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2012级研究生)
Educational Technology
(040110)
●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硕士应达到的要求:
(1)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及时跟踪学科发展动态。
(2)具有项目组织综合能力和团队工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公关能力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3)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4)广泛获取各类相关知识,对科技发展具有敏感性。
(5)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能流利阅读专业文献,有较好的听说写译综合技能。
5、本专业主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技术、掌握网络管理和媒体设计的基本技能、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设计、管理与教学。研究生毕业后在各级各类院校、企事业机关单位、传播媒体机构、人事和人力资源部门从事网络与资源开发、培训与教学、机关处室的自动化管理等业务和科学研究工作。
(二)研究方向
1. 网络技术与开发(Web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网络技术与开发方向主要学习有关网络设计、管理、系统编程等知识与技能,研究生毕业后可在各级各类院校、企事业机关单位、传播媒体机构、人事和人力资源部门从事网络与资源开发、网络中心的管理等工作。
(主要导师介绍)
季隽副教授曾留学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主攻教育技术学。主要研究方向:面向教育教学的信息系统开发;网络课程标准、标准化平台和课程设计。发表论文多篇,合作编著1本。
2. 纪录片研究与微视频创作 (Documentary and Micro Video Produce)
纪录片研究与微视频创作方向,主要学习、研究有关纪录片和微视频电视节目的策划、选题、前期拍摄与后期制作,并了解传播、市场推广和制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研究生毕业后可根据自身条件在各级电视台、各影视制作公司、企事业单位、各类院校从事电视与相关媒体的电视创作、发行和管理等工作以及教学工作。
(主要导师介绍)
高宏明副教授,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高宏明副教授从事电视新闻、纪录片创作近30年,获得多项国际、国内大奖。2006年作为上海市“人才引进”至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并担任教育技术学电视编导与制作方向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电视编导与制作理论、纪录片创作、影视人类学、航拍语言,发表文章多篇,带领学生创作多部电视纪录片并在中央电视台和个地方台播出,获得多项全国电视作品奖。
应国虎副教授,长期从事电视艺术的实践和教学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电视创作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承担科研项目五项,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目前是学校《影视技术与多媒体网络》重点学科建设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视觉艺术与视觉文化理论、电视摄像与照明艺术实践等。
广播影视编导与创作方向重在培养理论素质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主要学习影视编导与创作方面的相关课程,如影视编剧理论、影视创作与传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新媒体栏目策划与编辑、影视管理与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研究生毕业后可到影视传媒机构、报刊杂志与出版、网络与新媒体、各级各类院校、企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影视剧本和节目的编导、制作,影视及新媒体的策划、管理和营销,影视艺术的教学、研究和评论等方面工作。
(主要导师介绍)
汪献平副教授是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国家级核心期刊二十多篇。出版个人专著《暴力电影:表达与意义》、《中国电影品牌战略研究》两本,参与编著《影视叙事学》《电影理论基础》。承担科研课题3项,其中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1项。独立创作并已拍摄放映的剧本有电影《男生日记》,电视电影《男生女生》《三班五班》,电视剧本《男生日记》(21集),参与编剧电视剧多部。
林国淑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传媒艺术中心副教授,上海市影视文学学会理事,研究生导师,文艺学硕士;研究方向和教授课程是微视频创作、影视美学、西方电影与基督教文化、中外优秀影视作品分析等。在《当代电影》《电影评介》《上师大学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0余篇,散文6篇;承担项目3项,其中一项是上海市教委项目。2010年指导学生作品《村子里的信徒》获上海师范大学大学生项目基金;2012年9月指导学生完成毕业作品《诡局》;2010.8-2012.1在美国杜克大学访学期间和资深摄影师、杜克大学外聘教授Steve Milligan 一起导演拍摄纪录片《这么近那么远》。
4. (e-Learning Instruction Design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向主要学习有关学习科学、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的理论、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在线学习环境的设计与管理、教育资源开发、企事业机构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员工培训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研究生毕业后可在各级各类院校、企事业机关单位、传播媒体机构、人事和人力资源部门从事项目开发与管理、培训项目的设计与管理、信息化教育的教学、研究与管理等工作。
(主要导师介绍)
黎加厚教授,1993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1993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数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师教育信息化。 发表文章100多篇,其中国家级核心期刊25篇。主编、参编和翻译著作12本。承担科研课题5项,其中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
孟琦副教授,200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数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化教育、教师教育信息化。国家级核心期刊文章20篇,主编、参编和翻译著作4本,其中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
5. 培训与绩效技术 (Training and Performanece Technology )
培训与绩效技术方向主要学习有关绩效技术的理论、掌握e-Learning课程设计与开发、多媒体教育资源开发、企事业机构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员工培训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研究生毕业后可在各级各类院校、企事业机关单位、传播媒体机构、人事和人力资源部门从事项目开发与管理、培训项目的设计与管理、研究等工作。
(主要导师介绍)
孟琦副教授,200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数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化教育、教师教育信息化。国家级核心期刊文章20篇,主编、参编和翻译著作4本,其中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
(三)学制
三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必修课程:
(1)学位公共课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2学分)
自然辩证法 Dialectics of Nature (2学分)
第一外国语 First Foreign Language (2学分)
(2)学位基础课:(每门课程3学分)
教育技术学原理(Educational Technology)(3学分)
Web编程基础 (Foundation of Web Programming ) (3学分)
教育统计学 ( Education Statistics ) (3学分)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Education Research Methods ) (3学分)
信息化教学设计Ⅰ (Instructional Design )(3学分)
绩效技术(Performanece Technology )(3学分)
数字电视系统(The System of Digital TV)(3学分)
影视导演基础(The Directing of TV Program)(3学分)
摄像与灯光(3学分)
影视编剧技巧(3学分)
(3)学位专业课:(除专业外语外,每门课程3学分)
专业外语 Specialized Foreign Language (2学分)
信息化教学设计Ⅱ (e-Learn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3学分)
培训系统化设计(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Training)(3学分)
高级程序设计与教育软件开发 (Advanced Programming and Education Software Development ) (3学分)
学习科学(Learning Sciences )(3学分)
影视类型研究(The study of Genre Film)(3学分)
微视频创作(( Making Micro-video))(3学分)
纪录片创作(Directing the Documentary )(3学分)
影视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3学分)
影视理论导读(3学分)
影视后期制作(3学分)
【注】专业外语为必选课程。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研究方向还需选择其他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
2、选修课程:
(1)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2学分)
计算机基础(2学分)
(2)专业选修课 (每门课程2学分)
开源软件应用与开发(Open Sourc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2学分)
专业Web高级编程 (Advanced Web Programming)(2学分)
移动学习系统(Mobile Learning Systems )(2学分)
教育技术项目设计与实践(Educational Technology Project Design and Practice)(2学分)
当代电影分析(Analyzing Contemporary Film)(2学分)
影视批评(Film Critique )(2学分)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Online Course)(2学分)
教育技术前沿专题 (2学分)
数据库应用技术(2学分)
Cisco网络管理 (2学分)
计算机动画与字幕(2学分)
影视文学(2学分)
剧情类作品编创(2学分)
影视传播艺术(2学分)
电视采访(2学分)
(3)讨论班与论文选读 (是否开课由导师决定)
专业讨论班(Seminar)(2学分)
论文选读 (Studying on the Selected Papers) (2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少数内容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轮流报告。专业选修课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报告相结合的方法。从二年级开始,根据各研究方向,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查阅和报告有关文献,开展专题讨论,在此基础上形成毕业论文题目,并围绕该题目进行研究,最后完成毕业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与考查两种方式,可采用笔试/口试、闭卷/开卷、撰写论文、完成项目等形式进行。必修课程原则上都要进行笔试。
研究生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录,也可以分优(90分-100分)、良(80分-89分)、中(70分-79分)、及格(60分-69分)、不及格五等;考查成绩以合格、不合格记。
撰写论文,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算成绩。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1、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人主攻方向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酝酿学位论文选题。
2、第3学期末,在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写出开题报告,并经教研室有关专家论证。开题报告需包含:论题;论文的基本构思或大纲;论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已阅读过的和准备阅读的资料;疑点和难点等。
3、论文的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有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
4、毕业论文研究的中期检查:第4学期末,毕业论文预答辩:第5学期末。
5、毕业论文盲审
按照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的要求,所有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在进入正式答辩之前必须进行盲审,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定稿后,需要登录论文盲审抽查系统,当即随机确定是否列入抽检名单,并自动记录时间和产生论文编号。硕士论文没有进入市双盲抽检的,一律参加学校盲评。因此,要求研究生先打印1份学位论文,一律于第6学期第一周前交到研究生处,由研究生处负责送审。硕士生参加上海市双盲抽检的,论文还需各聘请1名校内与校外专家评阅;没有参加市双盲抽检的,只需要请1名校内专家评阅。
5、论文答辩
(1)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2)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须聘请2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
(3)答辩委员会由3-5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答辩人的导师和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4)毕业论文正式答辩时间:第6学期。
6、学位授予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学位。
(七)教学大纲
☆ 课程名称:教育技术学原理 (The Principl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育技术学原理是本专业研究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了解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理论研讨,小组协作学习,全班头脑风暴,基于项目的研究,基于设计的学习,教育信息化项目规划实践等学习方式,为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有关教育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和产品开发等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2.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
§1.1 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1.2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1.3 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第二章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1.2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1.3 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第二章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2.1 经验之塔
§2.2 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
§2.3 网络时代的传播理论
§2.4 媒体、技术、工具与2.0时代的教学理论
§2.2 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
§2.3 网络时代的传播理论
§2.4 媒体、技术、工具与2.0时代的教学理论
第三章 信息化教学设计
§3.1 信息化教学概述
§3.2 “英特尔未来教育”单元教学计划设计
§3.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四章 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环境设计
§3.2 “英特尔未来教育”单元教学计划设计
§3.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四章 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环境设计
§3.1 网络支持环境设计(主题网站、学习平台网站、教学管理网站等)
§3.2 教师工具在教学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3.3 学习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3.2 教师工具在教学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3.3 学习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五章 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与评价
§4.1 课件、积件、学习对象与国际标准
§4.2 多媒体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与评价
§4.3 网络资源的收集、开发、共享与合理使用
§4.4 Web2.0资源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4.2 多媒体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与评价
§4.3 网络资源的收集、开发、共享与合理使用
§4.4 Web2.0资源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六章 e-Learning学习环境的设计、使用与管理
§5.1 e-Learning学习环境发展概述
§5.2 Moodle课程管理系统
§5.3 e-Learning学习环境设计原则
§5.4 e-Learning学习环境设计实践
§5.2 Moodle课程管理系统
§5.3 e-Learning学习环境设计原则
§5.4 e-Learning学习环境设计实践
第七章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
§6.1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概述
§6.2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研究(教师版)
§6.3 同伴互助、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八章 教育技术研究
§6.2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研究(教师版)
§6.3 同伴互助、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八章 教育技术研究
§7.1 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和范式
§7.2 学校教育技术研究常用方法
§7.3 e-Learning学习社区研究的常用方法
§7.4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新发展
§7.2 学校教育技术研究常用方法
§7.3 e-Learning学习社区研究的常用方法
§7.4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新发展
第九章 教育技术项目规划
§8.1 教育技术项目规划的战略与规划
§8.2 教育技术项目的设计方法
§8.3 教育技术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8.4 教育技术项目的评价
§8.2 教育技术项目的设计方法
§8.3 教育技术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8.4 教育技术项目的评价
3. 主要参考资料
[1]《外国教育史》,戴本博,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中国教育史》,孙培育,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
[3]《教育技术学基础》,加涅主编,张杰夫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教育技术学导论》,尹俊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信息化教育概论》(第2版),南国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6]近两年的杂志:《电化教育研究》(兰州),《中国电化教育》(北京),《Educational Technology》(美国)
4. 任课教师:黎加厚
5. 总时数:72学时(4学时/周x18周)
6. 考核方式:教育技术项目规划设计(作品集)
☆ 课程名称: Web编程基础(Introduction of Web Programming)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Web编程基础是本专业研究生的基础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Web编程的基本原理,掌握Web编程的基本工具,技术和方法。通过上机实践和项目实践,能让学生具备进行协作开发的能力和单独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研究生进行教育应用开发工作奠定技术基础。
2.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Web编程基础概述
§1.1 课程目标
§1.2 Web应用程序构架及原理
§1.3 开发技术及环境介绍
第二章使用简单控件创建用户界面
§2.1 创建WebForm
§2.2 使用文本控件
§2.3 使用按钮控件
第二章 处理列表控件和多选控件
§3.1 使用列表控件
§3.2 使用多选控件
§3.3 动态添加列表项目
第三章 事件与回传
§4.1 理解事件和事件驱动式编程
§4.2 理解回传(PostBack)
§4.3 处理事件和回传方法
第四章 Web站点的状态保存
§5.1 Application状态处理
§5.2 Session状态处理
§5.3 ViewState状态处理
第五章 验证控件
§6.1 基本验证控件的使用
§6.2 组合验证控件的使用
§6.3 验证小结控件和自定义控件
第六章 数据库连接与数据读取
§7.1 设置数据库连接
§7.2 设置数据源
§7.3 使用数据绑定控件进行数据显示
第七章 写入数据
§8.1 设置数据源
§8.2 使用GridView进行数据的更新
§9.3 使用DetailView进行数据的插入
第八章 项目实践:问卷调查
§9.1相关问题讨论
第九章 项目实践:问卷调查的安全性控制
§10.1相关问题讨论
第十章 项目实践:问卷调查的用户界面
§11.1相关问题讨论
第十一章 项目实践:问卷调查的发布与应用
§12.1相关问题讨论
3. 主要参考资料
[1]《ASP.NET 2.0 入门经典》,Chris Hart,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2]《ASP.NET 2.0 A Developers Notebook》,Wei-Meng Lee,O’reilly, 2005。
[3]《Beginning Database Design》,Gavin Powell,Wiley Publishing, Inc。
4. 任课教师:季隽
5.总时数:72学时(4学时/周x18周)
6.考核方式:基本理论考试+实践项目(作品)
☆课程名称:数据库应用技术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教育技术专业的选修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系统地掌握用于教育数据存储和分析的概念和工具,学会面向教育信息数据的操作和分析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操作型数据库和分析型数据库(建模、数据提取、冗余消除、数据仓库的建立、分析、填充和扩充等)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并掌握SQL Server和一个开源数据仓库的工作平台。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引论
§1.1 操作型数据库
§1.2 分析型数据库
§1.3 应用领域
第二章 数据库建模
§2.1 E/R建模
§2.2 UML建模
§2.3 其它建模方法
第三章 关系代数
§3.1基本运算
§3.2附加运算
§3.3扩展运算
第四章 SQL:查询语言
§4.1SQL和关系代数的转换
§4.2约束和触发器
§4.3存储过程
§4.4 SQL编程接口
第五章 范式理论
§5.1函数依赖
§5.2BCNF和3NF分解
§5.3多值依赖
第六章 数据仓库基础
§6.1星型模式
§6.2替代键
§6.3维度改变技术
§6.4添加性测量
§6.5 多维度查询
第七章 ETL:数据的提取、转换和保存
§7.1源数据提取
§7.2时间维度填充
§7.3事实表填充
§7.4常规填充
第八章 数据仓库的扩充
§8.1列和表的添加
§8.2维度分割
§8.3 多星型模式
(三)主要参考资料
《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4 edition》Willian H.Inmon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8月。
《Building a Data Warehouse: With Examples in SQL Server》,Vincent Rainardi著,Apress ,2007年12月。
(四)任课教师:季 隽
(五)总时数:72学时
(六)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 课程名称: 信息化教学设计I(Instructional Design I)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设计是本专业的学位专业课。本课程旨在培养研究生系统地了解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重点是掌握教学目标的撰写、教学信息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本课程的教学采用基于网络的教学与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小组研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解决企业教学设计问题的能力。
2.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教学设计导论
§1.1教学设计的含义
§1.2教学设计过程
§1.2教学设计过程
第二章 教学设计的基础
§2.1 教学设计的哲学观
§2.2对教学设计做出贡献的主要理论
§2.2对教学设计做出贡献的主要理论
第三章 教学分析:分析学习情境
§3.1分析学习情境
§3.2 确定教学需求
§3.3 描述学习环境
第四章 教学分析:分析学习者
§3.2 确定教学需求
§3.3 描述学习环境
第四章 教学分析:分析学习者
§4.1学习者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4.2学习者特征类型的意义
§4.2学习者特征类型的意义
第五章 教学分析:分析学习任务
§5.1学习任务分析概述
§5.2书写宏观学习目标
§5.3确定学习类型
§5.4 书写具体学习目标
第六章 教学分析:分析学习任务
§6.1 教学策略设计的框架
§6.2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5.1学习任务分析概述
§5.2书写宏观学习目标
§5.3确定学习类型
§5.4 书写具体学习目标
第六章 教学分析:分析学习任务
§6.1 教学策略设计的框架
§6.2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第七章 教学策略设计
§7.1 概念学习的教学策略
§7.2 引导程序学习的教学策略
§7.3 引导原理学习的教学策略
§7.4 引导程序学习的教学策略
§7.5 认知策略的教学策略
§7.6 态度学习的策略
§7.7 动作技能学习的策略
§7.8 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7.1 概念学习的教学策略
§7.2 引导程序学习的教学策略
§7.3 引导原理学习的教学策略
§7.4 引导程序学习的教学策略
§7.5 认知策略的教学策略
§7.6 态度学习的策略
§7.7 动作技能学习的策略
§7.8 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第八章 教学实施
§8.1 实施时间的选择
§8.2 促进教学实施的方法
§8.3 采纳、改编和整合
§8.4 动作技能学习的策略
§8.5 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3.主要参考资料
§8.1 实施时间的选择
§8.2 促进教学实施的方法
§8.3 采纳、改编和整合
§8.4 动作技能学习的策略
§8.5 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3.主要参考资料
[1] P·L·史密斯 / T·J·雷根 著. 庞维国译. 教学设计(第三版).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W·迪克者 著.庞维国,程可拉等译. 系统化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戴维·乔纳森等著,任友群等译. 设计有效教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4版,2007
4. 任课教师:鲍贤清
5. 总时数:54学时(3X18周)
6. 考核方式:项目作品、报告
☆ 课程名称:信息化教学设计Ⅱ (e-Learn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本专业研究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了解信息化时代学习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理论研讨,协同学习,基于项目的研究,教学设计实践等学习方式,为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有关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科研和产品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2.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教学设计概述
§1.1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1.2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1.3 教学系统化设计的发展
§1.4 国内有关教学设计的研究
§1.2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1.3 教学系统化设计的发展
§1.4 国内有关教学设计的研究
第二章 教学设计的学习科学基础
§2.1 学习者与学习
§2.2 教师与教学
§2.3 网络时代的教与学理论
§2.2 教师与教学
§2.3 网络时代的教与学理论
第三章 学习环境设计
§3.1 教学模式设计与学习环境设计概述
§3.2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环境设计
§3.3 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设计
§3.2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环境设计
§3.3 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设计
第四章 教学资源与标准化
§4.1 学习资源、学习对象与标准化
§4.2 资源可视化与教学
§4.3 社区资源的管理与协同学习
§4.4 网络资源的合理使用
§4.2 资源可视化与教学
§4.3 社区资源的管理与协同学习
§4.4 网络资源的合理使用
第五章 教学策略的设计
§5.1 学习策略概述
§5.2 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5.3 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
§5.4 多样化学习策略的设计
§5.2 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5.3 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
§5.4 多样化学习策略的设计
第六章 教学评价的设计
§6.1 教学评价概述
§6.2 电子档案袋评价
§6.3 评价量规的设计
§6.4 多样化互动评价设计
§6.2 电子档案袋评价
§6.3 评价量规的设计
§6.4 多样化互动评价设计
第七章 家庭作业的设计
§7.1 家庭作业概述
§7.2 家庭作业的设计方法
§7.3 网络上的家庭作业资源
§7.2 家庭作业的设计方法
§7.3 网络上的家庭作业资源
第八章 e-Learning 的教学设计
§8.1 e-Learning学习管理系统概述
§8.2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8.3 网络课程的管理与评价
§8.4 虚拟学校的管理
§8.2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8.3 网络课程的管理与评价
§8.4 虚拟学校的管理
3. 主要参考资料
[1]《教学设计》,乌美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教学系统化设计》,Walter Dick等著,汪琼译,高等教育出版,2004年版。
[3]《建构性学习》,张建伟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人是如何学习的》,布兰思福特等编著,程可拉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信息化课程设计》,黎加厚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 《新教育目标分类学概论》,黎加厚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4. 任课教师:黎加厚
5. 总时数:72学时(4学时/周x18周)
6. 考核方式:教学设计项目设计(作品集)
☆ 课程名称:教育统计学 (Educational Statistics)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育统计学是本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掌握对教育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各种工具,形成科学研究的意识和技能。教学通过理论讲座、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学习方式,注重学习内容与研究实践相结合,帮助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素养。
2.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教育统计学概述
§1.1 什么是统计学和教育统计学
§1.2 学习教育统计学的意义
§1.3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2 学习教育统计学的意义
§1.3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二章 数据的整理和分布
§2.1 数据的来源和种类
§2.2 集中量
§2.3 差异量
§2.4 二项分布
§2.5 正态分布
§2.2 集中量
§2.3 差异量
§2.4 二项分布
§2.5 正态分布
第三章 抽样分布及总体平均数的推断
§3.1 抽样分布
§3.2 总体平均数的估计
§3.3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3.4 总体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3.2 总体平均数的估计
§3.3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3.4 总体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第四章 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4.1 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的基本原理
§4.2 相关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4.3 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4.4 方差齐性检验
§4.2 相关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4.3 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4.4 方差齐性检验
第五章 方差分析
§5.1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5.2 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5.3 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关分析
§5.4 各个平均数差异的方差分析
§5.5 多因素方差分析简介
§5.2 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5.3 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关分析
§5.4 各个平均数差异的方差分析
§5.5 多因素方差分析简介
第六章 相关分析
§6.1 相关的意义
§6.2 积差相关
§6.3 等级相关
§6.4 质与量的相关
§6.5 品质相关
§6.2 积差相关
§6.3 等级相关
§6.4 质与量的相关
§6.5 品质相关
第七章 回归分析
§7.1 一元线性回归
§7.2 一元线怀回归方程的检验
§7.3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应用
§7.4 多元线性方程简介
§7.2 一元线怀回归方程的检验
§7.3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应用
§7.4 多元线性方程简介
第八章 抽样设计
§8.1 抽样方法
§8.2 总体平均数统计推断时样本容量的确定
§8.3 总体比率统计推断及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时样本容量的确定
§8.2 总体平均数统计推断时样本容量的确定
§8.3 总体比率统计推断及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时样本容量的确定
第九章 其他统计方法和工具简介
§9.1 多层线性模型
§9.2 结构方程模型
§9.2 结构方程模型
3. 主要参考资料
[1]《教育统计学》(修订二版),王孝玲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SPSS统计应用实务》,吴明隆编著,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年版。
[3]《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教程》,李志辉、罗平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4]《多层线性模型应用》,张雷、雷雳、郭伯良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任课教师:贺真真
5. 总时数:72学时(4学时/周x18周)
6. 考核方式:案例问题解决(作品集)
☆ 课程名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Education Research Methods)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本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教育研究方法,了解教育研究方法发展动态,学会设计和实施研究项目,学会评价研究设计项目,形成科学方法论和科学研究的意识和技能。教学通过小组研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学习方式,注重加强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
2.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
§1.1 教育研究的本质
§1.2 教育研究的类型
§1.3 教育研究过程概观
§1.2 教育研究的类型
§1.3 教育研究过程概观
第二章 教育研究课题
§2.1 什么是研究课题
§2.2 确定好的研究课题
§2.3 研究课题的道德伦理要求
§2.2 确定好的研究课题
§2.3 研究课题的道德伦理要求
第三章 文献综述
§3.1 文献综述的价值
§3.2 文献源的类型
§3.3 文献综述报告
§3.2 文献源的类型
§3.3 文献综述报告
第四章 调查研究
§4.1 调查研究的含义和分类
§4.2 调查研究工具的设计
§4.3 调查研究的步骤
§4.4 影响调查研究内部效度的因素
§4.5 调查研究的数据分析
§4.6 调查研究举例
§4.2 调查研究工具的设计
§4.3 调查研究的步骤
§4.4 影响调查研究内部效度的因素
§4.5 调查研究的数据分析
§4.6 调查研究举例
第五章 实验研究
§5.1 实验研究的含义和特性
§5.2 实验研究的变量和假设
§5.3 实验研究的分组设计
§5.4 影响实验研究内部效度的因素
§5.5 实验研究的数据分析
§5.6 实验研究举例
§5.2 实验研究的变量和假设
§5.3 实验研究的分组设计
§5.4 影响实验研究内部效度的因素
§5.5 实验研究的数据分析
§5.6 实验研究举例
第六章 内容分析研究
§6.1 内容分析研究的含义和类型
§6.2 内容分析的方法
§6.3 内容分析中计算机的应用
§6.4 内容分析研究的优缺点
§6.5 内容分析研究举例
§6.2 内容分析的方法
§6.3 内容分析中计算机的应用
§6.4 内容分析研究的优缺点
§6.5 内容分析研究举例
第七章 观察法
§7.1 观察法的含义和分类
§7.2 观察法的方法
§7.3 观察的技术支持:教学视频分析
§7.4 观察法研究举例
§7.2 观察法的方法
§7.3 观察的技术支持:教学视频分析
§7.4 观察法研究举例
第八章 案例研究
§8.1 案例研究的含义
§8.2 案例研究的方法
§8.3 案例研究的技术工具
§8.4 案例研究举例
§8.2 案例研究的方法
§8.3 案例研究的技术工具
§8.4 案例研究举例
第九章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9.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含义
§9.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
§9.3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工具软件
§9.4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课题研究中的应用举例
§9.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
§9.3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工具软件
§9.4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课题研究中的应用举例
第十章 基于设计的研究
§10.1 基于设计研究的由来
§10.2 基于设计研究的要点
§10.3 基于设计研究的方法
§10.4 基于设计研究举例
§10.2 基于设计研究的要点
§10.3 基于设计研究的方法
§10.4 基于设计研究举例
第十一章 扎根理论研究法
§11.1 扎根理论研究的演进
§11.2 扎根理论研究的方法
§11.3 扎根理论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11.4 扎根理论研究举例
§11.2 扎根理论研究的方法
§11.3 扎根理论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11.4 扎根理论研究举例
第十二章 行动研究
§12.1 行动研究的含义
§12.2 行动研究的特征
§12.3 行动研究的方法
§12.4 行动研究举例
§12.2 行动研究的特征
§12.3 行动研究的方法
§12.4 行动研究举例
第十三章 教育研究发展演进
§13.1 教育研究范式的历史演进
§13.2 世界教育研究发展动态
§13.3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发展
§13.2 世界教育研究发展动态
§13.3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发展
3.主要参考资料
[1]《教育研究的设计与评估》,(美)杰克·R·弗林克尔、诺曼·E·瓦伦著,蔡永红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2]《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陈向明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学校教育研究方法》,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美)萨克斯,(美)牛顿 著,王昌海等 译.教育和心理的测量与评价原理(第四版)——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 .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教师行动研究——教师发现之旅》,(美)Joanne M. Arhar, Mary Louise Holly,Wendy C. Kasten著,黄宇、陈晓霞、阎宝华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4. 任课教师:孟琦
5. 总时数:72学时(4学时/周x18周)
6. 考核方式:教育技术研究项目设计(作品集)
☆ 课程名称: 学习科学(Learning Sciences)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科学是本专业的学位专业课。本课程是综合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一门应用性的课程,培养研究生系统地了解和研究当前国内外学习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掌握数字环境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促进学习观、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的更新。重点是研究如何选择、应用相应的方法和工具设计和开展高效的学习。本课程的教学采用基于网络的教学与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小组研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学习方式,注重培养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2.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学习科学导论
§1.1 学习的界定
§1.2 教育学视野中的学习定义
§1.3 有意义的学习
§1.4 学习与教学的关系
§1.5 学习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2 教育学视野中的学习定义
§1.3 有意义的学习
§1.4 学习与教学的关系
§1.5 学习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第二章 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历史变革
§2.1 信息时代的特点
§2.2 人类学习方式及其历史演变
§2.3 教育目标的时代转变
§2.2 人类学习方式及其历史演变
§2.3 教育目标的时代转变
第三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1 联结主义
§3.2 经典条件反射
§3.3 操作条件反射
§3.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
§3.2 经典条件反射
§3.3 操作条件反射
§3.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
第四章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4.1 信息加工系统
§4.2 注意与记忆
§4.3 加涅的学习观
§4.4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
§4.2 注意与记忆
§4.3 加涅的学习观
§4.4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
第五章 情境学习理论
§5.1社会认知学习
§5.2 建构主义
§5.3 学习理论中的情境脉络
§5.4 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5.2 建构主义
§5.3 学习理论中的情境脉络
§5.4 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第六章 专家与新手的差异
§6.1 有意义的信息模式
§6.2 情境化知识
§6.3 适应性的专门知识
§6.4 专家与新手理论的应用
§6.2 情境化知识
§6.3 适应性的专门知识
§6.4 专家与新手理论的应用
第七章 学习与迁移
§7.1 促进初始学习的因素
§7.2 影响迁移的因素
§7.3 原有经验与迁移的关系
§7.2 影响迁移的因素
§7.3 原有经验与迁移的关系
第八章 学习环境设计
§8.1 学习环境的组织和结构
§8.2 学习者中心环境
§8.3 知识中心环境
§8.4 评价中心环境
§8.5 共同体中心环境
§8.2 学习者中心环境
§8.3 知识中心环境
§8.4 评价中心环境
§8.5 共同体中心环境
第九章 有效教学
§9.1 有效教学含义的演进
§9.2 梅里尔的“第一教学原理集”
§9.3 CREDE的“有效教学五项标准”
§9.4 有效教学与有效教师
§9.2 梅里尔的“第一教学原理集”
§9.3 CREDE的“有效教学五项标准”
§9.4 有效教学与有效教师
第十章 技术支持的学习
§10.1 学习技术的分类
§10.2 互联网学习活动
§10.3 技术支持的学习共同体
§10.4 用技术进行可视化学习
§10.5 Web2.0工具的学习应用
§10.2 互联网学习活动
§10.3 技术支持的学习共同体
§10.4 用技术进行可视化学习
§10.5 Web2.0工具的学习应用
第十一章学习的评价
§11.1 学习评价理念的变化
§11.2 个人学习评价技术
§11.3 团队学习评价技术
§11.2 个人学习评价技术
§11.3 团队学习评价技术
第十二章学习研究的新发展
§12.1 非正式学习
§12.2 移动学习
§12.3 泛在学习
§12.4 学习型组织
§12.2 移动学习
§12.3 泛在学习
§12.4 学习型组织
3.主要参考资料
[1][美]戴尔·H·申克著,韦小满等译.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 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编著,程可拉等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戴维·乔纳森等著,任友群等译.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 Ellen Weber著.有效的学生评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5] [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 任课教师:孟琦
5. 总时数:72学时(4X18周)
6. 考核方式:论文,项目研究报告
☆ 课程名称: 专业Web高级编程(Advanced Web Programming)
1.教学目的和要求
Web专业编程是在Web编程基础课的升级课程,教学目的是让研究生了解Web开发的构架设计方法,掌握更高级的技术和方法。通过对系统构架和项目开发方法的研究,小组协作项目设计和开发,培养研究生完成Web开发项目的能力,为研究生进行系统的教育Web应用开发奠定基础。
2.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分层构架与Web应用程序
§1.1 Web应用程序的一般构架
§1.2 分层开发模型
§1.3 SOA构架介绍
第二章 设计模式与面向对象思想
§2.1 设计模式基本知识
§2.2 面向对象思想在Web应用程序中的应用
第三章 构建数据层
§3.1 使用强类型DataSet构建数据对象
§3.2 使用自定义类构建数据对象
§3.3 数据层测试
第四章 构建事务层
§4.1 定义事务层接口
§4.2 根据接口实现事务层代码
§4.3 事务层测试
第五章 构建表现层
§5.1 使用数据绑定控件调用事务层接口进行数据绑定
§5.2 表现层测试
第六章 极限编程思想
§6.1 软件工程方法
§6.2 极限编程基本思想
§6.3 极限编程的实施
第七章 项目实践:项目选题与简单需求设计
§7.1相关问题讨论
第八章 项目实践:运用极限编程思想进行项目分析
§8.1相关问题讨论
第九章 项目实践:构建数据层及其测试
§9.1相关问题讨论
第十章 项目实践:构建事务层及其测试
§10.1相关问题讨论
第十一章 项目实践:构建表现层及其测试
§11.1相关问题讨论
第十二章 项目实践:项目的发布与应用
§12.1相关问题讨论
3. 主要参考资料
[1]《ASP.NET 2.0高级编程》, Bill Evjen,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2]《解析极限编程》,Kent Beck,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年。
[3]《设计模式解析》,Alan Shalloway,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年。
4. 任课教师:季隽
5. 总时数:72学时(4学时/周x18周)
6. 考核方式:实践项目(作品包括项目文档和记录)
☆ 课程名称: 开源软件应用与开发(Open Sourc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开源软件应用与开发是本专业选修课,教学目的是让研究生了解开源软件的基本知识,了解开源软件的应用(主要是Linux及其应用程序),掌握在Linux下开发Web应用程序的基本工具,技术和方法。通过开源软件应用经验交流和项目实践等方式,培养研究生对开源软件的应用和基本的开发能力。
2.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开源软件概述
§1.1 什么是开源软件
§1.2 开源软件的类型
§1.3 开源软件的获取
第二章 开源操作系统的选择
§2.1 选择合适的开源操作系统(如:Linux、Ubuntu等)
§2.2 安装操作系统
§2.3 配置基本选项
第三章 操作系统基本操作
§3.1 文件操作
§3.2 桌面管理
§3.3 应用程序管理
第四章 操作系统的服务安装和配置
§4.1 Web Server的安装
§4.2 FTP Server的安装
§4.3 数据库服务的安装
第五章 构建开发环境(以Web应用程序为主,可以选择PHP和Rail等开源技术)
§5.1 选择开发技术(各类技术的比较)
§5.2 选择开发工具
§5.3 开发环境测试
第六章 版本管理
§6.1 什么是版本管理
§6.2 开源项目版本管理的特点
§6.3基于CVS的开源项目版本管理
第七章 构建基本的页面
§7.1 使用PHP构建基本的页面
§7.2 PHP的页面回传机制
§7.3 PHP中的对象
第八章 数据库操作
§8.1 MySql的安装和测试
§8.2 MySql的管理(命令行/Web图形界面)
§8.3 MySql的基本操作
第九章 数据库连接与读取操作
§9.1 PHP连接数据库
§9.2 PHP读取数据
§9.3 PHP显示数据
第十章 数据库更新操作
§10.1 PHP更新数据
§10.2 页面参数的传递
§10.3 更新后的操作
第十一章 应用程序的分层设计及构架设计
§11.1 PHP中的分层设计
§11.2 PHP中的代码重用
§11.3 PHP中的内容、格式、代码分离
第十二章 项目实践:项目选题及分析(选择相对简单的项目,如问卷调查,新闻发布等)
§12.1相关问题讨论
第十三章 项目实践:分层/分组实现并测试
§13.1相关问题讨论
第十四章 项目实践:项目的发布和共享
§14.1相关问题讨论
3. 主要参考资料
[1]《PHP与MySql5程序设计》,W.Jason Gilmore,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
[2]《Ubuntu官方指南》,Benjamin Mako Hill,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
4. 任课教师:吴涛
5. 总时数:72学时(4学时/周x18周)
6. 考核方式:实践项目(作品包括项目文档和记录)
☆ 课程名称:培训系统化设计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Training)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培训系统化设计是本专业研究生的学位专业课程。系统化的设计方法是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方法论。各类培训的设计和开发也是本专业的重要实践方向。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系统化的方法、主要的成人教学理论,学会设计培训的步骤、方法和相关技术。课程的教学通过小组研讨、案例分析进行,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培训设计概论
§1.1真实世界中的培训设计
§1.2我国成人培训现状
§1.3 培训的发展前景探讨
第二章 系统化方法模型
§2.1 系统化方法模型的构成
§2.2 系统化方法模型的适用条件
第三章 培训目的分析
§3.1培训目标分类
§3.2 培训目的分析过程
§3.3培训目的分析的典型方法
§3.4撰写培训目标
第四章 培训者和培训环境分析
§4.1 培训者分析
§4.2培训者数据收集
§4.3 培训环境分析
§4.4 培训环境数据收集
第五章 设计培训策略
§5.1 培训策略的处方
§5.2 开发培训策略
§5.3 评价培训策略
第六章 开发培训材料
§6.1 培训教学包的组成
§6.2 培训讲义的编写
§6.3 培训活动的开发
第七章 培训的组织与实施
§7.1 传统培训方式
§7.2 新技术培训方式
第八章 培训效果评价
§8.1 培训效果评价概述
§8.2 培训效果评价模型
§8.3 培训效果评价的方案设计
§8.4 培训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8.5 培训效果评价程序
第九章 培训项目案例研讨
§9.1 参与式培训的开发
§9.2 体验式培训的开发
3. 主要参考资料
[1] 迪克和L.凯利著,汪琼等译.《教学系统化设计(第5版翻译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
[2] Peggy A.Ertmer著,汪琼译. 《教学设计案例集(第二版)翻译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
[3] 黄健著.《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
4. 任课教师:鲍贤清
5. 总时数:72学时(4学时/周x18周)
6. 考核方式:撰写培训设计方案
☆ 课程名称: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Online Course)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选修课程,目的是培养研究生掌握有关网络课程的基本知识,设计思想和开发技术。本课程的教学采用理论讲授和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开发,为学生今后从事E-Learning领域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2.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网络课程概述
§1.1网络课程的国内外现状
§1.2网络课程设计师的职业要求
第二章 网络课程的基本理论
§2.1学习理论
§2.2社会学理论
§2.3教学理论
第三章 网络课程的基本理论
§3.1在线教育的学习理论
§3.2在线教育的社会学理论
§3.3在线教育的教学理论
第四章 网络课程的需求分析
§4.1 网络课程的需求分析与决策
§4.2需求分析若干技术举例
§4.3需求分析的步骤
§4.4撰写需求分析报告
第五章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5.1 网络课程的教学结构设计
§5.2 网络课程的教学序列设计和编排
§5.3 网络课程的评价设计
第六章 网络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
§6.1网络课程中教学策略的设计
§6.2行为目标的教学策略
§6.3生成性目标的教学策略
§6.4表现性目标的教学策略
§6.3生成性目标的教学策略
§6.4表现性目标的教学策略
第七章 网络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价
§7.1 在线教学的实施
§7.2 在线教育评价方法
§7.3 网络课程的开发标准:SCORM标准
第八章 网络课程的应用及案例分析
§8.1 网络课程在中小学中的应用及案例
§8.2网络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及案例
§8.3网络课程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及案例
3. 主要参考资料
[1] 莫里森,罗斯,肯普著,严玉萍译,设计有效的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
[2] 黎加厚,Moodle课程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 黎加厚,信息化课程设计—Moodle学习环境的创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加)帕凯特著,鲍贤清译,网络环境中的教学工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任课教师:鲍贤清
5. 总时数:54学时(3X18周)
6. 考核方式:作品
☆ 课程名称: 教育技术项目设计与实践(Educational Technology Project Design and Practice)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育技术项目设计与实践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选修课程,是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策划、设计、组织、实施、评价一个完整教育技术项目的能力。本课程采用项目体验式的教学方式。
2.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教育技术项目概述
1.1 教育技术项目概览
1.2 教育技术项目实践领域
第二章 教育技术项目启动
2
2.1 项目信息的获取
2.2 项目可行性分析
2.3 项目目标的确定
2.4 项目团队的组建
第三章 教育技术项目需求分析
3
3.1 项目需求分析
3.2 项目需求分析的对象与方法
3.3 项目需求分析报告
3.4 项目需求分析案例
第四章 教育技术项目设计
4
4.1 项目设计概述
4.2 项目计划的制定
4.3 项目设计案例
第五章 教育技术项目实施与管理
5
5.1 项目管理范围
5.2 项目进度控制
5.3 项目管理工具
第六章 教育技术项目收尾与评估
6
6.1 项目收尾
6.2 项目评估
3. 主要参考资料
[1] 绩效技术概论,张祖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教学设计案例集(第二版 翻译版),汪琼译,(美)奎因 ,厄特默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卢有杰,王勇译,美国项目管理协会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
4. 任课教师:鲍贤清
5. 总时数:36学时(2X18周)
6. 考核方式:项目研究报告
☆ 课程名称:影视导演基础 (The Directing of TV Program)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电视编导是本专业电视编导与制作方向研究生的必修学位专业课程,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主动关注和了解国内外媒介环境和媒介现象,并掌握电视制作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编导思维和创新意识。通过小班化的理论学习,针对节目内容的小组讨论,基本电视栏目和项目的策划,以及电视作品观摩与制作等学习方式,为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有关电视节目和电教工作的教学、科研、制作等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概述
§1.1 电视的特性
§1.2 电视的功能
§1.3 电视机构的运行和管理
§1.2 电视的功能
§1.3 电视机构的运行和管理
§1.4 当今国内外电视界热点透视
第二章 视觉系统
§2.1固定镜头
§2.2运动镜头
§2.3构图
§2.4色彩与光线
§2.2运动镜头
§2.3构图
§2.4色彩与光线
第三章 听觉系统
§3.1 影视声音导论
§3.2 声音的构成
§3.3 声画蒙太奇
§3.2 声音的构成
§3.3 声画蒙太奇
§3.4 影视声音例说
第四章 蒙太奇
第四章 蒙太奇
§4.1 蒙太奇的定义
§4.2 蒙太奇的类型
§4.3 镜头组接的原则和技巧
§4.2 蒙太奇的类型
§4.3 镜头组接的原则和技巧
§4.4 长镜头理论
§4.5 作品例说
第五章 电视节目类型(1)
§5.1 电视新闻资讯节目
§5.2 电视谈话节目
§5.3 生活服务类节目
§5.4 纪录片与专题片
§5.2 电视谈话节目
§5.3 生活服务类节目
§5.4 纪录片与专题片
第六章 电视节目类型(2)
§6.1 电视文艺
§6.2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
§6.3 栏目剧与电视剧
§6.4 电视电影
§6.2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
§6.3 栏目剧与电视剧
§6.4 电视电影
§6.5 广告与特别节目
第七章 电视文案写作
§7.1 解说词写作
§7.2 剧本的写作
§7.3 分镜头本写作
§7.4 策划案写作
§7.2 剧本的写作
§7.3 分镜头本写作
§7.4 策划案写作
§7.5 电视新闻稿写作
第八章 借鉴与创新:编导思维训练
§8.1 训练1:综艺节目的外拍小片设计
§8.2 训练2:外景采访模拟训练
§8.3 训练3:演播室现场导演模拟训练
§8.4 训练4:DV短片创意
§8.2 训练2:外景采访模拟训练
§8.3 训练3:演播室现场导演模拟训练
§8.4 训练4:DV短片创意
§8.5 训练5:企业与单位宣传片创意
第九章 头脑风暴:栏目策划会
§9.1 栏目定位
§9.2 目标受众
§9.3 内容与环节设计
§9.4 互动方式与行业竞争力分析
§9.2 目标受众
§9.3 内容与环节设计
§9.4 互动方式与行业竞争力分析
第十章 电视观众心理研究
§10.1 儿童化的观众
§10.2 悬念
§10.3 情感共鸣与替代性满足
§10.2 悬念
§10.3 情感共鸣与替代性满足
(三)主要参考资料
[1]《电视摄像》,任金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2]《影视导演基础》,王心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电视观众心理学》,金维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电视节目类型学》,徐舫州、徐帆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电视节目策划学》,胡智锋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电视策划新论》,任金州主编,程鹤麟、张绍刚 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7]《电视片写作》,宋家玲,张宗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
[8]近两年的杂志:《电视研究》(北京),《现代传播》(北京)
(四)任课教师:许迪声
(五)总时数:72学时(4学时/周x18周)
(六)考核方式:论文与电视短片作品
☆ 课程名称:纪录片创作 (Directing the Documentary )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纪录片创作是本专业电视编导与制作方向研究生的必修学位专业课程,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电视纪录片制作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纪录片的创作技能。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电视纪录片作品观摩、分析与制作等学习活动,为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有关电视纪录片制作和影视工作的教学、科研、制作等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
一、从电影母体到电视节目
二、艺术形式——内涵与外延
三、各种艺术派别类型及形式:
四、影像本性与社会功能
第二章 纪录片学派及创作方法演变
一、从原始电影到《北方的纳努克》
二、苏联“电影眼睛”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三、形象化文献——纪录电影三巨匠
四、我国影视纪实艺术风格的演变
第三章 纪录片的艺术特性
一、关于“照相本性论”与“形象本性论”
二、“形象本性论”与辩证法
三、纪实本性与政论性
四、纪实本性与真实性
五、纪实本性与文献性
第四章 纪录片的审美特性
一、审美功能与审美特性
二、自然化——大巧若拙
三、和谐美——艺术同化
四、意境美——揭示技巧
五、丑内容的审美处理
第五章 选题策划与采访(上)
一、创作前的准备
二、选题策划——题材 责任 兴趣
三、选题策划——内容 方法 样式
第六章 选题策划与采访(下)
创作——形象思维与故事性
第七章 采访与拍摄
一、采访
二、采访方法与作品风格
三、采访与创作主体意识
四、拍摄中的主观干预
五、重现于真实再现
第八章 摄影造型(上)
一、光学镜头物理特性与艺术功能
二、视听时空——摄影构图之一
三、景别——摄影构图之二
四、角度——摄影构图之三
第九章 摄影造型(中)
一、画面内容结构——摄影构图之四
二、光线与摄影——摄影构图之五
三、色彩、影调、线条——摄影构图之六
第十章 摄影造型(下)
一、运动与造型——摄影构图之七
二、方法、时机与摄影猎奇
第十一章 采访与录音
一、 录音——纪录片前期创作的“半边天”
二、 访谈与现场声——有闻必录
第十二章 纪录片剪辑艺术(上)
一、影视特有的画面组接艺术
二、 叙事型组接
三、表现型组接
第十三章 纪录片剪辑艺术(下)
一、多景别全景深长画面
二、画面组接依据与接点选择
三、画面组接与作品节奏
第十四章 解说词创作
一、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以“不完整”取胜
二、解说词的多样性
三、从腹稿到剪辑
第十五章 纪录片的音乐创作及后期合成
一、音乐与纪录片
二、主题歌式音乐
三、音乐片段的创作与选择
四、音乐的以多胜少
五、音乐创作与编辑技巧
六、后期制作与声音合成
第十六章 纪录片的摄制流程与市场运作
(三)主要参考资料
[1]《纪录片创作》 朱景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电视纪录片论语》 高峰,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3]《中外纪录片比较》 张雅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任课教师:高宏明
(五)总时数:72学时(4学时/周x18周)
(六)考核方式:论文与电视纪录片作品
☆ 课程名称: 影视人类学 (Visual Anthropology)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影视人类学”是本专业电视编导与制作方向,特别是纪录片研究与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门必修学位专业课程。教学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关注人类发展、生存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等方面在纪录片和微视频创作方面的人文性;理解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在研究人类学方面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撑握自然语言和电影语言在影视人类学中的表述方法;学会识别具有人类学特征的影视题材并能够用电视手段呈现出来。为学生今后从事电视纪录片创作开拓宽泛的知识面,奠定一个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定义
悖论与尴尬:定义的缺席——光荣与实绩——摄影术、现代人类学与人类学电影渊源——电影与田野工作——视觉人类学——嬗替:摄影学与人类学。
第二节 特质
背景回溯——当代科技革命与思想史研究革命——地理大发现、航海术、东方热、美洲热、异域情调与人类学、民俗志研究的关系——当代原始部落与“活化石”——文化相对论学派——录音、录像术与“文化救险”——紧迫性、功利性与早期资料片——重要特质:一、帮助观察,有利于分析及可重复性地为文化研究提供了可贵的助力;二、富有直观性与感染力,有巨大的认识价值,可以作为辅助研究作出结论,使理论的阐释更加有力;三、无可比拟的传播性和普及性;四、广泛的适应性及应用性。
第三节 概说
人类学电影与“文化电影”——人类学与电影术——主观与客观——表现与阐释——忠于理论还是忠于观察——摄影机与人——人类学与美学的不同要求——融入对象——画面与画外音的比例调适——全方位:在社会——文化互动背景下对对象的理解——挑战“常识”、忠于事实与剪辑——人类学电影:人类学+电影?
第四节 人类学的真实和电影的真实
“最好的”或是“最真实的”——剪辑与真实的关系——人类学的真——电影的真实与美学的真实——视觉的语法和文字的语法——文字的传统优势——理论与技术——是理论还是手段:我们要求人类学的文化志如小说和诗歌吗?——语言的力量与形象的力量——笔和摄像机的不同。
第二章 简史
第五节 发展的契机和脉络
人类学电影发展的三阶段——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摄像机阶段——局限与困难。
第六节 历史巡礼
滥觞期——罗伯特 佛拉哈迪——前驱与悖论:艺术的真实与人类学的真实——“文化电影”;一切影视作品都是文化的——影视作品与民族性——与大学、博物馆合作——普及人类学教育的影视作品——中欧和东欧的人类学影视作品——南美洲的人类学影视作品。
第七节 与故事片的关系
文献片——虚构片——文献传奇片——热带娱乐片——人类学故事电影——作为文化文献的故事片。
第八节 后期发展及成熟阶段
玛格丽特 密德——哈佛学派——与应用人类学结盟——前苏联与东欧、德国、南美、英法、澳大利亚以及亚洲(中国)的人类学影视作品。
第三章 新的综合:人类学与电影的互动
第九节 人类学理论的深入
60年代的人类学危机——反思与再生——对人类学道德观的重新审视——文化志的危机——新的人类学革命与对文化“本文”的意义的发掘——“话语”与结构主义——阐释与符号学——“深度描写”与“地方性知识”。
第十节 人类学理论的直观化:图解人类学理论
释“深度描写”——文化的层次——符号的交通——释与误释——“所指”与“能指”——“社会公认的文化密码”——对“社会公认的文化密码”的破译——文化符号的多重组合——认知人类学——民族语义学。
第十一节 相辅相成: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
互相砥砺——文化的可视性——人与机器的矛盾——捷径:破译语言与文化认知的关系——控制性诱导和本民族文化的命名系统——新功能主义与符号交通——叙述的时间观——有没有“纯叙述”——展现还是证明。
第十二节 etic和emic:内部描写与外部描写之争
本族人与外来者——文化保护?——“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主观与客观——什么是“科学性”——emic和etic各自的局限性——全球化与地方性的矛盾——功利与非功利性——妥协与文化调适:当地的助手与批评家——描写到底有没有标准?
第十三节 玛格丽特.密德与现代人类学和人类学电影
萨摩亚悬案——玛格丽特.密德与弗莱曼的争议——玛格丽特.密德与美国当代人类学的发展——玛格丽特.密德对人类学电影的贡献。
第十四节 人类学电影与改写文化志
回溯人类学危机——影视人类学的异军突起——人类学者应学会新的技术——客观性与选择性——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用谁的语言写文化志——译析文化持有者头脑中的“文化地图”——融会与超然:入乎其内而能出乎其外——双刃剑:领会工具的意义。
第四章 理论守则
第十五节 伦理观
对“非我族类”的文化阐释——下意识和无意识中的我族中心主义——利益冲突时怎么办?——和信息提供者的关系——对所研究区域的伦理责任——拍前、摄后与剪辑。
第十六节 文化解观
文化调查与文化传承——文化模式与对细节的重视——人类学与心理学——日常生活中的人类学——见微知著:通过视觉形象进行文化调查。
第十七节 文化调查
文化调查与文化阐释——用视觉的方法深度描写——潜意识、下意识与有意识地观察——寻找富有文化意蕴的符号——让环境说话:家庭装饰泄露出来的民族性、宗教性、修养与民族趣味——见微知著,通过细节寻找文化认同模式——视觉文化调查的方法论和启示意义。
第十八节 影视视觉潜力的探索
想象的潜力与视觉的潜力——视觉挖掘的意义——作为分析的工具的视觉形象——媒介的方法学意义——视觉中的真实与本质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与人类学的真实——真实与选择——相对真实与绝对真实——真实与浓缩——真实与表现——“whole bodies, whole people, whole acts”。
第十九节 双向合作的意蕴
发掘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再思考:人类学如何同影视合作——画面如何体现理论。
第二十节 矛盾:视觉与抽象的悖论
不能无限夸大影视的作用——缜密地研究与文字的力量——互补:具象与抽象——小标题与画外音。
第五章 影视作品与人类学家眼中的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
第二十一节 电影、电视与田野工作
深度描写与深度理解——综合性研究的趋向——对异己文化的新鲜感与对其熟悉程度成反比:对己感知的东西视而不见——作为工具的影视作品的作用:参照系——科技革新带动了研究方法的革命。
第二十二节 视觉资料的分析与社会事件的互动
非语言性社会行为的研究——即时性、保真性、全面性与临场感——定量、定性的分析研究——常识与观察的悖论性结果——观察时下意识的选择性——影像设备的客观性及其优势——W 尤金 史密斯的摄影报告——应用摄影进行社区研究——后期工作的深度阐释。
第二十三节 影视摄影与实地访谈
电影、电视和图片的信息性和可重复性——图片的跨文化认知意义——影视访谈:保存资料和纠正记忆——追踪采访——图像导入的友谊媒介作用——纠正预设——一访、二访与三访——摄影采访和影像阅读——地方性知识的获求。
第二十四节 对应性策略:视觉的间接性优势
与信息提供者的互动——笔记与摄影对访谈者的影响——语言访谈与摄影访谈的各自利弊——摄影:现实主义的重构——引发被访者的参与感和自豪感——变被访者为合作者或同路人——图像的使用使人类学者重获了笔记的自由——图像访谈由单声部变多声部,变etic为emic,改问询法与互动法——唤起被访者的原始记忆,融情于境。
第六章 人类学电影、电视与人类学研究
第二十五节 研究类电影、电视
研究类影视作品、人类学影视作品、讲演式影视作品——对视觉的偏见——人类学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冲突——人类学影片和文化纪录片——人类学电影与行为科学研究——对文化事件的新的理解和阐释——emic电影。
第二十六节 寻找文化模式和文化意蕴
露丝 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观——比较性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必要——跨学科:创造性和艺术性的研究方法——互补与双向认知。
第二十七节 通过电影、电视重塑文化
媒体重塑文化的愿望——导演与阐释——社会行为的诠释与重构——西化与对非西方原始文化的拯救——社会变迁与文化同化的重演——美学的真实还是风俗的真实?——被动还是主动:影视设备的功能:——视界;机器人。
第二十八节 深层描写的民俗翻版:故事片与民族性研究
作为文献的故事片——人类学对故事片的研究——故事片的虚构性、集中性与主观性——故事片潜意识中展示的文化模式——故事片与流行文化——影视内容和文化模式——战后关于故事片的文化人类学研究——遥距性审视:跨文化的故事片研究——故事片与主流文化的关系。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美)保罗·霍金斯主编,王筑生、杨慧等译,影视人类学原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美)詹姆斯·皮科克著,王丽华译,人类学透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邓启耀主编,视觉表达2002,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 王海龙著,人类学电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四)任课教师:高宏明
(五)总时数:72学时(4学时/周x18周)
(六)考核方式:论文与电视作品
☆ 课程名称:数字电视系统 (The System of Digital TV)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数字电视系统”是本专业电视编导与制作方向研究生的必修学位专业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懂得数字电视的基本原理;理解数码摄像机等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撑握多种数字视频格式的转换方法;学会网上视频传输的流媒体技术;了解数字广播电视和高清电视的各种制式。为学生今后从事电视制作工作开拓一个宽泛的知识面,奠定一个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数字电视信号的产生
§1.1 电视信号的取样
§1.2 电视信号的量化
§1.3 电视信号的编码
§1.4 演播室数字电视信号标准
第二章 数字电视信号的压缩
§2.1预测编码
§2.2变换编码
§2.3统计编码
§2.4视频压缩标准
§2.5数字信号传输码流的测量
第三章 数字电视信号的误码控制
§3.1 里德-索洛蒙纠错编码
§3.2 卷积码的纠错编码
§3.3 扰码与交织
第四章 数字电视节目制作系统
§4.1 数码摄像机
§4.2 视频切换与特技
§4.3 非线性编辑
§4.1 数字设备的调试
第五章 数字视频格式与转换
§5.1数字视频格式综述
§5.2 MPEG2与DVD
§5.3 MPEG4与DivX
§5.4 DVD与DivX格式转化的实践
§5.5字母与字母软件的使用
第六章 流媒体
§6.1 流媒体技术综述
§6.2 流媒体文件的产生
§6.3 视频服务器的设置
§6.4 建立一个网络视频播放系统
第七章 数字电视广播系统
§7.1 数字电视调制技术
§7.2 卫星电视广播系统
§7.2 卫星电视广播系统
§7.3 有线电视广播系统
§7.4 地面电视广播系统
§7.5 一个小型数字电视系统的调试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陈惠芹编著,数字电视编辑技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 刘大会,数字电视实用技术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姜秀华 张永辉等 ,数字电视原理与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四)任课教师:陈卫超
(五)总时数:72学时(4学时/周x18周)
(六)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 课程名称: 影视文化与微视频研究 (The Culture of TV and Film)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影视文化是本专业电视编导与制作方向研究生的选秀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并了解影视现象,掌握媒介文化的相关理论,初步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影视文化现象及相关理论,研究适用于网络传播的微视频研究。通过专题讲座、观点辩论、论题陈述、圆桌会议、项目研究等学习方式,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理论武器和广阔的影视视野,使之毕业后能尽快的熟悉媒介环境,并接轨当今影视媒介的发展步伐。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概述
§1.1 什么是文化?
§1.2 什么是影视文化?
§1.3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影视文化
§1.2 什么是影视文化?
§1.3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影视文化
第二章 电视审美文化(1)
§2.1 现实主义影视作品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
§2.2 电视选秀热留给我们的思考
§2.3 DV:非职业影像运动
§2.2 电视选秀热留给我们的思考
§2.3 DV:非职业影像运动
第三章 电视审美文化(2)
§3.1 省级卫视的形象塑造
§3.2 频道定位
§3.3 电视品牌的特征及创建
§3.2 频道定位
§3.3 电视品牌的特征及创建
第四章 主旋律与大众化
§4.1 媒介、大众、文化
§4.2 历史正剧与戏说剧
§4.2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文化取向
§4.2 历史正剧与戏说剧
§4.2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文化取向
§4.3 家庭伦理剧与情境喜剧
第五章 消费主义与青春偶像剧
§5.1 消费主义概述
§5.2 青春偶像剧中消费主义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5.3 中日韩青春偶像剧概述
§5.4 中日韩青春偶像剧的消费主义倾向比较
§5.2 青春偶像剧中消费主义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5.3 中日韩青春偶像剧概述
§5.4 中日韩青春偶像剧的消费主义倾向比较
第六章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电影
§6.1 后现代主义概述
§6.2 欧洲后现代主义电影概况
§6.3 中国当代电影发展背景
§6.4 中国当代电影的后现代方式表达
§6.2 欧洲后现代主义电影概况
§6.3 中国当代电影发展背景
§6.4 中国当代电影的后现代方式表达
第七章 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电影电视
§7.1 女性主义理论概述
§7.2 在哲学和政治层面上的女性主义
§7.3 对媒介实践的女性主义解读
§7.4 作品举隅:《激情燃烧的岁月》、《钢琴课》
§7.2 在哲学和政治层面上的女性主义
§7.3 对媒介实践的女性主义解读
§7.4 作品举隅:《激情燃烧的岁月》、《钢琴课》
第八章 叙事学与电视节目策划
§8.1 叙事学的基本分析类型
§8.2 叙事范式
§8.3 策划: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
§8.4 21世纪:电视的叙事时代
§8.2 叙事范式
§8.3 策划: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
§8.4 21世纪:电视的叙事时代
第九章 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电影
§7.1 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和范式
§7.2 学校教育技术研究常用方法
§7.3 e-Learning学习社区研究的常用方法
§7.4 教育技术研究实践
§7.2 学校教育技术研究常用方法
§7.3 e-Learning学习社区研究的常用方法
§7.4 教育技术研究实践
第十章 心理学与电影电视
§10.1 心理学概述
§10.2 精神分析法与希区柯克电影
§10.3 群体心理学与电视选秀节目
§10.2 精神分析法与希区柯克电影
§10.3 群体心理学与电视选秀节目
第十一章 电视的政治效用
§11.1 电视创造新的政治环境
§11.2 电视:新的政治权力手段
§11.3 政治家的电视姿态
§11.4 电视与政治的关系
§11.2 电视:新的政治权力手段
§11.3 政治家的电视姿态
§11.4 电视与政治的关系
第十二章 电视的经济功能
§12.1广告心态
§12.2 畅销偶像
§12.3 商品竞争
§12.4 货币投票
§12.2 畅销偶像
§12.3 商品竞争
§12.4 货币投票
第十三章 影视文化热点(1) :数字电视与新媒体
§13.1 数字电视
§13.2 IPTV
§13.3 手机电视
§13.4 楼宇电视与车载电视
§13.2 IPTV
§13.3 手机电视
§13.4 楼宇电视与车载电视
第十四章 影视文化热点(2):动画时代的到来
§14.1消逝的童年
§14.2 从二维到三维
§14.3 动画:从儿童到成人
§14.2 从二维到三维
§14.3 动画:从儿童到成人
§14.3 动画:影视经济的最新增长点
第十五章 影视文化热点(3) :购物频道
§15.1中国购物频道概观
§15.2 台湾购物频道概观
§15.3 电视推销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15.4 举隅:东方CJ
§15.2 台湾购物频道概观
§15.3 电视推销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15.4 举隅:东方CJ
第十六章 影视文化热点(4):影像中的城市文化
§16.1城市构型:景观、人、文化、精神
§16.2 当代都市爱情片中的城市构型
§16.3 举隅1:上海
§16.4 举隅2:香港
§16.2 当代都市爱情片中的城市构型
§16.3 举隅1:上海
§16.4 举隅2:香港
第十七章 传媒教育
§17.1传媒教育的内容
§17.2 传媒教育的实践
§17.3 中国大陆及港台传媒教育现状
§17.4 英国传媒教育现状
§17.2 传媒教育的实践
§17.3 中国大陆及港台传媒教育现状
§17.4 英国传媒教育现状
(三)主要参考资料
[1]《全能语言的文化时代》,崔文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美〕劳拉·斯·蒙福德,林鹤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3]《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李岩,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电影批评》,戴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电视审美文化论》,胡智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6]《理解大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7]近两年的杂志:《现代传播》(北京),《南方电视学刊》(广州)
(四)任课教师:许迪声
(五)总时数:72学时(4学时/周x18周)
(六)考核方式:撰写论文
☆ 课程名称:绩效技术 (Performance Technology)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绩效技术是本专业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程,绩效技术是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绩效技术的研究范畴、绩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绩效与培训的关系,以及绩效技术的研究热点: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学会设计面向绩效的学习。教学通过小组研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学习方式,注重加强学生的研究和实践能力。
2.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绩效技术的国内外发展
§1.1绩效技术发展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贡献
§1.2美国绩效技术研究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1.3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对绩效技术的认识和研究现状分析
§1.4绩效技术在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及策略探讨
第二章 相关重要概念
§2.1 对于“绩效”的解析
§2.2 对于“绩效技术”的理解与认识
§2.3 对“技术”的理解与认识
§2.4 绩效技术的演进与主要理论基础
§2.5 人类绩效系统基本框架
第四章 绩效分析
§3.1绩效分析概述
§3.2 关于绩效目标的研究
§3.3 绩效分析的工作模型
§3.4 绩效技术的基本原则探析
第四章 干预措施
§4.1 干预措施的概念
§4.2 知识与技能原因的对策
§4.3 组织环境原因的对策
第五章 绩效反馈与支持
§5.1 绩效反馈
§5.2 绩效支持系统
§5.3 工作帮助
第六章 改进绩效的认知方法
§6.1 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6.2 不良绩效的认知原因分析
§6.3 改进绩效的认知方法
第七章 绩效技术与培训
§7.1 关注培训与关注绩效的转变
§7.2 绩效导向教学的设计与开发
§7.3 面向绩效的培训方式
第八章 知识管理
§8.1 信息社会中知识管理的问题
§8.2 组织知识管理
§8.3 个人知识管理
§8.4 知识管理与数字化学习
§2.1 知识管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第九章 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
§9.1 组织学习的概念
§9.2 组织学习的类型和环节
§9.3 阿吉里斯的组织学习理论
第十章 绩效技术的应用
§10.1 E-learning的技术发展
§10.2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
3.主要参考资料
[1] 张祖忻主编.《绩效技术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3] 迪克和L.凯利著,汪琼等译.《教学系统化设计(第5版翻译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
4. 任课教师:孟琦
5. 总时数:72学时(4学时/周x18周)
6. 考核方式:论文
☆ 课程名称:移动学习系统 (Mobile Learning System)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移动学习”既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前沿之一,也是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方向之一。本课程要求学习者了解移动学习的发展趋势;掌握开源移动操作系统安卓(Android)系统应用开发的基本工具和相关技术;能够设计基于Android系统的学习软件或微课程。为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有关移动学习系统设计和产品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2.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移动学习系统概述
§1.1 移动学习及其发展趋势
§1.2 移动学习设备概述
§1.3 Android系统简介
第二章 构建Android开发环境
§2.1 系统要求
§2.2 JDK、Eclipse和Android SDK安装
§2.3 Android模拟器
第三章 Android应用程序架构
§3.1 Hello World程序分析
§3.2 Android体系结构
§3.3 Android应用程序组件
第四章用户界面的建立
§4.1 Activity的配置
§4.2 View视图组件的使用
§4.3 Layout布局组件的使用
§4.4 Widget组件的使用
§4.5 Menu菜单组件的使用
§4.6 Dialog对话框组件的使用
§4.7 Toast和Notification的使用
第五章应用程序之间的通讯
§5.1 Intent和Activity
§5.2 接收和发送广播
第六章多媒体技术
§6.1 图形处理
§6.2 音频处理
§6.3 视频处理
第七章网络技术
§7.1 可装载网络数据的组件
§7.2 WebView组件
§7.3 WebService调用
第八章综合案例:学习软件设计
§8.1 项目概述
§8.2学习软件的详细设计
§8.3学习软件的实现要点
第九章项目实践:微课程设计
§9.1微课程概述
§9.2微课程的详细设计
§9.3微课程的实现要点
3. 主要参考资料
[1]《Android开发应用从入门到精通》,朱桂英,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2]《Android/Ophone开发完全讲义》,李宁,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0。
[3]《Beginning Andro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Wei-Meng Lee,Wiley Publishing,Inc,2011。
4. 任课教师:吴涛
5.总时数:72学时(4学时/周x18周)
6.考核方式:基本理论考试+实践项目(作品)
☆ 课程名称:影视类型研究 (The study of Genre Film)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影视类型研究是本专业电视编导与制作方向研究生的选修学位专业课程,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掌握和了解电影及电视的基本类型,把握各类型的基础理论特和基本特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影视类型创作技巧和创新意识。主要通过小班化的理论学习,针对影视类型特征的的小组讨论,影视类型栏目和项目的策划,以及电影类型片观摩与剧本创作等学习方式,为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有关影视编导及电教工作的教学、科研、制作等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电影类型学概要
§1.1 类型电影的形成和美学观念
§1.2 类型电影的概念与研究视角
§1.3 类型电影的特征
§1.4 类型电影与当代神话
第二章 西部片研究
§2.1西部片简史
§2.2西部片的模式构成
§2.2西部片的模式构成
§2.3西部片经典作品分析:《关山飞渡》
第三章 悬疑片研究
§3.1 悬疑片概说
§3.2 悬疑片的形成元素
§3.3 悬疑片中的悬念
§3.2 悬疑片的形成元素
§3.3 悬疑片中的悬念
§3.4 悬疑片经典作品赏析:《精神病患者》
第四章 恐怖片研究
第四章 恐怖片研究
§4.1 恐怖片简史
§4.2 恐怖片的形态构成
§4.3 恐怖片的反文化立场与心理分析
§4.2 恐怖片的形态构成
§4.3 恐怖片的反文化立场与心理分析
§4.4 经典作品赏析:《闪灵》
第五章 爱情片研究
§5.1 爱情片模式构成与文学源流
§5.2 爱情片简史
§5.3 经典作品分析:《风月俏佳人》
§5.2 爱情片简史
§5.3 经典作品分析:《风月俏佳人》
第六章 侦探片研究
§6.1 侦探推理片概说
§6.2 侦探片的基本信念和模式构成
§6.3 悬念在侦探片中
§6.4 经典作品赏析:《尼罗河上的惨案》
§6.2 侦探片的基本信念和模式构成
§6.3 悬念在侦探片中
§6.4 经典作品赏析:《尼罗河上的惨案》
第七章 黑色电影
§7.1 黑色电影:风格还是类型
§7.2 黑色电影的发展源流
§7.3 黑色电影与幽暗意识
§7.4 经典作品赏析:《七宗罪》
§7.2 黑色电影的发展源流
§7.3 黑色电影与幽暗意识
§7.4 经典作品赏析:《七宗罪》
第八章 强盗片研究
§8.1 强盗片的概念与模式构成
§8.2 强盗片简史
§8.3 经典作品分析:《美国往事》
§8.2 强盗片简史
§8.3 经典作品分析:《美国往事》
第九章 警匪片研究
§9.1 警匪片与强盗片模式的关系
§9.2 警匪片简史
§9.3 与动作相关的重要形式:杂耍蒙太奇
§9.4 经典作品赏析:《英雄本色》
§9.2 警匪片简史
§9.3 与动作相关的重要形式:杂耍蒙太奇
§9.4 经典作品赏析:《英雄本色》
第十章 动作片及武侠片研究
§10.1 动作片的类型特征
§10.2 动作片类型的内部划分
§10.3 中国武侠片对动作片体系的发展与贡献
§10.2 动作片类型的内部划分
§10.3 中国武侠片对动作片体系的发展与贡献
§10.4经典作品赏析:《卧虎藏龙》
第十一章 灾难片研究
§11.1 灾难片的类型模式
§11.2 经典作品赏析:《2012》
§11.2 经典作品赏析:《2012》
第十二章 科幻片研究
§12.1 科幻片简史
§12.2 科幻片的形式特征
§12.3 经典作品赏析:《星球大战》
§12.2 科幻片的形式特征
§12.3 经典作品赏析:《星球大战》
第十三章 喜剧片研究
§13.1 喜剧片的纷杂定义
§13.2 喜剧片的基本精神
§13.3 喜剧无模式
§13.4 经典作品赏析:《小鬼当家》
§13.2 喜剧片的基本精神
§13.3 喜剧无模式
§13.4 经典作品赏析:《小鬼当家》
第十四章 歌舞片研究
§14.1 音乐歌舞片的类型特征
§14.2 音乐歌舞片简史
§14.3 音乐歌舞片的核心:形式美感
§14.4 经典作品赏析:《雨中曲》
§14.2 音乐歌舞片简史
§14.3 音乐歌舞片的核心:形式美感
§14.4 经典作品赏析:《雨中曲》
第十五章 家庭伦理片研究
§15.1 家庭伦理片的形成与类型划分
§15.2 家庭伦理片模式特征
§15.3 经典作品赏析:《一次别离》
§15.2 家庭伦理片模式特征
§15.3 经典作品赏析:《一次别离》
(三)主要参考资料
[1]《类型电影教程》,郝建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美国电影研究》,蔡卫、游飞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3]《好莱坞类型电影》,(美)托马斯·沙茨著,冯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郑树森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电视节目类型学》,徐舫州、徐帆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近两年的杂志:《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现代传播》(北京)
(四)任课教师:汪献平
(五)总时数:54学时(3学时/周x18周)
(六)考核方式:论文或类型片剧本创作
☆ 课程名称:影视批评 (Film Critique )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影视批评是本专业电视编导与制作方向研究生的必修学位专业课程,在进入具体的文本分析之前,先简洁而概要的介绍这一种批评理论的大致情况,比如批评对象、理论来源、主要内容等等,然后再进入到对具体电影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这样学生可以非常细致的了解怎样进行电影批评。为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有关电视节目和电教工作的教学、科研、制作等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电影的视听语言与叙事分析:《小鞋子》
1、 电影语言与叙事组合段理论
2、 伊朗电影与《小鞋子》的叙事结构
3、 叙事·表意·修辞
1、 电影语言与叙事组合段理论
2、 伊朗电影与《小鞋子》的叙事结构
3、 叙事·表意·修辞
第二章 电影作者论与文本细读:《蓝色》
1、“电影作者论”及其矛盾
2、电影作者:基耶斯洛夫斯基
3、 《蓝色》:主题与色彩
4、 生命与死亡的变奏
1、“电影作者论”及其矛盾
2、电影作者:基耶斯洛夫斯基
3、 《蓝色》:主题与色彩
4、 生命与死亡的变奏
第三章 叙事学理论与世俗神话:《第五元素》
1、叙事学的基本分析类型
2、 叙事范式与批评实践
3、类型的变奏与类型的意义
第四章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与银幕之梦:《香草天空》
1、 梦·释梦与电影
2、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电影理论
3、 《香草天空》与梦的套层结构
4、男性的噩梦与成长故事
第五章 精神分析的视野与现代人的自我寓言:《情书》
1、 “镜像”理论与第二电影符号学
2、 爱情故事或自我寓言
3、记忆的葬埋与钩沉
4、 结局与结语
第六章 意识形态批语:《阿甘正传》
1、 意识形态·政治·社会
2、《阿甘正传》:成功而及时的神话
3、重写的历史与讲述神话的年代
第七章 第三世界寓言与荒诞诗行:《黑夜》
1、“第三世界理论”的前提
2、《黑板》的寓言
3、寓言的寓言
第八章 影片分析举隅Ⅰ:《人·鬼·精》
1、 女性的主题
2、 自抉与缺失
3、 拯救的出演与失落
第九章 影片分析举隅Ⅱ:《霸王别姬》
1、 历史写作
2、 男人、女人与人生故事
3、 暴力迷宫
(三)主要参考资料
[1]《影视批评》,戴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
[2]《影视导演基础》,王心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电视观众心理学》,金维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中国电影的传统与创新》,周斌, 复旦大学出版社
[5] 近两年的杂志:《当代电影》(北京),《电影艺术》(北京)
(四)任课教师:林国淑
(五)总时数:72学时(4学时/周x18周)
(六)考核方式:论文与电视短片作品
☆ 课程名称:微视频创作 ( Making Micro-video)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微视频创作是本专业影视编导与制作方向研究生的必修学位专业课程,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微视频制作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微电影创作技能。通过理论学习与微视频作品观摩,训练微剧本创作、拍摄等学习活动,为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有关微视频创作和影视工作的教学、科研、制作等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微视频的范畴与属性
一、从电影时代到“微”时代
二、微视频的内涵与外延
三、微视频的类型及形式:
四、影像本性与社会功能
第二章 纪微视频的艺术特性和审美特性
一、审美功能与审美特性
二、时尚型与流行性
三、传播媒介与文化传播特性
第三章 选题策划
一、创作前的准备
二、选题策划——题材 责任 兴趣
三、选题策划——内容 方法 样式
四、创作————形象思维与故事性
第四章 微电影剧本写作(一)
一、主题-人物-构成人物-创作人物
二、结尾与开端——建置
三、段落——情节点
第五章 微电影剧本写作(二)
一、场面
二、改编-剧本的形成——构筑剧本
三、合作-剧本写完之后
第五章 摄影
一、摄影构图之景别、角度等
二、摄影构图之色彩、影调、线条等
三、摄影构图之运动与造型
四、摄影构图之方法、时机
第六章 微视频之剪辑艺术
一、影视特有的画面组接艺术
二、叙事型组接
三、表现型组接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影视美学》 彭吉象 北京大学出版社
[2]《电视纪录片论语》 高峰,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3]《中外纪录片比较》 张雅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美)悉德·菲尔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四)任课教师:林国淑
(五)总时数:54学时(3学时/周x18周)
(六)考核方式:微视频剧本与作品
课程名称:当代电影分析 (Analyzing Contemporary Film)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当代电影分析是本专业影视编导与制作方向研究生的必修学位专业课程,本课程系统的阐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地区重要的电影理论分析流派,对结构主义文本分析、叙事学分析、精神分析等理论内容及产生的影响作了完整的分析和评介,颇为完整地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电影思潮与电影分析的发展轨迹,为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有关微视频创作和影视工作的教学、科研、制作等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影片分析的定义
一、分析及其他类型的影片论述
二、分析手段的多样化
三、结论:影片分析的定义
第二章 影片分析的工具与技巧
一、影片与后设影片——影片文本的非即时性
二、描述性工具
三、引述性工具
四、资料性工具
第三章 文本分析
一、文本分析与结构主义
二、影片文本
三、影片符码分析
四、完尽的分析与无尽的分析
第四章 电影叙事分析
一、主题分析与内容分析
二、叙事分析与影片分析
三、陈述活动问题研究
第五章 精神分析理论与影片分析
一、为什么援用精神分析理论?
二、有关精神分析的几点暧昧性
三、精神分析与文本型
第六章 电影分析与电影史
一、内在结构分析与历史现象分析
二、一篇分析的时效性
第七章 分析的目标
一、电影分析:电影理论的亲密伙伴
二、风格与诗学分析
三、揭示意识形态的电影分析
四、分析的愉悦
五、电影分析作为学习的方式
(三)主要参考资料
[1]《当代电影分析》(法)雅克奥蒙 米歇尔 马利 焦雄屏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2]《电影讲稿》 徐葆耕 北京大学出版社
[3] 《影视美学》彭吉象 北京大学出版社
【4】《外国电影发展史》黄文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任课教师:林国淑
(五)总时数:54学时(3学时/周x18周)
(六)考核方式:具体文本分析与论文
培养计划表(1)
院(系 所)
|
数理学院
|
学 科、
专 业
|
教育技术学
|
|||||||||||||
研 究
方 向
|
1.网络技术与开发
|
|||||||||||||||
课程类别
|
课 程
名 称
|
学
分
|
周学时
|
总
学
时
|
各学期教学周时数
|
任课教师
|
考核方式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必
修
课
程
|
学
位
公
共
课
|
第一外国语
|
2
|
4
|
216
|
6
|
6
|
|
|
|
|
公共课
|
考试
|
|||
科学技术哲学
|
2
|
2
|
54
|
3
|
|
|
|
|
|
公共课
|
考试
|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2
|
54
|
|
3
|
|
|
|
|
公共课
|
考试
|
|||||
学位基础课
|
教育技术学原理
|
3
|
4
|
72
|
4
|
|
|
|
|
|
黎加厚
|
考试
|
||||
Web编程基础
|
3
|
4
|
72
|
|
4
|
|
|
|
|
季隽
|
考试
|
|||||
教育统计学
|
3
|
4
|
72
|
|
|
4
|
|
|
|
贺真真
|
考试
|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3
|
4
|
72
|
|
4
|
|
|
|
|
孟 琦
|
考试
|
|||||
学位专业课
|
信息化教学设计Ⅱ
|
3
|
4
|
72
|
|
|
|
4
|
|
|
黎加厚
|
考试
|
||||
高级程序设计与教育软件开发
|
3
|
4
|
72
|
4
|
|
|
|
|
|
吴涛
|
考试
|
|||||
专业外语
|
2
|
3
|
54
|
|
|
|
3
|
|
|
导师
|
考试
|
|||||
选
修
课
程
|
英语口语
|
2
|
4
|
72
|
|
|
|
|
|
|
公共选修
|
考试
|
||||
计算机基础
|
2
|
4
|
72
|
|
|
|
|
|
|
公共选修
|
考试
|
|||||
开源软件应用与开发
|
2
|
4
|
72
|
|
|
4
|
|
|
|
施智勇
|
考查
|
|||||
移动学习系统
|
2
|
4
|
72
|
|
|
4
|
|
|
|
吴涛
|
考查
|
|||||
专业Web高级编程
|
2
|
4
|
72
|
|
|
4
|
|
|
|
季隽
|
考查
|
|||||
数据库应用技术
|
2
|
4
|
72
|
|
4
|
|
|
|
|
季隽
|
考查
|
|||||
Cisco网络管理
|
2
|
4
|
72
|
|
|
|
4
|
|
|
施智勇
|
考查
|
|||||
其他
培养
环节
名称
|
学术讲座
|
2
|
|
|
|
|
√
|
√
|
|
|
|
考查
|
||||
2
|
|
|
|
|
|
|
|
|
|
考查
|
||||||
2
|
|
|
|
|
|
√
|
|
|
|
考查
|
||||||
|
|
|
|
|
√
|
|
|
|
|
评审
|
||||||
论文写作与答辩
|
|
|
|
|
|
|
√
|
√
|
√
|
|
答辩
|
|||||
同等学力者补修课
|
|
|
|
|
|
|
|
|
|
|
|
不招收同等学力
|
||||
|
|
|
|
|
|
|
|
|
|
|
培养计划表(2)
院(系
所)
|
数理学院
|
学 科、
专 业
|
教育技术学
|
||||||||||
研究
方向
|
2. 纪录片与微视频创作
|
||||||||||||
课程类别
|
课 程
名 称
|
学
分
|
周学时
|
总
学
时
|
各学期教学周时数
|
任课教师
|
考核方式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必
修
课
程
|
学
位
公
共
课
|
第一外国语
|
2
|
4
|
72
|
|
4
|
|
|
|
|
|
考试
|
科学技术哲学
|
2
|
2
|
36
|
2
|
|
|
|
|
|
|
考试
|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2
|
36
|
|
2
|
|
|
|
|
|
考试
|
||
学位基础课
|
教育技术学原理
|
3
|
4
|
72
|
4
|
|
|
|
|
|
黎加厚
|
考试
|
|
影视导演基础
|
3
|
4
|
72
|
|
4
|
|
|
|
|
许迪声
|
考试
|
||
摄像与灯光
|
3
|
4
|
72
|
|
|
4
|
|
|
|
应国虎
|
考试
|
||
数字电视系统
|
3
|
4
|
72
|
|
4
|
|
|
|
|
陈卫超
|
考试
|
||
学位专业课
|
纪录片创作
|
3
|
4
|
72
|
4
|
|
|
|
|
|
高宏明
|
考试
|
|
影视人类学
|
3
|
4
|
72
|
|
|
|
4
|
|
|
高宏明
|
考试
|
||
微视频创作
|
3
|
4
|
72
|
|
4
|
|
|
|
|
林国淑
|
考试
|
||
影视后期制作
|
3
|
4
|
72
|
|
|
4
|
|
|
|
凌以民
|
考试
|
||
专业外语
|
2
|
3
|
54
|
|
|
|
3
|
|
|
导师
|
考试
|
||
选
修
课
程
|
计算机动画与字幕
|
2
|
4
|
72
|
|
|
4
|
|
|
|
甘圆圆
|
考试
|
|
影视文学
|
2
|
3
|
54
|
|
|
|
3
|
|
|
许迪声
|
考试
|
||
电视采访
|
2
|
3
|
54
|
|
|
3
|
|
|
|
高宏明
|
考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他
培养
环节
名称
|
学术讲座
|
2
|
|
|
|
|
√
|
√
|
|
|
|
考查
|
|
专 业 实 践
|
2
|
|
|
|
|
|
|
|
|
|
考查
|
||
2
|
|
|
|
|
|
√
|
|
|
|
考查
|
|||
|
|
|
|
|
√
|
|
|
|
|
评审
|
|||
论文写作与答辩
|
|
|
|
|
|
|
√
|
√
|
√
|
|
答辩
|
培养计划表(3)
院(系
所)
|
数理学院
|
学 科、
专 业
|
教育技术学
|
||||||||||
研究
方向
|
3. 广播影视编导
|
||||||||||||
课程类别
|
课 程
名 称
|
学
分
|
周学时
|
总
学
时
|
各学期教学周时数
|
任课教师
|
考核方式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必
修
课
程
|
学
位
公
共
课
|
第一外国语
|
2
|
4
|
72
|
|
4
|
|
|
|
|
|
考试
|
科学技术哲学
|
2
|
2
|
36
|
2
|
|
|
|
|
|
|
考试
|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2
|
36
|
|
2
|
|
|
|
|
|
考试
|
||
学位基础课
|
教育技术学原理
|
3
|
4
|
72
|
4
|
|
|
|
|
|
黎加厚
|
考试
|
|
影视导演基础
|
3
|
4
|
72
|
|
4
|
|
|
|
|
许迪声
|
考试
|
||
摄像与灯光
|
3
|
4
|
72
|
|
|
4
|
|
|
|
应国虎
|
考试
|
||
影视编剧技巧
|
3
|
4
|
72
|
4
|
|
|
|
|
|
汪献平
|
考试
|
||
学位专业课
|
影视理论导读
|
3
|
4
|
72
|
4
|
|
|
|
|
|
解建峰
|
考试
|
|
影视类型研究
|
3
|
4
|
72
|
|
|
4
|
|
|
|
汪献平
|
考试
|
||
微视频创作
|
3
|
4
|
72
|
|
4
|
|
|
|
|
林国淑
|
考试
|
||
影视后期制作
|
3
|
4
|
72
|
|
|
4
|
|
|
|
凌以民
|
考试
|
||
专业外语
|
2
|
3
|
54
|
|
|
|
3
|
|
|
导师
|
考试
|
||
选
修
课
程
|
剧情类作品编创
|
2
|
4
|
72
|
|
|
4
|
|
|
|
王翔宇
|
考查
|
|
影视人类学
|
2
|
4
|
72
|
|
|
|
4
|
|
|
高宏明
|
考查
|
||
当代电影分析
|
2
|
3
|
54
|
|
|
3
|
|
|
|
林国淑
|
考查
|
||
影视传播艺术
|
2
|
3
|
54
|
|
|
|
3
|
|
|
余佳丽
|
考查
|
||
影视批评
|
2
|
3
|
54
|
|
|
|
3
|
|
|
林国淑
|
考查
|
||
其他
培养
环节
名称
|
学术讲座
|
2
|
|
|
|
|
√
|
√
|
|
|
|
考查
|
|
专 业 实 践
|
2
|
|
|
|
|
|
|
|
|
|
考查
|
||
2
|
|
|
|
|
|
√
|
|
|
|
考查
|
|||
|
|
|
|
|
√
|
|
|
|
|
评审
|
|||
论文写作与答辩
|
|
|
|
|
|
|
√
|
√
|
√
|
|
答辩
|
培养计划表(4)
院(系 所)
|
数理学院
|
学 科、
专 业
|
教育技术学
|
|||||||||||||
研 究
方 向
|
4. 信息化教学设计
|
|||||||||||||||
课程类别
|
课 程
名 称
|
学
分
|
周学时
|
总
学
时
|
各学期教学周时数
|
任课教师
|
考核方式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必
修
课
程
|
学
位
公
共
课
|
第一外国语
|
2
|
4
|
216
|
6
|
6
|
|
|
|
|
公共课
|
考试
|
|||
科学技术哲学
|
2
|
2
|
54
|
3
|
|
|
|
|
|
公共课
|
考试
|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2
|
54
|
|
3
|
|
|
|
|
公共课
|
考试
|
|||||
学位基础课
|
教育技术学原理
|
3
|
4
|
72
|
4
|
|
|
|
|
|
黎加厚
|
考试
|
||||
信息化教学设计I
|
3
|
3
|
54
|
|
3
|
|
|
|
|
鲍贤清
|
考试
|
|||||
教育统计学
|
3
|
4
|
72
|
|
|
4
|
|
|
|
贺真真
|
考试
|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3
|
4
|
72
|
|
4
|
|
|
|
|
孟 琦
|
考试
|
|||||
学位专业课
|
信息化教学设计Ⅱ
|
3
|
4
|
72
|
|
|
|
4
|
|
|
黎加厚
|
考试
|
||||
培训系统化设计
|
3
|
4
|
72
|
4
|
|
|
|
|
|
鲍贤清
|
考试
|
|||||
专业外语
|
2
|
3
|
54
|
|
|
|
3
|
|
|
导师
|
考试
|
|||||
学习科学
|
3
|
4
|
72
|
|
|
4
|
|
|
|
孟琦
|
考试
|
|||||
选
修
课
程
|
英语口语
|
2
|
4
|
72
|
|
|
|
|
|
|
公共选修
|
考试
|
||||
计算机基础
|
2
|
4
|
72
|
|
|
|
|
|
|
公共选修
|
考试
|
|||||
绩效技术
|
2
|
4
|
72
|
|
4
|
|
|
|
|
孟琦
|
考查
|
|||||
移动学习系统
|
2
|
4
|
72
|
|
|
4
|
|
|
|
吴涛
|
考查
|
|||||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
|
2
|
3
|
54
|
|
|
|
3
|
|
|
鲍贤清
|
考查
|
|||||
教育技术项目设计与实践
|
2
|
3
|
54
|
|
|
3
|
|
|
|
鲍贤清
|
考查
|
|||||
教育技术前沿专题
|
2
|
3
|
54
|
|
|
|
|
3
|
|
黎加厚
|
考查
|
|||||
其他
培养
环节
名称
|
学术讲座
|
2
|
|
|
|
|
√
|
√
|
|
|
|
考查
|
||||
2
|
|
|
|
|
|
|
|
|
|
考查
|
||||||
2
|
|
|
|
|
|
√
|
|
|
|
考查
|
||||||
|
|
|
|
|
√
|
|
|
|
|
评审
|
||||||
论文写作与答辩
|
|
|
|
|
|
|
√
|
√
|
√
|
|
答辩
|
|||||
同等学力者补修课
|
|
|
|
|
|
|
|
|
|
|
|
不招收同等学力
|
||||
|
|
|
|
|
|
|
|
|
|
|
培养计划表(5)
院(系 所)
|
数理学院
|
学 科、
专 业
|
教育技术学
|
|||||||||||||
研 究
方 向
|
5. 培训与绩效技术
|
|||||||||||||||
课程类别
|
课 程
名 称
|
学
分
|
周学时
|
总
学
时
|
各学期教学周时数
|
任课教师
|
考核方式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必
修
课
程
|
学
位
公
共
课
|
第一外国语
|
2
|
4
|
216
|
6
|
6
|
|
|
|
|
公共课
|
考试
|
|||
科学技术哲学
|
2
|
2
|
54
|
3
|
|
|
|
|
|
公共课
|
考试
|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2
|
54
|
|
3
|
|
|
|
|
公共课
|
考试
|
|||||
学位基础课
|
教育技术学原理
|
3
|
4
|
72
|
4
|
|
|
|
|
|
黎加厚
|
考试
|
||||
绩效技术
|
3
|
4
|
72
|
|
4
|
|
|
|
|
孟琦
|
考试
|
|||||
教育统计学
|
3
|
4
|
72
|
|
|
4
|
|
|
|
贺真真
|
考试
|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3
|
4
|
72
|
|
4
|
|
|
|
|
孟 琦
|
考试
|
|||||
学位专业课
|
信息化教学设计Ⅱ
|
3
|
4
|
72
|
|
|
|
4
|
|
|
黎加厚
|
考试
|
||||
培训系统化设计
|
3
|
4
|
72
|
4
|
|
|
|
|
|
鲍贤清
|
考试
|
|||||
专业外语
|
2
|
3
|
54
|
|
|
|
3
|
|
|
导师
|
考试
|
|||||
学习科学
|
3
|
4
|
72
|
|
|
4
|
|
|
|
孟琦
|
考试
|
|||||
选
修
课
程
|
英语口语
|
2
|
4
|
72
|
|
|
|
|
|
|
公共选修
|
考试
|
||||
计算机基础
|
2
|
4
|
72
|
|
|
|
|
|
|
公共选修
|
考试
|
|||||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
|
2
|
3
|
54
|
|
|
|
3
|
|
|
鲍贤清
|
考查
|
|||||
教育技术项目设计与实践
|
2
|
3
|
54
|
|
|
3
|
|
|
|
鲍贤清
|
考查
|
|||||
教育技术前沿专题
|
2
|
3
|
54
|
|
|
|
|
3
|
|
黎加厚
|
考查
|
|||||
|
|
|
|
|
|
|
|
|
|
|
|
|||||
其他
培养
环节
名称
|
学术讲座
|
2
|
|
|
|
|
√
|
√
|
|
|
|
考查
|
||||
2
|
|
|
|
|
|
|
|
|
|
考查
|
||||||
2
|
|
|
|
|
|
√
|
|
|
|
考查
|
||||||
|
|
|
|
|
√
|
|
|
|
|
评审
|
||||||
论文写作与答辩
|
|
|
|
|
|
|
√
|
√
|
√
|
|
答辩
|
|||||
同等学力者补修课
|
|
|
|
|
|
|
|
|
|
|
|
不招收同等学力
|
||||
|
|
|
|
|
|
|
|
|
|
|
备注:2012级教育技术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计划为3年课程安排的依据,无特殊原因,不得更改,教务根据计划排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