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社会学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05-06

社会学研究所
 2012-3-15   点击数:832次  作者:yjs 

卢汉龙,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社会学研究所 所长 研究员 其他职务: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学术兼职: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 上海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简介: 1980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暨地方社会科学院招收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考试后被上海社会科学院录用为社会学研究人员,同年自同济大学工业民用建筑系肄业。曾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进修社会学(1987-88),并先后在美国杜克大学(1991-92)、明尼苏达大学(1993-94)、康内尔大学(1996)、耶鲁大学(1997/99/2000)、以及英国社会发展研究所(2002)等国际院校讲学访问和客座研究。学术专长为应用社会学理论,社会统计与社会调查。在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现代化与社会结构变迁,就业与社会阶层,消费文化,以及都市与社区理论方面均有建树,并在组织社会抽样调查、将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推广于决策研究等方面有积极贡献,在国内外社会学界和决策咨询方面广有声誉。目前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的重点学科建设带头人,主编上海社会发展蓝皮书报告。他同时还兼任英国社会学会《社会学》(Sociology) 杂志国际编委,中国城市研究全球网络中心理事(美国UCRN),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评论》(China Review)编委,香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执行理事等世界性学术职务。 通讯地址: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中国 上海 200020 电话:+(8621)-53060606*2517 传真:+(8621)-53063062 e-mail:luhl@sass.org.cn


孙克勤,1949年8月生,1982年1月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同年进院后,先后在院科研处和院出版社工作20年,历任院科研处副处长、院出版社社长,在从事院科研管理和出版管理工作的同时,重点关注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和经济学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有:《社会科学学》(合著,夏禹龙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世纪之交的社会科学》(合著,夏禹龙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党制之争》(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论》(合著,姚锡棠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松江卷》(合著,姚锡棠主编),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5年版;论文主要有《上海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浦东开发与重建上海金融中心》、《论浦东开发与长江流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几个问题》等等。 2001年到社会学研究所以后,任社会学所副所长、《社会学》杂志主编、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政策、经济社会学研究。近年来主要研究成果有《社会政策:欧洲的启示与对中国的挑战》(合著,周建明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社会工作法律基础》(合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论文《老龄化社会与上海老年生活质量》、《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养老保险改革》、《养老保险改革与上海社会和谐发展》、《论上海中等收入群体经济活动》、《完善上海城镇“低保”制度研究》、《上海慈善事业与政府社会救助衔接发展研究》、《转型期的上海劳动就业问题》、《上海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等。


潘大渭,1946年8月23日出生, 现从事专业:社会学 学历:研究生 学位:法学博士 毕业学校:俄罗斯科学院研究成果:《苏俄意识形态与社会学兴衰》、《21世纪初俄罗斯政治经济转型研究》、《2002年社会发展蓝皮书》目前的社会学术兼职: 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东欧中亚研究会理事

陆晓文,从事社会学研究20余年,具有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与理论功底,主持与参加国家、上海和政府部门的研究项目与课题,主持并参加多次大型社会调查的设计与分析,对中外文化有比较详细的了解与认识,思路宽阔,思想敏锐。现著有《中国主流媒体的词语变化与社会变迁》一书和百万字的论文与调查报告。


徐安琪,学术兼职: 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妇女学学会理事、上海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 近年主要研究成果: 专著—— 李煜、徐安琪:《婚姻市场中的青年择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徐安琪、叶文振:《中国婚姻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徐安琪、叶文振:《中国婚姻质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徐安琪主编:《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论文—— “家庭: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功能变迁和政策支持”(合作),《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夫妻权力与妇女家庭地位的评价指标:反思与检讨”,《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男性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4期;“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青年研究》2004年第12期;“单亲家庭子女福利及其法律、政策援助”,《青年研究》2004年第7期;“未婚青年性态度和性行为的最新报告”,《青年研究》2003年第8期;“单亲主体的福利:中国的解释模型” (合作),《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单亲弱势群体的社会援助”,《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 (合作),《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父母离婚与子女犯罪关系的学术拨正”,《青年研究》2001年第9期;“婚姻暴力:一般家庭的实证分析”,《学术季刊》2001年第3期;“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研究——以上海为例的实证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高离婚率的特征及其原因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2期;“婚姻权力模式:城乡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台湾大学《社会学刊》第29期;“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6期;“有无和好可能:夫妻感情是否破裂的判断标准”,《学术季刊》2000年第4期;;“婚姻关系评价:性别差异及其原因探析”,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年春季卷;“夫妻伙伴关系:中国城乡的异同及其原因”,《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4期; “婚姻法修改的误区:限制离婚”,《社会科学》1998第4期;“婚姻质量: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合作),《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奖励和荣誉: 《婚姻市场中的青年择偶》(合作),2006年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专著三等奖; “单亲主体的福利:中国的解释模型”(合作),2004年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005年获上海市妇联、上海市妇女学学会、上海婚姻家庭研究会第二届妇女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 “女性的家务贡献和家庭地位——兼评上海‘围裙丈夫’、‘妻管严’的定性误导”,载于孟宪范主编:《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该书2004年获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一届妇女研究优秀著作一等奖; “单亲女性的生活状态及其政策思考”,载于徐佩莉主编:《面向21世纪的上海妇女发展》,该书2004年获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一届妇女研究优秀调查报告一等奖; “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合作),2002年获第六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婚姻权力模式:城乡差异及其影响因素”,2000年获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4年获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一届妇女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 《中国婚姻质量研究》(合作),2000年获第五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动因探析”,1999年获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婚姻质量: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1999年获上海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一等奖; 2003年、1993年分别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2002年获美国赫伯?林格伦巩固家庭奖(The Herb Lingren Strengthening Families Award,USA); 2006年、2000年分别获上海市妇女学学会和上海婚姻家庭研究会颁发的“上海市妇女理论研究突出贡献奖”。


夏国美,上海社会科学院HIV/AIDS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社会兼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中国组顾问;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社会学会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妇女学会理事;上海市性教育协会理事;上海市预防医学会艾滋病、性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市禁毒专家委员会委员;卢湾区建设健康城区技术指导组顾问;2006-2008年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技术指导组专家。主要研究领域: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公共健康、艾滋病防治研究、性别研究等. 个人专著:《穿越人性隧道—现代情爱论》(东方出版中心1999.7);《花落纷飞—城市失业女性生存赋》(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8);《围不住的春色—当代性伦理新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1);《中国艾滋病问题报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0);《HIV/AIDS in China》(外文出版社 2004);《艾滋病立法:专家建议及其形成过程》(夏国美主编 法律出版社2006.11)。主要论文:夏国美、杨秀石:“社会性别、人口流动和艾滋病风险”(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期转摘);“论中国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的变革”(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2期转摘);“论中国艾滋病‘问题理论’的视角——与中国艾滋病‘问题’解析一文商榷”(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6年第12期全文转载);“青少年滥用毒品的成因与禁毒教育模式的转变”(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第2期);“中国艾滋病社会政策的推进与改革”(探索与争鸣2006年 11期);“应对艾滋,我们别无选择”(文汇时评2005.12.1);夏国美、杨秀石:“商业性性交易者艾滋病认知、态度与行为调查”(社会2005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6期转摘);夏国美、Scott Burris:”论中国艾滋病的立法框架”(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2期转摘);夏国美、杨秀石:“需要从人类安全视角关注的领域——娱乐服务业中艾滋病高危现象及社会干预研究”(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转摘);“社会学视野下的禁毒研究——青少年吸毒问题调查”(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1期转摘)。主要获奖成果:《论中国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的变革》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004-2005)论文类二等奖(2006.11);《艾滋病风险行为研究——对上海娱乐服务场所中流动人口女性从业者的调查》获上海市社会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6.12);《青少年滥用毒品的成因与禁毒教育模式的转换》获上海市禁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二等奖(2005.12);《围不住的春色——当代性伦理新论》获上海市第二届妇女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专著类三等奖(2005.12);《围不住的春色—当代性伦理新论》(跨世纪伦理新视野从书之一)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000-2001)著作类三等奖;《穿越人性隧道—现代情爱论》获第九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三鱼杯)散文三等奖(2001.11)。


杨  雄,研究员


李  维,研究员


陈  烽,社会发展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近五年主要研究成果:著作:《腐败犯罪学研究》(合作,第一主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论文:《“三三制”政权形式的历史分析与思考》,《理论内稿》2002年第3期。《转型期干部阶层的精神变动分析》,《理论内稿》2003年第1期。《中国转型期政治形态的特征与走向》,《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第6期。《转型期的权力结构与腐败增生》,《上海监察研究》2004年第4期。《转型期干部阶层的变迁与腐败增生的阶层性背景》,《研究参考》(中国监察学会、中纪委监察部纪检监察研究所主办)2004年第9期。《转型期腐败增生的根本治理需要加速加速民主与法治的进程》,——《政府新理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转型期的干部制度、法制状态与腐败增生》,《上海监察研究》2005年第1期。《转型期的社会分化与政治整合面临的挑战》,《和谐社会与政治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干部素质、干部教育与反腐倡廉》,《研究参考》(中国监察学会、中纪委监察部纪检监察研究所主办)2006年第7期。 研究报告:《我国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联合国与中国监察部“中国廉政建设——我国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项目课题报告,合作),2003年11月。承担课题: 独立承担上海市重点课题“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的研究,已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专著正在写作中。 2002年应邀参加了湖南省重点课题“腐败犯罪学研究”的研究,主要撰写了专著《腐败犯罪学研究》第五、六、七章,为事实上的第一主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2003年3月—11月应邀参加了联合国与中国监察部联合项目课题 “中国廉政建设——我国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研究,参与了课题设计、调查研究与报告写作的全过程,为研究报告《我国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主要撰稿人之一。研究生课程: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60学时。进院以来主要获奖成果:论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地位再认识》,获上海市(1979—1985年)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奖。论文《论分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1979—1985年)优秀学术成果奖。论文《社会形态的两重划分与我国当前社会变革的实质》,获全国 “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讨论会”入选论文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86?1—1993?12)论文类一等奖,上海社科院1988?6—1990?12 荣誉奖,《社会学研究》创刊十周年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论文《市场经济、现代文明与当代社会主义及其初级阶段》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0—2001)三等奖。论文《在人才管理观念上实现一系列变革》,1987年12月获全国十家人才杂志“人才研究新秀奖”三等奖。专著《上海社会15年》(合作,主编),获上海社科院1993—1994科研成果著作奖。论文《社会主义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社会主义及其初级阶段再认识》获上海社会科学院1997——1998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 2003年以来对我院的发展定位、制度建设、科研管理、科研考核、重点学科、集体课题、成果发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岗位津贴,以及民主办院、廉政建设、发挥学术委员会和职代会的作用等问题,作了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向院部提出了一系列看法、意见和建议,其中向全院发送的书面文字约7万多字。主要有:《感言与代言(一)、(二)、(三)、(四)》《废除数量指标的考核制度,建立质量优先的考评机制》;《关于推进审计公开的若干思考与建议》《对我院发展定位的若干思考(1—6)》;《扩展内部学术园地,健立成果发表的“双轨制”》;《关于科研考核制度改革的建议(纲要)》;《“保健”与“激励”,院外评价与同仁评价》;《关于重点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关于提高和增强学术委员会地位与作用的若干建议》;《对岗位津贴的一些看法和建议》;《科研人员考核等级评定表》;《全面的“人事”考核还是单一的“科研”考核》;《关于规范我院工会的体制地位的建议》;《关于在我院下属独立法人单位中建立职工大会制度的建议》;《关于将民主评议干部列为职代会议题的建议》;《关于“智库”建设的若干思考和建议(一、)(二)、(三)》;《关于科研考核制度改革的建议(修改稿)》。


郑乐平,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民间组织研究、社会学理论。近期主持的研究课题有:中国社会转型期社团组织的功能发挥及其条件研究;非营利部门与政府关系研究。近期研究成果有:《积极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扩展社会的自主空间》、《论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的新模式》、《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新的社会理论空间之建构》等。 2000年10-2001年7月获得中加交换学者奖学金,作为国家公派的访问学者赴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系,从事“加拿大志愿和社区部门研究”课题。


张结海,副研究员 shxs@sass.org.cn

 

李煜,长期以来的研究兴趣在于社会流动领域,关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 (1)中国代际流动的特征和模式; (2)教育作为代际社会流动的中介,其作用机制及其变迁; (3)在从学校到工作的就业过程中,家庭背景、社会网络以及劳动力市场三者交互作用的模式和后果。 (4)女性通过择偶实现社会流动的机会结构。 最近的兴趣开始从对社会分层状况和流动过程的客观描述向社会公众对分层现状的认知和态度拓展,主要是不平等的合法性问题和制度化过程,包括社会公众对不平等的接受程度和模式、对社会福利的看法、以及阶级、阶层意识的形成等问题。 承担研究生课程:社会统计学和软件应用(2006秋季学期)

相关话题/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