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型A Model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李系;刘学文;王勇; 1:香港科技大学 2: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 摘要(Abstract):
中国国有企业的生产率持续较低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整体盈利能力也较低,但从2001年左右开始却展现出比非国有企业更高的整体盈利能力,尽管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而且在整个这段时期内GDP始终保持着稳定高速的增长率。为了解开这个增长之谜,我们构建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重点刻画了"垂直结构"的特点:即国有企业垄断关键的上游产业,而下游产业基本上都对民营企业开放并允许自由竞争。我们阐述了上游的国有企业在结构转型和全球化过程中是如何从开放的下游产业中获取垄断租金的。我们指出:国有企业的这种前所未有的繁荣并非因为它们比民营企业效率更高,而是由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不彻底性所导致的一种扭曲性的病症,因为它扭曲了要素的相对价格、阻碍了结构转型、遏制了GDP的增长,并且降低了社会大众的福利水平。本文还解释了这种垂直结构的内生形成过程,论述了为何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并且讨论了该经济发展模型对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结构转型;;增长与发展;;中国经济;;国有企业;;垂直结构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GRF(#644112)研究基金的资助
作者(Author): 李系;刘学文;王勇;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Acemoglu D.2009.Introduction to Modern Economic Growth[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llen F,Qian J,Qian M.2005.Law,finance,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77(1):57-116.
Antrds P,Chor D,Fally T,et al.2012.Measuring the upstreamness of production and trade flow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2(3):412-416.
Bai C E,Du Y,Tao Z,et al.2004.Local protectionism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industr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63(2):397-417.
Bai C E,Hsieh C T,Qian Y.2006.The Return to Capital in China[R].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37(2):61-102.
Bardhan P.2012.Awakening Giants,Feet of Clay:Assessing the Economic Rise of China and India[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ernanke B,Gertler M.1989.Agency costs,net worth,and business fluctuati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9(1):14-31.
Binns P.1986.State Capitalism,Marxism and the Modern World[Z],Education for Socialists No.1.
Bosworth B.2007.Collins S M.Accounting for growth:Comparing China and India[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2(l):45-66.
Braguinsky S,Myerson R.2007.A macroeconomic model of Russian transition[J].Economics of Transition,15(1):77-107.
Brandt L,Hsieh C T,Zhu X.2008.Growth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M]//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Brandt,Rawski ed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683-728.
Brandt L,Tombe T,Zhu X.2013.Factor market distortions across time,space and sectors in China[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16(1):39-58.
Brandt L,Van Biesebroeck J,Zhang Y.2012.Creative accounting or creative destruction?Firm-leve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97(2):339-351.
Brandt L,Zhu X.2010.Accounting for China's Growth[R].IZA Discussion Papers.
Bremmer I.2010.The end of the free market:who wins the war between states and corporations?[J].European View,9(2):249-252.
Bruno M.1972.Market distortions and gradual reform[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39(3):373-383.
Buera F J,Kaboski J P.2012.The rise of the service econom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2(6):2540-2569.
Cao Y,Qian Y,Weingast B R.1999.From federalism,Chinese style to privatization,Chinese style[J].Economics of Transition,7(1):103-131.
Dean J,Browne A,Oster S.2010.China's'state capitalism'sparks a global backlash[J].Wall Street Journal,16.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The World Bank.2013.China2030:Building a Modern,Harmonious,and Creative Society[M].Washington DC:World Bank Publications.
Dollar D,Wei S J.2007.Das(Wasted)Kapital:Firm Ownership and Investment Efficiency in China[R].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Eaton J,Kortum S.2002.Technology,geography,and trade[J].Econometrica,70(5):1741-1779.
Ge S,Yang D T.2014.Changes in China's wage structure[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12(2):300-336.
Green S,Liu G S.2005.Exit the Dragon:Privatization and State Control in China[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Groves T,Hong Y,McMillan J,et al.1994.Autonomy and incentives in Chinese state enterprise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9(1):183-209.
Hsieh C T,Klenow P J.2009.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24(4):1403-1448.
Ju J,Lin J Y,Wang Y.2011.Marshallian Externality,Industrial Upgrading,and Industrial Policies[R].The World Bank.
Kiyotaki N,Moore J.1997.Credit Cycl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5(2):211-248.
Kongsamut P,Rebelo S,Xie D.2001.Beyond balanced growth[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68(4):869-882.
Lardy N R.2014.Markets Over Mao:The Rise of Private Business in China[R].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Lau L J,Qian Y,Roland G.2000.Reform without losers: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s dual-track approach to transi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8(1):120-143.
Lewis W A.1954.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J].The Manchester School,22(2):139-191.
Li W.1997.The impact of economic reform on th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state enterprises,1980—1989[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5(5):1080-1106.
Lin J Y,Cai F,Li Z.1998.Competition,policy burdens,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8(2):422-427.
Lin J Y,Cai F,Li Z.2003.The China miracle: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Reform[M].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Liu J,Cao S.2011.Productivity Growth and Ownership Change in China:1998-2007[R].University Library of Munich,Germany.
Liu Q,Siu A.2012.Institution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investment-implied return on capital in China[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46(06):1831-1863.
Malesky E,London J.2014,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Vietnam[J].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17:395-419.
Matsuyama K.2009.Structural change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A global view of manufacturing decline[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7(2-3):478-486.
Melitz M J.2003.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71(6):1695-1725.
Murphy K M,Shleifer A,Vishny R W.1992.The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Pitfalls of partial reform[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7(3):889-906.
Naughton B.2007.The Chinese Economy:Transitions and Growth[M].Cambridge MA:MIT Press.
Ngai L R,Pissarides C A.2007.Structural change in a multisector model of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7(1):429-443.
Pearson M,2014.State-Owned Business and Party-State Regulation in China's Modern Political Economy CM]//China's State Capitalism:Growth and Crisi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Qian Y.1996.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a;Agency problems and political control[J].Economics of Transition,4(2):427-447.
Restuccia D,Rogerson R.2008.Policy distortions and aggregate productivity with heterogeneous establishments[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11(4):707-720.
Restuccia D,Yang D T,Zhu X.2008.Agriculture and aggregate productivity:A quantitative cross-country analysi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55(2):234-250.
Roland G.2000.Transition and Economics:Politics,Markets,and Firms[M].Cambridge MA:MIT press.
Shleifer A,Treisman D.2000.Without a Map:Political Tactics and Economic Reform in Russia[M].Cambridge MA:MIT Press.
Shleifer A,Vishny R W.1994.The politics of market socialism[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8(2):165-176.
Song Z,Hsieh C T.2013.Grasp the Large,Let Go of the Small: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tate Sector in China[C]//2013 Meeting Papers.Society for Economic Dynamics,(1330).
Song Z,Storesletten K,Zilibotti F.2011.Growing like chin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1(1):196-233.
Sun Q,Tong W H S.2003.China share issue privatization:The extent of its succes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70(2):183-222.
Szamosszegi A,Kyle C.2011.An Analysi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State Capitalism in China[R].Capital Trade,Incorporated for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Uy T,Yi K M,Zhang J.2013.Structural change in an open economy[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60(6):667-682.
Vollrath D.2009.How important are dual economy effects for aggregate productivity?[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88(2):325-334.
Wang Y,Lin J Y,Ju J.2010.Endowment Structure,Industrial Dynamics,and Economic Growth[C]//2010 Meeting Papers.Society for Economic Dynamics,(679).
Wang Y.2013.Fiscal decentralization,endogenous policies,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 and Indi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03:107-123.
2014a.Market Structure,Factor Endowment,and Technology Adoption[R].HKUST working paper.
2014b.Industrial Dynamics,International Trade,and Economic Growth[R].HKUST working paper.
Xu C.2011.The Fundamental Institutions of China's Reforms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49(4):1076-1151.
Young A.2000.The Razor's Edge: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5(4):1091-1135.
①“国家控制经济”有多种含义,但它通常被刻画为一个经济体中存在着占主导地位且数量显著的国有商业企业[Binns(1986),Bremmer(2010)]。
②中国国家统计局(NBS)的数据显示,国有企业仍占约40%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Naughton(2007)]。请注意,在不同年份国家统计局对国有企业的定义是不同的。在某些年份国有企业仅指国有独资企业(SOEs),在其他年份指国有独资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State Holding Enterprises)。国有控股企业的大部分股份属于政府或其他国有独资企业。在本文中我们称所有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为国有企业,剩余的所有其他企业为非国有企业。
③2012年1月21日的《经济学家》上关于“国家控制经济”的特刊。Lardy(2014)则质疑了中国国家控制经济这种发展模式的成功,类似文献还有Malesky and London(2014)。
④我们主要使用的盈利能力的指标是利润率,即Lerner指数(基于规模报酬不变技术),但在第2节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表现还同时用许多其他指标进行比较。如何正确理解这些指标,例如固定资产收益,有时会相当微妙,这种情况在第6节中给出明确的理论解释。
⑤附录中的表A0给出了关于这57家企业更详细的信息。
①大量的实证证据表明,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投资效率低于非国有企业,如Sun and Tong(2003),Dollar andWei(2007),Liu and Siu(201 1),Brandt et al.(2008),Cao and Liu(2011)。因此,国有企业较高的盈利能力似乎不太可能源自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TFP。从实证的角度来说,在存在垄断的情况下精确衡量TFP极具挑战性。请注意,在标准的增长核算中,对TFP的计算是假设完全竞争的。我们提出的解释不需要假设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有更高的TFP。
①Jones(2013)研究了横向资源错配的作用是如何通过中间投入品放大的。
①Allen,et al.(2005)发现中国民营部门的增长速度比其他部门快得多,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最大。更多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参见Yao(2014),Young(2003),Zhu(2012)及其他相关文献。
①关于结构转型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量化重要性,参见Zhu(2012),Dekle and Vandenbroucke(2012)及Cao and Birchenall(2013)。
②对于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资本密集度、垄断市场结构,存在马歇尔外部性情形以及存在贸易政策影响的动态分析的经济增长模型,参见Ju et al.(2011,2013),Wang(2014a,2014b)及其他相关文献。
①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关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要求政府“牢牢控制有关国计民生的战略企业”并支持“公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使得国有企业能够扮演领导角色”。2006年,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将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媒炭、航空运输、航运等产业划定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的战略性产业。
②例如,Dean et al.(2010)指出到2008年,中国国企总资产为6万亿美元,相当于133%的中国GDP,而对于法国这个以国家主导经济著称的发达国家,对应数据是6860亿美元和28%。特别地,国资委监管的200家国有企业的总资产占到GDP的62%。
①尽管我们知道在样本期间一些上游国有部门在某些年不一定会有丰厚的利润,但总体来说,这样的部门很少,这样的年份也是有限的。我们的重点在于解释国有企业在2002-2007年间盈利能力远高于1990年代的宏观现象。
②附录中的表A1提供了各个产业的上下游指数以及根据这一指标如何划分上游和下游产业。
③附录中图A1将图2结果分解成上游和下游。观察得知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收益低于非国有企业,但是由于较高的资本密集程度及市场权利,这并不一定是低盈利能力的直接证据。更多讨论参见第6节或者联系作者索要数学证明等附录。
①上游产业的Lerner指数也比下游产业的高出许多。关于更多详尽的国有企业(在上游产业)的垄断证据,参见World Bank(2012)。在战略产业中的行政垄断更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所官方承认(参见2013年11月16日的人民日报)。
②严格来说,工业企业数据库不完全是一个公司级数据库,它并没有单个企业公司从属关系的信息。大企业像中石化,中国电信,或者中国银行是由成千上万个数据库中的企业组成的,所以这个数据库不适合用于对市场结构的精准分析。因此,HHI估算值在理解时应当小心,因为它可能大大低估了产业集中程度。
①石油产业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中国是原油的净进口国。然而,事实上,下游民营企业是不允许直接从国外进口石油的,他们不得不从国内的上游国有企业比如中石油和中石化购买石油及相关产品。
②基于中国的投入产出表计算,表2给出了所有部门的上下游指数,因此将所有产业以三分法分为上下游的结果与只包括工业部门的结果(表A1)不同。因为没有2007年非工业部门的公司级数据,我们用2008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图6所需的所有部门的上下游指数。
①并无可用的城镇部门的附加值数据。
①如果用固定资产替代总资产,可以控制资本密集程度,这并不影响我们的结果,并且固定资产的系数估计值一般显著为正。因为我们包括了企业和年份的固定效应,就已经控制了Song et al.(2011)所使用的产业的固定资本密集度指标。
②当因变量是产业数据而非企业数据时,这个关键的结果依然成立。然而,对于产业数据的回归分析,样本量将会变小很多,不同产业的TFP也不具有可比性,而且机制B就会更加难以控制,所以我们主要汇报了更加可靠的企业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
①观察得知β_1总是不显著,这表示可能由于政府的内部协调,上游国有企业并没有互相竞争。相似的分析也可以用于β_3。然而这篇文章主要关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的互动,并非国有企业自身之间的相互作用。
①要认识到的是机制A和B与垂直结构机制都是逻辑上彼此互补的,而非相反的。一方面,机制A需要垂直结构机制,因为它不能单独解释为什么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水平持续低于私营企业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利润率超过私营企业[Zhu(2012),Cao and Liu(2011),Song and Hsieh(2013)]。另一方面,至少有四个原因去怀疑机制B可以作为唯一的解释机制。(1)它无法解释为什么1980年代以前由于重工业为主的发展策略,补贴的力度及广度及国有企业在资本密集产业的垄断权力都大许多,但是国有企业在早期并没有这么好的绩效[参见Lin et al.(1998),Lin(2009)]。(2)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支付较高的实际税率,那么在过去十年中国有企业获得的净补贴是否显著大于非国有企是不清楚的。附录中表A5列(2)展示了工业国有企业缴税比例大约是50%,而列(3)和(4)显示它们的附加值比例和利润率分别不到34%和27%。如果政府提供给国有企业的补贴高于非国有企业,那么这些补贴也不是通过低税率提供的。如列(8)所示,国有企业获得的直接补贴在逐年下降,而且在绝对量和相对于GDP,国有企业附加值,或国有企业毛利润比重上都可以忽略不计。事实上,Guo et al.(2014)提供的证据显示不可忽略比例的民营企业因为它们的企业家具有政治背景而从政府获得好处。(3)给定国有企业相对较低的生产效率及国有企业在2009年依然占据中国总内资固定资产投资的48%和城镇地区总就业人口的40%的事实[Szamosszegi and Kyle(2011)],那么在2001-2007年国有企业持续突出的表现则需要政府更大量的补贴并且创建巨大的资源错配,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有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此为何整个经济体依旧能够持续快速增长?事实上,2001-2007年经济增长速度比之前还要快。(4)高利润率和获得更优惠的银行贷款,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清晰。如果国有企业可以抽取更多垄断租金从而创造更多利润,那么(不完全的)金融市场从一开始就会偏爱国有企业胜过民营企业[与Kiyotaki and Moore(1997)和Bernanke and Gertler(1989)的精神一致]。
①偏离这个假设的情况在6.3部分会简要讨论。
②之后当我们讨论下游产业的自由化进程(见第4节)和下游民营企业加入垄断竞争并赚取正利润(见第6节)时,综合商品d将被分解为连续的差异化商品。
③我们在公式中一直明确地保留了p_n而未用1来代替它是因为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计价商品可能不会被生产,而p_n可以是不确定的;因此称之为计价商品并不合适。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用1来代替p_n不会有什么问题。概念上来说,工资可能是更好的计价单位,但它会使计算和分析变得极其复杂。
①为简单起见,这个基准模型主要是针对捕捉上游国有企业通过垂直结构抽取租金的机制。如何获得内生变化的定价加成(利润率)的讨论将推迟到6.1部分。
①当全部劳动力都被吸收到工业部门,那么均衡的工资将取决于K,A_m,A以及L,参见第5节中式(33)。Ge和Yang(2014)记录了中国工资结构的事实。
①在引言部分我们提供了另外三种备选的盈利能力衡量指标。在整个模型中,我们用单位企业的利润作为指标。第6节详细讨论了其他指标如利润率和固定资产收益率。
①我们不去采用纯Ricardian贸易模型主要是我们希望模型能够足够的一般化,这样使得垂直结构中不同产业的资本密集度和劳动密集度以及国际贸易的因素能够被模型所刻画。尤其是资本市场不完全通常被认为是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②其他可能的均衡类型会在第五节或者未刊登的附录中讨论,有兴趣的读者请与作者联系。
①观察发现在给定的假设前提下,外国生产力A*和外国劳动力禀赋L*不出现在上述式子中。这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外国总财富A*L*p_n足够大以至于在拟线性效用函数下对商品d的出口需求没有影响;第二,在现有均衡下H国拥有对商品d的显著的比较优势(即p_d/p_n
①Brandt et a1.(2012)从实证研究发现但还没有正式被解释如下“V”形的中国TFP的扭曲模式:它先在1985-1997年间有所下降,然后又在过去十年间有所增加。我们的模型则可以对这种非单调变化模式作出如下解释。在1985-1997年国有企业逐步退出下游产业期间,国有部门与非国有控股部门之间的扭曲得以降低;而在过去十年间扭曲再次上升是因为剩下的国企垄断上游产业使得他们能够在贸易自由化中获得比下游民管部门更多的利益。
②我们需要一个明确的动态框架来完全回答这些问题,但关键的见解同样可以通过对静态模型进行比较静态分析来获得。关于多部门经济增长贸易模型,结构转型和内生的系列改革,参见Ju,Lin,and Wang(2013)和Wang(2014b,2015)。
①更多的讨论参见Lewis(1954),Vollrath(2009)以及Ge and Yang(2014)。
②Γ(ω)≡可以证明Γ'(ω)>0,ω∈[1,μ]。当模型中生产不需要资本(α=γ=0)或者工业部门不需要劳动力(β=1-γ=0)时,这一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③事实上,面对经济放缓的压力,“中国将会对国有企业推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行政性垄断将会被进一步分解并引入竞争性企业……”摘自《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官方文件,见2013年11月16日的中国日报(海外版)。
①基准模型指出(IIm)/(A)>0;(REV_M)/(A)>0;/(A)((II_m)/(k_m))>0;/(A)((REV_m)/(k_m))>0。这与表2列(1)~(4)中的回归结果完全一致。
②基准模型指出/(A)((II_m)/(l_m))=0,与表2列(6)中的回归结果不符,但这一不一致可以用本小节所关注的解决利润率不一致问题的方式得以调和。
①注意图1中的利润是会计利润(即收入减去劳动力成本)而不是经济利润(即收入减去劳动力成本和资本成本),因此理论上说,即使经济利润为0,利润收入比也可以严格为正。
②参见附录中图A1(c)。
①Wang(2014)构造了一个具有无限多产业且不同产业具有不同资本密集度的两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并说明了国际贸易和动态贸易政策如何影响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化与产业升级过程。
摘要: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PDF全文请访问中国知网下载(4228K)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一个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型
清华大学 辅仁网/2017-07-08
相关话题/结构 经济 指标 数据 控制
地理、制度与人均收入:基于经济发展阶段的考察
地理、制度与人均收入:基于经济发展阶段的考察Geography,Institutions and Per Capita Income: An Investigation Based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罗金峰;文一; 1: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 2: ...清华大学论文文献 清华大学 辅仁网 2017-07-08老年需求、养老保险基金债券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老年需求、养老保险基金债券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Demand of Elderly and Pension Fund Bond under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Structure 武康平;张雪峰; 1: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 摘要(Ab ...清华大学论文文献 清华大学 辅仁网 2017-07-08清末民初铁路建设对中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
清末民初铁路建设对中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Impact of Railroad Construction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on Long-term Economic Development 王辉;刘冲;颜色; 1:北京 ...清华大学论文文献 清华大学 辅仁网 2017-07-08基础交通建设能否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以青藏铁路为例
基础交通建设能否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以青藏铁路为例Can Transportation Investment Stimulate Local Economy? The Case of Qingzang Railway 王洋;吴斌珍; 1: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 2:清华大学中国财政税收 ...清华大学论文文献 清华大学 辅仁网 2017-07-08垄断势力与经济增长
垄断势力与经济增长Monopoly Power and Economic Growth 韩中元;黄险峰; 1: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2: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Abstract): 本文在拉姆齐框架下构造了一个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其中一个部门是垄断部门,另 ...清华大学论文文献 清华大学 辅仁网 2017-07-08基于自由贸易三地区经济系统的本地市场效应:一个理论模型1
基于自由贸易三地区经济系统的本地市场效应:一个理论模型1The Home Market Effect in a Three-Region Model: A Theoretical Model 潘文卿;吴添; 1: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 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 ...清华大学论文文献 清华大学 辅仁网 2017-07-08电视、政治参与和政治态度:基于CGSS数据的经验研究
电视、政治参与和政治态度:基于CGSS数据的经验研究Televisi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Political Attitude: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CGSS Dataset 金雅然;钟笑寒; 1:清华大学经济 ...清华大学论文文献 清华大学 辅仁网 2017-07-08全系统一体的访问控制保障模型
全系统一体的访问控制保障模型 李瑜1,2,3, 赵勇2,3, 郭晓栋1, 刘国乐11. 国家保密科技测评中心, 北京 100044;2. 北京工业大学 计算机学院, 北京 100124;3. 可信计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24 ...清华大学论文文献 清华大学 辅仁网 2017-07-07基于实验经济学的中介价格信息掌握对二手房议价效率影响
基于实验经济学的中介价格信息掌握对二手房议价效率影响 张红1,2, 李林峻1,2, 李维娜31. 清华大学 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4;2. 清华大学 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4;3. 香港恒生管理学院 会计 ...清华大学论文文献 清华大学 辅仁网 2017-07-07双冗余控制器的失效状态分析及面向高可靠度的设计
双冗余控制器的失效状态分析及面向高可靠度的设计 周树桥, 李铎清华大学 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先进核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先进反应堆工程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4 Failure analysis of du ...清华大学论文文献 清华大学 辅仁网 2017-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