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基于亚波长金属超构光栅的中红外大角度高效率回射器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摘要:近年来, 电磁超构光栅为操控波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材料基础. 本文设计并研究了一种结构简单且易实现的反射型金属超构光栅, 其一个大周期内只包含两个结构单元, 通过简单的结构设计即可实现双通道中红外光的回射功能. 数值和仿真模拟计算表明: 对于某个特定设计的回射角度, 该金属超构光栅具有极高的回射效率(> 98%); 进一步研究表明, 改变超构光栅的周期长度就能实现不同角度的回射功能, 并且在大角度下依然保持较高的回射效率. 因此该金属超构光栅具有高效率大角度双通道回射特性.
关键词: 亚波长金属超构光栅/
超构表面/
逆向反射/
大角度

English Abstract


--> --> -->
如何有效控制光的折射、反射、传播以及波前等, 一直是光学领域的热点研究之一. 在过去几年里, 科学家们提出了渐变超构表面的概念[1], 即通过在一个周期内沿着界面方向引入覆盖2π变化的突变相位, 进而在该方向引入有效波矢 $\kappa $. 根据切向方向动量守恒, 光在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时满足广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k_{\rm{i}}}\sin {\theta _{{\rm{in}}}} = {k_{\rm{i}}}\sin {\theta _{\rm{r}}} + \kappa $${k_{\rm{i}}}\sin {\theta _{{\rm{in}}}} = {k_{\rm{t}}}\sin {\theta _{\rm{t}}} + \kappa $, 从而可以实现对光的反射、折射以及波前进行有效调控. 局域突变相位概念为操控光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维度, 基于这个概念和广义反射和折射定律, 随后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超薄器件[2-7], 实现了不对称传输[8]、平面超构透镜[9]、光子自旋霍尔效应[10]等. 由于渐变超构表面存在阻抗不匹配的问题, 使得转化效率受到限制, 近年来人们考虑用一种非超薄的渐变超构表面来操控光的传播[11-13]. 与超薄超构表面类似, 这种渐变超构表面在结构上具有周期性, 由于较厚, 类似于传统的光栅; 但是与传统光栅不同的是, 这种渐变超构表面界面上带有覆盖2π突变相位, 可以对各个衍射级次进行调制, 我们把这种较厚的渐变超构表面简称为超构光栅. 研究显示: 渐变超构光栅具有超构表面中的各种异常光学特性[7,11-14], 不仅转化效率较高, 而且还具有超薄超构表面中观察不到的新光学现象, 蕴含新的物理机制[15-17], 例如奇偶性相关的异常折射/反射现象[17].
在光学异常散射现象中, 逆向反射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即反射波沿着入射波的方向原路返回[18]. 最近, 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结构用以实现逆向反射器件[19-24]. 例如, 利用Luneburg透镜可以实现大角度范围的逆向反射[25], 但其结构设计比较复杂包含多层结构. 另外该器件是非平面器件, 这就要求入射波理论上需完全对准透镜中心, 这给实际应用带来一些挑战. 因而研究如何构建平面器件实现逆向反射器件显的更有意义. 最近, 崔铁军课题组提出利用两层超构光栅实现平面的逆向反射器件[26], 对于0—70.0°的入射角均能实现逆向反射的效果. 但是对于大的入射角度, 逆向反射效率较低(60.0°入射时, 回射效率不到50%), 并且两层超构光栅之间存在的耦合也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另外, Steven A. Cummer课题组, 利用超构光栅设计了三通道的平面逆向反射器件[27], 在大角度(60.0°)入射时能实现接近100%的逆向回射效率. 但是该超构光栅只能工作在单一的入射角度, 而且其一个周期内包含6个不同的结构单元, 几何结构比较复杂. 一般而言, 越多的结构单元可能会导致更多的电磁损耗[28], 从而降低逆向反射的效率.
基于超构光栅中的异常衍射规律[17], 本文设计和研究了一个结构简单且易于制备的中红外平面超构光栅器件, 为了减少系统的复杂性和单元个数导致的损耗, 一个周期只包含2个单元. 理论研究表明: 该超构光栅可以实现几乎100%转化效率的逆向反射, 且在大角度时仍有接近完美的反射效率. 此外, 其逆向反射的工作角度可以通过几何结构调节, 理论上可以覆盖从0到90°.
图1是设计的超构光栅的结构示意图及原理. 如图1(a)所示, 超构光栅中的灰色区域表示金属银, 蓝色和粉色区域表示具有周期性重复的两个结构单元, 并且这两个单元具有π的反射相位差. 图1(b)表示超构光栅一个周期的结构, 周期长度为p, 包含两个结构单元. 两个单元宽度均为w, 厚度均为d, 单元内填充不同的阻抗匹配材料, 材料折射率分别为${n_1}$${n_{\rm{2}}}$, ${n_1}$${n_{\rm{2}}}$满足${n_2} - {n_1} = \lambda /(4 d)$的关系. 由于x方向上超构光栅界面处满足切向动量守恒, 因此入射角和反射角需满足以下关系式[29]:
图 1 超构光栅的结构示意图 (a)逆向反射超构光栅的示意图, 其中红色和绿色箭头均表示回射, 蓝色箭头表示镜面反射; (b)超构光栅的结构单元示意图; (c)超构光栅入射和反射的等频图
Figure1. The structute of the metagrating: (a) The schematic of the retroreflection metagrating, wherein red and green arrows indicate retroreflection and blue arrows indicate specular reflection; (b) the diagram of metagrating with two sub-cells; (c) the iso-frequency contours of the incident wave and reflection wave for the metagrating.

${k_0}\sin ({\theta _{\rm{i}}}) = {k_0}\sin ({\theta _{\rm{r}}}) + nG,$
其中${k_0} = 2{\text{π}}/\lambda $是空气中的波矢, $\lambda $是工作波长, ${\theta _{\rm{i}}}$是入射角, ${\theta _r}$是反射角, $G = 2{\text{π}}/p$是倒格矢, n是衍射级次. 在该超构光栅中, 为简单起见, 只考虑$n = \pm {\rm{1}}$$n = 0$的情况, 即$\lambda \geqslant p$. 我们采用图1(c)的等频图来更直观地说明该超构光栅的入射和反射角度. 图中黑色实线圆圈和蓝色虚线圆圈分别表示空气中入射和反射的等频圆, 它们的圆心都在${k_y}$轴上并且半径都为${k_0}$. 当超构光栅界面上引入了周期性的突变相位之后, 蓝色虚线圆就往下(上)平移了倒格矢G的长度, 由红色(绿色)实线圆表示, 同时也是衍射级次为$n = - {\rm{1}}$($n = {\rm{1}}$)的反射等频圆. 当波从空气中照射到超构光栅上时, 黑色等频圆处的红色(绿色)箭头表示波的入射方向, 由于需满足切向动量守恒条件(图中两条平行的黑色虚线所示), 因此对应的反射方向由红色(绿色)等频圆处的箭头表示. 当入射角等于${\theta _{\rm{i}}} = - \arcsin [\lambda /(2 p)]$时, 反射波只能耦合到$n = - {\rm{1}}$级次(红色圆圈), 满足$\left| {{\theta _{\rm{i}}}} \right| = {\theta _{\rm{r}}}$, 发生逆向反射, 并且由于不能耦合到其它反射级次, 理论上此时的逆向反射具有完美的反射效率. 同理, 当入射角等于${\theta _{\rm{i}}} = \arcsin [\lambda /(2 p)]$时, 反射波只能耦合到$n = {\rm{1}}$级次(绿色圆圈), 满足${\theta _{\rm{i}}} = \left| {{\theta _{\rm{r}}}} \right|$, 发生逆向反射且具有完美的反射效率. 因此该超构光栅可以同时实现两个通道的高效率逆向反射功能, 由图中的红色和绿色箭头表示. 并且当$\lambda \geqslant p$时, 只需改变周期p的大小, 就可以得到任意想要的回射角度($\left| {{\theta _{\rm{i}}}} \right| \geqslant {\rm{3}}{{\rm{0}}^ \circ }$). 图中蓝色箭头代表电磁波正入射时发生的镜面反射, 由于当电磁波以回射角度入射时, 均不会耦合到镜面反射的级次($n = 0$, 蓝色虚线圆圈), 因此本文不考虑超构光栅的镜面反射. 由分析可知, 通过设计两个单元为周期的超构光栅, 理论上可以实现高效率、大角度、双通道的回射器件.
为了证明上述超构光栅的回射特性, 本文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进行相关的数值仿真模拟. 设入射的电磁波波长为λ = 3 μm, 单元厚度为d = 1.5 μm, 单元宽度为w = 0.9p/2. 设置左侧蓝色单元的材料折射率为${n_1} = 1$, 右侧粉色单元材料的折射率为${n_2} = {n_1} + \lambda /(4 d) = 1.5$, 即可满足两个单元的反射相位差π. 金属的介电常数为真实数据 [30]. 当设计的回射角为$\left| {{\theta _{\rm{i}}}} \right|= $ 30°时, 相应的超构光栅周期为p = 3 μm. 数值模拟得到该超构光栅不同级次的反射效率随入射角度变化的结果, 由图2(a)所示. 图中横轴为电磁波的入射角度, 纵轴为相应的反射效率, 蓝色曲线表示n = 0级次的反射效率(镜面反射), 红色和绿色曲线分别表示n = –1和n = 1级次的反射效率(异常反射). 图上还有两条细长的粉色和绿色区域, 分别代表该超构光栅实现双通道回射功能的入射角度: ${\theta _{\rm{i}}}= \pm 30^ \circ $. 由模拟的结果可知, 在设计的回射角度下, 超构光栅对应的回射效率可以达到接近100%. 同样, 通过解析计算也可以得到超构光栅不同级次的反射效率随入射角度变化的曲线, 与本文数值模拟的结果保持一致[15]. 为了更清楚地展示超构光栅的双通道回射路径和回射效率, 我们模拟高斯波入射到该超构光栅, 画出总的磁场图, 如图2(b)所示. 上面(下面)的场图表示高斯波以30°(–30°)的入射角度照射到超构光栅上的情况, 图中的斜向下的绿色箭头(红色箭头)表示入射波的路径, 斜向上的绿色箭头(红色箭头)表示反射波的路径. 由图可知, 当入射角为30°时, 反射波只能耦合到 n =1级次, 对应的反射角度为–30°, 入射的高斯波和反射的高斯波的路径完美的重合在一起, 并且基本没有其他角度的反射, 实现了效率接近100%的回射效果. 同样地, 当入射角为–30°时, 反射波只能耦合到n = –1级次, 对应的反射角度为30°, 此时对于入射的高斯波也具有完美的回射效果. 由模拟的场图可知, 该超构光栅的回射角度和效率均符合上述的理论分析, 其确实可以同时实现两个通道的高效率回射功能.
图 2 设计的回射角为$ \pm {\rm{3}}{{\rm{0}}^ \circ }$时, 超构光栅的不同级次的反射效率以及高斯波入射到超构光栅的总磁场图 (a)超构光栅不同级次的反射效率随入射角度变化曲线; (b)高斯波入射到超构光栅, 双通道回射的总磁场图
Figure2. The reflection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orders and the total magnetic field pattern, while the designed retroreflection angle is $ \pm {\rm{3}}{{\rm{0}}^ \circ }$: (a) The reflection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orders vary with incident angle; (b) the total magnetic field pattern of the two-channel retroreflector.

另外, 对于大的入射角度, 该超构光栅仍然能实现较高效率的回射. 例如设计回射角为$\left| {{\theta _{\rm{i}}}} \right|= 60^ \circ$, 则相应的周期长度变为p = 1.732 μm, 入射波长和超构光栅其余的尺寸参数保持不变. 与图2的分析类似, 模拟得到此时超构光栅的不同级次的反射效率, 以及高斯波入射到超构光栅的总磁场图, 验证其大角度回射的效果, 如图3所示. 图3(a)中红色(绿色)曲线表示n = –1 (n = 1)级次的反射率和入射角度的关系曲线, 蓝色曲线表示n = 0级次的反射效率和入射角度的关系曲线. 图上粉色和绿色的细长区域代表实现回射功能的角度: $ \pm {\rm{6}}{{\rm{0}}^ \circ }$. 同样地, 可以看到当入射角度为–60°(60°)时, 衍射级n = –1 (n = 1)级次占据主导, 其反射角度为60°(–60°), 反射效率可以达到95%; 同时存在微弱的n = 0级次的反射(镜面反射), 反射角度为–60°(60°), 反射效率只有5%. 通过模拟高斯波以回射角度$ \pm {\rm{6}}{{\rm{0}}^ \circ }$入射到超构光栅的总磁场图, 可以直观地展现大角度回射的效果, 如图3(b)所示. 图中绿色箭头表示入射角度为60°时入射波和反射波的方向; 红色箭头表示入射角度为–60°时入射波和反射波的方向. 场图清楚地表明了对于设计的大回射角度$ \pm {\rm{6}}{{\rm{0}}^ \circ }$, 入射波的路径和回射波的路径仍然很好的重叠在一起. 此时虽然存在一部分微弱的镜面反射波, 但是和回射波比起来, 可以忽略不计. 由此可证明当电磁波以较大的入射角入射时, 该超构光栅依然具有高效率逆向反射特性.
图 3 设计的回射角为$ \pm {\rm{6}}{{\rm{0}}^ \circ }$时, 超构光栅的不同级次的反射效率以及高斯波入射到超构光栅的总磁场图 (a)超构光栅不同级次的反射效率随入射角度变化曲线; (b)高斯波入射到超构光栅, 双通道回射的总磁场图
Figure3. The reflection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orders and the total magnetic field pattern, while the designed retroreflection angle is $ \pm 6{{\rm{0}}^ \circ }$: (a) The reflection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orders vary with incident angle; (b) the total magnetic field pattern of the two-channel retroreflector.

对于其他的入射角度, 只需通过改变超构光栅周期长度p, 即可实现不同角度的高效率回射, 如图4所示. 蓝色点线代表不同的回射角度, 红色点线代表相应的回射效率. 为了保证只有三个反射级次(n = –1, 0, 1)且能实现双通道回射功能, 选取周期p的范围为1.5 μm ≤ p ≤ 3 μm. 在此范围内选取六个不同周期p分别为1.55 μm, 1.8 μm, 2.05 μm, 2.3 μm, 2.55 μm和2.8 μm, 对应的回射角度分别为75.4°, 56.4°, 47.0°, 40.7°, 36.0°和32.4°, 回射效率分别为80%, 96%, 98%, 97%, 97%和98%. 由此证明当改变周期p时, 可以得到任意想要的回射角度($\left| {{\theta _{\rm{i}}}} \right| \geqslant {\rm{3}}{{\rm{0}}^ \circ }$). 并且这些回射角度都具有较高的回射效率, 对于75.4°这样的大角度, 仍然具有80%的高效率回射. 毋庸置疑, 本文提出的简化设计的电磁超构光栅实现了高效率、大角度、双通道回射功能.
图 4 逆向反射的效率和工作角度随周期长度的变化规律. 随$p$改变过程中, 金属槽的占空比和填充介质保持不变
Figure4. The incident angle of retroreflection and retroreflectivity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period lengths $p$. With the change of $p$, the duty cycle and filling medium of the metal slot remain unchanged.

综上所述, 对比周期内包含多个单元的超构光栅, 本文设计的超构光栅不仅具有同样的回射效果, 而且有较少的单元个数, 几何结构简单、易制备, 更重要的是, 由于越多的单元个数会导致越多的电磁损耗, 简化结构设计能够减少超构光栅的电磁损耗从而提高效率. 需要强调的是, 本文设计的超构光栅以两个单元为周期且满足两个单元具有π的反射相位差, 使反射波具有理想的波前相位分布. 在本文研究中,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假设金属槽中填充的材料是阻抗匹配; 对于阻抗不匹配的情况, 通过几何结构参数优化, 我们可以得到与本文类似的逆向反射结果且效率较高. 进一步理论研究揭示: 通过超构光栅的不同级次的反射曲线和高斯波入射的总场图, 表明当周期长度小于工作波长($p \leqslant \lambda $)时, 超构光栅可以实现高效率的双通道回射功能. 另外, 改变超构光栅的周期长度p可以得到任意想要的回射角度($\left| {{\theta _{\rm{i}}}} \right| \geqslant {\rm{3}}{{\rm{0}}^ \circ }$). 选取多个不同的周期p, 研究了相应的回射角度和回射效率, 证明了该超构光栅大角度回射的高效性, 可以在高效率的传感探测、成像和通信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提出的超构光栅概念也可以为简化平面光学器件提供新的思路, 使其在光学器件的集成化和小型化方面实现更多的应用.
相关话题/结构 设计 金属 材料 光栅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He离子辐照对石墨烯微观结构及电学性能的影响
    摘要:本文采用5.4keV不同剂量的He离子辐照单层石墨烯,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拉曼光谱(Raman)和半导体参数分析仪表征辐照前后石墨烯微观结构和电学性能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增大,单层石墨烯的缺陷密度逐渐增加,当辐照剂量增至1.6×1013He+/cm2,石墨烯开始由纳米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溶液法制备的金属掺杂氧化镍空穴注入层在钙钛矿发光二极管上的应用
    摘要:甲脒基钙钛矿(FAPbX3)纳米晶(NCs)具有成本低、色纯度高、吸收范围广、带隙可调等特点,在照明显示与光伏领域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传统钙钛矿发光二极管(LEDs)的空穴注入层材料—PEDOT:PSS,由于其固有的吸湿性和酸性,严重影响着器件的稳定性,而器件的稳定性始终是阻碍钙钛矿发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金属表面等离激元耦合理论研究进展
    摘要:金属表面等离激元作为一种微纳米结构中自由电子在光场作用下的集体振荡效应,由于其振荡电场被强烈地束缚在亚波长尺度范围内,可以作为未来微纳米光子回路及器件的信息载体,同时也可以在微纳米尺度上增强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本文首先系统地从理论上总结金属与入射电磁波相互作用时的光学行为及性质,然后简述激发金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TiAl电子态结构的<i>ab initio</i>计算
    摘要:应用完全活动基自洽场方法,结合N电子价态微扰近似(NEVPT2),对TiAl金属二聚体的基态和若干最低电子激发态的势能曲线进行了计算.完全活动空间由Al的3个价电子(3s23p1)轨道和Ti的4个价电子(3d24s2)轨道构成,计算基组选用Karlsruhegroup的价分裂全电子基组def2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对称熔融拉锥型光纤光栅温度和应力传感特性
    摘要:锥形结构的光纤光栅具有对应力敏感而对温度不敏感的特性,这可以有效抑制温度与应力的交叉敏感问题.提出一种利用熔融拉锥技术实现对称双锥形结构的光纤光栅,结合传输矩阵法建立其传感特性理论模型并加以分析.首先研究影响啁啾系数变化的因素,得到啁啾系数与光栅长度变化量的关系;其次对对称熔融拉锥型光纤光栅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空位及氮掺杂二维ZnO单层材料性质:第一性原理计算与分子轨道分析
    摘要: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带缺陷的二维类石墨烯结构的ZnO(graphenelike-ZnO,g-ZnO)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磁性性质和吸收光谱性质.研究的缺陷类型包括锌原子空位(VZn_g-ZnO)、氧原子空位(VO_g-ZnO)、氮原子取代氧原子(NO_g-Z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结构参数对N极性面GaN/InAl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性能的影响
    摘要:基于漂移-扩散传输模型、费米狄拉克统计模型以及Shockley-Read-Hall复合模型等,通过自洽求解薛定谔方程、泊松方程以及载流子连续性方程,模拟研究了材料结构参数对N极性面GaN/InAl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性能的影响及其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增加GaN沟道层的厚度(5—15nm)与In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稳定性及硝酸催化作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摘要: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采用超软赝势库系统研究了硝酸熏蒸石墨烯得到的氧化石墨烯结构的稳定性及电子结构.基于石墨烯正交元胞的2×2超胞模型建立相应的正交晶系硝酸熏蒸氧化石墨烯模型,包含15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结果表明熏蒸后包含碳氧双键的氧化石墨烯结构为能量较低的稳定结构,与实验报道一致.力学稳定性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超材料的可调谐的太赫兹波宽频吸收器
    摘要:随着频谱资源的日益稀缺,太赫兹波技术在近十几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由于高吸收、超薄厚度、频率选择性和设计灵活性等优势,超材料吸收器在太赫兹波段备受关注.本文设计了一种“T”型结构的超材料太赫兹吸收器,同时获得了太赫兹多频吸收器和太赫兹波宽频可调谐吸收器.它们结构参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凹槽结构抑制AlGaN/Ga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电流崩塌效应
    摘要:基于双脉冲技术,研究了GaN缓冲层陷阱对AlGaN/Ga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电流崩塌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栅边缘漏侧的电场峰值使得沟道电子跃迁至缓冲层,并被缓冲层中的陷阱俘获是造成电流崩塌的主要原因之一.提出了势垒层局部凹槽结构,降低了栅边缘漏侧的电场峰值,使电场分布更加均匀,改善了器件的电流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