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301
一、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较强创意策划能力、市场眼光和市场驾驭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敏锐洞察力;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坚实的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系统的新闻学专业知识;熟练的采编评创意策划、媒介经营管理、公共关系等新闻业务能力,较强的新闻学科学研究能力,能从事新闻业务和新闻学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努力学习和不断加强自已思想和道德修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敬业爱岗,责任心强,心胸开阔,视野宽广。
2、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团结协作,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能进行终生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并努力实现。
3、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原理和我国新闻传播宣传的方针、政策与法规,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高尚的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责任意识强,舆论导向水平高。
4、具有较高的文学、文化、艺术修养,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计算机科学知识背景;扎实的中外(英)语言文字功底和较强的口头表述能力;较强的摄影、摄像及画面的艺术加工处理能力和多媒体作品及网页设计能力。
5、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新闻敏感性、新闻职业敏捷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有强烈的创意策划意识与能力;有一定的市场眼光和市场驾驭能力。
6、勤奋好学,治学严谨,系统掌握新闻传播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方法,具有较强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新闻策划、媒介经营管理、公共关系等业务能力,新闻学理论研究和新闻学专业教学能力。能胜任新闻、出版及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的新闻采写、编辑、评论、新闻策划、媒介经营管理和公共关系等工作,也可从事新闻学专业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7、具有健康的体魄,至少有一项体育爱好支持身体锻炼。
8、心理健康,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强。
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两年半至三年。其中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实践为一年半至两年,撰写学位论文时间为一年至一年半。在职研究生学习年限可酌情延长一年。
三、研究方向
序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主要研究内容 (每方向字数在50字以内) |
研究生导师 |
1 |
新闻理论研究 |
以现代新闻学理论为指导,开展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工作,在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实务、新闻传播媒介环境等方面进行理论和实践探讨。 |
项国雄 邱新有 雷晓彤 |
2 |
新闻业务研究 |
为新闻传播实务和媒介改革、发展和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对策支持,参与讨论新闻传播政策法规,为新闻传播实践服务。 |
李春雷 汪青云 赵平喜 |
3 |
广播电视研究 |
以电视媒介为手段,以某些新近发生、发现、变化的有价值的事实信息为对象,在电视栏目策划、电视节目制作、电视栏目包装、电视媒介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理论和实践探讨。 |
程 前 曾素萍 |
4 |
新媒体研究 |
研究媒体变迁的规律及其对新闻、政治、社会文化等等的影响。 实务研究则包括媒介融合与传媒内容革新。具体关注对象为以手机为载体的信息传播。 |
汪青云 项国雄 李春雷 |
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
(一)培养方式
1、文理渗透、软硬件兼备、技艺结合的特点,注重培养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取集中讲授、个别指导、自主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实践体验、开发实验相结合;启发、研讨、交流与合作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尤其注重项目、课题任务驱动式的学习与研究。强调以个案研究为主,思辨研究为辅,提倡研究生在个案的实证研究过程中掌握真才实学,达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3、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尊重研究个人天赋特长和努力志向,注重培养终身学习和独立、协作研究的能力。在把握基本素质的前提下,对不同的研究生实行“量体裁衣”式的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师生互选制度,要求研究生入学三个月内(最迟在第一个学期结束前)经师生互选,确定指导老师,未经互选的硕士生由导师组分配导师。
采取导师指导为主,并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方式,规定每位研究生在两年课程学习和研究期间至少要参与或主持一个研究(可以是导师或导师组成员的研究课题或子课题,也可以是研究生自己申请立项的课题)。
(二)培养计划
1、研究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生本人的具体情况和本学科的培养方案确定明确的研究方向和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经学科责任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院备案。
2、在培养计划制定过程中,提倡因材施教,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一)课程设置
导师授课是硕士研究生掌握坚实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主要环节。在设置课程时,要以“拓宽基础知识,加强文理渗透,重视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作为本专业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基础知识与前沿研究成果兼顾,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来设置课程。
1、公共课程。设置4门共8学分(英语1门4学分、马列2门3学分,专业英语1门1学分);
2、专业基础课程。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基础理论课程3门共9学分;
3、专业核心课程。按二级学科设置3门专业课程共9学分;
4、选修课程。按二级学科设置选修课程3门共6学分;
5、按有关要求设置实践环节的课程2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
6、对于同等学力或跨专业的学生要求增加补修课程若干,学分另计,但不能顶替规定的学分。
另外,考虑新闻学专业交叉性和应用性及操作性,还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若干课程。
(二)学分要求
1、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本专业规定每位研究生在硕士论文答辩前至少应修满不少于34学分的课程。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6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6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
2、选修课程按专业方向和发挥研究生个性和特长设置。
3、为了保证培养质量,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历入学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与专业相关的大学本科的有关课程。需补修的课程应列入个人培养计划,所得的学分应单独计算。
4、考虑到该专业对研究生知识宽广的要求,还列出了若干要求研究自主学习的课程。
5、研究生必读与参考书目由各方向导师拟定。
(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详见附件一,课程简介详见附件二)
(三)课程考核与中期考核筛选
1、课程成绩考核。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程考核方式一般采用考试形式,考核成绩为75分为合格。非学位课程或选修课采用考试或考查的形式,考试采取百分制(60分为合格),考查采取合格、不合格二级分制评定。考核形式可采用试题、论文、面试、答辩、研制软件等形式。考试试卷和考核材料要求导师评定成绩后交学院存档。
2、中期考核筛选。硕士生入学两年,课程学习基本结束时,进行一次课程学习、科研能力、思想素质的全面考核。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制,考核特别优秀的,根据本人申请,院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毕业和授予学位。考核结果为基本合格者,给予黄牌警告通知,并指明努力方向,等考核达到中以上,方可进入第二阶段学习。考核为“不合格”的,原则上应中止学习和学籍。
3、通过开题报告或文献综述,选拔培养对象,重点扶持;论文撰写后期仍表现科研能力存在严重问题者,必须推迟答辩时间。
六、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两部分。
(1)学术活动
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内外本学科、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各种学术活动。凡在本校举行或学校、研究生院及各院、室、所组织举行的学术活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均应参加。凡校外学术组织和省、部、国家有关部门、单位及国际学术团体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参加。在读期间,硕士研究生应听取不少于5场高水平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2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学术活动根据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学生主讲的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考核成绩由导师综合评定。
(2)实践活动
硕士在学期间必须积极参与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与社会实践。教学实践是体现我校师范特色,培养提高硕士生的教学能力、组织表达能力和检验研究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学实践的形式包括课堂讲授、批改作业、指导实验、答疑解难等;科研实践是锻炼硕士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途径。科研实践的形式包括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完成自主申报科研课题及参与人才培养基地和学科研究基地研究项目等;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技术推广、咨询、科技开发、专业实习及公益劳动等。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导师依据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
七、科研能力的培养
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应尽早进入有关课题的研究,在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中推动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或拓宽硕士生的理论和知识面。硕士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以江西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至少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未完成者,不得授予硕士学位,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在毕业前交一份原件到学院存档。
八、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硕士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
2、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在导师及导师小组指导下,独立设计和完成某一科研课题。硕士生一般在第四学期应当初步定下论文题目,在第三学年内完成论文撰写并答辩。
3、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硕士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选题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要讲明选题的构思、意义、基本内容、写作要求与进度、资料来源等,开题报告要经过导师组讨论和论证,审核同意后方可开题答辩,答辩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4、实行抽检评议。论文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要求在最后一个学期的三月份前完成,四月中上旬打印成册,连同一篇公开发表的专业学术论文一并交学院。论文评审实行抽检评议,抽检采取“双盲评审”和通讯评议相结合的办法。未按要求做到的,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5、导师要加强对研究生的硕士论文指导和检查,有关论文工作的各个环节和程序应当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条例》的规定进行办理。
6、研究生学位论文在公开答辩时,实行论文导师回避制。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表决,授予硕士学位。
附件一:
新闻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 学期 |
任课 教师 |
备注 |
||
学 位 课 程 |
公共必修 课 |
9992001 9992002 |
公共英语 |
4 |
216 |
1和2 |
学校统一安排 |
英语学科修二外 |
|
9992009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36 |
1 |
学校统一安排 |
全校必修 |
|||
9992010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 |
18 |
2 |
学校统一安排 |
文科指定选修 |
|||
9992011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8 |
2 |
学校统一安排 |
理科指定选修 |
|||
0082013
|
专业英语 |
1 |
18 |
|
学院安排 |
学院自行开设 |
|||
专业基础课 |
0082014 |
传播理论研究 |
3 |
54 |
1 |
邱新有、戴烽、项国雄 |
|
||
0082015 |
新闻理论研究 |
3 |
54 |
1 |
项国雄、赵平喜、胡沈明 |
|
|||
0082016 |
中外新闻史研究 |
3 |
54 |
2 |
雷晓彤、李春雷 |
|
|||
专业核心 课 |
0082017 |
新闻业务研究 |
3 |
54 |
1 |
赵平喜、胡沈明 |
|
||
0082018 |
新闻传播研究方法 |
3 |
54 |
2 |
邱新有、戴利朝、刘赣洪 |
|
|||
0082019 |
新媒体研究 |
3 |
54 |
3 |
汪青云、项国雄 |
|
|||
非 学 位 课 程 |
专业 选修 课 |
0082020 |
新闻心理学研究 |
2 |
36 |
1 |
李春雷、赵平喜 |
|
|
0082021 |
媒介批评研究 |
2 |
36 |
2 |
李春雷、黄斐 |
|
|||
0082022 |
电视节目形态研究 |
2 |
36 |
3 |
姜滨、程前 |
|
|||
0082023 |
广播电视专题研究 |
2 |
36 |
3 |
程前、姜滨 |
|
|||
0082024 |
广告创意与视觉传播 |
2 |
36 |
4 |
孙平、张燕、殷伟群 |
|
|||
实践 环节 |
学术活动 |
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研讨不少于5次,作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 |
1 |
18 |
|
学院统一安排 |
|
||
实践活动 |
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或科研实践 |
1 |
18 |
|
学院统一安排 |
|
|||
补修 课程 |
|
动画设计与制作 |
|
|
3 |
学院统一安排 |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入学者须补修 |
||
|
媒体社会心理学 |
|
|
3 |
学院统一安排 |
||||
|
网络传播专题研究 |
|
|
4 |
学院统一安排 |
附件二:
新闻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082014
课程名称:传播理论研究
英文译名:Communication theory research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传播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邱新有 教授 戴烽 教授 项国雄 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传播学的过程行为学派和符号意义学派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意义与评述;传播学研究的三大研究范式:经验-功能范式、技术控制范式、结构主义符号-权力范式产生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条件和理论条件及贡献;基于传播与社会政治、传播与经济、传播与文化、传播组织运行内在逻辑的传播学学科体系产生的历史根源及现实意义;传播的本质、作用;传播学学科基础(系统科学;认知心理学;信息科学;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及社会交往理论;文化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索绪尔、福柯话语体系的结构主义理论;解释学与符号学);传播学学科体系;结构主义与传播;解释学语义学与传播学、文化传播研究(传播与文化、传播与社会);对话理论与传播学;交往行为理论与传播学;传播学公共领域构建;消费文化与传播学;传播学应用领域:广告、公共关系、营销传播、媒介经营管理。
要求学生全面深该理解传播学理论及应用领域。此课程理论性强,学生阅读的资料较多,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建构传播学学科体系,同时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传播学理论去解释社会现实。
采用专题教学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每专题要求学生有读书笔记、反思日志及专题学习总结。
先修课程:传播学教程,社会学概论
教材及参考书目:
1、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Werner J.Severin James W.Tankard,Jr
2、大众传播理论:基础、延展与未来(Third Edition),Stanlcy J.Baran Dcnnis K. Davis.
课程编号:0082015
课程名称:新闻理论研究
英文译名:the theory of journalism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传播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项国雄 教授 赵平喜 副教授 胡沈明 讲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旨在探讨新闻理论思想、新闻的本质,新闻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媒体技术等间的关系。具体内容包括新闻理论发展简史、中国新闻理论核心、新闻概念发展史、新闻客观性、新闻真实性、新闻价值理论、新闻自由与责任、新闻宣传与权力、新闻功能与效果、新闻与媒体技术、新闻与社会文化、新闻框架理论。
此课程要求学生全面深刻理解新闻,熟悉新闻理论中的基本问题,沿着理论专题进行探索性阅读,同时对相关问题加以讨论,最后能完整地了解中国新闻学理论体系。
本课程采用专题教学与研讨,在课程中应用经典案例详细探讨新闻理论研究中涉及到的每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专题要求学生有读书笔记、反思日志及专题学习总结。同时,要求学生对新闻理论的发展与研究状况进行年度总结。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2、陈力丹:《陈力丹自选集:新闻观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陈力丹:《精神交往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张昆:《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美]伊莱休•卡茨:《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课程编号:0082016
课程名称:中外新闻史研究
英文译名:Research on History of Journalism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传播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 雷晓彤 副教授 李春雷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中外新闻史研究》梳理中外新闻史发展的脉络,介绍目前学界对中外新闻史的研究现状、研究范式和重要理论观点,帮助学生从社会历史和人文的视角审视新闻传播活动,深入理解新闻传播活动和社会政治文化的互动关系。本课程采用专题教学与研讨的形式,理论性较强,要求学生阅读的资料较多,强化研究生的理论思辨能力,扩展其学术研究视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99年版。
2、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课程编号:00820017
课程名称:新闻业务研究
英文译名:Studies of Journalistic Practice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传播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赵平喜 副教授 胡沈明 讲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新闻业务研究》课程旨在培养具有熟练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能从事新闻实务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课程紧扣当下信息社会环境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写、编、评、摄、经营与管理等业务的一般原理,从学理和实践有机结合的高度探寻其规律及操作规范。研究内容包括:第一部分,重点要求掌握新闻业务研究的概念、范畴和方法论原则,兼及传统新闻业务研究主要是新闻业务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了解比如新闻叙述、网络新闻采访权、媒介社会责任等与新闻业务联系紧密的热点话题等等。第二部分,从媒介融合和媒介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探讨不同媒介发展的条件、运作规范及战略策略,重点关注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重大的实践以及理论应用等问题。比如新闻舆论引导与传播伦理法规;文化建设大背景中的媒介融合与媒介发展战略;媒介传播规制、新闻报道策划与实施;财经新闻和调查性报道等深度报道、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的分体新闻业务操作等等。第三部分,从大新闻业务视野,结合媒介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对新闻产制和所有媒介业务流程进行拓展研究,力求进一步拉开与本科生相关课程的档次,由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更多地转向全局性、前沿性和研究性“三性”,探究中西新闻业发展渊源和新闻观念流变以及跨文化新闻传播的现实途径。比如新闻媒体设计;新闻议程设置;跨文化报道和跨媒体报道;读者调查与受众研究等等。
在教学方法上,除了讲授有关理论和技艺,每个单元还安排较大作业量,把主流媒体与此相对应的新闻业务作为课程作业的基本内容,尽可能直接进入媒体新闻生产过程,接受其检验、指导和评点,以提高教学可信度和有效性。同时,按照学院提倡的双向延伸教学模式,本课程还是一门带研究性质的课程,因此采用专题教学研讨,每一专题学完后要求学生必须有读书笔记、反思学习日志以及专题学习总结。
先修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研究》、《新闻编辑与评论研究》
教材及参考书目:
1、[美]盖伊·塔奇曼著,麻争奇、刘笑盈、徐扬译:《做新闻》, 华夏出版社 ,2008年版;
2、[美] 卡罗尓·里奇著,钟新主译: 《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3、[美] 托德·吉特林著,张锐译: 《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 华夏出版社, 2007年版;
4、倪炎元著:《再现的政治:台湾报纸媒体对“他者”建构的论述分析》,台北韦伯文化,2003年版。
课程编号:00820018
课程名称:新闻传播研究方法
英文译名:Studies of Journalistic Practice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传播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邱新有 教授 戴利朝 副教授 刘赣洪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系统讲授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前沿、趋势、方法及其应用,并与学生展开研讨,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新闻传播研究尤其是理论研究所应具备的宽阔视野、思辨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帮助他们形成一名杰出的理论研究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从而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研究人才能够逐步地与国际同行对话,成为未来新闻传播领域的高水平学者和学术带头人。
主要内容有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及趋势,当前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新动向、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中外新闻传播理论的比较;新闻传播理论学家的素质与技能;传播学研究的三大范式:经验-功能范式、技术控制范式、结构主义符号-权力范式;新闻传播理论建构的方法、步骤和规范、研究效果的检测与评估、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道德伦理;研究与研究方法的含义;思维的逻辑体系;概念操作化与分析单位;研究计划设计与研究计划书的撰写;文献综述方法;抽样技术;新闻传播理论主要研究取向及方法:框架理论、文化研究、话语理论、内容分析、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质的研究;实证研究在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中的应用、实证研究的原理、实证方法的选择以及实证研究中常见的问题;媒体与信息研究(广告电视栏目跟踪研究、报刊版面分析、广告、新闻话语分析、媒体展示的形象研究、收视率研究、媒介影响率研究);受众研究(受众认知心理、消费态度与行为、价值引导、公信力研究、听阅焦点研究);资料分析(定性资料分析、定量分析与统计);研究结果的判断和推理方法;研究论文的撰写及格式。
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新闻传播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的素养。
采用专题教学与研讨,每一专题都要围绕某一研究问题(题目)进行实际研究操作。
教材及参考书目:
1、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美)艾尔。巴比著,华夏出版社2005年出版;
2、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陈向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3、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风笑天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课程编号:0082019
课程名称:新媒体研究
英文译名:Probing New Media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传播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汪青云 教授 项国雄 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研究对象:本课程主要研究媒体变迁的规律及其对新闻、政治、社会文化等等的影响。
研究内容:具体理论包括“技术决定论”、媒体生态理论、媒体权力理论、媒介消费理论以及媒介融合理论。需了解的相关内容包括:媒体变迁史;媒体变迁对新闻、政治、社会文化等的影响。实务研究则包括媒介融合与传媒内容革新。具体关注对象为以手机为载体的信息传播。
研究方法:理论文献研读;主题讨论;重大事件追踪;新型媒体传播手段应用调查
教学目的:主要使学生具备探讨某一主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对媒体发展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有明确的了解,最后使学生及时关注新媒体的发展动向及其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学习要求:学生需按时完成教授布置的文献阅读与相关研究课题
教学目标:在理论研究中获得知识,在知识获取中提高研究能力。
教学效果:全面了解媒体发展变迁、与此相关的理论以及新媒体发展及其研究。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
2.刘瑞生、 尹韵公: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麦尚文: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中国报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彭兰:中国新媒体传播学研究前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王菲: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6.黄金:媒介融合的动因模式,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7.徐沁:媒介融合论:信息化时代的存续之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8.最新出版的其它书籍
课程编号:0082020
课程名称:新闻心理学研究
英文译名:News Psych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传播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 李春雷 副教授 赵平喜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新闻心理学研究》在熟悉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述评的基础上,对新闻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功能与作用进行分析;新闻报道对象心理特征;新闻工作者新时期群体心理研究;新闻报道与大众犯罪心理的研究;新闻报道与大众拆迁心理的研究;新闻报道与转型期大众弱势心理研究;第三者效果的研究(一种对媒介影响的知觉);心理学和新闻研究的新闻理论研究。
要求学生按照新闻报道的规律熟练掌握新闻心理学各个环节与现实案例的结合,并对媒介和受众心理的特性进行提取。
采用专题教学与研讨,每一专题要求学生有读书笔记、反思日志及专题学习总结、策划方案和设计开发的成果。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方建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课程编号:0082021
课程名称:媒介批评研究
英文译名:Media Criticism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传播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 李春雷 副教授 黄斐 讲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媒介批评研究》在熟悉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述评的基础上,对媒介批评的研究范畴、概念界定与作用进行分析;媒介生态现状;媒体工作者的价值理想与媒体伦理;新媒体时代媒体工作者的职业理念;媒体报道中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新闻报道与转型期国民群体心理研究;媒体报道功能研究;媒体监督功能分发挥与社会研究。
要求学生按照媒介发展的规律熟练掌握媒体批评各个环节与现实案例的结合,并对媒介批评和转型时期中国的具体情况进行总结和提炼。
采用专题教学与研讨,每一专题要求学生有读书笔记、反思日志及专题学习总结、策划方案和设计开发的成果。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李希光:《畸变的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杨保军:《新闻道德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课程编号:0082022
课程名称:电视节目形态研究
英文译名:TV PROGRAMME FORMA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姜滨 副教授 程前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以电视节目的外在表征、内在构成等存在形态为研究对象,从电视节目类别、类型开始,延伸至其内外结构形态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对新闻类、谈话类及文艺综合类等各种形态电视节目的历史现状、创作手法和发展趋势的分析为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结合中外优秀电视作品的观摩,使学生能够了解和熟悉电视节目系统的结构布局,明析各种形态电视节目作品的属性、特征、基本的创作规律和创作趋势,形成较高水平的电视节目鉴赏能力和策划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英] 大卫·麦克奎恩(David McQueen)著,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华夏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
2、《中国电视节目形态通论》,孙孙国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电视新闻节目:理念、形态与实务》 吕正标、王嘉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4、《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学》,孙保国著,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5、《世界纪录片史略》,任远、彭国利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课程编号:0082023
课程名称:广播电视专题研究
英文译名:The Research on Radio and TV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传播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程前 副教授 姜滨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广播电视专题研究》课程以广播电视传播活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根据传播文化学的基本方法和理论,主要针对中国当代广播电视发展的具体实际,分专题展开研究。课程从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文化、广播电视文艺等方面的宏观形态和具体现象入手,探讨中国广播电视行业的机制性和节目的构成性问题,评价中国广播电视行业以及21世纪以来的发展战略,研究在新的媒介生态下中国广播电视面临的各种挑战及应对策略。课程以专题形式展开教学与研讨,以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广播电视理论素养,扩展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并能在此基础上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广播电视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提供部分专题学生自选,要求每位同学课堂上做一次学术研究报告。
教材及参考书目:
1、胡正荣:《当代广播电视前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吴信训:《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欧阳宏生:《广播电视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欧阳宏生:《电视文化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课程编号:0082024
课程名称:广告创意与视觉传播
英文译名:Advertising creativity and visual communica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传播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孙 平 教授 张燕 教授 殷伟群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在创新思想指导下对广告创意的全过程进行梳理和解析。在分析大量资料和图片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新经济时代广告创意的文化意义、广告创意与民族文化的血缘联系、广告创意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表现形式。重点探讨广告创意与消费心理的关系、广告创意的过程、广告创意的策略。学习一系列创意法则:自然原则、具象原则、简单原则、家常原则等,以及超越性思维手法的运用。
视觉传播的学习包含对平面设计在历史、社会和研究领域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入理解。学生将有机会用平面设计的解决方案来探索文化、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诸多问题。通过一些实践项目的训练,学生将进一步锤炼各类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提出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解决方案。为在充满竞争的广告界和出版界中开创挑战性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同时要求学生在系统掌握平面设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广告创意的原则和将创意转化为广告作品的能力。
采用专题教学与研讨,每一专题要求学生有读书笔记、反思日志及专题学习总结、策划方案及收集的案例、自己创意、设计、制作的广告作品。
教材及参考书目:
1. 孙涛:《广告创意的视觉表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美)海曼 著,梁卿,詹德东 译:《金牌创意:低成本的实效营销和广告创意指南》,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3. 金定海,郑欢:《广告创意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