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光子碰撞Au靶产生L系特征X射线角分布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摘要:采用中心能量为13.1 keV (最大能量小于30 keV)的轫致辐射光子碰撞Au靶, 在130°—170°的探测角度范围内以10°为间隔, 测量了碰撞产生的特征X射线Lι, Lα, Lβ和Lγ1的光谱. 根据实验测得的能谱结果, 综合考虑探测器的探测效率及靶材的吸收校准后, 计算了不同探测角度下特征X射线Lα与Lγ1及Lι与Lγ1的相对强度比; 而且, 还基于不同探测角度下X射线强度比值, 分析了特征X射线的角分布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特征X射线Lα和Lι为各向异性发射. 此外, 计算了特征X射线Lι的各向异性参数为0.25, 并据此推断出L3支壳层的定向度A20为0.577 ± 0.081; 分析认为L3支壳层的定向度A20由该支壳层本身的物理特性决定, 但该支壳层的各向异性参数β会受到Coster-Kronig跃迁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关键词: 光电离/
特征X射线/
角分布/
各向异性参数

English Abstract


--> --> -->
总角动量为J > 1/2的原子内壳层空穴态, 可由光子、电子或高速离子电离原子产生. 该空穴态的定向行为, 从实验中通过荧光辐射的线性极化程度、X射线或俄歇电子的角分布可以推断出来. 目前很多领域都迫切需要精确的原子内壳层电离截面数据, 例如材料元素分析中的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1,2]、俄歇电子谱仪[3]、X射线成像技术[4-6]. 然而原子内壳层电离截面的测量必须考虑特征辐射(如X射线)是否为各向同性. 虽然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通过测量发射X射线的角分布或极化程度来研究内壳层空穴态的排列, 然而对于低能光子撞击对原子内壳层电离角分布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清楚. Flügge等[7]首次预测了光电离过程中产生空穴的定向分布. 随后许多科学家在理论和实验上[8-14]支持了Flügge等的观点, 即电离过程中L3支壳层空穴在其退激过程中, 所发射特征X射线辐射为各向异性; 然而在有的研究工作[15-21]中却得到了与Flügge等相反的观点, 即电离过程中L3支壳层所产生特征X射线为各向同性分布. 可见, 关于空穴态定向行为的实验研究仍没有定论.
了解原子物理学中的L壳层空穴态的定向分布, 需要了解L壳层X射线的相对强度. 对于由准直非极化光子产生的空穴衰变而产生的偶极型X射线, Berezhko和Kabachnik[22]在1977年, 初次给出了电离原子退激过程中, 不同出射角θ发射特征X射线的微分强度理论公式:
$\frac{{{\rm{d}}I}}{{{\rm{d}}\varOmega }} = \frac{{{I_0}}}{{4{\text{π}}}}(1 + \beta {P_2}(\cos \theta) ), \tag{1a}$
$\beta = \alpha \kappa {A_{20}},{P_2}(\cos \theta) = [3\cos (2\theta) + 1]/4, \tag{1b}$
(1)式描述了不同出射角度与该出射角度上X射线强度的关系, 文献[22]对(1a)式和(1b)式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已进行了详细描述, (1)式对于获得4π立体角内总的X射线发射强度具有重要意义. 对应支壳层空穴态的定向度A20, 由各磁亚态μn中的集居截面决定. 例如对于L壳层中, 能级为J = 3/2的L3支壳层, 定向度可以被表示为[22] A20 = [σ(3/2, ±3/2) – σ(3/2, ±1/2)]/[σ(3/2, ±3/2) + σ(3/2, ±1/2)], 其中σ(2p3/2, μn)表示磁亚态μn中的集居截面.
A20对磁亚态电离截面的依赖使得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量, 而且这个量不能从L3壳层总的电离截面中测量得到. 同时, 定向参数的信息对于总的截面测量是非常重要的. 从(1)式可知, 从不同探测角度下特征X射线的强度分布, 可以得出对应支壳层的各向异性参数.
L3支壳层发射的特征X射线Lι和Lα, 其与空穴初态和终态总角动量相关的动力学因子α值分别为0.5和0.05[22]. 也就是说特征X射线Lι的各向异性参数β值是特征X射线Lα的10倍, 那么实验结果中特征X射线Lι的各向异性发射将更容易被观察到. 即使两种相对立的论断[7,15], 也都认为从L1和L2支壳层(J = 1/2)产生的X射线为各向同性发射. 基于上述内容, 本文认为从L2支壳层发射的X射线Lβ1和Lγ1为各向同性发射. 实验中可以采用同一探测角度下探测到的光谱中X射线Lι与Lγ1的强度比, 来测量特征X射线Lι的各向异性参数. 对于同一光谱中X射线强度比, 只有谱线计数统计带来的计数误差, 会影响各向异性参数β的不确定度.
本文使用中心能量为13.1 keV的轫致辐射对纯厚Au靶进行轰击, 并在发射角为130°—170°范围内以10°为间隔, 测量了靶的特征L系X射线光谱; 报道了X射线Lι与Lγ1的强度比的角依赖关系, 并由此获得特征X射线Lι的各向异性参数以及L3支壳层的定向度, 完善了对空穴态定向行为的论断.
本文采用的实验仪器分别为美国AMPTEK公司生产的Mini-X射线管、XR-100SDD探测器、PX5多道脉冲处理器、电脑终端以及与上述硬件设施配套的软件部分. 本实验在大气中进行, 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 Mini-X射线管在距靶材中心位置16 cm处, 向厚度为40 μm的Au靶发出垂直于靶面正中心的X射线. 探测器位于距离入射束与靶材交点15 cm处, 实验过程中Mini-X射线管与靶材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用X射线探测器在130°—170°的范围内以10°为间隔, 对Au靶的特征X射线Lι, Lα1, Lα2, Lβ1, Lβ2和Lγ1进行测量. AMPTEK公司生产的Mini-X射线管可快速、高效、稳定地输出不同能量和流强的光子. 通过改变管电流和管电压的方式来控制出射光子的能量和流强; 管电流的可调控范围为5—200 μA, 实验中设置为90 μA. 管电压的可调控范围为10—50 keV, 实验中将其设置为30 keV. Mini-X射线管在无准直的情况下输出光束发散角为120°. 实验过程中, 在X射线出口处加2 mm的准直, 出射X射线的发散角约为5°. 在探测器25 mm2的探测面上, 装有一个用于避光和真空封装的, 厚度为12.5 μm的薄铍窗以便于探测软X射线, 其分辨率可达到在5.9 keV峰处具有125 eV的峰值半高全宽. 所以对Au的特征X射线Lα1和Lα2 (Lα1和Lα2的能量差是85 eV)不能分辨, 统一记做Lα; 对于Au的特征X射线Lβ1和Lβ2 (Lβ1和Lβ2的能量差是133 eV)谱没有完全区分清楚, 也统一记作Lβ. 探测器在此条件下对特征X射线Lι, Lα, Lβ和Lγ1的探测效率分别为0.989, 0.97, 0.88和0.75.
图 1 实验装置示意图
Figure1. Experimental setup.

图2给出了当X射线垂直入射Au靶时, 在140°的探测角度上所探测到的特征X射线能谱图. 由图2可知, Lι, Lα, Lβ和Lγ1这4个特征X射线峰区分得非常好. 采用origin软件中高斯函数拟合的功能, 可以准确地求解Lι, Lα, Lβ和Lγ1特征X射线特征的峰面积. 实验中特定发射角度下, X射线强度比I(Li)/I(Lj)为
$\frac{{I\left( {{{\rm{L}}_i}} \right)}}{{I\left( {{{\rm{L}}_j}} \right)}} = \frac{{N\left( {{{\rm{L}}_i}} \right)\varepsilon \left( {{{\rm{L}}_j}} \right)\lambda \left( {{{\rm{L}}_j}} \right)}}{{N\left( {{{\rm{L}}_j}} \right)\varepsilon \left( {{{\rm{L}}_i}} \right)\lambda \left( {{{\rm{L}}_i}} \right)}}, $
其中N(Li)/N(Lj)表示谱线中不同特征X射线经高斯拟合所得面积的比值, ε(Lj)/ε(Li)是探测器对不同特征X射线的探测效率之比, λ(Lj)/λ(Li)表示靶材对特征X射线的吸收校准因子之比, 其中i = αι, j = γ1. 特征X射线Lj和Li的自吸收校正因子λθ (Lj )和λθ(Li)[23]具有相同的表述形式, 可表示为
$\begin{split} & {\lambda ^\theta }\left( {{{\rm{L}}_{a}}} \right) = \frac{{1 - \exp \left[ { - \left( {{\mu _{{\rm{inc}}}}/\cos {\theta _1} + {\mu _{{\rm{emt}}}}/\cos {\theta _2}} \right)t} \right]}}{{\left( {{\mu _{{\rm{inc}}}}/\cos {\theta _1} + {\mu _{{\rm{emt}}}}/\cos {\theta _2}} \right)t}} \\ & \qquad (a=i,j),\\[-12pt] \end{split}$
其中μinc表示入射光子(入射中心能量为13.1 keV的轫致辐射光子)的质量吸收系数, μemt表示出射光子(出射特征X射线Li, Lj)的质量吸收系数, 其数值由Storm和Israel[24]报道的靶材对不同能量光子的吸收系数得到. 入射束和出射束与靶平面法向的夹角由θ1θ2分别表示, Au靶的质量厚度t为77.2 mg·cm–2.
图 2 探测角度为140°时、中心能量为13.1 keV轫致辐射入射Au靶产生L系特征X射线能谱图
Figure2. Fitted L X-ray spectrum of Au induced by impact with bremsstrahlung with central energy of 13.1 keV and measured at the emission angle of 140°.

经过(2)式和(3)式的计算, 在图3中完整展示了Au的L壳层X射线Lι与Lγ1及Lα与Lγ1的强度比和P2(cosθ)之间的关系. 采用最小二乘法对不同探测角度下得到的强度比I(Lι)/I(Lγ1)进行拟合, 拟合曲线的斜率, 即为特征X射线Lι的各向异性参数. 本文数据统计过程中, X射线强度比的误差主要来自于5%的高斯拟合误差、3%的统计误差、6%的背景误差和6%的探测器立体角误差, 系统总体误差大约为14%.
图 3 Au 靶特征X射线强度比I(Lα)/I(Lγ1)和I(Lι)/I(Lγ1)与P2(cosθ)的关系
Figure3. Intensity ratios of I(Lα)/I(Lγ1) and I(Lι)/I(Lγ1) as a function of P2(cosθ) for Au.

图3可以看出, 强度比I(Lι)/I(Lγ1)与探测角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通过确定L3支壳层的空穴态产生过程, 可以更好地研究L3支壳层的定向性行为. 原子受激并在L3支壳层产生空穴的过程中, 原子处于不稳定状态, 更高壳层的一个电子就会通过辐射或无辐射的方式向L壳层跃迁. 当采用辐射方式跃迁时, 可以通过辐射X射线的形式释放多余的能量; 也可以通过发射俄歇电子或Coster-Kronig (CK)跃迁、超级CK跃迁的方式实现无辐射跃迁过程.
碰撞过程中, L3支壳层的空穴不单可以由直接电离的方式在L3支壳层中产生, 也可从K壳层、L2或L1支壳层转移而来. L3支壳层电离截面σ3计算公式为[25]
$\begin{split} {\sigma _3} =\; & ({\sigma _{{\rm{L_1}}}} + {\sigma _{\rm{K}}}{\eta _{{\rm{KL_1}}}})({f_{13}} + {f_{12}}{f_{23}}) \\ & + ({\sigma _{{\rm{L}}_2}} + {\sigma _{\rm{K}}}{\eta _{{\rm{KL}}_2}}){f_{23}} + ({\sigma _{{\rm{L}}_3}} + {\sigma _{\rm{K}}}{\eta _{{\rm{KL}}_3}}). \end{split}$
Au的L壳层X射线电离截面依赖于荧光产额和CK跃迁系数. K壳层和L支壳层光电离截面由(4)式中σK, $ \sigma_{{\rm L}_1} $, $ \sigma_{{\rm L}_2} $$ \sigma_{{\rm L}_3} $来表示. fij是从Li支壳层到Lj支壳层的CK跃迁概率, 是发生在同一主壳层的跃迁. $\eta_{{\rm KL}_i}$是从K壳层到Li支壳层通过辐射跃迁转移和无辐射跃迁转移的空穴数. 在本次测量中入射光子的能量最大为30 keV, 而Au靶的K吸收限是80 keV, 所以当入射能量低于K吸收限时, K壳层电子不能被激发出来, 也就是说L3支壳层的空穴转移只能由直接电离和L1和L2支壳层转移获得. 在这种情况下, (4)式中包含$ \eta_{{\rm KL}_i} $的项均可被消掉, L3支壳层的电离截面可以写成:
${\sigma _3} = {\sigma _{{\rm{L}}_1}}({f_{13}} + {f_{12}}{f_{23}}) + {\sigma _{{\rm{L_2}}}}{f_{23}} + {\sigma _{{\rm{L_3}}}}.$
Au的CK跃迁概率fij可以由文献[25]获得, 如表1所列. 从图2表1可以推断出L3支壳层的电离截面σ3, 显著地由L1和L2支壳层的空穴态影响. 空穴从L壳层中较低的支壳层向较高的支壳层转移, 这一行为很可能改变角动量量子数J > 1/2时空穴态的定向行为. CK跃迁矫正因子κ可以表示为
f12f13f23
0.0830.6440.132


表1Au元素的L支壳层CK跃迁概率fij数据[25]
Table1.L-subshell CK yields fij for Au[25].

$\begin{split}\; & \kappa =\left[ {{{{\sigma _{{\rm{L}}_3}}}/{\sigma _{{\rm{L_3}}}^{{\rm{total}}}}}} \right] \\ =& [{{\sigma _{{\rm{L}}_3}}}/\{{\sigma _{{\rm{L}}_1}}({f_{12}}{f_{23}} + {f_{13}}) + {\sigma _{{\rm{L_2}}}}{f_{23}} + {\sigma _{{\rm{L_3}}}}\}].\end{split}$
表2列出了基于相对论Hatree-Fock-Slater模型得到的L1, L2, L3支壳层电离截面值[26]. 从表中可以看出, 当入射光子能量分别大于12, 13.8, 14.4 keV时, 可以使得L3, L2, L1支壳层发生电离; 当入射光子能量小于13.76 keV时, L1和L2支壳层都没有发生电离, κ值为1; 当入射光子能量增加到13.8 keV时, L3和L2支壳层都发生电离, κ值为0.92. 在入射光子能量增大至30 keV的过程中, CK跃迁过程逐渐增强, κ值逐渐减小. 由于L1, L2支壳层产生的特征X射线为各向同性发射, 那么CK跃迁的发生, 将会改变L3支壳层产生X射线的定向度A20. 本实验选用的光源中心能量为13.1 keV, 最大能量为30 keV. 当中心能量为13.1 keV的光子入射时, 不会在目标靶材中产生CK跃迁过程. 当能量为13.8—30 keV之间的光子入射时, 将会在目标靶材中产生越来越强的CK跃迁过程. 但是X射线管发射的13.8—30 keV之间的轫致辐射谱强度, 随着出射能量的增大而减小. 13.8—14.4 keV之间的光子数约占有效入射光子数的5%, 14.4—20 keV之间的光子数约占有效入射光子数的45%, 20—30 keV之间的X射线强度几乎为零, 所以总的来说本实验中CK跃迁过程较弱.
E/keVσL1σL2σL3κ
1.90000
12003.5629 × 1041
13.76002.4493 × 1041
13.801.5567 × 1042.3987 × 1040.92
14.301.4574 × 1042.2035 × 1040.91
14.47.8361 × 1031.4237 × 1032.1575 × 1040.80
157.4098 × 1031.2777 × 1041.9496 × 1040.75
204.4219 × 1036.1227 × 1038.5173 × 1030.7
301.993 × 1031.9923 × 1032.5531 × 1030.62


表2不同入射能量下L支壳层电离截面[26]及CK跃迁矫正因子κ
Table2.Ionization cross-sections (in barn) for L subshells[26] and CK correction factor κ at different energies.

特征X射线Lι的定向度β, 由图3中Lι/Lγ1曲线的斜率可知为0.25. 考虑到特征X射线Lι的动力学因子α值为0.5, 由β = ακA20可得L3支壳层的定向度A20的值为0.577 ± 0.08.
本文用X射线探测器在130°—170°范围内以10°为间隔, 测量了中心能量为13.1 keV的轫致辐射入射Au靶时, 所产生特征X射线Lι, Lα, Lβ和Lγ1的光谱. 基于特征X射线Lι与Lγ1的强度比的角分布结果, 分析了L3支壳层空穴态的定向性行为. 实验结果表明: L3支壳层发射的特征X射线Lι, Lα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发射. 同时, 空穴从较低的L支壳层向较高的支壳层转移, 这一CK跃迁过程对角动量量子数J > 1/2时的空穴态的定向行为发生改变. 并由实验结果计算出L3支壳层的定向度A20的值为0.557 ± 0.081.
本实验结果与文献[814]的实验或理论结果一致, 然而却与文献[1520]的结果不同, 他们认为电离过程中L系谱线均为各向同性发射. 所以在将来, 很有必要在原有的实验基础上, 开展更多的电子、光子、离子入射靶材的实验, 进一步研究L壳层产生空穴态的定向分布问题.
相关话题/实验 光子 辐射 测量 电子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光子增加双模压缩真空态在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相位测量中的应用
    摘要:量子度量学主要是利用量子效应来提高参数估计的精度,以期突破标准量子极限,甚至达到海森伯极限.本文研究了一般光子增加双模压缩真空态作为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的探测态时,在何种情况下能够提高待测相位的测量精度.根据量子Fisher信息理论,尽管在探测态具有相同的平均光子数这一约束条件下,对称的和非对称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三模腔-原子闭环系统中可控的量子干涉和光子传输
    摘要:通过构造一个由相互垂直的两腔和一个二能级原子组成的光学腔-原子系统,研究可控的量子干涉引起的非传统光子传输现象.该系统中,两个正交腔之间通过光纤直接耦合和通过放在两腔交叉处的二能级原子间接耦合.该三模系统支持两个相互垂直的传播方向,即两探测场相互垂直.在考虑原子弛豫速率的情况下,该闭环系统中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球几何中辐射源粒子抽样方法的改进
    摘要:利用隐式蒙特卡罗方法模拟热辐射输运问题时,辐射源粒子的抽样对结果的正确性很重要.在球几何热辐射输运隐式蒙特卡罗模拟中,通常的做法是假设单个网格(球壳)的温度不随空间变化,即源粒子在球壳内均匀分布.对于网格内部温度分布梯度不大的情况,这种处理不会造成太大误差,然而当物质的吸收系数很大或球壳较厚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膜间相互作用、开弦对产生和增强效应及其可能的实验探测
    摘要: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作者之一及其合作者近期在TypeII弦理论中有关D膜间相互作用,开弦对产生以及这种对产生在一定情况下的增强效应的系列研究工作.具体包括计算了带有一般世界体常数电磁场情况下平行放置且有一定间距的两张D膜间的相互作用,讨论了相关特性,比如相互作用的吸引或排斥情况.当其中至少一张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不同离子辐照氟化锂材料时原位发光光谱测量分析
    摘要:在BNU400注入机上搭建的离子激发发光(ionbeaminducedluminescence,IBIL)测量装置上,开展了相同能量(100keV)条件下的3种离子(H+、He+以及O+)辐照氟化锂材料时的IBIL光谱的原位测量工作,对比研究离子种类对氟化锂材料辐照缺陷的生成及其演变行为的影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受激辐射损耗超分辨显微成像系统研究的新进展
    摘要:由于受到衍射极限的影响,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被限制在半个波长左右.近二十年来出现了许多通过不同方法绕过光学衍射极限的超分辨成像技术,其中,受激辐射损耗显微(stimulatedemissiondepletionmicroscopy,STED)通过引入一束环形损耗光来抑制荧光光斑外围荧光分子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2-甲基吡嗪分子激发态系间交叉过程的飞秒时间分辨光电子影像研究
    摘要:飞秒时间分辨光电子影像技术和飞秒时间分辨质谱技术相结合,研究了2-甲基吡嗪分子电子激发态超快非绝热弛豫动力学.用323nm光作为泵浦光,把2-甲基吡嗪分子激发到第一激发态S1,用400nm光探测激发态演化过程.通过时间分辨质谱技术测得S1态的寿命为98ps.实验中,实时观察到了单重态S1向三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多晶体光路配置的X射线衍射特性及在表征同步辐射光束线带宽上的应用
    摘要:本文报告了使用多晶体光路配置的X射线衍射实验及其用于表征上海光源BL09束线上双晶单色器出射光特性的情况.当一个分析晶体与双晶单色器呈(+n,–n)无色散配置时,通过退卷积得到单色器的角度带宽和相对能量带宽分别为5.40(4)''和1.30(1)×10–4@10keV;当实验配置为(+n,+n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磁电势垒结构中光场辅助电子自旋输运特性
    摘要:基于Floquet理论和传输矩阵方法,理论研究了光场对电子隧穿两类磁电垒结构的自旋极化输运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光场对两类磁电垒结构中电子的输运有显著影响:首先,原来不存在自旋过滤特性的结构应用光场后会产生低能区域明显的自旋过滤效应;其次,原来存在自旋过滤特性的结构应用光场后自旋过滤明显增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真空沟道结构GaAs光电阴极电子发射特性
    摘要:光电阴极的发射电流密度和寿命限制了其在功率器件和大科学装置中的应用.本文结合光电阴极和场发射阴极电子发射理论,设计了大电流密度的真空沟道结构光电阴极组件,并使用覆膜和刻蚀技术制备了以GaAs衬底为阴极材料的光电阴极组件.光电阴极组件电子发射特性测试结果显示,常温状态下随入射光功率增加,阴极发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