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漳州 363105
版权声明:2019《地理学报》编辑部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展开
-->0
PDF (725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小建教授将其30余年的研究探索成果梳理编纂而成的《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探索》于2016年1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当时就引起了极大的关注[1,2],3年来已多次印刷,影响广泛而深远。该书既是对于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整体勾勒,也是作者及其合作团队对于以往研究成果的系统展示,全书共5篇48章,逾86万字,分别从理论体系、农户地理、公司地理、小尺度研究视角以及区域研究等方面探索中国经济地理在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上的多样化,并力求构建真正具有地理学意义的中国经济地理学。该书虽出版已经3年多,但对于争取国际地理领域内的中国话语权、矫正西方经济地理主流研究的偏颇,再次评述推介该书仍具有持续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地理学”这个名称由俄国科学家M. B. 罗蒙诺索夫(M.B.Ломоносов)于1760年在其《地理考察》中首先提出[3],一般认为该学科自地理学中独立出来的标志是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W·格茨(W.G?tz)发表论文《经济地理学的任务》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和构成[4],而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1893年才最早正式开设经济地理学大学课程[5],这门可以说是新兴的学科在全世界****的努力下发展迅速,迄今已涌现了大批的重要成果,经济地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同时受到系列主干社会学科(包括哲学、人类学、经济学等)的多重影响,并且交叉拓展于人文地理学的其它分支如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中国的经济地理研究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地理研究同样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中国拥有的独特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社会制度乃至文化历史和价值取向为我国经济地理学研究提供了特定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提出了不同的决策需求。由于我国地理学科的发展可以代表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趋势和客观要求,李小建教授作为经济地理研究****的杰出代表,编著出版的该书不仅对促进我国经济地理研究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还代表我国地理****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地理研究做出的巨大贡献。
综观全书,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把握了世界范围内经济地理研究视角的多维转向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且力求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提请该领域内****们对重视地理自然要素影响经济现象的关注。尤其突出的是针对经济地理学多元化发展造成的“术语迷惑”(概念叠加和领域交叉),编者集合自身30余年的积累和学术贡献,较为清晰地梳理了方便后续研究者厘清经济地理学多元化研究趋势的逻辑思维脉络。
① 该书对于经济地理领域的研究者和关注者面临的首要且无可避免的问题——“经济”和“地理”的关系做了科学术语角度的界定,也许经济学家们不一定完全接受但却符合客观逻辑。虽然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结果和影响可以看出社会和学术界更大程度上趋向于从偏重经济学的角度审视经济地理学[6],但是对于具备地理学一般属性的经济地理学而言,更为完整和系统的经济地理学除了对经济现象的关注外,还包含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在地理学科研究范围内其他活动的经济后果。② 对于经济地理研究领域的经济现象的认识问题,该书提出了较为实际的研究策略:界定选择合适的区域尺度,以微观的经济活动主题或者可视化的显著的经济地理景观作为研究起点,再逐步深入和拓展,该策略也能从该书的成书结构得到印证,也是作者30余年年学术成就艰辛积累的过程缩影。③ 该书对于经济地理中的地理进行了概念拓展:将地理空间与经济现象的经济空间进行了区分,指出了地理空间更广范围的环境属性和内涵。这不但再一次界定经济地理中“经济”和“地理”的关系,还实现了经济地理在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上的最大化。
该书主要贡献体现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系统梳理(也是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理论体系提供对照)和中国经济地理学特色的挖掘凝练方面。
1 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系统梳理
从篇章节结构来看,该书第一篇的8个章节是对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探索和梳理,但是必须明确的是作者对经济地理的理论研究并不止于本篇,第二篇至第五篇分别为“农户地理研究”“公司地理研究”“经济地理的小尺度研究”“区域研究”,这些篇目中也分别总结有作者多年研究积累的理论成果。李小建教授在我国较早涉及到产业集群、跨国公司投资行为及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影响、企业联系与空间网络等有关全球生产网络、信息革命与经济地理变化这类前沿领域的研究[1],所以,将这些研究成果按研究领域和主题进行分别梳理汇编意义重大。在第一篇中的第1章是针对我国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方面较为薄弱的现状,综述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进展(多维转向和“新”经济地理学),其中对于地理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交迭以及不同的方法论变化分析尤其精彩到位,最重要的是作者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特色化发展思路。第2章和第3章基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学术观点反映了世界经济学研究的动向和趋势,分析和梳理涉及到区域经济学的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的经济学思想,结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与区域经济的密切相关这一实际,更显得我国的经济地理学研究意义特殊,中国具有的独特区域经济研究对象将构成独特的经济地理研究范式和研究领域。第4章在国际经济地理发展的背景下审视了建立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方向和途径,并总结了对应研究对象特质的全新研究模式,在新的研究模式突出了中国实际研究的地位。第5章引人入胜地厘清了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这两个学科的实质差异,并指出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发展问题上比区域经济学更长远而综合,但是在解释现实问题方面,经济地理学在解释广度、深度和系统性又不如区域经济学,由此进一步推崇两学科的合作借鉴。第6章其实是对第二篇“农户地理研究”、第三篇“公司地理研究”、第四篇“经济地理的小尺度研究”的摘要综述,本章的核心是提出经济地理微观研究(基本单元)的重要性,借以弥补和发展多年来中国经济地理研究形成的重宏观轻微观状况。第7章从经济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实际、学科背景三个层面构思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目的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以矫正现今基于发达国家强势的文化传统和研究对象而形成的国际经济地理学主流中存在的偏颇,扩大中国地理学研究的世界影响。第8章是对国内地理学最权威的学术期刊《地理学报》所刊登的经济地理学成果的介绍,从成果数量、发展脉络、研究范式、研究主题、学科内部系统方面分析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特点和发展趋势,期待《地理学报》能够成为凝聚中国地理学特点并主导国际地理学发展的理论阵地。
此外,在第一篇中,作者不但系统综述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脉络,还罗列有大量的参考文献,不仅对于研究经济地理的****和学习经济地理的学生提供了延伸阅读的空间,也是作者长期以来严谨钻研、孜孜不倦的研究脚步的重现。
2 经济地理学的中国特色凝练
所谓“中国特色”的提法在我国各行各业都具有普遍而深刻的涵义,经济地理学领域也是如此,李小建教授作为长期研究我国本土经济地理的地理学家,在该书中对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特色化研究背景、独特研究对象、不同于西方主流的研究特点等方面系统地规划了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并提出探索适合于我国发展中国家国情和有利于推出有国际影响的理论成果的新研究模式,从而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在挖掘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独特性方面,该书指出了我国具有特殊意义的经济地理研究方向,具体包括:①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与区域经济格局的关系;② 城镇化与工业化对城市乡村格局的影响;③ 经济体制变革与区域发展的对应;④ 国际投资的区域影响;⑤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区域演化;⑥ 公有制体制下企业的集聚;⑦传统文化与企业集群布局等。研究这些问题必然包含中国经济地理学特殊的研究思维如马克思主义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和我国地理学学科性质侧重等,虽然这些特殊思维不一定完全保证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创新,但必然能够促成特色化的理论成果。
在构建中国独特的经济地理学方面,该书对照国际背景提出构建特殊的研究视角必须注意考虑我国作为占世界人口比重大、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发展实践,考虑综合地理背景与发展的关系,考虑人们需求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的情况下经济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关系。认为中国独特的经济地理学就是强调经济地理现象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关系的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地理学。
该书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来展现对中国本土经济地理现象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农户对农区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书在第二篇“农户地理研究”中以我国中部地区尤其是河南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地区农户与地理环境之间长期相互作用的轨迹和印记,指出了农户地理研究在中国经济地理学中的特殊意义。此外,我国高效稳定的政府特征和功能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具有特殊意义,尤其是我国各级政府作用于企业经济活动区位分布,以及我国各级政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都是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独特对象。该书在第三篇“公司地理研究”中,系统分析了公司地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我国公司地理研究领域的多个实证案例,虽然这些成果不能笼统地凝练出我国公司地理的定性特色,但是能够对公司发展以及政府在公司地理的层面协调处理各种关系提供重要决策依据。第四篇“经济地理学的小尺度研究”以及第五篇“区域研究”都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分析了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额外要提及的是,李小建教授深知并呼吁走向国际对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意义,该书特意提供详尽的序言并配以英文版,能让更多国际读者了解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探索过程,这一细节也能体现作者的认真态度和良苦用心。
3 局限性和可深入拓展领域
诚如作者本人所言,该书基于以往发表的论文以致逻辑性不严谨,如第4章“国际背景与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中已经开始系统阐述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背景、研究特点和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构思,而第7章“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构思”中再次单独用7.5节专门分析中国独特的经济地理学,不过这尚不足以影响全书的阅读。此外,作为专门研究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一部开创性的学术著作,其完整性有待加强(这也符合学术研究的发展规律)。有些亟待深入和拓展的领域如:农户地理中的实证和案例研究仅仅集中对中部地区;公司地理研究中互联网经济对于公司地理的影响尚未系统挖掘等。客观而言中国特色经济地理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该书呈现的作者及其团队丰硕的学术积累仍显不够,还应该有其他****研究成果和后续研究成果的补充才能更趋完善。
4 总结与推荐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探索》一书可谓一部集大成的经济地理学工具书,在经济地理理论的系统梳理层面,为研究者提供较为详尽的文献梳理和研究总结;在经济地理学的中国特色凝练方面,提出了“中国实际研究—相关理论归纳—国际比较—理论创新”的研究模式,并能起到激发读者们继续深入探索和挖掘中国特色背景下经济地理新领域、新视角乃至新的成果,也能够进一步凝聚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走向国际、影响世界的动力。该书既可以是经济地理领域信息和理论脉络的查阅工具,又能够作为研究中国人文地理特色下各种经济现象的对比参照资料,值得推荐给对经济地理尤其是对我国经济地理感兴趣和有所研究的读者。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