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ine:2019-10-25
PDF (436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韩敏. 《万物并作:中西方环境史的起源与展望》评介. 地理学报[J], 2019, 74(10): 2194-2194 doi:
近年来,环境史研究发展迅速成为中西方学界皆大力关注的学科领域。2012年夏天,美国耶鲁大学濮德陪(Peter C. Perdue)教授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精彩报告,简明扼要地讲述了中西方环境史学界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韩昭庆教授将之翻译而成《万物并作:中西方环境史的起源与展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一书。
该书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首先概述了肇始于古代,兴盛于20世纪的西方环境史的发展历程;接着对西方环境史起源的两个学派——法国年鉴学派和美国边疆史研究学派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论进行了探讨,并对两个学派的代表作品进行了评述;最后,对两个学派的贡献和不足进行了中肯的简评。第二章首先介绍了中国从帝国时代到当代环境意识的嬗变历程;接着,从帝国时代官员与百姓改造自然的事例出发,对中国古代的人与自然的互动状况进行了考察;最后,阐释了可持续发展对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性。第三章主要从多尺度人地关系研究的角度出发,依次对“一个湖的演变来反映中国的命运”“全球开拓边疆的历史”“基于高地与低地差别产生的新的地理区域的概念”以及“毛皮、茶叶和鱼类等跨越中华帝国以及其他国家界限的商品贸易的研究”等案例进行了梳理,是对区域史研究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进程研究的一次有益的尝试。第四章梳理了环境史研究与生物学、生态学、水文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诸多创见性的案例,揭示了20世纪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的严重威胁,并对新时期的环境史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大体而言,该书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注重归纳总结,逻辑严密,视野宏大。该书不仅把握了中西方环境史的学科起源、理论构建、学术贡献、学科特色,而且对各个学派的研究范式通过案例进行了归纳总结,展现了成熟的学术理念。该书并对不同学派的代表作,归纳其研究方法和视角,突出其核心理论框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方环境史学界忽略了中国丰富的学术传统的遗憾。第二,注重案例分析,见解独到,视野新颖。如在论述“人类与黄河的关系”一节时,列举了自11世纪到20世纪三部考察黄河历史的著作,这些著作通过吸收生态和环境史的研究方法,对政府治河以及水、沙、气候等自然力量与华北平原居民的人地矛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还注重对受灾民众的心理的探究与考察,为黄河研究增添了新的研究视角。第三,图文并茂。环境史研究是一门研究历史时期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学科,图表的使用可以便于读者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与自然互动的变迁过程。如该书第140页所附施坚雅大区与主要河流及行政区划之间的关系的图,给读者直观的展示了施坚雅的“帝国大区”理论下中国疆域的8个区域分布形态。
当然,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从西方视角出发评述历史事件,如该书第193页,认为发生于19世纪中叶的中英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认为他们花费太多白银从中国购买茶叶,所以他们在印度种植鸦片,并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以扭转贸易逆差”。显然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因素归结于经济因素,而忽视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推销商品,赚取高额利润,以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其次,地图的问题。该书中选取的地图,未标明比例尺,图例也不详细。
瑕不掩瑜,《万物并作:中西方环境史的起源与展望》一书通过对中西方环境史研究发展历程的探讨,既看到了中西方环境史学界研究的共性,也注意到中西方环境史学界受历史、地理和政治决策影响产生的差异,无论是对环境史学科发展的梳理,还是论证叙述,皆不失为一部优秀的环境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