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HTML
--> --> --> -->3.1.体系能量与双体分布函数
图1(a)示出了500 K等温弛豫过程中体系平均每个原子能量E(t)随时间t的变化. 对应着0 p, 100, 500, 2000和3000 ps, 其双体分布函数g(r)分别如图1(b)所示. 从图1可见, 0 ps时, g(r)曲线的第二峰劈裂, 其峰形呈典型的无定形结构特征, 表明体系属于非晶态; 但在100 ps时, E(t)明显减少, 并且g(r)曲线第一峰与第二峰之间出现了一个微弱次峰, 第二峰的左侧也开始变得尖锐, 说明体系此时已开始晶化, 出现了中程序. 当t ≥ 2000 ps时, E(t)骤减, 并且g(r)曲线逐渐呈现出fcc谱线特征, 表明体系中已大量存在fcc长程有序结构.图 1 (a)体系平均每个原子能量E与(b)双体分布函数g(r)随弛豫时间t的变化
Figure1. (a) Systemic total energy per atom E and (b) pair distribution function g(r) as a function of relaxation time t.
2
3.2.原子的团簇属性与空间分布
模拟体系中各原子的团簇属性及该中心原子与其近邻原子组成的局域原子组态(即短程序)采用基于H-A键型指数[12]的扩展原子团类型指数(Z, n/(ijkl),…)[26]表征. 在这里,图2(a)示出了fcc, hcp, bcc与ico这4种特征原子总数Ntotal随弛豫时间t的变化, 图2(b)则进一步给出了fcc, hcp与bcc晶体原子在t = 0, 30, 100, 500, 2000和3000 ps的空间分布. 从图2(a)可见, 在弛豫的初始阶段10—100 ps区间, 上述各类型团簇的数目变化都不明显; 但从100 ps开始, 则明显可见ico数目减少, 同时fcc, hcp及bcc数目迅速增加, 并且在t ≈ 800 ps时bcc数目达到最大, 而hcp数目则在t ≈ 2000 ps 时迅速减少, 之后趋于稳定. 图2(b)进一步显示: 在t = 0 ps时, 体系中存在少量弥散分布的fcc, hcp和bcc晶体类原子; 从t ≈ 30 ps开始, 晶体类原子逐渐增多, 并且部分聚集在一起; 其间fcc, hcp和bcc相互竞争共存[27,28], 至500 ps时, 依稀可见fcc和hcp的分层排布; 在t = 2000 ps之后, 模拟体系即成为以fcc原子为主、同时存在大量hcp原子的层状结构[29].
图 2 (a)典型晶体原子数目Ntotal随弛豫时间t的变化; (b)特征时间节点三类晶体原子的空间分布(红色、绿色和蓝色球分别表示fcc, hcp和bcc原子)
Figure2. (a) Variation of number Ntotal of various crystalline atoms with relaxation time t; (b)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s at several special times, where red, green and blue balls represent fcc, hcp and bcc atoms, respectively.
2
3.3.fcc中程序与单晶、多晶和混晶类团簇的区分
CTIM只能描述以一个原子为中心的基本团簇(即短程序), 然而图2(b)显示这些基本原子团在系统中并非都是孤立存在的. 部分邻近的基本团簇间会相互联结, 形成尺寸更大的扩展团簇[9,30-32]. 以fcc基本团簇为例, 图3示出了2个基本团簇分别通过顶点共享(VS)、边共享(ES)、面共享(FS)和交叉共享(IS)形成的4个最小扩展团簇. 不难发现: 只有在IS联结模式下, fcc基本原子团的中心原子才能与共享原子形成一个H-A键(即1421键). 此时, 相对于VS, ES和FS联结, IS联结的扩展团簇共享原子最多、原子堆积致密、结构稳定性高[9]. 因此, 对于fcc晶体类团簇而言, 只有以fcc基本键型1421键联结的fcc基本原子团才能被称为fcc中程序. 也就是说, 基本团簇间是否存在H-A键, 将是区分中程序与扩展团簇的唯一判据[9]. 对于如hcp这种双键型构成的基本团簇来说, 其IS联结则存在1421与1422二种键型.图 3 fcc基本原子团的四种连接方式示意图 (红色、灰色和橙色球分别表示中心原子、表面原子和共享原子)
Figure3. Schematic diagram of VS-, ES-, FS- and IS-linkages between two basic fcc clusters, where red, gray and orange balls represent core atoms, shell atoms and shared atoms, respectively.
除了fcc原子外, 模拟体系中还存在hcp与bcc晶态原子, 这些晶态原子的局域原子组态结构间无疑也会存在IS联接, 只是不同基本团簇间的H-A键型不同而已. 这样, 为了区别IS联结时基本原子团种类与其间H-A键型的不同, 可定义: 以IS联接(即存在H-A键对)的同种团簇即为单晶团簇, 而异种原子团的IS联接则称为混晶团簇. 对于以fcc原子为主的晶体类团簇, fcc单晶团簇无疑就是fcc中程序, 而fcc混晶团簇则存在fcc/hcp, fcc/bcc与fcc/hcp/bcc三种类型. 进一步, 考虑到FS也是一种比较致密的联结方式, 不仅常见于非晶合金中[30-32], 而且数量往往比VS和ES高得多[32], 因此, 以FS连接的fcc短程序或中程序本文将定义为fcc多晶团簇. 这样, 针对图2(b)所示各种晶态原子(特别是fcc原子)的分布, 本文提供了一种可区分其集聚状态的结构分析方法.
作为示例, 本文选取图2(b)中t = 30 ps时虚线环绕的fcc原子集聚区, 分别给出了一个fcc单晶和fcc/hcp混晶以及fcc多晶的团簇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4. 在这里, 红色与绿色球分别表示fcc与hcp原子, 通过实线或虚线连接, 构成了团簇的芯部; 灰色球表示非fcc, hcp和bcc等晶态原子, 共同构成了团簇的壳层结构. 其中, 图4(a)表示的是中心原子编号分别为3665和5104的两个fcc基本团簇, 通过IS联结, 形成了一个包含20个原子的fcc单晶团簇; 图4(b)表示的是图4(a)所示fcc单晶团簇与中心原子编号分别为3176和8228的另一个fcc单晶团簇, 通过FS联结(注: 3个共享原子编号分别为4737, 5668和6387), 形成了一个由37个原子组成的fcc多晶团簇; 而图4(c)表示的则是当计及不同类型晶体团簇的IS联结时, 图4(a)所示fcc单晶团簇中编号为5294的hcp原子从fcc壳层原子变成了hcp中心原子, 这样, 以3665和5104两个fcc原子为芯的单晶团簇就变成了一个以两个fcc原子(即3665和5104)和一个hcp原子(即5294)为芯的包含27个原子的fcc/hcp混晶团簇.
图 4 三种fcc扩展晶体团簇及其芯部原子示意图(红色、绿色和灰色球分别表示fcc原子、hcp原子和其他表面原子, 芯原子间实线表示IS联结, 虚线表示FS联结) (a)单晶团簇; (b)多晶团簇; (c)混晶团簇
Figure4. Schematic diagram of three kinds of fcc extended clusters and their core atoms. Red, green and gray balls represent fcc, hcp, and other shell atoms, respectively. The solid line and dot line between core atoms represent IS-linkages and FS-linkages between fcc basic clusters, respectively. (a) Single-crystal cluster; (b) poly-crystal cluster; (c) hydrid-crystal cluster.
2
3.4.中程序与扩展团簇的遗传和演化
采用原子轨迹逆向追踪法[32,33], 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体系弛豫过程中fcc单晶、多晶与混晶团簇的遗传与演化. 在这里, 仅仅团簇的芯部(即中心原子组合)被追踪, 并且遗传被定义为相对于前一个状态保持部分中心原子不变的结构演化. 具体即: 在t1时刻选取一个扩展团簇, 通过原子编号ID, 追踪其前一个时刻t2 < t1的结构形态, 定义与t1时刻具有最多相同ID原子的同类型扩展团簇为前驱体, 进而以f(t2)=ns(t2)/n(t1)表征被追踪团簇t2时刻能遗传到t1的遗传分数, 其中, n(t1)为t1时刻团簇的中心原子(即芯原子)总数, ns(t2)为遗传自上一个时刻t2的中心原子数目. 显然, f(t)可表征被追踪团簇在t时刻的瞬态遗传分数. 以t = 3000 ps时体系中最大的fcc单晶、多晶与混晶团簇为例, 图5示出了它们在不同弛豫时间的芯原子数目n(t)和瞬态遗传分数f(t). 由图5可见, 即使在体系能量E(t)很少变化的t < 100 ps区间, 这些团簇也具有结构遗传性, 但f(t)波动大, 说明体系正经历剧烈的原子重排. 在200 ps之后, n(t)和f(t)随弛豫时间t延长而逐渐增大, 并且相对于fcc多晶与混晶团簇, fcc单晶团簇f(t)更高, 同时明显可见, 混晶n(t)最多, 多晶次之, 单晶最少. 表明此阶段fcc单晶、多晶与混晶团簇的演化主要以生长模式为主. 至2000 ps时, 对应着n(t)的迅速升高, f(t)急剧变化, 尤其是fcc单晶团簇. 之后n(t)和f(t)趋于稳定. 表明t = 2000 ps前后, 伴随着大量其他结构属性的原子变成fcc原子, fcc单晶团簇经历了一个从生长到合并再到生长的结构演变过程.图 5 被追踪fcc团簇芯原子数目n(t)及其可遗传分数f(t)随弛豫时间t的变化
Figure5. Number of core atoms n(t) and heritable fraction f(t) of traced fcc extended clusters as a function of relaxation time t.
2
3.5.不同类型fcc晶胚与晶核结构的识别和标度
鉴于在t > 200 ps以后, 上述被追踪团簇的演化主要以生长为主, 在瞬态遗传的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考察了它们在200 ps之前的连续遗传性[34]. 在这里, 连续遗传被定义为: 在弛豫历经的各态中一直能检测到某个特征晶型的团簇碎片. 具体即: 从t0 = 200 ps时刻开始, 以以
Single-crystal | Poly-crystal | Hydrid-crystal | |||||||||||||
t/ps | n | ns | nc | lISc | n | ns | nc | lISc | lFSc | n | ns | nc | lISc | ||
200 | 53 | 55 | 134 | ||||||||||||
190 | 38 | 31 | 31 | 82 | 41 | 31 | 31 | 82 | 0 | 117 | 56 | 56 | 116 | ||
180 | 38 | 25 | 22 | 38 | 39 | 25 | 22 | 38 | 0 | 66 | 42 | 33 | 52 | ||
170 | 36 | 19 | 13 | 20 | 36 | 19 | 13 | 20 | 0 | 78 | 27 | 17 | 21 | ||
160 | 36 | 24 | 11 | 15 | 39 | 24 | 11 | 15 | 0 | 69 | 35 | 13 | 15 | ||
150 | 27 | 20 | 8 | 8 | 28 | 20 | 8 | 8 | 1 | 52 | 26 | 9 | 8 | ||
140 | 30 | 21 | 7 | 7 | 30 | 21 | 7 | 7 | 1 | 70 | 34 | 8 | 7 | ||
130 | 30 | 18 | 6 | 5 | 30 | 18 | 6 | 5 | 1 | 65 | 34 | 6 | 5 | ||
120 | 14 | 9 | 3 | 1 | 16 | 9 | 3 | 1 | 1 | 37 | 11 | 3 | 1 | ||
110 | 14 | 7 | 1 | 0 | 17 | 7 | 1 | 0 | 0 | 29 | 11 | 1 | 0 | ||
100 | 22 | 9 | 1 | 0 | 24 | 9 | 1 | 0 | 0 | 37 | 13 | 1 | 0 | ||
90 | 21 | 13 | 1 | 0 | 23 | 13 | 1 | 0 | 0 | 52 | 20 | 1 | 0 | ||
80 | 18 | 12 | 1 | 0 | 20 | 12 | 1 | 0 | 0 | 35 | 16 | 1 | 0 | ||
70 | 27 | 11 | 1 | 0 | 31 | 13 | 1 | 0 | 0 | 41 | 18 | 1 | 0 | ||
60 | 22 | 7 | 1 | 0 | 24 | 7 | 1 | 0 | 0 | 32 | 9 | 1 | 0 | ||
50 | 18 | 9 | 1 | 0 | 18 | 9 | 1 | 0 | 0 | 20 | 10 | 1 | 0 | ||
40 | 13 | 7 | 0 | 0 | 13 | 7 | 0 | 0 | 0 | 14 | 7 | 0 | 0 | ||
30 | 2 | 1 | 0 | 0 | 7 | 2 | 0 | 0 | 0 | 11 | 2 | 0 | 0 |
表1被追踪团簇在不同弛豫时间t的芯原子总数n(t)、可遗传至下一个时刻的原子数目ns(t)、可连续遗传的原子数目nc(t)及其中的IS和FS联结数lISc(t)和lFSc(t)
Table1.The number of core atoms n(t), the number ns(t) and nc(t) of heritable core atoms in transient and continuous heredities at relaxation time t as well as the number lISc(t) and lFSc(t) of IS- and FS-linkages between heritable core atoms in the continuous heredity mode.
以fcc单晶团簇为例, 图6进一步示出了它们芯部原子的演化路径与结构形态变化. 从图6可见, 虽然在90—110 ps区间一直存在不少瞬态可遗传原子, 但能连续遗传到200 ps的原子却只有1个孤立fcc原子, 即1785, 此时lISc(t)始终为0, 且团簇时大时小, 说明这个阶段fcc单晶团簇为不稳定晶胚. 在t = 120 ps时, fcc单晶团簇中出现了3个可连续遗传的fcc原子, 即8339, 1785和6873, 并且8339和1785间存在IS联结, 即lISc(120 ps) ≥1, 表明此时可连续遗传的fcc原子成为了一个建造fcc单晶团簇的中程序碎片. 当t ≥ 120 ps时, 这个中程序碎片一直存在, 且团簇尺寸持续增大, 因此, t = 120 ps可认为是连续遗传的起点tonset, 此时的fcc单晶团簇即为临界晶核.
图 6 fcc单晶团簇芯原子的遗传与演化示意图. 左边为瞬态遗传, 右边为连续遗传, 深红色与浅红色球分别表示在两种遗传模式中可遗传和不具有遗传性的原子
Figure6. Schematic diagram of heredity and evolution of core atoms in the traced single-crystal cluster. Dark and light red balls represent heritable atoms and other atoms without heredity in transient and continuous heredities, respectively.
为清晰起见, 图7进一步给出了fcc单晶临界晶核的团簇结构与几何构型. 作为比较, 图7同时给出了fcc多晶与混晶临界晶核的芯部与团簇结构形态. 从图7可见, fcc单晶晶核临界最小, 芯部仅有n = 14原子, 加上64个壳层原子, 总共不过N = 78原子. 芯部原子呈近平面分布, 团簇结构呈近半球型, 尺寸约为1.6 nm × 1.0 nm × 1.1 nm, 并且壳层(即表面)还存在少量hcp和bcc原子. 与fcc单晶临界晶核比较, fcc多晶临界晶核稍大(n = 16, N = 95, 尺寸约为1.7 nm × 1.0 nm × 1.6 nm), 团簇结构呈近块体型, 但fcc混晶临界晶核则大得多(n = 37, N = 201, 尺寸约为2.3 nm × 1.9 nm × 2.4 nm), 团簇结构呈山字型, 并且其壳层全部为非晶体类原子. 明显地, fcc单晶、多晶与混晶的形核发生在体系能量突降之后与扩展晶体团簇尺寸陡增之前(参见图1与图5), 并且, 不同类型的晶核结构不论临界尺寸还是几何构型都存在差异.
图 7 三种类型fcc临界晶核示意图 (a)单晶核; (b)多晶核; (c)混晶核(红色、绿色、蓝色和灰色球分别表示fcc, hcp, bcc和其他表面原子)
Figure7. Schematic diagram of critical crystalline nuclei and their core atoms. Red, green, blue and gray balls denote fcc, hcp, bcc and other shell atoms, respectively. (a) Single-crystal; (b) poly-crystal; (c) hydrid-crystal.
值得指出的是, 上述结果虽然仅从一个团簇逆向追踪导出, 不能认为是非晶Ag等温晶化fcc形核时其临界晶核的真实结果. 但在今后对百万级大体系[35]的模拟研究中, 采用本文提出的团簇表征与跟踪方法, 通过对不同晶化阶段各种特征团簇的逆向追踪, 依据其统计分析结果, 应该可更加准确地给出非晶晶化形核的临界晶粒尺寸和结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