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历史研究所(9)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05-06


《秭归归州城址调查》,《江汉考古》1998年第2期。
《大理国大日如来鎏金铜佛像》,《文物》1999年第7期。
《云冈石窟佛教头像辩伪》,《收藏》2000年第2期。
《辽代早期贵族墓墓制所反映的汉化问题》载《草原瑰宝》上海书画出版社
《片羽吉光——亚洲协会展中的国外艺术珍品》,《文物世界》2000年第5期。
《马背上的文明——内蒙古文物考古精品展》,《艺术世界》2000年第9期。
《从行国到城国——大辽帝国的强盛之路》,《中国文物世界》2000年第9期。
《大理国金铜佛教艺术巡礼》,《文史知识》2000年第11期。
《日本的佛教造像艺术》,载《日本文物精华》,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12出版。
《藏传佛教造像的形成与发展》,《东方艺术》(OrientalArt)2001年5月号。
《雪域藏珍展中的佛教造像》〔西藏文物精华〕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05出版。
《欢喜佛》,《艺术世界》2001年5月号。
《孟州城址所反映的问题》,《中原文物》2001年第3期。
《重庆忠州城址调查报告》,《四川文物》2001年第2期。
《胡同的本义》,《中国文物报》2001年10月12日学术版。
《草原民族的马背生活》,《文物天地》2002年第2期。
《大黑天与十相自在》,《文物天地》2002年第4期。
《地上地下看三峡——被历史左右的视线》《文物天地》2002年第7期。
《地上地下看三峡——被城市和乡村左右的视线》《文物天地》2002年第7期。
《文明的另外一种模式》,《文物世界》2002年第1期。
《辽中京大明塔上的密宗图象》《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文物出版社02年出版。
《馆藏佛教文物研究二题》,《上海博物馆馆刊》2002年第9辑。
《十年辛苦不寻常》,《上海文博》2002年创刊号。
《神秘的雪域文明》,《收藏家》2002年第3期。
《大昌古城参观札记》,《中国文物报》2002年3月22日。
《为有源头活水来—读〈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中国文物报》2002.10.11。
《补白之作-读〈7-14世纪中日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中国文物报》2002.7.12。
《龟卜与畲田》,《中国文物报》2002年7月12日。
《对所谓南传佛教的几点看法》,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出版。
《法门寺地宫出土佛教文物评述》,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出版。
《金石传诸不朽》,《中国文物报》2005年5月24日。
《中国文明形成的一部新作》,《中国文物报》2005年7月24日。
《河北定县两塔基出土净瓶的几个问题》,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出版。
《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的地方城址》,韩国《中国史研究》2006年出版
《艺术史学与考古学方法的契合》,台湾台南艺术大学2005年出版。

专著:

《中华文明传真.辽金元卷》2001.11上海辞书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联合出版。
《中华文明传真.两宋卷》,2001.11上海辞书出版社和香港商务印书馆联合出版。
《永远的三峡》,2002.12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舍利、舍利容器、天地宫》,台湾震旦艺术博物馆2005年出版。


王振忠

王振忠教授简历

    王振忠,福建福州人,1992年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1998年晋升教授,1999年起担任历史地理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兼任副所长。2003-2004年度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并曾在日本创价大学亚洲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担任客座教授。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史志学会理事等。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招收“城市地理”方向的研究生。
    主要从事历史地理、明清史、社会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徽学研究。著有:《新安江》,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千山夕阳:王振忠论明清社会与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该书另有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新发现的徽商小说)我之小史》,整理校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水岚村纪事:1949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新发现的16至20世纪民间档案文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合作,副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三联书店,1996年版。
    目前开设有《徽州社会史专题研究》、《历史社会地理》、《历史交通地理》等课程

相关话题/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