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留住乡愁是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显著特色——评刘沛林新著《留住乡愁》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陆大道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版权声明:2017《地理学报》编辑部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展开


-->0
PDF (269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陆大道. 留住乡愁是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显著特色——评刘沛林新著《留住乡愁》[J]. , 2017, 72(10): 1920-1920 https://doi.org/
2013年底召开的全国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新型城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里强调既要充分利用大自然,保护好生态环境,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又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由于承载历史文脉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留数量太少,历史文脉的传承还需要提炼其脉络和基因,因此,在有限的文化遗存上发掘其文化脉络,传承其文化基因,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
“乡愁”是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是一种对家乡、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记忆、怀念与向往,是一种能获得文化认同、情感慰藉、文化自信的精神方面的需求。这种情感往往随着时光的流失而愈加强烈并倍感珍贵,进而变成一种精神的寄托与支撑。“乡愁”也可以是从自身非居住地和非经历的事物中获得的一种文化慰藉或情感认同。乡愁体现的不一定是“愁”。城镇化的必然结果是“乡景乡情”的随之变化。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意味着传统农村的逐步消失、曾经习惯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故乡景观的变化与远去;对于城镇居民来说,意味着曾经生活和经历过的街区和场景的更替或消失,曾经习惯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模糊和远去。但无论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会对过去的日子充满记忆和怀念,并希望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留住这些亲切的记忆,以便在相对熟悉的环境中亲切愉快的生活。“留住乡愁”的前提是加强文化保护,乡愁可以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切实保护传统村镇文化遗产和风貌、保留文化基因、传承文化记忆、打造文化品牌与特色景观等方式,达到满足城镇化居民家乡情感、生活情感、历史情感、文化情感等精神需求的目的。
“留住乡愁”的重点工作是大力开展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以就地城镇化为依托,“满天星斗式”的小城镇分布格局与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小镇建设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2016年7月起住建部等部门正式启动了全国“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其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明确要求:“传统文化得到充分挖掘、整理、记录,历史文化遗存得到良好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与产业融合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得到充分弘扬。公共文化传播方式方法丰富有效。居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较高。”按照此要求,迄今已公布了两批400多个国家级“特色小镇”项目。近年来,刘沛林教授所率领的研究团队以湖湘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为突破口,致力于“特色小镇”建设研究,探索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路径,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在理论上,提出了“文化景观基因”的概念和思想,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原则和方法,构建了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指标体系;在实践上,所开展的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思路获得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同和积极采纳,完成了40多个特色旅游小镇的遴选、指导和规划咨询,有效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留住乡愁—特色旅游小镇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一书就是该团队近年来开展特色旅游小镇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既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又有许多鲜活生动的实践案例,既是关于旅游小镇的研究,更是关于特色小镇的探索,是一部很合时宜的新作。
该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留住乡愁的系列问题。全书分为上下两个篇章(共十三章),上篇为“特色旅游小镇为引领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的理论研究”,下篇为“特色旅游小镇为引领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实践探索”。附录部分收录了全国各地类似特色旅游小镇的名单及其相关案例介绍。全书结构完整,思路清晰,“留住乡愁”的主线贯穿始终,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是一部难得的关于特色小镇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力作,特此推荐,值得一读。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相关话题/文化 历史 基因 生活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