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黄河北徙与政权兴衰——《河流、平原、政权:北宋中国的一出环境戏剧》述评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杨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版权声明:2019《地理学报》编辑部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展开


-->0
PDF (535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杨霄. 黄河北徙与政权兴衰——《河流、平原、政权:北宋中国的一出环境戏剧》述评[J]. 地理学报, 2019, 74(3): 615-616 https://doi.org/
讨论黄河变迁给人类带来的复杂影响是国内环境史研究的热点,也日益受到世界环境史学界的关注,近年来不断有外文研究专著问世。张玲教授的新著《河流、平原、政权:北宋中国的一出环境戏剧》于2016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1],获得2017年度美国环境史学会颁发的乔治·帕金斯·马什奖(George Perkins Marsh Prize),在世界环境史学界引起广泛关注。该书以公元1048-1128年黄河北徙期间给河北平原带来的环境剧变为研究对象,立足于黄河、河北平原与北宋政府构成的环境综合体,探讨这一环境事件给河北和北宋政权带来的复杂影响及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注重细节描写和逻辑分析,生动描述了黄河北徙期间河北平原上人地关系的剧变,提出了“水利消耗模式”(hydraulic mode of consumption)的形成和运作机理,为黄河治理提供了历史借鉴,也为促进人地关系的和谐提供了思想动力。

1 新颖的研究视角

环境史研究的视角侧重于环境变迁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适应、反馈环境的改变。该书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了黄河闯入河北平原给当地带来的环境剧变,以及这种剧变给人的生存带来的挑战。公元1048年前的河北曾是一个繁荣富庶并且相对独立的区域,普通河北人民的生活几乎不与黄河产生任何联系,黄河突然北徙并在河北平原上游荡,极大地改变了当地人的生存方式。由于良田被冲毁、地势低洼的地方积水成为湖泊或沼泽,洪水肆虐过的土地普遍存在盐碱化问题,农业生产变得无以为继,人民不得不改变生存方式,或者成为流民。为了应对河北的环境灾难,保持当地的稳定,北宋政府付出了许多努力却收效甚微,反而逐渐陷入困境。该书立足于公元1048年后黄河与河北平原激烈碰撞形成的黄河—河北平原环境综合体,将这段时间内黄河与河北平原和北宋政权间相互影响、错综复杂的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

2 对黄河北徙的原因提出新的解释

对北宋黄河北徙原因的解释是该书的创新之处,也是支撑全书论点的理论基础。历史地理****在解释公元1048年黄河北徙的原因时,一般认为是“由于西汉以来一千多年黄河长期流经和泛滥于冀鲁交界地区,地面淤高,而南运河以西地区,地形最下,故河水自择其处决而北流”[2]。张玲通过梳理1048年黄河北徙前的历史文献,指出黄河有着向南泛溢进入河南的趋势,而不是北徙进入河北。北宋政府在治理黄河时以保全位于河南的统治核心开封为首要目标,因而有意引导黄河向北泛滥进入河北平原。从文化上来讲,引导黄河北流通过河北平原入海,这一流路与《禹贡》中记载的黄河流向一致。从现实上来讲,河北一直是相对独立的区域,潜藏着叛乱的根源,引导黄河北流可以削弱河北的实力。此外,在京东故道淤积严重,难以维持的情况下,也只能引导黄河北去。但在1048年黄河北徙之后,北宋政府意识到这一事件带来的环境后果始料未及,为了缓解这一环境灾难,北宋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却由此陷入了财政枯竭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3 以“水利消耗模式”解释北宋的治河运动

德国****卡尔·魏特夫认为生活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人们只有通过治水和灌溉,才能克服供水不足和不调,保证农业生产顺利和有效地维持下去,这就导致水利社会的产生。而水利社会的建设、组织和征敛活动都趋向于把所有权利集中于中央政府并最终集中到统治它的君主手中[3]。张玲认为魏特夫的学说可概括为“水利生产模式”(hydraulic mode of production),但她认为魏特夫的学说基本不能用来解释公元1048-1128年黄河北徙期间,北宋政权对治理黄河付出的努力与收到的成效。北宋政权竭尽全力调动各种资源投入水利工程和维持河北的稳定,非但没有使北宋的统治得到巩固,反而使北宋深陷党争加剧、财政枯竭、社会动荡、环境恶化、民生凋敝的深渊。根据这一研究实际,张玲提出了“水利消耗模式”理论,揭示了北宋政权在面对不可战胜的自然力时勉为其难、竭力维持,希望通过治理黄河,恢复其在河北的统治秩序,但最终遭到失败这一历史事实。“水利消耗模式”有助于从理论的高度把握北宋后期国家与水利之间的关系,这是张玲的一大贡献。

4 长时段视角下的黄河—河北环境综合体

该书研究对象是公元1048-1128年间黄河北徙期间河北的环境剧变,但研究时段并未局限于这80年,而是对公元1048年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里黄河与河北平原的演化关系、以及公元1128年黄河离开河北之后近千年时间里持续发酵的环境影响均给予了充分的论述。在环境史研究中,只有具备这样的全局观,才能正确解读环境变迁的原因、过程与影响。虽然河北平原在1048年之前近千年时间里几乎与黄河没有任何交集,但从整个历史时期的黄河水系变迁史来看,在全新世早期,华北平原上的卫河(古清河)、漳河、滹沱河、沙河、唐河都是黄河的支流,乃至永定河、潮白河,甚至到渤海盆地,滦河、青龙河也是其支流[4]。在晚全新世以来,华北地区至少有被称为《山经》河、《禹贡》河与《汉志》河的三条黄河故道。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黄淮海平原上的黄河泛道都有可能再次成为黄河下游的河道,历史随时可能重演。作者在全书结尾发出呼吁,当面临中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时,我们应当扪心自问:我们能否超越既有的观念和欲求,诚恳地正视以下两个问题:由我们当下的活动所引发的复杂的环境症结;以及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却始终被漠视的历史中的惨痛教训。

5 余论

这部以英文书写的中国区域环境史著作,为世界了解中国环境史研究打开了一扇窗户,对于增强中外环境史研究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部著作中也有部分内容值得进一步完善,例如全书用较大篇幅叙述北宋基本的历史事实和介绍华北的自然地理条件,对于专业读者来说略显冗长。作者对1048年前后地壳活动增加促使黄河改道的推测和河北北部因水体广布蚊虫大量滋生,导致生存环境恶化使当地人口稀少的推测,缺乏历史文献或自然科学证据支撑。虽然存在一定缺憾,但总体而言这部著作在理论和方法上都不乏创新之处,是一部难得的中国区域环境史佳作。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Zhang Ling .The River, the Plain, and the State: An Environmental Drama in Northern Song China, 1048-1128.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本文引用: 1]
[2]Zou Yilin, Zhang Xiugui, Wang Shouchun.Chinese Historical Physical Geography.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3: 219. [本文引用: 1]

[邹逸麟, 张修桂, 王守春.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219.] [本文引用: 1]
[3]Karl A.Wittfogel. Oriental Despot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Power. 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7: 90. [本文引用: 1]
[4]Wu Chen, Xu Qinghai, Liu Jinsong.A New Examination on North China Landfor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7: 44. [本文引用: 1]

[吴忱, 许清海, 刘劲松. 华北地貌新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44.]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河北 环境 水利 历史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