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研究中已经通过干扰对齐和干扰中和方法获知了PTP信道、BC、MAC、IC和XC等简单信道的自由度[4-9]。对于更加复杂的信道,如2个或多个简单信道共存构成的复合信道,这些复合信道的自由度研究仅有少量的进展。文献[6]推导了2个PTP信道并存时的网络模型的自由度。在2个BC并存时的自由度研究[7-8]中,比较发现,使用干扰对齐的方法比使用迫零方法得到的自由度要大。同样,使用干扰对齐方法也研究得出了2个MAC共存的网络模型的自由度[9]。所以,干扰对齐在复杂网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中研究的是2×2 XC与PTP 信道2种信道共存时网络整体的自由度,这是一种新的并存模型。不同于认知无线电[10]中主次网络次序不同的假设,本文模型中2个信道的次序可以无关;尽管如此,依然借用了主网与次网的概念来描述与区分所涉及的2个信道。使用渐近干扰对齐方法,证明其可达自由度为5/3;另一方面,目前找到的自由度上界为2。
符号说明:本文中的mij为发送端j发送到接收端i相应的消息;$\hat{m}$ij为接收端i的期望信号; diag(a1,a2,…,aN)为对角元素为a1,a2,…,aN的对角阵;(·)T为向量或矩阵的转置;Cij为矩阵第i行第j列元素的代数余子式。
1 系统模型 本文研究的2×2 XC与PTP信道并存系统模型如图 1所示,上方虚线框图内的2×2 XC代表主网络,下方虚线框图内的PTP信道代表次网络(图 2和图 3中的图形均适用)。
图 1 2×2 XC和PTP信道共存模型 Fig. 1 Coexistence model of 2×2 XC and PTP channel |
图选项 |
图 2 基于传播时延对自由度的分析图 Fig. 2 Analysis diagram of DOF based on propagation delay |
图选项 |
图 3 自由度上界分析图 Fig. 3 Analysis of upper bound on DOF |
图选项 |
主网络是2×2 XC,次网络是PTP信道,考虑每个节点仅有一根天线的基本情况。由于单天线导致信号空间不足以进行信号处理,采用符号扩展[11-14]的方法来进行分析,这样收发端才有足够的空间可以信号检测与干扰处理。注意:得到的自由度结论需要除以所用的符号扩展数目,即进行归一化处理[15-16]才能与原模型相对应。
消息与干扰情况说明如下:m11、m21为发送端1要发送的2个消息,m22、m12为发送端2要发送的2个消息,m33为发送端3要发送的消息,则发送端总共发送5个消息。为了不失一般性,假设各发送端信号满足功率约束关系:E{Xi2}≤P,其中:Xi为发送信号;E为数学期望,P为功率。图 1中实线代表的是发送端向对应接收端发送的期望信号,虚线代表的是对此接收端的干扰信号。接收端1的期望消息是m11、m12,其他3个消息是干扰消息;接收端2的期望消息是m21、m22,其他3个消息是干扰消息;接收端3的期望消息是m33,其余4个消息是干扰消息。设所用符号扩展数目为Mn。输入输出关系为
(1) |
式中:Yj为维度为Mn×1、第j(j=1,2,3)个接收端的输出信号;Hji为发送端i到接收端j、维度为Mn×Mn的信道矩阵;vji(j=1,2,3;i=1,2)为发送端j的第i个波束成形向量,其中v11和v21是(n+1)N×1维,其他波束成形向量是nN×1维,n为变量,自由度随n变化而变化,当n趋于无穷大时,内界可达5/3,N为2.1节中6个约束关系式分成的两部分中,每个部分的Tk个数,可得N=2;zj(j=1,2,3)代表的是Mn×1维信道的加性高斯白噪声。
2 可达自由度 2.1 自由度下界 证明思路主要为让每个消息均获得1/3的自由度。为此,需要的符号扩展个数可以确定为Mn=2(n+1)N+nN,其中消息m11、m22各包含(n+1)N个符号,消息m12、m21和m33各包含nN个符号。
定理1?2×2 XC和PTP共存的网络,使用渐近干扰对齐方法,网络自由度为5/3是可达的,其中2×2 XC自由度为4/3,PTP自由度为1/3。
证明 采用的干扰处理方案如下。
在接收端1,期望信号为m11、m12,干扰信号为m21、m22和m33,输入输出关系是
因为每个消息自由度为1/3,两个期望消息已经占接收端1空间的2/3,所以只剩1/3空间。将干扰m21和m33对齐到m22的空间中,约束条件为
(2) |
式中:$\prec $表示归属于某个集合,例如a$\prec $b就是矩阵a的列向量组成的集合是矩阵b的列向量组成集合的子集。在接收端2,使用渐进干扰对齐,期望信号为m21、m22,干扰信号为m11、m12和m33,输入输出关系为
将干扰m12、m33对齐到m11的空间中,则约束条件为
(3) |
在接收端3,期望信号为m33,干扰信号为m11、m12、m21和m22,输入输出关系为
因为期望信号仅占接收端空间的1/3,剩余2/3的空间放干扰消息。将干扰消息m12对齐到m11的空间中,干扰消息m21对齐到m22的空间中,则约束关系为
(4) |
由接收端1、接收端2、接收端3干扰对齐方案的约束条件式(2)、式(3)和式(4)可以得到
(5) |
令B1=H12-1H13v31,对应波束成形向量v31;令B2=H21-1H22v22,对应波束成形向量v22。对角阵gi=diag(g11,g22,…,gnNnN)(j=1,2,3)来自一个连续分布,以保证矩阵的随机性。令g1v31=g2v12=g3v22,目的是让v31分别能用v12、v22表示。记:
(6) |
(7) |
(8) |
(9) |
通过式(6)~式(9)可以将式(5)改写为
(10) |
令w1和w2为Mn×1的列向量,具体定义为
这样可保证w1和w2线性独立。要满足条件式(10),矩阵B1和B2、v21和v11分别从式(11)~式(14)对应的集合中选取。
(11) |
(12) |
(13) |
(14) |
要使接收端的期望信号能被解析出来,需要期望信号与干扰信号是相互独立的,即期望信号与干扰信号构成的空间是满秩的。即证明矩阵接收端1的信号空间[H11v11H12v22H12v21]是满秩的。矩阵[H11v11H12v22H12v21]左乘H11 -1得到:
w1$\prec $S、w2$\prec $S,显然,如果w1和w2不是线性独立的,则S不是满秩的。矩阵S中第l行为
证明:
1) 将矩阵S按第1行展开得到其行列式为
(15) |
如果λ1k、γ1k(k=1,2,3,4)的值给定,那么S=0只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d1是此方程的根;②λ1k、γ1k的各次项系数都等于0。
由于d1来自于一个连续的分布,所以满足上述条件①的概率几乎为零,所以下面需要证明满足条件②的概率大于0即可,即:P(S=0)>0可推出式(16)成立的概率大于0。
(16) |
2) 接下来考虑式(16)。如果λ1k、γ1k给定,同理要保证等式(16)成立的概率大于0,只需满足下列2个条件之一即可:①λ11、λ12、γ13和γ14是此方程的根;②λ11、λ12、γ13和γ14的各次项系数都等于0。
满足条件①的概率几乎为零,所以只需证明满足条件②的概率大于零即可。
3) 由式(16)可以推出一个充分条件,即C1,2(n+1)2+n2=0的概率大于0。以此类推,按第l层展开后,得到的充分条件是Cl,2(n+1)2+n2-l=0成立的概率大于0。
重复之前的步骤,这样一步步将第1行最后一列的代数余子式取出来,取Mn-1次之后会推出矛盾。不失一般性,将w1放在第1列,那么会推出“1=0”的矛盾。因此原命题得证,即期望消息和干扰消息空间独立。同理,接收端2和接收端3期望消息和干扰消息空间也是独立的。
由以上证明可得,总共发送消息符号数2(n+1)2+3n2个,符号扩展2(n+1)2+n2,自由度为$\frac{2{{\left( n+1 \right)}^{2}}+3{{n}^{2}}}{2{{\left( n+1 \right)}^{2}}+n}$。当n趋于无穷的时候,自由度达到5/3。其中,2×2 XC占用4/5,所获自由度为4/3;PTP信道占用1/5,所获自由度为1/3。
由文献[2]可知2×2 XC本身信道自由度为4/3,点对点信道与之共存时,只要经过良好设计,可以避免2×2 XC的自由度受到影响,同时点对点信道可以获得1/3的自由度。如果以点对点信道作为主网,其自由度为1,此时如果不降低PTP信道自由度的话,由于没有多余信号空间容纳干扰,故次网XC将不能获得任何自由度。但是如果PTP信道可以降低自由度的话,XC可以获得部分自由度,此时问题回到第1节的模型。故本文研究模型适用于2个网络无优先级并存,也适用于2×2 XC作为主网优先满足其自由度的情况。
2.2 基于传播时延的例证 下面举一个特殊例子来证明2.1节自由度下界是可以达到的。基于传播时延假设,图 2中给出了5/3自由度如何达到的具体实例。图中实线代表传播时延为1,虚线代表传播时延为2,可以看出,发送端发送5个消息,灰色方块代表接收端1要接收的消息,方块中有左对角线表示发送端1发送的消息;白色方块代表接收端2要接收的消息,方块中有右对角线表示发送端2发送的消息;黑色方块代表发送端3发给接收端3的消息。
基于上述传播时延假设及消息配置,如图 2所示,发送端1在第1时隙发送灰色左对角线方块,到达接收端1存在1个传播时延;发送端2在第1时隙发送白色右对角线方块,发送端3在第1时隙发送黑色方块,它们到达接收端1有2个传播时延。在第2时隙,发送端1发送白色左对角方块消息,发送端2发送灰色右对角方块消息。接收端1在第1时隙和第3时隙得到期望消息(灰色方块)占2/3,干扰消息占1/3。同样地,在接收端2,期望消息(白色方块)占2/3,干扰消息占1/3。发送端3在第1时隙得到期望消息,第2、第3时隙得到干扰消息,从而期望消息占1/3。由系统模型传播时延的分析可得,模型自由度为2/3+2/3+1/3=5/3是可实现的。
2.3 自由度上界 根据文献[1],对于两用户的多输入多输出高斯干扰信道,发送端的天线数分别为M1、M2时,接收端的天线数分别为N1、N2时,其自由度为min(M1+M2,N1+N2,max(M1,N2),max(M2,N1))。
如图 3所示,将2×2 XC合并为每节点天线数为2的点对点,与次网络每节点单天线点对点组成两用户IC,即M1=2,M2=1,N1=2,N2=1,由文献[1]得到此模型自由度为2。由于节点合并不会降低原系统自由度,故其自由度上界为2。与前面推导出的自由度下界相比,该上界较为宽松。
3 结 论 本文研究了2×2 XC与点对点信道并存时的网络模型,使用渐近干扰对齐方法分析了系统的自由度,提出了基于符号扩展的信号处理方案,证明可以达到的自由度为5/3,并给出了参考自由度上界为2。该自由度下界的证明可以为具体网络收发设计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 CADAMBE V R, JAFAR S A. Interference alignment and degrees of freedom of the K-user interference channel[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8, 54(8): 3425–3441.DOI:10.1109/TIT.2008.926344 |
[2] | JAFAR S A, SHAMAI S. Degrees of freedom region of the MIMO X channel[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8, 54(1): 151–170.DOI:10.1109/TIT.2007.911262 |
[3] | YETIS C M,GOU T,JAFAR S A,et al.Feasibility conditions for interference alignment[C]//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2009(GLOBECOM 2009).Piscataway,NJ:IEEE Press,2009:1-6. |
[4] | HUANG C, JAFAR S A. Degrees of freedom of the MIMO interference channel with cooperation and cogni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9, 55(9): 4211–4220.DOI:10.1109/TIT.2009.2025535 |
[5] | CADAMBE V R, JAFAR S A. Interference alignment and the degrees of freedom of wireless X network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9, 55(9): 3893–3908.DOI:10.1109/TIT.2009.2025541 |
[6] | 周璐娜, 刘锋, 曾连荪. 两个点对点(PTP)网络并存时的自由度研究[J].计算机科学, 2015, 42(1): 110–112.ZHOU L N, LIU F, ZENG L S. Research on degrees of freedom of two PTP networks coexistence[J].Computer Science, 2015, 42(1): 110–112.(in Chinese) |
[7] | KIM J,PARK S H,SUNG H,et al.Sum rate analysis of two-cell MIMO broadcast channels:Spatial multiplexing gain[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ICC),2010.Piscataway,NJ:IEEE Press,2010:1-5. |
[8] | SHIN W, LEE N, LIM J B, et al. On the design of interference alignment scheme for two-cell MIMO interfering broadcast channels[J].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1, 10(2): 437–442.DOI:10.1109/TWC.2011.120810.101097 |
[9] | LEE N,SHIN W,HEATH R W,et al.Interference alignment with limited feedback for two-cell interfering MIMO-MAC[C]//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ISWCS).Piscataway,NJ:IEEE Press,2012:566-570. |
[10] | 周璐娜, 刘锋, 曾连荪. CSIT对无线MIMO网络自由度的影响[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4, 31(12): 3813–3817.ZHOU L N, LIU F, ZENG L S. Influence of CSIT on degrees of freedom of wireless MIMO networks[J].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 2014, 31(12): 3813–3817.(in Chinese) |
[11] | TRESCH R,GUILLAUD M,RIEGLER E.On the achievability of interference alignment in the K-user constant MIMO interference channel[C]//IEEE/SP 15th Workshop on Statistical Signal Processing,2009(SSP'09).Piscataway,NJ:IEEE Press,2009:277-280. |
[12] | JAFAR S A, FAKHEREDDIN M J. Degrees of freedom for the MIMO interference channel[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7, 53(7): 2637–2642.DOI:10.1109/TIT.2007.899557 |
[13] | ABDOLI M J, GHASEMI A, KHANDANI A K. On the degrees of freedom of K-user SISO interference and X channels with delayed CSIT[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13, 59(10): 6542–6561.DOI:10.1109/TIT.2013.2268154 |
[14] | LU Y, WEI Z. On degrees of freedom region of three-user MIMO interference channels[J].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2015, 63(3): 590–603.DOI:10.1109/TSP.2014.2379612 |
[15] | GOU T G, JAFAR S A. Degrees of freedom of the K user M×N MIMO interference channel[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10, 56(12): 6040–6057.DOI:10.1109/TIT.2010.2080830 |
[16] | LEE N, LIM J B, CHUN J. Degree of freedom of the MIMO Y channel:Signal space alignment for network cod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10, 56(7): 3332–3342.DOI:10.1109/TIT.2010.20484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