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浓度相关的扩散系数对定向凝固枝晶生长的影响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摘要:采用定量相场模型模拟了定向凝固过程中浓度相关的扩散系数对枝晶生长的影响. 模型中, 通过在液相溶质扩散方程中耦合浓度相关的扩散系数实现了浓度依赖的扩散过程. 一系列模拟结果证实了浓度相关的扩散过程对枝晶定向生长具有显著的影响. 结果表明: 溶质扩散系数对溶质浓度耦合强度的增加会增强枝晶间的溶质扩散对尖端排出的溶质原子横向扩散的抑制作用, 造成枝晶尖端固-液界面处的溶质富集程度增加, 从而增加尖端过冷度; 液相中扩散系数的改变对枝晶的尖端半径影响较小, 模拟结果与理论模型计算结果较好吻合; 液相中溶质扩散系数对溶质浓度依赖性的增加会使侧向分枝的振幅逐渐减小; 在对枝晶列的研究中发现, 与溶质浓度相关的扩散系数会增加枝晶列的一次间距, 降低稳态枝晶的尖端位置. 因此, 在浓质分配系数严重偏离1的体系中, 对现有模型的定量实验检验应考虑浓度相关的扩散对尖端过冷度的影响.
关键词: 相场法/
定向凝固/
枝晶生长/
扩散系数

English Abstract


--> --> -->
单相合金凝固过程中, 枝晶是最典型的微观结构特征, 直接影响着材料的加工过程及使用性能. 定向凝固是定量研究枝晶生长行为的重要手段, 也是获得具有特殊取向和优异性能的材料的重要方式. 因此, 揭示定向凝固过程中枝晶生长形貌的演化规律, 对揭示材料组织演化和凝固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很多****对定向凝固枝晶生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相关的理论模型, 如Bower-Brody-Fleming模型[1]、Burden-Hunt模型[2]、Burden-Hunt-Laxmanan(BHL)模型[3]、Kurz-Fisher模型[4]、Trivedi模型[5]. 这些模型促进了人们对定向凝固的认识并有效地指导了实验研究.
合金凝固过程中, 溶质扩散是决定枝晶生长的重要物理过程. 理论模型一般将液相中溶质扩散系数简化为一个常数. 但是, 当溶质分配系数远远偏离1时, 界面前沿溶质边界层的成分从界面处的c/k到初始的c存在较大的变化. 实际情况中, 扩散系数对浓度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Shampine[6]提出局部的扩散系数可以表示为与浓度相关的函数. Lee等[7]通过对Al-Cu合金定向凝固的实验发现, 凝固过程中局部的扩散系数与浓度相关. Dahlbrog等[8]通过对Al-Cu合金的实验研究也发现, 合金成分不同时Al和Cu具有不同的扩散系数. 因此, 枝晶生长过程中, 存在较大浓度变化的浓度扩散边界层内, 扩散系数将成为依赖浓度的变量.
液相中溶质扩散系数是影响枝晶生长动力学的重要参数. 枝晶生长的尖端过冷度、尖端半径、一次臂主干、侧向分枝等都与扩散系数密切相关. 然而浓度相关的扩散系数对枝晶生长的影响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评估. 一方面, 可变系数的扩散方程的理论分析相对复杂, 几乎不可能得到解析解; 另一方面, 扩散系数随浓度变化在实验过程中很难定量测量, 对枝晶生长的影响无法直接建立联系. 定量相场模型已经被证实可以定量地描述枝晶生长, 是研究这一问题的理想工具.
通过采用相场法对定向凝固微观组织演化过程已经做了大量的模拟研究[912]. 基于此, 通过溶质扩散系数与溶质浓度之间的耦合关系, 本文采用定量相场模型研究定向凝固过程中枝晶在液相可变扩散系数下的生长行为, 发现可变扩散系数对定向凝固枝晶尖端过冷度及侧向分枝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2
2.1.相场方程和溶质场方程
-->利用相场计算定量地再现实验中观察到的凝固微观组织演化过程, 是微观组织演化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13]. Karma[14]提出的定量相场模型消除了弥散界面带来的非平衡效应. 薄界面渐进分析表明, Karma定量相场模型与描述单相二元合金凝固过程的尖锐界面模型等价[15], 因此定量相场计算结果为数学/物理模型的精确数值解, 可以真实地反映凝固微观组织的演化过程.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11]中的定量相场模型. 相场变量? = 1代表固相, ? = –1代表液相. 相场演化方程为
$\begin{split}& \!\!\!\!\!{{\tau _0}\left( {1 \!-\! \left( {1 \!-\! k} \right)\frac{{z \!+\! \left( {m{c_\infty }/k} \right)/G}}{{{l_T}}}} \right)\left( {{\partial _t}\phi \!-\! {V_p}{\partial _z}\phi } \right)}\\ = \, &\nabla \left( {W{{\left( \theta \right)}^2}\nabla \phi } \right) - {\partial _x}\left[ {W\left( \theta \right)W'\left( \theta \right){\partial _y}\phi } \right]\\ & + {\partial _y}\left[ {W\left( \theta \right)W'\left( \theta \right){\partial _x}\phi } \right] + \phi - {\phi ^3} + {f_n}\\ & - \lambda {\left( {1 - {\phi ^2}} \right)^2}\left( {U + \frac{{z + \left( {m{c_\infty }/k} \right)/G}}{{{l_T}}}} \right).\end{split}$
溶质场方程为
$\begin{split}& {\partial _t}c - {V_p}{\partial _z}c \\= & \nabla \left[ {{D_L}\frac{{1 - \phi }}{{1 + k - \left( {1 - k} \right)\phi }}\nabla c} \right.\\& + \left( {{D_L}\frac{{1 - \phi }}{{1 + k - \left( {1 - k} \right)\phi }} + \frac{{{W_0}}}{{\sqrt 2 }}\frac{{\left( {{\partial _t} - {V_p}{\partial _z}\phi } \right)}}{{\left| {\nabla \phi } \right|}}} \right)\\&\left. { \times \frac{{c\left( {1 - \phi } \right)}}{{1 + k - \left( {1 - k} \right)\phi }}\nabla \phi } \right],\end{split}$
其中, $W\left( \theta \right) = {W_0}\left( {1 + {\gamma _4}{\rm{cos}}4\theta } \right)$,
$U = \left( {\frac{{2kc/{c_{{c_\infty }}}}}{{1 + k - \left( {1 - k} \right)\phi }} - 1} \right)/\left( {1 - k} \right),$
${f_n} = {\alpha _n}{r_g}\left( {1 - {\phi ^2}} \right),$
${l_T} = \left| m \right|{c_\infty }\left( {1 - k} \right)/\left( {kG} \right).$
其中, W0为界面厚度参数, τ0为界面弛豫时间参数, λ为耦合常数, γ4为界面能各向异性强度系数, θ为界面方向与界面能择优取向间的夹角, rg为在(–1, +1)之间呈高斯分布的随机变量, αn为与界面厚度有关的噪声强度系数, (1–?2)保证了噪声只在固/液界面上存在. 模型参数与实际物性参数的对应关系为: ${d_0} = {a_1}{W_0}/\lambda $, ${\tau _0} = {a_2}\lambda W_0^2/D$, 其中${d_0} = \varGamma /\left( {m{c_\infty }\left( {1 - k} \right)/k} \right)$为溶质毛细长度.
2
2.2.耦合溶质扩散方程
-->Shampine等[6]在经典的扩散方程$\partial {\rm{c}}/\partial {\rm{t}} =$$ \partial \left( {D\partial c/\partial x} \right)/\partial x$中提出了扩散系数与浓度有关的函数关系:
$D\left( c \right) = {D_0} + 0.25\eta _0^2\left[ {1 - {{\left( {\frac{{1 - c}}{{1 - {c_0}}}} \right)}^2}} \right],$
式中, c0为液相中的初始浓度, 本文选为0.01 at.%; c为溶质浓度, 且$c = {c_l}\left[ {1 + k - \left( {1 - k} \right)\phi } \right]/2$[15]. 对上式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得
$D\left( c \right) \!=\! {D_0} + 0.25\eta _0^2\left[\!{1 \!-\!\! {{\left(\! {\dfrac{{100\! -\! \dfrac{{2c}}{{\left( {1 \!-\! \phi } \right) \!+\!\left( {1 + \phi } \right)k}}}}{{99}}}\!\right)}^2}} \right],$
式中, 无量纲化后的扩散系数D0 = 1, c为液相溶质浓度, k为浓质平衡分配系数. 本文选择正相关性, 即扩散系数随溶度的增加而增加. 其中, 参数$\eta _0^2$衡量扩散系数对溶质浓度依赖性, 为耦合强度因子. 当? = –1, 即为液相时, 将方程(4)耦合到溶质场方程可得
$\begin{split}&{\partial _t}c - {V_p}{\partial _z}c\\ = &\nabla \left[ {D\left( c \right)\frac{{1 - \phi }}{{1 + k - \left( {1 - k} \right)\phi }}\nabla c} \right.\\& + \left( {D\left( c \right)\frac{{1 - \emptyset }}{{1 + k - \left( {1 - k} \right)\phi }} + \frac{{{W_0}}}{{\sqrt 2 }}\frac{{\left( {{\partial _t} - {V_p}{\partial _z}\phi } \right)}}{{\left| {\nabla \phi } \right|}}} \right)\\ &\times \left. {\frac{{c\left( {1 - \phi } \right)}}{{1 + k - \left( {1 - k} \right)\phi }}\nabla \phi } \right],\end{split}$
体现液相扩散系数对浓度的依赖性.
2
2.3.物性参数
-->实验中通常采用类金属透明系合金来研究凝固过程, 而丁二腈-香豆素(SCN-C152)[16]已在凝固微观组织演化原位观察实验中得到了较深入的研究, 这里选取以丁二腈为基准的模型合金作为研究对象. 其物性参数列于表1.
物性参数取值
熔点温度/K500
初始浓度/at.%0.01
平衡分配系数0.3
液相线斜率/K·at.%–1–200
液相中的扩散系数/m2·s–10.45 × 10–9
Gibbs-Thomson系数/K·m6.48 × 10–8


表1材料物性参数
Table1.Material physical parameters.

在定向凝固枝晶生长的模拟过程中, 采用线性温度梯度近似20 K/cm, 不考虑潜热对枝晶尖端生长的影响, 只考虑溶质扩散对尖端生长的影响[17]. 在不同的抽拉速度条件下, 通过设置不同的耦合强度, 观察扩散系数对溶质浓度依赖性的强弱对枝晶生长的影响.
2
3.1.耦合强度对枝晶形貌及溶质场的影响
-->图1给出了三种抽拉速度不同耦合强度因子下得到的稳态枝晶生长形貌. 结果表明, 在三种抽拉速度下, 扩散系数的浓度耦合强度对枝晶生长均带来了显著影响. 如图所示, 随着耦合强度的增加, 枝晶主干保持不变, 枝晶尖端位置逐渐向冷端移动, 且侧向分枝的振幅逐渐减小.
图 1 耦合强度对枝晶尖端生长形貌的影响 (a) vp = 20 μm/s; (b) vp = 32 μm/s; (c) vp = 50 μm/s
Figure1. Effect of coupling intensities on the morphology of dendrite tip growth: (a) vp = 20 μm/s; (b) vp = 32 μm/s; (c) vp = 50 μm/s.

我们提取了在vp = 32 μm/s, $\eta _0^2 = 80$的模拟条件下枝晶的边界浓度和尖端前沿液相中的浓度, 并将其代入(4)式中, 计算出液相中与溶质浓度相关的扩散系数, 结果如图2所示. 总体而言, 扩散系数随浓度的变化在25%以内. 可以看出, 当在液相的溶质场扩散方程中耦合浓度相关的扩散方程后, 液相中溶质的扩散系数会随溶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而且枝晶根部处液相的扩散系数高于枝晶尖端前沿液相的扩散系数. 因此, 通过在液相的溶质场方程中耦合浓度相关的扩散方程, 会增强枝晶间的溶质原子沿枝晶尖端方向的扩散能力, 进而抑制从尖端排出的溶质原子横向扩散过程, 造成尖端处溶质原子的富集程度增加.
图 2 vp = 32 μm/s, $\eta _0^2 = 80$时枝晶尖端前沿(实线)与边界(虚线)处液相的溶质场特征 (a)溶质场; (b)溶质浓度; (c)与浓度相关的扩散系数
Figure2. The solute field along the full line and the hidden line of the channel when vp = 32 μm/s and $\eta _0^2 = 80$: (a) Solute field; (b) solute concentration; (c) concentration-depend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在正温度梯度下, 固-液界面前沿中存在成分过冷, 会使平界面失稳, 进而生长为具有侧向分枝的枝晶, 而且枝晶侧向分枝的发达程度与成分过冷的大小有关. 因此图1中侧向分枝的振幅随耦合强度的增加而减小这一现象可以通过成分过冷判据[18]进行定性的解释:
$\frac{{{G_{\rm{L}}}}}{V} = \frac{{m{c_0}}}{{{D_{\rm{L}}}}}\left( {\frac{{1 - k}}{k}} \right) = \frac{{\Delta {T_0}}}{{{D_{\rm{L}}}}},$
其中, GL为液相线温度梯度, V为界面生长速度, m为液相线斜率, c0为合金平均成分, k为平衡溶质分配系数, DL为液相溶质扩散系数, ΔT0为平衡结晶温度区间. 可以看出, 当耦合强度增加时, 枝晶间液相中浓质扩散系数也会随之增加, 从而降低枝晶间液相中的成分过冷, 最终造成侧向分枝的振幅减小.
2
3.2.耦合强度对尖端状态的影响
-->枝晶的尖端状态是枝晶生长理论重要的研究内容. 定向凝固过程中枝晶尖端状态的选择主要受枝晶列间的溶质场相互作用[19]和界面能各向异性[20]的影响, 并完全受界面能和溶质扩散的控制. 其中溶质扩散对尖端状态的选择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枝晶列之间溶质场的相互作用. 本文模拟结果表明, 扩散系数对浓度依赖性的强弱对枝晶尖端状态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图3给出了不同耦合条件下枝晶的尖端状态. 结果表明, 枝晶的尖端半径几乎不随耦合强度发生变化, 尖端位置随着耦合强度的增加近似呈线性降低, 由于在定向凝固中, 尖端过冷度的大小与界面位置的高低有关, 所以对应的尖端过冷度增加. 而且当抽拉速度为20 μm/s时, 对应的枝晶尖端位置和尖端过冷度的曲线斜率较大, 表明在较低速度下受浓度依赖的扩散系数对枝晶尖端的影响较大. 这是由于低速下溶质的扩散边界层增大, 与浓度相关的扩散系数影响范围增加. 图3(c)表明, 20 μm/s的抽拉速度下当耦合强度$\eta _0^2 = 80$时的尖端过冷度已经非常接近50 μm/s时耦合强度为0时的尖端过冷度. 由此可见, 耦合强度对尖端过冷度有显著的影响.
图 3 不同模拟条件下枝晶的尖端特征 (a)尖端半径; (b)尖端位置; (c)尖端过冷度
Figure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ndrite tip with different simulated conditions: (a) Tip radius; (b) tip position; (c) tip undercooling.

由于枝晶间浓度的显著富集, 且高于枝晶尖端的浓度, 受浓度依赖的扩散系数会促进枝晶间的溶质向枝晶尖端方向扩散. 为了进一步探究耦合强度的大小对液相中溶质流动的影响以及造成枝晶尖端位置和尖端过冷的原因, 图4给出了当抽拉速度为32 μm/s时, 不同耦合强度下枝晶的尖端浓度及尖端位置附近的边界浓度. 结果表明, 在同一速度下, 随着耦合强度的增加, 枝晶尖端前沿及尖端位置附近对应的边界浓度在逐渐增加. 结合3.1节对溶质场的分析可知, 在相同的速度下, 造成枝晶尖端位置降低以及尖端过冷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耦合强度的逐渐增加会增强枝晶间的溶质扩散对尖端排出的溶质原子横向扩散的抑制作用, 从而造成枝晶尖端位置的溶质富集程度逐渐增加.
图 4 vp = 32 μm/s时不同耦合强度下枝晶尖端附近的浓度特征 (a)边界浓度; (b)尖端浓度与尖端扩散系数
Figure4. Concentration characteristics near the dendrite tip under different coupling intensities with vp = 32 μm/s: (a) Boundary concentration; (b) tip concentration and tip diffusion coefficient.

在相同的耦合强度下, 尖端过冷度随抽拉速度的增大而减小. 这一变化规律可以依据BHL模型[3]解释. BHL模型给出的胞/枝晶列尖端过冷度公式为
$\Delta {T_{\rm{c}}} = \frac{{{D_{\rm{L}}}G}}{V} + \lambda R\left[ {\frac{{mV{C_0}\left( {k - 1} \right)}}{{{D_{\rm{L}}}}} - kG} \right],$
(7)式中等号右边第二项反映枝晶生长的横向扩散. 模拟中DL并非是一个常数, 但是其变化相对于抽拉速度的变化非常微小, 可以近似采用BHL模型对尖端过冷度的变化进行分析. 此时尖端过冷度主要受抽拉速度的控制, 随抽拉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图3(a)给出了不同速度下枝晶尖端半径与耦合强度的关系. 发现枝晶的尖端半径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对于这一现象, 可以依据Hunt模型[21]给出的枝晶尖端半径与一次间距的公式进行解释:
$R = \left( {\frac{{G\lambda _1^2}}{{4\sqrt 2 }}} \right)\frac{1}{{m{C_{\rm{t}}}\left( {{k_0} - 1} \right) - G{D_{\rm{L}}}/V}} .$
模拟过程中, 枝晶的一次间距λ1保持不变. 所以当在相同的抽拉速度下, 根据模型, DL为常数时, Ct的增加会导致尖端半径的减小. 但是由于液相的扩散系数与溶质的浓度有关, 所以枝晶的尖端半径受尖端前沿液相的浓度Ct和液相中溶质的扩散系数DL共同影响. 扩散系数对浓度依赖性的增加会导致液相中溶质的扩散系数的增加, 尖端处的浓度和扩散系数同时增大(如图4(b)). 将不同耦合强度下的尖端浓度和扩散系数代入到Hunt模型[21]中, 计算所得的尖端半径在3.75 μm左右, 与模拟结果吻合较好, 误差在1 μm左右.
在相同的耦合强度下, 相当于保持液相中溶质的扩散系数不变, 尖端半径主要受抽拉速度控制, 随抽拉速度的增加而减小. 枝晶尖端溶质的浓度和扩散系数的变化量相对于速度的变化量对(8)式中的尖端半径影响较小, 可以忽略.
2
3.3.耦合强度对枝晶列的影响
-->对于枝晶列的研究, 我们选取了$\eta _0^2 = 0,80$, 所模拟的区域宽度为 400 μm, 抽拉速度为50 μm/s, 模拟结果如图5所示. 由图可见, 在枝晶列不断演化的过程中, 扩散系数与浓度不相关时的枝晶数量均大于扩散系数与浓度相关时的枝晶数量. 当扩散系数与浓度相关时, 稳态枝晶的尖端位置也显著降低.
图 5 (a1)?(a3) $\eta _0^2 = 0$时枝晶列的演化过程; (b1)?(b3) $\eta _0^2 = 80$时枝晶列的演化过程
Figure5. (a1)?(a3) The evolution of dendrite columns when $\eta _0^2 = 0$; (b1)?(b3) the evolution of dendrite columns when $\eta _0^2 = 80$.

在枝晶列演化的过程中, 最终的稳态一次间距取决于枝晶间距调整的演化历程. Hunt-Lu相互作用模型[22]认为枝晶间距的生长竞争通过溶质场相互作用反映出来, 对于两个相邻枝晶, 间距较大的枝晶前沿溶质会向间距较小的枝晶扩散, 导致小间距枝晶的尖端溶质富集, 尖端逐渐淹没, 最终被淘汰掉. 通过3.2节的分析可知, 当扩散系数与溶质浓度相关时, 会增加枝晶尖端的溶质富集程度, 降低枝晶的尖端位置. 图5的模拟结果表明这种现象在枝晶列的生长中同样存在. 当扩散系数与溶质浓度相关时, 由于枝晶尖端前沿溶质富集程度的增加, 会造成枝晶淹没淘汰更容易发生.
通过在液相溶质扩散方程中耦合浓度相关的扩散系数, 采用定量相场模型探究了可变扩散系数对枝晶的溶质场以及枝晶生长行为的影响. 研究发现, 液相中溶质扩散系数对溶质浓度依赖性的增加, 会增强枝晶间的溶质扩散对枝晶尖端排出的溶质原子横向扩散的抑制作用, 造成枝晶尖端固-液界面处的溶质富集程度升高. 对于给定一次间距的枝晶, 侧向分枝的振幅会逐渐减小. 浓度相关的扩散系数对枝晶的尖端半径影响有限, 其模拟结果与理论模型计算较为吻合. 对于枝晶列, 这种扩散效应会造成枝晶淹没淘汰更容易发生, 增加稳态枝晶列的一次间距, 增加尖端过冷度.
相关话题/过程 溶质 组织 实验 计算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双旋光双反射结构的温度-辐射自稳定性原理和实验研究
    摘要:推导了双旋光双反射结构的反射光偏振态方程,仿真了在环境影响下的反射光偏振态变化情况,发现双旋光双反射结构的偏振无关反射自稳定性.从温度和辐射两个方面实验验证了双旋光双反射结构的偏振无关反射自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在–45℃—85℃之间变化时,双旋光双反射结构反射光的平均偏振保持度都能够达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麦克风的气体超声分子束飞行速度的实验研究
    摘要:超声分子束的膨胀和输运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分子动力学问题,相关的参数较难准确计算.本文基于麦克风测量方法研究了多种气体(H2,D2,N2,Ar,He,CH4)超声分子束在自由膨胀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及其沿出射方向在远域空间(喷射距离/喷嘴直径>310)的演变情况,获得了较大范围内分子束平均速度分布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薄层剪切二元颗粒分离过程动力学特性分析
    摘要:颗粒分离的物理机制目前没有统一解释.本文采用三维离散元模型,模拟了剪切槽内两种尺度的球形二元颗粒在高度方向上位置互相颠倒的现象.关注大颗粒跃升过程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行为特征,观测到大颗粒跃升过程分三个阶段:弛豫阶段、起跳阶段和平衡阶段.定量分析了摩擦系数对颗粒受力等具体影响.结果显示弛豫时间随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D-T中子诱发贫化铀球壳内裂变率分布实验
    摘要:中子诱发裂变反应率是表征和检验中子在材料中的输运、裂变放能等过程的重要物理量.贫化铀球壳裂变反应率径向分布数据可为铀核数据宏观检验及研究裂变放能与贫化铀球壳厚度的关系提供数据支持.本文设计了内径为13.1cm,外径分别为18.10,19.40,23.35,25.40,28.45cm的五种不同厚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有效介质理论的物理性能计算模型的软件实现
    摘要:在改进的有效介质理论的基础上采用C++/Qt混合编程,设计并开发出一套复合材料物理性能模拟计算软件—CompositeStudio.该软件通过格林函数对本构方程进行求解,计算体积分数、颗粒长径比、取向分布、宏观位向对复合材料有效性能的影响.目前软件开发了弹性模量和介电常数两个模块,提供了友好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英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材料原位加载衍射实验高温样品环境优化设计
    摘要:英国散裂中子源(ISIS)在工程材料中子衍射领域有着十余年丰富的研究经验,最为典型的衍射谱仪之一的Engin-X在材料、加工等方向有着广泛应用,包括残余应力分布测量、金属相变分析、微观力学研究等.Engin-X通过设置红外加热型高温炉配套材料试验机的样品环境以实现中子衍射原位高温力学实验,目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飞秒脉冲抽运掺镱微结构光纤产生超连续谱的实验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钛蓝宝石飞秒激光器抽运自制的掺镱微结构光纤,对微结构光纤中的非线性效应及超连续谱产生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当抽运光偏离Yb3+吸收最高峰85nm时,仍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在飞秒脉冲抽运下,位于反常色散区的发射光首先被位于正常色散区的抽运光激发、放大并俘获,然后演化为超短脉冲,随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连续数值模拟的筒仓卸载过程中颗粒物压强及其速度场分析
    摘要:应用基于局部本构理论的连续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出口在底部和侧面的颗粒物在类三维矩形容器内的卸载现象.重点是容器厚度W和出口高度D对颗粒物压强与速度的影响.受力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均表明,距离出口较近区域的颗粒物压强与W及D呈现如下相关性:当D/W足够小时,压强只与D相关;当D/W足够大时,压强只与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三价镨离子掺杂对铽镓石榴石晶体磁光性能影响的量子计算
    摘要:在铽镓石榴石(TGG)晶体中掺杂Pr3+离子能够有效提升材料的磁光性能,但目前缺乏系统的理论计算阐明此问题.本文根据量子理论,分析了掺杂Pr3+离子的影响机理并进行了定量计算.根据微扰理论解算久期方程,得到自旋-轨道耦合、晶场、有效场及离子之间的超交换作用下,Tb3+,Pr3+离子的能级位移及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蒙特卡罗临界计算全局计数问题新策略研究
    摘要:基于一个裂变源分布对应香农熵序列的在线收敛性诊断方法,为提高全局计数整体效率的均匀裂变点算法将在首次激活迭代步和首次判断收敛迭代步的最大值之后启动.之后,整体精度指标将每隔固定迭代步数计算一次,一旦达到事先设定的精度标准,整个临界迭代计算将提前终止.这一判断过程将一直持续到事先设定的最大迭代步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