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101)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身心健康。
2.掌握教育学原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具有从事高校教育学教学工作和独立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本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并能准确地撰写论文外文摘要。
二、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允许硕士生提前毕业,但硕士生的最短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5年。硕士生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三、研究方向
序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主要研究内容 |
研究生导师 |
1 |
教育基本理论 |
教育与人及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师生关系、教育制度等。 |
何齐宗、田宗友 |
2 |
德育原理 |
德育目标与价值、德育的内容、德育的方法与途径、德育的规律、德育的传统与变革、德育的理论、德育的评价。 |
何小忠、刘德林、曾水兵 |
3 |
家庭教育研究 |
家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家庭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家庭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
夏 扉 |
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
1.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为主导负责硕士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拓宽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注重课程学习,夯实学科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硕士生掌握学科专业的系统知识和前沿问题。要求每位硕士生都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使硕士生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努力提高硕士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硕士生在入学后的三个月内(最迟在第一学期末)经师生互选,确定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和硕士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方向与制订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院备案。
五、课程设置、学分要求与课程考核
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6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6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每学分以18课时为标准安排教学。课程结构分布如下:
(1)公共必修课(共4门,8学分)
公共必修课包括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一外国语课程,由研究生院于第一学年内统一组织开设。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提高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水平;外语课旨在加强硕士研究生使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①思想政治理论课(2门,3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全校硕士生必修,2学分,36学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硕士生指定选修,1学分,18学时)
②外国语课程(1门,4学分)
外国语以英语为主要语种,教学内容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侧重培养研究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③专业外语(1门,1学分)
专业外语在一级学科范围内设置,由一级学科内的所在二级学科共享。
(2)专业基础课(3门,9学分)
专业基础课是硕士研究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基本课程。专业基础课按一级学科设置,开设3门,9学分。
(3)专业核心课(3门,9学分)
专业核心课是硕士研究生了解本专业的研究领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结构和领悟本专业精髓的课程。专业核心课按二级学科设置,开设3门,9学分。
(4)专业选修课(4门,8学分)
专业选修课是硕士研究生为拓宽知识面或加深某方面知识而选修的本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共开设4门课程,8学分。
(5)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为了保证培养质量,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与本专业相关的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2门。需补修的课程应列入个人培养计划,补修课程要求通过考核,取得合格以上成绩,但不计学分。
2.课程考核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各门课程,都要进行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取得学分。课程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学位课程75分以上为合格,非学位课程60分以上为合格。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各学科专业可根据本学科专业和课程特点,自行选择考核方式,无论采取哪一种考核方式,都要注重对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注重引导和促进硕士研究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提倡以要求学生撰写文献阅读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课程考核。
六、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两部分。
1.学术活动(1学分)
“学术活动”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科前沿的进展,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内外本学科、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各种学术活动。凡在本校举行或学校、研究生院及各院、室、所组织举行的学术活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均应参加。凡校外学术组织和省、部、国家有关部门、单位及国际学术团体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参加。在读期间,硕士研究生应听取不少于5场高水平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2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各学位点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合理安排学术活动的时间和形式。学术活动占1学分,根据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学生主讲的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考核成绩由导师综合评定。
2.实践活动(1学分)
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与社会实践等类别。教学实践是体现我校师范特色,培养硕士生的教学能力、组织表达能力和检验研究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学实践的形式包括课堂讲授、批改作业、指导实验、答疑解难等;科研实践是锻炼硕士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途径。科研实践的形式包括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完成自主申报科研课题及参与人才培养基地和学科研究基地研究项目等;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咨询、专业实习及公益劳动等。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导师依据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
七、科研能力的培养
1.鼓励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进入有关课题的研究。在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中推动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或拓宽硕士生的理论和知识面。
2.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和聆听有关学术报告5次。
3.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以江西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至少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未完成者,不得授予硕士学位。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导师和学院应注意抓好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与答辩等几个关键环节,并有具体的时间安排。
1.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攻方向及研究目标,确定自己的技术路线,认真做好选题和开题报告。硕士生一般应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一般要用至少一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
2.论文进展报告和中期检查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学位点应定期组织论文中期检查。
3.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才能进行专家评阅和答辩。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表决,授予硕士学位。
附件一:
教育学原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课 程 类 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 学期 |
任课 教师 |
备注 |
|
学
位
课
程 |
公 共 必 修 课 |
9992001 9992002 |
公共英语 |
4 |
216 |
1和2 |
学校统 一安排 |
|
9992009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研究 |
2 |
36 |
1 |
学校统 一安排 |
|
||
9992010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 方法论 |
1 |
18 |
2 |
学校统 一安排 |
|
||
0042011 |
专业英语 |
1 |
18 |
4 |
曾水兵 |
|
||
专 业 基 础 课 |
0042001 |
教育原理 |
3 |
54 |
1 |
何齐宗 |
|
|
0042002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3 |
54 |
1 |
万文涛 |
|
||
0042003 |
教育史研究 |
3 |
54 |
2 |
胡 青 |
|
||
专 业 核 心 课 |
0042004 |
教育理论专题研究ABC |
3 |
54 |
2 |
何齐宗 |
|
|
0042038 |
德育理论专题研究ABC |
3 |
54 |
2 |
何小忠 刘德林 |
|
||
0042014 |
教育社会学专题研究ABC |
3 |
54 |
3 |
田宗友 |
|
||
非 学 位 课 程 |
专 业 选 修 课 程 |
0042005 |
现代外国教育理论A |
2 |
36 |
3 |
何小忠 |
|
0042039 |
现代西方德育理论B |
2 |
36 |
3 |
曾水兵 |
|
||
0042041 |
现代家庭教育理论C |
2 |
36 |
3 |
夏 扉 |
|
||
0042012 |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ABC |
2 |
36 |
4 |
胡 青 何齐宗 |
|
||
0042007 |
教育统计与测量ABC |
2 |
36 |
4 |
谢美华 |
|
||
实践 环节 |
学术活动 |
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研讨不少于5次,作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 |
1 |
|
|
各指导 教师 |
|
|
实践活动 |
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或科研实践 |
1 |
|
|
各指导 教师 |
|
||
补修 课程 |
|
课程与教学论 |
不计学分 |
|
|
谢 翌 |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入学者须补修2门本学科专业的本科生主干课程 |
|
教育心理学 |
|
|
郑发祥 |
注:A教育基本理论方向 B德育原理方向 C家庭教育研究方向
附件二:
教育学原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042001
课程名称:教育原理
英文译名:Principles of Education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何齐宗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以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专题的形式讲授和讨论个体发展与教育使命、社会变迁与教育改革、环境问题与教育对策、现代教育的嬗变与前瞻、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展望、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学校德育的困境与出路、教育评价的问题与走向等。通过这些教育问题的学习,扩展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提高其学术研究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何齐宗主编:《当代教育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2.金一鸣:《教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4.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5.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6.柳海民:《教育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7.[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中文修订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8.何齐宗:《审美人格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课程编号:0042002
课程名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英文译名: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万文涛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探讨和寻求教育研究方法的一门学科。在简要介绍教育研究者、教育研究对象、教育研究一般过程和方法体系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在教育研究中发现问题和选择课题的方法、研究设计的方法、文献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思维方法、论文撰写等具体方法。本课程的教学要求研究生遵守纪律,要求研究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完成课程作业。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Wiersma,W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4.马云鹏、孔凡哲主编:《教育研究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侯怀银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课程编号:0042003
课程名称:教育史研究
英文译名:Research on History Education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胡青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以中外教育史发展线索为研究对象,以专题形式,用讲授和讨论的方法探讨中国古代文教政策、官学制度、书院制度、科举制度、中国近代文教政策、学制系统和教育思潮以及外国教育思潮等问题。通过学习本课程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探索教育发展规律,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毛礼锐等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989年;
2.沈灌群等主编:《中国教育家评传》,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1989年;
3.李国钧主编:《历代教育制度考》,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4.王炳照等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5.张斌贤等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
6.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课程编号:0042011
课程名称:专业英语
英文译名:professional English
课程类别:必修课
学 分:1
学 时:18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曾水兵博士
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经典教育名著选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献精选、最新教育研究成果选读、最新国外教育文献资料选编等,具体涵盖教育哲学、教师教育、教学与学习策略、教与学心理等领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研究生要学会运用英语阅读本专业文献,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和初步学会英语科研论文写作,同时接触到国外教育学最新研究动态,开阔学生思路。教学中做到以研究生为中心,以研究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专业英语阅读和规范写作为中心。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曾水兵等主编:《(教育学)研究生专业英语教程》(自编讲义),2010年;
2.郑荣双等主编:《心理学·教育学专业英语》,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2008年版;
3.马丽雅主编:《教育学专业英语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for Teacher Education:“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v. 1- Jan. 1998——v. 1- Jan. 2010。
课程编号:0042004
课程名称:教育理论专题研究
英文译名:Special Research on theory of education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何齐宗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以现代教育界普遍关注的教育理论热点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专题的形式讲授和讨论教育起源、教育本质、教育规律、教育功能、教育价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教育公平、教育与幸福、教育与交往、教育与生活、教育与体验、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等问题。通过对这些教育问题的学习,扩展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提高其思维水平和学术批判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2.瞿葆奎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1-2004》,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05年;
3.郑金洲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5-201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11年;
4.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2011)。
课程编号:0042038
课程名称:德育理论专题研究
英文译名:Special Research on theory of moral education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何小忠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以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主要研讨道德教育的哲学基础、德育与认知、道德与情感、德育的本质、德育的目标及分类、德育的功能、德育过程理论、德育方法、德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学校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研究生仔细研读相关文献,提出自己的观点,撰写读书笔记和具有较高水平的课程论文。
教材及参考书目:
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2.鲁洁:《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3.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
4.鲁洁主编:《德育社会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5.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第二版),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6.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7.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8.檀传宝:《公民教育引论》,人民出版社,2011年;
9.黄向阳:《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吴铎、罗国振:《道德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
课程编号:0042014
课程名称:教育社会学专题研究
英文译名:Special Research 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田宗友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以教育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为研究对象,研讨的主要问题包括:经济与教育、政治与教育、文化与教育、人口与教育、生态环境与教育、社会变迁与教育、社区与教育、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班级的社会学分析、教师的社会学分析、家庭与教育、性别差异与教育、个体社会化与教育、西方教育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等。在教学中要求研究生仔细研读相关文献,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术批判和研究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2.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4.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5.吴刚主编:《教育社会学的前沿问题》,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
6.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7.麦克·F·D·扬主编,谢维和、朱旭东译:《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8.钱民辉:《教育社会学概论》(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9.马和民主编:《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课程编号:0042005
课程名称:现代外国教育理论
英文译名:The 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educ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何小忠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以现代外国教育理论为研究对象,研讨的外国教育理论主要有:终身教育理论、存在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全人教育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教育理论、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等。在教学中要求研究对这些教育理论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有全面的了解并能作出合理的评价。
教材及参考书目:
1.何齐宗主编:《现代外国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2.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
3.吴杰主编:《外国现代主要教育流派》,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
4.毕淑芝、王义高主编:《当今世界教育思潮》,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5.王义高主编:《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6.王枬主编:《西方现代教育思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7.[日]小原国芳著,刘剑乔等译:《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上、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8.[法]保罗·朗格朗著,滕星等译:《终身教育导论》,华夏出版社,1988年;
9.[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彭运石:《走向生命的巅峰: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11.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课程编号:0042039
课程名称:现代西方德育理论
英文译名: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oral educa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曾水兵博士
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以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为研究对象,主要研讨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历史、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价值澄清理论、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等。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扩展研究生的道德教育理论视野,增强他们研究道德教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道德教育研究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2.钟启泉、黄志成:《西方德育原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3.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4.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5.余维武:《冲突与和谐:价值多元背景下的西方德育改革》,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
6.王玄武:《比较德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7.赫斯利普著,王邦虎译:《美国人的道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课程编号:0042041
课程名称:现代家庭教育理论
英文译名: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family educa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夏扉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以现代家庭教育为研究对象,主要研讨现代家庭教育的时代背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关系、家庭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家庭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及途径、家庭教育的历史与趋势等。在教学中,要求研究生系统研读家庭教育方面的重要文献并认真做读书笔记,积极参与讨论及交流,撰写具有自己观点的课程论文。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吴奇程:《家庭教育学》(第三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2.吴航:《家庭教育学基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陈鹤琴:《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全书》,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5.黄全愈:《望子成人——家庭教育在美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6.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
7.浦卫忠:《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选萃》,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8.毕诚:《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商务印书馆,1997年;
课程编号:0042012
课程名称:中外教育名著选读
英文译名: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胡青教授、何齐宗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包括中国教育名著选读和外国教育名著选读两部分。中国教育名著研读的内容主要包括:《论语》、《孟子》、《礼记》、朱熹的《大学章句序》、张之洞的《劝学篇》、蔡元培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概论》、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节选)。外国教育名著研读的内容主要包括: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卢梭的《爱弥尔》、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学会生存》、《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等。本课程的要求是,研究生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著,在此基础上把握和评价著作的基本思想,要求写读书笔记并积极参与讨论。
教材及参考书目:
1.肖朗主编:《中外教育名著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3.[法]卢梭:《爱弥尔——论教育》,商务印书馆,1996年;
4.[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5.[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6.[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7.《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8.《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9.《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10.何齐宗:《全球视野的教育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文献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课程编号:00420007
课程名称:教育统计与测量
英文译名:The statistics and measurement of educa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谢美华博士
教学内容及要求: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描述、呈现和分析数据的科学,是研究如何揭示不确定性的随机现象所反映的内在规律性的学科。在众多的专业、学科领域中,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测量是根据测量学的原理,运用测量学的有关方法,对教育现象及其属性进行量化研究的过程,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兴趣爱好、思想品德以及教育措施上许多问题的数量化测定。本课程强调统计学与测量学方法的应用性,能够为解决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因此避免了繁琐的数学推导的介绍,采用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方法系统地介绍基本的统计学和测量学知识及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测验质量分析方法。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张厚粲主编:《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张敏强主编:《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王孝铃编著:《教育统计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魏华忠等编著:《教育统计与测量》,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5.邵志芳:《心理与教育统计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6.戴海崎等主编:《心理与教育测量》,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