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江西师范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4-10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805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硕士生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应掌握材料物理与化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材料物理与化学的现代实验技能和计算机技术,熟悉材料物理与化学在高新技术上的应用和发展趋势,了解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进行材料化学与物理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良好的科学作风;具备科研开发、项目合作、课题创新、学术交流等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胜任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部门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

二、学习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学制两年半至三年,对少数学业优秀、科研工作突出的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可适当缩短学习年限或提前攻博。硕士生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的,可酌情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年限不超过五年。

三、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

(每方向字数在50字以内)

研究生导师

1

功能高分子材料

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纳米纤维的制备、物理化学性能和应用研究。

蔡明中,侯豪情,盛寿日,

2

功能晶体材料

功能晶体材料的设计合成,晶体结构及其发光、非线性光学、铁电介电、磁性等物理化学性能的表征和器件应用研究。

刘庆燕,王玉玲,傅杨

3

无机膜与碳材料

新型无机沸石膜材料、碳材料的合成、性能及应用

陈祥树, 陈水亮,温祖标

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

1.本专业重视和加强对硕士生培养的管理工作,既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又重视发挥整个学科的集体指导作用。要鼓励和发挥硕士生本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的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并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同时,要严格进行考核,建立必要的筛选制度,确保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2.硕士生在入学后的三个月内(最迟至第一学期末)经师生互选的硕士生由导师组分配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和硕士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方向与制订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学院备案。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是硕士研究生掌握坚实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主要环节。硕士生采用专业指导小组的形式,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培养过程中实行培养计划的动态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两大类,其中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对于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专业的本科生主干课程。

2、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应修满不少于34学分的课程最低学分数要求。其中学位必修课不少于26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6学分,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入学者须补修不少于4学分专业基础课程,实践环节2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具体见附件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每学分以18学时为标准安排教学,课程简介见附件二。考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各门课程,都要进行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取得学分。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提倡以要求学生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课程考核,注重对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注重引导和促进硕士研究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课程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学位课程75分以上为合格,非学位课程60分以上为合格。

六、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两部分。

1、学术活动(1学分)

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科前沿的进展,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内外本学科专业和其它相关专业的各种学术活动。在读期间,硕士研究生应听取不少于5场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3次自己课题的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和文献综述报告。

2、实践活动(1学分)

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科研实践与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的形式主要是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完成自主申报科研课题及参与人才培养基地和学科研究基地研究项目等;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技术推广、咨询、科技开发、专业实习及公益劳动等。

七、科研能力的培养

1、鼓励本专业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进入有关课题的研究。在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中推动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在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中推动相关专业课程学习,进一步加深或拓宽硕士生的理论和知识面。

2、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各学科要尽力创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条件,规定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和聆听有关学术报告活动的次数及撰写有关摘要或笔记的要求。

3、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以江西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至少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未完成者,不得授予硕士学位。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论文选题

1.第二学期作选题准备,先由导师提出2-3个方向的课题供研究生选择。

2.研究生对导师提出的课题选择1-2个进行文献调研,于第二学期写出文献综述,交导师审阅,并在研究生指导小组会上作开题报告。内容包括:

(1)该课题的国内外动态以及发展趋势。

(2)课题所拟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目标、初步方案。

在这一阶段导师主要考查研究生查阅运用文献资料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对文献进行分析综合和选择课题的能力。

(二)论文的实验工作

论文实验工作在第三学期全面展开,至第六学期结束,最后留2-2.5个月撰写论文。如果准备充分,此项工作可根据实际工作提前进行和提前结束。论文实验工作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每月须写出实验工作的书面报告交导师审阅。导师应注意掌握论文的方向及进度,注意培养研究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论文应包括下列部分:

1、文献综述:对文献作较详细的综述和分析,掌握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学术意义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出研究领域中尚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工作的要点及在该研究领域中的作用和地位。

2、实验部分:介绍所用实验方法、列举实验数据和图表,研究结果的数据要求完整、正确、经得起检验。

3、实验总结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作出研究结论,在理论上进行分析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研究成果力求有所创新,论文要求文字通顺,科学严谨。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1、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导师同意后由答辩秘书分送到答辩委员。

2、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需聘请两位(或两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

3、答辩委员会由5-7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答辩委员会主席必须是校外专家,答辩人的导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4、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以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学位。

 

 

 

 

 

 

 

 

 

 

 

 

 

 

 

 

 

 

 

 

 

 

 

 

 

 

 

 

 

 

 

 

 

 

附件一: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任课

教师

备注

公共必修

9992001

9992002

公共英语

4

216

1和2

学校统一安排

 

999200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1

学校统一安排

 

9992011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8

2

学校统一安排

 

0182001

化学专业英语

1

18

1

Muddasir Hanif

各学院自行开设

专业基础课

0182183

物质结构化学

3

54

1

刘庆燕

 

0182178

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3

54

2

陈水亮

刘庆燕

0182180

现代高分子物理学

3

54

1

盛寿日

专业核心

0182047

功能高分子材料

3

54

2

蔡明中

 

0182048

有机光电材料

3

54

1

傅杨

0182049

纳米结构和纳米材料

3

54

2

王玉玲

专业

选修

0182050

有机硅材料

2

36

1

蔡明中

 

0182186

纳米纤维的制备与应用

 2

36

2

侯豪情

0182051

新型碳材料导论

2

36

1

陈水亮

温祖标

0182188

膜技术基础

2

36

2

陈祥树

实践

环节

学术活动

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研讨不少于5次,作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

1

 

 

 

 

实践活动

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或科研实践

1

 

 

 

 

补修

课程

 

高分子结构与性能

 

 

 

参与本科生课程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入学者须补修

 

结构化学

 

 

 

参与本科生课程

 

 

 

 

 

 

 

附件二: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182001

课程名称:化学专业英语

英文译名:Special English of Chemistry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学    分:1

学    时:18学时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Muddasir Hanif  讲师

教学内容及要求

   讲授化学专业英语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化学专业常用的专用名词,学会撰写科技论文的英文摘要。

教材及参考书目:

1、Thomas N Sorrell:Organic Chemistry

2、William Henry Brown, et al:Organic Chemistry

 

课程编号:0182183

课程名称:物质结构化学

英文译名:Structure chemistry of matter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学时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刘庆燕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以X-射线物理基础、晶体中的散射、衍射现象及其应用为研究对象。主题是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晶体结构,主要内容包括:X 射线与物质的各种相互作用;X 射线源;晶体学基础;X 射线衍射的运动学理论及其应用;散射中心的傅立叶描述;晶体衍射的实验方法;晶体结构的测定。聚合物的结晶和晶体的特点。系统讲授晶态聚合物材料的结构和形貌。晶态聚合物材料的X射线衍射和微观观结构表征。高聚合物材料的结构分析和鉴定。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使研究生能够掌握X射线散射和衍射的基本理论,并能够用来解决常见的实际科研问题。

教材及参考书目:

1、莫志深,张宏放:《晶体聚合物结构和X-射线衍射》,科学出版社,2003版。

2、梁栋材:《X射线晶体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课程编号:0182178

课程名称: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英文译名:Modern materials analysis and testing tech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学时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刘庆燕 副教授,陈水亮 讲师

教学内容及要求

以材料的各种分析手段为研究对象,以专题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介绍材料的各种表征分析手段,提高学术型研究生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材料的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热分析、光电子能谱分析和材料光学性能测试的基本理论、测试结果的分析处理及应用。在电子显微分析中详细介绍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在热分析中阐明了热释光谱分析。注重各种分析测试方法基本理论叙述的经典性,并注重与分析测试技术的前沿发展相结合,在分析测试方法应用方面,采用了科研工作中的大量实际问题做案例。要求研究生掌握材料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测试技术以及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及参考书目:

1、王晓春,张希艳: 《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版。

2、姜小龙 等:《X射线结构分析与材料性能表征》,科学出版社,1997版。

 

课程编号:0182180

课程名称:现代高分子物理学

英文译名:Polymer physics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学时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盛寿日 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以高分子物理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高分子物理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高分子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高分子的形态学、晶态结构和液晶态、高分子杂化材料、导电高分子和生物降解高分子结构特点和应用、高聚物共混体系的界面与增容及统计热力学、高聚物的物理和化学改性等。通过学习,使研究生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要求研究生掌握高分子的链结构与聚集态结构,高分子的溶液性质、力学性质和电学性质,熟悉高聚物分析表征的基本方法。

教材及参考书目:

1、何曼君等:《高分子物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版。

2、殷敬华等:《现代高分子物理学》(上,下册),科学出版社,2001版。

 

课程编号:0182047

课程名称:功能高分子材料

英文译名:Functional polymer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学时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蔡明中 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学是目前发展迅速,在材料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新兴学科。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功能高分子化学总论、反应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聚合物修饰电极、高分子液晶材料、高分子功能膜材料、光敏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吸附剂和吸水性聚合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研究生掌握常见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表征以及应用领域,并了解当前功高分子的发展动态,为以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目:

1、 赵文元:《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版。

2、何天白:《功能高分子与新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版。

 

课程编号:0182048

课程名称:有机光电材料

英文译名:Organic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学时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傅杨 讲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有机光电材料是现代材料科学的重要分支,是未来信息技术的物质基础。本课程以有机材料中共轭体系的构建为基础,将系统地讲授与有机光电材料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有机高分子太阳能电池、有机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光电功能传感器、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有机磁体及最新的聚集诱导发光材料。除讲授各种材料的设计合成及表征、器件结构及构筑、具体应用方向、实际发展中面临的基本问题与挑战外,还将介绍国内外各代表性研究组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特点、研究内容及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进一步强化本专业研究生的理论基础,拓展其学术视野,提高研究能力的目的。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李文连: 《有机无机光电功能材料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05 版。

2、胡文平著:《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科学出版社,2011 版。

3、刘云圻等编著:《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科学出版社,2010版。

 

课程编号:0182049

课程名称:纳米结构和纳米材料

英文译名:Nanostructures and Nanomaterials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学时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玉玲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以纳米材料的合成和纳米材料的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堂授课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介绍纳米材料的相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纳米材料的分类及合成方法、纳米材料的结构表征、纳米材料的性能、纳米材料的理论基础知识,纳米材料的应用实例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强化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为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目:

1、董星龙(译): 《纳米结构和纳米材料合成、性能及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版。

2、张耀君 等:《纳米材料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版。

 

课程编号:0182050

课程名称:有机硅材料

英文译名:Silicone material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学时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蔡明中 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以有机硅聚合物为主线,要求学生在学习了《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的基础上开设,课程内容涉及有机硅的基本概念和有机硅单体的合成;聚有机硅氧烷、聚硅烷以及共聚物的合成方法,主要性质和用途;有机硅聚合物的基本分析方法及有机硅聚合物的发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开拓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科研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李光亮:《有机硅高分子化学》,科学出版社出版,1998版。

2、周宁林:《有机硅聚合物导论》,科学出版社出版,2000版。

3、冯圣玉:《有机硅高分子及其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版。

 

课程编号:0182186

课程名称:纳米纤维的制备与应用

英文译名: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olymer nanofiber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学时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候豪情 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纳米粒子的基本理论、物理及化学特性,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重点介绍高压静电纺丝技术,高压静电纺丝过程及基本原理,高压静电纺丝材料的结构特征,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聚合物/无机物复合纳米纤维及无机物纳米纤维,纳米纤维的应用实例等。采用课堂授课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研究生深入了解纳米纤维的制备技术和应用前景。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张立德,牟季美:《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科学出版社,2001版。

2、王策,卢晓峰:《有机纳米功能材料-高压静电纺丝技术与纳米纤维》,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课程编号:0182051

课程名称:新型碳材料导论

英文译名:advanced carbon material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学时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 陈水亮 讲师 温祖标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授碳素材料的制备和表征,包括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石墨烯、多孔碳材料等,以及它们在生物、电子、催化负载、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碳材料的制备技术和各种表征手段。为研究生进入实验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沈曾民:《新型碳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版。

2、陳軍, 袁華堂:《新能源材料》,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版。

3、Timothy D. Burchell:《Carbon Materials for Advanced Technology》,Pergamon,1999版。

 

课程编号:0182188

课程名称:膜技术基础

英文译名: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olymer nanofiber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学时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陈祥树 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书课程主要介绍薄膜制备方法,薄膜成核长大热力学,薄膜成核长大动力学,薄膜中的扩散,薄膜中的晶体缺陷,薄膜研究方法。主要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从薄膜的角度介绍相平衡和晶体表面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二是主要介绍薄膜中的缺陷和扩散,三是主要介绍薄膜生长的三种模式和成核长大动力学。四是主要介绍金属薄膜、半导体薄膜、氧化物薄膜的生长和生长中出现的分形现象。最后介绍薄膜制备和研究的各种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薄膜材料的基础知识和制备技术。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吴自勤,王兵:《薄膜生长》,科学出版社,2001版。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