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用于亚开温区的极低温绝热去磁制冷机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摘要:随着空间观测、量子技术等前沿科研领域的发展, 亚开温区的极低温制冷需求日益增加. 本文设计并研制了一台极低温单级绝热去磁制冷机. 该制冷机由GM型制冷机提供约3 K热沉, 以钆镓石榴石为磁热工质, 由超导线圈提供最大为4 T的磁场, 通过绝热去磁, 实验最低温度可达470 mK. 在恒温控制模式下, 可在1 K下提供2.7 J冷量, 温度波动小于0.5 mK, 绝热去磁制冷的第二热力学效率为57%; 在0.8 K下, 制冷量为1.2 J. 该制冷机将作为50 mK温区三级绝热去磁制冷系统中的第一级, 在1 K下提供0.7 mW制冷功率. 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极低温多级连续绝热去磁制冷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亚开温区制冷/
极低温/
绝热去磁

English Abstract


--> --> -->
亚开温区(sub-Kelvin)制冷, 是指获取低于1 K温度并提供冷量的制冷技术. 该温区制冷的意义包括: 1)利用物质在极低温下的极小比热, 构成探测器, 从而实现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测量, 如用于空间观测的单光子探测器, 工作温区通常低于100 mK[1]; 2)降低系统热噪声、提高信噪比, 从而观测微弱信号. 如某些引力波探测器工作在100 mK[2]; 3)为特殊物理现象提供条件. 如玻色-爱因斯坦凝聚(2 mK)[3]、量子相干性(20 mK)[4]等.
常用的亚开温区制冷技术包括稀释制冷(dilution refrigeration, DR)、吸附制冷(sorption refrigeration, SR)和绝热去磁制冷(adiabatic demagnetization refrigeration, ADR). 三种技术的对比如表1所列[5].
原理适用温区优点缺点
DR氦3从其浓相进入稀相时吸收热量5 mK—1 K制冷温度低
冷量大
可连续制冷
依赖重力
依赖稀缺氦3
SR工质饱和温度和饱和蒸气压的
对应关系, 蒸发制冷
300 mK—1 K结构简单
可靠性高
最低温下限较高
热效率低
依赖稀缺氦3
ADR磁热材料的磁熵随外加磁场变化2 mK—1 K内禀高效
不依赖重力
工质易得
单级制冷不连续
可能有电磁干扰


表1常见亚开温区制冷技术对比
Table1.Comparison of commonly used sub-Kelvi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ADR是最早出现的亚开温区制冷方式[6-8], 但由于单级制冷不连续, 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被稀释制冷机替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 亟需发展可在无重力条件下运行、高效紧凑的极低温制冷机, ADR再次进入****的视野. 尤其是可连续制冷的CADR (continuous ADR)的出现[9], 使绝热去磁制冷再次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极低温制冷技术, 其连续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基于恒温级的串联结构和交替运行的并联结构. 目前国际领先的ADR技术以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美国加州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为代表[10], 技术路线包括单级ADR、dADR(单磁体多级ADR)、多磁体多级ADR.
我国的极低温绝热去磁制冷研究很少. 在20世纪80年代, 有****对极低温下的绝热去磁现象进行了研究[11], 采用铬钾矾(CrK(SO4)2·12H2O, CPA)工质, 利用氦4减压蒸发预冷, 最低温度可达21 mK, 在25 mK下可维持6 h, 但尚未发展出可循环运行、制冷温度可控的绝热去磁制冷机. 后由于稀释制冷机的发展和极低温设备的进口, 我国极低温绝热去磁制冷技术的研究出现滞缓.
本研究研制了一台用于亚开温区的ADR, 阐述了其制冷原理、构成和运行性能; 对其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 最后, 讨论了ADR的优化和未来发展方向. 该制冷机是国内首台可循环运行的绝热去磁制冷系统, 对我国实现极低温制冷设备的自主研制有着重要意义.
ADR基于磁热效应, 即磁性材料由于磁熵(磁矩的无序程度)随外界磁场发生变化而产生的温度变化或吸放热效应. 当施加磁场时, 各磁矩取向趋于一致, 磁熵降低, 对外放热, 或在绝热条件下, 磁熵转变为晶格熵, 温度升高; 当撤去磁场时, 磁熵增加, 对外吸热, 或在绝热条件下, 晶格熵转变为磁熵, 温度降低. 为构建可持续运行的制冷机, 还需建立完整的制冷循环. 图1所示为ADR的基本构成, 包括磁热模块(salt pill)、磁体、热开关、热沉和冷头.
图 1 ADR的基本构成
Figure1. Basic components of ADR.

磁热模块是ADR的冷量来源, 由磁热工质和传热结构两部分组成. 磁热工质一般为顺磁材料, 以保障磁熵随外界磁场有较大程度的改变. 当温度低于某一临界温度(居里温度或奈尔温度)时, 工质将从顺磁态转变为铁磁或反铁磁态, 磁矩出现自发有序, 磁熵急剧降低, 制冷能力降至几乎为0. 因此, 这一临界温度决定了工质的制冷温区下限. 另一方面, 临界温度越低意味着磁矩间相互作用越弱, 磁性离子越稀疏, 例如在小于0.1 K温区通常使用含有结晶水的水合盐工质, 其磁熵密度较低, 即单位制冷量较小. 因此, 在选择磁热工质时应综合考虑制冷温区和磁熵密度, 一般选择制冷下限略低于目标制冷温度的工质. 此外, 还需考虑工质的热导率、稳定性、腐蚀性等[12]. 常用的亚开温区磁热工质如表2所列[5,13-17].
名称化学式最低工作温度/K
GGG[13]Gd3Ga5O120.38
DGG[14]Dy3Ga5O120.6
GLF[15]GdLiF40.48
YbGG[16]Yb3Ga5O120.054
MAS[5]Mn(SO4)2(NH4)2·6H2O0.17
FAA[5]Fe(SO4)2(NH4)2·12H2O0.026
CPA[5]CrK(SO4)2·12H2O0.009
CCA[17]CrCs(SO4)2·12H2O0.01
CMN[5]Ce2Mg3(NO3)12·24H2O0.0015


表2ADR中常用的磁热工质
Table2.Commonly used magnetocaloric materials (MCM) in ADR.

热开关位于磁热模块和热沉之间, 起到控制热量传递的作用. 当热开关断开(OFF状态)时, 磁热工质与热沉绝热; 当热开关闭合(ON状态)时, 磁热模块与热沉间传热导通. ADR中常用的热开关类型如表3所列, 主要考虑因素包括温区、开关比和寄生热等. 在某些应用场景中, 磁热模块与负荷间也存在热开关.
适用温区开关比寄生热来源优缺点
机械式不受限制机械能损耗可完全断开
结构复杂、耐用性差
超导式 ≤ 0.5 K > 100剩余导热
涡流产热
温区下限低
需额外磁场
气体式 ≥ 0.2 K≈1000剩余导热结构简单、可被动驱动
较低温区失效
磁阻式 ≤ 20 K > 1000剩余导热
涡流产热
适用温区广、开关比大
需额外磁场


表3ADR中常用的热开关[18]
Table3.Commonly used heat switches in ADR.

磁场用于控制磁热材料的磁熵和温度的变化, ADR所需磁场大小一般为0.1—4 T, 通常使用超导磁体.
理想的ADR循环如图2所示. 1) ab段, 等温磁化. 磁热材料被预冷至热沉温度后(a点), 保持热开关闭合, 施加磁场并控制磁化速率使其等温磁化, 直至达到最大磁场(b点), 实际过程中等温磁化温度略高于热沉温度. 2) bc段, 绝热去磁. 断开热开关, 逐渐减小磁场, 使工质在绝热条件下降温至目标温度, 此时仍剩余一定磁场(c点). 3) cd段, 等温去磁. 在有负荷状态下, 继续去磁并控制去磁速率, 以进行等温制冷, 直至磁场为0 (d点). 4) da段, 绝热磁化. 当去磁完全后, 需对材料磁化再生, 保持热开关断开, 施加磁场, 使工质在绝热条件下升温至等温磁化温度(a点), 从而进入下一循环. 上述循环由两个绝热过程和两个等温过程构成, 本质上属于逆卡诺循环. 因此, ADR是一种内禀高效的制冷技术.
图 2 ADR制冷循环
Figure2. Refrigeration cycle of ADR.

2
3.1.实验装置
-->该制冷机包括预冷模块和ADR模块两部分, 如图3图4所示.
图 3 制冷系统示意图
Figure3. Schematic diagram of refrigeration system.

图 4 制冷系统实物图
Figure4. Photo of refrigeration system.

预冷模块采用GM型脉管制冷机(1 W@4 K, 表示4 K下可提供1 W制冷功率, 下同)提供预冷热沉, 最低预冷温度小于3 K. 在制冷机冷头和冷盘间采用柔性热连接, 以减小振动的影响. 通过高真空、低热导支撑结构、低发射率的冷屏等减少各级间的漏热.
在高于0.5 K温区, 通常使用磁离子密度较高的稀土金属氧/氟化物作为磁热工质, 如GGG, DGG, GLF. 由于GGG单晶具有较高的热导率, 有利于热量和冷量的取出, 且较易制备, 因此本制冷机选择GGG单晶作为1 K温区的制冷工质. 该制冷机使用的GGG单晶直径为30 mm、长为50 mm (质量为252 g, 约0.75 mol). 在4 K温区, GGG单晶具有较高的热导率[19], 约为10 W·m–1·K–1. 因此该磁热模块不需额外强化传热结构, GGG直接与复合热连接黏接即可. 磁热模块由低热导率的凯夫拉线(Kevlar)悬挂在超导磁体中, 通过热连接分别与热开关和冷头连接.
该制冷机使用的热开关为主动气隙式热开关, 通过加热或冷却吸附床, 使气体脱附或吸附, 实现开关通断. 该热开关在吸附床为20 K时完全导通, 4 K下热导约为20 W·K–1; 当温度低于12 K时完全切断, 其开关比大于100.
超导磁体由NbTi多芯超导线绕制成, 磁热工质所在区域中心最大磁场为4 T, 径向平均磁场为3.88 T, 轴向平均为3.44 T. 为削弱磁场对其他部件的干扰, 采用软磁材料作为磁屏蔽. 本装置中, 在最大磁场时, 冷头(与磁体距离10 cm)处的磁感应强度为0.5 mT.
2
3.2.误差分析
-->温度测量的总精度受以下因素影响[20]:
$\begin{split} {\text{总精度}}={}&\; \big\{{{\text{测量分辨率}}}^{2}+{{\text{电子精度}}}^{2}+{{\text{自热误差}}}^{2}\\ & +{{\text{标定误差}}}^{2}+{{\text{插值误差}}}^{2}\big\}^{1/2}. \end{split}$
本系统在1 K温区采用氧化钌电阻温度计, 在磁屏蔽条件下, 磁场对其干扰可忽略, 测量分辨率为50.2 mΩ (143 μK). 采用电桥法(Lakeshore 372)测量, 电子精度为0.9 Ω (2.6 mK). 采用极小电压激励(200 μV/1.9 pW), 使传感器的自热误差减小为1.2 μK. 标定误差为 ± 4 mK, 插值误差为 ± 0.2 mK. 因此温度测量的总精度为
$\begin{split} & \big\{{\left(143~\mathrm{μ }\mathrm{K}\right)}^{2}+({2.6~\mathrm{m}\mathrm{K})}^{2}+({1.2~\mathrm{μ }\mathrm{K})}^{2}\\& +{\left(4~\mathrm{m}\mathrm{K}\right)}^{2}+({0.2~\mathrm{m}\mathrm{K})}^{2}\big\}^{1/2}=4.8~\mathrm{m}\mathrm{K}. \end{split}$

2
4.1.ADR的热力学分析
-->制冷温度、制冷量和制冷效率是衡量制冷机性能的基本参数. 在ADR中, 这些参数的分析以磁热工质的熵为基础. 如图2, 在绝热去磁过程(bc)中, 磁热工质的总熵S不变, 其可达到的最低温度取决于初始温度和磁场变化,
$S({B}_{1},{T}_{1})=S({B}_{2},{T}_{2}),$
其中(B1, T1)和(B2, T2)分别为绝热过程起始和结束状态的磁感应强度和温度. 在等温磁化(ab)和等温去磁(cd)过程中, 放热量Qh、制冷量Qc以及制冷效率的计算依赖于过程的熵变ΔS:
${Q}_{\mathrm{h}}={T}_{\mathrm{h}}\Delta {S}_{ab}, $
${Q}_{\mathrm{c}}={T}_{\mathrm{c}}\Delta {S}_{cd},$
$ \varepsilon =\dfrac{\dfrac{{Q}_{\mathrm{c}}}{{Q}_{\mathrm{h}}-{Q}_{\mathrm{c}}}}{\dfrac{{T}_{\mathrm{c}}}{{T}_{\mathrm{h}}-{T}_{\mathrm{c}}}},$
其中ThTc分别为热沉温度和制冷温度, ε为第二热力学效率. 因此, 磁热工质的熵与温度和磁场的关系是ADR热力学分析的关键.
从宏观层面, 磁热工质的总熵可通过测量比热CB(B, T)由下式间接获得[12]:
$S\left( {B,T} \right) = \mathop \int \nolimits_0^T {\left( {\frac{{C\left( {T',B} \right)}}{{T'}}} \right)_B}{\rm{d}}T'.$
但在某些情况, 比热难以测量, 这时可以由磁化强度M(B, T)和至少一组已知的磁感应强度(B1)下的总熵数据$ {S\left(T\right)}_{{B}_{1}} $获得总熵:
$\begin{split}S\left( {B,T} \right) = \;&S{\left( T \right)_{{B_1}}} + \Delta S{\left( {B,T} \right)_{{B_1}}} \\=\;& S{\left( T \right)_{{B_1}}} + \mathop \int \nolimits_{{B_1}}^B {\left( {\frac{{\partial M}}{{\partial T}}} \right)_{B'}}{\rm{d}}B'.\end{split}$
下文将基于上述过程推导出的总熵测量值S(B, T)[13], 对ADR的热力学参数进行分析.
另一方面, 在微观层面, 磁热工质的总熵S由晶格熵Sl、磁熵Sm和电子熵Se三部分构成:
$S={S}_{\mathrm{m}}\left(B,T\right)+{S}_{\mathrm{l}}\left(T\right)+{S}_{\mathrm{e}}(B,T),$
式中, B为磁感应强度, T为温度. 其中: 晶格熵来源于晶格的热振动, 在温度远小于德拜温度时, 与温度的3次方成正比; 电子熵来源于传导电子的热运动, 在温度远小于费米温度时, 与温度成正比; 磁熵主要来自于核外电子绕核旋转和自旋产生的磁矩(另外还包括核自旋磁矩), 其与磁场和温度的关系可由统计力学推导得到[5].
$\begin{split}\frac{{S}_{\mathrm{m}}}{R}=\;&x\cdot \left[\mathrm{coth}\left(x\right)-\left(2J+1\right)\cdot \mathrm{coth}\left(x\cdot \left(2J+1\right)\right)\right]\\&+\mathrm{l}\mathrm{n}\left(\frac{\mathrm{sinh}\left(x\cdot \left(2J+1\right)\right)}{\mathrm{sinh}\left(x\right)}\right),\\[-15pt]\end{split}$
式中, J为磁性原子的总角量子数, 取决于材料本身; x反映了磁场和温度对磁熵的影响, $x=\dfrac{{\mu }_{\mathrm{B}}gB}{2{k}_{\mathrm{B}}T}$, 其中μB为玻尔磁子(9.27 × 10–24 J/T), kB为玻尔兹曼常数(1.38 × 10–23 J/K), g为兰德因子(表征原子中电子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相互影响的参数, 取决于材料本身). 在亚开温区, 晶格熵和电子熵的量级远小于磁熵, 可忽略不计. 因此, 在缺乏实测物性的情况下, 也可由磁熵随温度和磁感应强度的变化近似为总熵变化, 以此分析ADR的热力学参数. 后文将给出两种理论分析方法的结果以及和实验的对比.
2
4.2.ADR的实际工作过程
-->图2描述了理想的ADR循环, 但由于换热温差、工质内温度梯度等因素的存在, 实际过程与理想过程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有必要对实际的循环过程进行考虑. 图5描述了ADR实际运行时首次循环和周期制冷循环的热力学过程, 图6记录了对应过程中工质温度(测点位于冷头)、热开关和磁场的变化情况. 具体运行过程如下:
图 5 ADR的实际循环
Figure5. Thermodynamic cycle of ADR.

图 6 典型的ADR工作过程
Figure6. Typical running process of ADR.

1)首次制冷. 当工质被预冷至热沉温度后(图5a点), 保持热开关闭合, 以较快速率磁化, 使工质升温至等温磁化的目标温度(图5b点); 继续磁化并控制磁化速率, 使工质在该温度下等温磁化至最大磁场(图5c点); 在最大磁场下, 保持热开关闭合, 使工质恢复至热沉温度(图5d点); 断开热开关, 在绝热条件下逐渐减小磁场, 使工质降温至制冷温度(图5e点); 继续去磁并控制去磁速率, 使冷头在一定负荷下维持恒温制冷, 直至磁场为0 (图5f点), 进入再生(recycle)阶段.
2)再生和周期制冷. 当去磁结束后, 保持热开关断开, 施加磁场使工质升温至等温磁化的目标温度(图5g点); 然后闭合热开关, 继续磁化并控制磁化速率, 使工质等温磁化至最大磁场(图5c点); 之后的过程与1)中c-d-e-f过程相同. 制冷过程(e-f)和再生过程(f-g-c-d-e)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周期.
2
4.3.制冷性能
-->3
4.3.1.最低温度
-->根据4.1节推导, ADR在一次循环中可达到的最低温度取决于绝热去磁过程初始状态的温度和磁场((1)式), 可由两种熵的计算途径分别得到. 图7展示了由两种理论途径计算的绝热过程中温度随磁场变化与实验值的对比, 绝热去磁的初始状态为4 T, 2.9 K, 其中红色点划线由GGG的总熵测量值[13]及(1)式(B2 = 0 T)得到, 蓝色点划线由GGG的磁熵推导值((8)式)及(1)式得到. 与实验测量值对比发现, 采用磁熵推导式近似代替总熵计算的结果与实验值存在较大差异, 而以总熵间接测量值为依据计算工质的热力学参数的方法更为准确.
图 7 绝热去磁过程中温度-磁场对应关系
Figure7. T-B diagram during adiabatic demagnetization progress.

3
4.3.2.制冷量和制冷效率
-->实验中, 冷头上设有电加热片以模拟热负载, 通过测量加热片的电功率即可得到制冷机的制冷功率, 该功率与等温去磁持续时间的积分即为单周期制冷量Qc. 实验过程中施加的加热功率最大为0.7 mW, 持续时间为3850 s, 因此单周期制冷量约为2.7 J. 当以更大功率加热时, 由于磁热模块产热和导热能力有限, 无法将冷头维持至低于1 K.
为计算制冷的热力学第二效率((4)式), 还需测量单周期内工质向热沉的放热量Qh (图5g-c-d过程). 由于放热量难以直接测量, 本文采用了由加热器产热模拟磁化过程放热的方法间接测量放热量, 具体过程为: 在不运行ADR的情况下, 保持工质与热沉间热开关导通, 调节冷头处(即工质处)加热器加热功率, 使工质的温度变化与g-c过程温度变化一致, 通过对加热功率进行时间积分获得加热量, 该加热量即可等效为ADR运行中g-c过程的放热量. 而c-d过程的放热量, 则可由磁热模块的总比热和c-d段的温变计算得到. 上述方法可得, 在单个制冷周期中, ADR在g-c阶段放热量约为9.2 J, 在c-d阶段放热量约为2.5 J. 因此ADR在热沉温度Th为2.9 K、制冷温度Tc为1 K下的第二热力学效率为
$\varepsilon =\dfrac{\dfrac{{Q}_{\mathrm{c}}}{{Q}_{\mathrm{h}}-{Q}_{\mathrm{c}}}}{\dfrac{{T}_{\mathrm{c}}}{{T}_{\mathrm{h}}-{T}_{\mathrm{c}}}}=\dfrac{\dfrac{2.7}{9.2+2.5-2.7}}{\dfrac{1}{2.9-1}}=57 {\text{%}}.$
在热开关切断状态下, 流向磁热模块及冷头的漏热来源包括辐射漏热、导线和悬挂机构导热、热开关剩余导热和振动产热. 总漏热功率由实验测量: 在无其他冷热源条件下, 磁热模块经过12 h由0.8 K升温至1.9 K, 根据(5)式计算出1 K下漏热功率P为120 μW,
$P=C\frac{\mathrm{d}T}{\mathrm{d}t}.$
其中T为冷头温度, C为磁热模块及冷头总热容.
本文设计并研制了一台极低温区绝热去磁制冷机, 介绍了其工作原理、结构及初步实验结果. 该机目前获得了470 mK最低温, 单周期制冷量2.7 J@1 K, 预计作为50 mK温区三级绝热去磁制冷系统中的第一级, 提供制冷功率0.7 mW@1 K.
未来还计划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以提高制冷性能: 1)提高热开关在导通状态下的热导, 降低因换热温差带来不可逆损失; 2)提高磁热模块的传热性能, 同时优化连接、支撑、悬挂等部件, 减少振动产热和结构导热漏热. 随着空间探测和量子技术等领域的发展, 亚开温区制冷的需求日益增加. 与另外两种技术相比, ADR具有高效、紧凑、不依赖重力、工质易得的突出优点, 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亚开温区制冷技术. 本文介绍的制冷机是国内首台可循环运行的绝热去磁制冷系统, 为进一步开展极低温多级连续绝热去磁制冷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关话题/过程 测量 技术 实验 结构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大功率热平衡感应耦合等离子体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摘要: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发生器是“临近空间高速目标等离子体电磁科学实验研究装置”的核心部件之一,常用于模拟高焓高速等离子体鞘套环境,为了研究大功率射频中压下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发生器的放电特性,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内部的传热与流动特性.本文基于局域热力学平衡条件,通过湍流场-电磁场-温度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原子替位掺杂对单层Janus WSeTe电子结构的影响
    摘要: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系统地研究了氮族、卤族和3d过渡金属元素(Ti,V,Cr,Mn,Fe,Co)替位掺杂对单层Janus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WSeTe电子结构的影响.通过对能带结构、电荷转移以及磁性的分析,发现氮(卤)族原子替位掺杂单层WSeTe会发生本征半导体-p(n)型半导体的转变,Ti,V原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不同堆垛结构二硫化铼/石墨烯异质结的光电化学特性
    摘要:能源及污染是新时代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光催化技术可通过电解水产氢以及降解有机物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此问题.而制备光催化活性较好、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高的光催化剂是这项技术的关键.本文采用液相剥离法结合电泳沉积法制备得到具有不同堆垛结构的二硫化铼-石墨烯(ReS2-Gra,ReS2在上)与石墨烯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高速相位型空间光调制器的双光子多焦点结构光显微技术
    摘要:多焦点结构光照明显微镜(multifocalstructuredilluminationmicroscopy,MSIM)能在50μm的成像深度内实现2倍于衍射极限分辨率的提升,但在对厚样品成像时,散射光和离焦光限制了其层析能力和图像衬度.双光子多焦点结构光照明显微镜(two-photonMSI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光谱法的发光二极管稳态热阻测量方法
    摘要:根据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发光光谱特点,通过分析蓝光光谱和由蓝光激发黄色荧光粉产生的黄光光谱的交点(即整个光谱的波谷点)特性,利用常规可见光光谱仪设计了一套基于光谱法的LED稳态热阻测量系统,采用正常的驱动电流通过一定的函数算法进行拟合,得到整体光谱波谷处归一化光谱强度与结温间敏感系数K和定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数字全息干涉术的云微物理参数同步测量方法
    摘要:云微物理参数对气候变化、天气预测、人工影响天气、飞行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基于光散射、碰撞和成像理论的云微物理参数测量方法存在反演过程需要对云滴谱和粒子特性进行假设、撞击过程会破坏粒子特征、无法获得云粒子三维特征等瓶颈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干涉理论,结合光信息处理、景深压缩与融合全息图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激光加速高能质子实验研究进展及新加速方案
    摘要:利用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来加速高能离子是激光等离子体物理及加速器物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激光离子加速已取得丰硕成果,催生了一批新的应用.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激光离子加速所取得的标志性实验研究进展,围绕高能质子的产生这一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介绍了近几年来发展的有潜力的新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飞秒超强激光驱动太赫兹辐射特性的实验研究
    摘要:强太赫兹源是太赫兹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其中大能量强场太赫兹脉冲源在超快物态调控、新型电子加速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超快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强场太赫兹辐射产生途径.本文报道了利用超强飞秒激光脉冲与金属薄膜靶作用产生太赫兹辐射的实验结果,研究了激光能量和离焦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态选择电荷交换实验测量以及对天体物理软X射线发射模型的检验
    摘要:在高温天体等离子体环境中,低能高电荷态离子与中性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电荷交换是天体物理环境中软X射线发射的重要机制之一.电荷交换软X射线发射相关的天体物理建模需要大量的主量子数n和角量子数l分辨的态选择俘获截面数据,目前这类数据主要来自于经典或者半经典的原子碰撞理论模型.本文利用反应显微成像谱仪,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Na||Sb-Pb-Sn液态金属电池电极的价电子结构与热-电性能计算
    摘要:应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系统地研究液态金属池Na||Sb-Pb-Sn电极的价电子结构与热、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电极合金的价电子结构与其性能密切关联.阴极合金Na1–xIAx(IA=K,Rb,Cs)的晶格电子随着掺杂量的增加而减少,诱发合金的熔点、结合能随掺杂量的增加而降低.Na离子输运到阳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