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基于《地理学报》创刊85年载文的中国西南地区之地理研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杜芳娟1,2, 周越1,3, 庄淑蓉1,2, 叶仕安1,21.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贵阳 550001
2. 贵州师范大学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阳 550001
3.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阳 550001

Geographical studies of Southwest China based on articles published i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from 1934 to 2018

DU Fangjuan1,2, ZHOU Yue1,3, ZHUANG Shurong1,2, YE Shian1,21. School of Karst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2. Stat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stitute for Karst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Guiyang 550001, China
3.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收稿日期:2019-08-19修回日期:2019-10-9网络出版日期:2019-11-25
基金资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502606-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610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132
贵州师范大学博士基金项目.2012-2014


Received:2019-08-19Revised:2019-10-9Online:2019-11-25
Fund supported: National Key Technology R&D Program.2016YFC0502606-01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861029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601132
Doctor's Foundation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2012-2014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杜芳娟(1977-),女,贵州务川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地理、健康关怀地理E-mail:810669432@qq.com。






摘要
西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现象一直为国内外地理****所关注。通过对《地理学报》创刊以来85年间西南地区研究的载文分析,可以管窥其研究脉络,并予未来研究以启示。结果表明:① 232篇论文囊括了地理研究的若干主题,但以地貌、气象气候、综合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发文量最大,而城市、民族、交通、健康则关注较少;② 研究经历了传统区域研究、任务带学科、承上启下和多元化发展4个阶段;③ 论文在数量和内容上的阶段性变化,既受国家时事格局影响,也受地理学科研究范式发展变化影响;④ 《地理学报》有关西南地区的载文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无论是在学术视野还是研究方法手段上,区域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诸多研究都站在了学术研究前沿,代表了学界对西南地理的研究情况;⑤ 但西南地理研究论文增长速度远赶不上《地理学报》载文量增长,外来研究机构占比很大,本土力量弱;相较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研究也少而弱。可见,西南地理研究当从新区域地理视角重新审视这一地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边界的接触与冲突和区际的联系与竞争,继续成就西南地区重要的地理意义。
关键词: 《地理学报》;西南地理;研究主题;研究发展

Abstract
Regions continue to be one of the most logical and satisfactory ways of organizing the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outhwest China has always been concerned by geographers at home and abroad for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phenomena. Its research vein could be looked into and given some useful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through analyses of the articles published i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during 1934-2018.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Articles about Southwest China covered almost all the subjects of geography,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about geomorphology, meteorological climate, 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the most widely published, while those on cities, ethnic groups, transportation and health are less concerned; (2) Up to 2018, the research had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early traditional regional research, task-led discipline, connecting the preceding and the following, an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3) The periodical changes of the quantity and contents of these articles are influenced by the pattern of national affairs, and by the changes of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geography; (4) The articles published i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are of high research level, no matter from the academic perspective or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many studies on regional nature, humanities, social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at the forefront of academic research, representing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geography of Southwest China; (5) However, the growth rate of articles about this region is far behind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articles i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and the extern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universities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number of articles, while the locals are weak. Compared with physical geography, there are fewer studies on human geography. As China's "island in the sky" and "cradle of ancient humans beings", Southwest China should be re-examined in the fields of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ollision, boundary contact and conflict, and inter-regional contact and compet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regional geography, and continue to achieve the geograph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region.
Keywords:Acta Geographica Sinica;geography of Southwest China;research subjects;research development


PDF (1910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杜芳娟, 周越, 庄淑蓉, 叶仕安. 基于《地理学报》创刊85年载文的中国西南地区之地理研究. 地理学报[J], 2019, 74(11): 2243-2259 doi:10.11821/dlxb201911004
DU Fangjuan. Geographical studies of Southwest China based on articles published i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from 1934 to 2018. Acta Geographica Sinice[J], 2019, 74(11): 2243-2259 doi:10.11821/dlxb201911004


1 引言

区域是组织地理信息最具逻辑性和最令人满意的研究方式之一[1],地理学的绝大多数解释都包含了以地方、区域或整个地表形式表示的空间概念[2],近代几乎所有杰出的地理学家关切的目标都是区域,即地球表面各个特定和一定地段内各种地理现象的组合方式[3]。区域作为人们努力认知和理解现象之间联系的产物,是地理学本身固有的特性[4]。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基础和核心,关注地方之间的差异以及结合于同一地点不同现象间的因果关系[5,6],通过研究区域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交通、聚落、人口等地理特征揭示其独特性。区域地理学在地理学发展史中长期居重要地位[7],是地理学的传统方向[8]。尽管20世纪50年代区域地理学一度衰落,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问题的日益增多和尖锐,全球化浪潮下区际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加强,以及后现代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兴起,“新区域地理学”又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9,10]。正如一些****所指出,区域地理仍是系统地理所需事实的提供者[11],地理综合研究的开展和统一地理学的形成都需要落脚到区域上[12]

《地理学报》创刊于1934年,是竺可桢、张相文、翁文灏等中国第一代地理学家创办的最早的地理学术期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中国地理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地理学报》创刊85周年之际,本文以《地理学报》创刊85年来西南地区研究的论文刊载,管窥中国西南地理的研究脉络和对区域地理的研究贡献,为今后期刊进一步引领区域地理,尤其是西南地理研究提供启示。

“西南”的区域概念及范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自明清以来,西南的地理范围有3种认知:一是包括四川、云南、贵州以及广西等行省,二是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以及湖广的民族地区,三是西南地区还包括西藏[13]。当代地理学家通过识别中国的地理要素,并基于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各类地理区划,如地貌[14]、气候[15]、综合自然地理[16]、景观[17]、人口[18]、经济[19]、行政[20]、人文[21]、农业[22]等陆地表层系统区划[23],尽管不同区划划分出不同类型的自然区、行政区和文化区,但在中国这三者有明显的依存关系[24],西南的核心地理范围仍是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且大多数都视“西南”不含西藏和广西。结合自然、历史、人文与国家行政区划,本文对西南地区的文献检索范围界定为三省一市,即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和重庆市。

以山地为主的西南地区是中国的“空中之岛”、动植物的避难所[25],矿产、生物、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历史上,西南地区是古代中国与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联系的纽带,在古丝绸之路中占据重要地位[26];曾多次成为统一全国的重要战略基地[26],尤其在全面抗战时期发挥过战略大后方的重大作用,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27]。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提出,“一带一路”国际新通道的开辟,西南地区又凸显出其重要而独特的区位价值,实现了从战略后方向开放前沿地位的根本性转变,在国家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西南地区民族文化多元,是佛教和伊斯兰教东向扩展和儒家文化向南传播的必经之地,以及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开拓、近代西方殖民及战后亚洲独立国家的出现,催生了这一地区的跨境河流、跨国民族、跨国宗教等复杂的现象与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均凸显了“西南”的国际意义[28]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地理学报》,通过中国知网(CNKI)与期刊官网(www.geog.com.cn)的期刊目录甄别确定研究西南地区的论文,研究区域大都较为明确,只有少数论文涉及两个以上区域,如“泰山与峨眉山之比较”一文,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地域为西南地区,如“中国天坑”一文,以及关于“三峡库区”的研究,都被统计在内。1934-2018年间,《地理学报》共有232篇论文研究西南地区的地理问题。相关数据主要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对文献特征包括载文数量、基金项目、作者及研究机构等进行计量分析,以呈现西南地理研究的重点与趋势等信息。

3 西南地理研究总体特征

3.1 文献数量特征分析

从载文总量看,1934-2018年间《地理学报》论文中涉及西南地区的文章共232篇,仅占《地理学报》论文总量4061篇的5.7%左右。受战争、社会动乱等因素影响,《地理学报》1945年、1949年及1967-1977年间停刊。从载文量的历史发展看,可分为4个阶段(图1):1934-1948年为第一阶段,是西南地理科学研究的开始,论文总量达35篇,占同期总论文数量133篇的26%,达历史时期最高峰;第二阶段为1950-1965年,此阶段西南地理论文量仅14篇,年均发表量不到1篇,且其中9年未刊载西南地理研究的论文,论文量仅占同期论文总量约4%;1978-1998年为第三阶段,关于西南地理的论文数量略有增长,有42篇,但仅占同期论文总量的3.9%,比上一阶段还略低,且年度论文量不稳定,多时有5篇,有3年则无文章发表;1999-2018年,西南地理论文逐渐稳定增加,有141篇,占同期总论文数量近5.5%,有5个发文高峰,分别是1999年(15篇)、2006年(10篇)、2010(10篇),2011年(17篇)和2013年(10篇)。2006年后,《地理学报》从双月刊变成了月刊,但总体上西南地理研究论文增幅赶不上《地理学报》总的论文量增长幅度。

图1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地理学报》1934-2018年西南地理研究的论文数量

Fig. 1Statistics for the articles about Southwest China i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during 1934-2018



3.2 研究人员与机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第一阶段时期,论文的作者及机构信息不全面,但总体上载文以浙江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等大学及机构为最多,作者多是著名的地理学家如徐近之、张其昀、丁文江、竺可桢、李旭旦等。考虑1949年后大学及机构合并的影响,本文对研究机构的分析从1952年开始,1952年之前的37篇文章未纳入分析。

3.2.1 作者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第一作者及作者人数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地理学报》的西南地理研究载文有197位第一作者。其中,发文1篇的作者169人,占作者总数的85%;发文2篇的作者22人,占作者总数的11%;发文3篇的作者5人,占作者总数的2.5%,发文4篇的作者仅1人。对论文的合作情况进行统计,何大明、张捷、李运刚、冯彦、邵景安、朱诚等团队的发文量都在5篇以上,其中又以前两者为最多,可见其学术团队对西南地理研究的贡献。何大明、李运刚团队侧重对云南国际河流的研究,涉及流域研究各方面,包括河流整体开发、水资源利用、径流的时空变化以及相关的国际合作、西南跨境生态安全研究等;张捷的学术团队主要研究四川的旅游地理,尤以对九寨沟的旅游研究居多。

3.2.2 研究机构 自1952年起的195篇文章中,以独立单位发文的67篇,两个机构合作完成的57篇,而3个以上机构合作完成的达71篇。这些机构中本土机构仅41个,包括驻地在西南地区的中国科学院机构,外来机构数量巨大,纯粹为外来机构完成的达103篇,其他为外来与本土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完成。根据第一单位发文量可划分4个梯队(图2):①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南京大学,分别发文35篇和24篇,且研究方向较多,从早期的地貌、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到古地理学、环境考古等多方向均有涉及;② 发文在9~13篇的4个机构,其中,云南大学主要研究国际河流流域资源的开发管理;北京大学主要研究地貌、综合自然地理、生态、灾害与环境问题;西南大学研究喀斯特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问题;贵州师范大学则研究喀斯特地貌、聚落与生态环境;③ 发文在2~6篇的18个研究机构;④ 仅发文1篇的机构,有37个。

图2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西南地理研究的研究机构发文情况

Fig. 2Number of publications from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on Southwest China



3.3 基金项目来源

西南地理研究的论文自1992年始有项目支持的标注,自此以后的163篇论文仅有7篇论文无项目支持,且集中在2003年以前。据统计,获1个项目支持的论文58篇,两个项目支持的论文45篇,其余55篇均获3个以上项目支持。分析论文支撑基金项目来源,发现研究经费来源呈多元化态势,含3个国外基金项目、39类国家级项目179个(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等)、39类各地方省/市级各类项目52个、13类科研院所自主项目29个和13类各高校项目19个(图3),总计获得113类、282个项目对372篇次论文研究的支持。

图3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西南地理研究论文的经费来源

Fig. 3The source of funds supporting the articles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on Southwest China



总体看,西南地理研究的论文的国家级项目的支持遥遥领先,其中又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最多,有93个基金项目支持了135篇论文,占比约33%,是支持西南地区地理研究最重要的经费来源,地方项目支持力度也较大,仅次于国家级项目(图4)。此外,尽管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委全球气候变化国家研究项目等资助论文数量远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少,但它们对于促进西南地理研究仍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4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西南地理研究论文的国家级项目支持情况

Fig. 4Support from the national projects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on Southwest China



4 西南地理的研究主题及发展

4.1 研究主题

根据《地理学报》西南地区研究载文情况,研究主题涉及:地貌、水文、气象气候、土壤、地球化学、动植物、古地理学与环境考古、综合自然地理、区划、资源环境管理与开发、灾害、生态与环境、人口与民族、土地利用、旅游、经济、资源环境管理与开发、聚落、城市、农业、制图学与GIS、交通和健康等研究(图5)。总体上研究内容涵盖较广,其中地貌、气象气候、综合自然地理等方面研究最受关注,发文量都在15余篇以上;其次是水文、土地利用、旅游、经济、古地理学与环境考古;动植物、农业、灾害、城市、人口与民族、交通和健康等则受到较少关注。下文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综合地理3个方面来探讨这些主题的研究内容。

图5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西南地理研究的主题及数量

Fig. 5Subjects and the number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on Southwest China



4.1.1 西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研究 关于西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研究,《地理学报》较多刊登关于地貌、水文、气象气候、灾害与生态环境问题的论文,土壤、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论文较少。

动植物:关于西南地区动植物的论文较少,且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区别于传统植物地理研究,载文较早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遥感、GIS手段[55],对植物的分布、群落演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另外,模型运用也开始出现,对气候变化引起的群落组成及时间变化进行探索[56]。与早期基于动植物普查的地理分布与区划[57]研究不同的是,这些研究从时空格局来动态监测动植物地理问题,对植物的分区分级保护进行开创性探讨[58],对国内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具有引领性。

古地理学:古地理学一直在寻求各种岩石和地层、生物和生态、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各种依据,推演地质时期的自然环境特征。相关研究者通过沉积的粒度、磁化率、元素地球化学以及孢粉等各种方法技术手段在云南、四川等地研究第三纪、第四纪以及有人类历史时期以来的环境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国际环境考古研究分辨率高达一年至数月的过去沉积记录,遥感、GIS等技术和DNA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在环境考古领域得到应用[59]

生态与环境:西南地区是全国生态脆弱区之一,既有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系统背景下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的石漠化问题[68],也有河流水系的污染[69],以及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70]等。相关研究揭示了脆弱生态环境下水土流失[71]、环境退化[72]及其带来的危害及发展演化[73],对生态环境整治尤其是石漠化治理[74]提供了科学指导,也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75]、产业结构调整[76],资源环境开发利用[77]、地方居民的响应[78]等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

4.1.2 西南地区的人文地理研究 尽管《地理学报》西南地区研究在人口与民族、土地利用、旅游、经济、聚落、城市、农业、制图学与GIS、交通、健康等方面都有所涉及,但除了土地利用与旅游等主题外,其他研究的发文量小。如聚落研究,除了民国时期对西康、川西、遵义的研究外,1949年后也只研究了岷江上游聚落的分异、岩溶山区聚落的空间分布以及汶川地震灾后居民点空间配置问题;而城市研究则更为有限,只有寥寥数篇,探讨问题也很零散;在经济地理方面,主要探讨产业类型与结构特征、空间组织、农户收入与生计,对三峡库区的产业与就业问题关注较为集中。下面对西南地区土地利用与旅游地理研究进行详细分析。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一直是地理学家关注的问题,《地理学报》这方面的论文较多。早期的土地利用更多是大尺度研究,如成都平原[79]、岷江峡谷[80]、澜沧江流域之土地利用[81]问题。2000年后,土地利用的研究方法开始利用遥感与GIS手段[82],深入探讨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水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83],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效应[84],尤其是石漠化问题[85],土地资源安全问题[86],以及退耕还林等关于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利用问题。

旅游地理:自保继刚的“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研究”一文开始[87],《地理学报》陆续登载关于西南旅游的论文,涉及旅游环境[88]、旅游市场[89]、旅游区位[90]、旅游空间格局与结构[91]等传统议题,其后陆续开始关注游客与居民感知[92]、体验[93]、满意度[94]等关于主体性的研究,张捷团队以九寨沟为案例地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使西南地区的旅游研究衔接了国际前沿议题。

4.1.3 西南地区的综合研究 相关研究涉及两方面,一是综合自然地理及区划,综合考察西南地区的各种地理要素及其组合问题,并根据相似性与一致性来进行区域划分是地理学家的任务与优势。早期地理学家对西南地区进行了不同空间尺度的考察,如省域尺度之四川省与贵州省的区划与布局研究[95],对一定地域的综合考察研究,如其时的西康省康定、九龙、雅江区域自然景观[96]、岷江峡谷[97],中、小尺度的如重庆西郊[98]、川西马尔康米亚罗林区[99]等。在综合考察基础上认识区域分异及规律,并根据不同目的进行划分,如哀牢山—元江河谷对区域地理分异的影响[100],贵阳市的自然区划[101]和滇西北横断山地区垂直自然带的划分[102],以及综合功能区划[103]等。

二是资源环境管理与开发,西南地区关于资源环境管理开发的问题在《地理学报》上以较高频率出现,主要集中在两个片区:一是三江并流的澜沧江流域。澜沧江及下游的湄公河流域跨越6个国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该河流由北向南流经了多个气候区和地理单元,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尤其是水能资源。该流域为各国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能源基础,但环境也受到了严重威胁,开发管理的合作与竞争矛盾很多。因此,关于国际间、省际间流域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比如流域的开发规划[104]、水资源分配[105]、国际合作与冲突协商[106]、环境移民[107]等问题,充分呈现了流域的资源与环境,开发的问题与困境、矛盾与冲突,为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减少跨境水污染边界、维护自然管理和生物多样性、推进区域国际合作,科学前瞻性地提出了流域开发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思路与构想。二是三峡库区,因其突出的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矛盾而备受关注。

4.2 研究发展

《地理学报》之西南地理研究经历了从传统区域研究、应用导向研究、承上启下发展到如今的多元化研究等4个阶段。

4.2.1 初期传统的区域地理研究(1934-1949年) 《地理学报》创刊至1949年为中国近代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此阶段西南地理研究很好地体现了传统区域地理的特点,都以描述性方法对地貌、河流、交通、聚落等进行研究,如对四川盆地、川黔之间、川江之间地形等描述性研究,对川西、西康山地的聚落等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与地质学密切相关[108],这一特点也反映在西南地理研究中。徐近之的《岷江峡谷》即发表于《地理学报》创刊号上,系作者详察川西大地震后岷江峡谷的地质地形变化后整理而成。同期发表的还有谢家荣的《陕北盆地与四川盆地》,为1931年他调查陕北石油地质后所著。人文地理方面,《地理学报》最早发表的《爨文丛刻自序》来自于丁文江关于彝族语言文字方面的开拓性工作。此外,任乃强对四川省自然区划与物产分布和周汉章对滇缅南段未定界附近的地理开展的区域综合研究,结合特定区域的问题和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面抗战爆发后,1937年国民政府被迫迁往重庆,沦陷区学校、工厂等机构也随之迁往西南各省市,大批地理****和教学科研机构云集西南,他们结合战争需要,积极开展区域考察和科研工作,关注特定区域的“地文和人生”及其关系。杨怀仁的《贵州中部之地形发育》即结合当时资源委员会和交通部委托的任务,基于黔中、黔北地区大量实地考察而完成,文中关于贵州高原地貌分期、岩溶发育、峡谷中河流裂点的形成等论点至今仍被认为是研究贵州高原地貌发育的重要依据[109]。严德一的《论西南国际交通路线》一文为其20世纪30-40年代赴西南边疆考察基础上所著,是关于中国西南通道网络研究的重要著作。鲍觉民等对云南呈贡县落龙河区土地利用的调查研究被认为是土地利用学在抗战时期重要的成果之一,其调查方法和内容为后来滇池区域乃至全国的其他土地利用调查提供了范例[110]。在区域综合考察和研究方面,李旭旦的《白龙江中游人生地理观察》即为一篇力作,此文详细论述了有关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及转折点,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制定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供了基本依据[111]。严德一关于“普思沿边”的研究在全国首次详细介绍了西双版纳地区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为云南省选定新垦区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科学依据[112]

4.2.2 应用导向的西南地理研究(1950-1966年) 此阶段,中国地理学界主要学习苏联,西南地理论文重点为农业、植物、地貌等方面,以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为主。受地理学科学化和应用化趋势影响,载文出现计量研究。1958年提出“以任务带学科”,任美锷、杨韧章等关于西南地区的研究都是科考任务基础上产生的。尽管学界对西南地理的关注较前一阶段有所降低,仍产生了一些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其中,任美锷的《云南西北部金沙江河谷地貌与河流袭夺问题》根据详细的野外调查和红石崖至虎跳涧出口 1∶5万河谷地貌图的编绘,讨论了石鼓附近金沙江的袭夺问题,研究较前人更进一步。柴岫等发表的“若尔盖高原沼泽类型及其发生与发展”一文,是填补中国沼泽学研究空白的重要成果。经济地理方面,任美锷的《四川省农作物生产力的地理分布》是中国最早应用计量地理方法研究农作物生产力及农业生产布局的论文,方法严谨,影响较大[113]。总之,该时期数量为西南地理研究的一个低谷期,研究主题也较为单一,但论文质量仍代表了当时西南地理研究的最高水平。

4.2.3 承上启下的西南地理研究(1978-1998年) 此阶段,西南地理研究的论文较前阶段明显增加,除对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传统自然地理领域的关注外,也出现了一些新领域,如土壤化学、灾害、旅游、喀斯特地貌、环境污染、健康、流域资源管理和环境变迁等;在研究范式上,既有传统的描述性区域研究范式,也有科学实证主义范式,GIS开始应用于研究,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都进入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随着20世纪80-90年代《地理学报》对国土整治与规划研究的推动和20世纪90年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行,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受到学界关注,其中,三峡库区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开始激发起****的兴趣,陈国阶、王恩涌、郑度等****先后在《地理学报》发表论文对库区移民就业、退化土地恢复整治等进行了探讨。总体上,自然地理论文仍占绝对优势,但随着学科细分,研究主题更加多样化,西南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健康、喀斯特地貌、旅游、环境污染和灾害等开始纳入主流学界视野并引起关注,西南地理研究得以稳步发展。

4.2.4 多元化的西南地理研究(1999-2018年)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促进了学界对西南地区的关注。云南和四川仍是研究热点,但贵州和横断山区的研究明显增多。除冰川、地貌、水文、植被、气候等区域自然地理研究外,生态系统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成为西南地理研究的重要领域,既关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下的生态环境效应,如LUCC、经济发展、大型工程建设等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对环境问题及其修复的关注度也逐渐增高,如喀斯特石漠化问题。2000年开始《地理学报》陆续刊载相关领域研究,涉及石漠化成因、时空演变、退化环境修复等,为后续研究开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人文地理研究主题开始多元化,论文数量尤以四川增加最多。经济地理论文仍是重点,涉及跨境水资源分配、土地利用、地缘经济、连片贫困区发展、区域经济格局等方面。旅游地理论文占比最大,除关注旅游市场、旅游区空间格局等传统主题外,还出现新兴的旅游地方感研究。城市、电子商务、旅游商业化、书法景观等一些新的人文地理的议题出现在《地理学报》上。

载文中实证研究仍居主流,理论、方法类论文占比偏低。2000年来,“3S”技术在全球变化和资源环境管理研究引领下开始升温,尤其在LUCC领域,基于“3S”技术推动了自然—人文耦合研究,为资源环境管理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创刊至今,《地理学报》西南地理研究载文主题和数量逐渐增加,一些****进行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一些新兴领域也被开拓出来。通过文献梳理,获如下结论:

(1)1934-2018年间,《地理学报》共刊登232篇论文研究西南地区的地理问题,研究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特点:1934-1949年为第一阶段,此阶段西南地理研究发展进入地理科学的研究阶段,是研究占比最高的阶段;第二阶段为1950-1966年,此阶段关于西南地理的论文数量低,以应用为特点;1978-1998年为承上启下的第三阶段,关于西南地理的论文数量略有增长,但不稳定,西南地理研究进入转型阶段,既继承上一时期区域研究的传统,又有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主题开始呈现;最后阶段为1999-2018年,研究论文稳定增加,西南地理研究进入多元化阶段。总体上,尽管论文数量有所增加,但增幅远赶不上《地理学报》总载文数量增长幅度。

(2)西南地区研究的阶段性变化受国家时事格局影响。《地理学报》初创时期正值国难,抗战时期许多高校与研究机构西迁,很多优秀的地理****开始研究西南地理;而抗战胜利后高校的回迁以及1949年后出现的几次社会动荡,给研究带来很大冲击,1945年、1949年以及1967-1977年间《地理学报》停刊;1978年改革开放后,似万物复苏,西南地理的研究进入承上启下阶段,既继承传统区域研究,也开辟了一些新兴研究领域,开始采用新的研究范式与方法;1999年以后,西南地理研究完全进入多元化阶段,研究议题多、广,研究方法手段新颖。更重要的是,这一阶段的西南地理研究得到从国家到地方、从高校到研究机构各类项目大力支持,为西南地理研究提供了极大保障。

(3)西南地理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受学科发展的影响:早期研究与传统区域地理的发展一致,趋于描述性研究。大量研究对地貌、水文、气候、植物等进行分类,并寻找分布规律进行分区,尤其是从综合地理上进行自然区划;20世纪90年代开始用模型研究与预测解释,在自然与人文学科上都如此。这一时期,地理学界受西方实证主义范式影响,对西南地理的诸多要素从时空格局上进行认识,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评估与预测;进入多元化时期的西南地理研究探讨了诸多研究话题,研发方法手段多元。在研究尺度上,既有西南地区之整体研究或跨国的大尺度研究,也有一省、一地域或一山一河之研究。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整个地理学受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学科分野影响较大,研究范式也从传统的区域地理描述性研究走向实证主义的定量模型化研究。

5.2 讨论

1949-1978年,地理学期刊仅有《地理学报》等为数不多的刊物[114],《地理学报》的办刊宗旨和论文质量一直引领中国地理学包括西南地理的研究。其后地理学期刊发展迅速,种类、数量显著增加,但粗略来看,其他地理类期刊,仅《中国岩溶》《山地学报》等少数期刊对西南地区给予了较多关注。根据《201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核心总被引频次与核心影响因子,《地理学报》都领先于其他地理学期刊。总体上,《地理学报》西南地区的载文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无论学术视野还是研究方法手段,区域自然、人文、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诸多研究都站在了学术研究前沿,代表了地理学界对西南地理的研究情况。但根据具体发文情况,有一些警示与同行探讨:

(1)西南地理研究没有随《地理学报》载文量的增加而增长,外来研究机构占比大,本土力量弱。论文的刊载比重显示,1934年创刊至今,各地区之间研究差距拉大,如对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的研究的论文较多。这既与东部一流高校与科研机构云集,大量城市与区域地理研究优秀成果涌现有关,也与整个传统区域地理研究衰落有关。西南地区除云南大学外,其他机构都只有零星研究成果刊登在《地理学报》上。不可否认的是,外来的国家级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为西南地区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对于近来研究在微观尺度上的发展,如民族、宗教、边界研究等领域,本土****具有更强的可进入性和持续性,提升本土科研水平乃当务之急,对地理学科在西南地区的发展,人才与团队培养也极为重要。

(2)《地理学报》的载文显示,相较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研究则少而弱,与西南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现象极不相符,除旅游、土地利用等主题外,社会文化、民族研究极为鲜见。相反,国际学术界对西南地区却持续关注:从早期的探险家、旅行家、传教士对西南地区地文景观、民族风情的考察开始,如1880年,Gill的《金沙江:穿越中国和西藏东部到缅甸行记》[115],到后来进入学术研究时期,研究西南不同时期的历史地理,如Rock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116],以及近来Hathaway的《环境风》[117]等。一些****持续地研究中国西南,如Oaks对贵州少数民族在现代性冲击下的文化变迁问题等[118]。可见,西南地区对地理学家而言极富魅力,也极富研究空间。

(3)西南地理的研究成果当继续成就西南地区的地理意义。西南地区的早期研究具有明显的传统区域地理色彩,但2000年以来,受各分支学科研究范式的影响,区域研究的特色明显减弱。尤其从新区域主义视角看,关于区际联系,地方与全球的互动等话题较为鲜见。西南地区在“一带一路”、东南亚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地理格局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交通大幅完善,国家大力扶持与投资第三产业(旅游)、互联网信息产业等,西南地区的地理格局正在快速转变。这就使地理学科发展需关注当下现实进行研究,以成就西南地区重要的地理意义。相关经费支持等方面,也需要国家继续对本土研究倾斜。

总之,中国西南地区作为“空中之岛”[25]、“古人类的摇篮”[119],具有丰富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现象,既面临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边界的接触与冲突和区际联系与竞争,同时,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等使其面临着一系列国防安全、资源争端以及毒品问题、艾滋病问题、跨境婚姻等问题[120],亟需统筹发展和治理。可见,开展西南地理研究对于维护国土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实现“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预期目标,繁荣学术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冀《地理学报》能继续发挥开拓和领航作用,发表更多西南地区地理研究的高水平文章。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Haggett P . Locational Analysis in Human Geography
London: Edward Arnold. 1965: 241.

[本文引用: 1]

Dumanovsky B . Regional geography is a branch of geography. Zhou Yaodong, trans
Progress in Geography, 1984,3(4):5-9.

DOI:10.11820/dlkxjz.1984.04.001Magsci [本文引用: 1]
地理学的状况目前在很多方面是互相矛盾的。一方面、地理学的社会地位与其潜力很不适应:它在苏联科学院中几乎未被觉察到,没有成为国内生态研究的领光学科;地理系在高等学校,特别是在综合性大学中的地位并不重要,而且也没有威信。
[ В. 杜马诺夫斯基 . 周耀东, 译. 区域地理学是一门学科
地理科学进展, 1984,3(4):5-9.]

DOI:10.11820/dlkxjz.1984.04.001Magsci [本文引用: 1]
地理学的状况目前在很多方面是互相矛盾的。一方面、地理学的社会地位与其潜力很不适应:它在苏联科学院中几乎未被觉察到,没有成为国内生态研究的领光学科;地理系在高等学校,特别是在综合性大学中的地位并不重要,而且也没有威信。

Dickinson R E. The Makers of Modern Geography. Ge Yide, et al. tran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0: 5.
[本文引用: 1]

[ (英)罗伯特·迪金森, 葛以德 , 等, 译. 近代地理学创建人.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5.]
[本文引用: 1]

Hartshorne R . The concept of geography as a science of space, from Kant and Humboldt to Hettner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58,48(2):97-108.

[本文引用: 1]

Hettner A. Geography: Its History, Nature and Methods. Wang Lansheng, tran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3: 140-150.
[本文引用: 1]

[ (德)阿尔夫雷德·赫特纳, 王兰生 , 译. 地理学: 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140-150.]
[本文引用: 1]

Hartshorne R. The Nature of Geography . Ye Guangting, tran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96: 586-587.
[本文引用: 1]

[ (美)理查德·哈特向, 叶光庭 , 译. 地理学的性质.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586-587.]
[本文引用: 1]

James P E. All Possible Worlds: A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s. Li Xudan, tran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2.
[本文引用: 1]

[ (美)普雷斯顿·詹姆斯, 李旭旦 , 译. 所有可能的世界: 地理学思想史.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本文引用: 1]

Pattison W D . The four traditions of geography
Journal of Geography, 1964,63(5):211-216.

[本文引用: 1]

Li Demei . Prospect of regional geography
Progress in Geography, 1986,5(1):8-12.

DOI:10.11820/dlkxjz.1986.01.002Magsci [本文引用: 1]
区域地理学在地理学发展史中与地理学本身一样久远,它一直占据地理学的核心部分。传统的区域地理学以野外实地考察和文献统计资料为基础,应用一套统一的格式,向人们展示异国他乡风土人物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貌,曾经打动了不少读者的心。然而,那时的区域地理著作主要表现为地理学部门资料和地区资料的总和。苏联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曾形象地形容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屋顶》。这确实是一个恰当的比喻。
[ 李德美 . 区域地理学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1986,5(1):8-12.]

DOI:10.11820/dlkxjz.1986.01.002Magsci [本文引用: 1]
区域地理学在地理学发展史中与地理学本身一样久远,它一直占据地理学的核心部分。传统的区域地理学以野外实地考察和文献统计资料为基础,应用一套统一的格式,向人们展示异国他乡风土人物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貌,曾经打动了不少读者的心。然而,那时的区域地理著作主要表现为地理学部门资料和地区资料的总和。苏联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曾形象地形容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屋顶》。这确实是一个恰当的比喻。

Ma Runchao . Humanism, the rise of postmodernis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egional geography in the west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9,54(4):365-372.

[本文引用: 1]

[ 马润潮 . 人文主义与后现代化主义之兴起及西方新区域地理学之发展
地理学报, 1999,54(4):365-372.]

[本文引用: 1]

Bunge W . Theoretical Geography. Shi Gaoyu, et al. tran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9: 50.
[本文引用: 1]

[ (美)威廉·邦奇, 石高玉 , , 译. 理论地理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50.]
[本文引用: 1]

Zheng Du . A study on the regionality and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geography
Geographical Research, 1998,17(1):4-9.

[本文引用: 1]

[ 郑度 . 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
地理研究, 1998,17(1):4-9.]

[本文引用: 1]

Zhang Yong . The historic evolution of geographic concept and range of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2012,27(4):90-99.

[本文引用: 1]

[ 张勇 . “西南”区域地理概念及范围的历史演变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2,27(4):90-99.]

[本文引用: 1]

Cheng Weiming, Zhou Chenghu, Li Bingyuan , et al. Geomorphological regionalization theory system and division methodology of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9,74(5):839-856.

[本文引用: 1]

[ 程维明, 周成虎, 李炳元 , . 中国地貌区划理论与分区体系研究
地理学报, 2019,74(5):839-856.]

[本文引用: 1]

Zheng Jingyun, Yin Yunhe, Li Bingyuan . A new scheme for climate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65(1):3-12.

[本文引用: 1]

[ 郑景云, 尹云鹤, 李炳元 . 中国气候区划新方案
地理学报, 2010,65(1):3-12.]

[本文引用: 1]

Huang Bingwei . A preliminary scheme of integrated physicogeographical zoning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58,24(4):348-363.

[本文引用: 1]

[ 黄秉维 .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草案
地理学报, 1958,24(4):348-363.]

[本文引用: 1]

Liu Peilin, Liu Chunla, Deng Yunyuan , et al. Landscape division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and effect elements of landscape gene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65(12):1496-1506.

[本文引用: 1]

[ 刘沛林, 刘春腊, 邓运员 , .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
地理学报, 2010,65(12):1496-1506.]

[本文引用: 1]

Hu Huanyong . The distribution, regionalization and prospect of China's popula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0,45(2):139-145.

[本文引用: 1]

[ 胡焕庸 . 中国人口的分布、区划和展望
地理学报, 1990,45(2):139-145.]

[本文引用: 1]

Yang Wuyang, Liang Jinshe . China's ten economic zones
Economic Geography, 1992,12(3):14-20.

URL [本文引用: 1]

[ 杨吾扬, 梁进社 . 中国的十大经济区探讨
经济地理, 1992,12(3):14-20.]

URL [本文引用: 1]

Zhu Jianhua, Chen Tian, Wang Kaiyong , et al.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and driving force analysis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in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ning-up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34(2):247-258.

[本文引用: 1]

[ 朱建华, 陈田, 王开泳 ,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区划格局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地理研究, 2015,34(2):247-258.]

[本文引用: 1]

Fang Chuanglin, Liu Haimeng, Luo Kui , et al.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of human geography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72(2):179-196.

[本文引用: 1]

[ 方创琳, 刘海猛, 罗奎 , . 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
地理学报, 2017,72(2):179-196.]

[本文引用: 1]

Tao Hongjun, Chen Tizhu . Literature review on 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4,35(2):59-66.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140211URL [本文引用: 1]
对国内外农业区划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区 划工作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具体的经验做法.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区划的内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 与特点、依据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创新思路等核心问题引起了众多****的关注和探讨,并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实践方面,我国农业区 划工作成效初显,农业区域布局得到优化,优势农产品产区进一步集中,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但农业区域结构雷同、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 依然存在.未来,我国农业区划工作要围绕”三农”问题的解决,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动态方法,进一步发挥农业区划在农业多功能拓展以及工业与农业、城市 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之间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 陶红军, 陈体珠 . 农业区划理论和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35(2):59-66.]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140211URL [本文引用: 1]
对国内外农业区划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区 划工作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具体的经验做法.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区划的内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 与特点、依据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创新思路等核心问题引起了众多****的关注和探讨,并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实践方面,我国农业区 划工作成效初显,农业区域布局得到优化,优势农产品产区进一步集中,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但农业区域结构雷同、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 依然存在.未来,我国农业区划工作要围绕”三农”问题的解决,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动态方法,进一步发挥农业区划在农业多功能拓展以及工业与农业、城市 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之间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Ge Quansheng, Zhao Mingcha, Zheng Jingyun , et al. Study on division of the terrestrial system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2,57(5):515-522.

[本文引用: 1]

[ 葛全胜, 赵名茶, 郑景云 , . 中国陆地表层系统分区初探
地理学报, 2002,57(5):515-522.]

[本文引用: 1]

Zhou Zhenhe. Relationship on Natural Area,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nd Cultural Area in Chinese History. Historical Geography. Vol. 19.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3.
[本文引用: 1]

[ 周振鹤 . 中国历史上自然区域、行政区划与文化区域相互关系管窥. 历史地理(第十九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本文引用: 1]

He Kai, Jiang Xuelong . Sky islands of Southwest China. I. An overview of phylogeographic pattern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4,59(12):1055-1068.

Magsci [本文引用: 2]
<p>&ldquo;天空之岛&rdquo;指大陆山区受到地理隔离的高海拔生境,由于气候、生境等在不同海拔上的异质性,&ldquo;天空之岛&rdquo;中的高山生物会由隔离引发形态和遗传结构等的改变. 中国西南山地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本文将中国西南山地和邻近山区划归为中国西南地区的&ldquo;天空之岛&rdquo;,并围绕这一概念,对该区域的系统地理学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中国西南山地&ldquo;天空之岛&rdquo;中物种的系统地理结构和进化模式受到复杂的地形地貌、气候和生境等因素的影响,更新世气候回旋、青藏高原隆升等地质事件对生物多样性和地理格局作用显著;另一方面,由于物种对地质事件的响应机制不同,它们可能具有相似或完全不同的地理格局.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提出建议:结合比较系统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检验地理、气候和生物因素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地理格局、促进物种分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产生. 期望本文能为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发生机制提供研究思路,以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性问题,即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经费有限的环境下,如何最大化地保护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p>
[ 何锴, 蒋学龙 . 中国西南地区的“天空之岛”: Ⅰ. 系统地理学研究概述
科学通报, 2014,59(12):1055-1068.]

Magsci [本文引用: 2]
<p>&ldquo;天空之岛&rdquo;指大陆山区受到地理隔离的高海拔生境,由于气候、生境等在不同海拔上的异质性,&ldquo;天空之岛&rdquo;中的高山生物会由隔离引发形态和遗传结构等的改变. 中国西南山地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本文将中国西南山地和邻近山区划归为中国西南地区的&ldquo;天空之岛&rdquo;,并围绕这一概念,对该区域的系统地理学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中国西南山地&ldquo;天空之岛&rdquo;中物种的系统地理结构和进化模式受到复杂的地形地貌、气候和生境等因素的影响,更新世气候回旋、青藏高原隆升等地质事件对生物多样性和地理格局作用显著;另一方面,由于物种对地质事件的响应机制不同,它们可能具有相似或完全不同的地理格局.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提出建议:结合比较系统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检验地理、气候和生物因素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地理格局、促进物种分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产生. 期望本文能为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发生机制提供研究思路,以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性问题,即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经费有限的环境下,如何最大化地保护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p>

Tang Zejiang . On the Strategic 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uthwest China
Chengdu: 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1986: 25-35.

[本文引用: 2]

[ 唐泽江 . 论大西南战略地位及其开发
成都: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1986: 25-35.]

[本文引用: 2]

Xun Libo .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trategic position in the Southwest Rear Are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Academic Exploration, 2019(1):131-137.

[本文引用: 1]

[ 荀利波 . 全面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战略地位的确立
学术探索, 2019(1):131-137.]

[本文引用: 1]

Xu Xinjian . Southwest China Study. Kunming: Yunnan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92: 11.
[本文引用: 1]

[ 徐新建 . 西南研究论.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2: 11.]
[本文引用: 1]

Xie Jiarong . A comparison between North Shanxi Basin and Sichuan Basi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34,1(2):1-14.



[ 谢家荣 . 陕北盆地和四川盆地
地理学报, 1934,1(2):1-14.]



Chen Fubin, Chen Jiliang, Xu Yifeng , et al. The analysis of neotectonics of Quaternary accumulation and layer landforms in Yulongxueshan-Cangshan area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2,47(5):430-440.



[ 陈富斌, 陈继良, 徐毅峰 , . 玉龙雪山—苍山地区第四纪沉积与层状地貌的新构造分析
地理学报, 1992,47(5):430-440.]



Zhang Yingjun, Mo Zhongda .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Orange Fal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2,37(3):303-316.



[ 张英骏, 莫仲达 . 黄果树瀑布成因初探
地理学报, 1982,37(3):303-316.]



Qi Deli, Yu Rong, Zhang Renshun , et al.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Danxia Landform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60(1):41-52.



[ 齐德利, 于蓉, 张忍顺 , . 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
地理学报, 2005,60(1):41-52.]



Han Mukang, Chai Tianjun, Li Zhaoxiang . Morphotectonic features of the Tonghai earthquake region, Yunnan Provinc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3,38(1):41-54.



[ 韩慕康, 柴天俊, 李兆祥 . 云南通海震区的构造地貌特征
地理学报, 1983,38(1):41-54.]



Ren Mei'e . Note on physiography of northern Sichuan and southern Gansu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42,9(1):33-47.



[ 任美锷 . 甘南川北之地形与人生
地理学报, 1942,9(1):33-47.]



Jiang Zhongxin . Model of development and rule of evolution of the longitudinal profiles of the Valley of Three Rivers'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Yunnan Provinc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7,42(1):16-27.



[ 蒋忠信 . 滇西北三江河谷纵剖面的发育图式与演化规律
地理学报, 1987,42(1):16-27.]



Li Zongxing, He Yuanqing, Wang Shijin , et al. Changes of some monsoonal temperate glaciers in Hengduan Mountains Region during 1900-2007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64(11):1319-1330.



[ 李宗省, 何元庆, 王世金 , . 1900-2007年横断山区部分海洋型冰川变化
地理学报, 2009,64(11):1319-1330.]



Guo Jinghui, Deng Nuanlin . A study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different channel patterns of West Sichuan and North Yunna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65,31(3):212-225.



[ 郭敬辉, 邓暖临 . 川西滇北地区河流分类的初步研究
地理学报, 1965,31(3):212-225.]



Li Xiuyun, Tang Qicheng . An analysis on annual runoff of West Sichuan and North Yunna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1,36(1):90-100.



[ 李秀云, 汤奇成 . 川西滇北年径流初步分析
地理学报, 1981,36(1):90-100.]



You Weihong, He Daming, Duan Changchun . Climate change of the Longitudinal Range-Gorge Region in Yunna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river flow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60(1):95-105.



[ 尤卫红, 何大明, 段长春 . 云南纵向岭谷地区气候变化对河流径流量的影响
地理学报, 2005,60(1):95-105.]



Chen Zuming, Ren Shouxian . A study on hydrological effects of forest in the upstream Minjiang River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2,47(1):49-57.



[ 陈祖明, 任守贤 . 岷江上游森林水文效应研究
地理学报, 1992,47(1):49-57.]



Deng Huiping, Li Xiubin, Chen Junfeng , et al. Simulation of hydrological response to land cover changes in the Suomo Basi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58(1):53-62.



[ 邓慧平, 李秀彬, 陈军锋 , . 流域土地覆被变化水文效应的模拟: 以长江上游源头区梭磨河为例
地理学报, 2003,58(1):53-62.]



You Lianyuan . A study on temporal changes of river sedimentation in Lancang River basi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9,54(Suppl.):93-100.



[ 尤联元 . 澜沧江流域河流泥沙发展趋势初步研究
地理学报, 1999,54(Suppl.):93-100.]



Liu Xinyou, He Daming .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method of hydropower development impact on runoff and sediment chang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66(7):953-960.



[ 刘新有, 何大明 . 水电开发对河流水沙特性影响的综合评价方法
地理学报, 2011,66(7):953-960.]



Jiang Xingwen, Li Yueqing .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winter climate anomalies in southwestern China and the possible influencing factor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65(11):1325-1335.



[ 蒋兴文, 李跃清 . 西南地区冬季气候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地理学报, 2010,65(11):1325-1335.]



Li Zihua, Tang Bin, Ren Qifu . 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the heat and wet island in the city of Chongqing during wintertim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3,48(4):358-366.



[ 李子华, 唐斌, 任启福 . 重庆市区冬季热岛和湿岛效应的研究
地理学报, 1993,48(4):358-366.]



Yuan Shujie, Gu Xiaoping, Miao Qilong , et al. Distributed simulation of monthly mean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over complex terrains on Guizhou Plateau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64(7):888-895.



[ 袁淑杰, 谷晓平, 缪启龙 , . 贵州高原复杂地形下月平均日最高气温分布式模拟
地理学报, 2009,64(7):888-895.]



Lin Zhiguang . A climatological research of cloud coverage over Guizhou Plateau and Sichuan Basi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6,41(4):289-301.



[ 林之光 . 贵州和四川盆地云量的气候研究
地理学报, 1986,41(4):289-301.]



Li Zongxing, He Yuanqing, Xin Huijuan , et al.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Mts. Hengduan Region during 1960-2008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65(5):563-579.



[ 李宗省, 何元庆, 辛惠娟 , . 我国横断山区1960-2008年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地理学报, 2010,65(5):563-579.]



Li Zihua, Zhong Liangxi, Yu Xiangren .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physical structure of land fog in Southwest China and the Changjiang River Basi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2,47(3):242-251.



[ 李子华, 仲良喜, 俞香仁 . 西南地区和长江下游雾的时空分布和物理结构
地理学报, 1992,47(3):242-251.]



Zhu Guofeng, He Yuanqing, Pu Tao ,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trends in potential evaporation over Hengduan Mountains Region from 1960 to 2009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66(7):905-916.



[ 朱国锋, 何元庆, 蒲焘 , . 1960-2009年横断山区潜在蒸发量时空变化
地理学报, 2011,66(7):905-916.]



He Jinyun, Zhang Mingjun, Wang Peng , et al.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treme drought events in Southwest China during recent 50 year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66(9):1179-1190.



[ 贺晋云, 张明军, 王鹏 , . 近50年西南地区极端干旱气候变化特征
地理学报, 2011,66(9):1179-1190.]



Wu Pu, Wang Lily, Shao Xuemei . Reconstruction of summer temperature from maximum late wood density of pinus densata in West Sichua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60(6):998-1006.



[ 吴普, 王丽丽, 邵雪梅 . 采用高山松最大密度重建川西高原近百年夏季气温
地理学报, 2005,60(6):998-1006.]



An Wenling, Liu Xiaohong, Chen Tuo , et 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formation recorded in tree-ring δ 18O at Lijiang, Yunnan Provinc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64(9):1103-1112.



[ 安文玲, 刘晓宏, 陈拓 , . 云南丽江树轮δ 18O记录的大气环流变化信息
地理学报, 2009,64(9):1103-1112.]



Yao Yonghui, Zhang Baiping, Han Fang . MODIS-based air temperature estimation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and its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66(7):917-927.



[ 姚永慧, 张百平, 韩芳 . 基于Modis地表温度的横断山区气温估算及其时空规律分析
地理学报, 2011,66(7):917-927.]



Chen Yufeng .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forest and vegetation: Methodological study by geo-information system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5,50(Suppl.):85-94.

[本文引用: 1]

[ 陈育峰 . 气候变化对森林植被的可能影响: GIS支持下的方法研究
地理学报, 1995,50(Suppl.):85-94.]

[本文引用: 1]

Chen Yufeng, Li Kerang . Research on possible impact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forest community using forest gap model: A case study of Picea purpurea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Sichua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6,51(Suppl.):73-80.

[本文引用: 1]

[ 陈育峰, 李克让 . 应用林窗模型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群落的可能影响: 以四川西部紫果云杉群落为例
地理学报, 1996,51(Suppl.):73-80.]

[本文引用: 1]

Cui Youwen . A phyto-geographical survey of northwest Sichuan and regions of Chang-tu District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58,24(2):174-188.

[本文引用: 1]

[ 崔友文 . 四川西北和昌都地区植物地理调查记要
地理学报, 1958,24(2):174-188.]

[本文引用: 1]

Yang Feiling, Hu Jinming, Wu Ruidong . Identifying plant priority conservation areas based on the NPWP distribution in Yunna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68(11):1538-1548.

[本文引用: 1]

[ 杨飞龄, 胡金明, 武瑞东 . 基于NPWP的云南植物保护优先区分析
地理学报, 2013,68(11):1538-1548.]

[本文引用: 1]

Zhu cheng, Wu Li, Li Lan ,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Holocene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69(9):1268-1283.

[本文引用: 1]

[ 朱诚, 吴立, 李兰 , . 长江流域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
地理学报, 2014,69(9):1268-1283.]

[本文引用: 1]

Tang Bangxing, Wu Jishan . Mountain natural hazards dominated (mainly debris flow) and their preven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0,45(2):202-209.



[ 唐邦兴, 吴积善 . 山地自然灾害(以泥石流为主)及其防治
地理学报, 1990,45(2):202-209.]



Wang Jing'ai, Sun Heng, Xu Wei , et al. Spatio-temporal change of drought disaster in China in recent fifty years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2002,11(2):1-6.



[ 王静爱, 孙恒, 徐伟 , . 近50年中国旱灾的时空变化
自然灾害学报, 2002,11(2):1-6.]



Li Jian, Chen Qinde, Kang Zhicheng . A study on the mudflow of the Jiangjia Ravine, Dongchuan District, Yunnan Provinc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79,34(2):156-168.



[ 李椷, 陈琴德, 康志成 . 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发生、发展过程的初步分析
地理学报, 1979,34(2):156-168.]



Tang Chuan, Zhu Jing .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hazard zoning of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in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Lancang River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9,54(Suppl.):84-92.



[ 唐川, 朱静 . 澜沧江中下游滑坡泥石流分布规律与危险区划
地理学报, 1999,54(Suppl.):84-92.]



Du Yueyue, Peng Jian, Zhao Shiquan , et al.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landslide disasters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 A case study in Dali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71(9):1544-1561.



[ 杜悦悦, 彭建, 赵士权 , . 西南山地滑坡灾害生态风险评价: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
地理学报, 2016,71(9):1544-1561.]



Wei Xueli, Chen Ningsheng . Development of debris flows in Guanba River and its effect on sediment deposition in Qionghai Lake of Sichua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73(1):81-91.



[ 魏学利, 陈宁生 . 官坝河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对四川邛海的泥沙淤积效应
地理学报, 2018,73(1):81-91.]



Han Lanying, Zhang Qiang, Yao Yubi ,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s of drought disasters in Southwest China in nearly 60 year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69(5):632-639.



[ 韩兰英, 张强, 姚玉璧 , . 近60年中国西南地区干旱灾害规律与成因
地理学报, 2014,69(5):632-639.]



Li Qiangzi, Yan Nana, Zhang feifei, , et al. Drought monitoring and its impacts assessment in Southwest China using remote sensing in the spring of 2010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65(7):771-780.



[ 李强子, 闫娜娜, 张飞飞 , . 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干旱遥感监测及其影响评估
地理学报, 2010,65(7):771-780.]



Bai Xiaoyong, Wang Shijie, Chen Qiwei , et al.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rocess and its evaluation method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64(5):609-618.

[本文引用: 1]

[ 白晓永, 王世杰, 陈起伟 , . 贵州土地石漠化类型时空演变过程及其评价
地理学报, 2009,64(5):609-618.]

[本文引用: 1]

Song Jingyi, Fu Kaidao, Su Bin ,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and pollution assessment in the bed loads of the Lancang River System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68(3):389-397.

[本文引用: 1]

[ 宋静宜, 傅开道, 苏斌 , . 澜沧江水系底沙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及其污染评价
地理学报, 2013,68(3):389-397.]

[本文引用: 1]

Liu Chunxia, Li Yuechen, Yang Hua , et al. RS and GIS-based assessment for eco-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Chongqing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66(5):631-642.

[本文引用: 1]

[ 刘春霞, 李月臣, 杨华 , . 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与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
地理学报, 2011,66(5):631-642.]

[本文引用: 1]

Li Yuechen, Liu Chunxia, Zhao Chunyong , et al. Spatiotemporal feature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Chongqing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63(5):502-513.

[本文引用: 1]

[ 李月臣, 刘春霞, 赵纯勇 , . 三峡库区重庆段水土流失的时空格局特征
地理学报, 2008,63(5):502-513.]

[本文引用: 1]

Zheng Du, Shen Yuancun . Studies on process,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degrading slopelands: A case study of purple soil slopeland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8,53(2):116-122.

[本文引用: 1]

[ 郑度, 申元村 . 坡地过程及退化坡地恢复整治研究: 以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为例
地理学报, 1998,53(2):116-122.]

[本文引用: 1]

Huang Qiuhao, Cai Yunlong . Hazardous assessment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An application of the RBFN mode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60(5):771-778.

[本文引用: 1]

[ 黄秋昊, 蔡运龙 . 基于RBFN模型的贵州省石漠化危险度评价
地理学报, 2005,60(5):771-778.]

[本文引用: 1]

Xiong Kangning, Li Jin, Long Mingzhong . Feature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and key issues in demonstration areas for combating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67(7):878-888.

[本文引用: 1]

[ 熊康宁, 李晋, 龙明忠 . 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水土流失特征与关键问题
地理学报, 2012,67(7):878-888.]

[本文引用: 1]

Peng Jian, Xie Pan, Liu Yanxu , et al. Integrate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trade-offs in low-slope hilly land: A case study in Dali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70(11):1747-1761.

[本文引用: 1]

[ 彭建, 谢盼, 刘焱序 , . 低丘缓坡建设开发综合生态风险评价及发展权衡: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
地理学报, 2015,70(11):1747-1761.]

[本文引用: 1]

Peng Jian, Wang Yanglin, Ye Minting , et al. Research on the change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ts eco-environmental effect: A case study in Lijiang City, Yunnan Provinc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60(5):798-806.

[本文引用: 1]

[ 彭建, 王仰麟, 叶敏婷 , . 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
地理学报, 2005,60(5):798-806.]

[本文引用: 1]

Li Lijuan . Water quality status assessment and causal analysis of Lancang River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9,54(Suppl.):127-132.

[本文引用: 1]

[ 李丽娟 . 澜沧江水环境质量评价与成因分析
地理学报, 1999,54(Suppl.):127-132.]

[本文引用: 1]

Yan Jianzhong, Zhang Yili, Zhu Huiyi , et al. Residents'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Case studies from Three Villages in the upper Dadu River watershed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61(2):146-156.

[本文引用: 1]

[ 阎建忠, 张镱锂, 朱会义 , . 大渡河上游不同地带居民对环境退化的响应
地理学报, 2006,61(2):146-156.]

[本文引用: 1]

Yang Lipu, Huang Bingcheng, Shi Yafeng , et al. Land utilization in Chendu Plain, Sichua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47,14(1):4-22.

[本文引用: 1]

[ 杨利普, 黄秉成, 施雅风 , . 成都平原之土地利用
地理学报, 1947,14(1):4-22.]

[本文引用: 1]

Yang Lipu, Huang Bingcheng, Shi Yafeng , et al. Land utilization in the Minjiang valley, Sichua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46,12/13(1):30-34.

[本文引用: 1]

[ 杨利普, 黄秉成, 施雅风 , . 岷江峡谷之土地利用
地理学报, 1946,12/13(1):30-34]

[本文引用: 1]

Gan Shu, Zhang Jun, Zhang Peifang . Study on multistep remote sensing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land cover monitoring in mountain area of Lancang River basi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9,54(Suppl.):133-138.

[本文引用: 1]

[ 甘淑, 张军, 张佩芳 . 澜沧江流域山区土地覆盖多级遥感分类方法研究
地理学报, 1999,54(Suppl.):133-138.]

[本文引用: 1]

Yang Cunjian, Liu Jiyuan, Zhang Zengxiang , et al. Decision on reforesting and regrassing some of the dry sloping cultivated with support of GIS and remote sensing in Yunna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1,56(2):181-188.

[本文引用: 1]

[ 杨存建, 刘纪远, 张增祥 , . 遥感和GIS支持下的云南省退耕还林还草决策分析
地理学报, 2001,56(2):181-188.]

[本文引用: 1]

Jiang Yongjun, Yuan Daoxian, Xie Shiyou , et al. The groundwater quality and land use change in a typical karst agricultural region: A case study of Xiaojiang watershed, Yunna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61(5):471-481.

[本文引用: 1]

[ 蒋勇军, 袁道先, 谢世友 , . 典型岩溶农业区地下水质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
地理学报, 2006,61(5):471-481.]

[本文引用: 1]

Peng Jian, Wang Yanglin, Zhang Yuan , et al.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ecological effect in the ecotone of northwest of Yunnan Province, China: A case study of Yongsheng count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59(4):629-638.

[本文引用: 1]

[ 彭建, 王仰麟, 张源 , . 滇西北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以云南省永胜县为例
地理学报, 2004,59(4):629-638.]

[本文引用: 1]

Li Yangbing, Bai Xiaoyong, Zhou Guofu , et al. The relationship of land use with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a typical karst area,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61(6):624-632.

[本文引用: 1]

[ 李阳兵, 白晓永, 周国富 , . 中国典型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与石漠化的关系
地理学报, 2006,61(6):624-632.]

[本文引用: 1]

Tang Qing, Xu Yong, Dong Xiaohui , et al. Appraisal of land resources security in the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area of Lushan earthquak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70(4):650-663.

[本文引用: 1]

[ 汤青, 徐勇, 董晓辉 , . 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地区土地资源安全评价
地理学报, 2015,70(4):650-663.]

[本文引用: 1]

Bao Jigang . A study on tourist development of karst cave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5,50(4):353-359.

[本文引用: 1]

[ 保继刚 . 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
地理学报, 1995,50(4):353-359.]

[本文引用: 1]

Zhang Jie, Du Jinkang, Zhou Yinkang , et al.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t source areas for the naturally scenic sightseeing places: A case study of Jiuzhaigou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9,54(4):357-364.

[本文引用: 1]

[ 张捷, 都金康, 周寅康 , . 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 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
地理学报, 1999,54(4):357-364.]

[本文引用: 1]

Yang Guoliang, Zhang Jie, Ai Nanshan , et al. Zipf Structure and difference degree of tourist flow size system: A case study of Sichuan Provinc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61(12):1281-1289.

[本文引用: 1]

[ 杨国良, 张捷, 艾南山 , . 旅游流齐夫结构及空间差异化特征: 以四川省为例
地理学报, 2006,61(12):1281-1289.]

[本文引用: 1]

Wang Ying, Wang Zheng . An analysis of tourism loca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0,55(3):346-353.

[本文引用: 1]

[ 王瑛, 王铮 . 旅游业区位分析: 以云南为例
地理学报, 2000,55(3):346-353.]

[本文引用: 1]

Shi Chunyun, Zhang Jie, You Haimei , et al. Core-periphery spatial structure and its evolution of tourism region in Sichuan Provinc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62(6):631-639.

[本文引用: 1]

[ 史春云, 张捷, 尤海梅 , . 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
地理学报, 2007,62(6):631-639.]

[本文引用: 1]

Tang Wenyue, Zhang Jie, Luo Hao , et 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scenery sightseers' sense of place: A case study of Jiuzhaigou, Sichua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62(6):599-608.

[本文引用: 1]

[ 唐文跃, 张捷, 罗浩 , . 九寨沟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
地理学报, 2007,62(6):599-608.]

[本文引用: 1]

Dong Xuewang, Zhang Jie, Liu Chuanhua , et al. Bias analysis an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est in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A case study of assessment of Jiuzhaigou's recreational valu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66(2):267-278.

[本文引用: 1]

[ 董雪旺, 张捷, 刘传华 , . 条件价值法中的偏差分析及信度和效度检验: 以九寨沟游憩价值评估为例
地理学报, 2011,66(2):267-278.]

[本文引用: 1]

Li Rui, Wu Dianting, Yin Hongmei , et al. Mechanism model and demonstration of residents' satisfaction in Guizhou ethnic tourism villag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mmunity-driven, government-driven and enterprise-driven ethnic tourism village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71(8):1416-1435.

[本文引用: 1]

[ 李瑞, 吴殿廷, 殷红梅 , . 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满意度影响机理模型与实证: 以社区、政府和企业力量导向模式的比较研究
地理学报, 2016,71(8):1416-1435.]

[本文引用: 1]

Cai Yunlong . Physico-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Guizhou Provinc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0,45(1):41-55.

[本文引用: 1]

[ 蔡运龙 . 贵州省自然区划与区域开发
地理学报, 1990,45(1):41-55.]

[本文引用: 1]

Yan Qinshang . Reginal natural landscape of Kangding, Kowloon and Yajiang in Xikang Provinc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48,15(2-4):41-46.

[本文引用: 1]

[ 严钦尚 . 西康省康定、九龙、雅江区域自然景观
地理学报, 1948,15(2-4):41-46.]

[本文引用: 1]

Yang Huairen . Primary observations of the geography in Minjiang gorg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46,13(1):11-29.

[本文引用: 1]

[ 杨怀仁 . 岷江峡谷地理之初步考察
地理学报, 1946,13(1):11-29.]

[本文引用: 1]

Yang Renzhang . A regional study of the western suburb of Chongqing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41,8(1):19-28.

[本文引用: 1]

[ 杨纫章 . 重庆西郊小区域地理研究
地理学报, 1941,8(1):19-28.]

[本文引用: 1]

Yang Renzhang . The natural landscape of Markham Miyaro forest of West Sichua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59,25(4):271-285.

[本文引用: 1]

[ 杨纫章 . 川西马尔康米亚罗林区的自然景观
地理学报, 1959,25(4):271-285.]

[本文引用: 1]

Feng Yan, Li Yungang . Regional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affected by the Ailao Mountains-Yuanjiang River Valle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65(5):595-604.

[本文引用: 1]

[ 冯彦, 李运刚 . 哀牢山—元江河谷对区域地理分异的影响
地理学报, 2010,65(5):595-604.]

[本文引用: 1]

Cai Yunlong . Land classification and physico-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of Guiyang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6,41(3):210-223.

[本文引用: 1]

[ 蔡运龙 . 贵阳市土地类型和自然区划
地理学报, 1986,41(3):210-223.]

[本文引用: 1]

Yang Qinye, Shen Kangda . On vertical zonation of the northwestern Yunna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4,39(2):141-147.

[本文引用: 1]

[ 杨勤业, 沈康达 . 滇西北横断山地区的垂直自然带
地理学报, 1984,39(2):141-147.]

[本文引用: 1]

Du Y, Wang C S, Zhao H Y , et al. Functional regionalization with the restriction of ecological shelter zones: A case of Zhaotong in Yunna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7,17(3):365-374.

[本文引用: 1]

Huang Yong . The study on relation between experiment of world rivers development and Lancang Riv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9,54(Suppl.):119-126.

[本文引用: 1]

[ 黄勇 . 江河流域开发模式与澜沧江可持续发展研究
地理学报, 1999,54(Suppl.):119-126.]

[本文引用: 1]

Feng Yan, He Daming, Li Yungang . Key indicator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boundary water allocation based on international treatie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68(3):357-364.

[本文引用: 1]

[ 冯彦, 何大明, 李运刚 . 基于国际法的跨境水分配关键指标及其特征
地理学报, 2013,68(3):357-364.]

[本文引用: 1]

He Daming, Gou Junhua, Kung Hsiang-te . Competitive utilization, conflicts and solutions of water resources in international rivers (lake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9,54(Suppl.):38-46.

[本文引用: 1]

[ 何大明, 苟俊华 , Kung Hsiang-te. 国际河流(湖泊)水资源的竞争利用、冲突和求解
地理学报, 1999,54(Suppl.):38-46.]

[本文引用: 1]

Wang Liming, Yang Yanfeng, Guan Qingfeng . Environmental emigration stress of slope farmland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1,56(6):649-656.

[本文引用: 1]

[ 王黎明, 杨燕风, 关庆锋 . 三峡库区退耕坡地环境移民压力研究
地理学报, 2001,56(6):649-656.]

[本文引用: 1]

Hu Huanyong .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first publication of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4,39(3):231-233.

[本文引用: 1]

[ 胡焕庸 . 欢庆《地理学报》创刊50周年: 回忆学会早期历史
地理学报, 1984,39(3):231-233.]

[本文引用: 1]

Xie Zhiren, Chen Qinluan, Zhu Cheng . A memory of the famous geographer Professor Yang Huaire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64(11):1402-1407.

[本文引用: 1]

[ 谢志仁, 陈钦峦, 朱诚 . 追忆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杨怀仁教授
地理学报, 2009,64(11):1402-1407.]

[本文引用: 1]

Yang Haiting . Bao Juemin and his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land use of Dianchi Lake area
The Ideological Front, 2011,37(Special Issue):204-205.

[本文引用: 1]

[ 杨海挺 . 鲍觉民与滇池地区土地利用调查研究
思想战线, 2011,37(专辑):204-205.]

[本文引用: 1]

Tang Maolin, Jin Qiming . Li Xudan: Geographical contributions and life
Human Geography, 2011,26(4):153-160.

[本文引用: 1]

[ 汤茂林, 金其铭 . 李旭旦先生的学术思想和贡献及其他: 纪念李旭旦先生诞辰100周年
人文地理, 2011,26(4):153-160.]

[本文引用: 1]

Mao Bilin . His footprints in borderarea, and students all over the country: A memory of Professor Yan Deyi.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1994,10(2):61-64.

[本文引用: 1]

[ 毛必林 . 足迹留边陲, 桃李遍四方: 忆严德一教授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1994,10(2):61-64.]

[本文引用: 1]

She Zhixiang . Professor Ren Mei'e's contribution and inspiration to human-economic geography
Economic Geography, 2015,35(10):1-4.

[本文引用: 1]

[ 佘之祥 . 任美锷先生对人文—经济地理学的贡献和启迪
经济地理, 2015,35(10):1-4.]

[本文引用: 1]

Zhao Xin, Yao Lufeng, He Shujin .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al journals in China during 1978-2008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64(3):381-384.

[本文引用: 1]

[ 赵歆, 姚鲁烽, 何书金 . 近30年来中国地理学及相关学科期刊的发展
地理学报, 2009,64(3):381-384.]

[本文引用: 1]

Gill W J . The River Golden Sand: The Narrative of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and Tibet to Burman
London: John Murray, 1880.

[本文引用: 1]

Rock J F. The Ancient Na-Khi Kingdom of Southwest China. Liu Zongyue, et al. trans. Kunming: Yunnan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1999.
[本文引用: 1]

[ (美)约瑟夫·洛克 . 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 刘宗岳, 等译. 昆明: 云南美术出版社 1999.]
[本文引用: 1]

Hathaway M J. Environmental Winds: Making the Global in Southwest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3.
[本文引用: 1]

Oakes T . Tourism and Modernity in China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本文引用: 1]

Jia Lanpo .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Southwest China in the study of archae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1984(3):71-73.

[本文引用: 1]

[ 贾兰坡 . 我国西南地区在考古学和古人类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云南社会科学, 1984(3):71-73.]

[本文引用: 1]

Wang Zhihui . The main social problems facing the southwest frontier
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2017,34(6):26-30.

[本文引用: 1]

[ 王志辉 . 西南边疆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34(6):26-30.]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地理 论文 环境 地貌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