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垄断势力与经济增长

清华大学 辅仁网/2017-07-08

垄断势力与经济增长
Monopoly Power and Economic Growth 韩中元;黄险峰; 1: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2: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Abstract):

本文在拉姆齐框架下构造了一个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其中一个部门是垄断部门,另一个是竞争部门,为理解垄断势力如何影响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理论机制。我们发现:垄断势力既不利于收入分配,也不利于经济增长。具体地,垄断势力越大,则垄断部门规模越大,劳动收入份额越小,TFP增长率越小。通过数值模拟,文章还初步解释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某些特征:垄断部门相对价格的不断上升,劳动收入份额的逐渐下降,以及TFP增长率的长期下降趋势。

关键词(KeyWords): 垄断势力;;经济增长;;中国经济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专项基金资助

作者(Author): 韩中元;黄险峰;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白重恩,钱震杰.2009.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3):27-40.
白重恩,钱震杰,武康平.2008.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决定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8):16-28.
曹吉云.2007.我国总量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贡献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1):37-46.
陈体标.2007.经济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6(4):1053-74.
国家统计局.2007.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2009.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郭庆旺,贾俊雪.2005.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6):51-60.
黄先海,徐圣.2009.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成因分析——基于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视角[J].经济研究,(7):34-44.
李宾,曾志雄.2009.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再测算:1978—2007[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3):3-15.
李扬,殷剑峰.2007.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研究,(6):14-26.
孙琳琳,任若恩.2005.中国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J].世界经济,(12):3-13.
岳希明,李实,史泰丽.2010.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3):77-93.
郑京海,胡鞍钢,Bigsten A.2008.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一个生产率视角[J].经济学(季刊),7(3):777-808.
Acemoglu D.2009.Introduction to Modern Economic Growth[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cemoglu D,Gancia G,Zilibotti F.2012.Competing engines of growth:Innovation andstandardiz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47(2):570-601.
Acemoglu D,Guerrieri V.2008.Capital deepening and non-balanced endogenous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16(3):467-498.
Aghion P,Bloom N,Blundell R,et al.2005.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Aninverted-U relationship[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20(2):701-728.
Aghion P,Griffith R.2008.Competition and growth:Reconciling theory and evidence[M].Cambridge:MIT Press.
Aghion P,Howitt P.1998.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growth process[J].Review ofEconomic Dynamics,1(1):276-305.
Alvarez-Cuadrado F,Long N.2011.Capital-labor substitution,structural change andgrowth[R].Depocen Working Paper Series No.2012/1.
Bai C,Hsieh C,Qian Y.2006.The return to capital in China[R].NBER WorkingPaper No.12755.
Banister J.2007.Manufacturing in China today:Employment and labor compensation[R].The Conference Board Economics Program Working Paper EPWP 0701.
Brandt L,Biesebroeck J,2012.Zhang Y.Creative accounting or creative destruction?Firm-leve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J].Journal ofDevelopment Economics,97(2):339-351.
Brandt L,Hsieh C,Zhu X.2008.Growth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C].inBrandt L.and Rawski T.(eds)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New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ixit A,Stiglitz J.1977.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7(3):297-308.
Ge S,Yang D.2009.Accounting for rising wages in China[Z].Manuscript,VirginiaTech and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i X,Liu X,Wang Y.2012.A model of China’s state capitalism[R].Working Paper,SSRN.
Livshits I,MacGee J.2005.Monopoly rights,dynamics and barriers to riches[R].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Ngai L,Pissarides C.2007.Structural change in a multisector model of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7(1):429-443.
Parente S,Presott E.1999.Monopoly as barriers to riches[J].American EconomicReview,89(5):1216-1233.
Song Z,Storesletten K,Zilibotti F.2011.Growing like China[J].American EconomicReview,101(1):196-233.
①这一倒“U”形关系的经验证据见Aghion and Howitt(1998)和Aghion et al.(2005)等。
①关于多部门经济增长模型,近期Alvarez-Cuadrado and Long(2011)发展了更一般的模型,综合了Ngai and Pissarides(2007)和Acemoglu and Guerrieri(2008)的模型。
②其中垄断部门包括烟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与岳希明等(2010)关于垄断部门的划分一致。
③特别地,中国工业行业劳动收入份额也是下降的(白重恩等,2008)。而数值模拟部分实际上是对应中国工业行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
①比如,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发现,劳动收入份额在2003年到2004年的大幅度下降(如图3所示)与统计核算方法改变使劳动收入份额被低估有关,但这不会影响关于劳动收入份额逐年下降的判断。
①与这些发现不同,Brandt et al.(2012)估计的结果是,1998—2001年间的年均TFP增长率显著低于2002—2007年间的TFP增长率。
②这一特征事实与劳动收入份额的逐渐下降是一致的。事实上,在一定条件下(假设劳动力数量等于人口数量)这二者也是等价的。换言之,解释了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也就解释了工资增长率小于人均实际GDP的增长率。所以在数值模拟部分,我们主要考虑了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
①关于垄断部门和竞争部门这一市场结构的假设是从“供给”的角度考虑的。具体地,可以设想为,垄断部门只有一个厂商并且具有进入壁垒,竞争部门有许多同质厂商且可自由进入(所以竞争部门可以用一个代表性厂商表示)。
②关于垄断势力的定义是从垄断部门所面临的“需求”角度考虑的。进一步地,关于替代弹性与垄断势力的关系可以参见Dixit and Stiglitz(1977)和白重恩等(2008)的相关讨论。
①因为L的动态行为已由式(1)刻画,A1和A2的动态行为已由式(6)刻画。
①由垄断部门成本最小化问题的一阶条件更容易计算。
①经济的渐近性质刻画经济在极限情况下的特征。渐近主导部门是指在极限情况下,经济中的两种要素全部被这一部门使用。不过,在所有时点,两个部门的产量都是严格正的,极限是永远也不会达到的。直观地,见附录13中的图6关于渐近主导部门的讨论,详见Acemoglu and Guerrieri(2008)。
①由附录13中的图6可知,应该等于1。至少*非常接近于1。
①由附录13图6显示,*非常接近1。如果*1,那么命题8各式取等。
②这是Acemoglu and Guerrieri(2008)中定理3的一个特例。
①根据Song et al.(2011)。
②根据Acemoglu and Guerrieri(2008)。
③相关的国有部门与私营部门TFP增长率的估计,可以作为参考。例如,Brandt et al.(2008)利用1978—2004年的数据核算得到,非农业国有部门的TFP增长率为1.66%,非农业非国有部门的TFP增长率为4.33%。
①TFP增长率在不同情形的数值模拟趋势,与引理4的数理结果一致。
①见Acemoglu(2009)第20章关于需求方面对非平衡增长影响的总结。
②针对这一转型过程,Song et al.(2011)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释框架。
①当这一前提不成立时,即当垄断部门的技术进步率大于竞争部门时,垄断势力越大,垄断部门的规模越大,劳动收入份额越小,TFP增长率越大。
②白重恩等(2008)通过对中国工业行业的经验研究发现,垄断势力越强的行业,其劳动收入份额越小。这与我们模型经济的数值模拟结果一致。
③显然,我们说垄断势力有害,其隐含的价值标准是“收入的平等与资源的有效配置”。
①这里难以证明lim()1t=t∞。不过,观察附录13中的图6,垄断部门规模的极限应该是1。


摘要: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PDF全文请访问中国知网下载(838K)
相关话题/劳动 统计 经济 生产 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