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历史研究所(8)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05-06

近期主要成果:

《文化的疏离和文化的融合---徐訏、刘以鬯论》(上、下),《史林》,2004年第1、2期
 《梁元生学术评介》,载《海外上海学》,2004年8月
 《略论近代上海外籍律师的法律活动和影响》,《史林》,2005年第3期
 《民国时期上海本土律师的法律活动》,《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在法律与社会之间——民国时期上海本土律师的地位与作用》,《史林》,2006年第1期
 《民国时期对外籍律师的限制——以上海为例》,《史林》,2007年8月
 《中国学研究现状、趋势与意义》其中“港台中国学研究述评”,学林出版社,2007年11月
《近代社会变迁中的上海律师》,2008年8月,上海辞书出版社
《20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律师制度的短暂过程及其历史思考》,2009年8月,《史林》2009年第4期/辑
金大陆

金大陆

  

  男,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主要从事城市发展和青年运动史研究。1999年被评为教授。社会兼职为上海青年运动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美学学会理事、中国青年研究会理事等。多年来在《读书》、《社会科学》、《中国青年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近百篇文章。

近期主要成果:

《上海接待外省市红卫兵的五个阶段》,2005年9月,《青年研究》
《婚姻之门》,2005年11月,《社会科学》
《披露一条史料》,2005年11月,《新民晚报》
《上海文革运动中的群众报刊》,2005年12月,《史林》
《从苏步青的一首诗谈起》,2005年12月,《世纪》第6期
《上海接待外省市红卫兵的三个特征》,2005年12月,《青年研究》
《上海市区1966-1976年的人口状况》,2006年2月,《上海研究论丛》
《复旦的文革资料哪里去了》,2006年4月,《史林》
《崇武的审美及其蜕变》,2006年5月,《社会观察》
《1966-1976年上海的职业人口》,2006年5月,《当代中国史研究》
《上海文革运动中的宣传品》,2006年5月,《史林》
《上海文革时期毛泽东像章的流通与生产》,2006年6月,《二十一世纪》
《三进山城:我的大串联》,2006年6月,《档案春秋》
《上海的几尊毛泽东塑像》,2006年7月,《炎黄春秋》
《1966-1976年上海的职业人口》,《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5期,2007年1月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上海文革研究的史料准备》,2007年5月,《社会科学》
《世博会与上海》,2007年7月,《新民晚报》
《外地红卫兵驻沪联络站的建立和撤销》,2007年9月,《史林》
《野营拉练――以上海1971年至1974年的“野营拉练”为例》,2008年1月,《安徽史学》
《上海红卫兵外出大串联》2008年2月,《青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8年第2期
《上海红卫兵后期大串联》,2008年4月,《青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8年第4期
《奥运史的启示》,2008年6月,《解放日报》“思想者”版
《北京红卫兵在上海(上)——首都红卫兵南下兵团始末,2008年6月,《史林》2008年第3期
《体育美学:人·运动·未来》,2008年7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防工程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研究》,2008年8月,《现代上海研究论丛》2008年第1期
《上海1966-1976年的计划生育工作》,2008年12月,《社会科学》(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第12期
《北京红卫兵在上海(下)》,2009年1月,《史林》2009年第1期/辑
《上海“文革”时期的蔬菜供应》,2009年2月,《安徽史学》
《关于“菜农不吃商品粮》,2009年3月,《历史教学问题》
《关于“票证时代”的集体记忆》,2009年8月,《社会科学》(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第8期/辑
《从“有我的利他观”看80后》,2009年8月,《文汇报》
《黄浦经典》,2009年9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三卷本),2009年11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文化大革命”时期上海的水产品生产和供应》,2010年2月,《当代中国史研究》
《陈丕显、曹荻秋等反对红卫兵大串联的态度和举措》,2010年3月,《青年研究》
《上海“文革”时期粮食管理的两项举措》,2010年4月,《探索与争鸣》
《上海”文革“时期的粮油供应》,2010年4月,《史林》
《“文革”研究的“四个层面”和“两个向度”》,2010年7月,《社会学家茶座》
《世运与命运――老三届人的生存与发展》(专著,修订本),2010年8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杭 侃

杭 侃

现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法人代表。国家文物局“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1998年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毕业,获博士学位。1965年5月24日生,河南省郑州市人。

1986年在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工作,先后参与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济源市济渎庙宋元建筑群、荥阳宋代千尺塔、河南境内中小型石窟等的调查勘测工作。1998年起在上海博物馆工作,曾参与埃及文物精品展、美国亚洲协会展、日本国文物精华展的工作,并独立承担内蒙古文物考古精品展和西藏文物考古精品展的图录编写工作,参与展览的策划、布展工作。

本人的科研主要在宋元考古、佛教艺术和古代建筑三个方面。

已经发表的论文和调查报告主要有:

《荥阳千尺塔勘测简报》、《文物》1990年第3期。
《浚县千佛洞石窟调查》,《文物》1992年第1期。
《博爱县石佛滩隋代摩崖造像调查简报》,《中原文物》1992年第1期。
《云冈石窟第二十窟西壁的坍塌时间与昙曜五窟最初的布局设计》《文物》94年第10期。
《河南浚县大丕山龙洞摩崖》,《文物》1998年第6期。
《中国古代城市的用砖问题》,《文物季刊》1998年第1期。

相关话题/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