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国内外高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孙骜,1,2, 张海峰,1,2, 王彬3, 张璟1,2, 谢森锴41.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西宁 810008
2.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西宁 810008
3.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 100875
4.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深圳 518055

Research progress on plateau cultural landscape at home and abroad

SUN Ao,1,2, ZHANG Haifeng,1,2, WANG Bin3, ZHANG Jing1,2, XIE Senkai41. 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 810008, China
2. Academy of Plateau Science and Sustainability, Xining 810008, China
3. Faculty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4. School of Urban Planning & Design,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Shenzhen 518055, Guangdong, China

通讯作者: 张海峰(1969-),男,甘肃庆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规划管理及GIS应用研究。E-mail:haifzhang@126.com

收稿日期:2020-06-16接受日期:2020-12-1网络出版日期:2021-05-10
基金资助: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资助.2019QZKK1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61038
青海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5-ZJ-602


Received:2020-06-16Accepted:2020-12-1Online:2021-05-1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孙骜(1995-),男,广东广州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规划管理研究。E-mail:ray_suen@outlook.com







摘要
高原文化景观作为高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国内外****关注的重点。为探究国内外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进展,本文以高原文化景观为切入点,在梳理文化景观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2000年后国内外有关高原文化景观的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国外相关研究聚焦于文化景观历史性、身份认同、行为以及流动性四个方面,中国研究呈现出以分析高原文化景观空间分布格局为主的特征,研究主题开始呈现多元的趋势。高原文化景观研究的未来展望:关注西方的相关研究,拓展文化地理的相关研究;历史性是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重点,应关注高原文化景观的历史性;聚焦高原文化景观开发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 高原;文化景观;文化转向;研究进展

Abstract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n important protection area for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Thus, a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plateau culture, the plateau cultural landscap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plateau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As the research focus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research topics of cultural landscape are diverse,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relevant research on plateau cultural landscape. Plateau cultural landscape as an important form of plateau culture is the focus of research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lateau cultural landscape at home and abroad, the pap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plateau cultural landscape after 2000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landscape.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studies on plateau cultural landscape shows an escalating trend, and the number of foreign publication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hina's. Landscape has become the research subject so that many disciplines try to understand it. In terms of hotspots, research focused on plateau cultural landscape is diverse. The research topics are different,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 in foreign countries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plateau cultural landscape, and the contents are diverse. However, related studies in China shows that the research content has shifted the focus from the composi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s to the topics of cultural geography such as plateau cultural landscapes representation. Foreign studies focus on the four aspects of history, identity, behavior and mobility, while Chinese studies concentrate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begi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lateau cultural landscape, place and other theme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believes that Chinese research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istribution of plateau cultural landscape, and there is less research on plateau cultural landscape and cultural geography. Besides, it figures out that that history is the focus of research, and in the process of plateau cultural landscape development, it focuses on the enrichment of cultural value in plateau cultural landscape. Future research on Chinese plateau cultural landscape should focus on relevant studies in other countries, pay attention to the history of plateau cultural landscape, and concentrate on the cultural value of plateau cultural landscape.
Keywords:plateau;cultural landscape;cultural turn;research progress


PDF (2443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孙骜, 张海峰, 王彬, 张璟, 谢森锴. 国内外高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地理研究[J], 2021, 40(5): 1280-1294 doi:10.11821/dlyj020200545
SUN Ao, ZHANG Haifeng, WANG Bin, ZHANG Jing, XIE Senkai. Research progress on plateau cultural landscape at home and abroad. Geographical Research[J], 2021, 40(5): 1280-1294 doi:10.11821/dlyj020200545


1 引言

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多样的文化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其中,高原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经济发展的滞后,产生了独特、多元的高原文化[1]。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的贺信中提到了青藏高原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因此高原文化景观作为高原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成为高原科学考察的重点。作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题多元,但高原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则较为缺乏。Sauer认为文化景观是某一群体利用自然景观的产物[2],Jordan等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文化景观的研究对受人类行为影响较小的地理单元更具有意义[3],因此高原作为封闭且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开展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更能够挖掘高原文化,为高原地区的文化建设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丰富了文化景观学说的相关研究,强调了高原文化景观研究的价值。

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4],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术语[5],而高原文化景观作为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景观研究的基础上,在地域上更多关注高原文化景观的特点以及与其他文化景观的不同,但是较少引起文化景观****们的关注。作为高原文化景观的核心主题,文化景观在不同时期的研究内容均有所不同。在文化景观的研究中,德国地理****Shilüter作为景观学派的创始人,认为地理学是一种景观科学[6],受此影响以Sauer为代表的文化景观学派****将景观定义为“由包括自然的和文化的显著联系形式而构成的一个地区”,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文化景观[2],从此拉开了文化景观研究的序幕。随后Hoskins等、Mikesell、Jackson也利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对文化景观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的主题集中在景观表现、景观意义等方面[7,8,9,10],研究区域集中在美国西南部、英国等地,缺少高原区域的研究。概括来说,在这期间文化景观的研究以伯克利学派、法国的年鉴学派等为代表,主要通过探究文化景观寻找文化的证据,强调了文化景观的历史的演化。受此影响,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乡村景观和历史景观的研究,缺乏对现实和社会生活的探讨,聚落形态、道路路网格局等成为文化景观研究的普遍主题。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社会理论和文化理论开始应用到文化景观研究中,Wooldridge曾在索尔模式流行的时期就提出过要通过不同的视角去看待文化景观,如要通过农夫的眼睛去观察农村[11]。Lowenthal等重视社会阶层对文化景观构成产生的作用[12]。Meinig论述了文化景观受到了各种文化的综合影响[13]。Samuels认为文化景观是各种文化背景的人共同塑造而成的[14],同时他和Kobayashi认为存在主义是理解景观的基础[15]。同时期的结构主义****也开始影响文化景观的研究,Zelinsky在描述文化景观的基础上,将不同文化景观所代表的文化区都归为一种超出小区域文化之上的大区域文化[16],通过超有机体的形式归纳概括了文化景观的特征和性质; Cosgrove等、Daniels将图解法应用于文化景观的解释中,认为文化景观是一种文化图像,强调解释文化景观需要涉及文化观念和文化过程[17, 18]。后现代主义思潮下,文化景观的研究开始借助后现代建筑学、后工业化等理论[19],景观开始成为探索社会、文化和政治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 21],描绘景观的方式向多元化发展。文化景观摆脱单一的景观描述和观察研究,开始走向景观表征的多视角研究,而高原文化景观由于其区位的特殊性,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随着研究范式的转变,文化景观的研究进入了新的时期。人们开始赋予文化景观意义和实践,文化景观开始被社会经济行为、情感意义等多方面因素实践,在社会政治构建的过程中发挥着作用,其隐含的社会关系和文化内涵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可以发现,进入新的研究阶段后文化景观研究集中在城市内部,大多关注文化景观的表征、空间的生产等方面。一方面体现了新的研究阶段文化景观的重点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关注城市的生产生活;另一方面展现了文化景观在社会建构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景观的符号意义成为普遍讨论的研究主题。近年来受到现象学兴起的影响,文化景观的研究不仅仅是视觉方面的研究,还有对多种感官表征的研究,文化景观研究蕴含着社会政治的内容。

高原文化景观既是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也是研究对象,其研究受到文化景观研究的发展和拓展也开始从描述和分布转向人对高原文化景观的感知和认知、社会和权力关系、背后表征和价值等方向进行研究。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认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当下,需要利用新文化地理学的视角观察城市发展过程中景观的规划和改造[22],但也需要关注区域的三个本性[23],重视区域的特殊自然要素对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高原作为地貌单元构成的特殊区域,区域内部各要素间的联系使该区域产生了独特的地方性,并且能够通过高原文化景观体现。与其他地形区的文化景观相比,高原有较高的海拔,人类对高原的利用和开发与平原、山区等地区相比具有极大的不同,如海拔给此处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这种区别导致高原区域产生了不一样的意识文化。因此高原文化景观与城市文化景观等其他景观最明显的不同在于,高原文化景观能够反映高原区域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关系,如缺乏跨区域间的交流,民族间的联系较弱,具有独特民族性的特征[24]。高原文化景观虽然具有原始、传统、关注历史的特征,呈现出伯克利学派聚焦乡村和自然的特点。但是随着高原区域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在高原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高原文化景观也具有现代性的特征,能够通过探究高原文化景观展现高原区域中社会和文化的关系和内涵。

高原文化景观是高原地区人类在长期发展历程中,为适应这里的环境而对其自然加以利用和改造后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高原特征的景观,是人与自然共同作用形成的,包括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景观。从地貌形态看,地势相对高差低而海拔高是其最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因此,海拔高度是形成高原景观独特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决定高原文化景观区别于其他文化景观的主要因素,高原的“高”和空旷雄浑决定了高原景观的典型特征。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无疑是高原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这里的“神山”、“圣湖”、独具特色的寺庙、碉楼、帐篷、经幡、玛尼石等无不体现出高原地区人们与自然条件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独特文化景观。这里从自然特征、生计特征、制度特征以及意识文化特征方面将高原文化景观与文化景观进行对比(见表1)。总之,高原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的其中一个子集,不仅具有一般文化景观的共性,而且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原真性等。

Tab. 1
表1
表1文化景观和高原文化景观对比
Tab. 1Comparis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and plateau cultural landscape
特征文化景观高原文化景观
分布区域
世界范围内任何地理单元
分布于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厄瓜多尔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云贵高原等
自然特征自然圈层各类自然要素综合影响地势相对高差低而海拔高,太阳辐射较强,相对缺氧
生计特征人类生产生活创造的物质实体高原自然特征导向的生产生活方式下的物质实体
制度特征
体现准则、行为等构建的制度
体现民族活动、宗教活动等社会活动下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关系及其行为
意识文化特征全球化下文化多样,现代性特征明显传统的观念下具有原真性的意识文化,现代性趋势出现。
总体特征多样性、现代性高原性、民族性、原真性、现代性趋势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高原文化景观地处高原这一特殊地理单元具有独特特征的文化景观,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文化转向”强调文化在社会研究中的地位,使得文化开始纳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体系中,而文化景观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文化景观表征的深层含义[22],能够表现符号的生产和文化意义,相关的研究能够很好地补充文化景观研究中高原文化特殊性、景观历史层累、景观表征等方面的内容,丰富了文化地理学在高原文化景观中的研究主题。基于以上思考,本文提出以下问题:国内外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国内外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重点有什么区别?未来中国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重点应该是什么?对此,本文通过探讨国内外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动态,分析国内外高原文化景观研究的特点和区别,在此基础上对现有高原文化景观进行评述和展望,为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高原文化景观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2 高原文化景观知识图谱分析

20世纪20年代以来,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但是高原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仍然较为缺乏。以“cultural landscape”和“plateau”为主题,同时以世界上典型高原和“plateau”为主题作为补充,检索Web of science获得136篇文献记录,以“文化景观”和“高原”为主题,以中国典型高原区和“高原”为主题作为补充,检索中国知网获得77篇文献记录。检索年限设定为2000年至2019年间,检索时间均为2020年4月15日。运用Citespace工具对国内外高原文化景观的重点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2.1 载文数量

2000—2019年,国内外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数量较少,但2006年后呈现上升趋势(见图1)。2000—2006年,高原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较为缺少,每年国内外研究只有个位数的刊文量,总体上发展处于缓慢阶段。2006年后国内外高原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呈现上升的趋势,高原文化景观开始引起关注。国外的刊文量高于国内,国内的相关研究没有呈现明显的增长,表明国内****较少关注高原文化景观的相关内容。

图1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2000—2019年国内外高原文化景观研究文献数量统计

Fig. 1Statistics of cultural landscape at domestic and foreign in 2000-2019



2.2 研究学科

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是一个具有历史性、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集中在生态学[25]、历史学和考古学[26,27]、地质学[28]、旅游学[29,30]、地理学等方面,景观成为多门学科试图理解的研究主题。可以发现,高原文化景观是这些学科研究的共同对象,诸如考古学和地理学甚至有着共同的方法论,高原文化景观受到多学科的广泛关注。但是高原文化景观作为具有高原地域性和特殊性的研究对象,却缺乏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因此需要利用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挖掘高原文化景观的特殊性和背后的文化含义。

2.3 研究重点

国内外高原文化景观研究重点多样,呈现多元化趋势。为了探究高原文化景观研究重点的演变趋势和影响关系,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文献的关键词生成Timezone图谱。通过研究发现,总体上高原文化景观的关键词结构复杂,连接众多,相关内容涉及考古、农业、气候变化、旅游、遗产、认同等多方面,证明了高原文化景观是一个综合性多元性的研究内容。而在不同研究阶段,研究的重点有所不同,国外相关研究重视历史性给予高原文化景观的意义,相关研究围绕着景观的历史演变进行讨论,研究内容多元。而国内的相关研究从探究高原文化景观的表现形式和空间分布格局转为关注景观的认同、地方性等方面,研究主题开始多元。呈现出研究内容从逐渐关注文化景观的构成转变为关注高原文化景观表征等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并通过景观规划、遗产保护等方式提出了对高原文化景观保护和发展的方式。

国外高原文化景观关键词演变方面(见图2),围绕着景观(landscape)和景观的演变(evolution),高原文化景观开始出现一些相关的讨论,直到2005年,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的概念开始被广泛探讨且影响力较大。国外针对高原文化景观讨论的内容多元,随后各个学科均对高原文化景观开展了相关讨论,相关研究开始出现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早期人类(early human)等关键词。

图2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国外高原文化景观关键词共现Timezone图谱

Fig. 2Timezone map of foreign cultural landscape research keywords



具体来说,在研究主题方面,由于研究的学科和分支的多样,相关研究主题丰富,研究方法以人种学现场研究、访谈法、考古学方法、文本分析法等方法为主,同时呈现借鉴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方法的趋势。其中文化地理学关注高原文化景观的演变、行为等方面,可以发现国外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均对高原文化景观有所研究,如历史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在研究区域方面,相关研究最开始仍聚焦于美国的西南部区域,随后开始关注瑞士、非洲等高原区域,发展中国家的案例日渐增加。国外高原文化景观研究的理论日渐丰富,研究主题日益扩大。

国内高原文化景观关键词演变方面(见图3),2001年文化景观作为关键词开始出现,影响力较大且联系密切,随后研究逐渐关注文化地理学的相关内容,开始探究高原文化景观的历史性、意向、认同等,国内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呈现关注认同、行为等主题的趋势,相关内容开始转向文化地理学方向。由此表明,文化地理学对高原文化景观的关注加强,传统的文化景观研究也开始关注高原这个特殊区域的文化景观。

图3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国内高原文化景观关键词共现Timezone图谱

Fig. 3Timezone map of domestic cultural landscape research keywords



具体来说,在研究主题方面,相关研究经历了从探究高原文化景观的基础概念到探究精神层面的文化认同以及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保护的转变,研究主题开始关注高原文化景观和产生的行为、高原文化景观与身份认同等方面,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田野观察法为主。可以发现,国内地理学各个分支中对此研究的主体呈现出由历史地理向文化地理的转变。在研究区域方面,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是国内高原文化景观的重点区域。国内高原文化景观研究还未形成固定的研究范式,国内****对于高原文化景观的不足在于缺乏文化景观本质意义的探讨。通过国内外Timezone图谱可以发现,文化转向后高原文化景观成为包括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政治学等多种非地理学学科的研究话题,显示出高原文化景观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超越了传统地理学的范畴,多学科开始融合呈现出后现代的特征,即开始关注高原文化景观的物质与社会性特征。

3 国外高原文化景观研究:历史性、认同、行为及流动性

通过国外高原文化景观关键词共现Timezone图谱可以发现国外高原文化景观研究主题多元,其中文化地理学关注高原文化景观历史性、认同、行为以及流动性,呈现出关注高原文化景观背后文化内涵的特征。高原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研究的重要部分,是历史性的实体体现。由于高原区域较少受到人类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国外高原文化景观多关注高原文化的历史性、身份认同以及高原文化景观接触主体的行为等方面。首先,高原文化景观是在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层累的结果,高原文化景观的历史层累引导着高原文化景观的演变,探究景观历史层累的变化能够为未来高原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其次,高原文化景观是高原文化的体现,能够表征高原地方的文化认同,而探究高原文化景观的认同能够探索高原文化的原真性,推动高原文化的合理发展。然后,高原文化景观与区域内景观接触主体的行为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景观接触主体行为改变了高原的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也通过特征和本质的变化影响着景观接触主体的日常行为。最后,高原文化景观在流动性方面,在流动的过程中对高原文化景观产生感知,表征出各式各样的文化意义。综上所述,西方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高原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

国外****普遍关注景观演变中历史层累的研究,探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景观演变。Veerle Van Eetvelde等在探究了文化景观分布的基础上,通过景观形成的原因和历史不同时期居民生产的关系,阐述了景观多样性和历史的关系。超过一半的机制对应着不同的文化景观,这些景观代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31]。Anna M Hersperger等认为城市化、农业集约化等政策在不同时期改变了瑞士的文化景观,发现不同时期的政策作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改变了文化景观的构成[32]。Pierluigi Brandolini等探究了Finalese区域内文化景观的历史层累及该景观形成和变化的缘由,从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社会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的角度分析,认为可以发现文化景观的历史构成,利用该文化景观的作用通过建立保护区的方式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33]。Ionut Cristi Nicu在通过道路网络、乡村布局、池塘等影响因素探究文化景观分布的基础上,研究了影响景观变化的各个历史因素,绘制了文化遗产景观的历史地图[34]。相关研究证明了高原文化景观的历史性,认为高原文化景观的构成也是通过不同时期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

3.2 高原文化景观与身份认同

高原文化景观的表征以及高原文化认同是国外****研究的重点内容。Michael Steinberg等以危地马拉的Altos de Chiantla为研究区域,认为大量证据表明高原地区承载不了较多的人口,但仍然有人类活动的痕迹,直到西班牙为首的殖民者到来,改变了此处的文化景观和生产方式。随后危地马拉国家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及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改变了此处的文化景观。该研究认为现代化项目改变着高原的文化景观和当地的文化认同,全球化影响着此地的可持续发展[35]。Christina Luke等以土耳其的Gediz山谷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学、考古学、人种学等研究方法,认为该区域的文化景观巩固了身份的集体认同,让这个区域的居民更加将自己的身份与当地景观联系在一起[36]。Antonino Frenda以黄土高原的农业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在中国政府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大背景下,农村新式住房的建设很难展示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因此缺少了自身传统文化认同的载体[37]。Gaerrang探究了政府鼓励游牧家庭迁居的背景下,青藏高原东部藏族牧民搬迁到新的居民住房拥有新的居住环境,与此同时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即从原有从事畜牧业转变为参加服务行业,为当地文化提供支持。这一系列政府的措施和藏族民众的参与使得藏族民众的身份从原有传统的藏族民众形象转变为一种通过展演和季节性舞蹈表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形象,也使得当地的文化景观逐渐世俗化[38]。相关研究展示了景观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变化,景观的演变也产生了不一样的表征。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开始从社会学、符号学的角度去认识景观。

3.3 高原文化景观与行为

高原文化景观的变化让景观接触主体的行为产生了变化,也成为国外****研究的重点。Amanda Henck等利用人种学调查的方法对九寨沟国家公园的北部山坡梯田进行了调查,认为此地传统的耕作方式导致梯田逐渐形成,多项数据表明人类的行为与景观的形成间有着密切的联系[39]。Anna Jacinta Machado Mello等以巴西的Santa Catarina北部高原的五个社区为研究对象,探究人类对待景观的不同反应以及如何通过互动和管理保护景观[40]。相关研究展示了高原文化景观与不同群体行为之间的变化,高原文化景观的变化对景观接触主体的行为产生了不同的变化。

3.4 高原文化景观与流动性

流动性是探索如何生产、生活、动态移动的重要概念[41],高原文化景观中的流动是人们感知高原文化、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过程,是空间产生意义,高原地方性形成的过程。高原区域的景观接触主体在迁移、行走等流动的过程中对高原文化景观产生了感知。McNeil等通过分析高原文化景观的符号,探讨了美国Colorado高原移民农民在玉米农业扩散的过程中与土著居民产生了联系,并在流动的过程中推动了文化扩散[42]。相关研究展示了流动性成为高原文化景观研究中新兴的研究视角,景观接触主体在流动的过程中与景观产生互动,对景观赋予了文化意义。

总体上看,西方高原文化景观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原文化景观历史演变、身份认同、高原文化景观与行为、流动性等方面。相关研究主要是通过高原文化景观的演变探寻不同时期的历史层累,发现高原地区的历史演变,探究高原文化景观的表征及身份认同,同时探究景观接触主体的行为与文化景观的变化以及景观在流动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意义。相关研究认为高原文化景观能够反映区域的历史进程、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状况等方面,开始关注高原文化景观所具有的深层含义以及其对人的影响。

4 国内高原文化景观研究:分布格局为主,主题开始多元

通过国内高原文化景观关键词共现Timezone图谱可以发现国内高原文化景观研究仍以传统的高原文化景观识别为主,对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相对较为匮乏,研究集中在探究大尺度下高原文化景观分布等方面,近年来开始关注凝视、地方等人文事象的研究主题,研究主题开始多元。

4.1 高原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

高原文化景观在中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高原不同区域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在青藏高原区域,****探讨了土地利用与传统文化因素的联系[43]、青海高原文化景观的地域差异[44]、青海藏族佛教的景观[45]、河湟文化的文化景观构成[46]以及青海海东地区传统村落的景观研究[47]等内容。在云贵高原区域,****探讨了汉民族地域和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分布[48,49,50],以及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演变[51]和历史聚落分布[52]等内容。其他高原地区也以探讨文化景观的分布[53]为主。国内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多以空间分析方法等定量方法识别空间分布格局为主,通过高原文化景观在地域上产生的不同分异来反映文化区的空间格局等内容。相关研究属于传统文化地理学中文化景观及文化区识别的研究内容,文化被描述为自上而下构成的超有机体,高原文化景观被视为文化在不同地域空间上分布的社会文化载体。

4.2 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主题开始多元

随着“文化转向”影响力的加深,关于对高原文化景观凝视、认同、地方等的研究出现,研究主题开始多元。高原区域作为较少受到人类开发影响的区域,高原文化景观保留了较强的文化原真性。在对泸沽湖的研究中发现,游客和东道主对高原文化景观产生的文化原真性拥有不同的理解,游客在凝视的过程中高原文化景观表征的含义也随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54]。凝视作为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主题,是通过凝视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建构的,在此研究主题下高原文化景观能够表征区域的社会权利关系,成为空间文化过程的重要部分。随着景观研究视角的丰富,高原文化景观的凝视研究扩充了解释景观意义的方式,高原文化景观形成了深层次的解释意义的角度。在高原这种民族性和文化原真性较强的区域,高原文化景观的表征研究和凝视研究能够展现区域的文化,有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进入2015年,高原文化景观及其产生的高原文化景观的表征成为****们研究的对象。在高原文化景观与认同方面,高原文化景观是区域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能够展示区域内产生的不同的景观认同和身份认同。在拉萨“藏漂”的相关研究中,探讨了“藏漂”现象的特点,探究了该现象下该群体形成了逃离现代性的身份认同并以此为想象进行社会实践[55]。通过该研究可以发现景观与认同的研究也开始注重高原文化景观产生的认同研究,高原文化景观通过塑造和建构成为具有地方性特征的象征,对高原文化景观的想象能够建立起身份认同的凝聚力。高原由于拥有一定的封闭性,高原文化景观也产生了区别于其他文化景观的独特性,因此产生了特殊的认同,该内容的研究有助于探讨高原地方性的构建。其次,在高原文化景观与行为方面有两个相关研究,第一,西藏旅游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藏族人的宗教实践和游客的行为与文化构建的意义[56]。第二,泸沽湖的旅游过程中,当地摩梭族的展演及与游客互动和地方性生产的建构[57]。高原文化的原真性产生了此处群体独特的行为,满足了游客的猎奇、观光等需要,因此相关研究集中在旅游领域的探讨,发现高原区域的地方性。国内高原文化景观也开始和其他学科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高原文化景观,以此展现高原文化景观的表征。

总体上看,中国高原文化景观研究以探究高原文化景观的空间格局为主,在较多区域已经开展了高原文化景观分布格局识别的工作,较少进行文化景观所表征深层含义的研究。随着“文化转向”在国内的传播,高原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越来越重视凝视、地方等高原文化景观人文事项的主题,研究主题开始多元,这些研究为后续开展相关高原文化景观研究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指导。

5 评述与展望

从整体上看,国内外的****对高原文化景观的关注较为缺乏,中国相较于国外的研究更显单薄,多数研究仍是关注高原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较少关注高原文化景观表征,以及高原文化景观在文化方面的特殊性。Jordan认为探讨受人类行为影响较小的文化景观更具有意义,因此高原文化景观作为受人类影响较小的区域的文化景观[3],对此展开研究更能够发现高原区域的文化特点。在此基础上,中国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应该加强景观背后社会关系和文化含义的关注,关注高原文化景观历史层累及其文化价值的研究。

5.1 评述

5.1.1 中国重点关注高原文化景观的分布,高原文化景观背后社会关系和文化含义的研究较少 中国文化地理学仍然缺少国外高原文化景观中的关注历史性、认同及行为的相关研究[58]。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以及人本主义地理学、结构主义地理学和后现代主义地理学思潮的影响[59],西方****注重文化与权力生活方式,表征与非表征理论以及揭示丰富世界的差异的研究[60,61,62],已经开始关注这些内容在高原文化景观的应用。但中国却缺少相关的研究,如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63],高原边界景观如何构建地方性和身份认同,相关内容缺乏中国****的讨论。同时,在青藏高原流动的过程中,能看到藏传佛教信众进行转山的宗教活动以及各式各样的玛尼堆等不同的高原文化景观,随着在高原内部不同区域的流动高原文化景观也产生了不一样特点,那么景观接触主体在流动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样的文化意义也值得中国****进行研究和探讨。流动性方面也应关注高原文化景观的跨区域文化扩散。如高原文化的主体在迁移前后对文化景观的改造,将高原文化景观迁移到其他非高原地区,扩大了高原文化景观的区域,也改变了非高原区域的物质文化及迁移主体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建构。

5.1.2 历史性是高原文化景观研究的重点 历史性是高原文化景观研究的重点,高原文化景观相较于文化景观保留了较多的人类活动的遗存。在文化景观的研究中,时间影响文化景观的演变,认为历史层累的积累能够使景观产生变化[64],时间是文化景观演变地方性形成的重要因素[65],不同历史时期能够形成不同的历史层,当这些各种历史层通过累积为历史层累的时候,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性[66]。高原文化景观能够展示其不同时代人类的历史层累,使人更好地感知景观的过去对景观产生的表征意义[67],有利于未来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5.1.3 聚焦高原文化景观中的文化价值 中国高原文化景观形态丰富,类型多样,具有较强的文化价值,但是相关研究集中在高原文化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形式上的保护等方面[68,69,70,71,72,73]。中国四大高原的文化景观拥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潜力,如青藏高原以高、寒为主的高原宗教、民族景观;内蒙古高原拥有较多古代少数民族的文化景观;黄土高原以黄土为本底,以窑洞和信天游为代表的文化景观;云贵高原则展现了各民族在喀斯特地貌上生产生活而产生的丰富的文化景观。在多元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指导下,关注高原文化景观的文化价值能够深层次探讨高原区域地方性的形成,促进高原文化发展。探索高原文化景观形成的空间权力及其建构,展现文化景观形成过程中生产关系的变化,能够将文化价值通过旅游等方式转变为实际财富,推动高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丰富文化的多样性为高原地区的文化建设和保护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方面,国外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已经呈现出跨学科的特点,多媒体和新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相关研究,表明后现代主义对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方法产生了影响,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方法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方法日益密切。由于中国高原文化景观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方法仍以传统地理学研究方法为主,因此需要对研究方法进行创新和借鉴,以此发现高原文化景观背后的价值。

5.2 展望

5.2.1 高原文化景观的文化地理研究应进一步拓展 在未来中国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中,一方面要批判借鉴西方的相关学说[74],关注高原文化景观的历史性、认同以及行为方式研究在中国的应用,利用中国的相关素材丰富相关理论,以此和西方相关研究实现对话。另一方面,立足中国需要探索高原内部各要素关系的诉求,发现各个高原地区文化景观的特殊性和核心文化含义,提出中国本土的高原文化景观理论,丰富中国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发展符合中国需求的高原文化景观的理论和方法。高原区域的文化景观研究落后于其他地形单元的文化景观的研究,今后需要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① 高原文化景观是如何演变的;② 高原区域特殊的地方性影响下高原文化景观产生了什么样的身份认同;③ 不同群体通过什么样的行为与高原文化景观进行互动;④ 高原文化景观与其他区域文化景观的表征有何不同。

5.2.2 关注高原文化景观的历史性 在未来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中应该重视高原文化景观的历史性,关注历史层累研究,发现不同历史层累的机制,以此发现高原文化景观的演变,为高原文化景观的发展和规划提供借鉴。高原文化景观在探讨历史性的过程中,应该关注高原文化景观文脉的研究,关注不同历史层累的作用以及层累过程中的运用机制,以此推动高原文化景观的开发与保护。

5.2.3 高原文化景观开发注重文化价值的挖掘 因此在未来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中,可以从关注高原文化景观的文化价值入手,关注高原文化景观的特色文化开发、民族文化的展演、文化景观的转换等,详细阐述上述内容的表征和机制以体现高原文化景观的文化价值。高原文化景观的解读被赋予了文化意义能够促进社会实践,对其的开发和研究能够为区域的政策制定、旅游开发、国土空间规划等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方面,现代科技手段的进步使得“3S”技术、眼动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高新技术能够运用到高原文化景观的研究中。如可以利用眼动技术探究高原文化景观的凝视现象并加以分析,探究景观接触者的行为及身份认同。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爬虫等技术探究高原边缘地区的不同主体对高原文化景观的认知、表征的公共话语以及话语权的构建,以此为地缘政治等领域服务。

综上所述,“文化转向”后文化景观的含义日渐丰富,研究主题、研究方法、认识论均有所创新和进步,而国内高原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却较为缺乏。在探讨高原文化景观分布的过程中还应该探讨高原文化景观表征与非表征、景观演变中的历史层累、景观与行为、景观与身份认同等方面,如探讨藏传佛教不同教派对不同寺院的认同和感知以及因这种认知产生了什么样的行为;如深度挖掘高原文化景观的文化景观表征的含义和历史层累,促进高原文化景观的旅游发展等。

致谢

真诚感谢匿名评审专家和编辑部的老师们在论文评审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及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评审专家从高原文化景观的定义、与文化景观的区别等方面对本文的分析提出了修改意见,使本文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刘峰贵, 王锋, 侯光良, . 青海高原山脉地理格局与地域文化的空间分异
人文地理, 2007,22(4):119-123.

[本文引用: 1]

[ Liu Fenggui, Wang Feng, Hou Guangliang, et al.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mountains distributive pattern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culture in Qinghai plateau
Human Geography, 2007,22(4):119-123.]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3959/j.issn.1003-2398.2007.04.001.

URL [本文引用: 1]

Sauer C O.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25: 19-54.
[本文引用: 2]

Jordan-Bychkov, T G, Jordan B B, Murphy A.B. The European Culture Area: A Systematic Geography
Washington DC: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8: 1-31.

[本文引用: 2]

汤茂林. 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0,19(1):70-79.

[本文引用: 1]

[ Tang Maolin. The inventory and progress of cultural landscape study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0,19(1):70-79.]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07-6301(2000)01-0070-10.

URL [本文引用: 1]

Johnston R J, Gregory D, Smith D M.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Oxford: Second Edition
Basil Blackwell, 1986: 152.

[本文引用: 1]

Sauer C O. Land and Life: A Selection from the Writings of Carl Ortwin Sauer. California: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93-94.
[本文引用: 1]

Hoskins W G, Taylor C.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Landscape
London: Penguin Books, 1955: 1-305.

[本文引用: 1]

Mikesell M.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Crowell, Collier and Macmillan, 1968: 429-441.

[本文引用: 1]

Jackson J B. The Making of the American landscap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0: 355-369.
[本文引用: 1]

Jackson J B. Discovering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515-518.
[本文引用: 1]

Wooldridge S W. The Geographer as Scientist: Essays on the Scope and Nature of Geography
Edinburgh: Thomas Nelson & Sons: 1956: 35.

[本文引用: 1]

Lowenthal D, Prince H C. English landscape tastes
Geographical Review, 1965,55(2):186-222.

[本文引用: 1]

Meinig D W. The Interpretation of Ordinary Landscapes: Geographical Essay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109-110.
[本文引用: 1]

Samuels M S. The Biography of Landscape: Cause and Culpabil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51-88.
[本文引用: 1]

Kobayashi A. A Critique of Dialectical Landscape, Remaking Human Geography
London: Unwin Hyman, 1989: 164-185.

[本文引用: 1]

Zelinsky W. The Cultural Geography of the United States
London: Pearson College Division, 1992: 1-227.

[本文引用: 1]

Cosgrove D, Daniels S, Baker ARH. The Iconography of Landscape: Essays on the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Design and Use of Past Environmen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1-236.
[本文引用: 1]

Daniels S. Marxism, Culture and the Duplicity of Landscape
London: New Models in Geography, 1989: 2.

[本文引用: 1]

Ley D. Styles of the times: Liberal and neo-conservative landscapes in inner Vancouver, 1968-1986
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1987,13(1):40-56.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16/S0305-7488(87)80005-1.

URL [本文引用: 1]

Duncan J, Duncan N. (Re) Reading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1988,6(2):117-126.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68/d060117.

URL [本文引用: 1]

Duncan J. Elite landscapes as cultural (re) presentations: The case of Shaughnessy Heights
Inventing Places: Study in Cultural Geography, 1992,11(2):37-51.

[本文引用: 1]

向岚麟, 吕斌.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人文地理, 2010,25(6):7-13.

[本文引用: 2]

[ Xiang Lanlin, Lv Bin. Review on cultural landscape study i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ltural 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2010,25(6):7-13.]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3959/j.issn.1003-2398.2010.06.006.

URL [本文引用: 2]

周尚意. 《人文地理学》教材的“113445”框架探讨
中国大学教学, 2018,34(8):84-90.

[本文引用: 1]

[ Zhou Shangyi. Discussion on the "113445" framework of Human Geography textbook
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 2018,34(8):84-90.]

[本文引用: 1]

费孝通.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25(4):3-21.

[本文引用: 1]

[ Fei Xiaotong. The pluralistic constitu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1989,25(4):3-21.]

[本文引用: 1]

Hillman A L, Yu J Q, Abbott M B, et al. Rapid environmental change during dynastic transitions in Yunnan province, China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14,98:24-32.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16/j.quascirev.2014.05.019.

URL [本文引用: 1]

Barge O, Brochier, J é, Karakhanyan A. Northernmost kites?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6,395:104-112.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16/j.quaint.%202015.03.051.

URL [本文引用: 1]

侯光良, 刘峰贵, 刘翠华, . 中全新世甘青地区古文化变迁的环境驱动
地理学报, 2009,64(1):53-58.

[本文引用: 1]

[ Hou Guangliang, Liu Fenggui, Liu Cuihua, et al. Prehistorical cultural transition forced by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Mid-Holocene in Gansu-Qinghai reg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64(1):53-58.]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1821/xb200901006.

URL [本文引用: 1]

Niculi?? M, M?rg?rint M C. Landslides and fortified settlements as valuable cultural geomorphosites and geoheritage sites in the Moldavian Plateau, North-Eastern Romania
Geoheritage, 2018,10(4):613-634.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07/s12371-017-0261-0.

URL [本文引用: 1]

Pirselimo?lu Z, Demirel ?. A study of an ecologically based recreation and tourism planning approach: A case study on Trabzon ?alk?y high plateau in Turk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World Ecology, 2012,19(4):349-360.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80/13504509.2012.662181.

URL [本文引用: 1]

李玥. 青海省旅游开发与布局研究
沈阳: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4.

[本文引用: 1]

[ Li Yue. Qinghai provinc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Shenyang: Master Dissertation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2012: 4.]

[本文引用: 1]

Eetvelde V Van, Antrop M. The significance of landscape relic zones in relation to soil conditions, settlement pattern and territories in Flander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5,70(1-2):127-141.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16/j.landurbplan.2003.10.009.

URL [本文引用: 1]

Hersperger A M, Bürgi M. How do policies shape landscapes? Landscape change and its political driving forces in the Limmat Valley, Switzerland 1930-2000
Landscape Research, 2010,35(3):259-279.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80/01426391003743561.

URL [本文引用: 1]

Brandolini P, Faccini F, Robbiano A, et al. Geomorphology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Ponci Valley (Finalese karstic area, Ligurian Alps)
Geografia Fisica e Dinamica Quaternaria, 2011,34(1):65-74.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16/S0486-6134(99)80012-6.

URL [本文引用: 1]

Nicu I C. Tracking natural and anthropic risks from historical maps as a tool for cultural heritage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7,76(9):330.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07/s12665-017-6656-z.

URL [本文引用: 1]

Steinberg M, Taylor M. Guatemala's Altos de Chiantla: Changes on the High frontier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8,28(3):255-262.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659/mrd.0891.

URL [本文引用: 1]

Luke C, Cobb E. Dwelling in Hac?veliler: Social-engineering policies in the context of space, place and landscape in rural, western Turkey
Anatolian Studies, 2013,63:155-173.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17/S0066154613000082.

URL [本文引用: 1]

Frenda A. 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of yáodòng settle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PRC). A dynamic conservation approach for a sustainable landscape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Energy Procedia, 2015,74:900-908.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16/j.egypro.2015.07.825.

URL [本文引用: 1]

Gaerrang, (Kabzung). Housing projects in the nomadic areas of China's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Representation, market logic, and governmentality
Nomadic Peoples, 2015,19(2):261-280.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3197/np.2015.190207.

URL [本文引用: 1]

Henck A, Taylor J, Lu H, et al. Anthropogenic hillslope terraces and swidden agriculture in Jiuzhaigou National Park, northern Sichuan, China
Quaternary Research, 2010,73(2):201-207.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16/j.yqres.2009.10.001.

URL [本文引用: 1]

Mello A J M, Peroni N. Cultural landscapes of the Araucaria Forests in the northern plateau of Santa Catarina, Brazil
Journal of ethnobiology and Ethnomedicine, 2015,11(1):51.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186/s13002-015-0039-x.

URL [本文引用: 1]

Merriman P, Revill G, Cresswell T, et al. Landscape, mobility, practice
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 2008,9(2):191-212.

[本文引用: 1]

McNeil L D, Shaul D L. Western basketmakers: Social networking among Uto-Aztecan foragers and migrant farmers on the Colorado plateau
Kiva, 2018,84(2):203-236.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80/00231940.2018.1435023

URL [本文引用: 1]

摆万奇, 张镱锂. 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分析
资源科学, 2002,24(4):11-15.

[本文引用: 1]

[ Bai Wanqi, Zhang Yili. Role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factors in land use change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Resources Science, 2002,24(4):11-15.]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3321/j.issn:1007-7588.2002.04.003.

URL [本文引用: 1]

王锋, 马灿, 刘峰贵. 青海高原文化景观的地域差异性分析
青海社会科学, 2011,32(5):69-73.

[本文引用: 1]

[ Wang Feng, Ma Can, Liu Fenggui.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Qinghai Plateau cultural landscape
Qinghai Social Sciences, 2011,32(5):69-73.]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4154/j.cnki.qss.2011.05.009.

URL [本文引用: 1]

朱普选. 青海藏传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18-116.

[本文引用: 1]

[ Zhu Puxuan.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ical-cultural geography of the Tibetan Buddhism in Qinghai
Xi'an: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2008: 18-116.]

[本文引用: 1]

马灿. 河湟文化演变以及文化景观的地理组合特征
西宁: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4.

[本文引用: 1]

[ Ma Can. Evolution of Hehuang-cultural and the geographical combination features of cultural landscape
Xining: Master Dissertation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2009: 4.]

[本文引用: 1]

崔妍. 地域文化视角下青海海东地区传统村落景观研究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8.

[本文引用: 1]

[ Cui Yan. A stud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ulture of eastern Qinghai region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Xi'an: Master Dissertation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2014: 8.]

[本文引用: 1]

高凯.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形与神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3(6):91-97.

[本文引用: 1]

[ Gao Kai. The form and spirit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
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2013,13(6):91-97.]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6112/j.cnki.53-1160/c.2013.06.006.

URL [本文引用: 1]

角媛梅, 程国栋, 肖笃宁.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
地理研究, 2002,21(6):733-741.

[本文引用: 1]

[ Jiao Yuanmei, Cheng Guodong, Xiao Duning. A study on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Hani's terrace and its protection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2,21(6):733-741.]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3321/j.issn:1000-0585.2002.06.009.

URL [本文引用: 1]

吕燕平. 安顺屯堡文化: 黔中喀斯特环境中的汉民族地域文化景观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2004,6(4):66-67+84.

[本文引用: 1]

[ Lv Yanping. Anshun tunpu culture the reg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of central Guizhou Karst environment
Journal of Anshun University, 2004,6(4):66-67+84.]

[本文引用: 1]

宗路平, 角媛梅, 李石华, . 哈尼梯田遗产区乡村聚落景观及其演变: 以云南元阳全福庄中寨为例
热带地理, 2014,34(1):66-75.

[本文引用: 1]

[ Zong Lupin, Jiao Yuanmei, Li Shihua, et al. The rural settlement landscape and its evolution in Hani rice terrace culture landscape areas: A case of the Quanfuzhuang Middle village Yuanyang county Yunnan
Tropical Geography, 2014,34(1):66-75.]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3284/j.cnki.rddl.000009.

URL [本文引用: 1]

肖竞. 文化景观视角下我国城乡历史聚落“景观-文化”构成关系解析: 以西南地区历史聚落为例
建筑学报, 2014,52(S2):89-97.

[本文引用: 1]

[ Xiao Jing. The compositon and connotation study between landscape media and cultural mechanisms in China's historic settl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andscape" case studies on historical settlements in the southwest area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4,52(S2):89-97.]

[本文引用: 1]

李建华, 米文宝, 冯翠月, . 基于GIS的宁夏中卫县地名文化景观分析
人文地理, 2011,26(1):100-104.

[本文引用: 1]

[ Li Jianhua, Mi Wenbao, Feng Cuiyue, et al. An analysis on toponym cultural landscape based on gis application in Zhongwei county, Ningxia municipality
Human Geography, 2011,26(1):100-104.]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3959/j.issn.1003-2398.2011.01.027.

URL [本文引用: 1]

魏雷, 钱俊希, 朱竑. 谁的真实性?: 泸沽湖的旅游凝视与本土认同
旅游学刊, 2015,30(8):66-76.

[本文引用: 1]

[ Wei Lei, Qian Junxi, Zhu Hong. Whose authenticity?: Tourist gaze and local identities in Lugu Lake
Tourism Tribune, 2015,30(8):66-76.]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3969/j.issn.1002-5006.2015.08.007.

URL [本文引用: 1]

钱俊希, 杨槿, 朱竑. 现代性语境下地方性与身份认同的建构: 以拉萨“藏漂”群体为例
地理学报, 2015,70(8):1281-1295.

[本文引用: 1]

[ Qian Junxi, Yang Jing, Zhu Hong. The construction of placeness and identity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emerging modernity: A case study of Han Chinese "drifters" in Lhasa, Tibet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70(8):1281-1295.]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1821/dlxb201508008.

URL [本文引用: 1]

钱俊希, 张瀚. 想象、展演与权力: 西藏旅游过程中的“他者性”建构
旅游学刊, 2016,31(6):82-93.

[本文引用: 1]

[ Qian Junxi, Zhang Han. Imagination, performance and power: The construction of otherness in Tibetan tourism
Tourism Tribune, 2016,31(6):82-93.]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3969/j.issn.1002-5006.2016.06.014.

URL [本文引用: 1]

魏雷, 钱俊希, 朱竑. 旅游发展语境中的地方性生产: 以泸沽湖为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43(2):99-109+190-191.

[本文引用: 1]

[ Wei Lei, Qian Junxi, Zhu Hong. The production of place under the contex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Lugu lake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5,43(2):99-109+190-191.]

[本文引用: 1]

周尚意, 戴俊骋. 文化地理学概念、理论的逻辑关系之分析: 以“学科树”分析近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进展
地理学报, 2014,69(10):1521-1532.

[本文引用: 1]

[ Zhou Shangyi, Dai Juncheng. Logic analysis of concept and theory of cultural geography: Progress in cultural geography in China's Mainland during the past decad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69(10):1521-1532.]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1821/dlxb201410011.

URL [本文引用: 1]

周尚意. 英美文化研究与新文化地理学
地理学报, 2004,59(S1):162-166.

[本文引用: 1]

[ Zhou Shangyi. Anglo-American 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new cultural geograph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59(S1):162-166.]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1821/xb20047s022.

URL [本文引用: 1]

Anderson B. Cultural geography 1: Intensities and forms of power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17,41(4):501-511.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177/0309132516649491.

URL [本文引用: 1]

Anderson B. Cultural geography II: The force of representation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19,43(6):1120-1132.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177/0309132518761431.

URL [本文引用: 1]

Anderson B. Cultural geography III: The concept of 'culture'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20,44(3):608-617.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177/0309132519856264.

URL [本文引用: 1]

张镱锂, 李炳元, 郑度. 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
地理研究, 2002a,21(1):1-8.

[本文引用: 1]

[ Zhang Yili, Li Bingyuan, Zheng du. A discussion on the boundary and area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2,21(1):1-8.]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3321/j.issn:1000-0585.2002.01.001.

URL [本文引用: 1]

Massey D. In what sense a regional problem?
Regional Studies, 1979,13(2):233-243.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80/09595237900185191.

URL [本文引用: 1]

Giddens A.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 California: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1-349.
[本文引用: 1]

Massey D. Spatial Divisions of Labour: Social Structures and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
London: Macmilla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1995: 1-356.

[本文引用: 1]

Antrop M. Why landscapes of the past are important for the futur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5,70(1-2):21-34.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016/j.landurbplan.2003.10.002.

URL [本文引用: 1]

安月. 山西省山地型村落乡土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太原: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9: 16.

[本文引用: 1]

[ An Yue. Research on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rural cultural landscape in mountainous villages of Shanxi province
Taiyuan: Master Dissertation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9: 16.]

[本文引用: 1]

杨芸芸. 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发展与景观分布探索
兰州: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6: 14-24.

[本文引用: 1]

[ Yang Yunyun. A study of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landscape distribution of the Majiayao culture in Gansu and Qinghai provinces-from a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climate and cultural research
Lanzhou: Master Dissertation of Lanzhou University, 2016: 14-24.]

[本文引用: 1]

杨宇亮. 滇西北村落文化景观的时空特征研究
北京: 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4: 22.

[本文引用: 1]

[ Yang Yuliang. Study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villages in Northwest Yunnan
Beij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Tsinghua University, 2014: 22.]

[本文引用: 1]

刘丰果. 滇池沿线三段一域的特色景观研究滇池沿线高海公路段、海埂段、呈贡段、六甲区域的特色景观研究
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12-13.

[本文引用: 1]

[ Liu Fengguo.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of three sections and one area along the Dianchi Lake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of Gaohai highway section, Haigeng section, Chenggong section and Liujia area along the Dianchi Lake
Kunming: Master Dissertation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12-13.]

[本文引用: 1]

范颖. 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角的楚雄城市特色景观风貌研究
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12.

[本文引用: 1]

[ Fan Ying. Study on the characterstic townscape image of Chuxiong city based on the view of cultural geography
Kunming: Master Dissertation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12.]

[本文引用: 1]

白凯, 吴成基, 苏慧敏, . 陕北黄土高原窑洞文化与旅游开发探讨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25(6):76-79.

[本文引用: 1]

[ Bai Kai, Wu Chengji, Su Huimin, et al. A study on cave dwelling culture in the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and the tour exploring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6,25(6):76-79.]

[本文引用: 1]

刘云刚, 李志刚, 黎斌. 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评述与借鉴: 面向知行合一的中国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报, 2014,69(8):1224-1233.

[本文引用: 1]

[ Liu Yungang, Li Zhigang, Li Bin. A critical review of research methods of western human geography: A combination of knowing and doing for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69(8):1224-1233.]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1821/dlxb201408015.

URL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文化 历史 景观 地理 高原