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江西师范大学经济史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4-08

 经济史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20103)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毕业后能从事经济史教学与研究,也能胜任研究单位和其他相应专业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身心健康。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熟悉本专业领域主要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动态,能运用现代经济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本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并能准确地撰写论文外文摘要,并具有初步的从事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格与心理。

二、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般按3年学制制(修)订。允许硕士生提前毕业,但硕士生的最短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5年。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有关要求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硕士生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三、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生导师

1

转型经济研究

计划经济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比较研究;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突破;企业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

朱清贞、邓久根

2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鸦片战争前后的经济结构突变;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万振凡、方志远

3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全球化与现代化;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

林红斌、查慧园

王从容

    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

1、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为主导负责硕士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拓宽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注重课程学习,夯实学科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硕士生掌握学科专业的系统知识和前沿问题。要求每位硕士生都应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使硕士生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努力提高硕士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硕士生在入学后的三个月内(最迟在第一学期末)经师生互选,确定导师,未互选的硕士生由导师组分配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和硕士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方向与制订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室、所、中心)和研究生院备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应该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计划要对该硕士生的研究方向、课程学习要求及考试方式、实践和参加学术活动环节等做出比较具体的规定或说明。

五、课程设置、学分要求与课程考核

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要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两大类,其中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对于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专业的本科生主干课程。各学科专业应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开课门数,避免开课过于集中。同一专业方向课程应集中上课,不能由各自导师重复授课(即不能由导师只面向自己所带的学生上课),如属于授课内容侧重点的不同,一门课程应由多名教师采取专题形式授课。

硕士研究生总学分应不少于34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6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4门,8学分,专业基础课3门,9学分,专业核心课3门,9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6学分,即专业选修课不少于3门,不少于6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每学分以18学时为标准安排教学。补修课程(凡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历考入的硕士研究生,应以参加本科生课程班级学习的方式补修不少于2门的本专业本科生主干课程,不计学分)。

2、课程考核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各门课程,都要进行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取得学分。课程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学位课程75分以上为合格,非学位课程60分以上为合格。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各学科专业可根据本学科专业和课程特点,自行选择考核方式,无论采取哪一种考核方式,都要注重对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注重引导和促进硕士研究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提倡以要求学生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课程考核。

六、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两部分。

1、学术活动(1学分)

“学术活动”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科前沿的进展,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内外本学科、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各种学术活动。凡在本校举行或学校、研究生院及各院、室、所组织举行的学术活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均应参加。凡校外学术组织和省、部、国家有关部门、单位及国际学术团体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参加。在读期间,硕士研究生应听取不少于5场高水平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2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各学位点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合理安排学术活动的时间和形式。学术活动占1学分,根据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学生主讲的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考核成绩由导师综合评定。

2、实践活动(1学分)

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与社会实践等类别。教学实践是体现我校师范特色,培养提高硕士生的教学能力、组织表达能力和检验研究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学实践的形式包括课堂讲授、批改作业、指导实验、答疑解难等;科研实践是锻炼硕士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途径。科研实践的形式包括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完成自主申报科研课题及参与人才培养基地和学科研究基地研究项目等;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技术推广、咨询、科技开发、专业实习及公益劳动等。

各学科根据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要求硕士参与教学实践、科研实践或社会实践。各学科专业应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研究生参与实践的内容、形式和时间。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导师依据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

七、科研能力培养

1、各学位点应明确本专业硕士生须具备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的要求。鼓励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进入有关课题的研究。在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中推动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或拓宽硕士生的理论和知识面。

2、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各学科要尽力创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条件,规定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和聆听有关学术报告活动的次数及撰写有关摘要或笔记的要求。

3、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以江西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至少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未完成者,不得授予硕士学位。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培养方案中应对论文选题、文献资料、实验(调查)数据、参考文献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导师和院(室、所、中心)应注意抓好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与答辩等几个关键环节,并有具体的时间安排。

1、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攻方向及奋斗目标,确定自己的技术路线,认真做好选题和开题报告。

硕士生一般应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一般要用至少一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开题报告具体要求参见《江西师范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若干规定》。

2、论文进展报告和中期检查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学位点应定期组织论文中期检查。

3、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可进行专家评阅和答辩。论文评阅与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实施细则》和《江西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表决,授予硕士学位。

 

附件一:

经济史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任课

教师

备注

公共必修

9992001

9992002

公共英语

4

216

1和2

学校统一安排

 

999200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1

学校统一安排

全校必修

9992010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18

2

学校统一安排

文科指定选修

0022001

专业英语

1

18

2

卢宇荣、程皓

 

专 业 基 础 课

0022054

经济史理论与方法

3

54

1

周宗根

 

0022071

比较经济史研究

3

54

1

邓久根

 

0022080

经济学说史研究

3

54

1

林红斌

专业核心

0022079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专题研究 ABC

3

54

2

周宗根

 

0022071

经济制度演进专题ABC

3

54

2

李建德、

邹啸鸣

0022072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ABC

3

54

2

祝爱武

专业

选修

0022073

发展经济学专题

2

36

3

李似鸿

 

0022074

中外金融制度演进研究

2

36

3

李世财、

龙永俊

0022075

财税思想研究

2

36

3

钟晓玲

0022076

法制与经济发展

2

36

4

王从容、

宁南

0022077

创新经济学

2

36

4

邓久根

0022078

知识管理专题研究

2

36

4

任慧、

杨成名

实践

环节

学术活动

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研讨不少于5次,作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

1

 

 

指导教师

导师组考核

实践活动

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或科研实践

1

 

 

指导教师

导师考核

补修

课程

 

金融学

不计学分

 

 

唐志道、李霞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入学者须补修

 

会计学原理

 

 

查慧园、颜晓燕

注:A转型经济研究方向,B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方向,C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方向

   

    附件二:

经济史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022070

课程名称:经济史理论与方法

英文译名:Theory and Methods of Economic Histor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财政金融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周宗根讲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旨在介绍研究经济史的理论与方法论,以专题的形式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读,介绍经济史诸多流派,并结合中国经济史研究,分析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使研究生了解、掌握经济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学科发展历史与趋势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与前沿问题,以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

教材及参考书目

1、[英]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通史》,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版。

3、[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4、[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

5、[美]道格拉斯·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英]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8、[美]阿夫纳·格雷夫:《大裂变:中世纪贸易制度比较和西方的兴起》,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9、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编号:0022054

课程名称:比较经济史研究

英文译名:Comparative of Economic histor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财政金融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邓久根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比较经济史研究》运用东西方比较的观点,对中外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段经济史及相关问题的比较研究,对世界各类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经济调控方式、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介绍、分析。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理论前沿与趋势,比较分析,衡量优劣,判明利弊,总结经验,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制定有关经济政策的提供依据。主要内容包括对中外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段的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方式三方面比较分析。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 比较经济史硏究》,商务印书馆 2002年版

2、高德步 王珏编著《世界经济史》,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樊亢,宋则行:《世界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波斯坦:《剑桥欧洲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奇波拉:《欧洲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6、(英)罗尔(Roll, E. ):《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 1981年版 

 

课程编号:0022080

课程名称:经济学说史研究

英文译名:History of Economics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财政金融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林红斌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经济学说史研究》是以经济学说及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和规律性作为特定研究对象的一门历史科学。介绍了历史上著名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阐述了各经济学流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对经济学研究方法、各学派和学者之间的关系及历史渊源进行了探讨,揭示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并对历史上的著名经济学家所作的理论创新及其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进行了剖析。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经济学说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全貌有基本了解,对目前为止的经济学说的内容有基本了解,并能对各种流派进行评价和比较,提高学生的理论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前资本主义的西方经济学说、西方古典经济学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的经济学说)及近代西方经济学说。

教材及参考书目:

1、陈孟熙:《经济学说史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美)斯坦利L·布鲁著《经济思想史》,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年版

3、蒋自强著《经济思想通史》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版

课程编号:0022079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专题研究

英文译名:Research on Moder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财政金融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周宗根博士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以1840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及其绩效为研究对象,以专题的形式讲授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通过学习,使研究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基本状况,认识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脉络,以进一步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主要内容包括传统中国经济结构及其绩效、工业化战略及模式、近代地权制度演变和农业革命与危机、近代金融与财政、近代企业治理、民国时期统制经济的演变、计划经济的建立及其运行、比较视野中的中国经济等。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版。

3、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张东刚:《消费需求的变动与近代中日经济增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7、[英]彭慕兰:《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8、[美]托马斯·罗斯基:《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日]滨下武志:《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

10、[日]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

课程编号:0022071

课程名称:经济制度演进专题

英文译名:evolution of Economic system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财政金融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李建德教授、邹啸鸣讲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制度经济学是就制度及其演进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作用机制、过程和效果进行研究的新兴的经济学分支。它运用经济学方法论,通过对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合同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一系列原理的介绍,阐明制度及其演进对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和生产力发展、对社会政治结构和文化(意识形态)结构及其进步的意义。

 

教材及参考书目:

1、《经济制度演进大纲》李建德,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年

2、《新制度经济学》彭德琳,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3、《新制度经济学》埃瑞克•G•菲吕博顿等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课程编号:0022072

课程名称: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

英文译名:Research on evolution of Economic system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财政金融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祝爱武 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以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解,了解改革开放的问题与发展趋势,掌握理论动态与学科前沿,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中国提出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根源及改革的过程; 二、讨论农业、企业、民营经济、金融、财税等部门的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三、探讨宏观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问题:如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运用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转型时期的社会关系和政府职能等问题;四、结论:推进改革,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2、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3、钱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邹至庄(美):《中国经济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5、古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曾培炎主编:《新中国经济50年 1949—1999》,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版

7、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编:《现代经济辞典》,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课程编号:0022073

课程名称:发展经济学专题

英文译名: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财政金融学院经济系

任课教师及职称:李似鸿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发展经济学》是以发展中经济为研究对象,以推动发展中经济摆脱贫困走向发达为研究任务的一门历史性、综合性、应用性的经济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发展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发展中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结构框架、工业化理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发展中经济的外部关系及发展前景等,另外,还包括新经济增长理论、知识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同时还择要介绍并探讨中国经济特征、二元结构转换程度、城市化进程、经济周期、中国金融深化等问题。通过对这些理论以专题形式讲授,既以发展理论来解释中国现实,又结合中国现实来丰富发展理论,以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扩展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1、陈宗胜:《发展经济学——从贫困走向富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走向富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李周翻译,蔡昉、张车伟校)。

参考书:

1、迈耶等:《发展经济学的先驱》(Pionneers in Development,A world Bank Publication)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张培刚、张建华:《发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艾利思:《农民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课程编号:0022074

课程名称:中外金融制度演进研究

英文译名:Research on  Domestic and foreign financial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财政金融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李世财博士、龙永俊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应比较详细的介绍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教学目的;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效果等)

本课程以中外金融制度演进为研究对象,以专题的形式,从微观与宏观、国别性与全球性的角度探讨比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世界金融发展的宏观脉络和历史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强化研究生对国外现代金融理论与方法的理解,扩展学术视野,为深入研究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变迁,打下扎实的专业功底。主要内容包括中外各国的货币、信用关系、相关机构、市场和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历程,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金融政策、金融思想和实践等。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杨荫溥:《杨著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1936年版。

2、魏建猷:《中国近代货币史》,群联出版社1955年版。

3、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三联书店,1962年版。

4、盛慕杰 、于滔主编《中国近代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版。

5、叶世昌:《中国金融通史》(第一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6、张国辉:《中国金融通史》(第二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7、杜恂诚:《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8、洪葭管:《中国金融通史》(第四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9、姜宏业:《中国金融通史》(第五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10、李飞 等著:《中国金融通史》(第六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11、姚遂:《中国金融思想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版。

12、洪葭管:《中国金融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袁远福:《中国金融简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14.孔祥毅:《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叶世昌 等著:《中国货币理论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杜恂诚:《金融制度变迁史的中外比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7、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8、(美)弗里德曼,(美)施瓦茨 著,巴曙松 等译:《美国货币史(1867—196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美)金德尔伯格 著,徐子健 等译:《西欧金融史》(第二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

20、(美)约翰•S•戈登 著,祁斌 译:《伟大的博弈(1653-2011)》,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课程编号:0022075

课程名称:财税思想研究

英文译名:Thought of Finance and Taxa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财政金融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钟晓玲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思想为线索,采用专题的形式讲授中外财税思想的发展演进,将学生对中外财税乃至经济的历史发展的认识从理论上进行提升,以扩展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主要内容包括西方财税思想史和中国财税思想史。西方财税思想史讲授重商主义的财税思想、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财税思想、重农学派的财税思想、德国历史学派的财税思想、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财税思想等。中国财税思想史讲授从夏代有财政始至今,四千多年中国财税思想产生、发展、演进的历史,特别要结合新中国的财税实践讲授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财税思想。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毛程连:《西方财政思想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孙文学:《中国财政思想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版

3.杨志勇:《财政理论发展纲要--比较视角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版

4.周伯棣:《中国财政思想史稿》,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5.谈敏:《中国财政思想史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6.孙翊刚、李渭清:《中国财政史参考资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

7.孙翊刚:《中国赋税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

法制与经济发展

课程编号:0022076

课程名称:法制与经济发展

英文译名:institute of  law   and  economics  development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财政金融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王从容副教授、宁南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法制与经济发展》以法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当前市场经济建设和法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从基本原理的角度,以专题的形式讲授法制与经济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从法学的视角通过具体的法律制度的确立及其变迁进一步阐明法制对经济的影响,尤其是现代法制对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本课程将紧密结合经济、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旨在扩展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帮助学生以法律的视角对现实的经济生活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让学生在市场经济的视域下具备的法学与经济学交叉知识。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律和法律制度概论、公平与效率专题、企业组织的法律制度、财产法与经济、农地法律制度与农村经济、合同制度与经济发展、犯罪与惩罚的经济学等。

教材及参考书目:

1、罗伯特·D.考特:《法和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理查德·A·波期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3、张千帆:《宪政、法制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侯家驹:《中国经济史》,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5、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张中秋 等著:《盛与衰—汉唐经济法制与经济社会调控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冯玉军:《法律与经济推理——寻求中国问题的解决》,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8、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9、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课程编号:0022077

课程名称:创新经济学

英文译名:Innovation economic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财政金融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邓久根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创新经济学》以广义创新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科学技术论、技术创新论、经济学及现代管理学理论,从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对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及其互动机制进行系统研究。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历史地理解创新经济学中的主要现象和规律,掌握技术创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并掌握历史与进化的创新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创新的基础理论、创新的内涵、创新的类型、创新历史回顾、创新模型、创新扩散、创新环境、创新战略模式选择、国家创新系统、创新评价系统、中外创新政策及其运行机制比较、创新和经济增长等等。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弗里曼:《工业创新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3、库姆斯等:《经济学与技术创新》,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英文版1987)。

4、谢勒:《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英文版1999)。

5、多西等:《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英文版1988)。

6、道格森:《罗斯韦尔,创新聚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英文版1994)。

课程编号:0022078

课程名称:知识管理专题研究

英文译名: Knowledge Management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财政金融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任慧副教授 杨成名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知识管理专题研究》从历史、战略、流程、资源、结构和技术角度,向学生们系统介绍知识管理学科发展历史、知识管理的主要思想、价值、管理方法、影响因素和技术手段等,知识管理最新发展动态等专题,课程教学目的旨在使同学们对知识的组织、创新、管理等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在教学方法上侧重利用数据库系统检索、书目文献管理工具等现代电子资源和学习工具将知识共享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课堂教学,通过博客、团队项目和课堂分享等方式,让学生们直接体验和分享知识管理的好处,提高本专业学生管理自身知识的能力,并能促使他们拓展学术思路,提高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综合认知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李华伟、董小英、左美云:《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华艺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书目

1、韩经纶:.《知识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2、(美) 温迪·布克威茨, 鲁思·威廉斯:《知识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张润彤、蓝天编:《知识管理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德) Kai Mertins, Peter Heisig, Jens Vorbeck.《知识管理 : 原理及最佳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5、彼得·F·德鲁克:《知识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I.B. Fernandez, Knowledge Management, Challenges, Solutions and technologies, Prentice Hall, 2006

7、Tiwana著,董小英、李东、祁延莉,《知识管理10步走》,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8、(日) 野中郁次郎, 竹内弘高著 李萌, 高飞译:创造知识的企业-日美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9、(日)竹内弘高,野中郁次郎编著 李萌译:知识创造的螺旋—知识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10、 (美)罗宾斯著郑晓明,葛春生译:组织行为学精要参数,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11、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卡斯特等,《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3、孙耀军,《西方管理思想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14、钱德勒,《看的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5、杨砾,《当代西方管理学》,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16、西蒙,《管理行为》,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17、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企业管理出版社,1989年版。

18、陈伟, 《创新管理》,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