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经济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05-06

经济研究所
 2012-3-15   点击数:2066次  作者:yjs 

博士生导师

      左学金,男,出生于1949年10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

       他1989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曾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美国普查局做博士后研究和访问研究,期间取得美国人口委员会博士后奖学金和“Notestein Fellow”荣誉称号。

       1991年回国后先后任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副院长、兼任经济所所长等职。在任职期间,推动了社科院就业与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等)、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等的学术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的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

       左学金研究员近年来主要从事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城市与区域发展、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50多篇论文并主编了相关领域的书作。

       2000年以来他的主要获奖成果及荣誉主要有:2007年10月,获中国老年学会首届中国老年学奖——杰出贡献奖。2007年3月,获日本国际创价学会(SGI)最高荣誉“SGI和平文化奖”。“上海市外来人口的管理和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2007年获第六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三等奖。“上海市医疗保险支付模式研究报告”2004年获第五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三等奖。上海市政府课题“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B方案研究(课题负责人之一)。主持并完成分课题报告“上海人口与城市规划研究”(周海旺参加),2004年获第五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政策建议奖一等奖。“上海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的老年医疗保障问题”获2001-2002年度上海市老龄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与胡苏云合作)(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五期)2002年获第六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二等奖。“中国的城市医疗保险改革:成本制约与组织创新”,与胡苏云、谢白羚合作, 1999年获第三届上海市决策咨询奖论文二等奖。近年来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课题“城镇福利制度与就业意愿研究”、“长三角合作与发展研究”、“上海空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国家统计局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招标课题“流动人口管理研究”,以及院重大课题“上海市十一五规划思路研究”等。

       他的主要社会兼职为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侨联副主席、上海市科协副主席、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上海市计量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市老年学会会长等。

     

    沈开艳,女,1966年出生,江苏无锡人。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1年、2001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分别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1997-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访问学者;2002-2003年印度尼赫鲁大学经济系访问学者。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沈开艳研究员一直从事经济理论的基础研究和现实经济的应用研究,主要涉及宏观经济、经济改革与发展、印度经济等领域。

       先后在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学林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译著、主编著作及合著多部。主要有《期货市场运行与发展》(个人专著)、《聚焦大都市》(合著、第一作者)、《农村经济转型》(合著、第一作者)、《就业促进与和谐社会》(主编)、《点击社会热门话题》(主编)、《可口可乐营销革命》(译著)、《传统营销的终结》(译著)等。在《社会科学》、《上海经济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数十篇论文。

       主持的课题有,“上海率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研究”(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点课题),“浦东新区促进社会事业进步与发展的实施方案研究”(浦东新区委托课题),“杨浦区民生发展研究”(杨浦区委托课题),“妇女组织在南汇城镇化建设和文明小区创建中的作用”(南汇区委托课题)等。获奖的成果主要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就业理论的探索》(合作)获上海市第二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农村经济转型》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调研报告《发展社区服务,广开就业渠道》获上海市妇联优秀调研报告及论文评比一等奖;《现状、问题与发展:女工程师群体调查报告》获上海市妇女理论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7年获上海市“优秀网络评论员”称号;2006年获上海市宣传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002年获上海市“先进女职工标兵”称号;2001年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袁恩桢,男,1938年生于浙江省宁波,现为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顾问、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0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后留院进入经济研究所,一直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侧重于研究计划与市场、国有企业改革、私营经济发展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等一些改革与开放的基础理论问题。其独著与合著的著作有《计划与市场》、《社会必要产品论》、《温州模式与富裕之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问题》、《市场经济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私营经济》、《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与监督》、《交易活动与经济关系演进》、《透视浦东、思索浦东》、《袁恩桢文集》等20余种,论文与文章数百篇。有关研究成果曾得国家与市级的多种奖项,还曾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张忠民,男,1952年12月生,1985年复旦大学经济系经济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经济学硕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室主任,上海市经济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学会理事,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史与企业制度、上海经济史、明清经济史。目前承担有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近代中国国有企业的制度演进及其治理模式 ――以20世纪30~40年代为中心”,以及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托课题“清史·工矿志·工业篇”两项国家级课题。

      主要学术专著有:《上海:从开发走向开放:1368-1840》(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前近代中国社会的商人资本与社会再生产》(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上海)经济历史成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艰难的变迁――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主编《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与城市综合竞争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获上海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上海市图书出版二等奖。

      主要学术论文有:《明代洪武永乐年间的民屯》(1985)、《清前期上海港发展演变新探》(1987)、《前近代中国社会的土地买卖与社会再生产》(1989)、《前近代中国社会的高利贷与社会再生产》(1992)、《从“小苏州”、“小广东”到“大上海”》(1993)、《战时上海的米粮统制:1937~1945》(1994)、《“小生产“、”大流通”--前近代中国社会再生产的基本模式》(1996)、《近代中国的“公司法”与公司制度》(1997)、《近代中国公司制度中的“官利”与公司资本筹集》(1998)、《清代上海会馆公所及其在地方事务中的作用》(1999)、《略论明清时期合伙经济中的两种不同实现形式》(2001)、《略论战后南京政府国有企业的国有股份减持》(2002)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The Civil Role of Sojourner and Trade Associations in Shanghai During the Qing Period . Robert J. Antony and Jane Kate Leonard edited: Dragons, Tigers, and Dogs Qing Crisis Management and the Boundaries of State Pow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Number 114 in the Cornell East Asia Series,”(2003)、《略论南京政府抗战前的国有经济政策1927~1937》(2005)、《略论抗战时期内地省区企业公司的制度特征》(2006)、《“小生产”、“大流通”――再论前近代中国社会再生产的基本模式》(2007)、《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统制经济政策与国家资本企业》(2007)、《孙中山国家资本思想及其对南京国民政府国有经济政策的影响》(2007)等。

       近年来多次赴海外进行学术交流,出席香港中文大学等主办“中华货殖论坛”演讲(香港中央图书馆)(200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术讨论会(2006);台湾国父纪念馆孙中山学术讨论会(2006);日本立命馆大学:中国近代企业史学术讨论会(2006);日本京都大学:近代上海经济史的历史再检讨国际学术讨论会”(2007)等。

 

    梁中堂,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48年1月生。1966年高中毕业。1973年从事理论宣传与教学工作,1981年评为讲师,1987年晋升为经济学教授。1991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2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担任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第1-6届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研究领域:经济理论和经济改革,人口理论和计划生育政策。

       重要成果及代表作:专著《人口学》(1983年),《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商品理论初探》(1988年);论文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1985年),《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研究》(1999年);《论我国人口发展战略》(1985年),《中国人口问题的“热点”——人口理论、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1988年),《生育高峰期的探索》(1994年);自印本《我国现行生育政策研究》(2003年),《人口论疏》(2003年)、《论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走向》(2005年),《论改变和改革计划生育制度》(2007年);论文《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不是二元论》(1983)、《论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和国民经济发展新战略》(1983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民经济体系》(1983年)、《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1992年)、《越是落后的地方越要重视发展非国有经济的发展》(1995年)、《以产权变动和国有企业职工去职为切入点的改革构想》(1996年)、《改革、开放:解决中国地区差距问题的根本途径》(1997年)、《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和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1999年)、《邓小平的“小康”思想研究》(2001年)、《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视野》(2003年)、《宏观视野下的我国卫生体制改革》(2006年)、《论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中的几个认识问题》(2007年)等,以及《对我国今后几十年人口发展的几点意见》(1979年)、《关于与我国人口老化问题》(1980年)、《把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在人口发展规律的基础上》(1984年)、《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及有关问题》(1986年)、《评宋健于景元的人口测算》(1986年)、《翼城县“晚婚晚育加间隔”生育试点情况报告》(1994年)、《翼城县“晚婚晚育加间隔”生育模式的实证分析》(1997年)、《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大陆妇女生育率变动研究》(1999年)、《20世纪末中国大陆人口总量和妇女生育率研究》(2003年)、《现行生育与政策研究》(2005年)、《“一胎化”产生的时代背景研究》(2006年)、《论改变和改革计划生育制度》(2007年)、《毛泽东人口思想研究》(2008年)等。

 

     钟祥财,男,1954年8月8日生,浙江省宁波人。198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0年在复旦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6年进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98年被评为研究员,2001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9月至1998年1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任访问研究员。上海市第十届(2007年1月增补)、第十一届政协委员。现任致公党中央经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致公党上海市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理事、上海经济史学会理事、上海钱币学会理事。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樊卫国,男,1955年5月3日生,上海人

       1979.9——1983.7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本科生  获学士学位

        1988年后复入学深造,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现为上海上和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史,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个人专著和合著11部;十余篇论文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主要论著:

      (个人专著) 《激活与生长——上海现代经济兴起之若干分析1870-1941》

      (学术论文) 《晚清沪地移民社会与海派文化的发韧》、《晚清移民和上海城市经济的兴起》、《历史承载与思想空间》、《进出口替代与国货市场》 、《近代上海埠际贸易》 、《论开埠后上海民族经济的三次变迁》《论1929-1934年中国关税改革对民族经济的影响》、《近代上海经济社会功能群体与社会控制》 、《论近代上海人文环境及其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论孙中山与民国国货运动》、《略论中国早期现代化与权力分配》、《近代上海口岸市场对内地市场的辐射与制导》等。

      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国上海同业公会与企业外部环境研究》的 撰写工作。

 

     

      权 衡,1968年3月出生。先后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获法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2002年8月至2003年9月哈佛大学作访问学者;2006年3月到12月印度尼赫鲁大学经济系访问学者;2007年10月到11月台湾大学访问学者。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经济学会青年学者工作部主任、上海市教委中小学教学教材改革委员会咨询专家、上海科技报《创业周刊》咨询专家等。

      权  衡研究员一直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最近几年主要集中于政治经济学前沿、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问题、贫困化与发展问题、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收入不平等与社会稳定问题、城市失业、下岗和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等问题研究。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5项;支持上海市决策咨询项目5项;参加国家、省市区政府委托课题研究项目40余项。

      权  衡研究员多次应邀前往美国、印度以及德国、英国、日本、新加坡、泰国等高校和国际学术机构从事国际学术交流和或者演讲。著有《收入分配-经济增长的现代分析:转型期中国经验与理论》、《收入分配与社会和谐》、《分配伦理》、《科学发展与城市国际竞争力:上海发展前景与政策选择研究》等代表性著作6部。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学术季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文章200余篇;获得奖励有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张仲礼学术奖”、以及“上海市决策咨询优秀成果奖”等省市级奖。

  

      周振华,男,1954年4月生,199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学术专长为宏观经济学。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相关话题/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