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诉讼真实与证明标准改革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诉讼真实与证明标准改革
陈光中;李玉华;陈学权; 1:中国政法大学 2: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摘要(Abstract):

认识论和价值论是诉讼真实的理论基础。诉讼认识论应当以哲学中的认识论为指导;诉讼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诉讼认识有别于其他认识。我们对客观真实的追求与公正、秩序、人权和效率等诉讼价值既相互一致,有时也相互冲突。这种矛盾关系决定了我们既要坚持客观真实,又应当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止步于客观真实。以法律真实代替客观真实是不正确的,简单地否定法律真实也是不现实的,理性的做法是实现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相结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诉讼真实观,并以此改革中国的诉讼证明标准。

关键词(KeyWords): 诉讼真实;;客观真实;;法律真实;;证明标准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公关项目《中国司法制度基础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Author): 陈光中;李玉华;陈学权;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① “本体论”是我国最为流行的对“ontology”一词的翻译,还有的学者将其翻译成“万有论”、“存在论”、“是论”。相关文献参见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1]温家宝总理于2007年3月16日上午在人们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采访时所言,详见http://news.sina.com.cn/c/2007-03-16/121812536447.sht ml。[1]相关表述参见维辛斯基在1950年版的《苏维埃法律上的诉讼证据理论》第3章第2节名为“内心确信与实质真实”,斯特洛果维奇在1947年出版了《刑事诉讼中的实质真实学说》一书;以及切里佐夫著:《苏维埃刑事诉讼》,法律出版社1956年版,第118—119页。[1][德]许乃曼:《论刑事诉讼的北美模式》,茹艳红译,载中国检察官协会2008年6月编印《认罪案件程序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40页。[1]田雨:《最高法院要求把好“四关”,提高审判质量确保公正》,来源于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5-07/19/content_3241129.ht m,2008年3月31日访问。[1]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卷第二十九“断狱”,“诸应讯囚者”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93页。[2]薛梅卿点校:《宋刑统》卷第三十“断狱律”,“断罪引律令格式”门、“诸制敕断罪”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51页。[3]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卷三十七,“刑律”断狱门下“辩明冤枉”条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87页。[4]1978年下半年到1981年底,全国各级人民法院集中力量对”文革“期间判处的120余万件刑事案件进行复查,按照“全错全平,部分错部分平,不错不平”的原则,纠正冤假错案30.1万件,改判率为25%,涉及当事人32.6万余人,使一大批人昭雪了沉冤.1983年到1987年底,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对”文革“前判处的涉及起义投诚人员、台胞台属、侨胞侨属、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案件和提出申诉的其他政治性案件进行复查,共复查案件78.9万余件,其中改判了28.6万多件,占36.31%。见赵震江主编:《中国法制四十年》(1949-1989)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69页。[1]我们曾对某省三级法院的76名从事刑事审判的法官进行了专门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大多数人(52.63%)认为刑事证明标准的表述应当是“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第二,“排除合理怀疑”已经被相当一部分的人(选A的占22.37%,如果再加上同时选择A和其他选项的7人,接受排除合理怀疑的比例就达到31.58%)接受。第三,选择“内心确信”的比例比较低(选B的占6.58%,如果再加上同时选择B和其他选项的3人,接受内心确信的比例达到10.53%)。第四,9.21%的人选择确定无疑。第五,9.21%的人同时选择2个以上的选项,具体参见李玉华、姜阀、张贵军:《关于刑事证明标准的调查与分析》,载《刑事司法论坛》第1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3]如《布莱克法律辞典》对“排除合理怀疑的解释”是:“‘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是达到‘道德上的确定性’的证明,是符合陪审团的判断和确信的证明。作为理性的人,陪审团成员在根据有关指控犯罪是由被告人实施的证据进行推理时,如此确信以致不可能做出其他合理的结论。”,see Black’s Law Dictionary,5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 Co.,p.147.[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2]金岳霖:《知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3]彭漪涟:“论事实”,载《新华文摘》1992年第2期。[4][英]罗素:《人类的知识》,张金言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5]孙伟平:“论事实”,载《社会科学家》1997年第5期。[6]黄松有:“事实认定权:模式的选择与建构”,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7]李德顺:《价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9]恩格斯:《反杜林论》,载《马列著作选读.哲学》,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0]《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3]周永康:“把好政治方向、抓好执法为民、守好公正底线、带好法官队伍”,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6月24日。[14]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5][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6]王充:《论衡.是应》。[17][苏]维辛斯基:《苏维埃法律上的证据理论》,王之相译,法律出版社1957年版。[18][英]J W塞西尔特纳:《肯尼刑法原理》,王国庆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19][美]罗伯特.莎摩尔,阿西尔.莫兹:《事实真实、法律真实与历史真实》,徐卉译,载王敏远主编:《公法》(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20]蒋安杰:《公平正义真相是世界和平的三大支柱——访国际刑事法学会主席巴西奥尼先生》,载《法制日报》2004年9月18日。[21]陈永辉:《肖扬在全国第五次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强调: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确保死刑案件的审判质量》,载《人民法院报》2006年11月9日。[22]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组织编译:《所有人的正义——英国司法改革报告》,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23]巫宇甦:《证据学》,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24]《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25][苏]克列曼:《苏维埃民事诉讼》,李衍译,法律出版社1957年版。[26]樊崇义:“客观真实管见”,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1期。[27]何家弘:“论司法证明的目的和标准——兼论司法证明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28][英]詹妮.麦克埃文:《现代证据法与对抗式程序》,蔡巍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29][英]理查德.梅:《刑事证据》,王丽等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30]陈光中、陈海光、魏晓娜等:“刑事证据制度与认识论”,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31]张建伟:“法律真实的暧昧性及认识论取向”,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32]韩延龙:《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通史》(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33]武延平、刘根菊:《刑事诉讼法学参考资料汇编》(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4][美]布莱恩.福斯特:《司法错误论——性质、来源和救济》,刘静坤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5]陈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家建议稿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36]孔祥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7]段书臣、刘澎:《证明标准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38]张树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释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相关话题/法律 刑事 司法 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