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4-1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1200)

一、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宽厚的专业素养、独立的科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包含: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

2、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本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并能准确地撰写论文外文摘要。

4、具有健康的体格和心理。

二、学习年限

学制一般为3年。课程学习时间和论文撰写时间(包括论文答辩)约各占一半,均不得少于一学年。

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出色完成学位论文并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可申请提前毕业,但其最短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5年。研究生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三、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生导师

1

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

主要处理信息的内容表示、识别、分类、聚类、检索及挖掘等问题,涉及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知识工程等研究领域。

王明文、万剑怡

2

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

主要研究动态网络系统中移动计算的关键技术:组件迁移和可靠通信机制、动态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利用以及自适应的计算负载动态映射策略。

余敏、郭帆、

谢旭升

3

软件自动化及高可信软件

主要研究形式化软件开发方法、支撑环境以及可信软件,核心问题包括形式规约技术、形式验证方法、软件自动化以及可信计算技术。

万剑怡、杨庆红、

钟林辉

4

软件体系结构及实用的软件开发方法

主要研究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践以及一些常用软件开发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李云清、钟林辉、

杨庆红

5

面向对象分析与并行计算

主要研究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以及大型科学与工程问题中的并行与分布计算方法。

李云清、万剑怡

6

人工智能与智能教育软件

主要研究心理测验中项目反应理论、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系统、智能教学软件以及人工智能其他方面的应用。

丁树良、杨庆红、

甘登文

7

计算机数学及其应用

主要研究数学模型、数学建模和建模过程中的一些常用方法,通过数学建模求解实际问题。

甘登文、丁树良

8

数据库理论与网络工程

主要研究数据库系统的原理和设计方法,网络工程的设计、维护和管理方法以及基于网络的数据库系统开发的相关技术。

谢旭升、郭帆、

吴克捷

9

微机系统开发与计算机网络结构

研究内容包括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智能测控模型算法、控制网络协议、集群与网格计算、嵌入式产品的开发等。

刘超、杨印根、

叶继华

10

嵌入式系统

主要研究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方法,把各种设计经验、开发技巧以及可能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有机地与嵌入式软件的基本原理相结合完成应用开发。

周琪云、余敏、

叶继华、

刘超

11

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

主要研究图像处理和系统仿真,涉及系统仿真、图像处理、网络通信、嵌入式系统、普适计算、模式识别、Petri网等领域。

叶继华、王明文、

周琪云

 

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

1、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为主导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注重课程学习,夯实学科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系统知识和前沿问题。每位研究生都应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使研究生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努力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生在入学后的三个月内(最迟在第一学期末)通过师生互选,确定导师,未参与互选的研究生由导师组分配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和研究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方向与制订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院备案。导师在为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时应该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计划要对该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课程学习要求、实践和参加学术活动环节等作出比较具体的规定或说明。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和导师均应严格执行。

4、学位课程的教学一般是课程讲授,其他课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讲授、讨论班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5、严格按《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与筛选暂行规定》加强阶段性考核,未通过中期考核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一级学科课程分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大类(见附件一),其中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对于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专业指定的两门本科生主干课程。

实行学分制培养,研究生至少应修满34个学分,方可参加论文答辩。学位课不少于26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6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具体如下:

1、学位课(不少于26学分):

(1)公共必修课(8学分)

①政治理论课(2门)         3学分

②第一外国语(1门)         4学分

③专 业 外 语(1门)        1学分

(2)专业基础课(不少于3门)      ≥9学分

(3)专业核心课(不少于3门)      ≥9学分

2、非学位课(即专业选修课,不少于3门) ≥6学分

3、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为了保证培养质量,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需补修与本专业相关的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不少于2门。需补修的课程应列入个人培养计划,补修课程要求通过考核,取得合格以上成绩,但不计学分。

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各门课程,都要进行考核,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成绩合格方可取得学分。课程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学位课程75分以上为合格,非学位课程60分以上为合格。

六、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两部分。

(1)学术活动(1学分)

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科前沿的进展,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内外本学科、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各种学术活动。凡由学校、研究生院及各院、室、所组织在本校举行的相关学术活动,研究生均应参加。凡校外学术组织和省、部、国家有关部门、单位及国际学术团体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参加。在读期间,研究生应听取不少于5场高水平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2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

学术活动为申请学位的必备环节,不得免修。学院根据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学生主讲的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由导师综合评定。

(2)实践活动(1学分)

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与社会实践等类别。

教学实践的形式包括课堂讲授、批改作业、指导实验、答疑解难等;科研实践的形式包括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完成自主申报的科研课题、参与人才培养基地和学科研究基地的研究项目等;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技术咨询、科技开发与服务、专业实习等,也可以通过担任助研和助管工作完成。

实践活动为申请学位的必备环节,不得免修。实践活动的考核,由导师依据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作出评估,给出成绩,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

七、科研能力的培养

1、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应该尽早进入有关课题的研究。在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中推动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或拓宽研究生的理论和知识面;注意因材施教,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特长和才能,使他们熟悉了解科学研究的选题、立项、研发与结题(鉴定)等主要环节,培养他们自学和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

2、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并撰写有关摘要或笔记。

3、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以江西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至少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未完成者,不得授予硕士学位。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导师与学院在学位论文选题、开题、论文中期检查、论文评审与答辩等关键环节实施严格监控,以保证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1.研究生经过课程学习和实践,在导师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和调研提出自己的主攻方向及奋斗目标,确定自己的技术路线,认真做好选题工作,论文的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并有创新性。

2.研究生一般应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工作,受到撰写课题申报书的训练。开题报告具体要求参见《江西师范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若干规定》。

3.研究生至少要用一年的时间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研究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

4.硕士学位论文由导师认可后,可进行专家评阅和答辩。论文评阅与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实施细则》和《江西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表决,授予硕士学位。

 

附件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课程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任课

教师

备注

公共必修

9992001

9992002

公共英语

4

216

1和2

学校统一安排

 

999200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1

学校统一安排

全校必修

9992011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8

2

学校统一安排

理科指定选修

0202001

专业英语

1

18

1

万剑怡

 

专业基础课

0202002

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

3

54

1

刘超

 

0202003

高级软件工程

3

54

1

钟林辉

0202004

分布式操作系统

3

54

2

谢旭升

专业核心

0202005

嵌入式软件与系统(9、10)

3

54

1

周琪云

课程名称后括号内数字表明该门课是括号内数字标识的研究方向的必学课程。

0202006

并行计算(2、5)

3

54

2

万剑怡

0202007

物联网技术(2、8、10)

3

54

1

郭帆

0202008

算法设计与分析(3、4、5、7)

3

54

1

黄明和

0202009

人工智能(3、6、7、9、11)

3

54

1

杨庆红

0202010

程序设计方法学(3、4、5)

3

54

2

李云清

0202011

数据挖掘(1、6、7、8、11)

3

54

1

王明文

0202012

信息检索(1)

3

54

2

王明文

0202013

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1、6、11)

3

54

1

曾纪国

0202014

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2、4、8、9、10)

3

54

1

叶继华

专业

选修

0202015

无线传感网络与技术

2

36

2

余敏

 

0202016

分布式系统与移动计算

2

36

3

余敏

0202017

网络信息安全

2

36

2

郭帆

0202018

数值计算

2

36

2

熊晓华

0202019

现代测试理论

2

36

2

甘登文

0202020

机器学习

2

36

3

丁树良

0202021

系统仿真导论

2

36

3

叶继华

0202022

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

2

36

3

周琪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续表)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任课

教师

备注

 

 

 

 

 

 

 

 

0202023

面向对象设计与分析

2

36

2

李云清

 

0202024

分布式数据库

2

36

2

谢旭升

 

0202025

图像工程

2

36

2

曾纪国

 

0202026

统计自然语言处理

2

36

3

李茂西

 

0202027

面向对象的服务建模

2

36

3

周琪云

 

0202028

软件体系与软件技术

2

36

2

钟林辉

 

0202029

软件项目管理

2

36

2

刘超

 

0202030

统计学习理论

2

36

3

王明文

 

0202031

高级数据库技术

2

36

2

谢旭升

 

0202032

大规模分布式计算

2

36

2

万剑怡

 

0202033

智能检测技术

2

36

3

程艳

 

0202034

研究方向专题

2

36

3

导师组

 

实践

环节

学术

活动

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研讨不少于5次,作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

1

18

 

 

 

实践

活动

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或科研实践

1

18

 

 

 

补修

课程

 

计算机系统结构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入学者须补修

 

编译原理

 

 

 

 

注:1为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方向

    2为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方向

        3为软件自动化及高可信软件方向

        4为软件体系结构及实用的软件开发方法方向

        5为面向对象分析与并行计算方向

        6为人工智能与智能教育软件方向

        7为计算机数学及其应用方向

        8为数据库理论与网络工程方向

        9为微机系统开发与计算机网络结构方向

       10为嵌入式系统方向

       11为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方向

 

    附件二: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202001

课程名称:计算机专业英语

英文译名:computer English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学    分:1

学    时:18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万剑怡教授、程艳副教授、杨庆红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常用英语词汇和习惯表达方式,提高使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提高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能够从英文资料中获取知识,为熟练阅读英文的计算机技术文献、资料和书籍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教材为指导,将教材中的内容按照所涉及的计算机专业领域划分为10个专题,具体专题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应用程序、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互联网 、计算机安全等。在首先掌握教材中的术语和表达方式以及相关知识的同时,同时补充大量该领域的最新文章、演讲视频和学术讲座等,使学生从多方位感受和掌握西方思维和表达方式。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刘艺、王春生:《计算机英语》(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2月。

2、张强华、司爱侠:《计算机专业英语》,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9月。

3、霍宏涛:《计算机专业英语》,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6月。

4、张政主:《新编计算机英语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

5、其他英文专业网站文章、相关英文科技论文、英文学术论文。

课程编号:0202002

课程名称: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

英文译名:Advanced computer architecture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刘超教授、张光河、曲彦文博士

教学内容及要求:

《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是以并行计算机(或多处理机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并行处理技术,改善并组织计算机系统结构,提高计算机性能。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研究生认识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结构发展方向与类型、涉及的关键技术与方法,提高研究生分析设计多处理机系统结构的能力,为并行算法和并行程序设计的学习打下硬件基础。本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有:一是熟悉并行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及其与高性能计算机的区别、结构模型及其划分方法;二是理解并行计算机性能评测的指标与方法。三是掌握并行计算机中的关键技术----存储器组织、节点互连、通信延迟等。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在认识并行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结构类型、性能评测等的基础上,以当代可扩放并行计算机系统结构为主线,讨论各种并行计算机的组织模型、关键技术、结构特性和相关实例。

教材及参考书目:

1、陈国良:《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刘超主:《计算机系统结构》,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年。

3、张晨曦:《计算机系统结构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4、秦杰:《计算机系统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5、李静梅:《计算机体系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6、许光辰:《嵌入式计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

课程编号:0202003

课程名称:高级软件工程

英文译名:Advanced software engineering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钟林辉副教授、化志章副教授、揭安全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高级软件工程》在本科软件工程的基础上,介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软件工程的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以软件工程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为线索,围绕如何提高软件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进行组织教学。使研究生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以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扩展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主要内容包括高可靠性软件需求、软件体系结构、中间件技术、软件复用、软件技术、面向服务架构技术、柔性工作流、统一建模语言、软件测试、软件配置管理等。

教材及参考书目:

1.(英)萨默维尔 著,程成 等译 《软件工程》(原书第9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年。

2.方木云,刘辉 《高级软件工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年。

3.(美)普雷斯曼 著,郑人杰 等译《》软件工程:实践者研究方法》(原书第7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年。

课程编号: 0202004

课程名称:分布式操作系统

英文译名:Distributed Operating Systems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谢旭升教授、郭帆副教授、李云洪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分布式操作系统是为分布式计算机系统配置的一种操作系统。本课程主要介绍设计和构造分布式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典型实现技术,充分反映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分布式操作系统的概念、模型和功能,理解掌握分布式操作系统的有关原理、算法和实现技术。内容包括: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的拓扑结构,分布式操作系统的结构模型、层次划分、通信机制、事件定序、并发控制与协同处理、资源管理、进程调度、处理机分配、死锁处理、文件系统、命名与透明性、任务分配和负载共享、分布式事务处理以及故障检测与容错等。可为学生今后从事分布式操作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程序设计语言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打下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目:

    1、何炎祥:《分布式操作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Doreen L.Galli 著,徐良贤等译:《分布式操作系统原理与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年。
    3、 Doreen L.Galli:《分布式操作系统—概念与实践(英文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年。
    4、Andrew S. Tanenbaum,Maarten van Steen,《 Distributed Systems:Principles and Paradigms(影印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5、George Coulouris,Jean Dollimore,Tim Kindberg,《Distributed Systems:Concepts and Design(Third Edition)》,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年。

课程编号:0202005

课程名称:嵌入式软件与系统

英文译名:Embedded software and systems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周琪云教授、叶继华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嵌入式软件与系统》是掌握嵌入式软件与嵌入式系统的关系,阐述嵌入式系统的作用及其如何实现控制、监视或者辅助设备、机器和车间运行的装置,就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且软硬件可裁剪,适用于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综合讨论嵌入式系统软件领域尤其是实时操作系统的各种技术。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和开发,把各种设计经验、开发技巧以及可能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有机地与嵌入式软件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结合在一起。它的内容有软件技术的硬件基础、实时操作系统理论与设计、嵌入式软件开发工具、调试技术等。并不针对任何特定的微处理器或实时操作系统进行讲解,也不面向任何特定软件设计方法。

教材及参考书目:

1、(美)David E.Simon   陈向群 An Embedded Software Primer (嵌入式系统软件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课程编号:0202006

课程名称:并行计算

英文译名:parallel computing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万剑怡教授、王明文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学科中以及大型科学与工程问题中的基本的并行与分布计算方法及其软硬基础。重点:并行计算机系统结构、模型、互连方式和性能评价,并行计算模型,并行算法设计策略、基本设计技术和PCAM设计方法学,典型的并行数值算法,并行程序设计等。
难点:并行结构模型和计算模型的理解,并行算法基本设计技术,并行数值算法等。

教材及参考书目:

1、陈国良:《并行计算:结构,算法,编程》,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年(初版),2003(修订版)。

2、陈国良等:《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北京:高教出版社,2002年 。

3、陈国良:《并行算法的设计与分析》,北京:高教出版社,2002 年(修订版)。

4、陈国良等,《并行算法实践》,北京:高教出版社,2003年。

5、Barry Wilkinson等,陆鑫达等译,《并行程序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

课程编号:0202007

课程名称:物联网技术

英文译名:Research on Techniques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余敏教授、郭帆副教授、刘长红

教学内容及要求:

全面介绍物联网的概念、实现技术和典型应用。首先讨论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软硬件平台系统组成、关键技术以及应用领域;其次介绍节点感知识别技术,包括射频识别工作原理、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典型应用、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等;然后讲述与物联网相关的通信与网络技术、传感网及其关键支撑技术等内容;最后介绍物联网中的数据融合、云计算技术、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典型应用,使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全面了解物联网所涉及的应用范围及相关技术,为其研究方向选题打下良好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目:

1、伍新华:《物联网工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版。

2、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版。

3、彭力:《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1版。

4、王良民:《物联网工程概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版。

5、刘化君:《物联网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版。

课程编号:0202008

课程名称:算法设计与分析

英文译名:Algorithm design and analysis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李云清教授、黄明和教授、石海鹤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算法的研究是计算机科学的核心问题,是人类难度最大最富创造性的活动之一。《算法设计与分析》主要研究如何设计和分析离散系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计算机解决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但能使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算法,具备设计有效算法,分析算法时间和空间效率的基本能力,而且能为他们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这些基础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提高学术研究能力、扩展学术研究视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分治策略、动态规划、贪心法、回溯与分支限界、算法分析与问题的计算复杂度、NP完全性、近似算法、处理难解问题的策略等。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朱洪:《算法设计与分析》,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2、刘瑾:《算法设计与分析》,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王晓东:《算法设计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课程编号:0202009

课程名称:人工智能

英文译名: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杨庆红教授、程艳副教授、雷震春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该门课程主要介绍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背景、归结推理方法、不确定性推理方法和度量、知识表示法及相关推理机制、机器学习理论、自然语言的理解等,要求学生在掌握以上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熟练使用各种知识表示方法描述问题的状态空间并实施推理,了解和掌握有关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理解的实例应用。

教材及参考书目:

1、丁世飞:《人工智能》,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史忠植等:《人工智能》,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3、刘凤岐:《人工智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4、马少平:《人工智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课程编号:0202010

课程名称:程序设计方法学

英文译名:The Methodology of Programming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李云清教授、杨庆红教授、石海鶴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结构程序设计,简单程序的形式化证明及推导,抽象数据类型,程序规约构造和变换技术,复杂程序的推导和证明,形式语义,函数式程序设计,逻辑程序设计,程序变换及支撑工具等内容。

教材及参考书目:

1、薛锦云、李云清、杨庆红、万剑怡:《程序设计方法学》(自编讲义) 

2、胡正国等:《程序设计方法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版。 

3、陈海波等:《新编程序设计方法学》,浙江大学出版社版,2004版。

课程编号:0202011

课程名称:数据挖掘

英文译名:Data Mining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明文教授、万剑怡教授、李茂西

教学内容及要求:

《数据挖掘》课程全面介绍数据挖掘的理论和方法,旨在为学生提供将数据挖掘应用于实际问题所必需的知识。涵盖五个主题:数据、分类、关联分析、聚类和异常检测。除异常检测外,每个主题都包含基本概念、代表性算法和评估技术并较深入地讨论高级概念和算法。目的是使学生在透彻地理解数据挖掘基础的同时,还能了解更多重要的高级主题。既有对基础知识和理论模型的介绍,也有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背景、实现方法和技术现状的详细阐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充分应用网络资源和工具,实现主要算法等,在实践中获得提高。本课程为学生今后从事数据挖掘等方面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目:

1、Pang-Ning Tan, Michael Steinbach ,Introduction to Data Mining,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2、Jiawei Han,Micheline Kamber著,范明、孟小峰译,《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3、Daniel T.Larose,刘燕权等译,《数据挖掘方法与模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课程编号:0202012

课程名称:信息检索

英文译名:Information Retrieval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明文教授、万剑怡教授、李茂西

教学内容及要求:

《信息检索》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角度出发,介绍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回顾当前信息检索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搜索引擎的核心技术,如文档分类和文档聚类问题,以及机器学习和数值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一些高级话题,如基于语言建模的信息检索模型、基于机器学习的排序方法和Web搜索技术等,既有对基础知识和理论模型的介绍,也有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背景、实现方法和技术现状的详细阐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充分应用网络资源和工具,实现主要算法等,在实践中获得提高。本课程为学生今后从事互联网的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目:

1、Christopher D .Manning, Prabhakar Raghavan, Hinrich Schutze, 王斌译,《信息检索导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版。

2、W.Bruce Croft), Donald Metzler, Trevor Strohman, 刘挺 等译,《搜索引擎:信息检索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3、David A.Grossman, Ophir Frieder), 张华平等译,《信息检索:算法与启发式方法》,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版。

课程编号:0202013

课程名称: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

英文译名: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mage Processing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曾纪国副教授、程艳副教授、刘建明

教学内容及要求:

《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是运用模式识别中的基本决策方法、常用模型和算法解决图像分析和处理中的问题。通过授课、作业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今后的实际应用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模式识别和图像识别的基本原理;分类器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包括统计模式识别、模式识别决策方法及实现;图像处理与特征提取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聚类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数字图像模式识别典型应用实例介绍。

教材及参考书目:

1、王晅,马建峰:《数字图像分析与模式识别》,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张宏林:《精通Visual C++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技术及工程实践(第2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

3、杨淑莹:《图像模式识别:VC++技术实现》,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冯伟兴 :《Visual C++数字图像模式识别技术详解》,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5、Richard O:《模式分类》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版。

课程编号:0202014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

英文译名:Computer Network and Distributed System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叶继华教授、周琪云教授、张光河

教学内容及要求:

网络分布计算提供了跨越网络透明访问各种信息资源并协同处理的能力,是大规模网络应用的基础。本课程旨在通过介绍网络计算环境与网络信息处理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使学生能够掌握网络与分布计算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当前网络与分布计算领域的主流技术,了解分布计算研究的方向,开阔视野,为从事网络应用开发或网络技术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目:

1、顾铁成等译: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黄建斌:网络计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王柏:分布计算环境,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课程编号:0202015

课程名称:无线传感网络与技术

英文译名:Wireless Sensors Network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余敏教授、郭帆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课程以微电子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介绍由大量微型、低功耗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自组织的传感网络理论与相关技术, 强化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及技术基础,扩展学术视野,提高学术研究及应用技术开发能力。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无线传感网络概述、传感网络通信协议、拓扑控制、定位技术、安全技术、数据管理及数据融合、TinyOS操作系统,以及无线传感网络示范应用技术。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孙利民等:《无线传感器网络》,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唐宏:《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及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版。

3、杜晓通:《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工程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课程编号:0202016

课程名称:分布式系统与移动计算

英文译名:Distributed System & Mobile Computa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余敏教授、郭帆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分布式系统与移动计算》课程主要介绍分布式系统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基本概念、问题和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它向研究生介绍分布式系统特有的有关设计方面的一些内容,通过移动代理系统实例的介绍,让学生掌握移动计算关键技术。

本课程主要内容:分布式系统概述、 分布式系统设计的形式方法、互斥和选举算法、分布式系统的可靠性、静态和动态负载分配方法、分布式系统的应用、移动代理系统分析及移动计算关键技术等。

教材及参考书目:

1、Jie WU :《分布式系统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2、Andrew S.Tanenbaum:《分布式操作系统》,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3、M.L.Liu:《分布式计算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课程编号:0202017

课程名称:网络信息安全

英文译名: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余敏教授、郭帆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全面系统地讲述网络系统安全的基本知识。围绕认证、访问控制、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不可否认性、安全审计与报警等安全服务的实现,着重介绍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各个层次计算机系统可能面临的威胁与防范措施,从纵深防御的角度分析了信息保障中的保护、检测、响应和恢复等方面的知识。

主要内容包括: 实现安全服务、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漏洞检测、攻击与防范、防火墙、系统入侵检测与防御、电子邮件安全、IP安全、Web安全等。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网络和信息安全有关的各种技术有基本的认识,并熟悉常见的攻击和防御技术以及相关工具。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曹天杰:《计算机系统安全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2、郭克华 :《软件安全实现—安全编程技术》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3、刘功申:《 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技术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版。

4、袁野 :《终极守护---针对黑客的高级防御技术》,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版。

课程编号:0202018

课程名称:数值计算

英文译名:numerical computa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甘登文教授、熊晓华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数值计算》主要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更好的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包括连续系统离散化和离散形方程的求解,并考虑误差、收敛性和稳定性等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函数的数值逼近(代数插值与函数的最佳逼近)、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数值代数(线性代数方程组的解法与矩阵特征值问题的计算)、非线性(代数与超越)方程的数值解法、最优化方法以及常微分方程(初、边值问题)数值解法等。通过学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算法,培养数值计算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将来从事科学计算、计算机应用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目:

1、石瑞民:《数值计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陈化:《数值分析》,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课程编号:0202019

课程名称:现代测试理论

英文译名:Modern test theor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计算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丁树良教授、甘登文教授、熊建华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现代测试理论》主要以项目反应理论为研究对象,从基本原理的角度,以专题的形式讲授现代测试理论的若干基本问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扩展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反应理论和认知诊断的基本概念、参数估计与拟合检验、信息函数与测验编制、项目反应理论中的新模型、测验等值、测量偏差、题库与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效度,Q矩阵理论和判别分类方法等。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漆书青、戴海崎、丁树良:《现代教育与心理测量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 Leighton J P,Gierl M J,and Hunka S M, Cognitive diagnostic assessment for educ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

3、C.R. Rao,Handbook of Statistics. Vol.26. 2007。

 

 

课程编号:0202020

课程名称:机器学习

英文译名:Machine Learning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甘登文教授、丁树良教授、雷震春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机器学习》所关注的问题是:计算机程序如何随着经验积累自动提高性能。它是一门前沿性课程,涉及数据挖掘、机器推理、时间序列预测和图像处理等应用领域,为传统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提供了新颖的解决思路和具有潜力的方法。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机器学习中核心的算法和理论,包括机器学习的一般框架、贝叶斯学习、决策树学习、人工神经网络、非监督学习(聚类分析)、Boosting学习、支持向量机和核方法等内容;并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机器学习方法应用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T.M. Mitchell:Machine Learning(影印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T.M. Mitchell著,曾华军、张银奎等译,《机器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2、边肇祺、张学工等:模式识别(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课程编号:0202021

课程名称:系统仿真导论

英文译名:Introduction to System Simula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叶继华教授、刘长红

教学内容及要求:

《系统仿真导论》以各种复杂系统的仿真模型为研究对象,根据系统分析的目的,在分析系统各要素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能描述系统结构或行为过程的、且具有一定逻辑关系或数量关系的仿真模型,据此进行试验或定量分析,以获得正确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以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扩展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主要内容包括连续系统仿真、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现代仿真技术等。系统仿真已经成为与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并行的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研究生研究、设计和分析各种复杂系统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肖田元:《系统仿真导论》(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郭齐胜:《系统仿真》,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3、王恒霖:《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杨涤:《系统实时仿真开发环境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编号:0202022

课程名称: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

英文译名:Embedded system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周琪云教授、叶继华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根据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针对ARM嵌人式处理器,详细地介绍了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方法和技巧,它的内容有ARM处理器概述及其体系结构、ARM指令系统、ARM嵌入式接口技术、嵌入式Linux系统编程环境、嵌入式Linux系统的构建、嵌入式Linux系统编程、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开发和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

教材及参考书目

     1、路莹、彭健钧 :《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版。

     2、李新荣、曲凤娟、谭浩强:《ARM9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版。

课程编号:0202023

课程名称: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英文译名:Object-Oriented Analysis and Desig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李云清教授、揭安全副教授、王岚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掌握面向对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概念、主要步骤、典型特点、关键问题等。掌握面向对象的表示法、面向对象的开发过程和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要清楚传统软件开发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掌握面向对象方法在软件开发过程和方法上的改进,能使用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进行软件建模。

教材及参考书目:

1.麻志毅:《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

2.[美]布奇等著:《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第3版)(英文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

3.Grady Booch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4. [美]Michael Blaha James Rumbaugh 著,车皓阳、杨眉译:《UML面向对象建模与设计》(第2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

5. 邵维忠,杨芙清 著:《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6. 邵维忠,杨芙清 著:《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课程编号: 0202024

课程名称:分布式数据库

英文译名:Distributed Database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谢旭升教授、李云洪副教授、张练兴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的产物,主要研究在计算机网络上如何进行数据的分布和处理。本课程系统全面地介绍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技术,充分反映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全面、系统地阐述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结构特点、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法;重点论述分布式数据库的查询优化、事务管理、并发控制、可靠性等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概念、结构、功能;掌握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掌握分布式数据库的优化、事务管理、可靠性等知识;掌握设计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方法,为学生从事大、中型数据库软件的开发、管理打下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目:

1、邵佩英:《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05年。

2、贾焰等:《分布式数据库技术》,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年。

3、毛国君:《高级数据库原理与技术》,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年。

4、M.Tamer Ozsu & Patrick Valduriez:Principles of 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s (Second Edition),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

课程编号:0202025

课程名称:图像工程

英文译名:Image Engineering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曾纪国副教授、刘建明、胡蕾

教学内容及要求:

《图像工程》主要讲授数字图像处理的理论与实现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授课、作业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这些基本方法开发数字图像处理系统。主要内容包括:图像的基本概念、数字图像的输入输出、基本运算、图像变换、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压缩、图像分割、图像特征表示与描述、形态学图像处理、彩色图像处理等。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杨杰:《数字图像处理及MATLAB实现》,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

2、左飞,万晋森,刘航:《数字图像处理原理与实践:基于Visual C++开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

3、张弘:《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4、阮秋琦:《数字图像处理(MATLAB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

课程编号:0202026

课程名称:统计自然语言处理

英文译名:Statistics Language Processing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明文教授、李茂西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以自然语言为研究对象,统计理论为方法讲授自然语言处理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形式语言与自动机及其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语言模型、隐马尔可夫模型、语料库技术、汉语自动分词与词性标注、句法分析、词义消歧、统计机器翻译、语音翻译、文本分类、信息检索与问答系统、自动文摘和信息抽取、口语信息处理与人机对话系统等,既有对基础知识和理论模型的介绍,也有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背景、实现方法和技术现状的详细阐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充分应用网络资源和工具,实现主要算法等,在实践中获得提高。本课程为学生今后从事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宗成庆:《统计自然语言处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2、Manning Christopher D.,《统计自然语言处理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

3、Daniel Jurafsky,James H. Martin,《自然语言处理综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

课程编号:0202027

课程名称:面向对象的服务建模

英文译名:Object oriented modeling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周琪云教授、李云清教授、揭安全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对于管理流程咨询项目、大型信息化建设项目和套装管理软件实施项目,对业务环境的分析和理解对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全面理解 IT 系统所处的业务环境,可以帮助 IT 系统能提供正确系统功能,并加速 IT 系统的部署和推广,从而实现 IT 和业务的一致性。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UML)作为完备的、标准化的建模语言,可应用于业务系统建模。它的内容有UML统一建模语言、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Rational Software Architect建模工具、需求、用例和测试用例建模方法。

教材及参考书目:

1、Gamma, E. Helm, R. Johnson and J. Vlissides Addison-Wesley ,Design Patterns: Elements of Reusable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1995年。

2、李英军等译:《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课程编号:0202028

课程名称:软件体系与软件技术

英文译名:software architecture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钟林辉副教授、石海鹤副教授、王昌晶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软件体系与软件技术是近代软件工程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软件体系结构被视为解决软件危机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程以软件体系结构的描述、设计、验证等为研究对象,介绍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践,全面反映软件体系结构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既讨论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理论知识,又介绍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和工业界面应用实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软件体系的概念、发展和应用现状、软件体系结构建模方法例如视图模型、核心模型、生命周期模型和抽象模型、软件体系结构的风格和DSSA特定领域软件体系结构、软件体系结构的描述方法和描述语言、基于软件体结构的开发过程、软件体系结构的分析与测试问题,软件体系评估方法。本课程还介绍重构的过程,解释了重构的原理和最佳实践方式,并给出了何时以及何地应该开始挖掘代码以求改善。

教材及参考书目:

1、Martin Lippert,Stephen Roock “Refactoring in large software projects” Wiley; 1 edition (June 5, 2006)

2、(美)福勒著,熊节译《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

3、(美)科瑞夫福斯盖著,杨光、刘基城译《重构与模式》,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

4、张友生等编著《软件体系结构原理、方法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5、(美)肖,(美)加兰著,牛振东等编译《软件体系结构——世界著名计算机教材精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6、(美)布劳德著,李仁发等译《软件设计——从程序设计到体系结构》,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

7、覃征、 邢剑宽、郑翔《软件体系结构》(英文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年。

课程编号:0202029

课程名称:软件项目管理

英文译名:software object management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刘超教授、揭安全副教授、化志章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软件项目管理》是以软件项目为研究对象,以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为基础,结合软件技术和应用系统的特点,通过讲授与案例形式讲述软件项目管理的目的要求、方法工具和组织职责。通过本课程学习,使研究生认识项目管理是提高软件质量的关键,提高分析和解决软件项目管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具备制订软件项目计划与实施管理的基本技能,熟悉软件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工具。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张家浩:《软件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2、朱少民:《软件项目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

3、韩万江:《软件项目管理案例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4、戚安邦:《项目管理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5、齐治昌:《软件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课程编号:0202030

课程名称:统计学习理论

英文译名: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明文教授、江爱文博士

教学内容及要求:

《统计学习理论》是研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机器学习的一种一般理论,属于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和应用统计学相交叉与结合的范畴。统计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诞生于20世纪60~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发展到比较成熟并受到世界机器学习界的广泛重视。由于较系统地考虑了有限样本的情况,统计学习理论与传统统计学理论相比有更好的实用性,在这一理论下发展出的支持向量机(SVM)方法以其有限样本下良好的推广能力而备受重视。

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为统计机器学习、统计模式识别等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扩展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美)瓦普尼克,张学工 译,《统计学习理论的本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2、(美)Trevor Hastie,Robert Tibshirani,Jerome Friedman,范明 柴玉梅 昝红英 译,《统计学习基础——数据挖掘、推理与预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

3、(美)瓦普尼克,许建华,张学工 译,《统计学习理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

课程编号:0202031

课程名称:高级数据库技术

英文译名:Advanced Database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谢旭升教授、李云洪副教授、张练兴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数据库技术主要研究如何存储、使用和管理数据,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也是应用为最广泛的技术之一。本课程阐述数据库的最新技术发展趋势,注重用全新的观点和视角认识新、旧问题,分析问题的本质,全面介绍数据库的新理论、新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关系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时态数据库、实时数据库、web数据库、移动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方面的一些高级主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并能应用高级数据库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可以培养提高学生从事高级数据库领域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工作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谢兴生:《高级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2、汤庸:《高级数据库技术与应用》,高教出版社,2008年。

3、毛国君:《高级数据库技术与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4、王占全、张静、郑红、胡国玲、李建华:《高级数据库技术》,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

课程编号:0202032

课程名称:大规模分布式计算

英文译名:large-scale distributed computing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万剑怡教授、王明文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围绕新的应用模式下(如云计算)对海量数据处理的突出需求,讨论海量信息处理系统的构造、数据存储与编程模型等。主要内容包括:传统分布式计算和并行计算系统简介;海量特性对分布式系统的影响;基于大规模集群的海量信息处理平台的构建;海量数据存储;面向海量信息处理的编程模型与技术等。本课程面向研究生开设,使得学生能掌握海量信息处理的基础解决方案和具体技术方法,尤其是掌握Google云计算平台中的海量数据处理关键技术,包括MapReduce、GFS等。

教材与参考书目

1.Data-Intensive Text Processing with MapReduce  Jimmy Lin and Chris Dyer

2.Tom White ,Hadoop: The Definitive Guide MapReduce for the Cloud ,   O'Reilly Media, 2009。

3.陈国良:《并行计算:结构,算法,编程》,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初版),2003(修订版)。

4.Barry Wilkinson等,陆鑫达等译,《并行程序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5.有关论文


课程编号:0202033

课程名称:智能检测技术

英文译名:Modern detection tech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程艳副教授、张光河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学习智能方法在现代检测技术中的应用研究。基础篇主要介绍现代信息检测技术、现代检测技术中主要用到的各种基础理论、各种专门技术和方法,如现代信号处理理论与方法、人工神经元网络、遗传算法、模糊集合论、信息融合、软测量等;应用篇介绍几个综合应用各种现代检测理论与技术的测量系统,其中有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检测技术及应用、基于专家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等。智能检测与预测方法方向综合运用智能科学、检测技术、预测控制等理论和方法,研究智能化测量、预测预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目前测控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计算机测控技术与装置方向进行新型自动检测和智能控制仪表以及各种自动化装置的设计和应用研究。设计和应用的范围包含软硬件和各种网络接口设备。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智能数据处理为基础的非接触或间接检测技术及智能化检测装置。运用先进的检测技术,采用先进的智能控制算法,组成自动检测与控制系统。综合运用信息和测控两大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将网络信息技术与测控技术的渗透与融合、基于网络环境的远程监测与控制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智能控制算法为核心的智能化自动检测和控制系统、各种新型自动检测和智能控制仪表以及各种自动化装置的检测方法和技术;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扩展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张宏建,孙志强:《现代检测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

2、邢文训,谢金星:《现代优化计算方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3、王万良:《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4、高尚, 杨静宇:《 群智能算法及其应用》,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年。

课程编号:0202034

课程名称:研究方向专题

英文译名:Research topic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导师组

教学内容及要求:

各研究方向的专题研讨。

教材及参考书目:

各研究方向学术论文和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