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江西师范大学无线电物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4-09

 无线电物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208)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无线电物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在电磁场和电磁波、微波毫米亚毫米波、天线雷达、电波传播、计算电磁学、各类电磁信息检测与处理、超导电子学等众多领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进行学术交流和撰写学术论文。

4、具有健康的体格和心理。

二、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有关要求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硕士研究生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三、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生导师

1

电磁场理论

与微波技术

研究电磁数值计算方法,微波、毫米波传输理论及其在通信、雷达和测量中的应用。

 

2

超导电子学

以超导体的约瑟夫逊效应等为基础,主要研究物体处于超导状态下超导电子所具有一系列效应的理论、技术和应用。

3

电磁信息检测与处理

主要研究图象算法、运动图象捕捉与识别、Linux硬件测试和嵌入式系统、 电子设计自动化和DSP。

    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

1、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为主导负责硕士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拓宽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注重课程学习,夯实学科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硕士研究生掌握学科专业的系统知识和前沿问题。要求每位硕士研究生都应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使硕士研究生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努力提高硕士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的三个月内(最迟在第一学期末)经师生互选,确定导师,未互选的硕士研究生由导师组分配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和硕士研究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方向与制订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室、所、中心)和研究生院备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应该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计划要对该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课程学习要求及考试方式、实践和参加学术活动环节等做出比较具体的规定或说明。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是硕士研究生掌握坚实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主要环节。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两大类,其中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可从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二级学科的专业课程中选择。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各门课程,都要进行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取得学分。课程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学位课程75分以上(含75分)为合格,非学位课程60分以上(含60分)为合格。

对于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专业的本科生主干课程。补修课程要求通过考核,取得合格以上成绩,但不计学分。

硕士研究生应至少取得34学分,方可参加论文答辩,其中学位课程26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6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

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详见附件一,课程简介详见附件二。

六、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两部分。

(1)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科前沿的进展,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内外本学科、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各种学术活动。凡在本校举行或学校、研究生院及各院、室、所组织举行的学术活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均应参加。凡校外学术组织和省、部、国家有关部门、单位及国际学术团体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参加。在读期间,硕士研究生应听取不少于5场高水平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2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

学术活动占1学分。在第三学期末,导师根据研究生在前三个学期听学术讲座的笔记和主讲学术报告的质量对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情况进行综合考核,采用五级分制评定考核成绩,并提交一份书面考核情况说明。

(2)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与社会实践等类别。教学实践是体现我校师范特色,培养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能力、组织表达能力和检验研究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学实践的形式包括课堂讲授、批改作业、指导实验、答疑解难等;科研实践是锻炼硕士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途径。科研实践的形式包括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完成自主申报科研课题及参与人才培养基地和学科研究基地研究项目等;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技术推广、咨询、科技开发、专业实习及公益劳动等。导师应根据自身及研究生的特点,在第二、三学期期间,合理安排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形式。

实践活动占1学分。在第三学期末,导师根据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采用五级分制评定考核成绩,并提交一份书面考核情况说明。

七、科研能力的培养

1、关注本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培养检索和阅读中外文文献的能力。

2、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在前三个学期至少听5次学术讲座,主讲2次学术报告,提高学术交流的能力。

3、积极参加导师或学科组承担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4、积极申报校、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培养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5、认真撰写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培养论文写作能力。相关论文必须经导师审阅,严禁学术造假和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培养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

6、在校期间,必须以江西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至少公开发表1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方可申请硕士学位。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1、论文开题报告

申请硕士学位的论文必须是申请者亲自参加科学研究做出的成果。撰写学位论文之前,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攻方向及研究目标,确定技术路线,认真做好选题和开题报告。论文选题应在理论上或实际应用上具有一定意义, 力求选择本专业研究方向上有重要学术意义的开创性课题。开题报告由学科组负责实施,应重点考查硕士研究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一般应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开题报告具体要求参见《江西师范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若干规定》。只有在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撰写学位论文。导师应指导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全过程, 及时发现问题, 在必要时可根据科研进展和困难等情况调整和修改课题内容。

2、论文进展报告和中期检查

硕士研究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在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完成之后,必须对硕士研究生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进行一次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由学科组负责实施,一般应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未通过中期考核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阶段;论文撰写后期仍表现科研能力存在严重问题者,必须推迟答辩时间。

3、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经由导师认可,方可进行专家评阅和答辩。论文评阅与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实施细则》和《江西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表决,授予硕士学位。

 

 

 

 

 

 

 

 

 

 

 

 

 

    附件一:

无线电物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课程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任课

教师

备注

公共必修

9992001

9992002

公共英语

4

216

1和2

 

 

999200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1

 

全校必修

9992011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8

2

 

理科指定选修

0172050

物理学专业英语

1

18

2

欧阳楚英等

 

专业基础课

0172051

计算物理

3

54

1

欧阳楚英等

 

0172052

高等量子力学

3

54

1

嵇英华等

0172053

高等电磁场理论

3

54

1

桑明煌等

专业核心

0172077

现代微波技术

3

54

1

骆兴芳等

 

0172078

信息处理方法

3

54

2

刘刚等

0172079

计算电磁学

3

54

2

骆兴芳等

专业

选修

0172080

无线电物理前沿研究专题

2

36

2

骆兴芳等

专业选修课还可以从一级学科下其它二级学科的专业课程中选择

0172081

超导电子学

2

36

2

嵇英华等

0172082

传感器与信号检测技术

2

36

2

黄剑华等

0172083

现代无线通信技术

2

36

2

张浩亮等

0172084

RFID技术及应用

2

36

2

骆兴芳等

实践

环节

学术

活动

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研讨不少于5次,作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

1

 

 

 

 

实践

活动

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或科研实践

1

 

 

 

 

补修

课程

 

量子力学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入学者须补修

 

热力学统计物理

 

 

 

 

 

附件二:

无线电物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172050

课程名称:物理学专业英语

英文译名:Specialized English for Physics Graduate Students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学    分:1

学    时:18

开课单位: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欧阳楚英 教授,袁彩雷 教授, 徐波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指导研究生阅读英文版的基础物理和现代物理教材以及英文版物理科普和物理学史读物、英文文献阅读强化训练、英文论文写作技巧指导、英文学术报告准备技巧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能够扩充物理类专业英语词汇量,增强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锻炼和培养撰写英文论文的写作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任课教师根据需要自行准备上课素材和资料.

课程编号:0172051

课程名称:计算物理

英文译名:Computational Physics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欧阳楚英 教授, 徐波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计算物理学是新兴的物理学分支,是物理学结合近年来数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计算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物理涉及的基本概念、Monte Carlo模拟及其在各个物理分支的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介绍及其应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及其应用、神经元网络、有限元分析等。要求研究生基本掌握这些涉及到的基本方法,并对其中某些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方法达到可以熟练应用的程度。

教材及参考书目:

[1]K.H.Hoffmann, M.Schreiber. Computational Physics. Springer, 2001.

[2]马文淦. 计算物理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3]H. Gould, J. Tobochnik, W. Christian. An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imulation Methods:

Applications to Physical Systems.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7.

课程编号:0172052

课程名称:高等量子力学

英文译名:Advanced Quantum Mechanics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嵇英华 教授,黄亦斌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高等量子力学》是一门高级课程,是为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所开设的学位专业基础课,亦可作为与物理学交叉的其他学科方向学生的选修课程,本课程是量子力学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提高、补充、延伸和发展。

《高等量子力学》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量子力学的(高级)内容、它的(高等)理论问题和现代的应用问题以及研究和处理这些问题的物理思路、具体方法与技巧,也试图帮助学生欣赏和体会量子理论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为进一步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为进入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进行理论的准备,为解决实际研究问题提供实用的工具。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倪光炯,陈苏卿. 高等量子力学. 第二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喀兴林. 高等量子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曾谨言. 量子力学, 卷I. 科学出版社,2000;卷II. 科学出版社,2001.

[4]余寿绵. 高等量子力学.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5]徐在新. 高等量子力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杨泽森. 高等量子力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钱诚德. 高等量子力学.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8]曾谨言,裴寿镛. 量子力学新进展,第一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曾谨言,裴寿镛,龙桂鲁. 量子力学新进展, 第二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曾谨言,龙桂鲁,裴寿镛. 量子力学新进展, 第三辑.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课程编号:0172053

课程名称:高等电磁场理论

英文译名:Advanced Electromagnetic Theor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桑明煌 教授,曾朝阳 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系统介绍电磁波辐射、散射和传输的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电磁理论、平面波、辅助函数、电磁定理和原理、电磁辐射、电磁散射、导波理论、谐振腔、近似解析方法、矩量法、时域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元法。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1、掌握宏观电磁场的基本规律,加深对宏观电磁场性质和相关概念的理解;2、获得本课程领域内分析和处理一些基本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3、通过电磁场运动规律和宏观电磁场的基本计算的学习更深刻领会电磁场的物质特性;4、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基本科研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杨儒贵. 高等电磁理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焦其祥. 电磁场与电磁波. 科学出版社,2004.

[3]郭硕鸿. 电动力学. 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梁灿彬. 电磁学.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课程编号:0172077

课程名称:现代微波技术

英文译名:Modern Microwave Tech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骆兴芳 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现代微波技术》从场出发、场路结合的方法,围绕规则导行波系统和微波全面地讲授现代微波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学生在理解讲课内容的基础上,阅读大量相关论文,从而对基本知识有深入理解和对前沿技术有全面的了解,并掌握常用的电磁仿真工具。教学内容包括1、传输线的基本理论;2、微波网络基础;3、常用微波元件;4、微波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和计算机辅助设计。

教材及参考书目:

[1]David M.Pozar. 微波工程. 第三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Reinhold Ludwig. 射频电路设计-理论与应用.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Cotter W.Sayre. 无线通信电路设计分析与仿真.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课程编号:0172078

课程名称:信息处理方法

英文译名: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刘刚 副教授,陈勇 讲师

教学内容及要求:

《信息处理方法》以信号与信息的处理为主体研究对象,从基本原理的角度,以专题的形式讲授信息获取、变换、存储、传输、交换、应用等环节的信号与信息处理的基本问题。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了解常用的信息处理方法,掌握用DSP和LabView进行信息处理系统设计和仿真的基本方法。教学内容包括1、多维信号处理;2、模式识别基础;3、人工智能基础; 4、DSP硬件和开发工具;5、虚拟仪器和LabView程序设计。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刘益成. TMS320C54x DSP应用程序设计与开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2]张毅等. 虚拟仪器技术分析与应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史忠植. 高级人工智能. 科学出版社,2012.

课程编号:0172079

课程名称:计算电磁学

英文译名: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骆兴芳 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计算电磁学》从近似法和数值法两个方面介绍电磁场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剖析典型电磁问题求解过程的方式。学生在理解讲课内容的基础上,阅读大量相关论文,从而对基本知识有深入理解,对前沿技术有全面的了解。教学内容包括1、计算电磁学基础;2、矩量法;3、有限元方法;4、边界元方法;5、时域有限差分方法;6、几何绕射理论;7其它数值方法简介。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哈林顿. 计算电磁场的矩量法. 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2]葛德彪等. 电磁波时域有限差分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3]汪茂光. 几何绕射理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课程编号:0172080

课程名称:无线电物理前沿研究专题

英文译名:Research Frontiers in Radio Physic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骆兴芳 教授等

教学内容及要求:

《无线电物理前沿研究专题》课程以专题报告形式,邀请无线电物理所有研究方向的导师和相关学者就其研究相关方向的前沿问题给研究生做一到两次专题报告,让本专业研究生比较全面地了解无线电物理各个研究方向的前沿动态。对学生的主要要求:扩展知识面,进而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寻找不同方向的交叉点,拓宽研究思路,提升创新性研究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任课教师根据需要自行准备上课素材和资料。

课程编号:0172081

课程名称:超导电子学

英文译名:Superconductive Electronic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嵇英华 教授,袁文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超导电子学是超导体物理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一门科学,以超导体的约瑟夫逊效应等为基础,主要研究物体处于超导状态下超导电子所具有一系列效应的理论、技术和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超导材料的基本特性和主要的超导电工材料,掌握超导基本参数特别是电气参数(临界温度、临界电流、交流损耗等)的测量原理、测量方法和测量技术,掌握超导磁体的设计、制造、运行、测量和保护技术,了解超导电子器件的基本原理、制造技术和应用。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林良真等. 超导电性及其应用.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M.N. Wilson. Superconducting Magnet. Oxford, 1982.

    课程编号:0172082

课程名称:传感器与信号检测技术

英文译名:Sensor and Signal Detection Tech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黄剑华 教授,刘刚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传感器与信号检测技术》以各类型传感器为研究对象,在掌握其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综合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相关领域知识,侧重于信号检测系统的设计及应用。学生在理解讲课内容的基础上,阅读大量相关论文,从而对基本知识有深入理解和对前沿技术有全面的了解。教学内容包括 1、传感器的基本特性;2、各类型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3、信号的检测技术;4、检测系统设计;5、智能仪器设计基础及数据融合等方法。

教材及参考书目:

[1]陈杰等.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郁有文. 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 第三版. 西安电子科大出版社,2011.

[3]唐露新. 传感与检测技术. 第2版. 科学出版社,2011.

课程编号:0172083

课程名称:现代无线通信技术

英文译名:Moder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浩亮 副教授, 胡海江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现代无线通信技术》以面向21时机的无线通信为背景,介绍无线通信的系统组成、信道特性、调制与编码、接入技术、网络技术、抗衰落与抗干扰技术以及无线通信的新技术和新应用。 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又要介绍最新的通信技术以适应无线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主要教学内容包括:1、无线通信基础2、无线信道;3、信源及压缩编码技术;4、基带传输与调制技术;5、多址通信技术和抗干扰技术;6、微波通信、卫星通信、数字移动通信;7、OFDM、MIMO和UWB等热点无线通信技术等。

教材及参考书目:

[1]邬正义等. 现代无线通信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贤君. 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与技术.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3]曾兴雯等. 通信中的扩展频谱技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

课程编号:0172084

课程名称:RFID技术及应用

英文译名:RFID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骆兴芳 教授,刘刚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RFID技术及应用》从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物理学原理出发,在掌握RFID射频系统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综合通信技术、无线电技术、电子技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掌握RFID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加强工程实践项目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当前RFID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前沿技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主要教学内容包括:1、RFID系统简介及其工作原理2、RFID的读写器;3、电子标签;4、系统编码、调制与解调;5、系统数据的安全;6、系统协议与系统设计等。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慈新新等. 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技术与应用.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周晓光等. 射频识别(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实例.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汪浩. 物联网的触点:RFID技术及专利的案例应用. 科学出版社,2010.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