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1.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守纪律、品德良好,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服从分配,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硕士研究生应在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中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初步了解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国内外动态和发展方向;经历 一项研究工作全过程的训练及野外工作实践;在导师指导下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顺利地阅读专业文献,并能 撰写论文摘要,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3. 博士研究生应在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并熟悉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前沿情况,具有独立从事 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能独立地进行野外考察挖掘工作;一般要求掌握两门外国语,其中一门应基本达到读、 写、听、说“四会”。
4.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我所是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两门基础学科的专门研究机构,硕士生、博士生的招生专业均为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研究方向:(一)、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
1.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2. 历史动物地理学
3. 脊椎动物比较形态学
4. 脊椎动物进化与分类
(二)、古人类学专业:
1. 人类古生物学
2.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
3. 体质人类学
三、 学习年限:
1. 硕士学习年限为二年半至三年。第一年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学习专业基础课,按时完成规定的学位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学分,成绩合格;从事科研和撰写论文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半。
2. 硕博连读及转博者学习年限为5年半至6年(含硕士学习时间),包括一年的专业基础课学习,博士学位英语和自然辩证法学习等。从事科研和撰写论文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三年。
3. 博士生学习年限为三年,从事科研和撰写论文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年。
4. 在职研究生如确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习任务,可由本人及导师提前半年提出延期申请,经批准可适当延长半年,最多不得超过一年。
四、 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外语课、基础理论课及专业课。
1. 硕士课程设置的原则和要求:
硕士生阶段的课程要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实用性;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德培 养;外语课应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基础理论课的设置应注意学科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应体现本学科的特征 和学科应有的知识结构。
要根据地学学科的特点、需要及条件,确定专业课程和各类课程的比重,明确每门课程的要求、总学分以及教学和考核方式,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实行学分制的学科专业,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必修的学位课程,规定每门课程的学分数及总学分数(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
硕士学位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语课、地学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三至四门)、专业选修课,共35学分。
2. 博士生课程的设置和要求:
博士生的学位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博士生阶段的课程要注意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学位课程应包括进入学科前沿及结合研究课题所需要的理论或实 践,以及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内容,选修课应包括拓宽和加深专业基础所需要的本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有关内容,并应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及时进行调 整。
博士学位课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英语(第二外语为选修课程);基础理论课一门;专业课一门。
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均以自学为主,要求博士生在大量阅读有关专业文献的基础上写出基础理论方面和专业理论方面的综述文章各一篇,由学位评定委员会或学位评定委员会指定三人组成考试小组进行考核。
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内容应不属于本人所研究的课题,应由博士生征求导师同意后确定,基础理论课的考核将根据选题、综述、理解与见解等方面按优、良、及格、不 及格四级进行综合评定。专业课必须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确定学习内容,专业课的考核要求突出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的发展方向,要主题明确,有较重要的学术意义, 文章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专业课的评定按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
3. 硕-博连读生的学位课程:
除完成本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及博士学位课程外,根据各学科拓宽知识面的要求和研究生本人的特点,还应学一定学分的选修课,总学分不少于43学分。
五、 培养计划与培养方式
在研究生培养中要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
1. 硕士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要拓宽专业范围,扩大知识面,强调自学、文献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学生要与导师共同商定专业课的学习及论文资料的准备工 作。硕士生在学期间参加所里或室里组织的各种学术讲座不少于8次,每年参加野外考察不少于两次,野外考察回所后要写出考察报告。
2. 博士入学后三个月内,博士生导师须拟定出培养计划,对课程设置及论文的选题作出安排。
博士生的培养以参加科学研究工作,完成学位论文为主,同时具备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博士生在读期间应参加10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每年参加野外考察两次以上。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2篇以上论文。
3. 导师对学生的野外工作进行考察,所里每年就学生参加学术讲座和野外考察进行综合评定,考核与各类奖学金挂钩。
六、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也是衡量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
申请人在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各项学习、科研任务和学位论文后,经导师审阅学位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并报研究室审核后,即可向所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出申请,由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
一、 审查的内容:
1. 学位课程考试成绩及规定的学分;
2. 学位论文格式是否符合要求。
二、 答辩材料:
1. 答辩申请表;
2. 学位论文;
3. 学位课成绩单;
4. 中、英文论文摘要。
学位论文应达到的学术水平及要求:
1. 硕士研究生应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广泛收集资料、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写出论文开题报告,并在有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家参加的学术会议上听取意 见后正式立题,然后制定论文工作计划。硕士毕业论文答辩应在第三学年的七月底以前完成,论文提交前必须通过所有的学位课程,并具有以第一或第二作者身份在 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过(或已被接受)的学术论文。
导师可对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人选提出建议,由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硕士论文应提前10天送交答辩委员会成员审阅,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其中 外单位专家1-2人,论文评阅人可由导师提名聘请2位副研究员以上的专家评阅,导师不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但可参加答辩会。
硕士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应收集近年来有关该研究课题的国内外资料,并做出分析和评价。论文的内容应在理论分析和科学论证等方面有一定的新见解,反映出较为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2. 博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明确科研方向,通过文献查阅、野外与室内的工作分析进行论文选题,写出书面报告,就选题的意义、工作内容、主要方法、进度和预期 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开题报告应在博士生入学后一年内完成,最迟不得超过一年半。博士论文答辩应在第三学年的七月底前完成,论文提交前必须通过所有的学位课 程,并具有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过的(或已被接受)学术论文。
答辩委员会可由导师提出建议,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博士学位论文应提前15天送交答辩委员会成员审阅,答辩委员会成员由5-7人组成,外单位专家不少于2-3人,聘请3-5位专家评阅论文,其中外单位专家不少于2人,导师不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但可参加答辩会。
博士学位论文应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或有独到之处。论文的内容应有深入的理论分析或新的科研成果,体现出具有独立开展研究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论文要求文字简练、数据准确、图表清晰,并附有中英文摘要。
3. 论文答辩委员会对授予学位者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等情况进行全面审核,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做出建议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并报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经学位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即可授予相应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