspectiv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59-89(1995).8 James White,I think that the law is not merely a system of rules(or rules and principles),or reducible to policy choices or class interests,but that it is rather what I call a language,by which I do not mean just a set of thought and expression,of social definitions and practices,which can be learned and mastered,modified or preserved,by the individual mind.James White,The Legal Imagination(Abridged Edi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xiii(1985).1 James White,I think that the law is not merely a system of rules(or rules and principles),or reducible to policy choices or class interests,but that it is rather what I call a language,by which I do not mean just a set of thought and expression,of social definitions and practices,which can be learned and mastered,modified or preserved,by the individual mind.James White,The Legal Imagination(Abridged Edi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xiii(1985).2 C.R.B.Dunlop,Literature Studies in Law Schools,Cardozo Stud.L.&Literature.Vol.3,p.64(1991).3 Ian Ward,The educative ambition of Law and Literature,Legal Studies.Vol.13,p.329(1993).4 [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与文学》,李国庆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200页。参见Richard Weisberg,The Failure of the Word:The Protagonist as Lawyer in Modern Fiction.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5 Ian Ward,Law and Literature:Possibilities and Perspectiv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9(1995).参见Robin West,Authority,Autonomy,and Choice:The Role of Consent in the Moral and Political Visions of Franz Kafka and Richard Posner,Harvard Law Review.Vol.99,pp.384-428(1985)。6 Id.1 Ian Ward,Shakespeare revisited,Law and Literature:Possibilities and Perspectiv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59-89(1995).2 Id.,p.74.3 Id.,(p.80).4 Id.,(p.88).5 Id.,(pp.88-89).6 Id.,(p.89).7 Michael Pantazakos,Ad Humanitatem Pertinent:A Personal Reflection On The History And Purpose Of The Law And Literature Movement,Cardozo Stud.L.&Literature.Vol.7,pp.38-39(1995).8 Richard Weisberg,Wigmore and the Law and Literature Movement,Law and Literature.Vol.21,pp.131-132(2009).9 Ian Ward,The educative ambition of Law and Literature,Legal Studies.Vol.13,pp.329-330(1993).1 Ian Ward,Law and Literature:Possibilities and Perspectiv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28,38-42(1995).2 理查德·波斯纳的《法律与文学》中的“第一编作为法律文本的文学文本”(含“法律在文学中的反映”、“作为法律原型和文学类型的复仇”、“法律理论的对立”、“文学法理学的局限”、“对法律不公正的文学控诉”、“从两个法律视角看卡夫卡”)和“第三编法律学术中的文学转变”(含“法律学术中的教义学派”),[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与文学》,李国庆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4页,第405-459页。3 同上注,第6页。4 苏斯克斯大学瓦尔德教授、贝尔法斯特皇家大学贝尔教授等关于法律与文学联系的论述,转引自:胡水君、南溪:“法律与文学:文本、权力与语言”,载《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朱景文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83页。5 波斯纳所著的《法律与文学》中的“从吐温到格雷斯汗的美国法律小说”和“加缪和斯汤达”中对于涉法小说以及经典小说的文学主题的分析。6 Tony Sharp,Versions of Law in Literature,Law and Literature(current legal issues).Vol.2,p.91(1999).1 Tony Sharp,Versions of Law in Literature,Law and Literature(current legal issues).Vol.2,p.91(1999).2 Ian Ward,Law and Literature:Possibilities and Perspectiv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14(1995).3 邓洛普认为文学中的法律是研究小说,通常是小说和戏剧中所体现的法律主题;沃德认为文学中的法律是以文学文本为题材研究其中的法律问题,维茨伯格同样强调是对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法律现象的分析。“文学中的法律”研究不同于法律与文学运动,学者们在这一领域进行的不是跨学科的研究,而是以文学为研究素材而进行的法学研究。4 霍尔兹沃斯指出,对法律史研究者来说,狄更斯的小说能够提供他们从正规史料中无法找到的材料,这一方面得益于狄更斯早年的法律经历,一方面来自作者本人“卓越的观察能力,最切身的体验和第一手的资料”。而“上述资讯的范围之广泛、数量之客观、描述之精确”,足以让人们将狄更斯也视为一位优秀的法律史学家”。参见[英]威廉·霍尔兹沃斯:《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何帆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导读”第15页。5 Ian Ward,Shakespeare revisited,Law and Literature:Possibilities and Perspectiv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59-89(1995).1 C.R.B.Dunlop,Literature Studies in Law Schools,Cardozo Stud.L.&Literature.Vol.3,p.63(1991).2 冯象在1994年—2008年先后发表了“木腿正义——读一个十六世纪冒名顶替案”,载《读书》1994年第6期、“法律与文学”,《木腿的正义:法律与文学论集》代译序,载《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第2期、“秋菊的困惑”载《读书》1997年第11期、“法盲与版权”,载《读书》2001年第1期、“所多玛的末日”,载《读书》2002年第3期、“铁屋与法典”,载《南方周末》2007年4月12日版、“天国的讽喻”,载《书城》2007年第10期、“上帝什么性别”,载《书城》2007年第10期、“美丽的围巾”,载《法制资讯》2008年第3期、“不上架的书”,载《法制资讯》2008年第5期、“法学三十年:重新出发”,载《读书》2008年第9期等作品,为中国“文学中的法律”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3 朱苏力先后发表了“《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3期、“孪生兄弟的不同命运——<法律与文学>代译序”,载《比较法研究》2002年第2期、“遭遇哈姆雷特”,载《读书》2002年第5期、“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从梁祝的悲剧说起”,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2期、“复仇与法律——以<赵氏孤儿>为例”,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传统司法中的‘人治模式’——从元杂剧中透视”,载《政法论坛》2005年第1期、“制度角色和制度能力——以元杂剧为材料”,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2期、“自然法、家庭伦理和女权主义?——《安提戈涅》重新解读及其方法论意义”,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6期等多篇论文,以及《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等专著,先后翻译了《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道德和法律理论的疑问》(中国政法大学2001版)、《性与理性》(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版)、《超越法律》(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版)等理查德·波斯纳教授的论著,李国庆的译著《法律与文学》也是朱苏力教授策划的“波斯纳文丛”系列译著之一。朱苏力教授为“文学中的法律”在中国的评介及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4 刘星先后撰写并出版了《法律的隐喻》(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古律寻义——中国法律文化漫笔(法窗夜话系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西窗法雨(法学学术随笔)》(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法理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法律思想导论:故事与观念》(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以及《法学知识如何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多本专著,先后发表了“司法决疑与‘故事文学’利用——以《威尼斯商人》为样本”,载《清华法学》2008年第3期、“‘冤案’与司法活动——从卡夫卡《审判》看”,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1期、“司法日常话语的‘文学化’——源自中国基层司法经验”,载《中外法学》2010年第2期、“中国早期左翼法学的遗产——新型法条主义如何可能”,载《中外法学》2011年第3期等多篇论文,为推动中国的“文学中的法律”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5 徐忠明先后发表了“《活地狱》与晚清州县司法研究”,载《比较法研究》1995年第3期、“《金瓶梅》‘公案’与明代刑事诉讼秩序初探”,载《比较法研究》1996年第1期、“包公杂剧与元代法律文化的初步研究(上)——以清官的司法为范围”,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6年第2期、“《窦娥冤》与元代法制的若干问题试析”,载《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从明清小说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载《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包公杂剧与元代法律文化初步研究(下)——以清官的司法为范围”,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7年第1期、“《金瓶梅》反映的明代经济法制释论”,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7年第2期、“古希腊法律文化视野中的《安提戈涅》”,载《中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皇权与清代司法运作的个案研究——孔飞力的《叫魂》读后”,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从话本《错斩崔宁》看中国古代司法”,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法律的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上)——阅读中国古代法律的视野开拓”,载《中西法律传统》2002年第1期、“解说包公的吏治思想与法律思想”,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第2期、“解读包公故事中的罪与罚”,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3期、“解读历史叙事的包公断狱故事”,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4期、“法律的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下)”,载《中西法律传统》2003年第1期、“从类型角度谈中国法律史的叙述模式”,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3期、“讼师的眼睛”,载《清华法治论衡》2004年第2期、“关于明清时期司法档案中的虚构与真实——以《天启崇祯年间潘氏不平鸣稿》为中心的考察”,载《法学家》2005年第5期、“娱乐与讽刺:明清时期民间法律意识的另类叙事——以《笑林广记》为中心的考察”,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5期、“雅俗之间:清代竹枝词的法律文化解读”,载《法律科学》2007年第1期、“中国的‘法律与文学’研究述评”,载《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从《诗经·甘棠》事志考释到送法下乡”,载《政法论坛》2011年第3期、“清代中国法律知识的传播与影响——以汪辉祖《佐治药言》和《学治臆说》为例”,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6期等多篇论文,2002年完成了博士论文“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4月1日,为文学中的法律史学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6 余宗其先后发表了“两位美国法学家的文学论据的得与失——《法理学问题》和《美国法律史》管窥”,载《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张洁小说法学内涵的审美特征”,载《当代文坛》1998年第6期、“《阿Q正传》的法律解读”,载《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3期、“中国古代刑罚教训的反思——评周实系列历史小说《刀俎之间》”,载《文艺争鸣》2001年第6期、“人物形象的法理蕴含——‘法’眼看《聊斋》”,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2月10日版)、“‘异史氏曰’的法律议论艺术”,载《书屋》2011年第6期等论文,并先后出版了《中国文学与中国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外国文学与外国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论著,为中国的“文学中的法律”的研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7 刘星显先后发表了“法律与文学的关联模式论”,载《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2期、“法律与文学的意义及其理论价值”,载《东北师大学报》2011年第2期、“作为反法律与经济学的法律与文学”,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3期。刘星显先后于2009年和2012年完成了关于“法律与文学”研究的学位论文:“‘法律与文学’的后现代之维”,黑龙江大学2009年4月30日硕士论文和“基于关系视角的法律与文学研究”,吉林大学2012年6月1日博士论文。1相关研究,参见付红梅:“‘二拍’中的诉讼故事及其分析”,2008年4月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颜超:“‘三言二拍’中的法意与人情”,2006年5月10日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的法律研究,参见张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法世界”,2005年4月1日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关于《威尼斯商人》的相关研究,参见王理万:“《威尼斯商人》的法律视角解读——民事纠纷下的信仰冲突”,载《西部法学评论》2010年第5期;谷新景:“权利平等与理性宽容——对《威尼斯商人》的法理审视”,2008年4月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 安提戈涅的英文译为“Antigone”。国内关于《安提戈涅》的研究参见,强世功的论文“文学中的法律:安提戈涅、窦娥和鲍西娅——女权主义的法律视角及检讨”,载《比较法研究》1996年第1期,徐忠明的论文“古希腊文化视野中的《安提戈涅》”,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余红的论文“法与权利何以是自然的”,载《书屋》2002年第10期,苏力的论文“自然法、家庭伦理和女权主义?——《安提戈涅》重新解读及其方法论意义”,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6期,苏力的论文“复仇与法律”,载《浙江人大》2007年第8期等。根据中国知网的数据(截止于2014年10月3日13:00),关于“安提戈涅”的法学研究文献为104篇。资料来源: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4 关于卡夫卡小说的研究参见曾艳兵的论文“一个捏着生命痛处的寓言——解读卡夫卡”,载《国外文学》1999年第2期、“卡夫卡研究在中国”,载《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和“法门内外——论卡夫卡的《诉讼》”,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 期;谢莹莹的论文“权力的内化与人的社会化问题——读卡夫卡的《审判》”,载《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孙彩霞的论文“最后审判的寓言——卡夫卡小说在‘流放地’的‘圣经’解读”,载《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张玉娟的论文“卡夫卡小说中的负罪感与秩序的重建”,载《国外文学》2009年第3期;刘星的论文“‘冤案’与司法活动——从卡夫卡《审判》看”,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1期;白冠奇的论文“卡夫卡的《审判》与法哲学”,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期;胡玲、孙维的论文“卡夫卡《审判》中的法院形象”,载《飞天》2011年第6期;王蔚的论文“卡夫卡在中国的译介(1979年至今)”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5月1日博士学位论文;蒋志纯的论文“从《审判》中看卡夫卡的‘罪’与‘罪感’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4月10日硕士学位论文等等。根据中国知网的数据(截止于2014年10月3日13:00),关于卡夫卡小说中的法学问题的研究文献为39篇。资料来源: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5 关于《威尼斯商人》的国内研究参见强世功的论文“文学中的法律:安提戈涅、窦娥和鲍西亚——女权主义的法律视角及检讨”,载《比较法研究》1996年第1期;李晓璞的论文“从《包公案》和《威尼斯商人》谈中西法律思想”,载《南方论刊》2007年第8期;王理万的论文“《威尼斯商人》的法律视角解读——民事纠纷下的信仰冲突”,载《西部法学评论》2010年第5期;李相森的论文“《威尼斯商人》的法律解读”,载《边缘法学论坛》2010年第2期;赵勇宾的论文“文学与法律的对话”,载山东大学2007年11月硕士学位论文;康宁的论文“威尼斯共和宪政研究”,载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6月10日硕士学位论文等等。根据中国知网的数据(截止于2013年10月3日13:00 ),关于威尼斯商人的法学研究的论文为87篇。资料来源: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

相关话题/法律 文学 论文 法学 司法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晚清司法权概念考——以宪法学为视角
    晚清司法权概念考——以宪法学为视角 杨小敏; 1: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Abstract): "司法权"是清末西学东渐的舶来品。作为一个典型的宪法概念,司法权的内涵包括:其思想载体和宪政体制基础是三权分立;其追求的目标价值是保障人权;其经典含义是裁判权;其核心理念是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质疑与回应:围绕法律以人为本的法理论辩
    质疑与回应:围绕法律以人为本的法理论辩 胡玉鸿; 1:苏州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指以所有人、一切人为本,简单地说,即以个人为本。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个人的存在是否真实?个人是否为孤立的甚至是反社会的原子?统一的法律如何应对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所罗门之结法律能为战胜贫困做什么?
    所罗门之结 法律能为战胜贫困做什么? 罗伯特·库特;汉斯-伯恩特·谢弗; 1:美国文理科学院 2:德国汉堡博瑞思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没有创新,经济就无法长盛不衰没有信任,创新就无法蓬勃发展没有法治,信任就无法滋生壮大没有法治,就没有未来持续的经济发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宪法学语境中的公共参与
    宪法学语境中的公共参与 魏健馨; 1:南开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在宪法学语境中,公共参与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公共参与是宪政理论中人民主权原则从抽象到具体的现实转换。在公共生活领域,公共参与是启蒙公民性、培育公共精神的民主实践,促使社会成员从个体的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航空器失联后的搜寻与事故调查法律责任研究——兼谈马航客机失联后的搜寻与事故调查
    航空器失联后的搜寻与事故调查法律责任研究——兼谈马航客机失联后的搜寻与事故调查 朱子勤; 1: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2:中国政法大学航空与空间法中心 摘要(Abstract): 航空器失联后的搜寻与事故调查至关重要,1944年《芝加哥公约》附件12《搜寻与援救》和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自创生”系统论法学:一种理解现代法律的新思路
    “自创生”系统论法学:一种理解现代法律的新思路 陆宇峰; 1:华东政法大学公民社会与法治发展比较研究中心 摘要(Abstract): 近年来,以"自创生"系统论法学重新诠释司法独立、程序正义、法律论证、法律移植等理论法学传统主题,探索软法治理、风险刑法、民法思维、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宪法学研究的“他山之玉”——读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
    宪法学研究的“他山之玉”——读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 苗泳; 1:中国政法大学 2: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摘要(Abstract): 刘禾是一位比较文学研究者,擅长跨文化、跨学科研究。其代表作,曾获得美国文学艺术界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明代白话小说的法律文献价值——以对请托罪法的反映为例
    明代白话小说的法律文献价值——以对请托罪法的反映为例 孙旭; 1: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摘要(Abstract): 古代小说是法律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律有规定详细的请托罪法,但由史籍及官箴书的记载可看出并未得到认真执行,相反却被一定程度地抵制和修正。明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高校参与法律援助的价值分析
    高校参与法律援助的价值分析 谭志福; 1: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Abstract): 现代社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政府之外,高校是法律援助的主要社会力量。高校开展的法律援助既是政府法律援助的补充,是构建完整的法律援助制度的一环,其意义又超越法律援助制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 法律与国家繁荣——读《所罗门之结:法律能为战胜贫困做些什么》
    法律与国家繁荣——读《所罗门之结:法律能为战胜贫困做些什么》 许可;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摘要(Abstract):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法律能否以及如何影响一国的繁荣"这一问题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作为"法律与发展"领域中由著名 ...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