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英语学院举办2021年科学报告会翻译学(笔译)组会议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2-13

12月10日下午,英语学院2021年科学报告会翻译学(笔译)组会议在虹口校区顺利举行。本场报告会由吴其尧教授主持,孙会军、王磊、龚芬、邵毅、唐一辰、庄驰原等共7位老师分享了各自翻译学研究的新近成果,并就当前翻译实践与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了讨论,两个半小时的会议在热烈而愉快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报告会以吴其尧教授的发言《顾颉刚与<孙子兵法>英译本》开场。吴老师根据20世纪50年代美国陆军准将格芮非司(Samuel B. Griffith)在翻译《孙子兵法》时与郭沫若、顾颉刚两位中国****的书信来往,探讨了郭、顾两人的学术观点对格芮非司译本的影响,厘清了格芮非司译本的学术史问题。另外,吴老师梳理了继格芮非司英译本之后《孙子兵法》其他较有影响的英译本。值得一提的是,吴老师还和大家分享了有趣的“研究缘起”:自己是在一次旧书店的“淘宝”过程中偶得钱谷融先生主编的“近人书话系列”里收录的《顾颉刚书话》一书,阅读后发现其中“剑桥格芮非司来询《孙子》书之年代”一文中包含了有关《孙子兵法》英译的宝贵史料,这说明学术问题的发现往往离不开日常广泛的阅读积累。
王磊副教授的两篇研究分别是《老舍<鼓书艺人>回译探微》和《莎士比亚戏剧近音词误用的汉译策略:以朱生豪、梁实秋和方平的三个版本为例》。前者探讨老舍《鼓书艺人》回译(backtranslation)对老舍语言风格的重现。1946 年至 1949 年间,老舍先生在美国写成《鼓书艺人》,后与美籍华人郭静秋(Helena Kuo)合作将其译成英文版The Drum Singers,并于 1952 年 在纽约出版,而中文原稿因老舍匆匆归国不知所踪。1980 年,老舍生前好友的女儿马小弥将郭静秋的英文版本翻译成了中文,从而成就了一段回译佳话。研究通过老舍语言风格的梳理、 中英两个文本的对比,以及一项基于北京人语感的《鼓书艺人》问卷调查,尝试检验回译在多大程度上还原了老舍原作的意义和风格。后者聚焦近音词误用(malapropism)这个英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从近音词误用与汉语中的“飞白”比照出发,梳理莎剧中近音词误用的特点,最后通过对朱生豪、梁实秋和方平三种汉译中相关处理的比较和讨论,探讨莎翁戏剧近音词误用的翻译策略。
庄驰原博士的发言“Writer as translator: Cultural translation in Han Suyin's A Many-Splendoured Thing”以韩素音1952年的自传体小说《瑰宝》(A Many-Splendoured Thing)为例,探讨韩素音如何运用不同策略翻译小说中文本和非文本的中国文化元素,以促进东西方的理解与交流。一方面,她通过异化策略,有意识凸显中国文学作品、哲学和民俗文化与西方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她对中国革命的书写方式是把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和基督教文化做类比,有助于西方读者对1949年后中国政治的了解和接受。这一案例不仅揭示了后殖民时代的跨文化写作的复杂性,也证明后殖民翻译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基于政治或权力关系的二元对立观。
唐一辰博士的发言“Translating Style: A Study of the Style of Chinese Versions of Pride and Prejudice”,通过语料库的方法,对比《傲慢与偏见》不同的汉译本,研究翻译风格与原作的关系。该研究将翻译风格划分为被动风格和主动风格:前者是原作风格作用下的语言特色,后者则是译者自身的语言特色。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添加个性“声音”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受到原作风格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并不完全由译者控制,即便译者有足够的动机和意识体现原作风格,其语言感知能力、保守的翻译倾向以及语言客观差异等都会影响被动风格的形成,原作的普通语言可能被译者视为异域特色,进入译作的“前景”,成为译作的新风格;而部分原作特色又可能被弱化,退入译作的“背景”。
龚芬副教授的发言《论英汉翻译中的选词与构句》选取了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William Thackery的代表作Vanity Fair和杨必经典译本《名利场》为分析语料,对英汉翻译中的选词与构句展开了探讨。通过具体译例分析,指出杨必译本之所以成为文学翻译的经典范本,在于其对原文字句的准确把握和译文选词、构句的艺术。从选词来看,杨必译本不仅准确传神而且富于变化;从译文句子结构来看,杨必译本构句“化整为零,简洁明快”,充分体现了汉语句型多个分句线性铺排、结构轻短松散的特点;此外杨必译文的情调也与原文风格相契合,忠实再现了原作轻快细腻、寓讽刺于幽默之中的文体特点。
报告会最后发言的两位老师的研究关注点均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外译问题。孙会军教授的发言《变异性表达?文学性?海外中国文学形象——以中国当代小说英译为研究案例》聚焦海外中国文学形象,海外中国文学形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本呈现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平,离不开译作的文学性,而文学性与变异紧密相关。研究将利奇对诗歌变异性表达的八种分类引入小说研究,探讨它们在中国当代小说英译本中的再现情况。研究发现,英汉语言及文化的差异的确给译者带来困难和挑战,但译者的翻译动机和态度也对译本的文学性再现造成较大影响。
邵毅副教授的发言《文学性、政治性:孰强孰弱?——从《孔乙己》的英译看政治小说翻译中文学性和政治性的传达》是一项细致的个案研究,探讨鲁迅先生代表性小说之一《孔乙己》的英译问题。通过分析译作,探讨五个在不同背景下翻译的英译本在文学性与政治性上与源文面貌是一致还是不同,并探析影响译文的制约因素,进而对中国文学英译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
发言过程中,各位老师积极探讨,互相学习。在互动环节中,老师们提出了许多有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宝贵建议,有助于大家后续研究的进一步完善。此外,与会老师们还从自身的学习经历出发,就不同历史时期文学译本语言风格差异和读者审美品味的变迁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报告会的最后,大家愉快地合影留念,为本次报告会画下圆满句号。

相关话题/翻译 语言 中国文学 政治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