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物理)
Physics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040102)
●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硕士应达到的要求:
(1)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及时跟踪学科发展动态。
(2)具有项目组织综合能力和团队工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公关能力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3)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4)广泛获取各类相关知识,对科技发展具有敏感性。
(5)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能流利阅读专业文献,有较好的听说写译综合技能。
5、主要学习内容: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学物理改革与发展研究、物理教学研究、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教育测量与统计、专业英语等。主要就业去向:大专院校物理教学与科研人员、中学物理教师以及教育相关部门工作人员。
(二)研究方向
1、大学物理课程与教学,包括大学普通物理学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粒子物理学教学与教学研究。
(1)主要导师冯杰教授长期从事大学物理教学与研究,研究生大学物理专题研究学位课程的教学,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基本原理、结构和方法以及在普通物理层面上对现代物理学的量子本质、相对论以及熵的统计解释等进行了系统的思考等。
(2)主要导师涂泓副教授从事大学物理教学与研究,研究生双语教学;双语主讲的本科生电磁学是上海市精品课程。
2、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包括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论;中学物理教学研究方法;中学物理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制,中学物理命题与评价研究;中学物理教学的评价研究等。
(1)主要导师冯杰教授长期从事中学物理教学论与课程论研究,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育部)粤教版新教材编写组核心组成员,申请立项样章作者,两个分册主编。郭长江副教授在课程标准编制、教材编写、教学科研方法与命题评价研究等。
(2)主要导师郭长江副教授在课程标准编制、教材编写、教学科研方法与命题评价研究上,中学物理教学的评价研究等。
3、中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包括基础教育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科学课程教学研究方法;科学课程的整合研究和案例设计,科学课程评价研究等。
主要导师冯杰教授和郭长江副教授长期从事科学课程研究,集中研究实践中难点,即科学课程的整合问题,对如何解决科学课程拼盘式的大综合教学的困局,提出了建设性的教学改革建议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实践案例设计等。
4、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与教学,包括大学普通物理、近代物理研究等。
主要导师朱瑞兴高级实验师、忻云龙副教授长期从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
5、中学物理实验课程与教学,包括中学物理基础实验、DIS实验和中学物理创新实验研究等。
主要导师倪敏副教授长期从事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中学物理实验竞赛设计与指导上有丰富的经验。
(三)学制
三年(特殊情况下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必修课程:
(1)学位公共课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2学分)
自然辩证法 Dialectics of Nature (2学分)
第一外国语 First Foreign Language (2学分)
(2)学位基础课:
现代教学论 Modern Teaching Theory(3学分)
教育心理学 Educational Psychology(3学分)
物理新课程论与新教材分析Physics new Curriculum and textbook(3学分)
大学物理专题研究 Research on General Physics(3学分)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Physic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3学分)
(3)学位专业课:
专业外语 Specialized Foreign Language (2学分)
专业文献选读 Paper Reading(2学分)
教育测量与统计Measurement and Statistics in Education(2学分)
物理新课程论及教学设计研究Research on Physics New Curriculum Theory and Teaching Designed(3学分)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DIS实验研究)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Physics Curriculum(Research on Experiments of DIS)(2学分)
【注】专业外语为必选课程。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研究方向还需选择其他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
2、选修课程:
(1)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2学分)
计算机基础(2学分)
(2)专业选修课
物理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s Education(3学分)
中学物理改革研究Research on Physics Reform in High School(2学分)
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Research on Physics Experiment Teaching(2学分)
近代物理学发展史 History of Modern Physics(2学分)
物理学前沿简介 Brief Introduction to Modern Physics(2学分)
科学教育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Education(2学分)
现代科技概论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学分)
近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及技术 Methods and Technology of Physical Experiments(2学分)
物理教学评价研究Research on Physics Teaching Assessment(2学分)
科学新课程整合及教学设计研究Research on integrated Science New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Designed(2学分)
【注】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研究方向需选择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
(3)讨论班与论文选读 (是否开课由导师决定)
【注】学生可根据导师安排选修其他相关学科的课程,并按专业选修课计算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少数内容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轮流报告。专业选修课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报告相结合的方法,以学生报告为主,逐步减少教师的讲授内容。从二年级开始,根据各研究方向,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查阅和报告有关文献,开展专题讨论,在此基础上形成毕业论文题目,并围绕该题目进行研究,最后完成毕业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程考核分考试与考查两种方式,可采用笔试/口试、闭卷/开卷、撰写论文、完成项目等形式进行。必修课程原则上都要进行笔试。
研究生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录,也可以分优(90分-100分)、良(80分-89分)、中(70分-79分)、及格(60分-69分)、不及格五等;考查成绩以合格、不合格记。
撰写论文,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算成绩。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1、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人主攻方向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酝酿学位论文选题。
2、第四学期末,在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写出开题报告,并经教研室有关专家论证。开题报告需包含:论题;论文的基本构思或大纲;论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已阅读过的和准备阅读的资料;疑点和难点等。
3、论文的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有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
4、论文送审与答辩
(1)论文送审,硕士学位论文至少校内外各1位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评阅:如果参加盲检,论文还需各聘请1名校内与校外专家评阅;否则,只需请1名校内专家评阅(由学位点安排)。第六学期中期(3月中旬-4月初)经导师同意由研究生登陆指定网站查看自己是否参加盲审。
(2)盲审结束后无异议则进入答辩阶段(每年的5月下旬进行)。
(3)答辩委员会由3-5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答辩人的导师和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5、学位授予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学位。
(七)教学大纲
☆中学物理新课程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通过教学使研究生了解我国物理教育、物理教育学、物理教学大纲、物理新课程标准及其新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发展轨迹,并通过国内外物理教育有关方面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比较,从中领悟、掌握物理教育基础理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当前素质教育中如何为提高公民素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创设有效途径,探索面向21世纪的物理教育的新模式。
本课程要求转变教育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理解全面、深入地开展物理学科的课程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物理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理解培养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师资、优化新师资智能结构的重要;探索考试评价方法,形成教学良性循环。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物理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1.1中国古代物理教育
§1.2旧中国的物理教育
§1.3新中国的物理教育
第二章 物理教育学的发展及基础
§2.1物理教育学的发展
§2.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物理教育学
§2.3教育科学与物理教育学
§2.4系统科学与物理教育学
§2.5物理科学与物理教育学
第三章 物理课程论与物理标准
§3.1物理课程及其起源与演变
§3.2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物理解读
§3.3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物理解读
§3.4 科学课程标准物理解读
第四章 中学物理课程
§4.1中学物理课程综述
§4.2中学物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4.3中学物理活动课程
第五章 中学物理教材
§5.1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建设与改革
§5.2国内中学物理现行教材的比较
§5.3国外中学物理教材的比较
§5.4中学物理教材改革的趋势
第六章 物理新课程教材分析与研究
§6.1初中物理新课程教材分析与研究
§6.2高中物理新课程教材分析与研究
§6.3科学课程教材分析与研究
(三)主要参考资料
《新课程物理教与学》,郭长江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中学物理教育学》,张民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物理教育学》,宓子宏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物理教育学》,乔际平、续佩君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物理教育简史》,骆炳贤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四)任课教师:郭长江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通过教学使研究生从教育心理学和现代课程论的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学物理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基本原理以及中学物理教学实践的基本问题,即了解我国物理教育、物理教育学、物理教学大纲、物理新课程标准及其新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发展轨迹,并通过国内外物理教育有关方面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比较,从中领悟、掌握物理教育基础理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当前素质教育中如何为提高公民素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创设有效途径,探索面向21世纪的物理教育的新模式。
本课程助于提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物理教师和科学课程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要求转变教育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理解全面、深入地开展物理学科的课程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物理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理解培养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师资、优化新师资智能结构的重要;探索考试评价方法,形成教学良性循环。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篇 中学物理教学论
第一章 中学物理教学论基础
§1.1中学物理学习心理学
§1.2中学物理教学原则
§1.3中学物理教学过程
§1.4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第二章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2.1物理实验的学习心理及思维特征
§2.2物理实验分类、教学目标
§2.3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
§2.4物理实验的科学探究教学形式
第三章 中学物理概念教学
§3.1物理概念学习的思维特征
§3.2中学物理概念的含义、分类和特点
§3.3物理概念教学的教学过程
§3.4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
第四章 中学物理规律教学
§4.1物理规律学习的思维特征
§4.2物理规律的特点和分类
§4.3物理规律教学的的教学过程
§4.4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模式
第五章 中学物理问题教学
§5.1物理问题学习的思维特征
§5.2物理问题教学的作用和类型
§5.3物理问题教学的教学过程与物理习题课
§5.4物理习题教学的方法举例
第六章 中学物理复习教学
§6.1物理复习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6.2物理问题教学的的教学过程
§6.3物理复习教学的基本模式
第七章 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
§7.1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特征和要求
§7.2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7.3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
第八章 中学物理课教学设计
§8.1中学物理课教学设计
§8.2中学物理教师的备课
§8.3中学物理课的说课
§8.4中学物理教学的课时计划——教案
第二篇 中学物理教学研究
第九章 中学物理实验研究
§9.1中学物理实验方法及教学目标研究
§9.2新课程力学实验研究
§9.3新课程热学实验研究
§9.4新课程电磁学实验研究
§9.5新课程光学实验研究
§9.6新课程近代物理学实验研究
§9.7新课程物理课外实验研究
第十章 中学物理教学的评价方法
§10.1常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
§10.2 物理试卷的编制方法
§10.31物理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
§10.4物理新课程学生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
§10.5科学新课程学生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
第十一章 中学物理教育研究的测量方法
§11.1测量质量的统计指标
§11.2统计法的分类和统计数据的类型
§11.3研究资料的描述与统计分析
第十二章 中学物理教育研究导论
§12.1物理教育研究课题概述
§12.2物理教育研究选题
§12.3物理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2.4 物理教育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三)主要参考资料
《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冯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中学物理教育学》,张民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物理教育学》,宓子宏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物理教育简史》,骆炳贤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四)任课教师:冯杰
(五)总时数:72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 大学物理专题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在研究生已学习普通物理、理论物理的基础上,对物理学中的一些重要而疑难的问题进行专题讨论。通过专题讨论使研究生对物理学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和规律在原来本科学习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加深和提高。为毕业后能胜任高师物理教学论、普通物理学等有关课程的教学工作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
§1.1物理学的概念范畴综述
§1.2实物与场
§1.3粒子与波
§1.4介质波与概率波
§1.5时间与空间
§1.6运动与静止
第二章 物理学方法论
§2.1综述
§2.2实验方法
§2.3理想化方法
§2.4比较与分类
§2.5类比方法与模拟方法
§2.6归纳与演绎
§2.7分析与综合
§2.8假说
§2.9数学方法
第三章 物理学七个基本量(SI)
§3.1综述
§3.2长度
§3.3质量
§3.4时间
§3.5电流
§3.6温度
§3.7发光强度
§3.8摩尔
第四章 大学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4.1力学的理论体系
§4.2热学的理论体系
§4.3电磁学的理论体系
§4.4光学的理论体系
§4.5原子物理学的理论体系
§4.6原子核物理学的理论体系
第五章 牛顿定律与力学守恒定律
§5.1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5.2关于牛顿定律话题
§5.3关于非惯性参照系
§5.4关于摩擦力的话题
§5.5自行车的受力分析
§5.6力学三个守恒定律及其成立的条件
§5.7简谐振动中位移共振与速度共振
§5.8为什么弹性介质波的动能与势能是同步的
§5.9经典力学的成就和局限性
第六章 热力学系统与熵
§6.1热力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6.2热力学温度及其物理意义
§6.3不可逆过程与熵
§6.4热熵与信息熵
§6.5热寂学的批判
第七章 电磁学中的场与路
§7.1三种电场的比较
§7.2位移电流及其热效应
§7.3抗磁性的微观解释
§7.4电场与磁场的相对性
§7.5电磁学中的场与路
§7.6关于麦克斯韦方程组
第八章 光的干涉与时间相干性、空间相干性
§8.1相干光的必要条件
§8.2时间相干性
§8.3空间相干性
§8.4迈克尔逊干涉仪
§8.5多光束干涉与自由光谱程
第九章 光的衍射与全息照相
§9.1从惠更斯原理到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9.2费马原理与几何光学的等光程性
§9.3巴比涅原理与互补屏衍射
§9.4干涉与衍射的区别
§9.5衍射与几何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9.6三基色原理与彩色电视系统
§9.7衍射与全息照相
§9.8菲涅耳公式与布儒斯特定律
第十章 光的波粒二象性与光速
§10.1光的粒子性的三个典型实验
§10.2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中的辨证思维
§10.3激光原理与激光器
§10.4非线性光学与现代光学技术
§10.5关于光速的话题
第十一章 相对论与宇宙学
§11.1迈克耳孙-莫雷实验
§11.2狭义相对论
§11.3广义相对论
§11.4宇宙学与大爆炸理论
第十二章 大学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12.1力学中的极限与微积分
§12.2电磁学中的曲线和曲面积分
§12.3热学中的统计方法
§12.4光学中矢量方法
(三)主要参考资料
《大学物理专题研究》,冯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物理学概念教学研究》,李忠等,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版。
《力学热学专辑》,大学物理编辑部编,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电磁学专辑》,大学物理编辑部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四)任课教师:冯杰
(五)总时数:72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在各专题研究结束后,由学生自选课题写一篇专题研究论文,作为考核学生本课程学习和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另外,在平时专题研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发表的见解作为考核成绩的重要参考。
☆ 教育测量与统计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采用教育测量与统计的原理与具体的教育测量与统计的实例相结合的方法,提高物理教师定量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在以上基础上,围绕“教育测量与统计在物理教学与管理中的应用”的课题,结合学生的经历,选择实际的学校教育教学的例子进行研究,作出研究的成果。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描述性统计
绪论
§1.2数据的初步整理
§1.3集中量
§1.4差异量
第二章 推断统计
§2.1概率及概率分布
§2.2抽样分布及总体平均数的推断
§2.3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2.4方差分析
§2.5总体比率的推断
§2.6检验
§2.7相关和回归分析
§2.8非参数检验
第三章 实验设计
§3.1抽样设计
第四章教育测量
§4.1基本原理
§4.2实例分析
(三)主要参考资料
《教育统计学》,王孝玲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测量》,王孝玲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雷新勇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任课教师:郭长江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初步认识Flash的工作环境;熟悉Flash的绘图环境,熟练使用工具箱的工具进行绘图;能够创建和编辑文本;掌握对Flash对象的基本操作;能够对Flash对象进行编辑;会制作逐帧动画、渐变动画、辅助线动画、蒙板动画,并会编辑动画;了解Actionscript语言;了解为按钮、帧、动画片段设置动作;了解使用UI组件创建各种交互界面;能输出和发布动画。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明确Flash动画设计的重要性,及其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能根据实际课件需要应用所学内容制作简单课件。
绪论认识Flash8
1.理解Flash8的特点、功能
2.熟悉Flash8的广泛应用领域
3.了解Flash8的未来发展趋势
4.掌握Flash8的工作界面与安装卸载
5.了解Flash8在中学物理教学课件中的应用
第1章 绘图工具
1.讲解与练习掌握各种绘图工具的用途
变形工具、线条工具、钢笔工具、文本工具、椭圆工具、矩形工具、铅笔工具、刷子工具、墨水瓶工具、颜料桶工具、滴管工具、橡皮擦工具等的使用
2.应用掌握几种常用面板:对齐面板、变形面板、场景面板等多种面板
第2章 Flash8.0时间轴及其操作
1.时间轴的相关操作 层的相关操作 帧的相关操作 时间轴特效
2.时间轴的显示与隐藏、调整比例大小 层的新建、组织、删除、显示、隐藏与锁定 帧的插入、命名、选择、删除、复制、粘贴、移动与翻转 “分散式直接复制”时间轴特效,“复制到网格”时间轴特效,“分离”时间轴特效,“展开”时间轴特效 ,“投影”时间轴特效 ,“模糊”时间轴特效,“投影”时间轴特效 ,“模糊”时间轴特效
2.弹簧伸缩效果制作 小车匀速直线运动效果制作
3.弹簧绘制 小车效果修改 应用时间轴制作简单动画
第3章 Flash8操作对象
1.矢量图和位图的概念 元件类型与创建方法
矢量图 位图 元件类型 元件创建方法
2.测力计的绘制 电表的绘制
第4章 动画类型与创建
1.五种基本动画的概念与特点 五种基本动画的创建方法
逐帧动画 动作补间动画 形状补间动画 引导层动画 遮罩制作动画
2.水波干涉动画演示
水波绘制 综合运用各种基本动画创建方法
第5章 声音和视频
1.声音的添加与使用
导入声音文件 添加声音 声音属性设置 声音的编辑 压缩声音
2. 视频的添加与使用
Flash支持的视频格式 导入视频 视频的编辑
第5章 ActionScript2.0基础知识
1.ActionScript2.0基本概念 基本语法、语句]
变量的定义、种类和命名规则,常量 七种数据类型 八种运算符与表达式
2. action脚本使用 ActionScript设计面板 ActionScript程序的简单调试
action脚本 ActionScript设计面板 影片剪辑属性
第6章 Flash8程序结构
1.分支结构
简单的if语句、if…else 语句、else if 语句、if语句嵌套
2.循环结构
while循环语句、do…while语句、switch语句 for循环语句与for语句嵌套 多种循环语句的嵌套使用
第7章 Flash8常用函数
1.时间控制函数 on事件
时间轴控制函数(play( )、stop( )、gotoAndPlay( )等) on事件处理函数
2.其他常用事件函数
onClipEvent()事件处理函数 duplicuteMovieClip()函数与removeMovieClip()函数 startDrag()函数与stopDrag()函数 loadMovie()函数与unloadMovie()函数 getURL()函数与fscommand()函数
3.常用UI组件
第8章 Flash8课件制作实例
1.透镜成像课件制作;
2.伏安法测电阻课件制作;
(三)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Flash8动画制作从基础到时间》,李新峰等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版
参考书目:
《Flash8中文版实用教程》,方晨著,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版
《flash actionscript2.0编程技术教程》,章精设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flash动画实用教程》,石潇等编著,江西高校出版社
《flash8.0多媒体专项设计与实例精粹》,王寿萍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Flash Mx 入门与提高》,王太冲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Flash MX2004宝典》,Robert Reinhard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四)任课教师:涂泓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课件形式
☆中学物理DIS实验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中学物理DIS实验》是利用计算机数字信息系统(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对中学物理新课程设置的实验项目进行数据自动采集、处理综合实验,主要包括:力、热、电、光等几方面的DIS实验,并通过这些实验培养学生具备中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技巧和能力。
通过本系列实验的学习,要求掌握位移传感器、光电门、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强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微电流传感器、磁传感器、光强传感器等常用DIS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DIS实验软件的使用和界面设计;理解中学重要的学生DIS实验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理解中学重要的演示DIS实验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了解DIS实验器材的管理、维护和保养。通过该系列实验提高学生利用DIS实验器材完成中学物理实验的能力、培养通过DIS实验辅助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锻炼学生教授实验课程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3学时)
1.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2.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作用和特点
3.中学物理DIS实验器材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4.中学物理DIS实验配套软件的使用
5.中学物理DIS实验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 力学DIS实验
1. 用DIS研究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用DIS测定加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规律演示、加速度测定、误差分析、实验说课练习。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研究,用DIS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演示研究v-t图、S-t图绘制、误差分析、实验说课练习。
第三章 电学DIS实验
用DIS研究小灯泡的U-I图像,用DIS探究电阻定律
研究小灯泡的U-I特性、探究电阻定律、误差分析、实验说课练习。
第四章 热学DIS实验
用DIS研究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误差分析,实验说课练习
第五章 光学DIS实验
用DIS观察光的干涉、衍射现象
观察光的干涉现象、观察光的颜色现象、实验说课练习
(三)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吴 俊,冯 杰《中学物理DIS实验教学研究》(自编讲义),2010
参考书目:
(1)《朗威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V5.0实验实例》 远大网络多媒体有限责任公司著,上海市中小学数字化实验室系统研发中心印 2005
(2)《工具的变迁,课改的理念》冯容士等著 上海市中小学数字化实验室系统研发中心印 2006版
(3)《物理》(高中教材)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委员会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版
(四)任课教师:吴 俊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实验操作。
☆ 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主要通过对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使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并在学习中提高实验技能。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实验误差分析
第二章 普通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2.1力学实验教学研究
§2.2 热学实验教学研究
§2.3 电磁学实验教学研究
§2.4光学实验教学研究
第三章 近现代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第四章 设计实验专题研究
(三)主要参考资料
《普通物理实验》(第一册),杨述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普通物理实验》(第二册),杨述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普通物理实验》(第三册),杨述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普通物理实验》(第四册),杨述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四)任课教师:倪敏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物理教育研究专业英语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阅读原版英语物理文献和其他应用文的能力;扩大词汇量;扩大阅读文章的类型。初步培养学生撰写英文科研论文和其他应用文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物理教学类文献阅读
§1.1精读文献2篇:国外大学物理教学文献1篇;国外中学物理教学文献1篇
§1.2泛读文献1篇:国外大学物理系学位获得情况分析1篇
第二章 理论物理类文献阅读
§2.1精读文献2篇:宇宙学1篇;基本粒子1篇
§2.2泛读文献1篇:宏观量子现象1篇
第三章 实验物理类文献阅读
§3.1精读文献2篇:航天技术1篇;计算机软件1篇
§3.2泛读文献1篇:体育运动中的力学1篇
第四章 快速阅读法和浏览法指导
§4.1 快速阅读法指导
§4.2 快速浏览法指导
第五章 英文科研论文的撰写
§5.1若干英文应用文的一般格式
§5.2一般英文应用文的撰写
§5.3论文摘要的撰写
§5.4科研论文正文的格式
§5.5科研论文正文的撰写
(三)主要参考资料
The Early universe, E. W. Kolb and M. S. Turner,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90, New York.
A Modern Introduction to Particle Physics, Fayyazuddin and Riazuddin, World Scientific, 1992, Singapore.
The Physics Teacher, Bimonthly Journal,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The Physics Today, Monthly Journal,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四)任课教师:涂泓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 物理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根据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物理学以及物理教育的特点,采取讲授、讨论、资料查找和物理教育研究的案例分析等形式,结合物理教育改革中热点、难点问题,培养研究生理解、体会和掌握物理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探索教育研究的科学方法、规律和体系打下基础。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物理学、物理教育与物理教育研究
§1.1物理学、物理教育与物理教育研究
§1.2物理新课程的改革理念与物理教育
§1.3物理教育研究的思维过程与特点
§1.4物理教育研究方法论
§1.5物理教育研究的步骤
第二章 物理教育研究的调查方法
§2.1物理教育研究中抽样法的特点
§2.2物理教育研究中观察法的特点
§2.3调查法及其在物理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2.4物理教育研究的调查问卷的设计和编制
§2.5物理教育调查的研究报告
第三章 物理教育研究的实验方法
§3.1实验法与物理教育实验研究
§3.2归因法及其教育心理学基础
§3.3经验总结法
第四章 物理教育研究中的统计方法
§4.1统计法的分类和统计数据的类型
§4.2研究资料的描述与统计分析
§4.3参数估计
§4.4假设检验
第五章 物理教育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
§5.1内容分析法
§5.2内容分析法的模式和步骤
§5.3内容分析法物理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第六章 物理教育研究中的比较法和预测法
§6.1物理教育研究中的比较法
§6.2物理教育研究中的预测法
§6.3物理升学模拟试卷的编制方法
第七章 物理教育研究中的测量法
§7.1 物理教育与测量法
§7.2测量质量的统计指标
§7.3测量法在物理教育研究中的运用应用
§7.4物理新课程测量法的应用研究
第八章 物理新课程的终结性评价方法
§8.1常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
§8.2原始分与标准分的是非功过
§8.3物理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
§8.4物理新课程学生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
§8.5科学新课程学生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
第九章 物理教育研究的选题
§9.1物理新课程教育研究概述
§9.2物理教育研究选题的方法
§9.3研究方案的制定
第十章 物理教育研究的成果总结
§10.1研究材料的整理
§10.2研究报告的撰写
§10.3学术论文和学术成果的鉴定
(三)主要参考资料
《物理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冯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叶澜,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四次印刷。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美]威廉·维尔斯曼,袁振国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李方编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二次印刷。
(四)任课教师:冯杰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课题设计、撰写论文
☆物理新课程论及教学设计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和从物理教与学的角度,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研究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课程的设计理念,分析高中物理课程12个模块的相关探究实验以及主要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案例。为培养物理课程论研究生研究物理新课程的课程设计思路和掌握完整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掌握物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物理探究实验的基本能力要求
§1.1物理探究实验的基本功能
§1.2 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探究
第二章 力学中课程结构与探究实验
§2.1力学的课程结构
§2.2力学的科学探究实验
§2.3力学教学案例设计举例
§2.4高中物理新课程相对论的教学设计
第三章 热学与原子物理学课程结构与探究实验
§3.1热学与原子物理学的课程结构
§3.2热学与原子物理学的科学探究实验
§3.2热学和原子物理学案例教学设计
第四章 电磁学课程结构与探究实验
§4.1电磁学的课程结构
§4.2电磁学的科学探究实验
§4.2电磁学案例教学设计举例
第五章 光学课程结构与探究实验
§5.1光学的课程结构
§5.2光学的科学探究实验
§5.2光学案例教学设计
第六章 物理课堂外的探究实验
§6.1物理新课程课堂外的光学实验的特点和功能
§6.2物理课堂外的实验设计
(三)主要参考资料
《高中物理探究实验及教学案例设计》,冯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版。
《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廖伯琴,张大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版。
《新课程中学物理实用教学60法》,冯杰,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版。
《物理必修系列和选修系列》,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教材编写组,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版。
(四)任课教师:倪敏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课题设计、撰写论文
☆科学新课程整合及教学设计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根据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和《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以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两大教学活动为主要形式,参照不同版本科学课程教材,直接研究科学课程的整合问题,为培养物理课程论研究生研究科学新课程的完整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掌握科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总 论
§1.1科学课程的发展
§1.1我国的初中“科学”课程
§1.1科学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
第二章 初中科学课程的科学教育
§1.1科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1.1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1.1 科学课程课外活动案例
§1.1体会与展望
第三章 初中科学课程中“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科学教育
§3.1科学课程中的“STS”解读
§3.2“STS的关系”研究性学习案例
§3.3“STS”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实例
§3.4 总结与展望
第四章 科学课程的网络环境辅助教学模式探讨
§4.1科学课程的实施网络环境教学的模式
§4.2科学课程网络环境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
§4.3网络环境教学模式案例的评析
第五章 科学教育与科学素养培养
§5.1关于科学素养
§5.2科学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区别
§5.3 “物质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策略
§5.4物质科学的教与学的课外活动案例
第六章 科学课程“物质结构”的教学设计
§6.1走进科学探究的园地
§7.2科学探究的教学案例设计
第七章 科学方法培养的教学策略
§7.1科学教育与科学方法
§7.2科学教育中科学方法培养的教学策略
§7.3关于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第八章 科学课程“人类生存的地球”研究性学习
§8.1主题“人类生存的地球”在初中科学课程中的地位
§8.2主题“人类生存的地球”的课堂教学策略
§9.3主题“人类生存的地球”的活动案例的设计
第九章 科学课程生物地理的统一性教学设计
§9.1清末科举状元张謇与我国近代科学教育
§9.2科学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9.3课程内容应突出“整合”与“探究”两大特点
§9.4综合物理、地理知识教学案例的设计
§9.5综合科学课程探究活动案例设计
第十章 科学课程生物地理的统一性教学设计
§10.1我国科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分科或综合
§10.2科学课程的统一性教学设计
§10.3科学课程课外探究活动设计
第十一章 建立在统一性基础上的现代综合科学课程
§11.1相关性到统一性的科学课程
§11.2科学课程统一性教学设计案例
§11.3科学课外活动案例设计
第十二章 科学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
§12.3如何应对科学课程的诞生
§12.3科学课程教学案例研究分析
§12.3教学实践活动中具体操作的困难
第十三章 科学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调查与分析
§13.1科学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分析
§13.2滨中学科学课程对学生的调查报告及其分析
§13.3海滨中学科学课程对教师的调查报告及其分析
(三)主要参考资料
《科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案例探索》,冯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袁运开、蔡铁权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版。
《初中科学校本培训指导手册》,冯杰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版。
(四)任课教师:冯杰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课题设计、撰写论文
☆ 近代物理学发展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近代物理学发展简史的介绍,揭示近现代物理学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重要物理概念和物理思想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不仅使研究生加深对近代物理学本身的概念、定律、定理及理论体系的理解,而且有利于研究生深切体会科学经历是一条非常曲折、非常艰难的道路;深刻认识科学成果是科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时代的必然产物;深刻领悟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共同点那就是超常的勤奋和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要求研究生从中受到启迪和激励。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原子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1.1放射性的发现和研究
§1.2人工核反应的初次实现及重核裂变的发现
§1.3宇宙线、正电子和中子、中微子等的发现
§1.4各类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
§1.5原子核模型的理论
§1.6强子结构和夸克理论
第二章 相对论的建立和发展
§2.1历史背景概述
§2.2狭义相对论的创建
§2.3广义相对论的建立
§2.4广义相对论的实验检验
第三章 量子力学的建立与发展
§3.1历史背景概述
§3.2电子自旋概念的提出
§3.3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的创立
§3.4测不准原理和互补原理的提出
§3.5从量子力学到量子场论
第四章 当代光学进展
§4.1几何光学当代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4.2激光及相关光学学科的发展
§4.3量子光学研究
§4.4信息光学的发展
§4.5关于光本性的研究
第五章 凝聚态物理与等离子物理学的发展
§5.1高临界温度超导研究
§5.2微结构物理的兴起
§5.3液晶物理学进展
§5.4受控热核聚变的研究进展
§5.5关于冷聚变的研究
第六章 天体物理学与宇宙学的发展
§6.1天体物理学的进展
§6.2关于引力的研究
§6.3现代引力理论的进展
§6.4关于宇宙学的研究
第七章 非线性物理学与复杂性研究
§7.1线性科学向非线性科学的转变
§7.2复杂世界中的规整性的发现
§7.3确定性系统中的混沌现象
§7.4分形与分维的研究
§7.5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开放系统的研究进展
第八章 实验和实验室在物理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8.1实验室的早期历史
§8.2十九世纪的物理实验室
§8.3物理实验室的典范——卡文迪许实验室
§8.4 20世纪世界著名实验室简介
§8.5实验和实验室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三)主要参考资料
《物理学史》,郭奕玲、沈慧君,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物理学史教程》,申先甲等,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物理名人和物理发现》,[意]艾米里奥·塞格莱,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当代物理学进展》,魏凤文等,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改变世界的物理学》,倪光炯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四)任课教师:杜国平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 物理学前沿简介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最新发展情况和趋势,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掌握一些物理学中分析和研究问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宇宙学简介
§1.1宇宙的演化和宇宙学原理
§1.2大爆炸宇宙模型
(1)哈伯红移和宇宙膨胀
(2)3K微波背景辐射
(3)氦元素丰度
§1.3早期宇宙
§1.4宇宙间暗物质问题
§1.5物质-反物质不对称之起源
第二章 粒子物理简介
§2.1基本粒子发现史
§2.2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2.3规范场理论
§2.4统一相互作用
(1)弱电统一模型
(2)标准模型
(3)大统一模型
§2.5超对称理论
(1)超对称性
(2)超对称大统一模型
(3)超引力理论
(4)超弦和M理论
第三章 宏观物理简介
§3.1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3.2超流和超导
§3.3高温超导
§3.4介观物理简介
(三)主要参考资料
The Early Universe, E. W. Kolb and M. S. Turner, Addison-Wesley Pbulishing Company, 1990,New York.
A Modern Introduction to Particle Physics, Fayyazuddin and Riazuddin, World Scientific, 1992, Singapore.
《大学物理——当代物理前沿专题部分》,蔡枢、吴铭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四)任课教师:胡志娟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 科学教育导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绪论
第一章 综合科学课程的历史
§1.1我国近代综合科学课程
§1.2我国现代综合科学课程
§1.3国际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
第二章 综合科学课程的理论
§2.1综合科学课程的类型
§2.2综合科学课程研制方法论
§2.3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理论思考
第三章 综合科学课程的实践
§3.1综合科学课程教材编制
§3.2综合科学课程教学模式
§3.3综合科学课程教学案例评析
(三)主要参考资料
《科学课程论》,余自强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从传统到现代——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郭玉英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四)任课教师:郭长江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 现代科技概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课程与教学论(物理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限选的一门综合性、通识性课程。课程的设置旨在使研究生对现代科学技术从整体上加深认识,既对当代自然科学的重大基本问题和现代高新技术的主要领域有较全面的了解,又对科学技术的人文内涵和在现代科技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有较深刻的领悟,从而使研究生既拓宽现代科技知识的视野,又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锻炼上得到帮助。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编 绪论——走进科技
第一章 科学技术的性质与结构
§1.1 科学技术的概念
§1.2 科学技术的特性
§1.3 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第二章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
§2.1 古代的科学技术
§2.2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3 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景
第三章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3.1 现代科技发展的高速度
§3.2 现代科技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
§3.3 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
第二编 当代自然科学的重大基本问题
第四章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4.1 人类宇宙观的演变
§4.2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4.3 宇宙结构的形成
§4.4 宇宙未来的可能趋向
§4.5 人类探索宇宙的新手段
第五章 地球的诞生和演变
§5.1 地球的起源和发展
§5.2地球圈层的形成和演变
§5.3地球表面的变化
§5.4 地球科学
第六章 生命的起源与智力的发展
§6.1 生命的本质
§6.2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6.3 人类的起源
§6.4 智力的发展
第七章 物质的结构
§7.1 敲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7.2 质子、中子和原子核模型
§7.3 强子的内部结构和夸克模型
§7.4 寻找大统一理论的前景
§7.5 揭示物质密码的新武器
第八章 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研究
§8.1 非线性科学的兴起
§8.2 混沌开创新学科
§8.3 大自然的分形几何
§8.4 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开放系统
§8.5 非线性科学的意义和应用
第三编 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前沿
第九章 现代信息技术
§9.1 信息技术的基础——微电子技术
§9.2 信息技术的核心——计算机技术
§9.3 信息发展的桥梁——现代通讯技术
§9.4 计算机与通讯的结合——网络技术
§9.5 信息科技的崭新页面——多媒体技术
§9.6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第十章 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工程
§10.1 生物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概念
§10.2 现代生物技术内涵
§10.3 现代医药工程
第十一章 新材料与新能源
§11.1 材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11.2 现代新材料技术
§11.3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动力
§11.4 当代新能源技术
第十二章 空间技术与海洋开发技术
§12.1 空间技术发展概况
§12.2 运载火箭和空间飞行器
§12.3 海洋——人类未来的希望
§12.4 海洋开发新技术展望
第十三章 激光与光电子技术
§13.1 揭开激光的神秘面纱
§13.2 激光的高超本领
§13.3 光电子技术原理
§13.4 光电子技术的应用
第四编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进步的理性抉择
第十四章 人口发展与生存环境
§14.1 人口发展与科技进步
§14.2 人口分布与生存环境
§14.3 环境人口与容量
§14.4 人口问题与对策
第十五章 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15.1 有限的自然资源
§15.2 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15.3 现代社会发展与环境
§15.4 环境保护与环境工程
第十六章 自然灾害与减灾防灾
§16.1 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
§16.2 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
§16.3 自然灾害的成因
§16.4 减灾防灾与科学技术
第十七章 走向未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7.1 可持续发展观概述
§17.2 现代科技发展的双重后果
§17.3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主要参考资料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宋健主编,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概论》,陶承德、陈智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现代科学技术导论》,宗占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科学技术概论》,胡显章、曾国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科学技术概论》,孙海英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现代科技导论》,刘大椿、何立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李继宗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当代物理学进展》,魏凤文等编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王士舫、董自励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世界科技文化史》,李建珊、刘洪涛等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四)任课教师:黄磊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 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及技术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物理教学实验的类型与作用,研究教学实验的选题原则、加深对实验结果不确定度的理解,掌握若干重要的现代物理实验手段。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1.1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
§1.2物理实验的分类与特点
§1.3用现代观点审视教学内容——物理教学实验的选题原则
§1.4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1.5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研究
第二章 物理实验的误差以及对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
§2.1单位和标准
§2.2准确度与精确度
§2.3测量误差
§2.4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2.5数据表
§2.6图形结构
§2.7经验方程
第三章 现代物理实验技术
§3.1光谱技术
(1)常用光谱仪器
(2)干涉光谱仪
(3)激光光谱技术
§3.2近代薄膜技术
(1)薄膜的制备
(2)薄膜的监控
§3.3晶体生长技术
(1)晶核的形成及晶面的成长
(2)提拉法晶体生长方法
(3)区熔法晶体生长方法
§3.4固体χ射线分析技术
(1)用衍射仪的物相分析
(2)测定点阵参数
(3)晶体取向测定
§3.5磁共振技术
(1)核磁共振
(2)电子顺磁共振
§3.6半导体的电学测量
(1)电阻率的测定
(2)少子寿命的测量
(3)高频C-V法测定Si--SiO2界面态密度
§3.7表面物理实验方法
(1)俄歇电子能谱
(2)二次离子质谱
说明:第三章共列出7种实验技术,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对其中的两种技术进行深入的学习与实践,基余作为一般了解。
(三)主要参考资料
《物理实验》《物理通报》上近年的有关论文选摘。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Precision, Error and Truth, N. C. Barford, John Wiley & Sons,1985,New York.
Fundamentals of Physical Measurement Ernest Zebrowski, Jr, Duxbury Press. North Scituate Massachusetts, 1979.
The Fundamental Physical Constants and the Frontier or Measurement, B. W. Petly, Adam Hilger Ltd. Boston, 1985.
《近代物理实验技术(Ⅰ)》,吕斯骅、朱印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近代物理实验技术(Ⅱ)》,尚世铉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固体物理实验方法》,王华馥、吴自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四)任课教师:朱瑞兴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开卷或撰写论文
☆ 物理教学评价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物理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对考试命题的具体研究,掌握基本的命题方法与技巧。
(二)基本教学内容
绪论
第一章 全国性考试命题工作法规介绍
第二章 命题技术介绍
§2.1双向细目表及其使用
§2.2题型分类
§2.3试题表述
§2.4新题型开发
§2.5试卷
§2.6评分标准的制订
§2.7试题库及其应用
第三章 高考试题命题技巧分析
§3.1高考试题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3.2高考试题的区分度分析
§3.3高考试题改革分析
第四章 上海物理高考历年试题评析
(三)主要参考资料
《教育评价》,[美]B.S.布卢姆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雷新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四)任课教师:郭长江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硕士)培养计划表
(全日制学术型)
院(系、
所)
|
数理
|
学 科、
专 业
|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
|
||||||||||||
研 究
方 向
|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物理实验、中学物理教学评价、科学教育)
|
||||||||||||||
课程类别
|
课 程
名 称
|
学
分
|
周学时
|
总
学
时
|
各学期教学周时数
|
任 课
教 师
|
考核方式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必
修
课
程
|
学
位
公
共
课
|
第一外国语
|
2
|
2
|
36
|
√
|
|
|
|
|
|
|
考试
|
||
自然辩证法
|
2
|
3
|
54
|
√
|
|
|
|
|
|
|
考试
|
||||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
2
|
3
|
54
|
|
√
|
|
|
|
|
|
考试
|
||||
学
位
基
础
课
|
现代教学论
|
3
|
3
|
54
|
√
|
|
|
|
|
|
谢利民
|
考试
|
|||
教育心理学
|
3
|
3
|
54
|
√
|
|
|
|
|
|
孙可平
|
考试
|
||||
物理新课程论与新教材分析
|
3
|
3
|
54
|
√
|
|
|
|
|
|
郭长江
|
考试+论文
|
||||
大学物理专题
研究
|
3
|
3
|
54
|
√
|
|
|
|
|
|
冯杰
|
考试+论文
|
||||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
3
|
3
|
54
|
|
√
|
|
|
|
|
冯杰
|
考试+论文
|
||||
学
位
专
业
课
|
教育测量与统计
|
2
|
2
|
36
|
|
√
|
|
|
|
|
郭长江
|
考查+论文
|
|||
物理新课程实验及案例设计研究
|
3
|
3
|
54
|
√
|
|
|
|
|
|
倪敏
|
考查+论文
|
||||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
|
2
|
2
|
54
|
|
√
|
|
|
|
|
涂 泓
|
考试+作品
|
||||
选
修
课
程
|
物理教学技能与物理课堂艺术
|
2
|
2
|
36
|
|
|
√
|
|
|
|
冯杰
|
考查+录像
|
|||
物理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
2
|
2
|
36
|
|
|
√
|
|
|
|
冯杰
|
考试+论文
|
||||
中学物理DIS实验研究
|
2
|
2
|
36
|
|
|
√
|
|
|
|
吴俊
|
考查+论文
|
||||
物理教育
专业英语
|
2
|
2
|
36
|
|
|
√
|
|
|
|
涂 泓
|
考试
|
||||
近代物理学史
|
2
|
2
|
36
|
|
|
|
√
|
|
|
杜国平
|
考查+论文
|
||||
现代物理与科学技术专题
|
2
|
2
|
36
|
|
√
|
|
|
|
|
黄磊
|
考查+论文
|
||||
中学物理教学评价研究
|
2
|
2
|
36
|
|
|
|
√
|
|
|
郭长江
|
考查+论文
|
||||
科学教育导论
|
2
|
2
|
36
|
|
|
|
√
|
|
|
郭长江
|
考查+论文
|
||||
近现代物理实验专题研究
|
2
|
2
|
36
|
|
|
|
√
|
|
|
朱瑞兴
|
考查
|
||||
物理教育研究文献选读
|
2
|
2
|
36
|
|
|
√
|
|
|
|
冯杰
郭长江
涂 泓
|
考查+论文
|
||||
其他
培养
环节
名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查
|
|||||
|
|
|
|
|
√
|
|
|
|
|
评审
|
|||||
论文写作与答辩
|
|
|
|
|
|
√
|
√
|
√
|
√
|
|
答辩
|
||||
同等学力者补修课程
|
电磁学
|
3
|
5
|
90
|
√
|
|
|
|
|
|
|
考试
|
|||
理论力学
|
3
|
4
|
72
|
√
|
|
|
|
|
|
|
考试
|
||||
|
|
|
|
|
|
|
|
|
|
|
|
注:
1.《物理新课程论》主要内容:教育部初中、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上海市物理课程标准、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初中、高中新教科书特点及其评价;
2.《物理新课程实验及案例设计研究》以典型的科学探究实验设计和中学演示实验为主要内容;
3.《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为主要内容;
4.《物理教育专业英语》、《中学物理DIS实验研究》与《现代科技概论》为必选;
5.选修课必须选满6-10学分。
2012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