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503)
一、培养目标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面向21世纪,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进一步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坚持真理,献身科学事业,具有高尚的科学职业道德、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团结友爱的科学合作境界。
2、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地图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基础理论,了解科学发展的现状和动态,具有较熟练的科技文献写作能力、专业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并撰写论文及摘要,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就,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成为为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中高层次专业人才。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习年限
根据本专业研究的基础理论面广、动手时间要求和数据处理时间长的特点,全日制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学习期间一半时间用于课程学习,一半时间用于论文研究。同时参加不少于120学时工作量的教学或生产实践活动。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有关要求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但最短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5年。硕士生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三、研究方向
序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主要研究内容 (每方向字数在50字以内) |
研究生导师 |
1 |
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 |
利用遥感监测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为资源环境规划、管理、保护、利用提供综合及基础性信息。 |
齐述华、赵红梅、赵安、赖格英、张琍 |
2 |
地理信息工程 |
研究地理信息可视化的表达动态变化的再现与预测,构建面向地理分析、空间信息管理、事务处理的 GIS平台。 |
罗津、方朝阳、夏宇、吴建华、章汉武 |
3 |
虚拟地理环境与空间人文综合 |
以虚拟现实理念/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研究现实地理环境和赛博空间的现象与规律,分析探讨人文社科问题。 |
方朝阳、钟业喜、俎小芳、龚俊、胡碧松、赵安、毛端谦 |
4 |
数字流域与空间建模 |
研究流域过去、现在和未来信息的多维描述,数字流域框架下的空间信息建模,GIS与地学模型的集成。 |
赖格英、钟业喜、胡碧松、俎小芳 |
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
1、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为主导负责硕士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拓宽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注重课程学习,夯实学科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硕士生掌握学科专业的系统知识和前沿问题。要求每位硕士生都应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使硕士生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努力提高硕士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硕士生在入学后的3个月内经师生互选,确定导师,未互选的硕士生由导师组分配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和硕士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方向与制订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院备案。
五、课程设置学分要求与课程考核
1.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根据总学分的统一要求,本专业课程按34学分来设置,其中公共必修课4门,8学分;专业基础课设置3门,9学分;专业核心课设置3门,9学分;专业选修课设置3-4门,6-8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每学分以18学时为标准安排教学。凡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历考入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与本专业相关的大学本科主干课程不少于2门,不计学分。
2. 课程考核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各门课程都要进行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取得学分。课程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学位课程75分以上为合格,非学位课程60分以上为合格。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无论采取哪种考核方式,都要注重对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注重引导和促进硕士研究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通过要求学生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课程考核。
六、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两部分,分别各占1学分。
本专业学生应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或学术研讨不少于5次,在学院或更高级别的学术会议(或论坛)作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原则上研究生在完成了专业课程学习以后,应参加本专业相关的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或科研实践活动,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之前的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或科研实践活动,则在不影响研究生课程学习和学院研究生培养管理补充办法的前提下进行。实践环节内容由研究生导师监督执行。
七、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学研究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研素质和技术水平全面训练,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拓宽硕士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硕士研究生关心和了解学科前沿的进展,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听取的学术讲座次数不少于5次,在学院或更高级别的学术会议(或论坛)作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报告,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在学位(毕业)论文答辩之前,必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此外,研究生至少必须参加导师的一个研究项目,并参加相关项目的相关实践环节。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的研究、撰写和答辩,培养硕士生独立工作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养成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研究课题和论文题目既要反映本学科领域当代科技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进展,对经济建设具有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也要考虑实验技术和物质条件的可能,并与本单位研究方向和导师专长相结合。
(1)导师要加强从开题到科研、论文写作、答辩的全过程指导。
(2)开题一般在第3学期末完成,开题内容应包括选题依据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思路、国内外进展、可行性分析、目前已开展的工作和必要的参考文献等内容。由导师组负责审核和提供指导性意见,导师负责最终把关。
(3)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验性原则,论文内容应以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为主。一般硕士生论文科研时间不少于1年。
(4)研究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应经常性向导师汇报研究进展。学院在第5学期将组织中期检查。
(5)硕士研究生在论文正式答辩前,应在公开发行的省级期刊或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作者发表(或录用)一篇以上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6)硕士学位论文要充分反映课题研究中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研究的课题要有新见解和新突破。学位论文的答辩和学位授予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江西师范大学的有关规定执行。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1、研究生在完成了课程学习并满足总学分的统一要求,同时也完成了相关的实践环节,才能毕业。
2、研究生在论文正式答辩前,已在公开发行的省级期刊或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作者发表(或录用)了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或以上),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答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表决,授予硕士学位。
附件一: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 学期 |
任课 教师 |
备注 |
|
学 位 课 程 |
公共必修 课 |
9992001 9992002 |
公共英语 |
4 |
216 |
1和2 |
学校统一安排 |
英语学科修二外 |
9992009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36 |
1 |
学校统一安排 |
全校必修 |
||
9992010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 |
18 |
2 |
学校统一安排 |
文科指定选修 |
||
9992011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8 |
2 |
学校统一安排 |
理科指定选修 |
||
0032001 |
专业英语 |
1 |
18 |
1 |
赵安/方朝阳 等 |
各学院自行开设 |
||
专业基础课 |
0032002 |
现代自然地理学 |
3 |
54 |
1 |
贾玉连/胡启武 |
|
|
0032003 |
现代人文地理学 |
3 |
54 |
1 |
马定国/郑林 |
|||
0032004 |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
3 |
54 |
1 |
赖格英/赵安 等 |
|||
专业核心 课 |
0032040 |
资源与环境遥感A,C,D |
3 |
54 |
1 |
齐述华/赵红梅/赖格英 等 |
|
|
0032041 |
GIS开发与集成 C,D |
3 |
54 |
1 |
罗津/夏宇/龚俊 等 |
|||
0032042 |
空间分析与建模A,B,C,D |
3 |
54 |
2 |
胡碧松/罗津/赖格英 等 |
|||
0032043 |
虚拟地理环境C,D |
3 |
54 |
2 |
方朝阳/俎小芳/龚俊 |
|||
非 学 位 课 程 |
专业 选修 课 |
0032044 |
GIS项目管理 |
2 |
36 |
2 |
夏宇/罗津/章汉武 等 |
任选3-4门 |
0032035 |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
2 |
36 |
2 |
赵安/胡碧松 等 |
|||
0032045 |
空间统计学原理及应用 |
2 |
36 |
2 |
章汉武/赵安/胡碧松 等 |
|||
0032046 |
空间数据挖掘 |
2 |
36 |
2 |
俎小芳/章汉武/张琍 等 |
|||
0032047 |
对地观测技术与进展 |
2 |
36 |
2 |
赵红梅/齐述华/赖格英 等 |
|||
0032039 |
科技论文写作与规范 |
2 |
36 |
3 |
(一级点公共选修)赖格英/钟业喜 等 |
|||
0032048 |
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 |
2 |
36 |
3 |
吴建华/夏宇/方朝阳 等 |
|||
0032049 |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
2 |
36 |
3 |
吴建华/章汉武/罗津 等 |
|||
实践 环节 |
学术活动 |
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研讨不少于5次,作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 |
1 |
|
|
各指导教师 |
|
|
实践活动 |
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或科研实践 |
1 |
|
|
各指导教师 |
|
||
补修 课程 |
|
地图学与地图分析 |
|
|
|
吴建华、章汉武、龚俊 |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入学者须补修 |
|
|
遥感导论 |
|
|
|
赖格英、齐述华、赵红梅 |
*注: A代表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B代表地理信息工程,C虚拟地理环境与空间人文综合,D代表数字流域与空间建模。
附件二: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032002
课程名称:现代自然地理学
英文译名:Moder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贾玉连 副教授、胡启武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1)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着重阐述学科前沿和国际热点,介绍综合自然地理和部门自然地理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和研究途径,如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生产潜力、岩石学、地理模型与建模等;2)实践应用:结合中国东南部自然区域特点,阐明环境演化、地域分异、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区域发展等问题,以“自然存在—人地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探讨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3)讲述以双语方式,培养学生用英语描述自然地理现象的习惯,培养学生应用外语的能力。
吸收国内外自然地理学经典教材和更新教材的优点,在本科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突出各地理要素研究的最新成就、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基本规律、地理系统模型等内容,刻意求新而不求全,并以“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掌握当代自然地理学研究特点、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教材及参考书目:
1.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 等著. 现代自然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2. A.N.斯特拉勒, A.H.斯特拉勒. 现代自然地理学(中译本).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
3. 胡兆量, 等. 地理环境概述.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
4. 牛文元. 自然地理新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
5. 王铮, 等著, 理论地理学概论. 科学出版社, 2000.
6. Michael J. P. Fundamentals of Physical Geography. Okanagan University College.(e-book), 2002.
7. Strahler. A.N, Strahler. A.H. Elements of Physical Geography (Fourth Ed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89.
8. Strahler. A.N, Strahler. A.H. Physical Geograph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7.
9. 陈述彭, 主编. 地球系统科学-中国进展、世界展望.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10. 任美锷, 主编. 中国自然地理纲要.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11. 王建, 主编. 现代自然地理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课程编号:0032003
课程名称:现代人文地理学
英文译名:Modern Hum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马定国 教授、郑林 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为学术系列讲座课程。课程追踪人文地理学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国内外人文地理学发展动态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地理问题,广泛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采取专题讲座形式,介绍人文地理学发展动态、理论研究进展、应用研究成果和学科发展的热点问题等。课程近期涉及的主要领域有:城镇体系与城市化、人口与就业、现代旅游、文化地理、人地系统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等。
1. 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动态和前言研究领域。
2. 深刻认识人文地理学在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成绩
3. 提高运用人文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开展人文地理学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外文杂志 (1)Urban Studies
(2)Regional Science
(3)Economic Geograph
(4)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 中文期刊 地理学报、地理学进展、地理研究、地理科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
课程编号:0032004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英文译名: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Application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赖格英 教授、赵安 教授 等
教学内容及要求: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地理信息系统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GIS的应用技能为主要学习目标的一门课程,课程将结合GIS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强调学生运用GIS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基本操作,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建立以GIS为核心的空间思维分析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利用GIS分析和解决地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空间数据的内容与特征、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的处理与编辑、Geodatabase构建、GIS查询与空间分析、空间统计与空间插值、空间叠置分析与地图的代数运算、空间数据可视化、专题地图的制作、基于VBA的二次开发等。通过地形分析、流域分析、路径分析、资源配置分析、缓冲区分析、适宜性分析和选址等典型案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基本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Mapinfor、ArcGIS等主要GIS软件的操作,以及运用这些软件进行空间数据处理、地理空间分析与地学计算、空间建模和制图的基本技能。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吴静:《ArcGIS 9.3 Desktop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罗年学,等:《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实践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宋小冬,钮心毅:《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附光盘)/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课程编号:0032040
课程名称:资源与环境遥感
英文译名: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Remote Sensing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齐述华 教授、赵红梅 副教授、赖格英 教授 等
教学内容及要求:
《资源与环境遥感》课程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对象,以现代遥感技术为手段分析资源环境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其基本内容包括:遥感的物理基础、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性、遥感图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各遥感数据的介绍(如:MSS、TM、SPOT、MODIS、NOAA、ASTER等)、遥感图像目视解译、ERDAS和ENVI的使用及图像处理、矢量-栅格的互相转换、土壤遥感、水体遥感、林业遥感、土地资源遥感、农业遥感、海洋遥感、生态遥感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遥感的基础知识,深刻理解遥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学科应用;掌握遥感信息提取技术、分析技术、软件使用;掌握遥感目视解译技术、掌握地物光谱测试技术、了解各类遥感数据的波谱、时间、空间分辨率等特性、熟练使用常用图像处理软件、能借助遥感信息进行专项资源监测并编写监测报告。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李小文:《遥感原理与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孙家炳:《遥感原理与应用(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赵英时:《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课程编号:0032041
课程名称:GIS开发与集成
英文译名: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GIS System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罗津 副教授、夏宇 副教授、龚俊 副教授 等
教学内容及要求:
《GIS系统开发与集成》课程以软件工程学的理论方法为总体框架,将地理信息与GIS的特点融入其中,并辅以大量的图表对GIS设计与开发的各种方法和步骤进行归纳、分类与对比,系统讲述GIS系统的总体项目设计、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等,并通过ComGIS作为开发工具,进行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最后以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分析实例,具体实践GIS设计各阶段的方法和内容。具体内容包括:GIS的设计思想、内容与标准;GIS设计的理论基础;GIS设计方法;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集成;多源空间数据的集成;地理信息系统与应用分析模型的集成;分布式GIS;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平台的集成;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李满春,任建武,等:《GIS设计与实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闾国年,张书亮,等:《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原理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陈正江,汤国安,任晓东:《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课程编号:0032042
课程名称:空间分析与建模
英文译名:Geospatial Analysis and Modeling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胡碧松 副教授、罗津 副教授、赖格英 教授 等
教学内容及要求:
《空间分析与建模》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地理信息系统真正的功能在于其利用空间分析技术对空间数据的分析,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灵魂,因此,掌握空间分析的基本技能对培养高质量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地理空间分析与建模的基本理论方法、应用技术和软件工具。主要包括对地理空间、地理坐标系统、地理网格、地理空间数据特征的理解;掌握地理坐标系统的建立方法和空间数据的量算及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熟悉二维和三维栅格及矢量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理解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具有运用GIS空间分析理论和方法分析、评价具体地理空间问题的初步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刘湘南,等:《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韦玉春,陈锁忠,等:《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汤国安,杨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张成才,等:《GIS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课程编号:0032043
课程名称:虚拟地理环境
英文译名:Virtu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方朝阳 副教授、龚 俊 副教授、俎小芳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虚拟地理环境》课程内容主要讲述虚拟地理环境的背景、理论和关键技术,介绍当今流行的虚拟现实平台的使用和特点,虚拟现实系统的设计方法,虚拟环境的建模技术和视景数据的建设技术,虚拟地理环境的互操作技术设计和实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虚拟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把握虚拟地理环境数据收集、建模、驱动和互动基本方法和思路,激发学生的科研思路,正确设计虚拟地理环境并推动应用。把具体的虚拟地理环境知识和技术和社会中的实际应用整体融合,突出空间可视化和交互从二维到三维的转换。使学生在学习虚拟地理环境后,掌握虚拟地理环境的基本框架和技术,以及虚拟现实软件平台的使用方法等;理解虚拟地理环境的现状和发展、系统功能;熟练运用虚拟现实平台软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科学问题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 龚建华,林珲 编著: 《当代科学前沿论丛 虚拟地理环境——在线虚拟现实的地理学透视》,2001年版
2、 Hui Lin,Michael Batty:《Virtual Geographic Environmrnts》,Science Press,2009年版
3、 朱庆,林珲,编著:《数码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虚拟城市环境中的三维城市模型初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申蔚,曾文琪,编著:《虚拟现实技术(21世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型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 秦文虎 等编著:《虚拟现实基础及可视化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6、 张德丰,周灵 编著:《VRML虚拟现实应用技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课程编号:0032044
课程名称:GIS项目管理
英文译名:GIS Project Management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夏宇 副教授、罗 津 副教授、章汉武 副教授 等
教学内容及要求:
《GIS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包括GIS与组织管理的关系、GIS开发方法、GIS项目管理框架;第二部分介绍项目开始阶段的工作,包括项目启动、用户调查、需求分析、可行性研究、战略规划等内容,讨论有关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第三部分介绍GIS设计的概念和方法,重点讨论GIS功能与应用设计、结构设计、空间数据库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组织设计以及项目实施管理;第四部分展望GIS项目管理研究方向,根据典型项目案例分析GIS项目管理过程中典型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GIS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比较敏锐地发现并解决GIS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学生具备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课程基础知识;了解空间数据库基本原理和组织结构;熟悉一门GIS软件开发与应用技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郭庆胜、王晓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设计与管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孔云峰、林珲:《GIS分析、设计与项目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毕硕本,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李满春,等:《GIS设计与实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课程编号:0032035
课程名称: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英文译名:Mathematics in Moder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赵安 教授、胡碧松 副教授 等
教学内容及要求:
数学方法是地理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之一,现代地理学中运用数学方法是为了更进一步地对地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及运动规律进行定量化研究,为地理系统的预测及优化调控提供科学依据。计量地理学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现代地理学方法论学科,是地理系统分析与建模的基本工具,是深入学习和研究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课程的必要前提。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模型技术和先进的计算工具,进行定量化研究,是地理学现代化、科学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和途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学朝定量化方向发展的新趋势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掌握数量方法在现代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应用,并能熟练运用一些常用的数量方法和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一般的数学方法来描述、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学问题,正确处理资料,根据实际的地理研究对象,建立起适宜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分析结果给予专业上的解释,把数理逻辑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徐建华:《计量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陈彦光:《地理数学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4、陈彦光:《基于Excel的地理数据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课程编号:0032045
课程名称:空间统计学原理及应用
英文译名: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Spatial Statistic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章汉武 副教授、赵安 教授、胡碧松 副教授 等
教学内容及要求:
《空间统计学原理及应用》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两部分,其中基础理论部分内容为:(1)统计学的发展历史及主要概念,包括总体、变量、样本、分布等;(2)区域化变量的概念及性质,协方差函数及变异函数,方差估计;(3)变异函数的结构分析,包括变异函数的性质、变异函数理论模型的最佳拟合等;(4)空间局部估计方法,包括普通克里格方法、协同克里格方法、泛克里格方法等;(5)条件模拟方法,包括模拟的背景与目的,以及常用的模拟方法;(6)估值的不确定性和采样策略。应用技术部分内容为:(1)常用空间统计软件或工具使用;(2)空间统计学在生态学中的应用;(3)空间统计学在土壤科学中的应用;(4)空间统计学在林业中的应用。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空间统计学后,了解空间统计学的发展历史及基础原理,并重点掌握区域化变量、变异函数、各种克里格等的基本概念与计算方法。在基本原理的基础至上,熟悉常用空间统计学软件的使用,提高利用工具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侯景儒,等:《实用地质统计学:空间信息统计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年版
2、王政权:《地统计学及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冯益明:《空间统计学理论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版
课程编号:0032046
课程名称:空间数据挖掘
英文译名:Spatial Data Mining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 俎小芳 副教授、章汉武 副教授、张琍 副教授 等
教学内容及要求:
《空间数据挖掘》课程介绍空间数据源获取、结构、模型;空间数据清理基本技术、定性定量转换;地学粗空间、云模型、数据场等;空间聚类挖掘方法、空间分类方法、空间关联规则挖掘、基于信息熵的空间数据挖掘技术、基于遥感图像的数据挖掘方法等、空间数据挖掘系统新进展及空间数据挖掘应用前景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空间数据挖掘研究领域的主要发展状况、理论、技术框架、主要方法、应用领域和原型系统。为有志于在空间分析与数据挖掘领域从事进行软件开发、理论方法研究的研究生打开视眼,建立理论技术基础。使学生在学习空间数据挖掘后,理解空间数据挖掘的由来、空间数据挖掘系统新进展、空间数据挖掘应用前景等;掌握空间数据数据预处理,空间数据挖掘各种模型、空间数据挖掘方法等;熟练运用空间数据挖掘的模型及方法,能够进行相关软件系统的数据分析、整理、应用等研究内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科学问题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Jiawei Han:《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2、Tan,Michael Steinbach,Cipin Kumar:《数据挖掘导论(英文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版
3、李德仁,王树良,李德毅:《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张志兵:《空间数据挖掘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北京: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课程编号:0032047
课程名称:对地观测技术与进展
英文译名:Technology and Advance on Earth Observa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赵红梅 副教授、齐述华 教授、赖格英 教授 等
教学内容及要求:
《对地观测技术与进展》课程包括四部分内容,其中第一部分介绍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的背景、机遇:包括从E-战略到U-战略的发展,IT红移,以及信息通信网络(ICN)和高性能计算(HPC)技术的进展;第二部分阐述对地观测的对象、内容及其社会需求;简述对地观测的理论基础及其技术体系:包括遥感系统(RS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基于空间位置的技术系统(LSB)、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如RFID)等;第三部分论述了当前应发展的对地观测的关键技术,分别介绍了新型的光学对地观测技术、微波对地观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数据集成与融合)、对地观测平台技术等;第四部分介绍有关对地观测、时空信息获取的最新理论、方法和技术;着重定量遥感、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型和算法、数据挖掘的最新进展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的背景、机遇及社会需求;掌握对地观测技术的技术体系及基本概念;掌握对地观测数据处理的最新理论、方法和技术等。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国家遥感中心:《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技术进展》,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2、陈述彭:《地球信息科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郭华东:《对地观测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版
4、龚健雅:《对地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研究进展》,北京: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童庆禧,张兵,郑兰芬:《高光谱遥感:原理技术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版,2006年版
课程编号:0032039
课程名称:科技论文写作与规范
英文译名:Scientific Paper Writing and Specifica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赖格英 教授、钟业喜 教授 等
教学内容及要求:
科技论文是表现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而良好的专业知识结构对提高学术论文质量能起到较大的支撑作用。《科技论文写作与规范》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基本方法和基本规范;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问题、科技论文的种类、科技论文选题、科技论文的文献搜集及综述写作、科技论文写作方法与规范等内容,介绍学术不端的行为及表现,倡导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讲授学位论文写作的基本流程、重要环节及要求,其中重要环节包括毕业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论文答辩;介绍论文写作过程中常用的工具,如参考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常见统计图表制作软件的使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学术资料的能力、把握科研选题的能力、实施科研试验的能力、分析实验与调查资料的能力、撰写科技文章的能力和开展科研创新的基本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赵秀珍,杨小玲:《科技论文写作教程(研究生适用教材)》,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陈燕,陈冠华:《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方法与规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吴勃:《科技论文写作教程》,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版
课程编号:0032048
课程名称: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
英文译名: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patial data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吴建华 副教授、夏宇 副教授、方朝阳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研究多源、多尺度、多时相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方法,以专题的形式讲授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中的若干基本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多源空间数据的产生与表现、多源空间数据的集成模式与方法、多源空间数据建库与更新方法、数据集成与更新中的关键技术、海量空间数据组织、存储与调度、空间数据一致性维护、空间索引、空间查询优化、空间并发控制等。通过这些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以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扩展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李国斌, 汤永利:《空间数据库技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2、程昌秀:《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崔铁军:《地理空间数据库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课程编号:0032049
课程名称: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英文译名:Web GI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吴建华 副教授、章汉武 副教授、罗 津 副教授 等
教学内容及要求: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WebGIS的基本原理、发展与趋势;WEBS技术基础(HTML、CSS、ASP、JSP等);WebGIS技术体系(开发技术与方法、数据模型、WEB服务);典型WebGIS产品实现原理与应用的介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WebGIS的基本概念、体系、特征和体系结构,了解主要的WebGIS平台,理解并掌握WebGIS常用的数据传输模型,理解主要WebGIS产品的实现原理,初步掌握Web GIS主要应用开发技术。使学生在学习WebGIS后,掌握WEB编程基础和WebGIS基本应用,熟练运用一种GIS软件平台WebGIS开发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WebGIS应用问题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刘南,刘仁义:《WebGIS原理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李德仁,关泽群:《空间信息系统的集成与实现》,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吴信才:《基于Flex的WebGIS开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