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05-06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2012-3-15   点击数:630次  作者:yjs 

1、当代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从国外传入中国、进而与中国国情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各显特色和相互诠释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方向在致力于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左翼思潮的比较研究的同时,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同时代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比较研究,对具体学科领域的特定问题的研究,对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一些问题的研究。

本方向博士生导师:徐觉哉。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指导,也是这种实践的理论概括。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双重地位,把握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是本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

为此,本方向将突出发展观的问题,将密切结合中国当代社会的时代特点、民族特点和阶段特点,将突出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本方向还将一方面重视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过程,另一方面从普遍民众的日常生活的角度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民众基础和社会效应。

   本方向博士生导师:程伟礼、陆晓禾。

 

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现代学术与文化的主潮,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其革命实践介绍、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是由于专业学者以各种形式参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讨论。中国共产党内外、专业学术领域内外所进行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及其与中国社会和中国传统的相关性的讨论,彼此间发生了重要影响。在研究中国共产党内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同时,研究中国共产党外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专业学术研究的历史,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体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智慧、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本土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教训。

    本方向博士生导师:蒯大申、方松华。

 

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体系和文化思想,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最为紧迫的任务,也是本研究方向的主要追求。

为此我们将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及其与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社会的关系、与传统中国文化的关系、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本方向博士生导师:许明。
 

相关话题/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