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软件工程领域430113)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职业特点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基本要求是: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掌握软件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软件分析、开发、维护等工作的能力,以及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成为适合软件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级软件工程开发与研究、软件项目管理技术人才,或软件项目经理、软件企业管理人才。
3、对于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必要的从事软、硬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了解本门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动向;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和进行国际化交流的能力。
5、具有健康的身心。
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指导教师或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基本方法,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在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可采取与企业等实际单位进行联合培养的方式。
要突出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的应用性强的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工程硕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学方式可以采用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现场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尤其要重视和加强案例教学。
学习年限为2-5年
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掌握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职业要求的知识结构的主要环节。课程分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选修课)两类,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的具体要求详见课程设置。课程学分不少于28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半脱产:
(一)学位课程(20学分)
1、公共课(9学分)
课程名称 | 学时/学分 | 开课学期 |
外语(含专业外语) | 144学时/4学分 | 第一、二学期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18学时/1学分 | 第一学期 |
自然辩证法 | 18学时/1学分 | 第一学期 |
工程数学 | 54学时/3学分 | 第二学期 |
2、专业必修课(11学分)
课程名称 | 学时/学分 | 开课学期 |
计算机数学 | 36学时/2学分 | 第一学期 |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 54学时/3学分 | 第一学期 |
软件体系结构 | 36学时/2学分 | 第二学期 |
软件项目管理 | 36学时/2学分 | 第三学期 |
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 | 36学时/2学分 | 第三学期 |
(二)非学位课程(至少修满10学分)
课程名称 | 学时/学分 | 开课学期 |
面向对象技术 | 36学时/2学分 | 第二学期 |
软件开发技术与工具 | 36学时/2学分 | 第三学期 |
网络程序设计 | 54学时/3学分 | 第四学期 |
操作系统分析 | 36学时/2学分 | 第四学期 |
信息安全技术 | 36学时/2学分 | 第四学期 |
软件需求工程 | 36学时/2学分 | 第四学期 |
软件形式开发方法 | 36学时/2学分 | 第四学期 |
人力资源管理 | 18学时/1学分 | 第四学期 |
人机交互技术 | 36学时/2学分 | 第四学期 |
软件知识产权 | 18学时/1学分 | 第四学期 |
软件新技术专题讲座 | 18学时/1学分 |
(三)必修环节(4学分)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1学分 |
论文中期报告及学术交流 | 1学分 |
工程实践 | 2学分 |
脱产:
(一)学位课程(20学分)
公共课(9学分)
课程名称 | 学时/学分 | 开课学期 |
外语(含专业外语) | 144学时/4学分 | 第一、二学期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18学时/1学分 | 第一学期 |
自然辩证法 | 18学时/1学分 | 第一学期 |
工程数学 | 54学时/3学分 | 第二学期 |
2、专业必修课(11学分)
课程名称 | 学时/学分 | 开课学期 |
计算机数学 | 36学时/2学分 | 第一学期 |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 54学时/3学分 | 第一学期 |
软件体系结构 | 36学时/2学分 | 第一学期 |
软件项目管理 | 36学时/2学分 | 第二学期 |
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 | 36学时/2学分 | 第一学期 |
(二)非学位课程(至少修满12学分)
课程名称 | 学时/学分 | 开课学期 |
面向对象技术 | 36学时/2学分 | 第一学期 |
数据库技术 | 36学时/2学分 | 第一学期 |
软件开发技术与工具 | 36学时/2学分 | 第二学期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36学时/2学分 | 第二学期 |
网络程序设计 | 54学时/3学分 | 第二学期 |
操作系统分析 | 36学时/2学分 | 第二学期 |
信息安全技术 | 36学时/2学分 | 第二学期 |
软件需求工程 | 36学时/2学分 | 第二学期 |
软件形式开发方法 | 36学时/2学分 | 第二学期 |
人力资源管理 | 18学时/1学分 | 第二学期 |
人机交互技术 | 36学时/2学分 | 第二学期 |
软件知识产权 | 18学时/1学分 | 第二学期 |
软件新技术专题讲座 | 18学时/1学分 |
(三)必修环节(4学分)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1学分 |
论文中期报告及学术交流 | 1学分 |
工程实践 | 2学分 |
四、实践和学术活动环节
实践和参加学术活动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实践包括科学考察、咨询、技术开发和服务等。在个人培养计划中应明确研究生参加实习活动的形式、时间、地点、工作量及考核办法。
五、学位论文与学位论文评阅、答辩
学位论文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研究生在学期间,一般要用至少一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
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深入细致地掌握对应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反复论证,切实可行。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攻方向及奋斗目标,确定自己的技术路线,做好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确定研究课题和作开题报告须经导师(指导小组)审核同意,一般应在第四学期完成,并报学院备案。
学位论文应密切结合实际,能够体现综合运用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手段,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体现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的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论文,也可以是工程设计、专题研究成果或是高水平(质量)的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但不能是实际工作的简单总结。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按《苏州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