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地理格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张城铭1,3, 翁时秀1,3, 保继刚,2,31.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 510275
2.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州 510275
3.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州 510275

The geographical pattern of China's tourism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1978

ZHANG Chengming1,3, WENG Shixiu1,3, BAO Jigang,2,3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2.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3. Centre for Tourism Planning & Research,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通讯作者: 保继刚(1964-), 男, 云南个旧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1485M), 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E-mail: eesbjg@mail.sysu.edu.cn

收稿日期:2018-10-29修回日期:2019-06-24网络出版日期:2019-10-25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571137


Received:2018-10-29Revised:2019-06-24Online:2019-10-25
Fund supported: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571137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张城铭(1989-),男,河北邯郸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精英景观与旅游地演化E-mail:zhangchm@qq.com。





摘要
运用基尼系数、首位度分析、热点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从全国和地区两种尺度对1978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格局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① 旅游业发展格局的整体特征是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入境旅游长期呈现极化分布的特征,广东是入境旅游的“极核”,京—沪处于第二梯队,甘—新—青—藏—宁发展滞后;国内旅游经历了极化分布到均衡分布的过程。② 旅游业发展格局阶段性特征:现代旅游起始阶段——入境旅游极化严重,广东地位举足轻重;国内旅游培育阶段——入境旅游空间结构未变(广东第一,北京第二,上海第三),国内旅游总体极化分布;旅游大发展阶段——北京入境旅游地位逐渐被上海取代,国内旅游总体均衡分布;旅游新常态阶段——入境旅游空间结构改善,国内旅游第一层级省份明显增加,出境旅游稳步快速增长,北京、上海引领出境旅游人均消费。③ 影响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比较多元:政策、管理制度、旅游需求、旅游吸引物、经济水平、消费水平、产业发展、投资状况、交通条件、食宿服务、中介服务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对中国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 改革开放;旅游业发展格局;旅游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中国

Abstract
China's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officially launched in 1978. Now it is high time to conduct research on how and why the geographical pattern of China's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evolved in the previous four decades on national and regional scales. Employing grounded viable data sets (namely the inbound tourism data from 1979 to 2017 and the domestic tourism data from 1991 to 2017) and multiple vibrant data analysis approaches (including the Gini coefficient, the primacy index analysis, the hot spot analysis and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this paper can draw three findings. (1) China's tourism can present a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high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parts, but low in the western and northern parts." Meanwhile, China's inbound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long been polarized, Guangdong is the "core" of inbound tourism, Beijing and Shanghai belong to the second tier, while Gansu, Xinjiang, Qinghai, Tibet and Ningxia lag behind. Meanwhile, the domestic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transferred from polarization to equilibrium distribution. (2) Different stages of China's tourism development exhibit various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Specifically, at the so-called initial modern tourism stage, inbound tourism was subject to extreme polarization, with Guangdong province taking a fatal and strategic role. Whereas, at the domestic tourism cultivating stage, the domestic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is nation was polarized spatially, though the landscape of the inbound tourism was hardly transformed (Guangdong the first, Beijing the second and Shanghai the third). When it cam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Beijing was gradually surpassed by Shanghai in the realm of inbound tourism. In contrast, domestic tourism development was reasonably balanced. By the new normal stage, the landscape of the inbound tourism improved, and the first tier provinces began to take an increasing share in terms of domestic tourist reception capacity. Moreover, China's outbound tourism increased steadily at this stage, with Beijing and Shanghai playing leading roles in the citizens' overseas spending. (3) This research has identified multiple factors underlying the inbound and domestic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including policies, management systems, tourism demand, tourism attractions, economic level, consumption leve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vestment status, traffic conditions, accommodation services, intermediary services and degree of openness.
Keywords:reform and opening-up;tourism development spatial pattern;tourism development stages;influencing factors;China


PDF (7739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张城铭, 翁时秀, 保继刚.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地理格局. 地理学报[J], 2019, 74(10): 1980-2000 doi:10.11821/dlxb201910003
ZHANG Chengming. The geographical pattern of China's tourism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1978. Acta Geographica Sinice[J], 2019, 74(10): 1980-2000 doi:10.11821/dlxb201910003


1 引言

1978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旅游业从单方面注重入境旅游,到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举,再到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足鼎立,可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统计,2017年入境游客为1.39亿人次,是1978年的77倍;国内游客为50亿人次,是1991年的14.5倍。2017年出境旅游人数达1.29亿人次,出境旅游消费达1152.9亿美元。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否呈现某种地理格局特征?其成因为何?这既是值得探究的学术问题,也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实践问题。

回顾相关文献,中国旅游业空间格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成果。在空间尺度上,可以分为区域尺度的研究和全国尺度的研究。区域尺度的研究主要包括:陈浩等利用入境过夜游客、国内过夜游客、旅游业总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构建评价模型,分析了1980年、1987年、1999年和2008年珠江三角洲的旅游空间格局[1];曹芳东等基于DEA模型,选取旅游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为指标,分析了1998-2008年泛长江三角洲的旅游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2];张春晖等基于聚类分析、变异系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了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中国西部12省区的入境旅游流的时空分异情况[3];黄睿等基于绩效视角利用ESDA和LISA等空间分析工具,对2000-2015年泛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旅游发展格局进行了分析[4];李在军等基于旅游重心、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了2003-2010年山东省的旅游发展格局演变[5];史春云等利用1997-2005年旅游总收入的数据,基于首位分布、位序—规模分布、优势度、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四川省旅游发展的核心—边缘结构[6]。此外,还有云南省[7]、浙江省[8,9]、江苏省[10]等诸多省域尺度的研究。全国尺度的研究主要包括:刘法建等利用2006年的省级横截面数据,通过密度分析、中心性分析以及核心边缘分析等方法研究中国入境旅游流的网络结构[11];马耀峰等利用1994-1997年的旅游统计数据分析了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和西北五大区域的入境旅游流分布情况[12];李创新等基于入境旅游优势度、改进的信息熵,分析了1993-2008年中国入境旅游的时空动态[13];郭永锐等基于空间自相关和LISA时空路径,分析了2001-2011年中国入境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演变[14];黄毅等基于Theil指数、空间自相关、质—量矩阵的方法,分析了1999-2000年中国入境旅游服务质量的时空演变[15];王凯等基于标准差、Theil指数、离差,分析了1991-2010年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时空差异[16];杨旸等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了1999-2006年中国入境和国内旅游流的空间分布[17];汪德根等基于对高铁网络的空间分析,研究了2013年中国338个地级城市旅游空间结构[18];许贤棠等利用2014年统计数据,基于综合竞争力、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对31个省份的旅游业竞争力进行了空间分析[19];王凯等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1995-2014年30个省份旅游业碳生产率的空间分异与格局演变[20];林珊珊等使用2002-2009年的城市居民旅游消费数据,分析了中国旅游消费的模式[21]

综合已有研究,在时间尺度上,已有研究分为单个年份的静态研究[11, 18-19]、间隔年份的断面研究[1, 3]和连续年份的动态研究[2, 4, 6, 9, 12-16, 20-21]。分析旅游空间格局的方法主要包括:空间自相关分析(包括Global Moran's I和 Local Moran's I[2, 5, 14, 17, 20]、经济发展效率分析(包括SFA和DEA)[2, 4]、聚类分析[3, 17]、重心分析[5]、首位度分析[6]、优势度分析[6, 13]、Theil指数[8, 15-16]、基尼系数[10]、中心性分析[11]、经济联系率[18]。分析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的方法主要包括:回归分析[8-9, 11, 22-23]、相关性分析[15]和固定效应模型[13, 24-25]。此外,以往连续年份的研究大多只讨论10年至20年左右的旅游格局动态[13, 15-17],鲜有研究讨论更长时段的旅游格局演变。而且多数研究只讨论入境旅游的空间格局演变,能够同时讨论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甚少。

鉴于此,本文基于1979-2017年的入境旅游数据和1991-2017年国内旅游数据,试图从宏观视角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格局的特征以及成因。恰逢改革开放40年这个重要历史节点,本文希望能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格局的研究进行学术上的补充,也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实践上的总结和指导。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对1979-2017年的入境游客数据、旅游外汇收入数据和1991-2017年的国内游客数据、国内旅游收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上数据均来自各地历年的旅游统计年鉴和统计年鉴(不包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另外,由于海南1988年才建省,因此缺少1979-1987年的数据)。全国尺度的数据则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其中,2017年的数据来自全国和各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此外,为方便表述,文中的入境游客实际指入境过夜游客。地图数据来自国家1∶400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2.2 研究方法

2.2.1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度量经济不平等状况的指标,本文用其度量中国旅游业发展格局的不平衡程度。用离散数据计算基尼系数常采用平均差法[26],公式为:

G=12n2μyi=1nj=1nyi-yj
式中:n为地区总数;μy是所有地区收入的均值;yiyj分别为i地区、j地区的收入。本文中,n为省级行政单位数量;μy为所有省份入境游客数量的均值;yiyj分别为i省份、j省份的入境游客数量,如此可计算入境游客的基尼系数。同理,亦可计算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游客和国内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

2.2.2 热点分析 热点分析可对要素属性值计算Getis-Ord Gi*统计量[27],通过z得分和p值,可知高值或低值要素在空间聚类的位置。Gi*计算公式如下:

Gi*=j=1nwi,jxj-X?j=1nwi,jSnj=1nwi,j2-j=1nwi,j2n-1
X?=j=1nxjn
S=j=1nxj2n-X?2
式中:xj是要素j的属性值;wi, j是要素ij的空间权重;n为要素总数。

在ArcGIS 10.1平台中具体调用路径为:ArcToolbox-Spatial Statistics Analysis-Mapping Cluster-Hot Spot Analysis。在结果可视化时,采用自然间断点分类法(Natural Breaks)。该分类方法可对相似值进行最恰当地分类,并可使各个类之间的差异最大化。

2.2.3 首位度分析 1939年美国****杰斐逊(Jefferson)提出“首位城市”的概念,并将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定义为城市首位度。根据经验,合理的首位度应该为2。2 >首位度> 1,说明首位分布不显著;4 ≥首位度> 2,则为中度首位分布;首位度> 4,则为高度首位分布[28]。本文使用首位度指数来分析各个年份省级单位入境游客、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游客和国内旅游收入的首位分布情况。

3 中国旅游业整体特征

3.1 旅游业发展格局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根据中国地区划分的传统,东西方向上,沿用“七五”时期中国经济带的划分标准,将中国划分为:东部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12个省级单位;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9个省级单位;西部地区,包括新疆、甘肃、宁夏、陕西、西藏、青海、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10个省级单位。

南北方向上,依据“秦岭—淮河”一线将中国划分为:南方地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上海、云南、贵州、湖南、江西、浙江、广西、广东、福建和海南15个省级单位;北方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西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北京、天津和山东16个省级单位。

3.1.1 东高西低 中国的旅游业发展格局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从入境游客数据来看 (图1a),自1979年以来,东部地区入境游客长期维持在70%以上;尽管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比例逐年上升,但是至今中部、西部两地区的和值没有超过30%。此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1987-2007年),西部地区的入境游客比例要高于中部地区。从国内游客数据来看(图1b),自1991年以来,东部地区国内游客一直维持在40%以上;中部和西部分别维持在30%以下,尽管中部、西部地区比例逐年上升,但是历年的比例规律为:东部>中部>西部。从旅游外汇收入数据来看(图1c),东部地区的旅游外汇收入维持在75%以上;中部、西部两地区的旅游外汇收入总和至今还维持在25%以下。从国内旅游收入数据来看(图1d),东部地区国内旅游收入维持在40%以上,中部和西部则分别维持在30%以下,与国内游客的分布规律相互耦合:东部>中部>西部。

图1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1979-2017年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游客比例和旅游收入比例

Fig. 1The proportion of tourist quantity and tourism income in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1979-2017)



3.1.2 南高北低 中国旅游业发展格局亦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从入境游客数据来看 (图2a),自1979年以来,南方地区入境游客比例长期维持在70%以上,北方地区入境游客从未超过30%。从国内游客数据来看(图2b),自1991年开始,南方地区国内游客比例长期处在55%以上,北方地区国内游客至今仍未超过45%。从旅游外汇收入数据来看(图2c),南方地区旅游外汇收入长期维持在60%以上,北方地区则维持在40%以下。从国内旅游收入数据来看(图2d),其分布规律与国内游客分布规律相互耦合。南方地区国内旅游收入维持在55%以上,北方地区国内旅游收入未超过45%。

图2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1979-2017年中国南方、北方地区游客比例和旅游收入比例

Fig. 2The proportion of tourist quantity and tourism income 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regions of China (1979-2017)



3.2 入境旅游极化分布

3.2.1 入境旅游呈现极化分布特征 计算入境游客和旅游外汇收入的基尼系数(图3a),入境游客基尼系数在1990年以前高于0.7,曾一度达到0.85。之后处于0.55到0.7之间。而旅游外汇收入的基尼系数更高,1990年以前高于0.8,曾一度接近0.9,之后长期维持在0.6以上。而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规定,基尼系数如果超过0.4,则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29]。因此,1979-2017年中国的入境旅游一直维持极化分布的特征。此外,通过计算,入境游客基尼系数以每年0.007的趋势在减小,旅游外汇收入的基尼系数以每年0.008的趋势在减小。

图3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1979-2017年中国入境旅游基尼系数和国内旅游基尼系数

Fig. 3Inbound tourism Gini coefficient and domestic tourism Gini coefficient (1979-2017)



3.2.2 广东是入境旅游的“极核”,京—沪长期处于第二梯队 对于入境游客而言,广东始终排在首位,随着时间的演进,不同时期位于第二位的省份在北京和上海之间变动。如图4所示,省级入境游客首位度最小值为3.00,最大值为9.27,均值为4.65。有将近30个年份首位度大于4,属于高度首位分布,有10个年份首位度介于3~4之间,属于中度首位分布。此外,通过统计入境游客各省的分布情况,广东作为历年入境游客最多的省份,在中国入境旅游的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1979-2017年之间,广东入境游客的占比从最高63.77%到最低29.70%。占比虽在下降,但是跟其他30个省级单位相比,广东的入境游客始终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对于旅游外汇收入而言,首位省份依然是广东,第二省份在2002年之前是北京,2003年开始则是上海。1981年、1982年和1983年属于高度首位分布,2011年至今属于中度首位分布,其余年份首位分布不明显,但广东的旅游外汇收入始终排在第一位(图4)。总之,入境旅游首位省份是广东,历年的入境旅游整体上为高度首位分布。

图4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1979-2017年中国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首位度

Fig. 4Provincial primacy index for inbound tourism and domestic tourism (1979-2017)



3.3 国内旅游从极化分布到均衡分布

3.3.1 国内旅游基尼系数逐渐减小 国内旅游早期存在的极化分布,1998年之后已经转变为相对均衡的发展。如图3b所示,国内游客基尼系数在1997年以前高于0.4,属于极分布化阶段;1998年之后基尼系数逐渐降低,在0.3~0.35之间波动,并逐渐靠近0.3,趋于均衡分布。国内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则明显更高,1997年之前处在0.55之上,此前国内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出现剧烈的下跌。1998年之后则是平稳地逐年减少,并在2011年基尼系数下降到0.4以下。

3.3.2 国内旅游首位分布不显著 从首位度来看,国内旅游的分布相对均衡。对于国内游客而言,随着时间的演进,不同时期位于首位的省份有所变动,首位省份历经北京—江苏—山东的变化。位于第二位的省份各个时期也不相同。省级国内游客首位度最小值为1.01,最大值为1.33,均值为1.14。历年首位度均小于2(图4)。说明国内游客首位分布不显著。对于国内旅游收入而言,整体上跟国内游客的分布相耦合,国内旅游收入首位度最小值为1.01,最大值为1.43,均值为1.16。

3.4 各地区内部旅游发展存在差异

3.4.1 入境旅游分布差异较大 广东独占鳌头,甘—新—青—藏—宁发展滞后。1979-2017年,东部、西部、南方和北方地区入境游客基尼系数始终维持在0.4以上(图5a)。东部和南方出现极化分布的原因在于广东作为“极核”长期占据很高的比例,广东历年入境游客长年占据东部地区和南方地区的40%以上。西部和北方出现极化分布的主要原因在于甘肃、新疆、青海、西藏、宁夏入境旅游发展相对缓慢,5个省份和值占西部比例不超过20%,占北方比例不超过10%。中部地区旅游发展相对均衡。尽管中部入境游客基尼系数在一段时间内有所上升,但在1979-2017年始终维持在0.4以下,并不存在严重的极化分布。相应的,各地区旅游外汇收入基尼系数与入境游客基尼系数基本耦合。如图5c所示,东部、西部、南方和北方地区旅游外汇收入的基尼系数长期维持在0.4以上,即东部、西部、南方和北方旅游外汇收入分布极化;中部旅游外汇收入基尼系数则基本处于0.2到0.4之间,即中部旅游外汇收入分布相对均衡。

图5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1979-2017年中国各地区游客基尼系数和旅游收入基尼系数

Fig. 5Gini coefficient of tourist quantity and tourism income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1979-2017)



各地区的入境游客首位分布差异明显,并且首位度呈逐年减小的趋势。各地区的入境游客首位度波动幅度很大(图6a),在1~10.73之间,说明各地区的入境游客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东西方向上,东部首位度>西部首位度>中部首位度。东部地区首位度范围在3.00~9.27之间,均值为4.65,为高度首位分布,即入境游客比较集中。西部和中部,大部分时间,首位度在1~2之间,即入境游客分布相对均衡。南北方向上,南方首位度>北方首位度,南方地区首位度范围在4~10.74之间,均值为5.50,为高度首位分布。北方地区首位度范围波动较大,1996年之前几乎都在4~8.13之间,属于高度首位分布;1997-2006年范围在2~4之间,属于中度首位分布;2007年以后逐渐减小,趋向于1,首位分布不显著。相应的,各地区的旅游外汇收入首位分布差异明显。如图6c所示,在东西方向上,东部首位度>西部首位度>中部首位度。其中东部地区2010年以来,旅游外汇收入首位度处在2~4之间,属于中度首位分布;中部、西部除个别年份外,旅游外汇收入首位度在1~2之间,即首位分布不明显。南北方向上,北方首位度>南方首位度,南方地区首位度范围在1.74~7之间,均值为3.34,为中度首位分布。北方地区首位度范围波动较大,2005年之前在4.64~16.36之间,属于高度首位分布;2006年首位度迅速下降,范围在1~2之间,首位分布不明显。

图6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61979-2017年中国各地区游客首位度和旅游收入首位度

Fig. 6The primacy index of tourist quantity and tourism income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1979-2017)



3.4.2 国内旅游分布相对均衡 西部地区、北方地区国内旅游极化分布。1991-2017年,两个地区国内游客基尼系数长年高于0.4,即这两个地区存在严重的极化分布特征(图5b)。西部和北方国内游客的极化分布是由于甘肃、新疆、青海、西藏、宁夏发展相对缓慢造成的。这5个省份历年国内游客总量占比不超过西部地区的13%,不超过北方地区的10%。东部、中部和南方地区国内旅游发展均衡,这3个地区除极个别年份国内游客基尼系数超过0.4之外,其他年份都处在0.4以下,即这3个地区的旅游发展是相对均衡的。国内旅游收入分布与国内游客分布基本耦合。如图5d所示,西部地区和北方地区,国内旅游收入基尼系数维持在0.4以上,存在严重的极化分布特征。东部、中部和南方地区的国内旅游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于1996年、1999年和2001年下降到0.4以下,即这3个地区的国内旅游收入多年来保持着相对均衡的分布。

各地区的国内游客首位分布不显著,并且首位度呈逐年减小的趋势(图6b)。各地区的国内游客首位度几乎在1~2之间,说明各地区的国内游客并不集中,分布相对均衡。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的首位度几乎每一年是最大的,而且在2006年和2007年超过2,达到中度首位分布。然而,从2006之后首位度也逐渐减小,并趋向于1,即西部地区国内游客首位分布不显著。同样,各地区国内旅游收入首位分布不显著。除中部地区1991-1995年的国内旅游收入属于高度首位分布外,各地区其他年份的国内旅游收入首位度均在1~2之间(图6d),即各地区国内旅游收入分布相对均衡。

4 中国旅游业阶段特征

根据中国各时代政策、管理和需求的特征(表1)以及旅游发展的情况,本文把中国1978-2017年的旅游发展分为4个阶段(图7):现代旅游起始阶段、国内旅游培育阶段、旅游大发展阶段以及旅游新常态阶段。

Tab. 1
表1
表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发展阶段划分判断依据
Tab. 1The basis for dividing tourism development stages in China
因素现代旅游起始阶段:
1978-1988年
国内旅游培育阶段:
1989-1996年
旅游大发展阶段:
1997-2007年
旅游新常态阶段:
2008年至今
政策因素赚取外汇重要产业经济新增长点战略支柱产业
管理因素政府统一领导部分权力下放尊重市场市场决定
需求因素人均GDP 183~283 $
只有入境旅游
人均GDP 310~709 $
国内旅游兴起
人均GDP 781~2695 $
国内旅游繁荣
人均GDP 3471~8826 $
出境旅游增强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图7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7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发展阶段划分

Fig. 7The divis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stages in China since 1978



4.1 现代旅游起始阶段:1978-1988年

4.1.1 时代背景 1978年可谓是中国现代旅游的元年。3月,中央批示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改为直属国务院的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由外交部代管,同时要求各省(区、市)成立旅游局。10月,邓小平指出:“民航、旅游这两个行业很值得搞”“(民航、旅游)用管理经济的办法来管理,要抓利润……”中国旅游的属性由“外事接待”转变为“重要产业”[30]。12月,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帷幕,中国的旅游发展从此迈入新的阶段。一方面,此阶段旅游仍然以创汇为主要目标,国内旅游不受重视。邓小平早先就提出“20世纪末创汇100亿美元的目标”,加上中国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对外国游客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再加上国门开放,入境旅游迅速发展。由此,也产生了“广—桂—京—西—沪”这条针对外国游客的黄金旅游线路。入境游客由1978年的180万人次,提高到1988年的3169万人次,增长17倍;外汇收入由2.63亿美元,提高到22.47亿美元,增长8倍。另一方面,中国旅游业朝着现代化、开放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1982年中国第一家合资酒店——北京建国饭店开业;1983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五星级宾馆——广州白天鹅宾馆开业;1987年颁布《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1983年中国内地第一个大型器械游乐园——中山长江乐园开业。1984年中国内地第一个高尔夫球场——中山温泉高尔夫乡村俱乐部对外开放。1985年国务院正式发布《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1987年国家旅游局制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导游人员管理暂行规定》。中国的现代旅游教育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兴办[31]。可以说,这一阶段是中国现代旅游业的起始和奠基阶段。

4.1.2 旅游业格局特征 入境旅游极化严重,广东地位举足轻重。此阶段入境游客的基尼系数处在历史的高位,在0.75以上,即属于严重的极化分布。此外,通过热点分析对各省份入境游客进行聚类,发现高层级的省份均处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带。第一层级的省份只有广东;第二层级最少时包括4个省份(图8a);最多时包括6个省份(图8b);此阶段第三层级省份数量最多。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线阵地,加上与香港、澳门的地缘关系,因此长期领跑中国的入境旅游。北京、上海分别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对入境游客自然有较强的吸引力,长期处在第二层级的第一位和第二位。此阶段旅游外汇收入的基尼系数在0.82~0.85之间,严重极化分布。对各省份旅游外汇收入聚类发现,与入境游客分层情况类似,第一层级的省份只有广东;第二层级最少时包括4个省份(图9a);最多时包括6个省份(图9b)。中国旅游业刚刚步入正轨,因此就旅游外汇收入而言,大部分省份处于第三层级。

图8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81979-2017年中国省级单位入境游客热点分析聚类

注: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制作,地图审图号:GS(2016)2888,底图无修改。
Fig. 8Hot spot analysis of inbound tourist in provincial-level areas of China (1979-2017)



图9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91979-2017年中国省级单位旅游外汇收入热点分析聚类

注: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制作,地图审图号:GS(2016)2888,底图无修改。
Fig. 9Hot spot analysis of tourist foreign exchange income in provincial-level areas of China (1979-2017)



4.2 国内旅游培育阶段:1989-1996年

4.2.1 时代背景 1989年的政治风波给中国的入境旅游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入境游客下降23%,中国的旅游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90年代伊始,扩大内需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国内旅游的势头逐渐走强,成为中国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1991年各省陆续将国内旅游纳入到统计中,在此之前,由于偏重入境旅游,很少有国内旅游的统计数据。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旅游局《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对国内旅游工作提出“搞活市场、正确领导、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自1993年起,国家旅游局每年委托国家统计局对中国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统计,国内旅游正式纳入到常规统计。1995年实行双休日制度,居民闲暇时间增多,国内旅游市场进一步繁荣。国内游客由1991年的3.4亿人次增长到1996年的6.4亿人次,增长1.8倍。同时,入境旅游稳步增长,入境游客由1989年的2450.14万人次增长到1996年的5112.75万,增长2倍。

4.2.2 旅游业格局特征 入境旅游空间结构未变,福建的入境旅游发展迅速。通过热点分析对各省份入境游客进行聚类,发现属于第一层级的依旧只有广东;第二层级最多时有6个省份(图8c);最少时有2个省份(图8d);其他省份属于第三层级。总体上,跟上一个阶段的空间结构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入境游客数量前三甲为:广东、北京、上海。在第二层级中,福建超过江苏、广西,成为继广东、北京、上海后入境游客最多的省份。这与这个时期,两岸关系得以缓解有关。尤其是海基会、海协会成立和“九二共识”的达成,为台湾游客前往中国大陆旅游营造了较为通畅的政治环境。至于旅游外汇收入的分层,依然只有广东处在第一层级;第二层级最多时有6个省份(图9c);最少时有2个省份(图9d);其他省份属于第三层级。总体上,旅游外汇收入的空间格局跟入境游客的空间格局一致。

国内旅游总体极化分布,北京国内旅游地位第一。此阶段国内游客的全国基尼系数整体偏高,在0.4以上,说明全国范围内呈极化分布。通过对国内游客进行热点分析聚类,发现国内游客并不存在某个“极核”,北京处在国内游客第一的位置上,上海处在第二的位置上:第一层级:最少时只包括2个省份(图10a);最多时包括8个省份(图10b)。就各层级省份数量来看:第一层级<第二层级<第三层级。对各省份国内旅游收入进行聚类发现,第一层级最少时只包括2个省份(图11a);最多时包括3个省份(图11b)。与各省份国内游客分层结构类似,第一层级<第二层级<第三层级。

图10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0中国省级单位国内游客热点分析聚类

注: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制作,地图审图号:GS(2016)2888,底图无修改。
Fig. 10Hot spot analysis of domestic tourist in provincial-level areas of China



图11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1中国省级单位国内旅游收入热点分析聚类

注: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制作,地图审图号:GS(2016)2888,底图无修改。
Fig. 11Hot spot analysis of domestic tourism income in provincial-level areas of China



4.3 旅游大发展阶段:1997-2007年

4.3.1 时代背景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经济造成严重打击。而中国的旅游业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波及,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稳步增长。至此,中国的旅游业进入大发展阶段。1997年香港回归和1999年澳门回归,为中国入境旅游拓宽了入口,同时也为出境旅游打开重要出口。1999年“黄金周”制度确立,给国内旅游发展添加了“催化剂”。1999年以携程为代表的在线旅游(OTA)建立起来,为自助出游提供了服务支持。2000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国内旅游进入跑步前进的状态。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加速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旅游服务的规范化和旅游市场的竞争化。此阶段,国内游客由2001年的6.44亿人次,增长到2007年的16.1亿人次;入境游客由5758.79万人次增长到1.32亿人次;出境游客由500万人次增长到4095.40万人次。

4.3.2 旅游业格局特征 北京入境旅游地位逐渐被上海取代。通过热点分析对入境游客聚类发现,第一层级仍然只有广东;第二层级最少时有4个省份(图8e),最多时有7个省份(图8f);其他省份为第三层级。在第二层级中,上海逐步取代北京入境旅游地位,成为第一;本阶段末,北京已经排在上海、江苏、浙江的后面。对旅游外汇收入聚类发现,第一层级只有广东,第二层级最少时有4个省份(图9e),最多时有7个省份(图9f);第三层级依然占比最高。

国内旅游总体均衡分布,高层级省份主要位于中国东南地区。此阶段全国尺度国内游客的基尼系数整体下降到在0.4以下,说明全国范围内逐渐呈现均衡分布。对国内游客进行热点分析聚类发现,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的省份主要位于中国东南地区,西北地区都处在第三层级。第一层级,最多时有11个省份(图10c),最少时有6个省份(图10d)。就各层级省份数量而言,第二层级省份数量最多。本阶段末,江苏、山东已经取代北京、上海国内旅游的地位。至于国内旅游收入分层,第一层级,最少时有4个省份(图11c),最多时有9个省份(图11d);第一层级、第二层级的省份增加迅速。

4.4 旅游新常态阶段:2008年至今

4.4.1 时代背景 2008年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的经济萎缩。中国的旅游业也受到波及,入境旅游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下降。对国内旅游虽有影响,但较2007年仍然增长6.3%,表现出极强的抗干扰能力。此外,借助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契机,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新面貌,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达到历史的最高位,保持在1.3亿人次左右。自此,中国的旅游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2008年中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出境旅游需求旺盛。同年,中国游客成为各国媒体的焦点,因中国游客强大的购买力,成为各国相互争夺的客源市场。2013年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中国也成为出境旅游消费第一大国。2012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和2014年的《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到风景名胜区开会的通知》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公款旅游”,打击了旅游消费的“奢靡之风”。国内旅游尽管保持着高速增长,但是游客的消费方式逐渐转变为有预算的消费[32],旅游业进入以新战略、新需求、新供给、新业态为特征的新常态[33]。总之,2008年至今,中国进入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共繁荣的新常态。

4.4.2 旅游业格局特征 入境旅游空间结构改善,各省入境旅游进入百万人次时代。经统计,这个阶段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入境旅游跨过100万人次的门槛,全国入境游客超过1.2亿人次。通过热点分析对入境游客聚类发现,第二层级最少时包括8个省份(图8g),最多时包括15个省份(图8h)。第二层级从之前只包括东南沿海省份,扩展到一些中西部省份,例如云南、陕西、湖北、安徽、四川、湖南、河南。此阶段,已经有超过一半的省份,旅游外汇收入超过200亿美元。对旅游外汇收入聚类分析发现,第二层级最少时包括8个省份(图9g),最多时包括14个省份(图9h);第三层级省份占比最少。

国内旅游第一层级省份明显增加,第三层级省份较为固定。通过热点分析对国内游客进行聚类发现:第一层级最少时有6个省份(图10e),最多时有14个省份(图10f)。而且,山东、江苏、四川、河南、浙江长期处在第一个层级;而北京、上海已经被“排挤”到第二层级。总体而言,第二层级省份数量最多,但有减少的趋势,第一层级省份有增加的趋势。第三层级的省份较为固定,甘肃、吉林、内蒙古、新疆、海南、青海、宁夏、西藏等8个省份长期位于第三层级。对国内旅游收入进行聚类发现,第一层级最少时有6个省份(图11e),最多时有10个省份(图11f)。国内旅游收入的空间格局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出境旅游稳步增长,北京、上海引领出境消费。此阶段内,2008年出境旅游人数达4584.44万人次,2017年达1.29亿人次,是2008年的2.8倍,平均增长率为12.18%。出境旅游消费,2008年达290亿美元,2013年达到此阶段最高值1287亿美元,2017年达1152.9亿美元。自2013年以来,蝉联出境旅游消费世界第一大国,出境旅游消费平均增长率为16.57%。2017年出境人均消费前十大城市为北京、上海、苏州、温州、沈阳、长春、大连、青岛、贵阳和济南。北京最高,为6817元人民币,约为1000美元[34]。此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引致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出境游客数量的不均衡,更多出境游客来自高收入地区,少量来自低收入地区[35]

5 中国旅游业影响因素

5.1 质性分析

5.1.1 政策因素 中国的旅游业经历了从接待事业到创汇产业,到重要产业和新增长点,再到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转变。基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引导对中国旅游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同志“5次关于旅游的讲话”为标志,预示着中国旅游外事接待正式转变为现代性的产业[30]。正如前文所述,改革开放之初(1978-1988年),入境旅游以赚取外汇为主,而且还有“配额供给”的时代烙印。其后,国家对旅游产业更加重视。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9年,《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5.1.2 管理制度因素 中国的旅游管理从相对集权到相对分权,如今进入全面市场化的阶段。1981年旅游业实行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就是统一计划、统一政策、统一制度、统一纪律、统一协调;分散经营就是在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分工负责、分级管理。1984年打破了非旅游部门不得办旅游的局面,并且下放外联权和签证统治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外联权。1988年确立“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原则。由行政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由直接管理企业转变为通过市场间接进行管理和调节。1994年国家旅游局进一步向地方下放旅行社审批权限、旅游涉外饭店星级评定权限。1998年国家旅游局在职能方面不再保留对旅游外汇、旅游计划、旅游价格的管理职能,旅游发展进一步交给市场和尊重市场。进入新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

5.1.3 旅游需求因素 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发展,通常会经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36],由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的转变。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的动机;达到4000~10000美元时,将产生国际旅游的动机;超过10000美元时,会刺激洲际旅游发展[37]。中国的旅游发展也同样遵循“国内观光旅游到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再到出境旅游”的路径。而且,从早期单一的观光、探亲为主,到观光、度假并举,再到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摄影旅游、禅修旅游等多样化发展。不仅形式上变得多样化、个性化,层次上也更加高端化、深入化。

5.2 定量分析

5.2.1 全国尺度的旅游影响因素 利用SPSS 22.0检验1991-2017年全国尺度的国内游客和入境游客跟其他宏观数据的Pearson相关系数(表2)。本文考察了经济水平、消费水平、产业发展、投资状况、交通条件、住宿服务、中介服务和对外开放程度8个因素对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影响,共有15个具体变量。

Tab. 2
表2
表2全国尺度旅游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Tab. 2Correlation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ourism at national scale
影响因素具体变量国内游客入境游客
经济水平GDP0.996**0.809**
消费水平人均GDP0.995**0.815**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0.998**0.769**
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比重0.922**0.880**
第三产业产值0.998**0.775**
投资状况固定资产投资0.996**0.738**
交通条件铁路里程0.991**0.810**
公路里程0.909**0.928**
民航国内航线0.985**0.752**
民航国际航线0.967*0.783**
民用载客汽车0.994**0.722**
住宿服务星级饭店客房数0.754**0.984**
中介服务旅行社规模0.918**0.959**
对外开放程度利用外资0.515**0.817**
进出口贸易额0.938**0.903**
注:*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下显著。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对于国内旅游,8个影响因素都与国内游客量具有高度相关性。除“星级饭店客房数”和“利用外资”2个变量与国内游客量的相关系数较小外,其他13个具体变量与国内游客量的相关系数都超过0.9,表现为高度相关。对于入境旅游,8个影响因素都与入境游客量具有较强相关性。不过,除“公路里程”“星级饭店客房数”“旅行社规模”和“进出口贸易额”4个变量与入境游客量的相关系数超过0.9外,其余11个变量与入境游客的相关系数都小于0.9。可见,交通条件、住宿服务、中介服务和对外开放程度这4个因素对入境旅游的影响最大。

5.2.2 省级尺度的旅游影响因素 从省级尺度来看(表3),本文考察了旅游吸引物、经济水平、消费水平、产业发展、投资状况、交通条件、住宿服务、中介服务和对外开放程度9个因素对2015年各省级单位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影响,共有15个具体变量。

Tab. 3
表3
表3省级尺度的旅游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Tab. 3Correlation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ourism at provincial scale
影响因素具体变量国内游客入境游客
旅游吸引物景点数0.621**0.573**
高等级景点数0.721**0.201
经济水平各省GDP0.693**0.594**
消费水平人均GDP0.0800.232
产业发展三产收入0.627**0.637**
投资状况固定资产投资0.832**0.263
住宿服务住宿家数0.650**0.730**
餐饮家数0.676**0.635**
中介服务旅行社总数0.637**0.461**
交通条件私家车保有量0.707**0.507**
铁路客运量0.650**0.645**
公路客运量0.638**0.321
民航客运量0.1360.808**
对外开放程度利用外资0.516**0.529**
进出口贸易额0.2790.871**
注:*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下显著。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对于国内旅游,各省的“人均GDP”“民航客运量”和“进出口贸易额”3个变量与国内游客量不存在相关性。“高级景点数”“固定资产投资”和“私家车保有量”3个变量与国内游客量的相关系数超过0.7,表明旅游吸引物、投资状况和交通条件这3个因素与国内旅游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对于入境旅游,“高等级景点数”“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公路客运量”4个变量与入境游客量不存在相关性。“住宿家数”“民航客运量”和“进出口贸易额”3个变量与入境游客量的相关系数超过0.7,表明住宿服务、交通条件、对外开放程度3个因素与入境旅游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1)1978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格局的整体特征是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入境旅游长期呈现极化分布,广东是入境旅游的“极核”,京—沪长期位于第二梯队,甘—新—青—藏—宁发展滞后。国内旅游经历了极化分布到均衡分布的过程,且国内游客的首位分布不显著。此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内部,旅游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

(2)1978年以来中国的旅游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现代旅游起始阶段(1978-1988年)、国内旅游培育阶段(1989-1996年)、旅游大发展阶段(1997-2007年)以及旅游新常态阶段(2008年至今)。

(3)中国旅游业发展格局的阶段性特征为:现代旅游起始阶段——入境旅游极化严重,广东地位举足轻重;国内旅游培育阶段——入境旅游空间结构未变(广东第一,北京第二,上海第三),国内旅游总体极化分布;旅游大发展阶段——北京入境旅游地位逐渐被上海取代,国内旅游总体均衡分布;旅游新常态阶段——入境旅游空间结构改善,国内旅游第一层级省份明显增加,出境旅游稳步快速增长,北京、上海引领出境旅游人均消费。

(4)影响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比较多元。根据前文分析总结了中国旅游业发展格局形成机制(图12)。① 中国的旅游业涵盖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3个部分,但各个部分在不同的旅游发展阶段相差较大。在现代旅游起始阶段,主要发展入境旅游;在国内旅游培育阶段,仍然以入境旅游为主,国内旅游初步形成;在旅游大发展阶段,入境旅游稳定增加,国内旅游突飞猛进;在旅游新常态阶段,形成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共同繁荣的局面。② 中国的旅游业发展总体上遵循由发展入境旅游到发展国内旅游,再到发展出境旅游的规律,但绝不表示每个阶段只发展一种旅游。③ 中国旅游业发展格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政策、管理制度、旅游需求、旅游吸引物、经济水平、消费水平、产业发展、投资状况、交通条件、食宿服务、中介服务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诸多因素在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影响了中国旅游业在各地区的表现。

图12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2中国旅游业发展格局形成机制

注:虚线部分指中国出境旅游对他国而言是入境旅游。
Fig. 12Formation mechanis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attern in China



6.2 讨论

(1)无论国内旅游还是入境旅游都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与中国“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地势特征恰好相反。这与中国各地旅游吸引物、经济水平、投资状况、交通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长期来看,这一特征保持不变。而诸多因素对中国旅游业发展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2)中国的入境旅游长期存在严重的极化分布特征。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至今仍在入境旅游方面领跑全国。除住宿餐饮服务、交通条件、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外,这与广东天然的地理区位有密切的联系。北京和上海分别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对入境游客存在较大的吸引力,但就其入境旅游地位而言,长期位于广东之后。

(3)各地区内部旅游发展存在差异。对于中国西部地区和北方地区,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长期呈现极化分布的特征。“甘肃、新疆、青海、西藏、宁夏”5个省份的旅游相较地区内部的其他省份发展缓慢,这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空间距离有关。旅游吸引物的不可移动性、空间不平衡性和旅游者的可选择性之间的矛盾使得旅游发展水平的差异和极化将长期存在,特别是入境旅游。

6.3 研究展望

通过梳理1934-2019年《地理学报》上发表的67篇旅游地理方向的文章,发现其中研究“旅游格局”或“旅游空间结构”主题的文章有8篇,约占12%。仔细分析这8篇文章,发现:① 研究对象尺度包括全国尺度[11, 15, 38-40]、区域尺度[1, 41]和省级尺度[6];②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位序—规模分布[6, 38]、核心—边缘分析[11, 40-41]、中心性分析[11, 40]、节点可达性分析[1, 41]、凝聚子群[11, 40]以及首位分布等[6, 38];③ 所用数据包括旅游宏观数据(国内游客、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游客、旅游外汇收入)[1, 6, 11, 38]、旅游企业数据[15, 39, 41]、国内农民旅游流数据[40];④ 研究贡献主要集中于对国外较成熟理论的引介与应用,对已有理论的创新和推进略显不足。

基于以上分析,“旅游格局”或“旅游空间结构”作为旅游地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3个取向入手:① 旅游格局的研究应向中尺度、小尺度的区域进一步拓展,从而发现具体地区的模式和机制,以便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出更加针对性的判断。以往研究侧重于全国尺度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尺度数据的可得性差、可信度低,将尺度观引入旅游统计工作之后[42],中小尺度的旅游格局研究则会有更加准确可信的数据支撑。② 旅游格局研究应丰富数据的类型。以往的旅游格局的研究数据主要采用旅游宏观数据、旅游企业数据,根据国际研究的趋势[43],需积极引入儿童旅游[44]、乡村旅游[45]和旅游扶贫[46]等研究话题和数据。③ 旅游格局研究应突出理论创新和贡献。目前中国的旅游地理学研究呈现纯学术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二元结构,而且后者占据主导地位[47]。未来的研究应注重结合中国的社会经济背景来检视已有理论的适应性,并对理论进行推进和完善[48]。需特别针对中国独有的旅游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以发展出中国旅游格局研究的原生理论。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Chen Hao, Lu Lin, Zheng Shanting . The tourism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66(10):1427-1437.

[本文引用: 5]

[ 陈浩, 陆林, 郑嬗婷 .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空间格局演化
地理学报, 2011,66(10):1427-1437.]

[本文引用: 5]

Cao Fangdong, Huang Zhenfang, Wu Jiang , et al. The space-time pattern evolution and its driving mechanism of urban tourism development efficiency: A case study of Pan-Yangtze River Delt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31(8):1431-1444.

[本文引用: 4]

[ 曹芳东, 黄震方, 吴江 , . 城市旅游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以泛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地理研究, 2012,31(8):1431-1444.]

[本文引用: 4]

Zhang Chunhui, Ma Yaofeng, Wu Jing , et al.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inbound tourist flows and destinations and its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A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
Economic Geography, 2013,33(10):174-181.

[本文引用: 3]

[ 张春晖, 马耀峰, 吴晶 , . 供需视角下西部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分异研究
经济地理, 2013,33(10):174-181.]

[本文引用: 3]

Huang Rui, Wang Kun, Huang Zhenfang , et al. Spatial-temporal dynamics and coupling relationship of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patter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formance: A case study of Pan-Yangtze River Delt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8,37(5):995-1008.

[本文引用: 3]

[ 黄睿, 王坤, 黄震方 , . 绩效视角下区域旅游发展格局的时空动态及耦合关系: 以泛长江三角洲为例
地理研究, 2018,37(5):995-1008.]

[本文引用: 3]

Li Zaijun, Guan Weihua, Pu Yingxia , et al. Exploration on the tourism economy spatio-temporal pattern in Shandong province
Economic Geography, 2013,33(7):176-181.

[本文引用: 3]

[ 李在军, 管卫华, 蒲英霞 , . 山东省旅游经济的时空演变格局探究
经济地理, 2013,33(7):176-181.]

[本文引用: 3]

Shi Chunyun, Zhang Jie, You Haimei , et al. Core-periphery spatial structure and its evolution of tourism region in Sichuan provinc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62(6):631-639.

[本文引用: 8]

[ 史春云, 张捷, 尤海梅 , . 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
地理学报, 2007,62(6):631-639.]

[本文引用: 8]

Wang Xueyi, Xu Xing'an .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spatial layout in Yunnan province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3,7(2):22-27.

[本文引用: 1]

[ 王雪逸, 胥兴安 . 云南省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发展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7(2):22-27.]

[本文引用: 1]

Ma Renfeng, Ni Xinxin, Zhang Wenzhong , et al. A multi-scale research on tourism economic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ce in Zhejiang province
Economic Geography, 2015,35(7):176-182.

[本文引用: 3]

[ 马仁锋, 倪欣欣, 张文忠 , . 浙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的多尺度研究
经济地理, 2015,35(7):176-182.]

[本文引用: 3]

Xu Chunhong, Ding Lei, Dong Hongan , et al. On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impact mechanis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dependenc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Zhejiang province
Tourism Science, 2017,31(5):82-95.

[本文引用: 3]

[ 徐春红, 丁镭, 董鸿安 , .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时空格局及影响机理
旅游科学, 2017,31(5):82-95.]

[本文引用: 3]

Li Tao, Tao Zhuomin, Li Zaijun , et al. The research on types and time-spatial structure of rural tourism attractions in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GIS
Economic Geography, 2014,34(11):179-184.

[本文引用: 2]

[ 李涛, 陶卓民, 李在军 , . 基于GIS技术的江苏省乡村旅游景点类型与时空特征研究
经济地理, 2014,34(11):179-184.]

[本文引用: 2]

Liu Fajian, Zhang Jie, Chen Dongdong .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al factors of Chinese inbound tourist flow network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65(8):1013-1024.

[本文引用: 9]

[ 刘法建, 张捷, 陈冬冬 . 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动因研究
地理学报, 2010,65(8):1013-1024.]

[本文引用: 9]

Ma Yaofeng, Li Yongjun . Research on spatial region-division of inbound tourist flow in China
Human Geography, 2001,16(6):44-46.

[本文引用: 2]

[ 马耀峰, 李永军 . 中国入境后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研究
人文地理, 2001,16(6):44-46.]

[本文引用: 2]

Li Chuangxin, Ma Yaofeng, Zhang Ying , et al. Dynamic evolution mode of regional dominance indexes of Chinese inbound tourism flows during 1993 to 2008: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modified entropy technology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31(2):257-268.

[本文引用: 4]

[ 李创新, 马耀峰, 张颖 , . 1993-2008年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时空动态演进模式: 基于改进熵值法的实证研究
地理研究, 2012,31(2):257-268.]

[本文引用: 4]

Guo Yongrui, Zhang Jie, Lu Shaojing , et al. Spatio-temporal change of the inbound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34(11):1299-1304.

Magsci [本文引用: 2]
<p>以中国31 个省域作为研究单元,以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作为入境旅游经济的衡量指标,运用ESTDA框架,通过ESDA、LISA 时间路径和时空跃迁等方法,从时空耦合的视角对中国2001~2011 年省域入境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时空动态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存在弱正相关,表现为一种弱积聚格局,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东部沿海旅游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更加动态的局部空间结构,而中西部旅游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更加稳定的局部空间结构;湖北省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具有最大的波动性,而浙江省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具有最大的稳定性;中国入境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化具有较强的空间整合性,出现协同高增长趋势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出现协同低增长趋势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中国入境旅游经济的局部区域结构和空间自相关性非常稳定,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或锁定特征。</p>
[ 郭永锐, 张捷, 卢韶婧 , . 中国入境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时空动态性
地理科学, 2014,34(11):1299-1304.]

Magsci [本文引用: 2]
<p>以中国31 个省域作为研究单元,以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作为入境旅游经济的衡量指标,运用ESTDA框架,通过ESDA、LISA 时间路径和时空跃迁等方法,从时空耦合的视角对中国2001~2011 年省域入境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时空动态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存在弱正相关,表现为一种弱积聚格局,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东部沿海旅游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更加动态的局部空间结构,而中西部旅游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更加稳定的局部空间结构;湖北省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具有最大的波动性,而浙江省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具有最大的稳定性;中国入境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化具有较强的空间整合性,出现协同高增长趋势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出现协同低增长趋势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中国入境旅游经济的局部区域结构和空间自相关性非常稳定,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或锁定特征。</p>

Huang Yi, Ma Yaofeng, Xue Huaju . Spatio-temporal-situational evolution and regional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inbound tourism service quality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68(12):1689-1701.

[本文引用: 6]

[ 黄毅, 马耀峰, 薛华菊 . 中国入境旅游服务质量时空态势演变与区域影响因素
地理学报, 2013,68(12):1689-1701.]

[本文引用: 6]

Wang Kai, Yi Jing, Li Hao . An analysis of the spatio-temporal disparities of inbou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1991-2010
Human Geography, 2014,129(1):134-140.

[本文引用: 3]

[ 王凯, 易静, 李皓 . 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时空差异演变分析: 1991-2010
人文地理, 2014,129(1):134-140.]

[本文引用: 3]

Yang Y, Wong K .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t flows to China's cities
Tourism Geographies, 2013,15(2):338-363.

[本文引用: 4]

Wang D, Niu Y, Qian J .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hina's urban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A high speed rail perspective
Tourism Management, 2018,64:218-232.

[本文引用: 3]

Xu Xiantang, Hu Jing, Liu Dajun . Evaluation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of provinci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in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015,37(4):126-135.

[本文引用: 2]

[ 许贤棠, 胡静, 刘大均 . 中国省域旅游业的竞争力评价及空间格局
经济管理, 2015,37(4):126-135.]

[本文引用: 2]

Wang Kai, Zhou Tingting, Shao Haiqin , et al.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tourism carbon productivity in China in the period of 1995-2014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2017,27(6):27-35.

[本文引用: 3]

[ 王凯, 周婷婷, 邵海琴 , . 中国旅游业碳生产率区域差异及其格局演变: 1995-2014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27(6):27-35.]

[本文引用: 3]

Lin S, Mao R, Song H . Tourism expenditure patterns in Chin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5,54:100-117.

[本文引用: 2]

Zhang J .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bound tourism in China: Determinants and implications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9,9(1):32-49.

[本文引用: 1]

Yang Y, Fik T . Spatial effects in regional tourism growt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46:144-162.

[本文引用: 1]

Zhao Dongxi .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rovincial inbound tourism: Analysis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Tourism Tribune, 2008,23(1):41-4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本文基于1997-200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用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实证研究了决定省际入境旅游发展状况(收入与市场)的因素。结果表明:省际入境旅游有明显的脆弱性,其强度依东、中、西顺序梯度增大;服务设施对入境旅游的发展影响不显著,旅游资源是发展入境
[ 赵东喜 . 中国省际入境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分省面板数据分析
旅游学刊, 2008,23(1):41-4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本文基于1997-200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用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实证研究了决定省际入境旅游发展状况(收入与市场)的因素。结果表明:省际入境旅游有明显的脆弱性,其强度依东、中、西顺序梯度增大;服务设施对入境旅游的发展影响不显著,旅游资源是发展入境

Yang C, Lin H, Han C .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arrivals in China: The role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Tourism Management, 2010,31:827-837.

[本文引用: 1]

He Bangqiang, Hong Xingjian .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calculation and decomposition methods of Gini coefficient
Statistics & Decision, 2016(14):13-17.

[本文引用: 1]

[ 何帮强, 洪兴建 . 基尼系数计算与分解方法研究综述
统计与决策, 2016(14):13-17.]

[本文引用: 1]

ArcGIS . How hot spot analysis (Getis-Ord Gi*) works
[EB/OL]. , 09/16.

URL [本文引用: 1]

Lei Zhongmin, Kang Junjie . Evaluation theory of urban primacy: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analysis
Urban Studies, 2010,17(4):33-38.

[本文引用: 1]

[ 雷仲敏, 康俊杰 . 城市首位度评价: 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
城市发展研究, 2010,17(4):33-38.]

[本文引用: 1]

Wikipedia . Gini coefficient [EB/OL]., 09/16.
URL [本文引用: 1]

Du Yili . Understanding Deng Xiaoping's strategic thinking on tourism
Literature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2012(6):57-61.

[本文引用: 2]

[ 杜一力 . 体悟邓小平论旅游的战略思考
党的文献, 2012(6):57-61.]

[本文引用: 2]

Bao Jigang . From idealism to realism to rational idealism: Reflection on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in tourism geography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64(10):1184-1192.

[本文引用: 1]

[ 保继刚 . 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到理想主义理性回归: 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30年回顾
地理学报, 2009,64(10):1184-1192.]

[本文引用: 1]

Bao Jigang . Budgeted consumption and China's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Tribune, 2015,30(2):1-3.

DOI:10.3969 / j.issn.1002-5006.2015.02.001Magsci [本文引用: 1]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部分人群的消费从初期的有预算进入到无预算。这里说的无预算就是不按个人和家庭的收入来“量入而出”,而是通过灰色收入、“三公”经费进行消费,大大超出自己的收入预算的消费。这样的无预算消费助长了奢侈性消费之风,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危害巨大。“反腐”使得来自政府及相关群体的奢侈性消费大幅减少,中国将再度进入有预算的消费阶段。这个阶段的有预算消费与改革开放前或初期的有预算消费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有质的不同。简单地说,前一阶段是因为相对贫穷而不得不有预算,这个阶段是有较多可自由支配收入的“量入而出”的有预算。
[ 保继刚 . 有预算的消费与中国旅游发展
旅游学刊, 2015,30(2):1-3.]

DOI:10.3969 / j.issn.1002-5006.2015.02.001Magsci [本文引用: 1]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部分人群的消费从初期的有预算进入到无预算。这里说的无预算就是不按个人和家庭的收入来“量入而出”,而是通过灰色收入、“三公”经费进行消费,大大超出自己的收入预算的消费。这样的无预算消费助长了奢侈性消费之风,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危害巨大。“反腐”使得来自政府及相关群体的奢侈性消费大幅减少,中国将再度进入有预算的消费阶段。这个阶段的有预算消费与改革开放前或初期的有预算消费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有质的不同。简单地说,前一阶段是因为相对贫穷而不得不有预算,这个阶段是有较多可自由支配收入的“量入而出”的有预算。

Huang Jianfeng, Lu Lin . Prod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space of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 2015(6):39-44.

[本文引用: 1]

[ 黄剑锋, 陆林 . 旅游业“新常态”: 空间生产与空间重构的新动力
南京社会科学, 2015(6):39-44.]

[本文引用: 1]

China Tourism Academy, Ctrip Travel Group. 2017 China outbound
Tourism Big Data Report. 2018.

[本文引用: 1]

[ 中国旅游研究院, 携程旅游集团. 2017年中国出境旅游大数据报告. 2018.]
[本文引用: 1]

Dai B, Jiang Y, Yang L , et al. China's outbound tourism: Stages, policies and choices
Tourism Management, 2017,58:253-258.

[本文引用: 1]

Chen Yongchang, Guo Jing, Xu Hong . Leisure tourism: Research status, difference and connotation exploration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14,30(6):94-98.

[本文引用: 1]

[ 陈永昶, 郭净, 徐虹 . 休闲旅游:国内外研究现状、差异与内涵解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4,30(6):94-98.]

[本文引用: 1]

Sun Shangqing. Research on Tourism Economy in China.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0: 1-2.
[本文引用: 1]

[ 孙尚清 . 中国旅游经济研究.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0: 1-2.]
[本文引用: 1]

Zhu Hong, Wu Qitao . Study on tourism size of provinces and primary cities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60(6):41-49.

[本文引用: 4]

[ 朱竑, 吴旗韬 . 中国省际及主要旅游城市旅游规模
地理学报, 2005,60(6):41-49.]

[本文引用: 4]

Zuo Bing, Bao Jigang . Tourism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its regional variation in China from 1992 to 2005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63(4):417-427.

[本文引用: 1]

[ 左冰, 保继刚 . 1992-2005年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及省际差异
地理学报, 2008,63(4):417-427.]

[本文引用: 1]

Chen Chao, Liu Jiaming, Ma Haitao , et al. Spatial network structure of inter-provincial farmer tourist flows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68(4):547-558.

[本文引用: 5]

[ 陈超, 刘家明, 马海涛 , . 中国农民跨省旅游网络空间结构研究
地理学报, 2013,68(4):547-558.]

[本文引用: 5]

Chen Hao, Lu Lin, Zheng Shanting . The spatial network structure of the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urban agglomerations based on tourist flow: A case stud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66(2):257-266.

[本文引用: 4]

[ 陈浩, 陆林, 郑嬗婷 . 基于旅游流的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空间网络结构分析: 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地理学报, 2011,66(2):257-266.]

[本文引用: 4]

Bao Jigang . Thoughts on introducing spatial scale perspective into tourism statistics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Prospects, 2019,3(1):1-8.

[本文引用: 1]

[ 保继刚 . 将尺度观引入旅游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旅游导刊, 2019,3(1):1-8.]

[本文引用: 1]

Xu Honggang, Liu Fangfang, Pu Hanyi .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geography and geography: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geographical literatures from 2006 to 2016
Tourism Tribune, 2018,33(11):139-148.

[本文引用: 1]

[ 徐红罡, 刘方方, 普涵艺 . 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关系研究: 基于2006-2016年国际旅游地理文献
旅游学刊, 2018,33(11):139-148.]

[本文引用: 1]

Barker J, Kraftl P, Horton J , et al. The road less travelled-new directions in children's and young people's mobility
Mobilities, 2009,4(1):1-10.

[本文引用: 1]

Saxena G, Clark G, Oliver T , et al. Conceptualizing integrated rural tourism
Tourism Geographies, 2007,9(4):347-370.

[本文引用: 1]

Scheyvens R, Momsen J H . Tourism and poverty reduction: Issues for small island states
Tourism Geographies, 2008,10(1):22-41.

[本文引用: 1]

Bao Jigang, Yin Shoubing, Liang Zengxian , et al. Development report on tourism geography in China (2005-2011)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30(12):1506-1512.

DOI:10.11820/dlkxjz.2011.12.006Magsci [本文引用: 1]
旅游地理学是处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之间的综合性分支地理学科.中国旅游地理学在20 世纪80 年代的地理学大发展中应运而生,经过30 年的发展壮大,旅游地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地理学中发展最快,成果最丰,思想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近年来,旅游地理学一方面从研究规范的讨论到问题意识的强调,学科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在社区旅游、事件旅游、遗产旅游、城市旅游和旅游流与空间结构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卓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学科涉及领域趋于多元化,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学科平台不断扩大,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旅游地理****广泛参与到省域及重点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实践和世界遗产保护中,并致力于中国旅游标准化和旅游产业国际化的实践.旅游地理学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展望未来,中国旅游地理学一方面将继续发挥理论结合实际的学科传统优势,不断壮大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力量;另一方面需不断加强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提升旅游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国际化水平.
[ 保继刚, 尹寿兵, 梁增贤 , .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11,30(12):1506-1512.]

DOI:10.11820/dlkxjz.2011.12.006Magsci [本文引用: 1]
旅游地理学是处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之间的综合性分支地理学科.中国旅游地理学在20 世纪80 年代的地理学大发展中应运而生,经过30 年的发展壮大,旅游地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地理学中发展最快,成果最丰,思想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近年来,旅游地理学一方面从研究规范的讨论到问题意识的强调,学科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在社区旅游、事件旅游、遗产旅游、城市旅游和旅游流与空间结构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卓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学科涉及领域趋于多元化,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学科平台不断扩大,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旅游地理****广泛参与到省域及重点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实践和世界遗产保护中,并致力于中国旅游标准化和旅游产业国际化的实践.旅游地理学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展望未来,中国旅游地理学一方面将继续发挥理论结合实际的学科传统优势,不断壮大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力量;另一方面需不断加强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提升旅游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国际化水平.

Lu L, Bao J, Huang J , et al.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s in tourism geography of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6,26(8):1197-1222.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旅游 空间 数据 经济 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