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褚绍唐先生的学术思想与贡献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周维国, 张佳琦, 段玉山, 蒋连飞, 郭锋涛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上海 200241

The academic thoughts and contributions of Master Chu Shaotang

ZHOU Weiguo, ZHANG Jiaqi, DUAN Yushan, JIANG Lianfei, GUO FengtaoSchool of Geographic Scienc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收稿日期:2018-09-7修回日期:2019-05-14网络出版日期:2019-08-25
基金资助:上海市教委专项—上海高中地理课程与教材.Q1804240094


Received:2018-09-7Revised:2019-05-14Online:2019-08-25
Fund supported: Special Program of Shanghai Municipal Education Commission-Shanghai High School Geography Curriculum and Textbook.Q1804240094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周维国(1988-),男,山东高青人,博士生,主要从事地理教育测量与评价、地理教育史等研究E-mail:zhouweiguo21@126.com







摘要
褚绍唐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地理教育家,历史地理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褚先生的地理教育思想构建起了中国中小学地理教育教学与研究的基本框架,先生组织发起的地理教育学术组织和创办的学术期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先生编写的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惠及数代人。褚先生对上海历史地理的研究颇有建树,对上海的城市发展过程、成陆过程,水系变化等有独特见解。褚先生对《徐霞客游记》的整理和校点工作具有划时代意义,同时,先生也是徐霞客研究领域的大师。此外,褚先生还在城市地理学、地图学、地理文献翻译等领域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褚绍唐;地理教育;历史地理;徐霞客

Abstract
Prof. Chu Shaotang, who was a famous geographic educator and historical geographer, worked in th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is thoughts of geography education set up the basic frame of geograph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His efforts on starting academic organiz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geography education still play a great role. He compiled geography teaching syllabus and textbook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hich benefit generations. He also made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Shanghai's historical geography with unique views on urban development, land formation and water system change. His collation and proofread work on Xu Xiake's Travel Notes are epochal contributions, and he was a master on Xu Xiake's research. In addition, he also made contributions in the fields of urban geography, cartography, and literature translation.
Keywords:Chu Shaotang;geography education;historical geography;Xu Xiake


PDF (975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周维国, 张佳琦, 段玉山, 蒋连飞, 郭锋涛. 褚绍唐先生的学术思想与贡献. 地理学报[J], 2019, 74(8): 1695-1706 doi:10.11821/dlxb201908015
ZHOU Weiguo. The academic thoughts and contributions of Master Chu Shaotang. Acta Geographica Sinice[J], 2019, 74(8): 1695-1706 doi:10.11821/dlxb201908015


1 引言

褚绍唐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地理教育家、历史地理学家。1912年,褚先生出生于江苏宜兴,1930年进入暨南大学师资科史地组读大学,1933年起褚先生先后在多所中学和高校任教(在此期间,褚先生除担任中学和高校的教学工作外,还曾于1934-1936年担任中华地学会的执行委员和干事,该学会成立于1931年,是当时除中国地学会之外的第二个全国性的地理学术团体,是中国首倡马克思主义的地理学学术团体。详见刘寅春于2012年在《中国科技史杂志》第1期发表的文章《中国首倡马克思主义的地理学学术团体:中华地学会》。)。1951年,褚先生调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是建系之初的五位教师之一,此后褚先生长期工作于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于1982年被华东师范大学聘为教授。1985年,中国地理学会表彰了33位从事地理工作50年以上的老科学家,褚先生同胡焕庸、周廷儒、谭其骧、李旭旦等老一辈地理学家一起接受了表彰。褚先生于1986年退休,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病逝。褚先生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超过70年,笔耕不辍,桃李天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还在伏案工作,倾其心血著书立说。褚先生淡泊名利、勤奋敬业、探求真知,就如先生晚年的诗中所写:一生虽布衣,草根自为乐。

2017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整理,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立山河志 究天地心——褚绍唐先生纪念文集》(② 2017年是褚先生诞辰105周年,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了“褚绍唐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会暨学术论坛”,并借此机会整理和出版了褚先生的纪念文集。“立山河志 究天地心”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先生为褚先生赠送的题词。)。借褚先生纪念文集整理和出版的机会,笔者系统梳理先生的学术成果,研究先生的学术思想,了解先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是对先生的纪念和缅怀,更是对新一代地理工作者的激励和鞭策?[1]

2 褚绍唐先生对地理教育的杰出贡献

褚绍唐先生是中国公认的地理教育大师,中国第一位地理教育硕士生导师,中国地理教育领域的开拓者和学科发展的奠基人。褚先生对地理教育领域的杰出贡献集中体现在中小学地理教育领域,可以将其地理教育思想与贡献归结为3个方面。

2.1 构建中小学地理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思想体系

褚绍唐先生重视中小学地理教育理论的构建,并注重与教学实践结合。褚先生的中小学地理教育思想体系可以梳理为“为什么学习地理—地理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地理教学中教什么、学什么—怎样进行地理教学—如何评价地理教学的效果”这一连串地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体系。

褚先生在《地理学习法》一书中专辟一节讨论了“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地理”的问题。先生认为学习地理可以“明白本国的国势、认识世界的现状、培养广博的观念、培养欣赏的兴趣和乐观的态度”[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褚先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又融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想法,认为“作为一个有文化的劳动者,他们必须具有基本的地理知识,如果一个毕业生不具备基本的地理知识,那么无论是继续升学或从事祖国建设工作,一定会感到自己的文化水平不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习得地理技能和技巧,也是学生以后实际生活和参加祖国建设所必需”[3]。褚先生认为学习地理的价值还在于“训练人生的思想与习惯”[4]“发展学生智能”[5]。可以说,褚先生对为什么学习地理的认识是朴素的,一方面从国家层面认识到地理学科对祖国发展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从个人层面认识到地理学科对学生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性。

褚先生在总结国内外教育家和地理学家思想的基础上,认为中小学地理教学的目标主要有地理学科本身的目标和教育方面的目标两方面,前者是地理学科特有的教学目标,后者则是地理学科能够为培养一个人所做的贡献[4]。先生认为地理学科特有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获得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3],“阅读地图、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并能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5]。在培养人方面,褚先生认为基于地理学科能够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6]。褚先生强调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培养,认为“能激励学生爱好自然,使学生了解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必要的物质条件,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变化发展的规律,使学生明了地理是在相互联系和发展中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现象的”[3]。褚先生所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一思想的落脚点在于“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发展”,深入分析这一思想,其本质就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说,就是当前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综上分析,褚先生对中小学地理教学目标的思考非常具有前瞻性,不只是基于地理学科的考虑,更是对教育根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深入思考。

教什么和学什么是涉及中小学地理课程内容的重要问题。褚先生认为,区域地理是中小学地理课程的主要内容,但长期以来地理教材中的区域地理内容只是资料的堆砌,不易体现地理的规律性,为此受到学术界的轻视,认为“地理无用”?[7]。褚先生解释说,“利用旧式志书脱胎出来的记载体教材进行教学是中学地理之歧途,其记载名称、位置、疆域、面积、山脉、河流、湖泊、海岸、气候、物产、人口、交通、商业、都市、名胜等项,一条条列举出来,如同县志或通志的编辑法,利用此种教材是记忆一些不相干的地名,对于人地相互影响之故未能有所了解”[8]。褚先生强调,中小学地理教学内容应该按照“新地学之正轨”,一方面以区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反映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一方面以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为线索,了解地理事物的本质[8]。褚先生的这一观点超越了一直以来中小学地理教材地名加物产的局限,强调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原理。当前初中地理主要涉及区域内容,高中地理主要学习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系统地理,这与褚先生的思想是一致的。

怎样进行中小学地理教学是地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褚先生在早期的论文中强调中小学地理教学应该遵循地理学科的本质并按照学生学习的心理程序原则,认为“忽略了地理学科的内容,地理教学便成为空泛的谈话,忽略了学习的心理程序,地理教学便成为枯燥的报告”[9]。褚先生所言地理学科的本质主要包括“地球表层各种地理事象的分布及原因,地理事象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区差异性,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规律,阐明人和地理环境的正确关系”[10]。学习的心理程序即遵循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学习地理时需要“由近及远,由简及繁,由大要至详细等原则”[9],具体到地理教学上来说则是“使学生感知新教材,形成地理观念;对新教材理解,形成地理概念;以地理概念为基础,形成规律性知识;对新知识巩固,形成技能技巧”(此为褚先生于1981年9月在东北师范大学举行的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报告,报告题目为“关于地理教学的一般原理问题”。)。褚先生在后期的研究中又提出了6个地理教学的一般原理,即“掌握地理学科的特点,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阐明地理的规律性,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在知能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灵活运用教学的基本原则”[10]。此6个原理是对遵循地理学科本质和按照学生学习心理程序两个原则的扩充,前4个原理更加强调地理学科本身概念、规律的教学,强调学生对地理基本技能的学习。当前,虽然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少有提及,但是通过地理学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国际理解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提升。褚先生强调的“灵活运用教学的基本原则”则要求“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循序渐进和系统性;通俗性和因材施教相结合”[10]。此外,褚先生还对具体教学方法[11]、正确利用教材?[12],制作和使用地理教具和地图[10, 13]、提高复习质量[14]?等进行了论述,形成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

如何评价中小学地理教学的效果是检验教学是否体现学科价值,达到原定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先生认为对教师一节课的评价要关注教学目的是否明确、课程内容是否系统连贯、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师生活动能否使学生具有高度的积极性等方面?[10]。褚先生将评价学生的方法分为课中的提问、课后的绘制地图与其他练习作业、书面测验三部分,并制定了详细的评定标准?[10]。褚先生认为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而且也是为了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师更好地分析自身的优缺点以便研究和改进教学。总体来看,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就能注意到地理教学中师生活动的重要性,注重评价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成绩,也关心学生的动手制图能力,是比较前瞻、系统的评价理念。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直以来,褚先生所言的地理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且两方面同等重要,这是难能可贵的认识。褚先生对中小学地理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思考与探索,散布在先生众多的教育研究论文中,集中体现在褚先生1935年出版的《地理学习法》和1982年出版的《地理教学法》著作。褚先生的《地理学习法》著作是中国较早的基础地理教学法专著之一(除褚先生的《地理学习法》外,还有两本较早的地理教学专著,一是1931年由商务印书馆刊印,刘虎如编写的《小学地理科教学法》;二是1932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刊印,葛绥成编写的《地理教学法》。),为中小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褚先生《地理教学法》著作则是先生50年潜心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结果,是中国基础地理教育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重大成果,对中小学地理教学法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理教学论和地理教育学具有重要影响。

2.2 发起地理教育组织,创办《地理教学》杂志

褚先生一直注重创办地理教育组织,建立学术平台,为地理教育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褚先生在1947年同葛绥成、许逸超等先生一同发起成立上海地理教育研究会,讨论中学地理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学术活动,褚先生担任总干事。中华地理教育研究会(上海地理教育研究会成立后不久,为便于外地同行加入而更名为中华地理教育研究会。)在北平、武汉、南京等重要城市组织成立分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重要的全国性地理教育学术组织[15]。该学会成立后宣传地理学术,探讨地理学要义,搜集地理学的新资料,编辑出版《地理之友》杂志(《地理之友》杂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版两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新地理之友》出版一期。),“以谋有所贡献于我国之地理教育”[16],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81年,褚先生同张子桢、褚亚平、陈尔寿、徐建滨等老一辈地理教育家一起发起创建了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褚先生担任该会第一届副理事长,第二届、第三届理事会学术顾问,该学会于2012年更名为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当前华东师范大学是理事长和秘书处单位。)。学会指导高等师范学校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专业发展,致力于中国中小学地理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为中国地理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和高校地理教育研究者的重视与信赖。学会成立30多年来,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地理教育学术组织。

《地理教学》杂志也是褚先生创办起来的学术期刊。杂志的前身是褚先生于1959年创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份地理教育刊物《地理教学丛刊》(该刊先后出版6辑,每辑十余万字,载文近百篇。)。褚先生创办刊物的目的是为中小学地理教师服务,为提高中小学地理教学质量而努力,正如《地理教学丛刊》在第1辑的前言中所写的那样:“广大中小学地理教师一直希望有一个交流地理教学经验和讨论地理教学问题的园地。丛刊就是为满足这个要求而创办的,目的是帮助地理教师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在没有其他专门地理教育刊物的年代,《地理教学丛刊》确实对提升当时的地理教学质量起到一定作用[17]。1964年后因为各种原因,该刊没再刊出。

1980年,在褚先生的组织下,《地理教学丛刊》恢复出刊并更名为《地理教学》,于1986年被确定为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的会刊。目前,杂志常年位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论文数量前列,也是目前中国基础地理教育界唯一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期刊,对引领中国地理教学的发展功不可没[18]。褚先生在杂志复刊后于1980-1996年担任杂志主编,后又担任名誉主编、学术顾问等职,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然为杂志看稿、改稿、校稿,先生对地理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地理教学》杂志投入的精力值得后辈学习。

2.3 参与课程与教材的研究与编写

2.3.1 出版《新中国地理》 褚先生于1951年出版了《新中国地理》(该书由上海大中国图书局出版,于1952年、1953年再版,1954年由地图出版社再次出版。),该书是褚先生几十年地理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结晶,是先生重要的学术著作。中国当时的中小学地理教材往往以分省讲述区域,或者虽然按照自然区划进行划分,但是划分过细,不易教学?[19]。褚先生以经济地理区作为划区的标准,将全国划分为12个经济地理区,分别为黄河下流(游)区、长江下流区、长江中流区、东南丘陵区、两广丘陵区、云贵高原区、秦岭四川区、黄土高原区、东北地区、北部高原区、新疆地区、青康藏高原区[20]。为了避免以前八股式的区域地理编写方法,褚先生在本书中创造性的运用了区域地理事象的典型特征作为小标题[21]。例如在描述黄河下游区地形时,用“地形大部平坦”,在描述长江中游区的气候特征时,用“温暖的气候”这样的特征概括,使得区域特征生动鲜明,重点突出,易于理解。

这一教材体系和编写方式对中国基础地理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份《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将中国区域划分为东北区、黄河下游区、长江下游区、长江中游区、东南沿海区、两广区、云贵区、四川区、西藏区、陕甘青区、新疆区、内蒙古区[22],明显借鉴了褚先生《新中国地理》区划思想的影响。当前,初中的区域地理教材内容早以摆脱地方志式的结构体例,讲述某个区域的内容不面面俱到而强调区域的典型特征,就是褚先生《新中国地理》编写思想的延续与发展。

1953年,褚先生的《新中国地理》被前苏联的外文出版社翻译为俄文出版,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冈新(Г. А. Ганшина)特为译本作序,地理学家沙伊奇柯夫博士(В. Т. Зайчиков)在1953年12月20日出版的《真理报》上作专文介绍[23],后来该书还被翻译为日文和英文。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被翻译为外文的地理书籍,褚先生的《新中国地理》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24],对向世界介绍中国做出巨大贡献[25]

2.3.2 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部地理教学大纲 褚先生在中华民国时期已经注重对当时课程标准(民国时期和2001年课程改革后称为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称为教学大纲。)的研究,深入分析过当时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4],对课程标准中的作业要求也展开过专门论述?[26],对当时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时间、课程体系、教材大纲、实施方法等提出了建议?[27]

正是因为褚先生对地理教育教学,尤其是对地理课程的研究与积淀,195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地理教学大纲(草案)》(包括《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就由褚绍唐先生参与完成(教学大纲编写工作开始于1953年,当时教育部还邀请了郭敬辉和陈尔寿两位先生,三位先生共同主持完成中国第一部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的编写。)。

这两份地理教学大纲的颁布在中国地理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规定了中小学地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课程体系、课时、教学要求、知识要点、作业要点等。《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规定了地理要在高级小学五、六年级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特别强调了对乡土地理的教学和研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地理课外活动,从事地理模型制作、地图绘制、远足参观、气象观测等活动[22]。《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规定了初中要学习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内容,高中要学习外国经济地理和中国经济地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有实践意义的技能和熟练技巧?[22]。这两份教学大纲是当时编写地理教材的主要依据,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以后各版本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重要基础资料。

2.3.3 编写多部中学地理教材 1981年,褚先生作为统稿人与金祖孟、张超、刘树人等****一起编写了上海高中地理课本《地学》(试用本),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编写的第一本高中地理教材。该教材内容包括宇宙、地壳、大气、海洋和湖泊、外营力作用所造成的地形、植被和土壤的地带性、人和环境,知识体系完整,论述了地球各圈层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用众多的原理示意图解释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并在人和环境章节强调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整个体系显现出当前高中自然地理课程的框架。值得一提的是,该教材在附录用了10页篇幅专门讲述遥感知识,涉及遥感基本概念,遥感技术发展,遥感应用等,内容丰富详实。当前,地理3S技术已经成为中学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以褚先生为代表的老前辈们能在20世纪80年代认识到遥感技术的重要性并将其放入地理教材,非常具有前瞻性,是中国地理教材编写中的一次重要尝试。有****评论,与同期出版的其他《地学》教材相比,上海版《地学》教材编辑时间长,广泛征求意见,并先实验试用,然后再修改出版,因此质量较好,所选内容和体系较为合理,行文简练,印刷精良[28]。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高中地理教材时,曾参考吸取此版《地学》教材的优点和经验[29]

20世纪80年代“一纲多本”的教材政策施行后,上海负责编写面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教材,褚先生担任上海版中学地理教材的主编,陆续出版了高中使用的《地理》,初中使用的《自然地理》《世界地理》(该教材曾获得中国地理学会举办的首届“全国优秀地理图书”教材类二等奖。)《中国地理》教材,为中国中小学地理教材建设做出了长期巨大贡献。

3 褚绍唐先生对历史地理学的杰出贡献

褚绍唐先生的学术研究除集中在地理教育领域外,对历史地理学方向的研究也颇有建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东历史地理****群的重要成员[30]。褚先生对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集中在上海历史地理和徐霞客研究两个方面。

3.1 褚先生对上海历史地理研究的贡献

作为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的成陆过程、地名沿革、水系变迁、人口变化等吸引了大批历史地理学家对其进行研究,中国****对上海历史地理的研究已经达到非常先进的水平[31]

褚先生在1959年即发文论述了自古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由渔村到大都市的发展变化历程[32]。先生对与上海联系密切的太湖水系也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33],总结出太湖平原在地形上为碟形盆地这一精辟见解[34],并提出解决太湖地区的水利问题必须从上下游两个方面同时展开,上游利用山谷水库进行蓄水,下游开浚入江入浦(黄浦江)通道。

褚先生关于上海地区成陆的过程与演变也有独特贡献。褚先生曾经在野外考察中发现了上海下沙地区的一条滨岸沙带,并将此消息告知了谭其骧先生,谭先生随即在论文中加以应用以佐证自己的观点(关于褚先生发现下沙沙带,并告知谭其骧先生一事在谭先生自己的论文中有描述,请参考谭其骧先生1961年3月10日发表在文汇报第3版上的文章《再论关于上海地区的成陆年代——答丘祖铭先生》。后来张桂修先生也在其专著《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提及此事,参见《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第225页。)。后经研究推测,自东晋至唐初,上海地区海岸线稳定在下沙沙带一线,至北宋初期,海岸线又向东推移[35]。下沙沙带海岸是上海地区成陆过程中的一条标志性海岸线的结论已经基本得到公认[35]。褚先生发现下沙沙带为上海地区成陆过程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此外,褚先生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迁、上海的人口变迁、吴淞江的变迁、黄浦江的变迁、崇明岛的变化[36,37,38,39,40]等问题都做了深入的研究。

1996年,褚先生将自己对上海历史地理研究的成果汇集整理成《上海历史地理》一书,该书关注上海城市发展和地理环境演变,介绍了上海城市的发展过程,讨论了上海地区的成陆过程,研究了上海地区水系的变化,论述了市区内主要河道被填埋筑路的过程,梳理了上海自建县以后700余年的人口变迁[41],内容丰富,论断依据充分,有较高的科学价值[42],是首部上海本土历史地理专著。另外,因为褚先生是地理学家出身,所以先生非常注重地图的绘制,先生关于上海历史演变的多幅地图经常被其他研究者所借鉴参考。

3.2 褚先生在徐霞客研究领域的划时代贡献

褚先生对历史地理的贡献还集中在整理校点《徐霞客游记》和研究徐学(陈桥驿先生基于自己对郦学(针对郦道元和《水经注》的研究)的研究,在1983年提出了徐学的概念,此后对徐霞客及其游记的研究以徐学名称出现。)两个方面。

3.2.1 整理校点《徐霞客游记》,主编《徐霞客旅行路线考察图集》 1976年开始,褚绍唐先生作为第一负责人同吴应寿先生和周宁霞女士整理校点《徐霞客游记》。3位先生整理的《徐霞客游记》以徐建极抄本(徐建极为徐霞客之孙,徐建极抄本为谭其骧先生听说要整理新版的《徐霞客游记》以后将自己珍藏的抄本提供出来,褚先生与谭先生在学术上的沟通与互助也是一段佳话。)和季会明抄本(季会明抄本的发现被称为划时代的发现,为前代****所不及,关于季会明抄本的发现历程可参见周宁霞、吴应寿、褚绍唐所写的《<徐霞客游记>原始抄本的发现与探讨》一文,刊载于1979年《中华文史论丛》第4辑。)为底本,能够基本恢复《游记》的本来面貌(徐霞客游记的版本众多,抄本、印本皆有很多版本,可参考朱钧侃,倪绍祥主编的《徐学概论——徐霞客及其<游记>研究》第212-245页。)。经过4年多的努力,褚先生凭借深厚的历史地理学功底整理校点《徐霞客游记》,终于在1980年出版了新版《徐霞客游记》[43]。褚先生统计,此版本上、下册共计60余万字,新版游记比旧版本游记多出158天日记,字数超出14万字以上[44]。****评价褚先生整理此书的重大意义为:基本还原了游记的原始面貌,使这部历史名著得到新生;将徐霞客以及他的精神开发了出来,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有关徐霞客及其游记有了较为全面可靠的资料,学术界对徐霞客的全方位研究得以大规模展开,一门颇具特色的徐学因此而形成[45]

1984年,褚先生负责整理的《徐霞客游记》获得上海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奖)。侯仁之先生曾多次夸赞此游记,认为该版是众多《游记》中最好的一种,由周宁霞女士和褚绍唐先生撰写的前言,也被称为是已发表的介绍徐霞客生平业绩的各种写作中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篇[46-?47]。此版本的《游记》被《中国大百科全书》[48]《现代地理学辞典》?[49]等权威工具书“徐霞客”条目所推荐,成为《游记》最公认、最流行的版本。褚绍唐等3位先生对《徐霞客游记》的整理校点工作也被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50,51]

此版游记在1980年出版后至今已接近40年,褚先生虽然早已离世,但先生负责整理的褚版《徐霞客游记》至今仍在出版发行,是先生精神思想的延续和重要的文化遗产。

褚先生在整理《游记》的同时,还同刘思源先生一起对丁文江先生整理的《徐霞客游记附图》进行修正,与《游记》同时出版《徐霞客游记附图》,但是因为褚版与丁版游记有较大不同,所以当时出版的《徐霞客游记附图》还存在不少错误。1983-1986年,由多个单位牵头(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云南大学历史系、广西文联、上海古籍出版社参与了此次活动。)进行徐霞客旅游路线的实地踏勘工作,由褚先生担任主编重新编制《徐霞客旅行路线考察图集》。此图集于1991年出版(包括正图45幅,附图25幅),核正了旧图中不少错误,真实和全面地反映了已知徐霞客的全部旅行路线,后附《徐霞客——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一文,总结他在学术上的成就[52]。褚先生作为地理学家,在绘制图集时采用了等高线表示地形,这是徐霞客游记地图绘制的一个重大转变,使游记图集更加美观、科学。正因为此本图集的这些优良品质,使其成为徐霞客研究的常备工具书[53,54],也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旅游路线图集[55]

由于新版的《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选注》(洪建新先生和褚先生以1980年版本的《徐霞客游记》为蓝本,精选《徐霞客游记》中的重要篇节44篇,出版《徐霞客游记选注》,并加以注释,以便青年读者阅读,于1990年由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以及《徐霞客旅行路线考察图集》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法国****谭霞客先生(华裔法国汉学家、《红楼梦》法译者李治华的弟子,谭霞客曾因用法文全译了《水浒传》而享誉国际汉学界,也因此荣获该年度的法兰西文学大奖。该译本于1978年收入法国著名的《七星诗社丛书》。谭霞客的法文原名为雅克达尔斯(Jacques Dars),因为对徐霞客痴迷,取中文名为谭霞客。)曾根据以上3种书刊择要进行选辑,译成法文《徐霞客游记》选辑本,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支持的世界名著丛书中国卷之一?[56]。褚先生负责整理、校阅、编制的《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选注》《徐霞客旅行路线考察图集》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3.2.2 徐学研究的大师 褚先生不只是整理校点了《徐霞客游记》,还是徐学研究的大师。褚先生在《地理学报》《地理知识》《华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徐霞客研究》等期刊发表关于徐霞客的研究论文20余篇。

褚先生称《徐霞客游记》是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萌芽,开创了中国近代地理学的曙光[57]。褚先生系统研究了徐霞客对自然地理学[58]和人文地理学[59]的考察成就,对徐霞客的考察成就做了详细论述。褚先生认为,《游记》的内容除了在地理学上有重大贡献之外,其中还有很多关于社会动态、史迹考证、文物古迹以及民情、风俗等方面的记述,这些对研究明代末年的社会状况和历史文物都有很大的价值[60]。褚先生还对徐霞客的考察地点、考察路线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褚先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对传统上认为的徐霞客没有游览考察四川的结论提出质疑[61],而徐学领域也就此问题出现了学术争鸣,推动了徐学研究向更加纵深的方面发展。此外,褚绍唐先生对《徐霞客游记》版本源流[62]和徐霞客年谱的研究[63]也颇有建树。

褚先生对徐学的研究获得了广泛认可,正如著名徐学专家吕锡生先生所言,褚先生在徐学研究方面称得上独领风气之先的第一人,更不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研究徐学的泰斗?[64]

4 褚绍唐先生在地理学其他领域的贡献

褚绍唐先生早在1933年即发表了《中国都市的地理因素》一文,开始了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该文从地理位置、腹地条件、水运及气候条件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对中国205个较大城市进行了分析[65],这篇论著被认为是中国较早进行城市地理研究的论文[15, 66-67]。此后,褚先生还编著了《世界重要都市》一书,介绍了罗马、纽约、伦敦等几十个世界重要城市[68]

褚先生对地图学的研究也非常早,在地理教学中非常强调地图的作用。褚先生在早年发表的研究论文将中国地图的历史演进划分为创始时期、完成时期、改造时期[69]。褚先生于1943年翻译了《地图投影法》(An Introduction of the Study of Map Projection)一书,其内容是用几何法或透视法阐述构成小比例尺地图经纬网的若干常见投影?[70]。这本科普性的读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唯一的地图投影书籍,对当时地图知识及投影知识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71]

此外,褚先生还曾与段绍伯先生一同翻译英国****I.B.汤普森(I.B.Thompson)的《法国区域经济地理》(Modern France: A Social and Economic Geography),介绍了法国22个区的自然特征、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72]。褚先生还曾担任《辞海》的编委和《辞海 中国地理分册》的主编,主编的条目约5000条。褚先生也曾于1962-1985年担任上海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为上海地理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Teaching.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Memorial Anthology of Mr. Chu Shaotang
Geography Teaching, 2017(24):1.

[本文引用: 1]

[ 《地理教学》编辑部. 《立山河志, 究天地心: 褚绍唐先生纪念文集》简介
地理教学, 2017(24):1.]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Geography Learning Methods. Shanghai: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35: 4-9.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地理学习法
上海: 中华书局, 1935: 4-9.]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 Opinions on the purposes and tasks of geograph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Series, 1959(1):1-9.

[本文引用: 3]

[ 褚绍唐 . 我对中学地理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意见
地理教学丛刊, 1959(1):1-9.]

[本文引用: 3]

Chu Shaotang . Research on objectives of geograph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Teaching and Learning, 1936,1(11):99-117.

[本文引用: 3]

[ 褚绍唐 . 中学地理教学目标的研究
教与学, 1936,1(11):99-117.]

[本文引用: 3]

Chu Shaotang . The purposes and tasks of geograph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1987(2):21-22.

[本文引用: 2]

[ 褚绍唐 . 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
地理教学, 1987(2):21-22.]

[本文引用: 2]

Chu Shaotang . My understanding of major achievements in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for the past ten years
Geographic Knowledge, 1959,10(9):452-455.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我对十年来中学地理教学主要成就的体会
地理知识, 1959,10(9):452-455.]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 Several modes of regional geographic content structure
Geography Teaching, 2004(1):39-40.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区域地理内容结构的几种模式
地理教学, 2004(1):39-40.]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geography textbooks
Geography Education, 1936,1(6):12-16.

[本文引用: 2]

[ 褚绍唐 . 本国地理教材之改造
地理教育, 1936,1(6):12-16.]

[本文引用: 2]

Chu Shaotang . Two principles of geography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Geoscience Quarterly, 1934,1(3):49-61.

[本文引用: 2]

[ 褚绍唐 . 初中地理教学上两大原则,
地学季刊, 1934,1(3):49-61.]

[本文引用: 2]

Chu Shaotang , Sun Dawen. Geography Learning Method.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982.
[本文引用: 6]

[ 褚绍唐, 孙大文 . 地理教学法.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2.]
[本文引用: 6]

Chu Shaotang . Talks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heuristic teaching method in geography teaching
Geography, 1965(1):38-39.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试谈启发式教授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 1965(1):38-39.]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 Some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hinese geography teaching
Geography Teaching Series, the second series, 1959(2):31-39.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对提高中国地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意见
地理教学丛刊, 1959(2):31-39.]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Reading and Drawing of Teaching Maps. Shanghai: New Knowledge Press, 1957.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教学地图的阅读和绘制. 上海: 新知识出版社, 1957.]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 Improving review methods and increasing the quality of review lessons
Geography Teaching Series, the third series, 1959(3):26-34.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改进复习方法, 提高复习课的质量
地理教学丛刊, 1959(3):26-34.]

[本文引用: 1]

Liu Qiang . The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ion of Shanghai geography before 1949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1998(2):50-56.

[本文引用: 2]

[ 刘强 . 1949 年前上海地理学的发展与贡献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8(2):50-56.]

[本文引用: 2]

Chu Shaotang . The overview of geographical instructions & research society in China
The Friend of Geography, 1948(1):26-27.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中华地理教育研究会会务概况
地理之友, 1948(1):26-27.]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 Thirty years of Geography Teaching
Geography Teaching, 1989(5):2-5.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地理教学》三十年
地理教学, 1989(5):2-5.]

[本文引用: 1]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Teaching. The commemoration of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Geography Teaching was held
Geography Teaching, 2009(11):1.

[本文引用: 1]

[ 地理教学编辑部. 《地理教学》创刊50周年纪念大会隆重召开
地理教学, 2009(11):1.]

[本文引用: 1]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Teaching. Talking cultivation in fruitful achievements: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Chu Shaotang, a geography educator. Geography Teaching, 1998(6):1-4.
[本文引用: 1]

[ 《地理教学》编辑部. 春华秋实话耕耘: 地理教育家褚绍唐教授访谈录. 地理教学, 1998(6):1-4.]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 Geography of New China
Shanghai: Great China Book Bureau, 1953.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新中国地理
上海: 大中国图书局, 1953.]

[本文引用: 1]

Chen Cheng, Duan Yushan . Mr. Chu Shaotang's geography education academic thoughts
Geography Education, 2013(1):6-8.

[本文引用: 1]

[ 陈澄, 段玉山 . 褚绍唐先生地理教育学术思想
地理教育, 2013(1):6-8.]

[本文引用: 1]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s Research Institute .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Syllabus for Chines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20th Century: Geography Volume. Beijing: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2001.
[本文引用: 3]

[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地理卷.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本文引用: 3]

Yang Wuyang . Book review of geography of new China
Geography Knowledge, 1955,6(2):52-54.

[本文引用: 1]

[ 杨吾扬 . 评《新中国地理》
地理知识, 1955,6(2):52-54.]

[本文引用: 1]

Xia Riyun , Zhang Er'xun. Cultural Geography. Beijing: Beijing Press, 1991: 40.
[本文引用: 1]

[ 夏日云, 张二勋 . 文化地理学.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1: 40.]
[本文引用: 1]

Compilation Committee of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ronicles .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ronicles(1991-1999). Shanghai: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03: 420.
[本文引用: 1]

[ 《上海科学技术志》编纂委员会. 上海科学技术志(1991-1999).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420.]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 The equipment and homework of geography subject
Geoscience Quarterly, 1935,2(1):44-54.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地理学科设备与作业
地学季刊, 1935,2(1):44-54.]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 Submission for amendments to the draft geography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The Friend of Geography, 1948(1):20-23.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修正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草案意见书
地理之友, 1948(1):20-23.]

[本文引用: 1]

Yang Yao. The History of Geography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Modern China: Volume 2. Xi'an: Shanxi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1991: 284.
[本文引用: 1]

[ 杨尧 . 中国近现代中小学地理教育史(下).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84.]
[本文引用: 1]

Chen Er'shou
Remembrance of Mr. Chu Shaotang, a master of Chinese geography education
Geography Teaching, 2012(12):4-5.

[本文引用: 1]

[ 陈尔寿 . 缅怀我国地理教育大师褚绍唐先生
地理教学, 2012(12):4-5.]

[本文引用: 1]

Zhang Butian.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Geography. Kaifeng: Henan University Press, 1993: 126.
[本文引用: 1]

[ 张步天 . 历史地理学概论.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3: 126.]
[本文引用: 1]

Ge Jianxiong . Th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nd prospect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 2002(4):31-39.

[本文引用: 1]

[ 葛剑雄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东南学术, 2002(4):31-39.]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urban area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1959(3):92-105.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上海都市的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59(3):92-105.]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 Changes of main water systems in the basin of Taihu Lake during the historical period
Fudan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1980(S1):43-52.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历史时期太湖流域主要水系的变迁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S1):43-52.]

[本文引用: 1]

Zhu Peng. Evolution Geography of Shanghai. Shanghai: Academia Press, 1989.
[本文引用: 1]

[ 祝鹏 . 上海市沿革地理.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89: 378.]
[本文引用: 1]

Zhang Guixiu. Research on Chinese Historical Landforms and Ancient Maps.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06: 258-259.
[本文引用: 2]

[ 张修桂 . 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本文引用: 2]

Chu Shaotang .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changes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Chinese history
Hist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81(2):65-67.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我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略述
历史教学问题, 1981(2):65-67.]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 Population change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ounty in Shanghai
Academic Monthly, 1985,17(9):72-77.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上海建县以来的人口变迁
学术月刊, 1985,17(9):72-77.]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 Historical changes of Wusong River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e Sciences), 1980(2):102-111.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吴淞江的历史变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0(2):102-111.]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Huang Xiquan, Wang Zhongyuan . The formation and change of the Huangpu River
Shanghai Water, 1985(3):9-16.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黄锡荃, 王中远 . 黄浦江的形成和变迁
上海水务, 1985(3):9-16.]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 The changes of Chongming Island
Geographical Research, 1987,6(3):9-17.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崇明岛的变迁
地理研究, 1987,6(3):9-17.]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Shanghai Historical Geography.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996.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上海历史地理.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本文引用: 1]

Bo Zhen . An important reading material of Shanghai's urban development and geographical evolution: An introduction of Shanghai historical geography
Geography Teaching, 1997(2):44.

[本文引用: 1]

[ 柏震 . 了解上海城市发展和地理演变的重要读物: 介绍《上海历史地理》
地理教学, 1997(2):44.]

[本文引用: 1]

( Ming Dynasty) Xu Hongzu. Collated by Chu Shaotang and Wu Yingshou. Xu Xiake's Travels. Shanghai: 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80.
[本文引用: 1]

[( ) 徐弘祖 . 褚绍唐, 吴应寿整理. 徐霞客游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Xu Xiake's Travels (Collation Edi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2,37(3):335-336.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徐霞客游记》(整理本)简介
地理学报, 1982,37(3):335-336.]

[本文引用: 1]

Zheng Zu'an. Mr. Chu Shaotang and the research of Xu Xiake
Geography Teaching, 2006(5):1-6.

[本文引用: 1]

[ 郑祖安 . 褚绍唐先生与徐霞客研究
地理教学, 2006(5):1-6.]

[本文引用: 1]

Hou Renzhi.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9: 274.


[ 侯仁之 . 历史地理学的视野.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274.]


Hou Renzhi . In memory of the pioneering geographer Xu Xiak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2,37(3):236-240.

[本文引用: 1]

[ 侯仁之 . 纪念作为时代先驱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地理学报, 1982,37(3):236-240.]

[本文引用: 1]

General Editorial Board of the Chinese Encyclopedia. Chinese Encyclopedia: Chinese History 3. Beijing: The Encyclopedia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1998: 1336.
[本文引用: 1]

[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3.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1336.]
[本文引用: 1]

Zuo Dakang. Dictionary of Modern Geography.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90: 68.
[本文引用: 1]

[ 左大康 . 现代地理学辞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0: 68.]
[本文引用: 1]

Ge Jianxiong, Hua Linfu . Research o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in the 20th century
Historical Research, 2002(3):145-165.

[本文引用: 1]

[ 葛剑雄, 华林甫 .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历史研究, 2002(3):145-165.]

[本文引用: 1]

Shanghai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 Associations. 20th Century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History Volume.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5: 310.
[本文引用: 1]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310.]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The investigation atlas of Xu Xiake's travel route. Beijing: SinoMaps Press, 1991.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徐霞客旅行路线考察图集.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1.]
[本文引用: 1]

Liu Ruisheng. Follow Xu Xiake to Travel. Beijing: Huaxia Publishing House, 2014: 554.
[本文引用: 1]

[ 刘瑞升 . 跟着徐霞客去旅行.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4: 554.]
[本文引用: 1]

Zhu Huirong . Xu Xiake and Xu Xiake's Travel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3: 7.

[本文引用: 1]

[ 朱惠荣 . 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
北京: 中华书局, 2003: 7.]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Editions and collations of Xu Xiake's Travels//Zheng Zu'an, Jiang Minghong. Xu Xiake and landscape culture. Shanghai: Shanghai Culture Publishing House, 1994: 478-486.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游记》的版本与整理//郑祖安, 蒋明宏. 徐霞客与山水文化.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4: 478-486.]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 Xu Xiake's Travels and me
Research of Xu Xiake, 2001(7):112-115.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我和《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研究, 2001(7):112-115.]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 Xu Xiake's major achievements in land surveys and geography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 1988(9):699-701.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徐霞客在国土考察和地理学上的主要成就
自然杂志, 1988(9):699-701.]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Xu Xiake's contribution to natural geography//Editorial Department of Natural Science Yearbook. Natural Science Yearbook 1986. 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8: 19-27.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徐霞客在自然地理学上的贡献//自然科学年鉴编辑部. 自然科学年鉴 1986. 上海: 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88: 19-27.]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Xu Xiake's contribution to human geography//Xu Xiake Research Office of Wu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Wu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Research of Xu Xiake.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1987: 1-15.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徐霞客对人文地理的贡献//无锡教育学院徐霞客研究室,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编辑室. 徐霞客研究.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1-15.]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 Xu Xiake's Travels and it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Hist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82(5):58-60.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徐霞客遊记》及其历史意义
历史教学问题, 1982(5):58-60.]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 Doubting whether Xu Xiake has ever been to Sichuan?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1984(2):90-92.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徐霞客曾否游川质疑
华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2):90-92.]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Overview of editions source and course of Xu Xiake's Travels//Lv Xisheng. Integrated Research of Xu Xiake. Beijing: Chinese Book Company, 2004: 5-8.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徐霞客游记》版本源流概述//吕锡生. 徐霞客研究古今集成. 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4: 5-8.]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Adding and revising Chronology of Xu Xiake//Jiang Minghong. Xu Xiake and Landscape Culture. Shanghai: Shanghai Culture Publishing House, 1994: 520-588.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增订徐霞客年谱//郑祖安, 蒋明宏. 徐霞客与山水文化.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4: 520-588.]
[本文引用: 1]

Lv Xisheng . Yixing's Scholars and handed down of Xu Xika's Travels
Research of Xu Xiake, 2006(14):16.

[本文引用: 1]

[ 吕锡生 . 宜兴学人与《徐霞客游记》传世
徐霞客研究, 2006(14):16.]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 Geographical factors of Chinese cities
Geoscience Quarterly, 1933,1(2):67-75.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中国都市之地理的因素
地学季刊, 1933,1(2):67-75.]

[本文引用: 1]

Liu Shengjia.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Thought. Wuha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990: 40.
[本文引用: 1]

[ 刘盛佳 . 地理学思想史.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40.]
[本文引用: 1]

Zhou Yixing. Urban geography of Chin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Zhou Yixing. A Quest for Urban Geography: A Personal Anthology of Zhou Yixing.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0: 334.
[本文引用: 1]

[ 周一星 . 二十世纪的中国城市地理学//周一星. 城市地理求索: 周一星自选集.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334.]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 Major Cities of the World
Shanghai: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48.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世界重要都市
上海: 中华书局, 1948.]

[本文引用: 1]

Chu Shaotang . Brief discussion of Chinese map history
Geoscience Quarterly, 1934,1(4):45-49.

[本文引用: 1]

[ 褚绍唐 . 中国地图史略
地学季刊, 1934,1(4):45-49.]

[本文引用: 1]

Steers J A . Chu Shaotang trans. The Method of Map Projections
Shanghai: World Journal Book Store, 1943.

[本文引用: 1]

[(英) Steers J A. 褚绍唐, 译. 地图投影法
上海: 世界书局, 1943.]

[本文引用: 1]

Sun Da, Pu Yingxia. Map Projections.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5.
[本文引用: 1]

[ 孙达, 蒲英霞 . 地图投影 .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
[本文引用: 1]

Thompson I B. Chu Shaotang, Duan Shaobo trans. Regional Economic Geography of France. 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83.
[本文引用: 1]

[(英) Thompson I B. 褚绍唐, 段绍伯, 译. 法国区域经济地理.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地理 上海 教育 教材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