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探测器触地关机软着陆稳定性分析*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深空探测器的着陆过程虽仅有不到10 min的时间,却在整个飞行任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探测器能否安全地降落星球表面,并保证其搭载的仪器仪表等精密设备保持正常工作状态,是探测任务能够顺利完成的关键。
国内外已进行多次深空探测活动,且多采用腿式缓冲机构实现软着陆[2]。针对探测器的软着陆稳定性,各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文献[3-5]提出了探测器软着陆过程的动力学仿真分析方法,并给出了影响探测器着陆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文献[6-8]在未考虑主发动机推力影响的情况下,采用蒙特卡罗模拟分析了非零高度关机着陆方案下不同着陆工况对探测器着陆缓冲性能及稳定性能的影响。文献[9-11]在对非零高度关机着陆方案下着陆性能的研究中引入了主发动机推力模型,但未考虑发动机推力受控变化过程。文献[12-13]则指出软着陆过程中主发动机作用时间增长对探测器软着陆稳定性具有消极影响。
为了改善腿式探测器高度关机方案失效时主发动机长时间作用对软着陆稳定性的影响,提出触地关机方案。触地关机方案指在探测器与星球表面接触后实施关闭主发动机操作,以尽可能减小主发动机推力作用的消极影响;本文进一步考虑在这一过程中引入实时姿态控制(姿控),提高探测器软着陆稳定性。针对触地关机方案,建立了新型探测器的ADAMS动力学分析模型,并引入变推力主发动机及姿控推进器的推力控制模型。而后采用蒙特卡罗模拟对多种着陆方式下探测器的着陆稳定性进行对比分析,为触地关机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
1 探测器构型及动力学建模 1.1 探测器构型及坐标系定义 探测器整体构型如图 1所示,可分为主体及4个相对独立的着陆缓冲机构。主体为各种探测仪表及控制分系统的安装平台,每套着陆缓冲机构由3个以倒三角形式布置的缓冲支柱(主支柱、辅助支柱)及一个固连于主支柱末端的足垫组成。辅助支柱通过万向节与主体连接,主支柱与固连在主体上的缓冲杆通过万向节连接。缓冲杆主要是为了限制通过主支柱传递给主体的冲击力,从而起到保护探测器有效负载的作用。
图 1 探测器构型 Fig. 1 Structures of explorer
图选项




本文采用ADAMS进行动力学建模。坐标系定义如图 2所示,其中,OS-XSYSZS为空间全局坐标系;OC-XCYCZC为质心控制坐标系;αe为着陆面等效坡度;沿XS轴方向的速度vx为竖直速度;沿ZS轴方向的速度vy为水平速度;空间全局坐标系依次绕ZS-XS-YS轴旋转到与质心控制坐标系平行位置时绕ZS轴、XS轴、YS轴的旋转角分别为ψφθ
图 2 坐标系定义 Fig. 2 Definition of coordinate system
图选项




1.2 着陆缓冲机构动力学建模
1.2.1 辅助支柱缓冲机构建模 辅助支柱由外筒、内筒及内部吸能材料组成,吸能材料为塑性变形材料。建模时,用外筒和内筒之间移动副的相对位移d描述吸能材料的缓冲行程,用吸能材料提供缓冲力FH的做功描述冲击能量的耗散。缓冲力FH由外筒与内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描述,其值为关于缓冲行程d的函数,根据吸能材料的力学特性,利用图 3所示的曲线来描述FHd的函数关系,并通过Spline函数给内外间施加相互作用力进行模拟。
图 3 辅助支柱缓冲特性曲线 Fig. 3 Load-stroke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secondary strut
图选项





1.2.2 主支柱缓冲机构建模 主支柱采用的缓冲方式与辅助支柱不同。图 4(a)(b)分别为缓冲杆及与其对应的主支柱示意图[11]及缓冲杆变形特性曲线,M为缓冲杆提供的缓冲力矩值,Se为缓冲杆轴向变形位移值,γ为缓冲杆等效变形转角值。缓冲杆为固连于主体的悬臂梁,当主支柱受载时,缓冲杆亦受力发生弯曲。弯曲最初为弹性变形,但随着负载增加而使材料超出屈服极限时将变为塑性变形。
图 4 缓冲杆示意图[11]及其特性曲线 Fig. 4 Schematic diagram of load limiter[11] and its characteristic curves
图选项




缓冲杆的动力学模型采用文献[14]提出的刚体等效方法建立。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缓冲杆力学模型,输出力矩和转角、力矩和位移之间的关系如图 4所示,而后利用样条曲线拟合方法添加相应缓冲模型。
1.3 足垫与星球表面接触模型 本文采用接触力模型模拟足垫与星球表面的相互作用。足垫接触点和着陆面间的接触作用力分解为法向碰撞力和切向摩擦力2个部分。
法向碰撞力Fn利用非线性弹簧阻尼模型模拟,根据Hertz理论及文献[15]的研究,其力学方程为
(1)

式中:K为接触刚度;e为非线性指数;D为阻尼系数;δ为接触时产生的相对穿透量。
切向摩擦力Ff采用库仑摩擦模型模拟,其一般形式如下:
(2)

式中:μf为足垫与着陆面间动摩擦系数。
2 发动机推力控制模型 2.1 触地关机方案 非零高度关机软着陆方案是指腿式着陆器的足垫底面相对着陆面的高度不为零时的一种发动机关机方案。在非零高度关机出现异常而未能及时关闭主发动机时,探测器在下落过程中将受到尾喷产生的持续“地面效应”,严重影响软着陆稳定性[12];同时被尾喷羽流激起的星球表层沙尘也可能影响探测器正常工作甚至引起主发动机爆燃[13]。为了保证主发动机可靠关闭,采用通过高度关机敏感器发出信号关机(非零高度关机)和足垫接触星球表面发出信号关机(触地关机)2种关机手段。若非零高度关机方案出现异常,则由触地关机方案承担关机任务,提高软着陆稳定性。
触地关机方案通过足垫上安装的触地敏感器感知触地动作,发出触地信号以关闭主发动机。考虑主发动机的减速作用及速度监测、控制存在的偏差,在足垫触地时刻探测器的竖直速度范围在1~ 2 m/s。
2.2 变推力发动机推力控制模型 新型探测器采用7 500 N变推力火箭发动机为主发动机,其推力变比为5:1,能够实现1 500~7 500 N的大范围推力调节[16]。主发动机控制频率为1 Hz,每经过1 s燃料流量调节系统根据当前各个传感器反馈的探测器状态参数,由式(3)所示的推力调节函数计算得当前所需推力大小,控制燃料流量从而实现对主发动机推力的负反馈调节[16]
(3)

式中:F为主发动机推力;m为探测器总质量;g为星球表面重力加速度;FCi为C系列姿控推进器推力,将在2.3节具体介绍。
根据主发动机推力调节函数及控制过程,在探测器动力学模型的质心位置添加沿质心控制坐标系XC方向的力矢量。建立实时测量项以不断获取探测器的位姿参数,根据式(3)计算所得值改变推力大小。
假设成功触发关机的足垫触地时刻为t0,控制系统接收到触地信号后发出关机指令的时刻为t1,发动机推力开始下降的时刻为t2,姿控推进器关闭时刻为t3,发动机推力下降至0(完成熄火)的时刻为t4,且一旦启动熄火进程其推力将不通过控制系统进行调节[17]。若第1个足垫的触地开关未能触发,则控制系统感知的“触地时刻”t0为第2个触地时刻。着陆过程中,发动机推力的“地面效应”等同于在探测器平台下表面发动机安装位置处(探测器质心处)沿质心控制坐标系XC正方向始终作用有推力F图 5为第2个足垫触地关机情况下推力F的变化过程示意图。
图 5 软着陆阶段主发动机推力控制过程 Fig. 5 Main engine thrust control process during soft landing
图选项




2.3 姿控推进器推力控制模型 触地关机软着陆过程中,由于主发动机推力的作用,会产生附加的竖直与水平初速度,增大了软着陆不稳定性[13, 18]。为了保证探测器可靠软着陆,在触地关机方案中引入姿控策略。
姿控推进器点火逻辑模型指着陆过程中各个姿控推进器的点火时机及相应施加的推力大小。由姿控分系统感知探测器当前倾转角及角速度,并根据这些参数调整推进器的作用力及作用时长,从而实现反馈控制,保持探测器姿态稳定。10台推进器对应的推力控制方程如式(4)~式(6)所示。
(4)

(5)

(6)

式中:FAi为A系列姿控推进器的推力;aibici均为常数,其值根据文献[16-17]确定;MAMC分别为A、C系列发动机可调节的最大推力值。
姿控推进器的控制频率与主发动机相同。在探测器仿真模型相应位置添加相应方向的力矢量以模拟各个推进器的推力;建立测量项实时监测软着陆仿真过程中相关的位姿参数;后根据函数式及测量计算所得值改变推力大小。
3 着陆初始条件及稳定性判据 3.1 着陆初始条件 如图 2所示,以探测器首个足垫触地时刻开始仿真,软着陆分析过程中探测器倾倒或探测器趋于静止则终止仿真。着陆初始条件参数的分布规律如表 1所示[7], μσ分别为正态分布的均值和标准差,min、max分别为均匀分布的上下限值,αβ分别为Weibull分布的形状参数和尺度参数。
表 1 着陆初始条件参数分布[7] Table 1 Parameter distribution of initial landing conditions[7]
参数 分布
vx/(m·s-1) N(μ=1.5, σ=0.15)
vy/(m·s-1) N(μ=0, σ=0.33)
ψ/(°) N(μ=0, σ=1.0)
φ/(°) U(min=0, max=45)
μf U(min=0.3, max=0.8)
αe/(°) W(α=5.608, β=1.717)


表选项






3.2 着陆稳定性评判指标 本文主要研究变推力发动机模型及姿控模型对探测器软着陆稳定性的影响,综合考虑选取以下评判指标。
1) 探测器软着陆过程中不倾倒。将过两相邻足垫中心且平行于重力方向的平面定义为翻倒墙[9],若探测器质心超出4个翻倒墙围成的区域,重力矢量将不再对探测器动力学起稳定作用,则认为探测器倾倒。
2) 着陆倾转角在允许范围内。考虑对探测车的释放和太阳能电池采光效率的影响,探测器稳定着陆后,其主体与着陆面间夹角及探测器姿态角φ应不大于许用值。
3) 主发动机在着陆过程中不发生爆燃。尾喷羽流激起外星球表层沙尘引起主发动机爆燃的概率难以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分析,因此引入爆燃可能性指标以表征各因素对主发动机发生爆燃可能性的影响。
影响主发动机爆燃可能性的各因素中,发动机推力越大,则羽流密度越大,激起沙尘的可能性和力度也越大;发动机作用时间越长,激起的沙尘使发动机爆燃失效的可能性越大;尾喷距星球表面距离越近,发动机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根据推力、距离与爆燃可能性的关系,构造函数式(7),在仿真过程中持续监测相关参数,输出该函数关于时间t的变化曲线,对f(t)作时间的积分即得到反映爆燃可能性的指标值P[17],如式(8)所示。
(7)

(8)

式中:h为尾喷距着陆面距离;tend为仿真终止时间。
4 蒙特卡罗模拟 4.1 采样方法与模拟终止条件 本文结合仿真分析模型,采用蒙特卡罗模拟对探测器软着陆稳定性进行分析。在蒙特卡罗法的抽样环节采用描述性采样方法[19]。描述性采样相比简单随机抽样的优点是:能对同样数量的抽样点提供更好的响应估计,或只需更少的抽样点就可得到同样可信度的响应估计。
蒙特卡罗法的模拟次数是影响其模拟精度和模拟效率的一项重要因素。为了在模拟精度得以满足的同时提高计算效率,本文设定模拟终止准则为:均值估计的相对误差小于设定精度值[7]
4.2 仿真结果分析 基于4.1节所述方法,分别对发动机未能正常关闭、触地关机方案及带有姿控的触地关机方案下探测器的软着陆稳定性进行了仿真分析。
给定置信水平1-αd=0.99,相对误差为0.05,按照表 1所示各输入变量服从的概率分布模型进行描述性随机采样后依次进行着陆动力学仿真,并记录仿真结果。设定每进行50次蒙特卡罗模拟,对所有仿真分析输出的性能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当所有响应的模拟精度均小于给定值则结束模拟,而后计算出相应的软着陆可靠度。可靠度估计值及其近似99%置信区间上下限pUpL分别为
(9)

(10)

(11)

式中:n为蒙特卡罗模拟总次数;S为稳定着陆的次数;χα2(v)为自由度为vχ2分布的αd分位点。
仿真分析算例配置情况及分析结果分别如表 2表 3所示。
表 2 仿真算例配置 Table 2 Configuration of simulation examples
算例 发动机控制模型 模拟的着陆方式
1主发动机不关闭主发动机关闭失败
不添加姿控推力
2首个触地足垫触发关机触地关机着陆方案
不添加姿控推力
3首个触地足垫触发关机带姿控触地关机着陆方案
添加姿控推力
4第2个触地足垫触发关机 带姿控触地关机着陆方案
添加姿控推力 下首个触地足垫触发失败


表选项






表 3 仿真结果对比 Table 3 Comparison of simulation results
仿真结果 算例1 算例2 算例3 算例4
触发足垫 1 1 2
姿控 × ×
模拟次数 600 900 2 600 1 500
翻倒数 84 86 19 8
倾转角超标数 34 8 25 11
P的均值 12.23 3.39 2.26 2.28
P的精度 0.041 0.023 0.020 0.027
可靠度估计值 0.803 0.896 0.983 0.987
99%置信区间 [0.758, 0.844] [0.867, 0.920] [0.975, 0.989] [0.978, 0.994]
??注:×表示未进行姿控;√表示进行姿控。


表选项






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知:相较于算例1,算例2的着陆可靠度提升了11.6%,触地关机方案可一定程度改善延时关机故障发生后的探测器软着陆稳定性;对比算例2与算例3可知,引入姿控策略则将稳定着陆可靠度由0.896进一步提高至0.983;且根据算例4的模拟结果,在首个足垫触发器故障而由第2个触地足垫发出关机指令时亦可以得到0.987的着陆可靠度。
由此可见,配备姿控的触地关机方案能够在高度关机方案发生异常时有效提高探测器的着陆稳定性。
5 结论 1) 建立了一种腿式深空探测器的动力学分析模型,采用刚体等效方法模拟塑性变形部件,并针对触地关机着陆方案建立了包括7 500 N变推力发动机与姿态调整推进器的推力控制模型。
2) 利用蒙特卡罗模拟分别对探测器在发动机延时关机、触地关机着陆方式以及带有姿态控制的触地关机着陆方式下的软着陆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分析过程采用描述性采样方法抽取样本点,并基于均值估计相对误差建立蒙特卡罗模拟终止准则,在保证模拟精度的同时提高仿真计算效率。
3) 根据模拟结果计算了探测器在着陆条件不确定下稳定着陆的可靠度。经过对比分析,触地关机方案在高度关机异常时能够改善探测器的着陆稳定性;姿控对提高着陆稳定性亦有积极作用;姿控与触地关机方案的配合工作可进一步提升着陆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高滨. 火星探测器着陆技术[J].航天返回与遥感, 2009, 30(1): 1–9.
GAO B. Mars exploration entry, descent and landing technologies[J].Spacecraft Recovery & Remote Sensing, 2009, 30(1): 1–9.(in Chinese)
[2] 李萌. 腿式着陆缓冲装置吸能特性及软着陆过程动力学仿真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2-18.
LI M. Research on energy absorbers of legged-type lander and dynamic simulation on its soft landing process[D]. Harbi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3: 2-18(in Chinese).
[3] 朱汪, 杨建中. 月球探测器软着陆机构着陆稳定性仿真分析[J].宇航学报, 2009, 30(5): 1792–1796.
ZHU W, YANG J Z. Touchdown stability simulation of landing gear system for lunar lander[J].Journal of Astronautics, 2009, 30(5): 1792–1796.(in Chinese)
[4] 蒋万松, 黄伟, 沈祖炜, 等. 月球探测器软着陆动力学仿真[J].宇航学报, 2011, 32(3): 462–469.
JIANG W S, HUANG W, SHEN Z W, et al. Soft landing dynamics simulation for lunar explorer[J].Journal of Astronautics, 2011, 32(3): 462–469.(in Chinese)
[5] 陈金宝, 聂宏, 万俊麟. 深空探测着陆器数字化设计及着陆性能影响因素[J].航空学报, 2014, 35(2): 541–554.
CHEN J B, NIE H, WAN J L. Digital design and landing performance influence factors of deep space lander[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 2014, 35(2): 541–554.(in Chinese)
[6] LAVENDER R E. Monte Carlo approach to touchdown dynamics for soft lunar landings: NASA-TN-D-3117[R]. Washington, D. C. : NASA, 1965.
[7] 宋顺广, 王春洁. 基于蒙特卡罗法的月球探测器着陆稳定性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3, 39(9): 1192–1196.
SONG S G, WANG C J. Landing s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lunar lander based on Monto Carlo approach[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13, 39(9): 1192–1196.(in Chinese)
[8] 丁建中, 王春洁, 王家俊, 等. 着陆工况对月球探测器着陆缓冲性能影响分析[J].载人航天, 2016, 22(1): 132–137.
DING J Z, WANG C J, WANG J J, et al. Effects of touchdown conditions on the buffering performance of the lunar lander[J].Manned Spaceflight, 2016, 22(1): 132–137.(in Chinese)
[9] MERCHANT D H, SAWDY D T. Monte Carlo dynamic analysis for lunar module landing loads[J].Journal of Spacecraft and Rockets, 1971, 8(1): 48–55.DOI:10.2514/3.30216
[10] ZUPP G A, DOIRONH H. A mathematical procedure for predicting the touchdown dynamics of a soft-landing vehicle: NASA-TN-D-7045[R]. Washington, D. C. : NASA, 1971.
[11] MURACA R J, CAMPBELL J W, KING C A. A Monte Carlo analysis of the viking lander dynamics at touchdown: NASA-TN-D-7959[R]. Washington, D. C. : NASA, 1975.
[12] DOIRON H H, ZUPP G A. Apollo lunar module landing dynamics[C]//41st AIAA/ASME/ASCE/AHS/ASC Structures, Structural Dynamics, and Materials Conference 2nd Exhibit. Reston: AIAA, 2000: 1-11.
[13] 吴建云, 王春洁, 宋顺广. 月球探测器典型故障模式分析[J].宇航学报, 2014, 35(6): 633–638.
WU J Y, WANG C J, SONG S G. Analysis of typical failure modes for lunar lander[J].Journal of Astronautics, 2014, 35(6): 633–638.(in Chinese)
[14] 吴宏宇, 王春洁, 丁建中, 等. 基于多工况的新型探测器软着陆性能优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7, 43(4): 776–781.
WU H Y, WANG C J, DING J Z, et al. Soft landing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for novel lander based on multiple working conditions[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17, 43(4): 776–781.(in Chinese)
[15] NOHMI M. Modeling for lunar lander by mechanical dynamics software[C]//AIAA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Technologies Conference and Exhibit. Reston: AIAA, 2005: 64-73.
[16] 雷娟萍, 兰晓辉, 章荣军, 等. 嫦娥三号探测器7500 N变推力发动机研制[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14, 44(6): 569–575.
LEI J P, LAN X H, ZHANG R J,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7500N variable thrust engine for Chang'E-3[J].Science China:Technology, 2014, 44(6): 569–575.(in Chinese)
[17] WU H Y, WANG C J, DING J Z, et al. Dynamics simulation analysis for novel lander based on two kinds of landing mode[C]//2017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ing Technology and Mechatronics Automation (ICMTMA). Piscataway, NJ: IEEE Press, 2017: 8-12.
[18] 严立, 王平阳, 欧阳华. 月面环境发动机羽流冲击力效应模拟计算[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2, 46(8): 1310–1314.
YAN L, WANG P Y, OUYANG H. Simulation of plume impingement effects in the lunar lander environment[J].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2012, 46(8): 1310–1314.(in Chinese)
[19] SALIBY E. A better approach to Monte Carlo simulation[J].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1990, 41(12): 1133–1142.DOI:10.1057/jors.1990.180


相关话题/方案 控制 过程 文献 计算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涡轮泵流体静压轴承性能计算与试验研究*
    重复使用是航天运载动力系统的发展方向,作为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心脏”,涡轮泵的性能和可靠性与发动机的重复使用性能密切相关,而支撑涡轮泵主轴的轴承是限制涡轮泵重复使用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的滚动轴承在火箭发动机涡轮泵中低温、低黏度、高速、重载环境下的严重磨损问题和DN值的限制,使之不能满足重复使用涡轮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大挠性机动飞行器改进型正向位置反馈振动控制*
    新的航天任务对在轨飞行器的机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类可完成快速跟踪和精确定向等任务的机动飞行器日益受到重视,其特点是轨道机动和姿态机动可同时进行。机动过程的执行机构多采用推力发动机,其干扰将激发飞行器上的挠性附件振动。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挠性附件的尺寸和挠性越来越大,振动模态频率也越来越低。由于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平衡摇臂式移动机器人姿态控制算法*
    移动机器人由移动装置、工作平台以及控制系统组成,能够协助甚至替代人类完成多种工作。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不仅在工业、农业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国防、深空探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2]。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移动机器人对通过障碍路面时的平稳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提高移动机器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飞翼无人机机动飞行非线性鲁棒控制方法*
    机动飞行是指作战飞机根据任务需求、战场环境等作出的快速改变飞行姿态的飞行行为[1-2]。随着战场复杂化,无人机向高机动性发展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一般而言,机动动作是三维空间内的复杂飞行状态,为了研究方便,在控制器设计研究中,通常用二维空间的机动动作组合表示三维空间的机动飞行动作[3-5]。具有机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分层网络控制系统的分布式H控制*
    网络控制系统是一类利用网络构成闭环的自动控制系统[1]。由于网络的介入,改变了自动控制系统点对点连接的传统模式,简化了系统的连接,降低了成本,便于维护与升级,因此在工业控制、航空航天、汽车、机器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由于网络带宽有限,分时复用等特征,改变了控制系统信息传输的方式,带来了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Q-Learning算法和神经网络的飞艇控制*
    飞艇飞行所需升力主要来自于气体浮力,不必为平衡自身重力而做相对运动,消耗能量小,续航时间长。与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和旋翼机相比,飞艇具有飞行速度低、姿态稳定、安全性高等特点。近年来,重载飞艇[1]、平流层飞艇[2]等受到世界各强国的广泛关注,而控制策略一直是飞艇研究的重要问题。飞艇的体密度小,所受惯性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SQCQP算法的变循环发动机性能寻优控制*
    20世纪80年代,NASA提出了性能寻优控制(PerformanceSeekingControl,PSC)技术,并将该技术在F-15/F100飞机/发动机上进行了一系列飞行试验,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NASA研究结果显示,最大推力控制模式在亚声速状态下可使推力提高15%,在超声速状态下可使推力提高达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RQPSO-DMPC的多无人机编队自主重构控制方法*
    近年来,多无人机(UAV)编队控制已经发展成为无人机控制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1-6],无论是在军事应用还是民事应用上,其都吸引了大量的关注。与单机执行任务相比,多无人机编队执行任务在时间消耗、方案选择、任务完成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是,当战场态势环境或者编队任务改变时,需要变换多无人机编队队形或者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航天器受迫绕飞构型设计与控制*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航天器在轨服务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1-2]。在航天器在轨检查与监视、空间目标识别、航天员舱外活动、航天器编队飞行及空间交会对接等任务中,经常会使用“绕飞”技术[3]。航天器绕飞是指一个航天器(本文称为伴随航天器)在一定距离范围内围绕另一目标航天器(本文称为参考航天器)的周期性相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旋翼控制相位角问题分析*
    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采用前行桨叶概念旋翼,能在不同飞行速度下保持良好的旋翼效率,提高飞行包线内的性能[1-4]。由于共轴刚性旋翼具有挥舞刚度大,挥舞频率高,挥舞响应滞后角(20°~40°)明显小于常规旋翼(接近90°)的特点,因此对旋翼的操纵系统,尤其是旋翼控制相位角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常规单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