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江西师范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304)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4-10

 物理化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304)

一、培养目标

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紧跟科学前沿,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物理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使之成为高级专业人才。所培养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达到如下水平: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品德良好。

2、具有宽广的化学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专门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了解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勇于探索与创新。

3、较熟悉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英语)和应用计算机及现代信息工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毕业后能够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及管理等工作或继续深造。

二、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允许硕士生提前毕业,但硕士生的最短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5年。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有关要求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硕士生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三、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

(每方向字数在50字以内)

研究生导师

1

理论和计算化学

分子模拟、计算化学

卢章辉、杨振

2

催化化学与新材料

光催化、催化新材料,CO2资源化转化与利用

徐景士、张小亮、刘庆燕

3

能源化学

氢能源、锂电池、燃料电池、电化学电容器、应用电化学

张小亮、温祖标、王素琴

4

纳米材料和晶体材料

纳米材料、光电磁功能晶体材料

卢章辉、刘庆燕、温祖标

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

1、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为主导负责硕士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拓宽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注重课程学习,夯实学科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硕士生掌握学科专业的系统知识和前沿问题。要求每位硕士生都应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使硕士生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努力提高硕士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硕士生在入学后的三个月内(最迟在第一学期末)经师生互选,确定导师,未互选的硕士生由导师组分配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和硕士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方向与制订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室、所、中心)和研究生院备案。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是硕士研究生掌握坚实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重要环节。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两大类,其中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对于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专业的本科生主干课程。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总学分应不少于34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6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6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详见《物理化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附件一)。

2、课程考核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各门课程,都要进行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取得学分。课程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学位课程75分以上为合格,非学位课程60分以上为合格。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提倡以要求学生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课程考核,注重对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注重引导和促进硕士研究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六、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两部分。

(1)学术活动(1学分)

“学术活动”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科前沿的进展,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内外本学科、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各种学术活动。凡在本校举行或学校、研究生院及各院、室、所组织举行的学术活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均应参加。凡校外学术组织和省、部、国家有关部门、单位及国际学术团体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参加。在读期间,硕士研究生应听取不少于5场高水平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2次有关文献综述报告和自己科学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考核成绩由导师综合评定。

(2)实践活动(1学分)

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与社会实践等类别。教学实践是体现我校师范特色,培养提高硕士生的教学能力、组织表达能力和检验研究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学实践的形式包括课堂讲授、批改作业、指导实验、答疑解难等;科研实践是锻炼硕士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途径。科研实践的形式包括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完成自主申报科研课题及参与人才培养基地和学科研究基地研究项目等;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技术推广、咨询、科技开发、专业实习及公益劳动等。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导师依据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

1. 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专业研究生必须进行为期2周的本科教学实践活动,以培养其教学实践能力。实践工作不记录课程学分,为申请学位的必备环节,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实践环节一般不得免修。

2. 鼓励本专业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进入有关课题的研究。在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中推动相关专业课程学习,进一步加深或拓宽硕士生的理论知识面。

七、科研能力的培养

1、各学位点应明确本专业硕士生须具备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的要求。鼓励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进入有关课题的研究。在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中推动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或拓宽硕士生的理论和知识面。

2、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各学科要尽力创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条件,规定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和聆听有关学术报告活动的次数及撰写有关摘要或笔记的要求。

3、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以江西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至少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国内核心期刊)或申请专利1项(有申请号,排名前三名);未完成者,不得授予硕士学位。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1、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攻方向及奋斗目标,确定自己的技术路线,认真做好选题和开题报告。

硕士生一般应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一般要用至少一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开题报告具体要求参见《江西师范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若干规定》。

2、论文进展报告和中期检查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学位点应定期组织论文中期检查。

3、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可进行专家评阅和答辩。论文评阅与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实施细则》和《江西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建立本学科研究生分流培养的机制,配合多规格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阶段性考核。如通过中期考核方式进行评优分流,中期考核的时间为第三学期的中期,未通过中期考核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阶段;通过开题报告或文献综述,选拔培养对象,重点扶持;论文撰写后期仍表现科研能力存在严重问题者,必须推迟答辩时间。其中有关时间安排要求为:

(1)论文选题的工作在第二学期作选题准备,先由导师提出2—3个方向的课题供研究生选择;然后研究生对导师提出的课题选择1—2个进行文献调研,于第二学期写出文献综述,交导师审阅,并在研究生指导小组会上作开题报告。

(2)论文的实验工作在第三学期全面展开,至第六学期结束,最后留2—2.5个月撰写论文。如果准备充分,此项工作可根据实际工作提前进行和提前结束。

(3)论文实验工作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每月须写出实验工作的书面报告交导师审阅。导师应注意掌握论文的方向及进度,注意培养研究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表决,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附件一:

物理化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任课

教师

备注

公共必修

9992001

9992002

公共英语

4

216

1和2

学校统一安排

英语学科修二外

999200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1

学校统一安排

全校必修

9992011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8

2

学校统一安排

理科指定选修

0182001

专业英语

1

18

2

 

各学院自行开设

专业基础课

0182039

高等物理化学

3

54

1

温祖标

 

0182040

理论计算化学

3

54

2

杨振

0182143

现代仪器分析与表征技术

3

54

2

徐景士

专业核心

0182146

催化化学

3

54

1

张小亮

4个方向必修

0182041

X-射线晶体学基础

3

54

1

刘庆燕

方向1,2,4必修

0182042

纳米材料化学

3

54

1

卢章辉

4个方向必修

0182043

电化学原理与研究方法

3

54

2

王素琴

方向3必修

专业

选修

0182044

化学动力学

2

36

1

章磊、

熊丽华

 

0182159

应用电化学

2

36

2

熊丽华、

章磊

0182045

催化新材料

2

36

1

章磊、

熊丽华

0182046

胶体与界面化学

2

36

2

熊丽华、

章磊

0182163

物理化学前沿讲座

2

36

2

导师组

实践

环节

学术活动

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研讨不少于5次,作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

1

 

1-6

 

由导师进行考核

实践活动

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或科研实践

1

 

3

 

由导师进行考核

补修

课程

 

物理化学

 

 

 

同本科生上课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入学者须补修

 

结构化学

 

 

 

同本科生上课

 

附件二:

物理化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182039

课程名称:高等物理化学

英文译名:Advanced Physical Chemistr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温祖标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高等物理化学》相对本科生《物理化学》而言,但不是《物理化学》的启蒙和内容的简单重复。本课程建立在《物理化学》基础上,涵盖了物理化学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本课程总共分五章:物理化学核心内容和基本公式;物理化学扩展内容及重要应用;统计热力学;非平衡态热力学;多相催化动力学。前三章,力求高屋建瓴、纲举目张,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着重讲授统计热力学。第四章——非平衡态热力学被誉为理论生物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正不断研究,其发展方兴未艾,为讲授的重点。第五章——多相催化动力学,相对化学动力学而言,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是化学工程的基本理论之一,重点讲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把握物理化学的知识框架,澄清基本概念,熟悉基础理论,牢记基本规律,了解学科前沿,掌握重点、难点和要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进一步拓展物理化学基础知识。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刘寿长,《高等物理化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物理化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胡英,《物理化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朱文涛,《物理化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课程编号:0182040

课程名称:理论计算化学

英文译名: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杨振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理论与计算化学》以量子化学计算和分子模拟计算方法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专题的方式讲授各种计算模拟方法的理论基础以及应用范围。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以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在量子化学以及统计力学方面的专业理论基础,扩展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主要内容包括:Hartree-Fock理论、Post-Hartree-Fock理论,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动力学模拟、蒙特卡洛模拟、粗粒化模拟、以及多尺度模拟等方法的理论基础以及应用实例。

教材及参考书目:

1、F.S. Levin,《An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The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年版。

2、A.R. Leach,《Molecular Modell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Prentice-Hall Press,,2001年版。

 

课程编号:0182143

课程名称:现代仪器分析与表征技术

英文译名:Modern instrumental Analy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tech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徐景士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利用理化测试中心的有利条件,在化学和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主要的、常用的现代分析仪器的方法原理、性能特点、操作应用有基本的掌握,让学生对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总体有全面的认识,让学生对各类仪器分析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透彻的了解。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让学生以各种分析仪器为工具,亲自动手去获得需要的信息。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独立从事科学实践的能力,掌握从事科学实践的技能。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若干大型精密仪器的基本原理、性能特点、应用范围和基本使用方法。

教材及参考书目:

1、陈陪榕、邓勃,《现代仪器分析实验与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方惠群,《仪器分析(第一版)》,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马礼敦,《高等结构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编号:0182146

课程名称:催化化学

英文译名:Catalytic Chemistry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小亮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催化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情况,为学生深入了解催化化学学科发展和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有: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基本概念,催化与吸附、表面反应过程,均相催化和多相催化中的各类催化剂及催化机理;重点讲述酸碱、金属、金属氧化物和固体酸催化作用基本原理,介绍光催化、电催化、手性催化、膜催化等应用过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基础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当前催化化学的新领域和发展趋势。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吴越,《催化化学》,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甄开吉等,《催化作用基础(第三版)》,2005年版。

3、韩维屏,《催化化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G. Ertal,《Handbook of Heterogeneous Catalysis》,Wiley,2008年版。

 

课程编号:0182041

课程名称:X-射线晶体学基础

英文译名:X-Ray Crystall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刘庆燕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介绍几何晶体学基本原理、微观空间对称原理和晶体中X射线衍射基本原理。其主要内容有:晶体的对称性,点阵的概念,晶胞,晶系,晶胞的转换,晶系和空间群的简介,空间群的测定,晶体结构测定中空间群应用实例,了解晶体的X-射线衍射、影响X射线衍射强度的因素以及晶体结构的测定与修正。其主题是利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要求学生掌握点群、空间群符号,对称性操作,系统消光的基本概念和点阵与倒易点阵的换算关系。学生能够掌握X射线散射和衍射的基本理论,并能够用来解决常见的实际科研问题。

教材及参考书目:

1、M.M.乌尔福逊,《X射线晶体学导论》,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2、钱逸泰,《结晶化学》,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梁栋材,《X射线晶体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课程编号:0182042

课程名称:纳米材料化学

英文译名:Nanomaterials Chemistry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卢章辉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纳米科技和纳米技术已经成为新世纪的高新技术之一,纳米材料被誉为“最有前途的材料”。本课程主要讲授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纳米材料的合成和表征方法,纳米材料的结构和物理化学特性,纳米材料在各领域的应用,纳米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纳米材料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纳米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朱红编,《纳米材料化学及其应用》,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美]K.J.克莱邦德著,《纳米材料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3、张立德,牟季美著,《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李玲,向航编著,《功能材料与纳米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5、刘吉平,廖莉玲编著,《无机纳米材料》,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课程编号:0182043

课程名称:电化学原理与研究方法

英文译名:Electrochemical Principles and Research Methods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素琴 讲师(博士)

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研究水溶液电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两部分的内容,其中基本原理部分重点叙述较成熟的基础理论,包含了气体电极、金属阳极过程、金属电沉积过程、半导体电化学与光电化学、化学电源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测量方法系统地介绍电化学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技术和数据解析方法,同时兼顾具体的实验细节。让学生了解电化学的研究方法,以便于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进行实验研究阶段发挥自己的能力。适合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以及将要在这些领域进行研究的学生。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李荻编,《电化学原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美)巴德(A.J. Bard)等著,邵元华等译,《电化学方法、原理和应用》(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3、贾铮,戴长松,陈玲等编著,《电化学测量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4、张鉴清等编著,《电化学丛书:电化学测试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5、胡会利、李宁编著,《电化学测量》,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课程编号:0182044

课程名称:化学动力学

英文译名:Kinetics of Chemical Reac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章磊副教授、熊丽华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化学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化学运动的一门学科。本课程教学的侧重点在于从宏观到微观、从实验到理论比较全面的介绍化学反应动力学的主要内容。从实验方法、收集数据以及数据的整理和揭示反应本质等方面阐述进行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全过程。通过对化学反应动力学这门学科的学习,能使学生毕业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化学反应动力学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方法,达到揭示化学反应本质的目的。

教材及参考书目:

1、王琪,《化学动力学导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李大珍,《化学动力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韩德刚,《化学动力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陈诵英等,《催化反应动力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课程编号:0182159

课程名称:应用电化学

英文译名: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熊丽华副教授、章磊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在阐明电化学基本原理基础上,系统地讨论电化学原理在各个相关领域中的应用,涉及环境科学、能量科学、生物学、信息科学与材料科学等诸多领域的电化学信息,反映出应用电化学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实用性。主要内容包括:电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电化学工程简介,无机物电解制备,电池,金属腐蚀与防护,电化学表面处理和加工,电解冶金和功能材料,电化学在环境保护、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既有基本理论,又有实际应用,并以应用为主。对每一实际应用领域,也介绍与之有关的原理及其新进展。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杨绮琴,方北龙,童叶翔编著,《应用电化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杨辉,卢文庆编著,《应用电化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曹楚南编著,《腐蚀电化学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课程编号:0182045

课程名称:催化新材料

英文译名:New Materials of Catalyst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章磊副教授、熊丽华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该课程主要介绍催化剂新材料的研究概况、工业化研究进展、前景与展望。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催化新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特点、物化性质及催化性能。主要内容有:固体超强酸、固体超强碱、多酸化合物、新型分子筛、高比表面氮化物、金属茂催化剂等新型催化剂的研究概况,分类,负载化,助催化剂的研究,工业化研究进展,以及前景与展望。要求研究生掌握各种催化新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特点、物化性质及催化性能。

教材及参考书目:

1、郑禄彬等,《新固体酸和碱及其催化作用》,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

2、唐培堃等,《精细化学品的催化合成:多酸化合物及其催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版。

3、阎子峰,《纳米催化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课程编号:0182046

课程名称:胶体与界面化学

英文译名:Colloid and Surface Chemistr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熊丽华副教授、章磊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本原理和近年来活跃的新兴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目的是通过对胶体与界面化学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及研究方法的学习,并将其主要应用于胶体与界面化学、固体表面相关的领域。主要内容有对有广泛实用意义的浓分散体系流变学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对一些新的表面测定仪器也作了介绍,重点研究表面现象和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力学性质的科学,其内容涉及各种表面现象,表面层结构与性质,各种分散体系的形成与性质。

教材及参考书目:

1、丁莹如,秦关林编著,《固体表面化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2、吴清辉,《表面化学与多相催化》,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

3、江龙编著,《胶体化学概论》,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编号:0182163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前沿讲座

英文译名:Frontiers of Modern Physical Chemistr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导师组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通过专题报告、课堂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二级学科发展方面的知识,着重提高相关化学理论水平,了解现代物理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应用及其发展趋势,并培养学生把握学科前沿的能力,为研究生论文工作及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包括理论计算化学、结构化学、催化化学、化学动力学、胶体与界面化学、电化学、光化学与辐射化学、热力学、生物物理化学、化学信息学等学科方向最新研究前沿进展。

教材及参考书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物理化学》,科学出版社。

2、 导师组自编讲义。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