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HTML
--> --> -->近年来, 为了实现高效产氢, 人们对各种HER催化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5]. 贵金属铂被认为是最好的HER催化剂, 表现出非常小的过电位. 可惜的是, 铂的高成本和稀缺性阻碍了它在工业上的广泛使用[16]. 因此, 寻找Pt的廉价替代品作为HER的催化剂引发了人们的极大兴趣[17-19].
过渡金属化合物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非贵金属催化剂, 近年来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研究. Wang研究组[20]发现与Mo和Mo3P相比, MoP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都表现出较高的HER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Aravind等[21]制备了MoP和MoP-C纳米片, 其Tafel斜率为63 mV/dec, 同样表现出了极好的HER催化活性. Wu等[22]通过简单而通用的策略合成了具有相对高比表面积(162 m2/g)的MoS2-MoP纳米片(MoS2-MoP/C), Tafel斜率为58 mV/dec, 并且在102 mV和130 mV的过电势下分别表现出的10 mA/cm2和20 mA/cm2的电流密度. Xu等[23]成功制备了Ni2P/MoP-CC双组分催化剂, 其在所有pH范围内均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在0.5 mol/L H2SO4, 1.0 mol/L PBS和1.0 mol/L KOH中分别表现出63 mV/dec, 99 mV/dec和64 mV/dec的Tafel斜率和300 mV, 200 mV和5 mV的起始过电势. Wang等[24]采用简单的离子交换树脂法合成了Mo2C/MoN/NG, 其过电势为78.82 mV, Tafel斜率为39.3 mV/dec, 而且其催化活性仅比20%Pt/C低30%左右. Harnisch等[25]发现WC在酸性条件下(300 mV下电流密度为26 mA/cm2)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 并比较了不同pH条件下WC的溶解速率, 发现pH越高, WC的溶解速率越快, 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WC在酸性条件下的稳定性. Ojha等[26]用石墨碳氮化物作为氮源, 制备了由5—8 nm的粒子组装而成的Mo2N纳米结构, 他们发现Mo2N纳米片显示出较高的电催化活性(在–400 mV下, 交换电流为97 mA/cm2).
近年来, NiP2由于其高HER催化活性和耐腐蚀性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7]. Wang等[28]通过Ni-Mn氢氧化物作为前驱体的磷化反应成功地制备了Mn掺杂NiP2纳米片, 在0.5 mol/L H2SO4, 1.0 mol/L PBS和1.0 mol/L KOH中分别表现出69 mV, 97 mV和107 mV的过电势. Tian等[29]在碳纤维纸(Al-NiP2-NSs/CFP)上合成了掺杂铝NiP2纳米片, 其表面具有超亲水性, 同时表现出了优异的析氢活性, 在0.5 mol/L H2SO4中达到10 mA/cm2只需要58 mV的低过电势. 尽管NiP2展现出卓越的HER催化性能, 其相关的理论计算却很少[28,30], 且大多停留在很基础的计算层面, 因此通过计算, 来研究如何提高NiP2的HER催化性能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掺杂已被广泛应用于调节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31]. 之前的研究也表明, 掺杂是改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的有效途径[31,32]. 然而, 掺杂对NiP2的催化活性影响尚不清楚, 且相对理论计算而言, 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索何种元素掺杂对NiP2的催化活性有积极的影响是一项耗时耗力且成本较高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 近年来, 人们发现通过调节催化剂原子的膨胀或压缩排列, 从而调整其表面电子结构[33,34], 是提高催化剂材料HER催化活性的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35-37]. 据我们所知, 当前关于应变对HER催化剂材料性能影响的理论研究非常稀少, 尽管实验上可以通过很多措施达到在HER催化剂材料上施加应变的效果[38-40], 但其具体应变调控策略非常模糊, 尚没有找出明确的规律.
因此, 本文着重研究了掺杂和应变对NiP2 HER催化性能的影响机理, 从一个新的角度给实验工作者提高HER催化剂的性能提供了思路, 为设计出高性能HER催化剂提供了帮助.
3.1.晶格结构
基于已有实验结果[28], 选择NiP2 (JCPDS卡片编号为JCPDS No. 21-0590)的(100)表面进行了研究. NiP2的原胞(a = b = c = 5.453 ?, α = β = γ = 90°, 空间群: pa3)由12个原子组成, 其中镍原子4个, 磷原子8个. 在计算材料的表面性质时, 建立2 × 2 × 2包含96个原子的超胞, NiP2(100)表面模型(见图1)是由4层原子组成的slab模型, 垂直于(100)表面的真空层厚度为1.5 nm. NiP2 (100)表面上有5个H吸附位点, 分别用位点1 (P的top位点), 位点2 (Ni的top位点), 位点3 (第一层中更加接近表面的P-P之间的bridge位点), 位点4 (第一层中稍微远离表面的P-P之间的bridge位点)和位点5 (Ni-Ni之间的bridge位点)来表示.
图 1 (a) NiP2 (100)表面的俯视图和NiP2 (100)表面的不同吸附位点; (b) NiP2 (100)表面的侧视图Figure1. (a) Top view of NiP2 (100) surface and different adsorption sites on NiP2 (100) surface; (b) side view of NiP2 (100) surface.
2
3.2.NiP2(100)表面的吸附能
氢原子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能(adsorption energy, ΔE )可由以下等式计算[44,45]:


在ΔE的计算中, 首先将H分别放在NiP2(100)表面的不同吸附位点上, 得到催化剂表面(100)吸附H后的且优化后的体系总能量



通过对H吸附在不同位点的吸附结构进行优化, 发现优化前吸附在位点3的H在进行结构优化后会移动到位点1上, 表明H无法稳定吸附在(100)表面的位点3上, 而吸附在位点4和位点5上的H在进行结构优化后同样产生了吸附位置的偏移, 表明H同样无法稳定吸附在(100)表面的位点4和位点5上, 但为了方便进行相关位点的表示, 在之后的计算中, 仍用位点4 (第一层中稍微远离表面的P-P之间的bridge位点)和位点5 (Ni-Ni之间的bridge位点)来表示偏移后的H吸附位置.
根据表1可以看出, 当H吸附在位点1的时候, 吸附能小于0 (ΔE = –0.209 eV), 表明H与P的top位点的结合能力较强, 这是由于非金属原子P的非金属性导致P原子对电子有很强的吸引力, 使得电子聚集在其周围, 进而吸引电解质溶液中带正电荷的质子H靠近P原子, 使H牢固地吸附在P的top位点上. 而当H吸附在位点2时, 吸附能大于0 (ΔE = 0.674 eV), 表明H与Ni的top位点的结合能力较弱, 这是因为过渡金属原子Ni具有一定的金属性质, 表现为正电性, 而电解质溶液中的质子H也带有正电荷, 因此, 过渡金属原子Ni与H相互排斥, 表现为对H较弱的吸附能力. 因此, 位点1 (P的top位点)是NiP2(100)表面可以稳定吸附H的位点.
| 位点 | ΔE/eV |
| 1 | –0.209 |
| 2 | 0.674 |
| 3 | 移动到位点1 |
| 4 | 0.596 |
| 5 | 0.614 |
表1NiP2 (100)表面的不同位点的吸附能ΔE
Table1.Adsorption energy (ΔE ) of different sites of NiP2 (100) surface.
2
3.3.NiP2 (100)表面的吉布斯自由能
吉布斯自由能(ΔG )是一个描述催化剂材料HER催化活性的一个重要描述符[46,47]. ΔG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19,48]:








当ΔG远小于0时, 表明催化剂表面吸附的H与催化剂表面的结合较强, 进而使H2的生成和脱附变得困难; 当ΔG远大于0时, 表明催化剂表面吸附的H与催化剂表面结合较弱, 从而难以形成H2; 当ΔG接近0时, 表明H的吸附和H2的脱附达到平衡, 进而在催化剂表面发生析氢反应. 因此, 本工作计算了NiP2(100)表面的不同吸附位点的吉布斯自由能(见图2), 进而判断哪个位点是NiP2(100)表面最具有HER催化活性的位点.
图 2 NiP2 (100)表面不同吸附位点的ΔG, 虚线表示H吸附位点的偏移Figure2. ΔG on different adsorption sites on NiP2 (100) surface, the dashed line indicates the shift of H adsorption site.
从图2可以看出, 当H吸附在位点1(P的top位点)时, ΔG接近于0 (ΔG = 0.074 eV), 表现出极好的HER催化活性, 而当H吸附在位点2(Ni的top位点)的时候, ΔG远离0 (ΔG = 0.906 eV), 表现出较弱的HER催化活性. 而图2中的虚线部分表示H偏离结构优化前的吸附位点4(第一层中稍微远离表面的P-P之间的bridge位点)和位点5(Ni-Ni之间的bridge位点)后, 所展现出的ΔG, 同样表现出很弱的HER催化活性. 可认为不同的吸附位点表现出如此迥异的HER催化性能是由以下原因导致的: 当H吸附在位点1 (P的top位点)的时候, 吸附能小于0 (ΔE = –0.209 eV), 表明H可以较为容易地吸附在NiP2(100)表面上, 同时吸附能并没有非常小, 同样可以实现较为容易地H2的脱附, 因此表现出较好的HER催化活性. 而当H吸附在其余位点的时候, 吸附能远大于0 (位点2: ΔE = 0.674 eV; 位点4: ΔE = 0.596 eV; 位点5: ΔE = 0.614 eV), 表明H吸附在这些位点上较为困难, 不容易形成H2, 更不容易发生析氢反应, 进而表现出较弱的HER催化活性. 因此, 从H的吸附能和吉布斯自由能的角度看, P的top位点是NiP2中参与HER催化反应的主要催化位点.
2
3.4.交换电流密度
交换电流密度(exchange current density,







图 3 当电荷转移系数α = 0.45(黑色曲线)时, NiP2 (100)表面ΔG与
Figure3. Volcano plot between

从图3可以看出, 当H吸附在位点1 (P的top位点)的时候, 理论计算出的交换电流密度最大, 此时的交换电流密度接近于火山型曲线的顶点, 表现出极好的HER催化活性. 而当H吸附在其余吸附位点(位点2 (Ni的top位点), 位点4 (第一层中稍微远离表面的P-P之间的bridge位点)和位点5 (Ni-Ni之间的bridge位点))的时候, 交换电流密度集中出现在火山型曲线的右下侧, 距离具有最好HER催化活性的火山图顶点有很大一部分距离, 表现出极弱的HER催化活性. 这一结论跟我们之前从吸附能和吉布斯自由能分析出P的top位点具有最佳的HER催化反应活性是一致的.
2
3.5.掺杂对NiP2 (100)表面HER催化活性的影响
本文计算了过渡金属元素(Co, Fe, Mn, Mo, Cu, W, Cr)掺杂和非金属掺杂(N, C, S)对NiP2 (100)表面HER催化性能的影响. 其中, 图4(a)表示对NiP2进行过渡金属掺杂和非金属掺杂后, 位点1(P的top位点)的ΔG变化, 图4(b)表示对NiP2进行过渡金属掺杂前后, H分别吸附在位点2(Ni的top位点)和掺杂过渡金属原子上的ΔG, 图4(c)表示对NiP2进行非金属掺杂前后, H分别吸附在位点1(P的top位点)和掺杂非金属原子上的ΔG.
图 4 (a) 过渡金属和非金属元素掺杂前后H吸附在NiP2(100)表面位点1(P的top位点)上和掺杂原子上的ΔG; (b) 过渡金属掺杂前后H吸附在NiP2(100)表面位点2(Ni的top位点)上和掺杂的过渡金属原子上的ΔG; (c)掺杂非金属原子前后H分别吸附在NiP2(100)表面位点1(P的top位点)和掺杂的非金属原子上的ΔG; 虚线表示H吸附位点有所偏移Figure4. (a) ΔG of H adsorbed on site 1 (top site of P atom) of NiP2 (100) surface before and after doping, (b) ΔG of H adsorbed on site 2 (top site of Ni atom) and top site of doped transition metal atom before and after doping transition metal atom respectively, (c) ΔG of H adsorbed on site 1 (top site of P atom) and top site of doped non-metallic atom on NiP2 (100) surface before and after doping non-metallic atom respectively. The dashed line indicates the shift of H adsorption site.
从图4(a)可以看出, 相比于掺杂前的位点1 (P的top位点)的ΔG, 仅掺杂非金属元素S后, ΔG更加接近于0 (ΔG = –0.007 eV), 表现出增强的HER催化性能, 而掺杂过渡金属元素Mn, Mo, W, Co, Cr, Fe, Cu及非金属元素N, C却对此位点的催化性能没有帮助.
有意思的是当H吸附在掺杂的过渡金属原子上时, 除了掺杂Cu原子后的NiP2(100)表面的催化活性没有明显改变, 掺杂过渡金属原子Co, Fe, Mn, W, Mo和Cr后的NiP2 (100)表面的催化活性相比于未掺杂前的NiP2 (100)表面的位点2 (Ni的top位点)的催化活性有明显提升, 尤其是掺杂Mn原子后, ΔG由未掺杂前的0.906 eV变为–0.065 eV, Mn原子的掺杂将NiP2非活性位点的催化性能提升到跟活性位点(ΔG = 0.074 eV)同一个数量级, 从而间接提升NiP2的催化性能.
而从图4(c)可以看出, 当H吸附在掺杂的非金属原子上时, 催化活性的改变却不尽如人意, 相比于未掺杂前H直接吸附在非金属原子P上(位点1)表现出的很好的催化活性(ΔG = 0.074 eV), H吸附在掺杂的非金属原子C原子和S原子上时, ΔG更加远离0, 表示HER催化性能的降低, 同时可发现H无法稳定吸附在掺杂的N原子上, 因为对H吸附在掺杂N原子的结构模型进行优化后, 原本吸附在N原子上的H移动到表面其余位置. 因此, 掺杂非金属元素S可以显著提高催化活性位点(P的top位点)的析氢反应催化性能, 而过渡金属元素(催化活性: Mn > Mo > W > Co > Cr > Fe > Ni)中Mn的掺杂可以间接提升NiP2的催化性能.
2
3.6.应变对NiP2 (100)表面HER催化活性的影响
为了研究应变对NiP2(100)表面HER催化活性的影响, 基于实验上实际能达到的施加在催化剂材料上的应变程度[51-53], 分别计算了1%和3%的拉伸和压缩应变下NiP2 (100)表面催化活性位点1 (P的top位点)的ΔG, 目的是探究应变对HER催化性能的影响, 预测可以提高NiP2 (100)表面的催化活性的最佳应变. 通过增加或者减少NiP2 (100)表面晶格常数的数值, 来实现在催化剂上施加拉伸或压缩应变的目的, 表面不同应变的NiP2 (100)的ΔG如图5所示.
图 5 NiP2 (100)表面不同应变的ΔGFigure5. ΔG with different strain on NiP2 (100) surface.
从图5可以看出, 对NiP2 (100)表面施加1%的压缩应变时, NiP2 (100)表面的ΔG由0.074 eV变为了–0.013 eV, 即进行1%压缩应变后的ΔG相较于没有施加应力之前更加接近0, 表现出更好的HER催化性能. 而对NiP2 (100)表面施加3%的压缩应变或1%, 3%的拉伸应变时, 其相应的ΔG反而相较于没有施加应变之前更加远离0, 这说明施加其他程度的应变并不能增加NiP2 (100)表面的催化活性. 因此, 想要提高HER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选择合适的应变非常重要. 实际上, 有许多实验方法可以实现在催化剂材料上施加应变的效果, 包括人为制造晶格失配[33,54]、原子层面上控制材料厚度[54]、阳离子交换法[34]和施加外力[38,39,55]等. 这些实验方法都为理论预测结果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实现途径.
本文揭示了掺杂、应变提高NiP2 HER催化活性的微观机理, 从新的角度为设计和研发催化性能更好的HER催化剂提供了理论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