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10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独立开展植物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的专门人才。
1. 热爱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献身科学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
2. 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系统掌握植物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所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趋势,能够独立开展植物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
3.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本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并能准确地撰写论文外文摘要。
4. 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
学制为3年。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有关要求者,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可申请提前毕业,但最短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5年。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三、研究方向
序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主要研究内容 |
研究生 导师 |
1 |
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
建立重要经济作物的种质资源离体保护技术体系,收集植物离体种质,建立种质资源库。 |
|
2 |
植物功能基因的发掘 |
应用多种研究手段,大规模地鉴定和分离植物人体内的重要基因,揭示其调控机理,弄清其信号传导与响应过程,为选育植物新品系奠定基础。 |
|
3 |
植物活性成分研究与开发 |
研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阐明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和调控机理。 |
|
4 |
植物生物技术 |
研究植物遗传规律、探索植物生长发育机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遗传性状、培育新品种。 |
|
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
1. 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为主导,负责硕士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组、导师组要定期组织学术交流和各种形式的学术讨论会,拓宽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 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要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开设专业课程,学生要重视课程学习,夯实学科基础,掌握本学科的系统知识和前沿进展。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每位硕士生都要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逐步具备独立完成科研设计、科研操作和数据分析等的能力,提高硕士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硕士生在入学后的三个月内(最迟在第一学期末)经师生互选,确定导师,未互选的硕士生由导师组分配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和硕士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方向与制订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室、所、中心)和研究生院备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应该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计划要对该硕士生的研究方向、课程学习要求及考试方式、实践和参加学术活动环节等做出比较具体的规定或说明。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采用学分制,总学分应不少于34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6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6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每学分以18学时为标准安排。
1. 课程设置
(1)公共必须课(共4门,8学分)
公共必修课包括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一外国语课程,由研究生院于第一学年内统一组织开设。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提高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水平;外语课旨在加强硕士研究生使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①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2门,3学分)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0]2号)文件的要求设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课程教学组,理论联系实际,以专题形式开展模块化教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全校硕士生必修) 2学分,36学时
《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硕士生指定选修) 1学分,18学时
② 外国语课程(1门,4学分)
以英语为主要语种,教学内容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侧重培养研究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③ 专业外语(1门,1学分)
在生物学一级学科范围内设置,由学院聘请老师开设。
(2)专业基础课(3门, 9学分)
① 生命科学前沿进展 3学分,54课时
② 高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3学分,54课时
③ 生物仪器分析与实验技术 3学分,54课时
(3)专业核心课(3门, 9学分)
① 植物系统分类学 3学分,54课时
② 高级植物分子生物学 3学分,54课时
③ 植物组织与细胞工程 3学分,54课时
(4)专业选修课(4门, 8学分,学生根据研究需要,至少选修其中3门课程)
① 生物信息学 2学分,36课时
②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2学分,36课时
③ 生物统计学与软件应用 2学分,36课时
1. 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之前,要查阅本课题相关的有代表性和最新的文献资料,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拟定技术路线,完成开题报告。
硕士生一般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开始前完成开题报告,第四学期开始时应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一般要用至少一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开题报告具体要求参见《江西师范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若干规定》。
2. 论文进展报告和中期检查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学位点应定期组织论文中期检查。
3. 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可进行专家评阅和答辩。论文评阅与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实施细则》和《江西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表决,授予硕士学位。
附件一:
生态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课程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 学期 |
任课 教师 |
备注 |
|
学 位 课 程 |
公共必修 课 |
9992001 9992002 |
公共英语 |
4 |
216 |
1和2 |
学校统一安排 |
|
9992009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36 |
1 |
学校统一安排 |
全校必修 |
||
9992011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8 |
2 |
学校统一安排 |
理科指定选修 |
||
0192040 |
专业英语(生态学) |
1 |
18 |
3 |
邵明勤 |
|
||
专业基础课 |
0192042 |
高级生态学 |
3 |
54 |
1 |
朱笃 |
方向1、2修前三门课程 方向3修前二门,选第三、四门中的一门课程 |
|
0192038 |
高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3 |
54 |
1 |
付鸣佳、罗向东、张金菊 |
|||
0192039 |
生物仪器分析与实验技术 |
3 |
54 |
2 |
王筱兰、付鸣佳、邹峥嵘 |
|||
0192043 |
生态系统生态学 |
3 |
54 |
2 |
胡启武、曹昀 |
|||
专业核心 课 |
0192066 |
现代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
3 |
54 |
1 |
简敏菲、熊建秋 |
方向1、2修前三门课程 方向3修后三门课程 |
|
0192044 |
植物系统分类学 |
3 |
54 |
1 |
邹峥嵘、邓荣根、张艳杰 |
|||
0192047 |
动物系统分类学 |
3 |
54 |
1 |
李言阔、邵明勤、涂小云 |
|||
0192069 |
区域生态规划与管理 |
3 |
54 |
|
刘影、郑林 |
|||
非 学 位 课 程 |
专业 选修 课 |
0192059 |
生物信息学 |
2 |
36 |
3 |
陈雪岚 |
|
0192060 |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
2 |
36 |
2 |
颜日明、蔡险峰 |
|||
0192061 |
生物统计学与软件应用 |
2 |
36 |
3 |
熊建秋 |
|||
0192070 |
化学生态学 |
2 |
36 |
3 |
邹峥嵘 |
|||
0192071 |
分子生态学 |
2 |
36 |
3 |
谢建坤 |
|||
0192072 |
恢复生态学 |
2 |
36 |
2 |
曹昀、倪才英 |
|||
实践 环节 |
学术 活动 |
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研讨不少于5次,作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 |
1 |
|
|
|
|
|
实践 活动 |
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或科研实践 |
1 |
|
|
|
|
||
补修 课程 |
|
普通生态学 |
|
|
跟班学习 |
|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入学者须补修 |
|
|
生物化学 |
|
|
跟班学习 |
|
附件二:
生态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1920040
课程名称:专业外语(生态学)
英文译名:Specialized English for Biology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学 分:1
学 时:18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邵明勤(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研究生阶段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讲解专业外语的句子、段落的写作特点,帮助研究生培养基本的语句分析能力,通过讲解专业论文标题、摘要、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及讨论等各个有机部分的写作特点与套路,引导研究生熟悉专业外文论文并培养快速阅读能力,通过开展专业外文论文读书报告的形式,帮助其建立基本的科研思维与专业外语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包括:专业论文语句的分析理解;专业论文段落的分析理解;专业论文结构与写作套路;专业论文读书报告训练。
教学要求:每个研究生都必须完成至少一次的专业外文论文读书报告。
教材及参考书目:
《生物学专业英语教程》,刘彩云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
课程编号:0192042
课程名称:高级生态学
英文译名:Advanced Ec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导师组
教学内容及要求:
认识生态系统特征和作用,理解生态系统功能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森林植物多样性、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过程影响。同时,要求了解现代生态学发展趋势、新的观点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全球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生态系统管理的要求,运用森林生态学的原理来分析林业生产、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建设和城市森林及环境建设等实际问题。
教材及参考书目:
1、[美] F. Stuart Chapin III, Pamela A. Matson, Harold A. Mooney 著. (李博, 赵斌, 彭容豪等译). 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Manuel C. Molles. Ec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 (生态学: 概念与应用). 科学出版社(影印版), McGraw-Hill, 2000.
3、田大伦编著. 高级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2008.
课程编号:0192038
课程名称:高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英文译名:Advance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付鸣佳(教授)、罗向东(副教授)、张金菊(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从微观即分子的角度来研究生物现象,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该专业涉及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于生物学的其他学科业之中,是目前自然科学中进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本课程主要培养具备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备进一步攻读博士研究生的良好潜质,同时具备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科学技术人才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人才。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周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高级教程》,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吴士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高级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德伟,李艳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课程编号:0192039
课程名称:生物仪器分析与实验技术
英文译名:Modern Technology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筱兰(教授)、付鸣佳(教授)、邹峥嵘(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学习各种生命科学领域分析方法的原理、仪器结构、使用维护方法、定性定量测定方法,学习内容涉及食品、环境监测、生物等领域以及电位法、电导法、光谱法和色谱法等多种分析方法,为专业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周先碗,胡晓倩:《生物化学仪器分析与实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魏福祥:《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及应用》(第二版),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年版.
3、刘约权:《现代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课程编号:0192043
课程名称:生态系统生态学
英文译名:Ecosystem Ec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6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胡启武(副教授)、曹 昀(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研究内容:1.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2.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研究。3.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恢复及其修复研究。4.全球性生态问题的研究。5.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教学内容:介绍生态系统组分、结构、重要特征和基本原理,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自我调节理论等;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过程:物种流动、物种迁移、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物生产和资源分配;自然生态系统(森林、草原、荒漠、苔原、湿地、淡水和海洋等);生态系统的演化和管理: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评估要点和指标以及生态系统修复、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
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把握生态系统生态学认识生命世界、认识生态环境的特殊视角和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激发学生的科研思路,正确运用生态系统生态学的方法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恢复及其修复等。
学习要求:把具体的生态学知识融合到整体的生态思想和理论中,突出系统观、动态观、时空尺度观等生态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和效果:使学生在学习生态系统生态学后,掌握生态系统组分、结构、重要特征和基本原理,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自我调节理论等;理解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过程:物种流动、物种迁移、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物生产和资源分配;自然生态系统(森林、草原、荒漠、苔原、湿地、淡水和海洋等);熟练运用生态学的原则、原理,能够进行生态系统的演化和管理、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以及生态系统修复、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内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科学问题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蔡晓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生态系统生态学[M]. 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
2、奥德姆.系统生态学[M].蒋有绪.科学出版社,1993.
3、蔡晓明,尚玉昌.普通生态学(上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蔡晓明,尚玉昌.普通生态学(下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福尔曼.景观生态学[M].肖笃宁.科学出版社, 1990.
6、李博.普通生态学[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
课程编号:0192066
课程名称:现代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英文译名:Modern Ecology Research Method and Technology
课程类别:自然科学类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简敏菲(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现代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内容体系包括:生态环境因子的野外观测技术与基本方法;植物生态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动物生态学的实验观测研究方法与技术;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化学生态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分子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原理与实验技术;生态系统层次的物质与能量转化的研究方法,包括物质热值测定技术以及生态系统中养分元素的测定方法与技术;环境生态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生物样品的野外采集技术,以及一些常用的环境生态污染指标的测定技术:一些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方法原理及其在生态中的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以及3S技术的工作原理与应用领域。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的先修课程主要有: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等有关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上要注意与以上课程的衔接,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通过对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发展历史和不同研究层次的方法手段等内容的系统介绍,并辅以相应的实践案例分析,旨在使学生对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建立起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和实际应用能力。由于该课程内容繁多,发展迅速,故授课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应广泛阅读相关参考资料,紧跟本学科发展,随时补充新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及发展动态。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加大课程的信息容量,使学生更清楚、更准确地理解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有关技术。
教材及参考书目:
孙振钧,周东兴.生态学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2010.7.
章家恩主编.生态学常用实验研究方法与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4.
戈峰主编.现代生态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8.3.
Ecological Methodology. Krebs J. Charles, 1998
Scientific methods for ecological research. E. David For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课程编号:0192044
课程名称:植物系统分类学
英文译名:Plant Systematics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 邹峥嵘(副教授)、邓荣根(副教授)、张艳杰(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学习植物各大分类类群的特点,掌握植物的分类鉴定、系统演化、区系地理、分类系统等不同内容和层次的研究方法。
教材及参考书目:
1、辛格:《植物系统分类学:综合理论及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2、汪劲武:《种子植物分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课程编号:0192047
课程名称:动物系统分类学
英文译名:Animal systemic taxonomy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邵明勤(副教授)李严阔(副教授)涂小云(讲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动物系统分类学》以生物各个类群的分类为研究对象,主要依据生物进化的原理,首先介绍动物系统分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此基础上,介绍各个动物类群的分类依据、鉴别特征、生态习性、系统演化关系。该课程安排了相应的野外实践和专题讨论的内容。通过这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拓展研究生的动物学专业理论水平和学术视野。主要内容包括动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类的阶元及其科学依据,物种及其相关术语的概念,物种形成的方式,标本的采集与分类鉴定,动物命名法规,各类群动物的野外鉴定等。
教材及参考书目:
1 郑作新:《脊椎动物分类学》,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
2 杨安峰:《脊椎动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 郑乐怡:《动物分类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4 张昀:《生物进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 刘凌云:《普通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课程编号:019069
课程名称:区域生态规划与管理
英文名称:Regional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刘影(教授) 郑林(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系统地介绍区域生态规划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区域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生态规划的目标与原则;区域生态规划的类型;区域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生态规划的基本程序与内容;生态评价、生态适宜性分析、生态系统调控的原理、步骤与常用方法;生态规划在实践中的应用,城市生态规划、区域生态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等以及如何运用3S技术开展生态规划。并通过案例全面介绍生态规划方法的应用。了解国内外生态规划动态、进展与发展趋势,弄清楚生态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异同,全面掌握生态规划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技术,运用生态规划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欧阳志云,王如松.区域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杨志峰,何孟常,毛显强著.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M].科学出版社.2004.
3、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建筑书店,2007.
4、尚金城,区域环境规划[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5、刘康、李团胜,生态规划原理、方法与应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张洪军主编,生态规划,尺度、空间布局与可持续发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课程编号:0192059
课程名称:生物信息学
英文译名:Bioinformatic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 陈雪岚(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综合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和数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物信息的交叉学科。包括生物学数据的研究、存档、显示、处理和模拟,基因遗传和物理图谱的处理,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新基因的发现和蛋白质结构的预测等。主要体现在基因组学(Genomics)和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两方面,具体说就是从核酸和蛋白质序列出发,分析序列中表达的结构功能的生物信息。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李霞:《生物信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版.
2、李巍:《生物信息学导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S.A.克拉维茨:《生物信息学方法指南》,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课程编号:0192060
课程名称: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英文译名:Literatures Searching and scientific Papers Writing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蔡险峰(副教授),颜日明(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使研究生获得一定的文献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与利用能力,以利其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同时,促进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价值、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等信息素质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研究和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满足信息社会的需要。本门课程以全新的视角,将一些检索工具与传统的和现代的手段有机地融为一体,具体内容涉及各种文献特点与分布,传统文献检索工具的编排组织规则和使用方法,电子文献检索技术,国内外著名的题录、文摘或索引数据库、引文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的特点及使用方法,文献的合理使用,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撰写方法以及投稿技巧等。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夏淑萍,邓珞华. 《计算机文献检索》,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符绍宏,雷菊霞,邓瑞丰等. 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高祀亮,顾海明,李德成等. 科技信息检索,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课程编号:0192061
课程名称:生物统计学与软件应用
英文译名:Biostatistic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熊建秋(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介绍生命科学研究中应用统计学原理进行研究设计、搜集数据、分析与解释研究结果的基本逻辑思维方式与方法。为了加强实用性,提供相应的SAS分析程序。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杜荣骞, 《生物统计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春喜, 《生物统计学》(第四版),科学出版社,2008.
课程编号:092070
课程名称:化学生态学
英文译名:Chemical Ecology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邹峥嵘(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化学生态学是一个多学科融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主要针对生物种间、种内以次生代谢产物为媒介的化学关系,探讨生物间的化学联系及作用机制,为减轻农药污染、有害生物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和其他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新视野和新途径。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孔垂华,娄永根:《化学生态学前沿》,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阎凤鸣:《化学生态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课程编号:0192071
课程名称:分子生态学
英文译名:Molecular Ec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谢建坤(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课程主要讲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态学领域的应用原理和技术、种群遗传学和进化遗传学、行为生态学、发育生物学、种群生态学和基因流、重组生物环境释放的生态问题、遗传分化和生理适应、环境对基因表达的效应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1)分子生态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以及分子生态学的内涵、研究领域;(2)分子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方法、研究进展;(3)分子生态学研究所需的基本实验技能、分析方法及分析软件。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分子生态学》,作者: (英)比毕,(英)罗 著,张军丽 等译, 中山大学出版社.
2.《Molecular Ecology》,Joanna R. Freeland编著,John Wiley & Sons, Ltd,2005.
3.顾红雅,《分子生态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8.
4.阮成江,何祯祥,周长芳,《植物分子生态》,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
5.黄勇平,朱湘雄,《分子生态学——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学科》.中国科学院院刊.
6.向近敏,《分子生态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7.张素琴,《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科学出版社, 2005-9.
课程编号:0192072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
英文译名:Restoration Ec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曹 昀(副教授),倪才英(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1)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物空间组成结构、不同地理单元与要素的空间组成结构及营养结构等)、功能(包括生物功能;地理单元与要素的组成结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作用;能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循环过程与平衡机制等)以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抗逆性、生产力、恢复力与可持续性研究;(3)先锋与顶级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机理与演替规律研究;(4)不同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5)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6)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预警及预测研究;(7)生态系统健康研究。
应用技术:(1)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2)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与重构及其调控技术研究;(3)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技术;(4)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5)环境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技术;(6)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优化模式试验示范与推广研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恢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正确运用恢复生态学的方法去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恢复及其修复等。使学生在学习恢复生态学后,掌握恢复生态学的学科理论框架,包括限制性因子原理.热力学定律.种群密度制约及分布格局原理.生态适应性理论.生态位原理.演替理论.植物入侵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缀块、廊道、基底理论等等。理解生物多样性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生态恢复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在弄清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和机理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当今国际上兴起的恢复生态学理论、植物学、生态工程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能够进行生态系统修复、恢复与重建的方案设计和实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退化生态系统问题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彭少麟.热带亚热带恢复生态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余作岳,彭少麟.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态学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
4.王伯荪,彭少麟.植被生态学:群落与生态系统[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生物化工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1703)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独立开展生物化工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的专门人才。
1. 热爱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献身科学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
2. 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生物化工及相关专业大学本科的基础上,基于生物化工发展前沿,进一步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科学研究的能力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本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并能准确地撰写论文外文摘要。
4. 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
学制为3年。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有关要求者,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可申请提前毕业,但最短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5年。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三、研究方向
序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主要研究内容 |
研究生导师 |
1 |
生物制备及分离工程 |
设计和优化分离过程,提高分离效率,降低过程成本;研究开发高容量、高速度和高分辨率的新技术、新介质。 |
|
2 |
生化反应工程及应用 |
应用反应工程的一般原理,结合生物群体和生化过程的特点,研究生物反应器的应用。 |
|
3 |
生物资源化学与利用 |
研究探讨各种生物资源的化学成分、利用价值和应用技术。 |
|
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
1. 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为主导,负责硕士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组、导师组要定期组织学术交流和各种形式的学术讨论会,拓宽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 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要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开设专业课程,学生要重视课程学习,夯实学科基础,掌握本学科的系统知识和前沿进展。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每位硕士生都要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逐步具备独立完成科研设计、科研操作和数据分析等的能力,提高硕士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硕士生在入学后的三个月内(最迟在第一学期末)经师生互选,确定导师,未互选的硕士生由导师组分配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和硕士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方向与制订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室、所、中心)和研究生院备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应该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计划要对该硕士生的研究方向、课程学习要求及考试方式、实践和参加学术活动环节等做出比较具体的规定或说明。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采用学分制,总学分应不少于34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6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6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每学分以18学时为标准安排。
1. 课程设置
(1)公共必须课(共4门,8学分)
公共必修课包括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一外国语课程,由研究生院于第一学年内统一组织开设。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提高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水平;外语课旨在加强硕士研究生使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①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2门,3学分)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0]2号)文件的要求设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课程教学组,理论联系实际,以专题形式开展模块化教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全校硕士生必修) 2学分,36学时
《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硕士生指定选修) 1学分,18学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硕士生指定选修) 1学分,18学时
② 外国语课程(1门,4学分)
以英语为主要语种,教学内容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侧重培养研究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③ 专业外语(1门,1学分)
在生物工程一级学科范围内设置,由学院聘请老师开设。
(2)专业基础课(3门, 9学分)
① 高等工程数学 3学分,54课时
② 高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3学分,54课时
③ 生物仪器分析与实验技术 3学分,54课时
(3)专业核心课(3门, 9学分)
① 生物反应与生物分离工程 3学分,54课时
② 植物成分分析 3学分,54课时
③ 生物化工实验技术与数据处理 3学分,54课时
(4)专业选修课(5门, 10学分,学生根据研究需要,至少选修其中3门课程)
① 生物信息学 2学分,36课时
②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2学分,36课时
③ 生物统计学与软件应用 2学分,36课时
(1)学术活动(1学分)
“学术活动”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内外本学科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各种学术活动。凡在本校举行或学校、研究生院及各院、室、所组织举行的学术活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均应参加。凡校外学术组织和省、部、国家有关部门、单位及国际学术团体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参加。在读期间,硕士研究生应听取不少于5场高水平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2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各学位点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合理安排学术活动的时间和形式。学术活动占1学分,根据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学生主讲的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考核成绩由导师综合评定。
(2)实践活动(1学分)
生物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等类别。每一位硕士生都要跟随导师组教师承担一个学期的《生物工艺学》、《生物分离工程》和《细胞生物学》以及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提高硕士生的教学能力、组织表达能力;科研实践的形式主要是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申报科研课题
七、科研能力的培养
1. 生物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应该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够通过检索、阅读本专业领域最新科研文献资料掌握学科的研究趋势和进展;能够独立设计本专业的研究方案,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2. 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交流会1次或省级学会组织的学术交流会2次以上,在学院或课题组组织的学术交流会上作3次以上的综述报告或研究报告。
3. 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以江西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至少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未完成者,不得授予硕士学位。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研究生在开展论文研究实验以前,应该与导师进行沟通交流,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确定论文研究课题。在论文选题确定之后,系统查阅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完成文献综述。实验开始前要有比较完善的研究方案设计,研究过程中要能够及时、准确的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有完整、真实的实验记录。
1.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之前,要查阅本课题相关的有代表性和最新的文献资料,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拟定技术路线,完成开题报告。
硕士生一般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开始前完成开题报告,第四学期开始时应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一般要用至少一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开题报告具体要求参见《江西师范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若干规定》。
2.论文进展报告和中期检查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学位点应定期组织论文中期检查。
3.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可进行专家评阅和答辩。论文评阅与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实施细则》和《江西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表决,授予硕士学位。
附件一:
生物化工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课程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 学期 |
任课 教师 |
备注 |
|
学 位 课 程 |
公共必修 课 |
9992001 9992002 |
公共英语 |
4 |
216 |
1和2 |
学校统一安排 |
|
9992009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36 |
1 |
学校统一安排 |
全校必修 |
||
9992011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8 |
2 |
学校统一安排 |
理科指定选修 |
||
0192021 |
专业英语(生物工程) |
1 |
18 |
3 |
江玉梅 |
|
||
专业基础课 |
0192041 |
高等工程数学 |
3 |
54 |
1 |
数信学院 |
|
|
0192038 |
高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3 |
54 |
1 |
付鸣佳、罗向东、张金菊 |
|||
0192039 |
生物仪器分析与实验技术 |
3 |
54 |
2 |
王筱兰、付鸣佳、邹峥嵘 |
|||
专业核心 课 |
0192056 |
生物反应与分离工程 |
3 |
54 |
1 |
朱笃、吕虎 |
|
|
0192057 |
生物实验设计方法与数据分析 |
3 |
54 |
1 |
王筱兰、颜日明 |
|||
0192058 |
植物成分分析 |
3 |
54 |
2 |
邹峥嵘 |
|||
非 学 位 课 程 |
专业 选修 课 |
0192059 |
生物信息学 |
2 |
36 |
3 |
陈雪岚 |
|
0192060 |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
2 |
36 |
2 |
颜日明、蔡险峰 |
|||
0192061 |
生物统计学与软件应用 |
2 |
36 |
3 |
熊建秋 |
|||
0192067 |
波谱解析 |
2 |
36 |
3 |
彭以元 |
|||
0192068 |
发酵调控学 |
2 |
36 |
3 |
龙中儿 |
|||
实践 环节 |
学术 活动 |
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研讨不少于5次,作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 |
1 |
|
|
|
|
|
实践 活动 |
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或科研实践 |
1 |
|
|
|
|
||
补修 课程 |
|
化工原理 |
|
|
跟班学习 |
|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入学者须补修 |
|
|
生物工艺学 |
|
|
跟班学习 |
|
附件二:
生物化工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0912021
课程名称:专业英语(生物工程)
英文译名:Technological English for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学 分:1
学 时:18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江玉梅(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生物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基础英语的学习以后,随着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开始接触专业方面的英语资料。本课程在内容上主要选择生物工程的原理、发展和应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生物工程学、生物化学、酶学等内容为主,力求使读者能够接触更多的专业词汇、形式多样的文体和更多实用句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于相关专业书籍和专业词汇的阅读,理解,以及听,说,和写作能力,强化专业英语水平,力争能够到达与外国同行进行简单的学术交流的能力。主要内容有:氨基酸的生产方法、用途和前景,以及各种氨基酸的生产工艺;酶学的发展史,并以纤维素酶为例分析了酶的应用;奥地利生物工程的发展史和固定化酶的用途和机制;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对生物化学进行介绍;酶的某些特性的利用,包括生物亲和性和热敏性等;乳酸菌的抗菌肽及生物工程中固态发酵的应用和方法等;生物工程下游技术中的利用反向微团技术提取蛋白质,以植物细胞培养中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等等。
教材及参考书目:
1 《生物工程专业英语》(21世纪专业英语系列教程),姜彦、刘晓兰.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6年,标准书号:7810737759
2 《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专业英语》,邬行彦等编,2007年,标准书号:7502526315
课程编号:0192041
课程名称:高等工程数学
英文译名:Advanced in Life Science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数信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孔令华(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内容包含矩阵论、数值计算方法和数理统计三部分,其主要内容有:线性代数基本知识、方阵的相似化简、向量范数和矩阵范数、方阵函数与函数矩阵、矩阵分解、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矩阵论部分);误差分析、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方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数值计算、计算函数零点和极值点的迭代法、插值与最佳平方逼近、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数值计算方法部分);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线性统计推断(数理统计部分)
教材及参考书目:
1、于寅:《高等工程数学(第3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姚仰新:《高等工程数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课程编号:0192038
课程名称:高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英文译名:Advance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付鸣佳(教授)、罗向东(副教授)、张金菊(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从微观即分子的角度来研究生物现象,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该专业涉及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于生物学的其他学科业之中,是目前自然科学中进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本课程主要培养具备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备进一步攻读博士研究生的良好潜质,同时具备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科学技术人才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人才。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周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高级教程》,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吴士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高级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德伟,李艳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课程编号:0192039
课程名称:生物仪器分析与实验技术
英文译名:Modern Technology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筱兰(教授)、付鸣佳(教授)、邹峥嵘(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学习各种生命科学领域分析方法的原理、仪器结构、使用维护方法、定性定量测定方法,学习内容涉及食品、环境监测、生物等领域以及电位法、电导法、光谱法和色谱法等多种分析方法,为专业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周先碗,胡晓倩:《生物化学仪器分析与实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魏福祥:《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及应用》(第二版),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年版.
3、刘约权:《现代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课程编号:0192056
课程名称:生物分离工程
英文译名:Bio-Separation Engineering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吕虎(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生物物质的特点和生物物质分离的主要技术,以生物物质分离过程的先后为序,逐章进行探讨,力求尽可能包含国内外成功生产的实际经验、反映国内外现代生物物质分离工程的基本技术内涵。课程分为13讲:生物物质分离工程导论、生物物质特点、发酵液预处理与细胞回收、细胞破碎与碎片分离、离心分离、沉淀、萃取、膜分离、吸附与离子交换、层析、电泳、结晶、成品干燥。讲解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介绍各种技术的科学原理、操作与应用特点、不同物质分离技术选择选用原则和相关的工程设计与计算方法。
教材及参考书目:
《生物分离工程》(第二版)孙彦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生化分离工程》(国家“九五”规划教材),严希康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生物下游加工过程》刘国铨,化学工业出版社.
课程编号:0192057
课程名称:生物实验设计方法与数据分析
英文译名:Experimental Design and Data Analysis for Biologists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筱兰(教授) 颜日明(讲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验设计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领域中一个分支学科。任何自然科学都离不开实验,大多数学科中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大多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生物实验设计是以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科学地安排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最终达到减少试验次数、缩短试验周期、迅速找到优化方案的一种科学计算方法。正确设计实验方案并对所获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是每个研究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应用科学的实验设计方法和数据统计分析,可以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消耗,取得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设计和组织实验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与处理数据的基本能力并能够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本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近代最常用、最有效的几种实验设计方法和数据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物相关领域中应用的基本方法,并且掌握利用Excel、SPSS和Origin等软件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李云雁、胡传荣.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刘振学、黄仁和、田爱民.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Douglas C.Montgomery. 实验设计与分析 (第6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课程编号:0192058
课程名称:植物成分分析
英文译名:Analysis of Plant Components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邹峥嵘(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介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技术。具体内容涉及溶剂提取、萃取、柱层析等的操作技术,要求掌握柱层析、纸层析、薄层层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熟练运用硅胶、反相硅胶、葡聚糖凝胶、聚酰胺等分离填料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能够利用化合物的理化性质、UV、IR、NMR和MS等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和化学结构。
教材及参考书目:
1、谭仁祥,孟军才,陈道峰:《植物成分分析》,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徐任生,赵维民,叶阳:《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卢艳花,魏东芝,蒋晓萌:《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课程编号:0192059
课程名称:生物信息学
英文译名:Bioinformatic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 陈雪岚(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综合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和数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物信息的交叉学科。包括生物学数据的研究、存档、显示、处理和模拟,基因遗传和物理图谱的处理,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新基因的发现和蛋白质结构的预测等。主要体现在基因组学(Genomics)和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两方面,具体说就是从核酸和蛋白质序列出发,分析序列中表达的结构功能的生物信息。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李霞:《生物信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版.
2、李巍:《生物信息学导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S.A.克拉维茨:《生物信息学方法指南》,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课程编号:0192060
课程名称: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英文译名:Literatures Searching and scientific Papers Writing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蔡险峰(副教授)、颜日明(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使研究生获得一定的文献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与利用能力,以利其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同时,促进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价值、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等信息素质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研究和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满足信息社会的需要。本门课程以全新的视角,将一些检索工具与传统的和现代的手段有机地融为一体,具体内容涉及各种文献特点与分布,传统文献检索工具的编排组织规则和使用方法,电子文献检索技术,国内外著名的题录、文摘或索引数据库、引文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的特点及使用方法,文献的合理使用,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撰写方法以及投稿技巧等。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夏淑萍,邓珞华. 《计算机文献检索》,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符绍宏,雷菊霞,邓瑞丰等. 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高祀亮,顾海明,李德成等. 科技信息检索,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课程编号:0192061
课程名称:生物统计学与软件应用
英文译名:Biostatistic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熊建秋(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介绍生命科学研究中应用统计学原理进行研究设计、搜集数据、分析与解释研究结果的基本逻辑思维方式与方法。为了加强实用性,提供相应的SAS分析程序。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杜荣骞, 《生物统计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春喜, 《生物统计学》(第四版),科学出版社,2008.
课程编号:0192067
课程名称:波谱解析
英文译名:Spectrum Analysi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彭以元(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科课程主要讲授紫外光谱分析原理及应用、经外光谱原理及应用、核磁共振原理及其应用、色质联机技术原理及应。通过本课程内容学习,要求学生达到,能用这些波谱技术用于物理特别是小分子化合物分离、结构识别鉴定。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潘铁英、张玉兰、苏克曼编著 波谱解析法(第二版).
2.Roger, S. A Complete Introduction to Modern NMR Spectroscopy.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1998.
3.Robert M. Silverstein, Francis X. Webster; Spectrometric Identific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
课程编号:0192068
课程名称:发酵调控学
英文译名:Modern Regulation Theory of Industrial Fermentation
课程类别:学位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龙中儿(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发酵调控学》在基础生物工艺学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调节与发酵规律,内容包括微生物生长、基础代谢、代谢调节、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与调节、发酵过程的控制与优化、发酵过程的参数检测与在线监控等。通过学习,研究生能全面掌握现代发酵调控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了解发酵调控的原理及应用。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储炬,李友荣. 现代工业发酵调控学·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 张克旭,等. 代谢控制发酵.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8
2.陈启民,王金忠,耿运琪. 分子生物学.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陶文沂. 工业微生物生理与遗传育种学.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
4.Roert F.Weaver. Molecular Biology. McGraw-Hill Companies(影印版)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