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编辑
朱红惠,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负责人,国家微生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广东省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南粤巾帼创新十杰。长期致力于微生物资源发掘、保护与共享利用研究,发现微生物新属5个、新种52个,建成了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微生物战略资源库,领导的保藏中心是全国第3家专利生物材料法定保藏机构和《布达佩斯条约》国际保藏单位(International Depository Authority, IDA)。近年主要聚焦于粘细菌的资源发掘、分离培养技术创新和捕食特性研究,开展全球模式菌株库(Global Type Strain Bank, GTSB)的构建。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250多篇(SCI 110余篇);制定国家标准4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5件。
黄力,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现担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基金委水圈微生物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副组长。长期从事深海、深部地下、热泉等极端环境微生物(包括病毒)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基金、基金委极端微生物创新群体基金、重点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大洋协会深海微生物资源专项课题等。在极端环境细菌、古菌和病毒的多样性、环境适应性及遗传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现任极端微生物专业刊物
Extremophiles执行编辑(Managing Editor)、《微生物学报》副主编、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和《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编委。
李文均,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珠江********,博士生导师。2002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999–2014年曾在云南大学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工作。现任国际原核微生物系统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Systematics of Prokaryotes,ICSP)国际执委;伯杰氏国际系统微生物学会(BISMiS)创始会员及现任秘书长。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普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专业委员。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
IJSEM)、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期刊编辑,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Journal of Arid Land、《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杂志》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热泉、盐湖、海洋、洞穴等特殊生境微生物分类及系统学,微生物生态学,极端酶学研究,2014–2019连续六年度入选由世界著名出版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免疫和微生物学”榜单。
实验室主页:
http://www.liactlab.com/index.html 或科研之友: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Wen_Jun_Li/publications 李猛,深圳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菌的生理生态学研究,先后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重大研究计划等科研项目。近年在古菌的新类群发现与认识、代谢潜能与地球化学作用、功能进化与真核生物起源等前沿领域取得了若干突破性进展,在
Nature、
Nature Micro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The ISME Journal、
Microbiome、
mBio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90余篇,文章被引用超过2800次,H指数为31 (Google Scholar数据)。目前担任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ISME)地区青年大使、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和地质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
Biology of Archaea)副编辑、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和《生物工程学报》编委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