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增强型开关电感准Z源逆变器*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由于受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环境温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使得电池电压在大范围内变化;电池电压输入等级低,给逆变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输入电压可在大范围内变化且具有高升压能力的新型逆变器。Z源逆变器[1]自提出以来,凭借其独特的网络结构优势,受到了中外****的关注,从而推动了Z源逆变器的飞速发展。虽然传统Z源逆变器与普通逆变器[2-6]相比有着诸多优势,然而其也有相应的缺点:升压比不显著,LC网络电容应力大,输入电流断续等,限制了Z源逆变器在实际中的应用。汤雨等[7]通过互换逆变桥和功率二极管的位置来达到抑制启动冲击的目的,然而升压能力也是Z源逆变器的一个重要内容。Gajanayake和Tang[8-10]等为了提高升压能力,用级联的方式提高直流侧的升压能力,虽然使得升压能力得到提高,但升压能力有限。Zhu等[11]首次利用开关电感技术,大幅提高了升压能力,但是缺点也很明显:LC网络电流断续,电容两端承压高,电路启动瞬间电流大。Nguyen等[12]提出了开关电感Ⅰ型准Z源逆变器,很好地解决了Zhu等[11]所提拓扑存在的问题,升压比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依然不够。邓凯等[13]将开关电感Ⅰ型准Z源逆变器中的二极管用一个自举电容来代替,提出了开关电感Ⅱ型准Z源逆变器,该型逆变器升压能力相比于Ⅰ型拓扑结构较高,但是升压能力依然达不到实际需求。
为了满足以上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增强型开关电感准Z源逆变器。该增强型拓扑结构在邓凯等[13]研究的基础上将电感L1用开关电感支路代替,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2个电感和3个二极管。本文给出了增强型开关电感准Z源逆变器的通用型式(N组开关电感)。在实际应用中,虽然增加开关电感的组数必然会提高直流链升压比,但过多增加开关电感组数会导致调制因子过大(M>0.9),直通占空比(Dsh<0.1)的取值范围过窄,导致逆变器交流输出电压幅值降低;而且过多的开关电感组数会导致硬件电路变得过于复杂,硬件成本增高等问题,限制了增强型开关电感准Z源逆变器的应用。本文提出的增强型拓扑结构的升压能力可满足大多数的升压要求。故本文以2重开关电感数为拓扑,详细介绍其相关性能(以下简称增强型拓扑)。
1 增强型拓扑工作原理 本文提出的增强型拓扑结构如图 1所示,该拓扑结构由5个电感和3个电容组成。图 1中:D1-D2-D3-D4-D5-D6-L1-L2-L3组成第1组电感单元,D7-D8-L4-L5-C3组成第2组电感单元;Uin为电池输入直流电压;UPN为直流链电压。
图 1 增强型拓扑结构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enhanced topology structure
图选项




与开关电感Ⅱ型准Z源逆变器拓扑相比,增强型拓扑增加了一组开关电感单元,并在此基础上新增加了3个二极管和1个电感(D4、D5、D6L3),从而使得拓扑的升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当3桥臂工作在直通状态时,逆变桥等效为一根短接导线,该状态称为直通状态;反之,逆变桥等效为电流源,并称该状态为非直通状态。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1) 直通状态。直通状态下,拓扑等效电路如图 2所示。为了简化分析,所有元器件均为理想器件,且C1=C2=C3=C,L1=L2=L3=L4=L5=L。直通状态下,支路1中二极管D1、D3、D4由于承受正向电压导通,D2、D5承受反向电压断开,从而使得电感L1、L2、L3并联,电容C2和电源共同为这3个并联电感充电。同理,支路2中二极管D7、D8导通,从而使得电感L4、L5并联,电容C1和电源共同为这2个并联电感充电。
图 2 直通状态下的等效电路 Fig. 2 An equivalent circuit in shoot-through state
图选项




由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图 2所示拓扑的电路方程为
(1)

式中:UC1、UC2UC3分别为电容C1、C2C3的电压;UL1、UL2、UL3、UL4UL5分别为L1、L2、L3、L4L5两端电压。
2) 非直通状态。非直通状态下,其等效电路如图 3所示。在非直通状态下,支路1中的二极管D1、D3、D4反向断开,D2、D5正向导通,从而使得电感L1、L2、L3串联。同理,支路2中二极管D7、D8反向关断,从而使得电感L4、L5串联。电感L1L2L3L4L5及电容C3向电容C1C2及负载充电。
图 3 非直通状态下的等效电路 Fig. 3 An equivalent circuit in non shoot-through state
图选项




图 3得出此状态下的电路方程为
(2)

由式(1)可知,电感L1两端电压为
(3)

由式(2)可知,电感L1两端电压为
(4)

由伏秒平衡原理可知,稳态时单周期内电感两端的平均电压为0,由式(3)、式(4)可得
(5)

式中:T为开关管一个开关周期。
化简式(5)后得到
(6)

同理,在直通状态下,L4两端电压为:UL4=UL5=UC3;非直通状态下,L4两端电压为:UL4=(UC2-UC3)/2,根据伏秒平衡原理得到
(7)

化简式(7)可得
(8)

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由于电容电压不能突变,可以假定电容为一个电压源,则由式(1)可知
(9)

将式(8)和式(9)代入式(6),得到
(10)

化简式(10)得到
(11)

同理,可以推出UC2UPN,即
(12)

由式(12)可知,升压因子B
(13)

B≥1时,实现升压能力,即
(14)

求出不等式(14)的解可知,当直通占空比Dsh<0.186时,升压因子B>1,从而实现升压。图 4给出了增强型拓扑和Ⅰ型、Ⅱ型拓扑相应的关系曲线。
图 4 增强型拓扑与传统结构的升压能力对比 Fig. 4 Comparison of boost ability between enhancedtopology and traditional topology
图选项




式(12)是以第1组电感单元的2组开关电感所组成结构的相关表达式,以此为例,可以求出第一组电感单元的开关电感数为N组时,相关电容电压、直流链电压等参数的通用型式,也即增强型拓扑的通用型式,即
(15)

式中:n为第1组电感单元的开关电感组数中电感的个数。
由式(15)可以发现,随着开关电感组数N的增加,直通占空比随之减小,调制因子随之变大,使得输出交流电压幅值降低,这就需要在直流链升压比和输出交流电压幅值之间做出取舍,以达到最佳的系统平衡点。
2 元器件电压电流应力分析 本文采用基于SVPWM的控制策略,文献[14]指出,相比于文献[15-16]所提的两种控制策略,最大恒定升压SVPWM控制的直通时间最长,升压能力最高;直通时间恒定,有利于直流链电压的稳定,降低控制难度;开关频率降低,有利于减小电感电流纹波。因此,下文如不特别说明,均采用最大恒定升压控制策略。假定逆变系统的电源电压和直流链电压均相同。由文献[14]可知,直通占空比Dsh和调制因子M的关系表示为
(16)

式中:T0为逆变桥直通时间。
将式(16)代入式(12)中,得到增强型拓扑的升压因子B、调制因子M以及电压增益G的关系式为
(17)

由式(16)和式(17)可以导出增强型拓扑的直通占空比Dsh与电压增益G之间的关系,即
(18)

式中:
(19)

由于直通占空比Dsh∈[0, 1],故舍去。从而DshG的关系为
(20)

设定UC11UC12UC13分别为增强型拓扑、Ⅱ型拓扑和Ⅰ型拓扑中的电容C1的电压应力。将式(20)代入式(12),得到
(21)

式中:
同样的,由文献[12-13]可知,UC12UC13分别为
(22)

式中:
(23)

与上述方法类似,可求出增强型拓扑、Ⅱ型拓扑和Ⅰ型拓扑3种拓扑结构电容C2的电压应力为
(24)

由式(21)、式(22)、式(24)可以得到3种拓扑结构在同等条件下的电容电压应力的比较,如图 5所示。图中:UCi为电容电压,i=1,2,3。
图 5 3种拓扑UCi/Uin与电压增益G的关系 Fig. 5 Relationships between UCi/Uin and voltagegain G of three kinds of topologies
图选项




图 5可知,增强型拓扑电容C1与Ⅱ型拓扑电容C1的电压应力相同,Ⅰ型拓扑电容C1的电压应力最高。增强型拓扑电容C2的电压应力低于Ⅰ型和Ⅱ型拓扑电容C2的电压应力,尤其是电压增益G在区间[8, 10]里,电容电压应力明显低于其他两种拓扑的电容电压应力,此时Ⅱ型和Ⅰ型拓扑电容电压应力相同。
图 2及式(12)可知,电感两端的电压为
(25)

式中:iL1为电感L1上的电流值。
电感两端电流在一个单位周期内的脉动可表示为
(26)

将式(12)中UC2Uin的关系代入式(26)中,得到增强型拓扑的电感L1上电流脉动 ΔI11
(27)

将式(27)中直通占空比用电压增益M1来表示,可得到M1与电流脉动的关系为
(28)

同理,由文献[14, 16]可知,Ⅱ型和Ⅰ型拓扑的电流脉动分别为 ΔI12 和 ΔI13 ,由电压增益G表示为
(29)

由式(28)、式(29)可知,不同拓扑的电流脉动 ΔI1i 可以表示为
(30)

式中:ri为电流脉动系数,i=1,2,3。
从而本文提到的3种拓扑的电流脉动系数ri分别为
(31)

由式(30)、式(31)可以得到3种拓扑结构在同等条件下的电感电流脉动的比较,如图 6所示。
图 6 3种拓扑电流脉动系数ri与电压增益G的关系 Fig. 6 Relationships between current ripple factor ri andvoltage gain G of three kinds of topologies
图选项




图 6可知,增强型拓扑的电感电流脉动小于Ⅰ型、Ⅱ型拓扑的电感电流脉动,在电压增益区间[8, 10]里,增强型拓扑电流脉动系数明显小于其他两种拓扑的电流脉动系数。
由文献[17-18]可知,在逆变电路中,直流链电压UPN决定了逆变桥中的6个开关管所承受的电压等级。即使控制策略和电压增益G相同,不同拓扑的逆变器直流链电压UPN也不一定相同。用电压增益以及调制因子来表示输入电压与直流链电压的关系,即
(32)

式中:UPN1UPN2UPN3分别为增强型拓扑、Ⅱ型拓扑和Ⅰ型拓扑的逆变器侧的直流链电压。
由式(32)可以得到3种拓扑结构在相同的控制策略及输入输出条件下的逆变器侧直流链电压的比较,如图 7所示。
图 7 3种拓扑UPNi/Uin与电压增益G的关系 Fig. 7 Relationships between UPNi/Uin and voltage gain G of three kinds of topologies
图选项




图 7可知,在电压增益G∈(2,10)的区间里,相较于其他两种拓扑结构,增强型拓扑的逆变器侧直流链电压最低,从而降低了器件的电压应力,有利于选择电压应力较小的开关器件。
3 仿真结果分析 在对增强型开关电感准Z源逆变器进行详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为了验证相关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里搭建了增强型拓扑的仿真模型。仿真所用参数设置如表 1所示。
表 1 仿真参数 Table 1 Parameters of simulation system
参数数值
准Z源网络电感L1,L2,L3,L4,L5/mH1
准Z源网络电容C1,C2,C3/μF1 000
直流电压源Uin/V48
输出滤波电感Lf/mH1
输出滤波电容Cf/μF20
载波频率f/kHz10


表选项






图 8分别为增强型、Ⅱ型和Ⅰ型拓扑的输出电压波形。图 8所示的逆变器侧直流链电压分别为UPN1=550 V,UPN2=240 V,UPN3=120 V。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增强型拓扑较其他两种拓扑的升压能力更强;且增强型拓扑在逆变桥都不导通的工况下,X型网络中的电感、电容就不存在启动充电回路,从而防止电路启动瞬间烧毁电路。由 图 8可知,增强型拓扑直流链电压由低到高渐渐达到稳定;而其他两种拓扑则是由高到低渐渐达到稳定,从而验证了该两种拓扑启动时存在启动冲击的问题。
图 8 3种拓扑的逆变器侧直流链电压的仿真波形 Fig. 8 Simulation waveforms of inverter DC link voltagesunder three kinds of topologies
图选项




图 9图 10为3种不同结构的拓扑在输入电压为48 V、输出相电压为120 V、采用最大恒定升压控制策略的状态下,在相同的电压增益G下的电容C1C2两端电压以及电感L1两端电流的波形。
图 9 电容电压仿真对比波形 Fig. 9 Comparison of capacitor voltage simulation waveforms
图选项




图 10 电感电流仿真对比波形 Fig. 10 Comparison of inductor current simulation waveforms
图选项




图 9为3种拓扑电容C1C2电压应力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增强型拓扑结构的电容C1的电压应力虽与Ⅱ型拓扑电容C1的电压应力持平,但是低于Ⅰ型拓扑;在电容C2电压应力方面,增强型拓扑低于Ⅰ型和Ⅱ型拓扑,Ⅰ型和Ⅱ型拓扑的电容C2的电压应力基本持平。
图 10为3种拓扑电感L1的电流脉动仿真波形。图中:IL1i(i=1,2,3)分别为增强型拓扑、Ⅱ型拓扑、Ⅰ型拓扑的电感电流。从图 10中可以看出,IL11值相比于其他电流脉动最小;IL12次之;IL13最高。从而增强型拓扑的电流质量最好。
4 实验验证 在理论和仿真的基础上,对增强型拓扑进行实验验证,其中实验参数和仿真参数一致(见表 1)。
图 11为最大恒定控制策略下增强型拓扑的实 验结果。其中,输出相电压为120 V。图中:左侧箭头为各个物理量的参考零点。从图 11(b)中可以看出,UPN=480 V,UC1=200 V,UC2=320 V。由实验数值可知,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以及仿真有一些差距,但是基本一致。这主要是由于实际电路中存在器件的导通压降、线路的阻抗以及电磁干扰等因素影响。从而验证了本文的理论和仿真分析。
图 11 增强型拓扑的相关实验波形 Fig. 11 Related experimental waveforms of enhanced topology
图选项




图 12图 13为最大恒定控制策略下3种拓扑在相同的电压增益下增强型拓扑的实验结果。从图 12中可以看出,增强型拓扑、Ⅱ型拓扑、Ⅰ型拓扑的直流链电压分别为UPN1=200 V,UPN2=250 V,UPN3=270 V,从而增强型拓扑在直流链电压方面明显低于后两种拓扑。图 13为3种拓扑的电容电压及电感电流脉动的实验波形。3种拓扑的相关参数见表 2所示。
图 12 逆变器侧直流链电压的实验波形对比 Fig. 12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waveforms of inverter DC link voltages
图选项




图 13 电容电压及电感电流脉动的实验波形对比 Fig. 13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waveforms of capacitorvoltages and inductor current rippers
图选项




表 2 系统实验结果 Table 2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system
拓扑UC1X/VUC2X/V电感电流/A
增强型拓扑UC11=100UC21=1203
Ⅱ型拓扑UC12=110UC22=2004
Ⅰ型拓扑UC13=160UC23=2005


表选项






通过图 13中3种拓扑结构的实验波形可以发现,本文提出的增强型拓扑的电容C1C2的电压应力以及电感电流的脉动均为最低,从而验证了理论和仿真的分析。
5 结 论 本文在邓凯等[13]研究的基础上,对X型网络中的第1组电感单元进行了局部的改进优化,提出了一种新型的Z源逆变器拓扑。在对新型Z源逆变器拓扑的工作原理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其电容、电感的电压电流应力以及直流链电压等级做了理论仿真分析,并以实验结果论证了理论仿真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与其他开关电感准Z源逆变器拓扑进行了分析对比,从而增强型拓扑的优点总结如下:
1) 在同等直通占空比下,相较于其他Z源拓扑,增强型拓扑的升压比最高,并且远高于其他拓扑,为其在低压输入场合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具有很高的工程应用价值[19]
2) Z源网络的电容电压应力较小,使得电容在硬件选择上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这就给硬件设计带来了方便,电压等级降低,电容的体积、价格相应降低;电流脉动系数较小,提高直流链电能质量,减小控制回路的控制难度,简化控制算法。
3) 在相同的输出电压情况下,增强型拓扑可以获得更高的调制因子,从而使得电路中元器件的电压应力得到有效降低,进而使得硬件器件的选型得到简化。虽然增强型拓扑在升压比方面做了改进,但不可一味地追求升压比,要综合考虑实际运用场合,并且随着开关电感组数的增加,如何平衡直通占空比和调制因子之间的限制关系以及如何简化硬件电路,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PENG F Z. Z-source inverter[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2003, 39(2): 504–510.DOI:10.1109/TIA.2003.808920
[2] 彭方正, 房绪鹏, 顾斌, 等. Z 源变换器[J].电工技术学报, 2004, 19(2): 47–51.PENG F Z, FANG X P, GU B, et al. Z-source converter[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04, 19(2): 47–51.(in Chinese)
[3] 刘和平, 刘平, 胡银全, 等. 改善电动汽车动力性能的双向Z源逆变器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 2012, 27(2): 139–145.LIU H P, LIU P, HU Y Q, et al. Control scheme of bi-directional Z-source inverter in improving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electrical vehicles[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12, 27(2): 139–145.(in Chinese)
[4] 张筱文, 郑建勇, 尤錾, 等. 适用于大功率场合的新型双Z 源电压源逆变器[J].电网技术, 2011, 35(2): 25–31.ZHANG X W, ZHENG J Y, YOU J, et al. A novel double Z-source voltage source inverter suitable to high-power application scenarios[J].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11, 35(2): 25–31.(in Chinese)
[5] 张超华, 汤雨, 谢少军. 改进Z源逆变器的三次谐波注入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 2009, 24(11): 114–119.ZHANG C H, TANG Y, XIE S J. Third harmonicinjection control strategy of improved Z-source inverter[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09, 24(11): 114–119.(in Chinese)
[6] 周玉斐, 黄文新, 赵健伍. 一种高升压比的Z 源逆变器[J].电工技术学报, 2013, 28(9): 239–246.ZHOU Y F, HUANG W X, ZHAO J W. A high gain Z-source inverter[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13, 28(9): 239–246.(in Chinese)
[7] 汤雨, 谢少军, 张超华. 改进型Z源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9, 29(30): 28–34.TANG Y, XIE S J, ZHANG C H. Improved Z-source inverter[J].Proceeding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 2009, 29(30): 28–34.(in Chinese)
[8] TANG Y, XIE S J, ZHANG C H, et al. Improved Z-source inverter with reduced Z-source capacitor voltage stress and soft-start capability[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2009, 24(1-2): 409–415.
[9] TANG Y, XIE S J, ZHANG C H. An improved Z-source inverter[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2011, 26(12): 3865–3868.DOI:10.1109/TPEL.2009.2039953
[10] GAJANAYAKE C J, LUO F L, GOOI H B, et al. Extended-boost Z-source inverter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2010, 25(10): 2642–2652.DOI:10.1109/TPEL.2010.2050908
[11] ZHU M, YU K, LUO F L. Switched inductor Z-source inverter[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2010, 25(8): 2150–2158.DOI:10.1109/TPEL.2010.2046676
[12] NGUYEN M K, LIM Y C, CHO G B. Switched-inductor quasi-Z-source inverter[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2011, 26(11): 3183–3191.DOI:10.1109/TPEL.2011.2141153
[13] 邓凯, 梅军, 郑建勇, 等. 改进型开关电感准Z源逆变器[J].电网技术, 2013, 37(11): 3254–3261.DENG K, MEI J, ZHENG J Y, et al. Improved switched-inductor quasi-Z source inverter[J].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13, 37(11): 3254–3261.(in Chinese)
[14] PENG F Z, SHEN M S, QIAN Z M. Maximum boost control of the Z-source inverter[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2005, 20(4): 833–838.DOI:10.1109/TPEL.2005.850927
[15] 蔡春伟, 曲延滨, 盛况. 增强型Z 源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1, 31(S1): 259–266.CAI C W, QU Y B, SHENG K. Enhanced Z-source inverters[J].Proceeding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 2011, 31(S1): 259–266.(in Chinese)
[16] GAJANAYAKE C J, VILATHGAMUWA D M, POH C L, et al. Z-source-inverter-based flexible distributed generation system solution for grid power quality improvement[J].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2009, 24(3): 695–704.DOI:10.1109/TEC.2009.2025318
[17] LIU Y S, GE B M, ABU-RUB H, et al. An effective control method for quasi-Z-source cascade multilevel inverter-based grid-tie single-phase photovoltaic power system[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on, 2014, 10(1): 399–407.DOI:10.1109/TII.2013.2280083
[18] 杨水涛, 丁新平, 张帆, 等. Z-源逆变器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 28(17): 112–118.YANG S T, DING X P, ZHANG F, et al. Study on Z-source inverter for photovoltaic generation system[J].Proceeding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 2008, 28(17): 112–118.(in Chinese)
[19] 许颇, 张兴, 张崇巍, 等. 采用Z源变换器的小型风力并网逆变系统[J].电工技术学报, 2008, 23(4): 93–97.XU P, ZHANG X, ZHANG C W, et al. Small wind turbine grid-connected systems based on Z-source inverter[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08, 23(4): 93–97.(in Chinese)


相关话题/电压 结构 控制 实验 电路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有界双重控制导弹微分对策制导律*
    对于战术拦截导弹,鸭舵控制和尾舵控制方式各有优缺点,如鸭舵控制具有更好的寻的性能[1],但攻角易饱和,而尾舵控制更适用于中远程导弹等,所研究的双重控制导弹是指具有鸭舵和尾舵两组控制舵面的导弹[1-3]。该类型导弹将鸭舵控制和尾舵控制相结合,对于增强导弹拦截性能是一种合理的设计折中。文献[2]针对该类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高超声速飞行器全局有限时间姿态控制方法*
    1945年,钱学森先生首次提出高超声速的概念。一般认为,气体流动速度Ma大于5,即为高超声速,以Ma大于5速度飞行的飞行器被称为高超声速飞行器。此时,飞行器周围流场呈现出高超声速气体流动学所特有的特征,即薄激波层、黏性干扰、熵层、高温效应和低密度效应[1]。由于飞行速度快,飞行包络范围大,飞行环境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电动加载系统分数阶迭代学习复合控制*
    飞行器在不同条件的飞行过程中,高速气流对飞行器舵机有力矩冲击。电动加载系统(ElectricDynamicLoadingSystem,EDLS)是在地面对舵机测试的重要半物理设备,为舵机的性能测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1-2]。EDLS能够在实验室环境中模拟飞行器在不同飞行条件下舵机所承受的气动铰链力矩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航空发动机多变量变增益控制器设计及仿真*
    随着军事科学、航空航天科学和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控制科学也在飞速地更新。控制理论也从经典单变量设计发展为存在多输入多输出引起的耦合影响的现代多变量设计。因此,当前许多国内外****广泛开展了多变量控制研究[1]。而开展的多种多变量控制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利用其鲁棒性或自学习能力解决全包线控制问题,但带来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压电风扇结构设计与参数影响研究*
    当今社会,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各种电子设备的性能不断提高。性能的提高带来了功率和发热量的增长。过多的热量积聚在电子元件上,轻则使其效能降低,重则对电子元件造成损伤。因此,为电子设备配置有效的散热装置至关重要。传统的散热装置主要是旋转式风扇。随着散热需求的提高,增大扇叶面积和提高转速可以提高旋转式风扇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中的圆角建模方法*
    在航空航天中存在着大量复杂的薄壁结构,薄壁结构的动态响应与传递特性复杂且受几何建模误差的影响。几何模型的建模误差通常来源于圆角的简化,因此合理建立圆角等效模型对于动态响应分析的精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有限元建模过程中,壳单元建立的模型可以大大缩减单元的数量,因此通常采用壳单元进行复杂薄壁结构的建模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压电网络复合板的振动抑制实验研究*
    压电网络复合板(PEMP)由分布在薄板表面(单面或双面)的压电片用电路彼此相连形成的压电网络和薄板复合而成,其与一般压电复合板不同之处在于压电网络的存在,为压电片中汇集的电能在结构中的传播提供了通道。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复合结构,压电网络复合板在振动噪声控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在基于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电液伺服泵的分数阶无抖振滑模控制*
    电液伺服泵(IntegratedElectro-HydraulicServoPump,IEHSP)是一种将伺服电机和液压泵共转子、共壳体进行高度融合的新型液压动力装置,其摒弃了传统电机-泵组采用联轴器连接的三段式连接方式,因此在体积、工作噪声以及效率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1]。由于伺服电机和液压泵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广义退化的机械结构模糊时变可靠性分析*
    由于航天在轨产品服役期内无法维护,在研制时需要对其整个服役期内的可靠度进行分析评价,而其中机械产品由于样本量少或样本缺失使得一些参数除随机性外,往往还存在大量的模糊性问题,此时不能采用常规的概率理论的处理方式[1-2]。国内外****关于机械产品模糊时变可靠性的研究起步较晚。Ayyub和Lai[3]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四旋翼无人机动态面控制*
    最新四旋翼无人机(UAV)吸引了来自不同领域相关机构的兴趣,旋翼类飞机适合军事侦察、货物运输和其他一些对敏捷和精确性要求高的任务[1-2]。无人机具有6个自由度和4个输入,是典型的非线性欠驱动系统[3]。Mistler等[4]先将无人机线性化,再使用动态反馈法实现了对无人机的控制,Xu和?zgüne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