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自研激光雷达三维点云配准技术*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近年来,激光雷达三维扫描技术发展迅速,是获取空间三维信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为其便捷快速、测量范围广、精度高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数字城市、地形测绘、文物保护、自然灾害监测等领域[1-2]。传统获取物体表面三维信息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激光雷达的三维扫描方法[3]和基于图像的三维重建方法[4]
基于TOF(Time of Flight)三维扫描激光雷达,计算光的飞行时间获取距离信息,可以解算物体的空间三维坐标。这种方法测距精度高、工作距离远、操作简单,但无法为重建场景提供纹理信息,且存在位置限制和遮挡等问题,通常难以获取完整表面[5]。基于图像数据三维重建方法,获取某一物体多视角下的图像,利用三角测量原理计算图像像素间视差,从而解算物体的三维几何信息。这种方法虽然能够获取丰富的纹理信息,但重建点数量少且精度低,当图像质量不佳时,重建效果较差[6]。激光雷达与图像相结合的三维重建方法兼具两者优势,因此受到国内外****关注,已在纹理映射、导航定位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实现激光雷达点云与图像重建点云的空间配准技术,则是三维重建技术研究的关键。
空间点云配准技术分为初始配准和精确配准2个步骤,初始配准能够初步减小两组点云的旋转和平移错位,精确配准能够使两组点云之间的配准误差最小[7]。目前,最常用的点云配准方法是由Besl和Mckay[8]在1992年提出的迭代的最近点(Iterative Closest Point, ICP)算法。该算法针对目标数据集中的每个目标点,寻找参考数据集中与其距离最小的对应参考点,通过迭代算法估计旋转矩阵、平移向量。然而,该算法存在计算量大、效率低、对初始位置要求高等不足,且忽视了2组点云之间的尺度因子[9]。Chen和Medioni[10]提出点对面搜索最近点的配准方法,降低原始ICP算法对初始位置的要求,加快算法收敛速度。Rusinkiewicz和Levoy[11]详细分析ICP算法各个步骤,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算法。戴静兰等[12]提出基于曲率特征的改进ICP算法,邹际祥[13]提出基于K-D树(K-Dimensional tree)搜索最近点的方法,加快了最邻近点的查找速度。
本文研究了一种改进的快速多尺度因子(Fast Multi-Scale Registration,FMSR)点云配准方法,该方法引入激光雷达点云和图像重建点云之间的尺度因子,提升空间点云配准技术的配准精度和计算效率,并将该方法最终应用于自研激光雷达系统所得点云数据。初始配准使用基于尺度自适应关键点质量(Adaptive Scale Key Point Quality, ASKQ)的点云特征提取算法[14]提取出关键点,实现关键点的特征提取与匹配,利用特征匹配对计算初始参数,提升初始配准的配准精度。精确配准采用K-邻近(K-Nearest Neighbors, KNN)算法搜索相邻近点,无需对点云进行网格划分,减少算法的运行时间,实现快速、准确的配准。
1 三维点云数据获取系统 三维点云数据获取系统由激光雷达系统和图像采集系统构成,如图 1所示。自研三维扫描激光雷达系统包括4个组成单元:激光发射与接收单元、扫描单元、控制单元和测距单元。激光发射与接收单元由激光器、望远镜、光电探测器组成,设计同轴光路采集激光发射脉冲、回波脉冲和触发信号。扫描单元用于实现三维扫描功能,垂直方向360°扫描采用步进电机和45°扫描转镜实现,水平方向360°扫描采用高精度数位云台实现。控制单元的核心部件为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用于设置激光器参数、程控增益控制、步进电机控制和数据采集等。测距单元包括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和时刻鉴别电路。系统具体设计及描述参见笔者团队前期发表的论文[15-18]
图 1 三维点云数据获取系统 Fig. 1 Three-dimensional point cloud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图选项




图像采集系统采用摄像机(型号MER-1070-14U3C)拍摄多视点下的图像。相机镜头(型号M7528-MP2)焦距为75 mm,工作距离为0.3 m到无穷远处。该图像采集系统具有1 070万像素分辨率,图像数据通过USB3.0数据接口传输。
2 基于三维点云的空间配准 基于激光雷达点云与图像重建点云的空间点云配准技术,主要包括点云获取、点云处理和点云融合3个步骤,本文实现点云配准的具体流程如图 2所示。首先,激光雷达系统与图像采集系统采集激光雷达点云和二维图像数据,并利用SFM(Structure from Motion)技术从图像中获取三维重建点云。其次,利用ASKQ算法选取关键点,提取关键点特征与匹配。然后,利用提取出的匹配对求解初始配准参数,利用基于快速多尺度因子的三维点云配准算法实现精确配准。最后,进行数值仿真和实验,分析验证算法有效性,评价配准精度。
图 2 点云配准流程图 Fig. 2 Flowchart of point cloud registration
图选项




2.1 两种点云数据获取 点云数据获取过程包括2个部分:基于三维扫描激光雷达的三维坐标解算和基于图像的三维坐标重建。
为了获取三维扫描激光雷达点云,笔者团队设计了点云实时获取与显示的上位机软件,该软件通过USB接口实时获取测距和扫描模块相关数据,计算每束激光脉冲对应的水平方向扫描角、垂直方向扫描角和激光脚点的距离信息,最后利用激光雷达方程解算出激光脚点的三维坐标。
为了获取图像三维重建点云,首先利用相机拍摄同一物体在不同视角的二维图像。然后基于SIFT (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算法提取出图像特征,并基于RANSAC (RANdom SAmple Consensus)算法实现特征匹配。最后利用SFM技术获取三维重建点云。
2.2 基于ASKQ的点云特征提取算法 针对已获取的2组点云,本文采用基于ASKQ的点云特征提取算法提取关键点,评估关键点质量并且排序,从中选取质量最优关键点。该方法的主要步骤如下:
首先,对2组点云中每个采样点v,选取以v的坐标为球心,r为半径的球体内的全部点云信息,并由局部表面矩阵Lj=[xj, yj, zj]T(j=1, 2, …, m)表示。
其次,初步选取关键点。利用霍特林变换在局部表面建立局部坐标系,得到2个主轴方向。将每个局部表面矩阵L变换到局部坐标系中,使其与主轴方向对齐,并计算出物理量主轴比δ
(1)

式中:XY分别为变换后局部表面矩阵的x分量和y分量。如果δ=1,则该局部表面为普通对称表面;如果δ>1,则为非对称表面。根据采样点v的不同半径rk计算主轴比δk,当主轴比δk中存在极大值,对应的采样点v视为关键点,极大值对应半径rk为最佳尺度。
最后,评估提取出的关键点质量并排序,从中选取最优关键点。关键点质量取决于关键点附近局部表面的主曲率。基于变换后的局部表面矩阵所含数据,进行曲面拟合,得到拟合曲面C,并对曲面C进行n×n的采样,计算关键点质量Qk
(2)

式中:K=κ1κ2为高斯曲率,κ1κ2为拟合曲面C上每点的主曲率。
将关键点根据关键点质量Qk由大到小排序。由于部分距离相近的关键点容易造成数据信息的重复,因此设置最小距离阈值,消除最小距离范围内的其他关键点,仅保留最优关键点。
2.3 关键点特征提取与匹配 由拟合曲面C采样提取的特征向量具有旋转不变性和尺度不变性,本文选择该特征向量作为形状特征。形状特征的向量维数通常较高,存在占用大量内存、耗费大量时间等问题,因此使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方法对形状特征进行降维,将形状特征投影到PCA子空间中。
利用降维后的2组形状特征实现关键点特征匹配。其中,由激光雷达点云获取形状特征为fp,由图像重建点云获取形状特征为fq,两组形状特征之间的误差er
(3)

式中:er在0~π/2之间分布,0代表两组形状特征向量完全相同,π/2代表两组形状特征向量完全不同或正交。当er取得最小值时,则为最佳匹配。
为了实现多尺度点云之间的精确配准,本文对ICP算法引入尺度因子,研究基于快速多尺度因子的三维点云配准算法。该算法选取目标点云与参考点云之间的误差和作为目标函数,最小化目标函数,求解2组点云之间最优尺度因子S、最优旋转矩阵R和最优平移向量T。目标函数为
(4)

式中:xk为目标点云;N为目标点云数量;yk为参考点云中与目标点云xk相对应的点。为了保证目标点云中每个点都能在参考点云搜索到对应点,通常选取数量少、精度低的图像重建点云为目标点云,选取数量多、精度高的激光雷达点云为参考点云。
利用2.2节和本节所述的ASKQ算法获取关键点的特征匹配对,计算初始尺度因子S0、初始旋转矩阵R0和初始平移向量T0[19]。当确定初始值后,利用多次迭代实现点云的精确配准。迭代过程如下:
1) 对目标点云进行尺度因子为S0、旋转矩阵为R0和平移向量为T0的初始变换,得到变换后的目标点云为xtrans
2) 利用KNN算法全局搜索,在参考点云中搜索与变换后的目标点云xtrans最邻近的点yk,计算出尺度因子Strans、旋转矩阵Rtrans、平移向量Ttrans,使得目标函数误差最小:
(5)

3) 两次迭代间参数的变化关系为
(6)

Si+1Ri+1Ti+1作为初始值重复步骤1)、步骤2),当尺度因子变化量ΔS=Si+1-Si、旋转矩阵变化量ΔR=Ri+1-Ri、平移向量变化量ΔT=Ti+1-Ti均小于设定阈值时,停止迭代过程,输出即为最优尺度因子S,最优旋转矩阵R与最优平移向量T
4) 利用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RMS)误差分析评价配准精度,计算式为
(7)

式中:Qrms为均方根误差。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仿真实验验证与分析 为了验证ASKQ算法对于关键点提取、特征提取与匹配的有效性,本文使用UWA (Universityof Western Australia)提供的点云数据库进行仿真实验验证。该点云数据库采用Minolta Vivid 910激光扫描仪,获取真实目标点云,空间分辨率为640×480。本实验选用的数据集包含点云30 165个,点云间隔为0.366 mm。
关键点质量Qk常作为选取高质量关键点的指标。Qk的值越大,表示关键点的质量越高,但相对应的是关键点的数量减小,平坦目标表面上的关键点将被经验性剔除。本实验将阈值设定为Qk>4,将算法中自适应尺度设定为

本实验设置4种尺寸目标(小鸡模型),分别为5、10、20、100 cm,关键点提取的结果如图 3所示。结果显示当目标尺寸越大,关键点数量越多,并且关键点分布均匀。
图 3 多尺度小鸡模型的关键点提取结果 Fig. 3 Key point extraction results of multi-scale chicken model
图选项




为了验证不同尺度因子的特征匹配实验结果,4种目标尺度因子设置为0.5、1、2、10,尺度因子定义为目标点云与参考点云的比值。基于上述关键点提取结果,进行网格化采样(20×20)得到400维特征向量,利用PCA方法对特征向量降维。匹配结果如图 4所示,结果显示该算法对不同尺度因子的目标都有良好的匹配结果。
图 4 多尺度小鸡模型的关键点匹配结果 Fig. 4 Key point matching results of multi-scale chicken model
图选项




最后,利用ASKQ算法提取的关键点的特征匹配对计算初始配准参数,并利用FMSR算法实现4组目标的精确配准,配准结果如图 5所示。结果表明该算法对4组尺度因子不同的目标均有良好的精确配准结果。
图 5 多尺度小鸡模型精确配准结果 Fig. 5 Fine registration results of multi-scale chicken model
图选项




表 1为FMSR算法的精确配准结果,从表中得出以下结论:①对尺度因子为0.5、1、2、10的4组目标,利用FMSR算法计算的最优尺度因子S均与理论值μ接近;②由于4组目标具有固定的相对位置,配准得到的4组最优旋转矩阵R一致,最优平移向量T成比例关系,且比例系数与尺度因子相同,表明FMSR算法精确配准结果具有稳定性;③ 4组目标的配准精度均为0.002 m,说明FMSR算法配准精度具有稳定性;④ 4组目标的算法运行时间不同,算法运行时间与初始配准的精度有关,初始特征匹配对的精度越高,算法运行越快。
表 1 FMSR算法精确配准结果 Table 1 Fine registration results of FMSR algorithm
理论值μ 最优尺度因子S 最优旋转矩阵R 最优平移向量T 均方根误差Qrms/m 时间/s
0.5 0.487 (-0.483, 0.010, -0.049) (2.659, -145.708, -25.783) 0.002 4.043
1 0.977 (-0.483, 0.010, -0.049) (5.338, -291.396, -51.402) 0.002 2.601
2 1.954 (-0.483, 0.010, -0.049) (10.679, -582.779, -102.807) 0.002 2.509
10 9.768 (-0.483, 0.010, -0.049) (53.439, -2 913.906, -513.807) 0.002 2.489


表选项






3.2 真实实验验证与分析
3.2.1 实验描述 真实场景实验的目标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晨兴音乐厅(尺寸为20.30 m×7.85 m×26.56 m),实验场景如图 6所示。利用自研三维扫描激光雷达系统采集三维点云,设置激光发射频率为5 kHz、电机转速为2 r/s、云台转速为0.37 (°)/s。获取激光雷达点云28 136个,垂直分辨率为0.144°,水平分辨率为0.185°。采用摄像机(型号MER-1070-14U3C)拍摄多视点图像,图像像素为3 264×2 448,并且利用SFM技术实现图像三维重建,获取图像重建点云12 789个。
图 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晨兴音乐厅建筑的实验现场 Fig. 6 Building experimental site of Chenxing Concert Hall in Beihang University
图选项





3.2.2 实验案例分析 本实验中,最小距离阈值设定为Qk>4,自适应尺度的选取范围rk=[25 20 15 10 5 1 0.5]。激光雷达点云和图像重建点云的关键点提取结果如图 7(a)图 7(b)所示。由图可知:①关键点仅取决于局部表面的坐标变化,不受目标整体几何形状的影响,因此ASKQ算法提取出的关键点分布均匀。②关键点由局部坐标系提取得出,具有局部不变性,因此关键点鲁棒性佳,不随旋转、平移及尺度因子的变化而改变。③图 7(b)中设定的最小距离阈值小于图 7(a),因此关键点数量较多。由于图像重建点云密度低于激光雷达点云密度,应从图像重建点云中提取更多关键点,寻找激光雷达点云的最佳匹配。
图 7 真实场景关键点提取结果 Fig. 7 Key point extraction results of real scene
图选项




通过网格化采样提取出关键点的形状特征,使用PCA方法降维,并对降维后的形状特征实现匹配。本实验提取出关键点的特征匹配对22对,匹配结果如图 8所示,结果表明所提出算法具有良好匹配效果。
图 8 真实场景的关键点匹配结果 Fig. 8 Key point matching results of real scene
图选项




最后,利用关键点的特征匹配对计算初始尺度因子S0、初始旋转矩阵R0和初始平移向量T0,为FMSR算法提供初始参数,最终通过迭代求解实现精确配准。本文选取S-ICP(Scale-Iterative Closest Point)算法为对比算法,利用所提出的FMSR算法和S-ICP算法配准同一目标。实验目标和2种算法的点云配准结果如图 9所示,2种算法配准结果的对比如下:在屋顶上方和墙壁右侧位置,应用S-ICP算法的配准结果存在部分缺失,而采用所提出的FMSR算法则有较优的配准结果。表 2结果表明,S-ICP算法的均方根误差为0.325 m,FMSR算法的均方根误差为0.194 m,表明FMSR算法的配准精度高于S-ICP算法,配准精度提高了0.131 m。且运行时间由23.212 s降低为16.207 s,表明FMSR算法能够减小运行时间(30%),提高计算效率。
图 9 真实场景的精确配准结果 Fig. 9 Fine registration results of real scene
图选项




表 2 S-ICP算法与FMSR算法对比 Table 2 Comparison of S-ICP and FMSR algorithms
参数 S-ICP算法 FMSR算法
最优尺度因子S 3.000 3.300
最优旋转矩阵R (1.683, -0.035, 0.935) (1.561, -0.044, -2.214)
最优平移向量T (-39.233, -29.415, 2.564) (17.394, 12.485, -0.957)
均方根误差Qrms/m 0.325 0.194
时间/s 23.212 16.207


表选项






4 结论 为了提高激光雷达点云和图像重建点云的空间点云配准精度,自主搭建三维扫描激光雷达系统,主要性能包括:点云垂直角分辨率0.144°,水平角分辨率0.185°,点云密度300 pt/m2(pt/m2代表每平方米的点数);结合基于ASKQ的点云特征提取算法和基于FMSR的点云配准算法,实现激光雷达点云和图像重建点云的初始配准和精确配准。
ASKQ算法为点云配准的初始配准过程提供高质量匹配对,从而计算出精确的初始尺度因子S0、初始旋转矩阵R0和初始平移向量T0,为精确配准提供准确的初始参数。利用FSMR点云配准算法进行精确配准,通过KNN算法对2组点云进行全局搜索,多次迭代计算得到最优尺度因子S,最优旋转矩阵R和最优平移向量T。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针对空间目标(20.30 m×7.85 m×26.56 m)配准精度达到0.194 m,运行时间为16.207 s。FMSR算法有效提升空间点云配准精度和计算效率(30%)。上述方法可以为空间场景重建和纹理匹配提供算法基础。

参考文献
[1] 骆社周, 习晓环, 王成. 激光雷达遥感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4, 29(6): 1054-1059.
LUO S Z, XI X H, WANG C. The application of LiDAR remote sensing of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J].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2014, 29(6): 1054-1059. (in Chinese)
[2] 赵一鸣, 李艳华, 商雅楠, 等. 激光雷达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 遥测遥控, 2014, 35(5): 4-22.
ZHAO Y M, LI Y H, SHANG Y N, et al.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LiDAR[J]. Journal of Telemetry, Tracking and Command, 2014, 35(5): 4-22. DOI:10.3969/j.issn.2095-1000.2014.05.002 (in Chinese)
[3] 曾齐红.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处理与建筑物三维重建[D].上海: 上海大学, 2009.
ZENG Q H.Airborne LiDAR point cloud data processing and 3D building reconstruction[D]. Shanghai: Shanghai University, 2009(in Chinese).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1903-2009252698.htm
[4] YANG M D, CHAO C F, HUANG K S, et al. Image-based 3D scene re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in augmented reality[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13, 33: 48-60. DOI:10.1016/j.autcon.2012.09.017
[5] WANG R. 3D building modeling using images and LiDAR:A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age and Data Fusion, 2013, 4(4): 273-292. DOI:10.1080/19479832.2013.811124
[6] ABAYOWA B O, YILMAZ A, HARDIE R C. Automatic registration of optical aerial imagery to a LiDAR point cloud for generation of city models[J].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2015, 106: 68-81. DOI:10.1016/j.isprsjprs.2015.05.006
[7] 王欣, 张明明, 于晓, 等. 应用改进迭代最近点方法的点云数据配准[J]. 光学精密工程, 2012, 20(9): 2068-2077.
WANG X, ZHANG M M, YU X, et al. Point cloud registration based on improved iterative closest point method[J]. Optics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 2012, 20(9): 2068-2077. (in Chinese)
[8] BESL P J, MCKAY N D. A method for registration of 3-D shapes[J]. Proceedings of SPI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1992, 14(3): 239-256.
[9] YING S, PENG J, DU S, et al. A scale stretch method based on ICP for 3D data registra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9, 6(3): 559-565. DOI:10.1109/TASE.2009.2021337
[10] CHEN Y, MEDIONI G. Object modelling by registration of multiple range images[J].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 1992, 10(3): 145-155. DOI:10.1016/0262-8856(92)90066-C
[11] RUSINKIEWICZ S, LEVOY M.Efficient variants of the ICP algorithm[C]//Proceedings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3-D Digital Imaging and Modeling.Piscataway, NJ: IEEE Press, 2001: 145-152.
[12] 戴静兰, 陈志杨, 叶修梓. ICP算法在点云配准中的应用[J].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7, 12(3): 517-521.
DAI J L, CHEN Z Y, YE X Z. The application of ICP algorithm in point cloud alignment[J]. Journal of Image and Graphics, 2007, 12(3): 517-521. DOI:10.3969/j.issn.1006-8961.2007.03.023 (in Chinese)
[13] 邹际祥.基于KD-tree加速的点云数据配准技术研究[D].合肥: 安徽大学, 2013.
ZOU J X.The research of point cloud data registration technique based on KD-tree acceleration[D].Hefei: Anhui University, 2013(in Chinese).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57-1013258892.htm
[14] MIAN A, BENNAMOUN M, OWENS R. On the repeatability and quality of keypoints for local feature-based 3D object retrieval from cluttered scen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2010, 89(2-3): 348-361. DOI:10.1007/s11263-009-0296-z
[15] LI X L, LI Y Y, XU L J. Terrestrial laser scanner autonomous self-calibration with no prior knowledge of point-clouds[J]. IEEE Sensors Journal, 2018, 18(22): 9277-9285. DOI:10.1109/JSEN.2018.2869559
[16] LI X L, LI Y Y, XIE X H, et al. Lab-built terrestrial laser scanner self-calibration using mounting angle error correction[J]. Optics Express, 2018, 26(11): 14444-14460. DOI:10.1364/OE.26.014444
[17] LI X L, YANG B W, XIE X H, et al. Influence of waveform characteristics on LiDAR ranging accuracy and precision[J]. Sensors, 2018, 18(4): 1156-1172. DOI:10.3390/s18041156
[18] LI X L, WANG H M, YANG B W, et al. Influence of time-pickoff circuit parameters on LiDAR range precision[J]. Sensors, 2017, 17(10): 2369-2389. DOI:10.3390/s17102369
[19] XU L J, FENG J, LI X L, et al. Automatic registration method for TLS LiDAR data and image-based reconstructed data[J].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2018, 16(3): 482-486.


相关话题/激光 图像 实验 数据 计算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基于飞行数据的无人机平飞动作质量评价模型*
    随着军用无人机大量装备部队以及民用无人机的广泛应用,专业无人机操控手的需求缺口较大,加强对无人机操控手的基础训练,客观合理的评价操控手的飞行技能水平成为无人机发展应用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1]。对飞机驾驶人员飞行技能的评价主要有主观法和客观法两种:主观法一般由专家观察飞行过程后对驾驶人员进行打分,如K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可变阶变分模型的医用低剂量CT图像去噪*
    X射线CT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人体主要的解剖和病理信息[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通过CT图像对患者的病症进行更准确的诊断,甚至借助CT图像的引导对病灶进行穿刺活检,对人体管道、体腔或器官组织内病理性积液、血肿、或脓肿进行穿刺引流达到治疗的效果。虽然CT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但是高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深度学习的无人机数据链信噪比估计算法*
    地-空数据链作为无人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发送上行遥控指令和回传遥测侦察信息等重要作用[1]。信噪比(Signal-to-NoiseRatio,SNR)是评价无人机通信系统信道环境和通信质量的重要指标,精确的信噪比估计既可以为无人机数据链提供功率控制、信道分配所需要的信息,又可以促使数据链系统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小波域清晰度评价的光场全聚焦图像融合*
    伴随着计算摄影学新型学科领域的兴起及光场成像理论的发展,光场相机成为近十年来国内外诸多领域关注的热点。相对于传统相机,微透镜光场相机在主镜头后加入了微透镜阵列同时记录空间光线的位置与方向信息[1]。多维度光场信息的记录为光场相机后期图像的处理及应用提供了便利,如利用光场相机数字重聚焦、全聚焦图像生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电容成像双共轭梯度图像重建改进算法*
    航空发动机作为航空器的核心设备,其系统的结构复杂且长期工作于高温、高压的恶劣环境下,限制了一些传统设备对航空发动机尾气进行监测,基于电容层析成像技术(ElectricalCapacitanceTomography,ECT)的航空发动机尾气检测系统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可能性。ECT技术的优点在于非侵入性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304不锈钢两相流冲蚀腐蚀的实验研究*
    材料表面的冲蚀磨损通常是由坚硬固体颗粒的冲击引起的,在中国西北等军用实验环境下,沙尘环境中的颗粒[1]对军用设备及直升机部件、机载设备的性能会造成严重影响。不锈钢材料常用于飞机的机身主梁、驱动装置、起落架等关键承力结构部件[2],在水陆两栖飞机执行特殊任务模式时,如长期在高温、高湿、高盐、海上任务等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小通道并联管干涸热动力学特性实验*
    小通道的结构紧凑,单位面积传热效率高,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密封性好的优点。因此,小通道沸腾传热特性被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所关注,在航空航天、核反应堆、燃料电池等散热量大的设备中都有涉及。其中,小通道在解决航空航天器发动机散热冷却问题上展现出极大的优势[1-3]。小通道内的沸腾传热可以分为过冷沸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静电传感器测量固体颗粒质量流量实验研究*
    在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下,航空发动机气路中的机械部件容易磨损并发生故障,对气路中的固体颗粒质量流量进行实时监测,有助于获得气路部件的状态信息[1-3]。此外,航空发动机排放物中固体颗粒含量反映了发动机内燃料的成分及其燃烧情况,检测颗粒物生成量对监控发动机工作性能提供重要的信息。一部分航空发动机气路和尾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CFRP旋转超声辅助钻削的缺陷抑制机理及实验研究*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arbonFiberReinforcedPlastics,CFRP)与金属材料相比,因具有强度高且质量轻、耐蚀性好以及疲劳强度优异等极其出色的综合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航空航天领域,其在飞机中所占的比重,更成为衡量飞机综合性能的重要指标[1-4]。在美国最新型的F-35战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沉积环境下气膜冷却效率的实验*
    在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整个寿命期间,涡轮叶片会受到污染物的沉积、侵蚀和腐蚀。这些污染物来自吸入的杂质(沙子、火山灰等等),以及燃料燃烧产生的杂质和灰分颗粒。沉积是导致涡轮机叶片冷却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紧接燃烧室下游的第一级高压涡轮静叶上是最显著的,由于这是涡轮部件的最高温度区域,因此污染物颗粒在该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